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1.1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和Pizam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社会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教育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

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方法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 则根据推拉理论,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理解旅游者所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能够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行为动机以及相关因素[33-36]。

1.2旅游形象感知的类型研究

Gunn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原生形象指潜在旅游者还未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所形成旅游感知形象,而诱导形象则在旅游者实地旅游之后形成[37]。Fakeye 和Crompto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所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诱导形象和混合形象[38]。Gartner在旅游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研究中,把旅游感知形象分为明显诱导、隐藏诱导、自主原生等8个类型[39]。Gartner和Hunt在旅游感知形象变化的分析研究中指出,由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构成的混合形象,决定着旅游感知形象在非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变化[40]。Echtner和Ritchie 为了构建更为精确的旅游感知形象,衡量旅游者所形成的海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分析了许多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类型特性,对旅游感知形象的评估起了很大作用[41]。

Baloglu和Brinberg则提出了旅游形象情感模型,运用了Russel

等提出的情感环绕丛模型,由于旅游目的地的积极与消极形象的差异,旅游感知形象的情感模型可以作为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手段[42-46]。Robert认为旅游感知形象是心理预景,只有积极的旅游形象才能影响潜在旅游者,可以运用分类法对旅游目的地积极的感知形象进行分析[47]。只有当积极的形象对旅游者的影响超过了消极形象的影响时,潜在的旅游者才会选择该旅游目的地[48]。由于旅游感知形象具有持续性,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不会改变[49];实际上,旅游感知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形成旅游目的地因素改变后,仍可持续相当时间;同时,由于潜在旅游者的体验经历、文化背景、地理缘源、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目的地的期望值不同,因而对目的地形象感知也会有所不同或改变。

1.3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模式研究

Carmen等认为大多数旅游者在旅行时,会选择一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模式结构研究仍相当薄弱[50]。Lue、Crompton和Fesenmaier关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研究,以及Lue、Crompton和Stewart对特定地区的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的实验性研究,证实了许多因素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有关[51,52]。Seyhmus和Ken发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中存在明显差异[53]。尽管大量研究都认为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对旅游地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感知形象影响着旅游行为选择,但衡量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特性仍需探讨,研究旅游感知形象、预测旅游者旅游感知选择行为模式仍需深入[54-58]。Joseph和

Chenting在此基础上,运用消费研究中的自我概念,解释了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自我协调的综合旅游行为模式[59]。

1.4旅游感知形象的营销管理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对潜在旅游者的有效促销与引导,目的地管理应为旅游目标客源市场提供特殊、长期、有效、有吸引力的旅游感知形象[60,61]。Kotler和Barich认为旅游感知形象应建立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利益、价值的预先假设基础之上[62]。Sheth,Newman,Gross建立了旅游感知形象的市场选择消费模型,包括功能、社会、情感、认知、环境等多维消费营销管理的价值研究[63]。由于女性社会地位和出游率不断提高[64-67],Ercan and Sevil认为旅游市场营销者、广告宣传者和旅游目的地促销者,应注意旅游营销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68]。Butler根据游客需求周期理论,认为新型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市场营销可能会过度吸引游客,当供给方需求的推动力增加时,超过了目的地承载力的临界线,旅游者就会不再选择这个旅游目的地[69]。Gartner依据Gartner and Hunt的研究数据,运用了多层面的尺度分析,以帮助市场营销者确定更为有效的旅游市场细分[70]。

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营销不但要充分了解旅游者心目中的感知旅游形象,而且还要对竞争对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深入了解,目的地营销人员应充分了解自身与竞争者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拓展旅游市场定位战略[71,72]。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是旅游者心目中对

旅游目的地树立与众不同旅游形象的感知过程[73-75]。拓展旅游战略定位包括目标客源市场中的目的地形象感知识别、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竞争比较以及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需求和差异[76-79]。如果该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特色不突出、营销管理不得力,旅游者的旅行选择几率将大大减少[80]。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吸取了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领域,特别对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内涵和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林炎提出了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81];陈传康在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中,提倡抓住地方文脉进行形象设计导入,并将企业形象识别理念引入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中[82];保继刚认为旅游者感知的旅游形象受到感知距离和目的地的人文事象等因素的影响[83];王家骏认为,如果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与偏好之间差异性越大,潜在旅游者选择的可能性越小,而同一性越大,中选机率会增大[84];吴必虎等则对中国居民的旅游目的地行为进行了研究[85];谢飞帆介绍了旅游形象地研究在西方的掘起[86];张安等则提出了旅游感知形象的策划设计内容、方法和旅游感知形象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形象感知策划是多学科、多阶段的系统工程[87];屈海林、聂献忠、谷明则分别以香港、上海、大连等城市为例,探讨

了都市旅游形象营销的思路[88-90];李蕾蓄则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地形象策略的理论与实践[91];王磊等从旅游主客体的角度,探讨了实际

发射性、传播发射性、个体化、社会化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形象感知的主客体关系[92];宋章海从旅游者感知出发,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提出了应用正确运用旅游形象要素进行营销策划的观点[93];谢朝武等则探讨了旅游形象感知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94]。

3结论

国外同类研究,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的研究等方面;从研究方法而言,不但有定性研究,而且有定量研究;从技术方法而言,不但有单因子分析,更有多因子分析,有的还运用了GIS 及SPSS等研究手段;从研究区域而言,不但有国内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而且有跨国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结果依赖于市场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具有客观性,主要为旅游企业营销管理提出市场定位战略。

国内同类研究,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是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研究;从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是对旅游形象策划的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则处于起始阶段;从研究区域而言,只局限于对国内和区域性旅游形象的策划及设计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成果是从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主观性,主要为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的战略发展提出建议及对策。

【参考文献】

[1]Goodall,B.How Tourists Choose Their Holidays:An Analytical

Framework[A].In Market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Promotion of Destination Regions[C].edited by B.Goodall and

G.Ashworth.London:Routledge,1990,pp.1-17.

[2]Gartner,L.Image Formation Process[A].In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 Systems in Tourism Marketing[C].edited by Muzaffer Uysal and Daniel R.Fesenmaier.New York:Haworth,1993,pp.191-215.

[3]Fakeys,P.C.,and J.L.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Fall):10-16.

[4]Boulding,K.The Imag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M].1956.

[5]Gartner,C.M.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2(2):2-12.

[6]Chon,K.S.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A Review and Discussion[J].The Tourist Review,1990,2:2-9.

[7]Moutinho,L.Vacation Tourist Decision Proces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Marketing,1984,9(spring):8-17.

[8]Woodside,A.G.,and S.Lysonski.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16(winter):8-14.

[9]Um,S.,and J.L.Crornpton.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e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

[10]Gensch,D.H.Image-Measurement Segment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8,15:384-394.

[11]Goodrich,J.N.A New Approach to Image Analysi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7,16(3):3-7.

[12]Pearce,P.L.Perceived Changes in Holiday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145-164.

[13]Phelps,A.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s of Assessment:An Example Developed in Menorca[J].Tourism Management,1986,7(3):168-180.

[14]Calantone,R.1.,C.A.di Benedetto.A.Hakam,and

D.C.Bojanic.Mu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25-32.

[15]Echt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16]Milman,A.,and A.Pizam.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

[17]Mayo,E.J.,and L.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M].Boston:CBI.1981.

[18]Anderssen,P.,and R.T.Colberg.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ravel Research:A Tool for Travel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M].In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Sun valley,ID: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1973,pp.225-238.

[19]Goodrich,J.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s for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Fall):8-13.

[20]Po-Ju Chen;Deborah L Kerstetter.International students' image of rural Pennsylvania as a travel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1999,29(Feb):256-266.

[21]Lewis,Barbara R.Service Qual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Bank Customers'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1,7(1):47-62.

[22]Mayo,Edward J.,and Lance 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M].Boston:CBI.1981.

[23]Crompton,J.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7(spring):18-23.

[24]Anderssen,P.,and R.T.Colberg.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ravel Research:A Tool for Travel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M].In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Sun Valley,ID: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1973,pp.225-238.

[25]Goodrich,J.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s for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Fall):8-13.

[26]Garther,W.C.Temporal influences on Image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13:635-644.

[27]Fenton,M.,and P.Pearce.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d Tourism Resear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236-254.

[28]Gartner,L.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Fall):16-22.

[29]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30]Baloglu,S.,and il.Brinberg.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11-15.

[31]Van Raaij,W.Fred,and Dick A.Francken.Vacation Decisions,Activities,and Satisfac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101-112.

[3

2]John.T..Coshall.Measurement of tourists' images:The repertory grid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Aug):85-89.

[33]Dann,G..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17:155-169.

[34]Crompton,J..Motivation for Pleasure Vac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08-424.

[35]Iso-Ahola,S..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A Rejoind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156-262.

[36]Uysal,M.,and C.Jurowski.An Empirical Testing of the Push and Pull Factors of Tourism Motiv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1:844-846.

[37]Gunn,C..Vacationscape.Austin: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M].University of Texas.1992.

[38]Fakeye,,P.and J.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 f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29(2):10-16.

[39]Gartner,W.C..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199-212.

[40]Gartner,W.C..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16-20.

[41]Echte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42]Russel,J.A..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v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6):1161-1178.

[43]Baloglu,S.,and il. Brinberg.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11-15.

[44]Russel,J.A.,and G.Pratt.A Description of 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8(2):311-322.

[45]Russel,1.A.,L.M.Ward,and G.Pratt.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s:A Factor Analytic Study [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81,13(3)259-288.

[46]Russel,J.A.,and J.Snodgrass.Emotin and Environment[A].In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edited by D.Stockols and

I.Altman.New York:John Wiley,1987,pp.245-280.

[47]Robert Waryszak.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Beneficial Iimage in Tourist Destination Selec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Aug:37-44.

[48]McLellan.R.W.,and K.D.Foushee.Negative Ima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Expressed by Tour Operators from Other Countri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2,22(Summer):2-5.

[49]Crompton.J.L.,and https://www.doczj.com/doc/db3150004.html,mb.Marketing Government and Social Services[M].New York:John Wiley.1986.

[50]Carmen Tideswell,Bill Faulkner.Multidestination Travel

Pattems of Intemational Visitors to Queensland[J].Journal of Travel Rosearch,1999,May:364-374.

[51]Lue,C.C.,J.L.Crompton,and D.R.Fesenmaier.Conceptualisation of Multi-Destination Pleasure Trip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289-301.

[52]Lue,C.C.,J.L.Crompton,and W.P.Stewart.Evidence of Cumulative Attraction in Multidestination Recreational Trip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6,35(Summer):41-49.

[53]Seyhmus Baloglu,Ken W.McCleary.U.S.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ers' Images of Four Mediterranean Destinations: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visito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Nov:144-152.

[54]Gartner,W.C.,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e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16-20.

[55]Gamer,W.C.,and J.Hunt.An Analysis of State Image Change over a Twelve-Year Period(1971-1983)[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2):15-19.

[56]Echt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57]Milman,A.,and A.Pizam.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

[58]Court,B.,and R.A.,Lupton.Customer Portfolio Development:Modeling Destination Adopters,Inactive,and Rejecte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1):35-43.

[59]Joseph Sirgy,Chenting Su.Destination Limage,Self-congruity,and Travel Behavior: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May:340-352.

[60]Salah,S.Hassan.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S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Feb:239-245.

[61]Um,S,J.L.Crompton.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e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

[62]Kotler,P.,and H.Barich.A Framewor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1,32(2):94-104.

[63]Sheth,J.N.,B.I.Newman,and B.L.Gross.Cons-umption Values and Market Choices[M].Cincinnati,OH:South-Western.1991.

[64]Andes,N..Social Class and Gender: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Stratification[J].Gende & Society,1992,6(2):231-251.

[65]Chafetz,J.S.,J.Lorence,and https://www.doczj.com/doc/db3150004.html,rosa.Gender Depic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ly Employed:A Content Analysis of Trade Publications,1960-1990[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93,36(1):63-82.

[66]Skelly,G.U.,and W.J.Lundstrom.Male Sex Roles in Magazine Advertising,1959-1979[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1,31(4):52-57.

[67]Tuchman,G..Women's Depiction by the Mass Media[M].Signs,1979,4:528-542.

[68]Ercan Sirakayam,Sevil Sonmez.Gender Images in State Tourism Brochures:An Overlooked Area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Tourism Market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May:323-362.

[69]Butler,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7.

[70]Garner,W.C.,and J.Hunt.An Analysis of State Image Change over a Twelve-Year Period(1971-1983)[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2):15-19.

[71]Ahmed,Z.U..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nents of a State's Tourist Image on Product Positioning Strategy[J].Tourism Management,1991,12(December):331-340.

[72]Calantone,R.J,C.A.di Benedetto,A.Hakam,and D.C.Bojanic.Mu 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Fall):25-32.

[73]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74]Kotler,P.,D.H.Haider,and I.Rein.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Industry,and Tourism to Cities,States,and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3.

[75]Echtner,C.M.,and J.R.Brent 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Spring):3-13.

[76]Aaker,D.A.,and J.G.Shansby.Positioning Your Product[J].Business Horizons,1982,May-June:56-62.

[77]Javalgi,R.G.E.G.,Thomas,ans S.R.Rao.U.S.Pleasure Travelers' Perceptions of Selected European Destin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26(7):45-64.

[78]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79]Ahmed,Z.U..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nents of a State's Tourist Image on Product Positioning Strategy[J].Tourism Management,1991,12 (December):331-340.

[80]Mayo,E.J.,and L.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M].Boston:CBI.1981.

[81]林炎.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3).

[82]陈传康,等.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J].旅游

[83]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4]王家骏.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决策行为研究[A].旅游地理纵横谈[C].1997.

[85]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2).

[86]谢飞帆.旅游地形象研究在西方的崛起[J].社会科学家,1998,(1)

[87]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试论旅游地DI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

[88]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及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1).

[89]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1).

[90]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

[9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92]王磊,赵西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93]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J].旅游学

[94]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略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1,(2).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给位老师上午好,我是伍朝辉,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非常感谢老师们给我这次学习和试讲的机会,今天我要试讲的课题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引入语: 我们知道,如果人们有了时间和金钱,他们就有可能外出旅游。但是,面对全国各地那么多的旅游地,人们会优先选择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其实,人们在作出选择去哪里旅游时,总是非常费脑筋的,但是如果某地以其出众的形象凸显出来,毫无疑问人们都会选择去这些地方旅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去著名的旅游地。比如北京、杭州、西安、桂林等。 我们也知道旅游产品是不可移动性,这就决定了旅游产品需要靠形象的传播,使其为潜在旅游者所认知,从而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当然,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地占领市场的一个关键点,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大多具有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 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一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设计相关的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叫旅游目的地形象?我们一说到形象,就想到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这个人在心目中的一个印象。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了解和体验所产生的印象的总和。旅游形象: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是对旅游地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的综合。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综合的一个评价,综合了旅游地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旅游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也包括旅游地的政治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一般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当地的氛围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下什么叫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通过对旅游地本身以及社会公众心理需要的了解,开发、设计出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并将近些产品赋予鲜明的地方特色,向社会公众展示,宣传旅游地形象。 所以,我们在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旅游地的文脉和地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挖掘当地的特色,围绕当地的旅游形象设计产品,将旅游区作为一个整体推向客源市场。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交往与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务旅游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的细分市场。尽管与传统的休闲、娱乐和休假旅游相比,商务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低,但其创造的市场利润却不容低估。 所谓商务旅游产品,是指以满足人们出差、参加会议和各种展览会、进行商务活动或交流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商务洽谈、业务交易等商业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从广义上讲,商务旅游产品包括各种国际大会、学术会议、专业会议、商业交易会、商品博览,以及依托各种大型体育活动、节庆活动等而展开的旅游活动。从总体上看,商务旅游在全国的发展很不平衡,但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一是欧洲作为商务旅游最早产生和发展的地区,举办会议及展览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务旅游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约占全球的60%。随着欧洲市场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欧洲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看好;二是北美地区一直是国际商务旅游的重要地区,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北美仍然是国际商务旅游是重要地区之一;三是亚太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旅游呈现出急剧增长的发展态势,以20%的比例位居全球第二;四是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商务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人数仅占4%,但整体上处于发展状态。目前,商务旅游的利润高达20%~30%,2011年全球商务旅游支出超过一万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四千亿美元。据西班牙马德里展览协会估计,西班牙展会每年展场、住宿、餐饮等所创造财富的总效益可达32亿欧元。另外,根据澳大利亚旅游预测委员会的报告,在未来的10年里,来澳旅游者的数量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1040万人,其中商务旅游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新加坡旅游局计划2015年将商务旅游及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业的收入增加至105亿新元,同时维持该领域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毫无疑问,商务旅游所创造的利润是如此之大。因此,要在商务旅游市场中站好脚跟,不仅只了解世界的发展现状,还要了解本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 对于我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一下四点:一是市场规模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队伍的规模在逐步壮大,并且这一群体普遍具有高收入、高素质和高职位等特点,出于注重维护客户关系以及公司外部事务等原因,商务人士进行商务旅游日益频繁,使得以会议、展览和培训等为目的的商务旅游需求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商务旅游的支出已经超过100 亿美元,约占亚洲商务旅游市场份额的1 /5。二是市场竞争激烈。由于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国际商务旅游企业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其业务扩展的重点市场,目前,众多知名商务旅游企业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除了美国运通这样的旅游业巨头外,部分航空公司及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也纷纷涉足我国商务旅游市场,这些企业的加入使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商务旅游是随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综合实力增强发展起来的,商务活动发达的城市往往成为商务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政府也通过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举办各种推介会等方式推进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成为我国排名前三位热点商务旅游城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在我国商务旅游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四是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专业化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的软肋,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商务旅游企业的服务还停留在代购机票、代订酒店等单一服务阶段,缺乏如国外成熟的商务旅游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专业化的系统服务。即使是在商务活动十分活跃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往往因为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而制约了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完善商务旅游服务市场越来越重要。只有从中找出不足之处,才能使我国的商务旅游发展前景更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和Pizam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 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社 会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

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教育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 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方法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 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则根据推拉理论,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旅游目的地形象

名解 1.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人对一个目的地的信任、意见及印象的总和,主要受可用的信息的限制。人们把形象建立在他们对实际旅游经历的反映上,形象随信息的变化而改变。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的各种要素资源通过各种传播形式作用于旅游者,并在旅游者心中形成的综合印象。它是个双向的意念系统,包括以下层意思:公众的印象(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公众的观念状态(旅游目的地美誉度) .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作为发起者,以公开付费的做法,以非人员的任何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向目标市场的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目的地的有关信息,以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树立旅游形象的一种促销形式。 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的鲜明特点: 传播面广 间接传播 强烈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效果的滞后性。 .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策划的含义 是指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策划和广告目标,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与市场情况、产品情况、旅游者群体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广告计划方案,实施并检验效果,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提供全面传播服务的活动。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广告活动的广告目标、广告媒体、广告作品、广告宣传的时间、地点等必须明确。 、严谨的科学性:综合运用经济学、美学、新闻学、心理学、市场调查、统计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完整的系统性:广告策划从调研开始,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确定广告目标,在制定广告活动具体策略时,要以整体广告目标为出发点,各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 .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是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品牌的品质形象及其传播资产的聚合概念。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资产经营也是累积品牌资产的过程。一是依靠品牌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声誉等,另一方面又依靠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和传播活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忠诚。 品牌资产经营是品牌产品对旅游者利益认知的一种庄重承诺,也蕴含着对该品牌的价值倾注,以此维护旅游者对品牌产品情感属性的认知,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功能利益的同时,也在购买旅游产品带来的情感属性。 .旅游目的地形象与 根据策略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层次 .旅游目的地理念形象() 是指由旅游目的地的哲学、宗旨、精神、发展目标、经营战略、道德、风气等精神因素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子系统。 .旅游目的地行为形象() 是由旅游目的地组织及组织成员在内部和对外的生产经营管理及非生产经营性活动中表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总结.doc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ISO/IEC对EB的定义:电子商务(EB)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内容与需求交换的一种术语。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其他通信方式增进国际贸易的职能。 电子商务中的Commerce一词一般只商业伙伴之间的交易,现在许多专家认为EC显得比较狭义,现在一般用Business代替Commerce一词,因为现在的电子商务里面还包括了客户服务,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对组织内的电子化交易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模型的研究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就开始应用依赖,电子商务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各时期研究重点也不断变化。近年来,理论研究领域专家提出了主要的几种电子商务模型: (1)Nagi&Wat模型。香港理工大学E.W.T.Ngai和F.K.T.Wat两名学者归纳而正当额一个理论模型。Nagi&Wat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技术问题,应用问题,保障和支持问题研究四大领域。技术层面有安全、技术、支持系统等;应用层面包括网上支付系统、网上金融、零售、拍卖、教育和培训、市场营销和广告等;保障和支持层面宝库税收、法律、隐私、等公共政策和企业战略等。 (2)Kaufman&wden模型。模型是明尼苏达大学Carlson管理学院的Robert J.Kaufman及EricA.Walden两名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Kaufman& Walden模型由存在互动关系的技术、市场、产品、商务流程及微观经济等五大模块组成。技术层面是最基本层面,是企业改造和创造产品以及消费者享受便捷服务的基础;随着产品的更新和商务流程的改造,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更趋灵活竞争力也更大,会推动企业、劳动力、政府等微观经济层面的变革。 (3)Urbaczewski et a1.模型。模型由Urbaczewski,Jessup和Wheeler 三人提出。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组织层面、经济层面、技术层面和其他研究等四个层面。组织层面包括电子商务概况、扩散、接受程度及应用等问题;经济层面包括了从产业结构、市场监管,电子市场中介、信息成本等问题;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智能代理技术、数据整合技术、安全技术、交易结算技术等;社会问题研究、行为研究及法律问题归为其他一类。 (4)Turban.eta1.模型。模型是E.Turban, D.King, J.Lee和D. Viehland等四人于2004年得出的。模型由三个层面、一个铺垫和一个中心组成。其核心是电子商务战略:应用战略和评价等内容;铺垫是电子商务概况,由电子商务影响、扩散及区域性发展组成;三个层面中技术层面相对比较简单。由移动商务、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支付、内容管理及网站开发等组成;社会与环境层面涵盖电子政务、网上教育、法律、道德及社会影响等;市场与经济层面包括电子市场概况、B2C 市场、B2B 市场及以网上拍卖为代表的C2C 等四类。 (5)Choi三维理解模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常务主任乔伊(Choi)教授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联合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三维理解模型,该模型主要从市场主体、产品形式、交易过程三方面的虚拟程度进行了分类。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由虚拟产品、虚拟主体、虚拟过程构成的部分。 三、电子商务的新兴发展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互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

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1-3-14 12:54:40文章来源:比特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近年来,电子商务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的便利、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传播性参与到旅游业中,旅游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一种新兴商务模式的产生。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它与电子商务的天然适应性使得旅游电子商务走在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前沿,国外的旅游电子商务历经萌芽、发展,正处于繁荣阶段,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在学术界,中外学者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由浅入深,相关文献的数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已成为热门议题之一。为了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笔者通过中外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SDOL)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共200余篇(搜索时段为1998 2007年5月),以下对这些文献做一概括与评述,以期能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互联网的产生促成了旅游电子商务的产生,事实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航空公司和旅游饭店集团基于增值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构建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可视为旅游电子商务的雏形。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是瑞佛·卡兰克塔(Ravi Kalakota)提出的,由约翰·海格尔(John Hagel)进一步发展。尽管各国研究这一领域的文献数量可观,却很少有对“旅游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做出充分解释的,目前学术界也还没有对它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在国际上沿用较广的是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它在其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这一定义概括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侧重的是对其功效的描述,但并未凸显旅游电子商务自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 【摘要】: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不同旅游目的地形象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竞争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受企业CI影响,在国内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发展中,“旅游形象”、“旅游形象策划”、“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设计”等概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在于:①目前国内主要着眼于旅游地形象策划等应用性研究,方法上仍有不少因循企业CIS模式,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建立在比较翔实的相关样本调查和实验数据基础上的定量化研究还很不够。②不少地方的形象策划实践往往局限于某种创意式的宣传口号的提炼和虚拟环境的构建,忽视了与目的地的物质景观实体的视觉设计的统合。③鲜有旅游目的地真正注意不断跟踪形象策划推广后的市场评价与反馈,缺乏对目的地形象的动态管理。④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方法尚未成熟,特别是在旅游地形象的生成机制、行为效应等方面研究尤为薄弱。从系统整体的高度着眼,使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置于旅游地理学、心理与行为学、景观规划学、及营销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视野之中,以构建一个全面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基于人本主义的立场探讨旅游者的空间需要、目的地景观物质形象的刻划、虚拟媒介形象的塑造与审美体验环境的整合;提升与构建“一个能够引发并有助于占据和人

格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软实力增长乃至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文分为8章:第1章绪论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领域,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确定全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第2章对全文研究借鉴的各学科理论工具进行遴选和概述,重点包括旅游地理学的空间结构理论、地方性分析和旅游地综合评估理论;心理与行为学的信息加工模型、格式塔、内隐记忆与内隐社会认知理论、地理物象与认知地图等;景观规划学的城市意象及其空间结构、景观视觉设计理论、景观生态理论;营销传播学理论及其它学科理论。第3章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系统阐释,全面深入地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结构、特征、形成机理及其科学内涵,建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础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的现实形象、媒介形象和感知形象三元核心结构,构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多元互动整合系统模型。第4章对旅游目的地现实形象的整饰进行研究,从旅游目的地地方意象及其符号表现、目的地景观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可意象性设计等不同的层面,阐释景观空间整治与旅游目的地现实形象提升的基本路径,并对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景观空间整治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第5章对旅游目的地媒介形象优化进行研究,从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媒介环境分析入手,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创新路径,构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互动机制下的目的地媒介形象的优化模型。第6章对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提升进行研究,重点剖析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在学习与集成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诊断评估现行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旅游者行为

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1-3-14 12:54:40 文章来源:比特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近年来,电子商务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的便利、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传播性参与到旅游业中,旅游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一种新兴商务模式的产生。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它与电子商务的天然适应性使得旅游电子商务走在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前沿,国外的旅游电子商务历经萌芽、发展,正处于繁荣阶段,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在学术界,中外学者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由浅入深,相关文献的数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已成为热门议题之一。为了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笔者通过中外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SDOL)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共200余篇(搜索时段为1998 2007年5月),以下对这些文献做一概括与评述,以期能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互联网的产生促成了旅游电子商务的产生,事实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航空公司和旅游饭店集团基于增值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构建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可视为旅游电子商务的雏形。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是瑞佛·卡兰克塔(Ravi Kalakota)提出的,由约翰·海格尔(John Hagel)进一步发展。尽管各国研究这一领域的文献数量可观,却很少有对“旅游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做出充分解释的,目前学术界也还没有对它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在国际上沿用较广的是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它在其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内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这一定义概括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侧重的是对其功效的描述,但并未凸显旅游电子商

基于旅游者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期末考试论文 题目:基于旅游者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以磁器口为例 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业:2010级旅游管理(旅游策划) 姓名:钟晓敏 学号:20100515473 指导教师:母泽亮 2012年12月12日

Based on touris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 ---- case study in Ciqikou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ourism geograph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 Planning ) 2010grade zhongxiaomin 20100515473 Abstract:With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terial cultur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tourism industry with the obtained the remarkable rise and development. In gradually into the leisure 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 is no longer a single blind, bu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eferences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character to select travel. So the tourists themselves perceive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in the absolute impact on tourist on destination choice. In Ciqikou as an example, through to Ciqikou passeng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oral advice, to study tourists on Ciqikou perception of the image, thus to Ciqikou image was established. Key words:Tourist percepti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Ciqiko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