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工程学2(地震学基础知识)-翟永梅

地震工程学2(地震学基础知识)-翟永梅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地 震 工 程 学
第二章
地震学基础知识
翟永梅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上 海 防 灾 救 灾 研 究 所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第二章
? ? ? ? ? ? ?
地震学基础知识
地球内部结构 板块构造运动 地震成因与类型 断层与震源机制 地震波的分类与震相分析 地震观测与震级确定 世界与中国地震带分布特征
2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1 地球内部结构
? 地球形状
? ?
略呈梨形的椭球体 平均半径 6400km 地壳 数km至数十km 岩石 地幔 上、下地幔,岩石和软流层 地核 外核(液态)内核 由外向内显著增加
? 地球分层
? ? ?
? 密度、温度、压力变化
?
3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1 地球内部结构
4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2 板块构造运动
? 板块构造运动的提出
? ? ?
20世纪初,魏格纳明确、系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50年代中期形成“板块构造运动” 60年代初美地质学家提出海底扩张学说
? 理论基础
?
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 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 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板块间相对运动速度平均为厘米/年级,持续了至少2亿年左右
?
5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2 板块构造运动
6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2 板块构造运动
? 板块构造运动的证据
? ? ? ?
大陆地质地形的拼合 岩石中古地磁的痕迹 海底微小地震观测的结果 海底古地磁研究成果
7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2 板块构造运动
? 板块构造运动的机制
1、地幔上部软流层的物质由海岭涌出,推动板块运动 2、动力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 3、海岭是上升区,海沟是海洋板块的下降区
8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按其成因可分 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人类工程活动如采矿、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地下核爆炸也可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所产生、分布最广、数量最多(>90% )、危害 最重的地震。它产生于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活动构造带。岩石圈在地球内力 作用下,应变能不断积累,一旦达到岩体强度极限,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裂 (脆性破坏)或沿已有破裂面产生突然错动(粘滑),积蓄的应变能就会以弹性波 的形式突然释放使地壳震动而发生地震。
9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断层错动与地震形成
10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地震的孕育与应力释放
11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全球板块与板块边界
12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13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14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15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相关性
16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17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18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 分,台湾省南投县集集发生 7.6级大地震,震源深度 10km,重灾区在日月潭地 区。该区有许多活断层,开 始是“双冬断层”发生活动, 同时牵动相邻的车笼埔断层 的大规模滑动,导致断层沿 岸的丰原、大境、务峰、中 兴新村、南投和名间、竹川 等市县村镇地区的灾难性破 坏,大部分地段已被夷为平 地。整个灾区死亡2329人 ,伤8722人,失踪39人, 倒塌各种建筑9909栋,严 重破坏7575栋,受灾人口 250万,灾民32万,财产损 失92亿美元。
19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3 地震成因与类型
石岗大坝全长700m, 台湾1999.9.21地震中 受断层作用北段三跨 泄洪道断塌,断裂处 南侧拱起约9.8m,北 侧约2m。蓄水功能全 失,上游水库底床露 出地表。
20

同济大学2013-2014学年地震工程学期末试题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地震工程学》试题 2013级硕士研究生姓名:学号: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地震震级: 地震动三要素: 平稳随机过程: 位移延性: 滞回曲线: 二、判断正误(A:正确;B:错误)(2分×7=14分) 1、Rayleigh波和Love波都对某一点地震动的竖向分量有贡献,而SH波则仅对地震动的水平分量有贡献。(A、B) 2、地震动准速度反应谱与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Fourier幅值谱具有相同的量纲,且通常无阻尼准速度反应谱值大于相应的Fourier幅值。(A、B) 3、通常,平原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比山区衰减要慢。(A、B) 4、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动力弹性模量大于静力弹性模量,而动力强度则反之。(A、B) 5、砌体墙的滞回耗能性能随着竖向压力的增大而退化,这与钢筋混凝土压缩构件的滞回性能是类似的。(A、B) 6、采用振型组合法时均可使用SRSS方法代替CQC方法。(A、B) 7、平稳随机过程是各态历经过程,因此将地震动作为各态历经过程是合理的。(A、B) 三、简答题(6分×11=66分) 1、试简述地震发生机制的粘滑说。

2、什么是强度退化、刚度退化与捏拢效应? 3、什么是振型参与系数,它具有什么性质? 4、试通过两个振型的频率与阻尼比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C=aM+bK的系数a、b(其中M为质量矩阵、K为刚度矩阵)? 5、示意画出下图中的反射与折射波(其中界面以下固体剪切波速大于上层物质的剪切波速)。

6、为什么在线性结构动力反应分析中,通常高阶振型的影响较小? 7、试简要叙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与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主要差别。 8、试推导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频域传递函数的形式,并给出二者的关系。 9、试简要叙述幅值法如何识别单自由度体系的频率和阻尼比。 10、试阐述防屈曲支撑和悬挂隔振的基本原理。 11、图中所示为钢-混凝土组合柱截面,用于某多层框架结构,请简述如何采用纤维模型进行弹塑性动力分析,以及你将采用的材料模型。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 (处理部分)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2-4 姓名:封辉、孙运庆、何瑞川 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 1 月 15 日 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目录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4) 第三章反褶积 (6) 第四章速度分析 (7)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8) 第六章静校正 (10) 第七章偏移 (12)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13)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 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 干扰波也增强了。

影像电子学基础考题含答案

影像电子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支路:不含分支的一段电路(至少包含一个元件) 2、节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连接点 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 之和成反比。公式为I=E/(R+r),I表示电路中电流,E表示电动势,R表示外总电阻,r表示电池内阻。 4、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5、等效变换:在电路分析计算时,有时可以将电路某一部分用一个简单的电路代替,使电路得以简化。 6、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路中任一个节点上,在任一时刻,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 7、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在任何一个闭合回路中,从一点出发绕回路一周回到该点时,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U=0。 8、正弦交流电:电压与电流大小和方向随时间按照正弦函数规律变化。 9、直流电: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电压和电流 二、填空题: 1、沿任何闭合回路绕行一周时,回路中各电阻的电压降的代数和等于回路.中各电源的电动势的代数和。 2、感抗的单位是欧(XL) 。 3、电感在正弦交流电路中,具有通低频、阻高频,通交流、阻直流的特性。 4、基尔霍夫电流定律阐明了电路中任一节点各支 路电流之间的关系。根据电流连续性原理可 知, 在任一时刻,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恒等于

流出 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5、电容器充电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按指数规律上升, 而充电电流按指数规律下;电容器放电时,电容器 两端的电压按指数规律下降,而放电电流按指数规律 下降。 6、对于一个有n个节点和m条支路的复杂电路,总共 有n-1个独立的节点电流方程和m-(n-1) 个独立的回路电压方程。 7、硅晶体中,每个硅原子都和周围的其它硅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这个共用电子对叫 做共价键。 8、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如右上图,其中OA 段是死区,AB 段表示正向导通, OD 段表示反向截止,DE 段表示反向击穿。 9、对于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变化量与输入电压变化量之比叫电压放大倍数, 对信号源来说,放大电路就是其负载,可以用一个电阻表示叫输入电阻,通常希望输入电阻大 一些;对负载RL来说,放大电路就是其信号源,可以用一个含内阻的电压源表示叫输出电 阻,通常希望输入电阻小一些。 10、由于射极输出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小于1,而又接近于1,所以它又叫做电压跟随器。 11、用集成电路LM386可装成元 件少、不需调试、而效果不错的中 波收音机。天线线圈L可用多股纱 包线在磁棒上平绕85匝即可,可 变电容器为270pF的,可利用双连 可变电容器的一半,其他元件无特 殊要求。全机装好后不需调试,即 可使用,而且灵敏度高、频响宽、 音质好、音量宏亮,实为初学者最 佳制作品。其电源可在3—6V间 选用,扬声器Y可用4欧姆或8 欧姆的。管脚 2 和 4 接电源负极,管脚6接电源正极,管脚3为信号输入端,管脚 5 为信号输出端,元件R1 为音量调节旋钮,要找某个电台需调节元件C1 。 12、若一个变压器原绕组22000匝,接220V的单相电源,副绕组1000匝,若此变压器后边接桥式整流电路,负载10欧姆,则负载得到的电压为 4.5 V,电流为0.45 A,二极管中的平均电流为0.45 A,二极管承担的最大反向电压是

地震工程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可以用灵敏仪器测量的约占99%;可以感觉到地为1%,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7%),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8次。 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如在20世纪,前80年(1900—1980)全球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05万人,平均每年死亡1.3万人。1990年伊朗鲁德巴尔地震造成5万多人丧生。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紧急损失高达960亿美元就是例证。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1、1、1地震类型与成因 对于构造地震,可以从宏观背景和局部机制两个层次上揭示其具体成因。 宏观背景: 地球的构造:R=6371Km 约 6400Km 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 地壳有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出地面的沉积层外,陆地下面的 地壳主要为:上不是花岗岩层,下部为玄武岩层;海洋下面的地 壳一般只有玄武岩层,革除厚薄不一。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 在这一薄薄的地壳内。 地幔主要有质地坚硬的橄榄眼组成,它具有粘弹性,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释放能量,从地下20Km~700Km ,地球内部温度有大约600℃~2000℃,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幔中存在着厚约几百公里的软流层,物质对流,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900Mpa~370000Mpa ,地幔内部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的运动着,即可能为地壳运动的根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厚2100Km )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据推测,外和可能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 通常认为,地球最外层是有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向下延伸的深度大约为70~100Km ,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也相互运动,板块的构造运动,是构成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 地 震 诱发地震:主要用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如兴建水库)所引发的 地震,一般不太强烈,仅有个别情况(如水库地震)会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 天 然 地 震 构造地震:由地壳构造运动所产生,次数多,占地震发生总数约90%, 释放的能量大,影响范围广,造成的危害严重。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所引起。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空洞突然坍塌而引起。 强度低,影响范围小。 地震工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构造地震。

大工19秋《工程抗震》大作业题目及要求【答案】

19秋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 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题目一:底部剪力法。 钢筋混凝土5层框架经质量集中后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各层高均为3m , 集中于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 1500kN G =,2550kN G =,3580kN G =,4600kN G =,5450kN G =。结构阻尼比0.05ξ=,自振周期为10.55s T =,Ⅰ1类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3580kN =2550kN =1500kN =(a )计算简图 4600kN =5450kN = 解: 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1.4-1.2知,8度多遇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为0.30g 时αmax =0.24,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阻尼比为0.05) Ⅰ类场地: α1=)( 1 T T g r × η2 ×αmax =)55 .025 .0( 9 .0×1.0×0.24=0.109≈0.11 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 5.2.1知,T 1=0.55s >1.4T g =1.4×0.25=0.35s 地震特征周期分期的特征周期值(s ) 取δn =0.08T 1+0.07=0.08×0.55+0.07=0.114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 EK =α1Geq=0.114×(450+600+580+550+500)×85%=259.69KN 顶部附加地震水平作用: 因为T1=0.55>1.4Tg=0.35,则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054.001.055.008.001.008.011=+?=+=-T n δ kN F F Ek n n 02.1469.259054.011=?==?--δ 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 i =H G F H G j j n EK i i ∑-) 1(δ(i=1,2,3……)

摄影基础知识试题库与答案

摄影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 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的。 2.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3. 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印相纸),(放大纸)。 4. 在画面影调中占主要地位的影调是(基调)。 5. 纬度小光源强度(大)。 6. 海拔高光源强度(大)。 7. 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8.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9. 电子闪光灯发光的四大特性:发光强度特大,发光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10. 大口径镜头的优点可归纳为三点;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拍摄,便于摄取较小的景深,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11. 相机的聚焦装置作用就是使景物在胶片上(清晰地结像)。 12. 镜头的种类主要包括标准镜头、广角镜头、望远镜头和、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13. 选择拍摄点应从三方面考虑:不同的摄距、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 14. 遮光罩是加戴在(摄影镜头)前边的一个附件。 15. 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 16.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17. 快门的主要作用(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18. 强烈的斜、直射光进入镜头,会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19. 民用数字相机既可以(照相)又可以(摄像)。 20. 数字相机是用各种类型的(存储卡)存储影像的。 21. 家用数字相机可以用(液晶)显示屏取景。 22. CCD或CMOS是数字相机的(影像传感器)。 23. 快门速度先决模式用(S Tv)来表示。 24. 光圈大,景深(小)。 25. 光圈小,景深(大)。 26. 自拍器主要用途是(自拍),或防止相机震动。 27. F/4光圈比F/5.6光圈大(一级)光圈。 28. 数字相机是不使用(胶卷)的相机。 29. 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主要由(机身),(镜头)两部分组成。 30. 马米亚RB67相机是(120)相机。 31. MACRO表示(微距)镜头。 32. 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33. 摄影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34. 透镜分为(平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三种。 35. 焦距短,视角(大)。 36. 焦距长,视角(小)。 37. 光圈大,通光量(多)。 38. 相机内侧光系统,通过镜头的主要有(TTL)(TTL-OTF)通过取镜器的有(TTF)。

地震工程学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地震工程学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18T10:29:24.6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汤茂立1 臧秋霞2 [导读] 摘要: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较为频繁且强地震也时有发生,对我国民众人身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22000; 2.灌云县应急管理局 222200 摘要: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较为频繁且强地震也时有发生,对我国民众人身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地震工程学是一门防震减灾的学科,本文对地震工程学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地震工程学的发展,降低地震的危害。 关键词:地震工程学;防震减灾;发展趋势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的地震常常会给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中国的地震地域宽广且分散,地震频繁且强度较大。20世纪,发生了10次以上的8级以上强度地震,如唐山大地震对唐山地区的建筑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损毁;2008年汶川大地震也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必须积极地开展地震预知工作并做好结构建筑物的防震工作,地震工程学正是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一门学科。 1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所谓地震工程学,指的是一门研究地震理论、工学结构、地震响应、结构抗震性的学科。其中,地震动的研究包括地震地质学的背景、强震观测、地震动的基本特性、地震动的模拟、地震受害现象的解析等;结构物的地震响应包括实验性的观测和理论解析的2个部分,抗震、防灾的理论包括抗震设计理论、结构物振动控制理论以及地震风险分析理论。 关于地震动的地震工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概括地壳运动规则、地震动特性和地震受害现象,并结合地震工程学的其他研究内容,从工学的观点探索减少和控制地震灾害的方法。抗震、防灾理论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结构物的地震动和动态性能,来减少和控制地震灾害。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比如唐山、汶川等强地震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于地震灾害,首先应该实施预防措施,最基本的对策是在强化抗震方面设施,提高结构物的抗震性。地震工程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地面运动规律、地震动特性以及震害现象的了解,结合地震工程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从工程学角度来探寻降低与控制地震灾害。 2地震工程学的特点 从其内容上进行分析,地震工程学涵盖了地震学、工程学和社会学(包括地震学和结构抗震)。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震源区域的区分,潜在的震源区域的地震活动的规律,地震工程学参数的选择和参数的预估等。地震工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如下:(1)研究的重点是对强震观测、地震受害经验以及相关实验进行研究。强震观测是地震动研究的基础,也是构造动态试验的主要基础。(2)研究的焦点是地震活动。结构物的地震作用与自身的动作特性密切相关。地震活动的随机性反映了发生过程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位置、强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必须依赖结构物延性的抗震设计中,不再有确保结构强度安全性的概念。结构物的支撑力不仅仅给予屈服水准,还需要作为概念设计中的“设计地震力延性”设计基准的结构物的延性能。(3)研究热点是结构非线性和复杂的地震动输入。由于地震活动的不确定性,结构在今后的强烈地震可能会进入弹-塑性强迫震动过程,从而使得建筑物结构出现非线性损坏。同时,随着地震记录数的增加和实验技术的开发,考虑到复杂的地震动输入(多维多点输入)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成为了这个课题的新热点。(4)开发方向广泛应用概率论、控制理论以及规划理论。建立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结构动力可靠性理论,建立与结构物分离、制振技术有关的结构振动控制理论,把基于灾害预测、系统运用研究和系统控制理论的防灾计划理论融为一体,从而使得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大规模系统方面展开了方向性和可控制的研究。 3目前地震工程学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强震观测方面 1932年美国开始进行强地震观测。现在,数以千计的地震记录在世界上可以被利用。自1950年初以来,中国在强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然而中国地震工程学领域虽然发表了一系列的地震观测报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到现在为止,中国只有约300个固定站点对地震进行预测。由于网络密度太低,很多强震都未能达到近距离主地震记录,活动观测可靠性明显不足,所以事前地震观测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地震后观测不能得到主要地震记录,现场土壤质量数据未完成。中国很多的地震观测所都没有土壤记载。在构造物的动态响应分析中,将与构造物相同或类似的地壳条件下得到的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使用,最终生成强震记录。中国现在使用的强震观测设备很早以前,其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另外,观测小组不稳定,人才严重老龄化,年轻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以满足新的地震研究需求。 3.2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面 在地震反应分析方面,通常都会选择时程分析法,然而该方式虽然可以对结构的非弹性反应进行再现,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依旧出现了一些问题:(1)给定的滞回性模型应当能够反映“层”或“成员”的实际的机械特性,但通常需要在反映机械特性的精度与计算机的容量及时序之间进行选择。(2)每种结构输入地震动记录,只计算地震时的结构物的响应时间。因此,一方面,为了反映建筑物的耐用年限可能受灾的地震特性,需要判断、决定选择怎样的地震动输入方式。另一方面,为了从计算结果得到更加精准的结构响应,需要一定程度的多波输入。因此,如何捕捉响应状态,有必要输入地震波的数量进行合理选择。(3)动态分析需要了解结构物全部断面的几何学参数,因此时程分析法是以断面尺寸和配筋为前提的检查计算法,不能作为设计方法直接使用。 3.3结构抗震设计方面 当前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法,即响应光谱法是基于从过去的地震加速度记录中选择的统计数据,通过确定性分析法计算响应光谱。另外,部分地考虑了地震响应的随机性,但平均响应光谱基于确定性分析法,这种方法依然是定性分析方法的范畴。但是,由于实际的地震记录具有较大的离散性,以平均响应光谱为基础的地震记录数目较少,仅使用平均值无法反映设计时间值的可靠性。譬如,对EL-Centro地震记录来讲结构是安全的,但是,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来讲,该结构却不一定是安全的。因此,不能认为响应光谱法是令人满意的方法。 4地震工程学的几个发展趋势 4.1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

大工17秋《工程抗震》大作业题目及要求答案3

大工17秋《工程抗震》大作业及要求 (答案附在后面) 题目一:地基液化指数计算。 某7层住宅楼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埋深在地面下2m,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典型地层条件如下表所示,拟建场地地下水深度为1.00m。试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算场地的液化指数。 题目二:框架的设计内力计算。 六层砖混住宅楼,第一层层高3.95m,其余各层层高2.7m,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各层楼板、墙的尺寸得到恒载和各楼面活荷载乘以组合系数后,得到各层的 重力代表值为 63856.9kN G=, 54325085.0kN G G G G ====, 15399.7kN G=。 要求: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题目三:简述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并论述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已进行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这三种情况下的具体要求。 题目四:结构抗震计算有几种方法?各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题目五:简述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作业具体要求:

1.封面格式(见文件最后部分) 封面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字体为宋体加黑,字号为小一; 姓名、学号、学习中心等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三号。 2.文件名 大作业上交时文件名写法为:[姓名学号学习中心](如:戴卫东101410013979浙江台州奥鹏学习中心); 离线作业需用word文档写作,不要提交除word文档以外的文件,word文档无需压缩。 以附件形式上交离线作业(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选择已完成的作业(注意命名),点提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截止时间:2018年3月14日23:59:59前。 3.正文格式 作业正文内容统一采用宋体,字号为小四。 注意: 作业应该独立完成,不准抄袭其他网站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作业,成绩以零分计。上交往年作业题目或者其他科目作业的,成绩以零分计。引用他人文章的内容,需在文中标注编号,文章最后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引用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 鼓励大家对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给出相关数据,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影像电子学基础题库5

南 阳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20**—20**学年第*学期 **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影像电子学基础》试题 E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网络 2、交流电的周期 3、N 型半导体 4、负反馈 5 、单相触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0空,每空0.5分,共20分) 1、以C 为参考点,电源电动势为6V ,电阻R1为15 电阻R2为30欧姆,则A 点电位为 ,B 点电位 为 ,C 点电位为 。 2、电路中若负载电阻为R ,电源内阻为R 0, 当R= 时负载能获得最 大功率。 3、正弦量的三要素是 、 和 4、能在滤波电路中使用的元件有: 、 和 。 5、电容器的电容C=10μF ,交流电频率f=50H z 时,容抗Xc= Ω。 6、音箱分频器电路如下:L 1和L 2的电感量均为0.36mH.,它们的作用是 ,两个电容器的作用是 ,8"口径的喇叭负责 ,(填“高音”或“低音”)1"口径的喇叭负责 ,(填“高音”或“低音”) 7、安全电压是 伏。 8、一台变压器的变比为1:15,当其原绕组接入220V 交流电源后,副绕组输出的电压为 V 。 9、NPN 三极管的符号是: . 10、若一个电阻的阻值不随电压发生变化,那么它是 元件(线性或者非线性) 11、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是:○1发射结必须 向偏置,○2集电结必须 向偏置。 12、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时,U BE = (硅管),U BE = (锗管) 13、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有 耦合、 耦合和 耦合。变压器耦合多用于 电路,集成电路通常采用 耦合。 14、信号可以看成由直流成分和交流成分共同叠加而成,以下电路图中, 成分能通过C1, 成分能通过C2, 能通过三极管T 15、常用的滤波电路有 、 和 三种。 16、在小功率整流电路中,多采用的是桥式全波 整流电路。如需要 电压、 电流的直流电源时,可采用倍压整流电路。大功率整流电路一般采用 整流电路。 17、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时候,黑表笔与表内电源的 极相连,红表笔与表内电源的 极相连。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面答题卡上) 1、以下电路有几个支路?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 2、电源的电动势方向是 A 、内电路中由电源负极指向电源正极 B 、内电路中由电源正极指向电源负极 C 、高电位点指向低电位点 D 、电流的反方向 3、对图中所示电路,以下正确的是 A 、开路时,I =0,而U =IR ,所以U =0 B 、电源短路时,I 0=E/R ,U =0,P 0=0 C 、开路时,电源的开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即U =E D 、负载时,I =U/(R+R 0) 4、两个电阻R 1R 2并联后总电阻为R,则 A 、R= R 1+R 2 B 、R= R 1R 2 C 、 R 1=11R +2 1R D 、R= R 1-R 2 5、以下电路若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各支路的电流, 需要几个电流方程和几个电压方程? 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 --------------------------------------------------密----------------------------------封------------------------------------------线---------------------------------------- A B C

地震工程学

从汶川地震探讨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交通学院徐伟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分别从其基本要求、教学楼的抗震以及如何识别结构的规则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针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造成的经济损失, 结合工程建设和设计方面知识给出在场地选择、抗震设防、鉴定加固、抗震技术和科技投入等几方面的建议,本文也对地震高发地区如何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能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今后工程设计和研究积累经验。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则性;场地,工程设计,农村房屋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给四川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从宏观对房屋震害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强地震作用力直接导致房屋倒塌毁损,其中汉旺镇是最典型的单纯受地震作用力破坏的地区;二是由于除强地震作用力之外,大面积山体滑坡的次生灾害给房屋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如北川县城山体滑坡使老城区1/3 几乎被埋没,新城区将近1/4埋没;三是地基液化,部分地区座落在河滩松散的堆积物上,地震发生后,引起强烈的砂土液化,比较典型的是映秀镇;四是地表开裂或隆起,发生在地震中心区域或临近断裂带区域,如北川县。通过对震灾的反思,普遍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高度重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同时,这次地震也给我们的地震工程学带来许多启示。 1 对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解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思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作为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条文,同时还对建筑方案的各种不规则性,分别给出了处理对策。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建设部建质[2006]220号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第11 条(以下简称超限高层审查技术要求),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的要求。(1)超高时建筑结构规则性的要求应从严掌握,明确竖向不规则和水平不规则的程度,避免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2)结构布置、防震缝设置、转换层和水平加强层的处理、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主楼与群房共同工作等妥善设计。(3)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要求。(4)混合结构工程、钢支撑框架结构的钢框架,其重要连接构造应使整体结构能形成多道抗侧力体系。(5)多塔、连体、错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一般不宜超过文献[2]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6)当几部分结构的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必要时取结构整体计算和分开计算的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7)规则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依抗震设防烈度不同有所区别。

地震学基础复习整理 (量稳版)

地震学基础复习题 1.地震学的四大研究内容:a.传播、结构, b. 仪器, c.震源形成机制, d. 工程方面:抗震设防 2.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即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 震中:过震源做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阵中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台站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 3.烈度的六大影响因素: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岩土和地质性质,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 4.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 5.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 6.波阵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同一相位点连成的面 波前:起始点连接的面,即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 波线:为了形象的描述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引入的沿传播方向所画的带箭头的直线(与薄面垂直) 7.波动的基本性质:反射、透射、折射 8.地震方法的基础: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 9.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塑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线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力发生形变,力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的性质 脆弹性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破碎而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0.应力:介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 应变:由应力作用产生的形变 S 面波的性质:a.面波是干涉醒地震波,由地下介质和结构决定,与震源无关 b. 首波: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着一种波,叫做首波 13.love波:平行于地面的质点位移没有垂直分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Rayleigh波:质点的运动为逆进椭圆,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长轴垂直于传播方向 注:与Rayleigh波相比love波传播速度较快

同济大学地震工程学期末试题2013-2014

同济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地震工程学》试题 陈陈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地震震级: 地震动三要素: 平稳随机过程: 位移延性: 滞回曲线: 二、判断正误(2分×7=14分) 1、Rayleigh波和Love波都对某一点地震动的竖向分量有贡献,而SH波则仅对地震动的水平分量有贡献。 2、地震动准速度反应谱与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Fourier幅值谱具有相同的量纲,且通常无阻尼准速度反应谱值大于相应的Fourier幅值。 3、通常,平原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比山区衰减要慢。 4、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动力弹性模量大于静力弹性模量,而动力强度则反之。 5、砌体墙的滞回耗能性能随着竖向压力的增大而退化,这与钢筋混凝土压缩构件的滞回性能是类似的。 6、采用振型组合法时均可使用SRSS方法代替CQC方法。 7、平稳随机过程是各态历经过程,因此将地震动作为各态历经过程是合理的。 三、简答题(6分×11=66分) 1、试简述地震发生机制的粘滑说。 2、什么是强度退化、刚度退化与捏拢效应? 3、什么是振型参与系数,它具有什么性质? 4、试通过两个振型的频率与阻尼比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C=aM+bK的系数a、b(其中M 为质量矩阵、K为刚度矩阵)? 5、示意画出下图中的反射与折射波(其中界面以下固体剪切波速大于上层物质的剪切波速)。 6、为什么在线性结构动力反应分析中,通常高阶振型的影响较小?

7、试简要叙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与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主要差别。 8、试推导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频域传递函数的形式,并给出二者的关系。 9、试简要叙述幅值法如何识别单自由度体系的频率和阻尼比。 10、试阐述防屈曲支撑和悬挂隔振的基本原理。 11、图中所示为钢-混凝土组合柱截面,用于某多层框架结构,请简述如何采用纤维模型进行弹塑性动力分析,以及你将采用的材料模型。

大连理工大学大作业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

题目1:底部剪力法。 钢筋混凝土5层框架经质量集中后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各层高均为3m , 集中于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 1500kN G =,2550kN G =,3580kN G =,4600kN G =,5450kN G =。结构阻尼比0.05ξ=,自振周期为10.55s T =,Ⅰ1类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3580kN =2550kN =1500kN =(a )计算简图 4600kN =5450kN = 解: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1.4知,8度多遇地震,αmax=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Ι类场地,取Tg= Tg=<T1=<5Tg= α1=(Tg/T1)r η2αmax =()××=≈ 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2.1知,T 1=>=×= 取δn= T1+=×+=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 EK =α1Geq=×(500+550+580+600+450)×85%=

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i=G i H i F EK (1-δn)/∑G j H j (i=1,2,3…n) ∑G j H j =500×3 +550×6+580×9+600×12+450 ×15=23970KN ·m F 1=[500×3××]/23970= F 2=[550×6××]/23970= F 3=[580×9××]/23970= F 4=[600×12××]/23970= F 5=[450×15××]/23970= 计算各楼层的层间地震剪力 V 1= F 1+ F 2+ F 3+ F 4+ F 5=++++= V 2= F 2+ F 3+ F 4+ F 5=+++=152KN V 3= F 3+ F 4+ F 5=++= V 4= F 4+ F 5=+= V 5=F 5= 题目3:怎样判断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土的液化严重程度,并简述抗液化措施。 答: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其产生的机理为: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颗粒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因空隙水不能及时排出,土颗粒就处于悬浮状态,形成如同液体一样的现象,即所谓的土的液化现象。地基土液化判别过程可以分为初步判断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两大步骤。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初步判断 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且处于烈度7度或者8度地区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2)粉土的粘粒(粒径<0.005mm )含量百分率当烈度为7度时大于10%、当烈度为8度时大于13%、当烈度为9度时大于16%,可判为不液化土。 (3)浅埋天然地基,当地下水位深度和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满足下式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03w b d d d >+- 02 u b d d d >+-

大工16春《高层建筑结构》大作业题目

大工16春《高层建筑结构》大作业及要求 注意:从以下五个题目中任选两个进行解答(注意:从题目一、二中 选择一道计算题,并从题目三、四、五中选择一道问答题,分别进行解答,不可同时选择两道计算题或者问答题);解答前,需将所选题目复制(使老师明确你所选的题目)。 题目一:底部剪力法计算题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9层,每层高度为3m 。房屋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Ⅳ类场地。已知该楼的基本自振周期1 1.0s T =,经计算已知每层楼屋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为8000kN ,每层楼面和屋面的活荷载标准值均为2000kN ,该结构阻尼比没有特殊规定。要求:确定多遇地震作用下该楼各层的水平地震作用值EK F 。 题目二:风荷载计算题 某市的市区,有较多高层房屋的密集建筑群,欲建一座40层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外形和质量沿高度方向基本呈均匀分布。房屋总高度140m H =,迎风面的房屋长50m L =。房屋总宽度30m B =,基本风压为 200.65kN m ω=。求楼顶处的风荷载标准值。 (按照教材及课件内容计算) 题目三: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特点有哪些?至少选择其中的 三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题目四:整体墙、小开口整体墙、联肢墙、带刚域框架和单独墙肢等计算方法 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 题目五:为什么要对框架内力进行调整?怎样调整框架内力? 作业具体要求: 1. 封面格式(见文件最后部分)

封面名称:大连理工大学《高层建筑结构》大作业,字体为宋体加黑,字号为小一; 姓名、学号、学习中心等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三号。 2. 文件名 大作业上交时文件名写法为:[姓名奥鹏卡号(或者学号)学习中心](如:戴卫东101410013979浙江台州奥鹏学习中心); 离线作业需用word文档写作,不要提交除word文档以外的文件,word文档无需压缩。 以附件形式上交离线作业(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选择已完成的作业(注意命名),点提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截止时间:2016年9月7日前。 3. 正文格式 作业正文内容统一采用宋体,字号为小四。 注意: 作业应该独立完成,不准抄袭其他网站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作业,成绩以零分计。上交往年作业题目或者其他科目作业的,成绩以零分计。引用他人文章的内容,需在文中标注编号,文章最后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引用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 鼓励大家对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给出相关数据,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地震工程学导论

地震工程学导论 一、简答题 1.地震按成因可划分为?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人工地震。 2.全球有哪几条主要的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称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也称海岭地震带。 3.体波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引起的传播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纵波运动时,介质颗粒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运动时,介质颗粒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4.断层的运动机制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走滑断层,有时也叫横推断层,指断层两侧岩石平行于断层走向彼此相对水平滑移。 倾滑断层,断层的一侧相对于另一侧上下运动,其运动基本平行于断面倾向。倾滑断层可划分为两个亚类:正断层,指倾滑断层中倾斜断面上部的岩石相对于下部的岩石向下运动;逆断层,倾斜断面上部的岩石相对于下部的岩石向上运动。 5.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有哪几个关键阶段?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经历过静力理论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动力理论阶段。 6.什么是地震动?地震动三要素是什么? 地震动,是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振动。地震动的三要素分别是振幅、持时和频谱。 7.什么叫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人工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8.抗震设防三水准目标是什么? 三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易修、大震不倒。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9.根据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哪几类?5.12地震属于哪一类? 按照震源的深度,可以分为浅源、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深度<70公里; 中源地震:70~300公里; 深源地震:>300公里。 5.12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10.面波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引起的传播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面波主要有乐夫波和瑞利波两种类型。乐夫波质点运动是水平的,且垂直于波传播方向,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瑞利波传播时,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为竖直平面内的逆进椭圆。 11.第三代地震区划图中的基本烈度概念是什么? 基本烈度: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12.影响地震动的因素包括哪三类?

地震工程学导论课后答案

1、地震按成因分类: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2、地球上的4个主要地震带: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约80%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一地带。 (2) 欧亚地震带除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深源地震外,几乎所有的其他中深源地震和一些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震活动带。 (3) 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 (4) 地震活跃的断裂谷 3地震波类型: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体波 (1)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2)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5、地震仪组成:现代地震仪:拾震器,放大器和记录系统 6、、一、以地面最大加速度为标准 以最大速度为标准 7、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在震中100公里外,地震仪监测到最大振幅为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的地震波,地震便是0级;10微米的地震是1级地震,1毫米的地震就是3级地震。以此类推,里氏震级每上升1级,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增大10倍近震震级标度ML –地方震级面波震级标度MS –远震、浅地震体波震级标度mb -深源、浅源、远距离10、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一个地区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烈度,也就是预报未来一定时间里某一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程度. 基本烈度的时间一般是以一百年为限;基本烈度所指的地区,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筑物场地,而是指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区、县或更大的范围)的地区而言,因此基本烈度也叫区域烈度.至于具体工程场地局部浅层构造、地基土和地形地藐等对烈度的影响因素(有时也叫场地烈度或小区域烈度) 13、对场地烈度的理解一般有两种.①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方法.该法认为如果以一般中等强度的地基土作为标准,则基岩上的烈度可以降低一度,而软弱地基应提高一度并以此为界限,制定了各种单一土层的烈度调整幅度.当为多层土时将各单层土的烈度调整值按土层厚度加权平均.此外还考虑了地下水位的影响,认为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烈度可提高半度.这种方法对一般建筑物的宏观破坏现象是可行的,但用于新建工程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不同结构在不同地基上有不同的反应,对地基失效引起破坏与振动引起的结构破坏不加以区分. ②认为所谓场地烈度问题就是建筑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地基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要尽量弄清楚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加以适当考虑. 地质构造主要是指断层的影响.多数的浅源强地震均与断层活动有关;特别是深大断裂,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