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与古诗艺术

汉字与古诗艺术

汉字与古诗艺术
汉字与古诗艺术

汉字与古诗艺术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种骄傲,近来,随着汉字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的关注,古诗艺术也被抬到新的高度。那么,汉字与古诗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汉字对古诗艺术的美感又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首先来了解一下汉字、古诗的起源及发展。

而了解汉字起源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汉字的形体来源,即汉字的形体是由什么演变而成的;二是创造者,即汉字是什么人创造的,又是如何创造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就是说,“依类象形”是汉字初造时的基本方法,而这正透露出汉字源于图画的消息。根据世界各种自源产生的文字普遍规律,汉字的形体也是主要发源于原始记事图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记事图画则演化成为象形文字。而仓颉造字的说法,《荀子·解蔽篇》云:“好书者众多,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意思是喜好文字的人是很多的,仓颉只是更精通专一于此道,才独传名于后世。也就是说,仓颉造字只是一种传说。

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汉字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从殷商甲骨文字至今,虽然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体系。而当文字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文学形式也会随之出现。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古诗艺术。那么,古诗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从历史发展来看,诗起源于原始歌谣与歌舞,经过《诗经》、“楚辞”的发展而大放异彩,到汉代时就出现了汉赋,而这一时期也是隶书发展到高峰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诗歌的发展走向了魏晋南北朝的空前繁荣。发展到唐代,便出现了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代,同时也是楷书取代隶书成为正体汉字典范,沿用至今的时代。至宋明清时,诗歌逐渐被词曲和小说超越,但是关于古诗艺术的研究探索却从没停步。它和汉字之间注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此,如果说一首好诗的关键在于字,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不过,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说用字有四个避忌:“一避诡异,二省连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所以用字的一个要点就在于选择精确的字义。清沈德潜《说诗啐语》有言:“诗有不用浅深,不用变换,略易一二字,而其味油然自出者,妙于反复咏也。”同样一首诗,用不同的字其表现出来的精神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李嘉祐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写得虽工稳,但读起来好像并不是很突出,而王维只给它加了“漠漠”、“阴阴”四字,即“气象陡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韵味岂不足了?再如江为的“竹影横斜瘦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经过林莆改“竹影”为“疏影”,“桂香”为“暗香”,便有了“千古绝调”“疏影横斜瘦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再看今天我们熟悉的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也是在几番琢磨后才在“敲”与“推”中确定为“敲”字。那“敲”为什么就比“推”好呢?单就此诗来论,前四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将这四句作一整体看,应承认“敲”比“推”好。首先“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是非常荒凉的环境,“鸟宿”、“月下”更为其增添冷落寂静的色彩,同时,“敲”有声音,在这夜深人静时尤显得响亮,于是形成了一种音响效

果,与诗意更为密合,也更为合理。

可以说字词是语言的基础,字词用得好,确实能为诗歌增色。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说那个“绿”字最初是“到”,后改为“过”,又改为“入”、“满”······一直改了十几次,最后定为“绿”。是否这个“绿”字真的就好呢?确实。因为“绿”有色彩,不仅表现其他几个字内含的春到江南的意义,还表现春到江南所产生的效果,极具形象性。如是“又过”、“又入”其形象度就不够。这就是汉字在古诗中的魅力。它使整首诗的蕴味大大提升。

然而,汉字与古诗之间的关系仅尽于此吗?神奇而神秘的汉字还能给古诗艺术带来怎样的非凡效果呢?

众所周知,虽然古人造字有诸如象形、形声等方法,但汉字大都近似图像或图画。可以说,以形象或图像来表情达意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这体现在古诗艺术上就是寄情于景,寓意于象,借助可被感知的具象来表达内心情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在具体的语境中已不是一种客观景象,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再如送别诗中经常会用到的“柳”字,同样也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象,而上升为一“留”——依依惜别之情。

虽然古人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但炼字的实质也是炼意。如宋祁《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就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意‘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意‘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也就是说,一个字的精准与否往往关系了整首诗的意境,敲字不准则诗毁矣,这也是汉字神奇的力量。

通常古人写诗除了注重意象和意境之外,想象与联想也是诗歌创作所必需的,因为唯有此才能深切体会诗歌独特的美,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诗歌境界。当然,这其中的妙趣同样和汉字是密不可分的。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诗人只用了“门掩黄昏”四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给人无穷想象。又如柳永《雨铃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一“柳”字便营造了无比凄美的氛围,让人的满腔离情别绪不免涌上心头。

说完诗的情感,且看诗的色彩。这就产生疑问了,难道诗也有色彩吗?的确。而这色彩同样得从汉字来说。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红”、“绿”二字,把江南胜火的江花,如染的江水勾画在我们的眼前,如身临其境,江南美尽收眼底,实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味。而李清照的《如梦令》则用“肥”和“瘦”字来刻画绿多红少的画面,这样的色彩形容新鲜贴切,趣味十足。

今天我们说看到黑字便会想起死亡,看到白字便会想起纯洁······当这些字从古诗中体现出来时,传达的理念更为深切。如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黑”、“紫”二字一出现,马上给人一种凝重压抑的感觉,悲壮的气氛便充斥在紫黑色的天幕下,秋天凝固的萧瑟,沉重的死亡感油然而生,整首诗也有了黑铁的味道。

不可否认地,当神奇的汉字遇上独特的诗歌时便碰出了非凡的火花,共同谱写了一曲神话般的中华文化乐章。而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和古诗艺术又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艺术体现汉字的神奇和博大精深,汉字锻造千古绝唱的诗篇,

提升其艺术的深度。两者之间有着许多妙不可言的情趣,或许唯有深深体味其中的意味,方能领略汉字的趣味和古诗艺术独特的美感。

参考文献:

《汉字与文化》贺友龄警官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艺术论》朱志荣陕西教育出版社

《我听钱钟书讲文学》程帆中国致公出版社

《中国诗歌艺术》王红、谢谦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诗艺术讲演录》尚永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形与艺术字

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执教者: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地点:计算机房 教具准备:软盘、光盘、优盘、主板、内存、硬盘、声卡、显卡等相关硬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计算机的系统基本组成 2.明确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大部件及其作用并能举例 3.掌握CPU 、主机、总线的定义 4.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5.理解指令、程序的定义 6.明确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类及相互关系并能举例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自主学习并与他人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 1. 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2. 计算机硬件系统五大组成及其功能 3. 计算机软件系统分类及其关系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引入新课 二、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㈠.计算机系统组成缺一不可软件 硬件?? ? * 计算机系统依靠软、硬件相互协调工作来完成任务,硬件是计算机的躯体,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没有软件光有硬件称“裸机” ㈡.软、硬件定义 1.硬件:计算机系统中物理设备本身,即看得见,摸得着的硬设备 2.软件:程序连同有关文档资料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触摸屏、话筒、数码相机、Modem 等 外 输出设备:打印机、显示器、绘图仪、喇叭、Modem 等 设 外存储器:磁盘<软、硬盘>、磁驱、光盘 只读CD -ROM ㈢.硬件五大组成 存储器 可读写 (举例) 内存储器:ROM :只读不写,断电信息不丢失 RAM :可读可写,断电信息丢失(占内存大部分) 运算器 控制器 * 输入设备:计算机用来获得信息的设备,也是进行人机交互的重要工具

* 输出设备:计算机用来输出信息处理结果的设备 * 存储器是构成主机的重要部件,有内存与外存两种 * 内存又称主存,主要用为存放程序运行期间的数据 * 内存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存储容量和存取速度。内存容量越大,运行速度越快 * 内存分为两种:只读存储器与随机存储器 * 只读存储器(ROM ):计算机只能从ROM 中读取信息,用户不能进行写入、修改、删除等操作。ROM 中的信息一般由计算机厂家预先写入,将一些重要程序和数据固化在其中,用户一般无法修改、删除其中的内容,ROM 中的信息不会因断电而丢失 * 随机存储器(RAM ):主要用来存放CPU 工作过程中的许多信息。计算机可以对RAM 中的信息进 行存入、读出和删除操作,一旦断电,RAM 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 外存又称辅存,主要用来存储要长久保存的信息,存放在外存里的信息不会因断电而丢失 * CPU (也称微处理器)?? ?控制器 运算器 * CPU 代表微机的档次,常见型号:286、386、486、奔腾、奔腾Ⅱ、奔腾Ⅲ、奔腾Ⅳ等。型号越高,速度越快,性能越好 * 主机? ?????? ?内存储器 控制器运算器中央处理器 * 总线:计算机各部件之间进行信息传送的一组通道 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先把数据与程序储存在存储器中,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指定数据的读取和 控制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结果送回存储器。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将数据或程序对存储器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显示出来。 系统软件:WIN98、DOS 、FOXPRO 、高级语言等 ㈤.软件分类及关系 支持 应用软件:WORD 、WPS2000、EXCEL 、IE 、AUTOCAD 、杀毒软件等 * 指令:指挥计算机进行操作的命令 * 程序:针对某一实际需要而编写指令序列 * 系统软件:主要用于计算机内部的管理、维护、控制、运行和计算机程序的翻译、编辑等,系统软 件主要有操作系统、监控管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和语言编译系统等 * 应用软件:指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编制的程序,它用来帮助人们完成特定领域的工作 三、实践活动案例:个人家庭电脑的配置 价格范围 ⒈ 仔细考虑购买电脑的用途 最主要用途 选择的用途

(完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完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特殊音乐题材,在我国专业声乐教育及演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主要是通过其语言本身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和押韵来实现的。本文挑选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作为分析对象。以古诗词的吟诵特征为立足点,结合字词的平仄韵律与声乐演唱技巧,探索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吟诵特征对其演唱方式和意境表达的影响。 一、诗词背景 《国风?周南?关雎》又名《诗经?周南?关雎》、《周南?关雎》,创作于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国风”的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位置。《论语》多次提及《诗经》,但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其特殊地位。 《关雎》是一首歌颂爱情的抒情歌,久传民间;显示了当时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兴”。诗词采用双声叠韵连绵字,如叠韵(窈窕)、双声(参差)、既叠韵又双声(辗转)等形容词的运用和不入韵的“之”――虚字脚,而以虚字脚前一字为韵,韵脚参差变化;配合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

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全诗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诗词形象十分生动活泼,颇有画面感。 二、《关雎》的音乐风格 《关雎》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谱曲所作。赵季平,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以弘扬民族风格创作最为突出。他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和创作才华,被称为“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家”。 赵季平在《关雎》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上很好地展现了他的音乐理念和风格取向――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 体现得淋漓尽致。歌曲既古典也现代、既热烈又婉约,是现代歌曲创作技法和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关雎》曲调婉转、清丽优美、情意绵绵、似诉似吟;运用的是典型的羽调式风格,以再现的三部曲式与诗词章句相契合。诗词各章之间流畅衔接,情感表达恰到好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歌曲《关雎》中诗词吟诵特征的体现 艺术歌曲《关雎》在音乐创作上多离不开诗词本体,离不开诗词吟诵的习惯。全曲的旋律,几乎是一字一音,旋律古朴自然、感情真挚;从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旋律与语音声调就结合得十分密切。

高中语文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语言风格题答题技巧

古诗词题型之语言风格解析 一、要点梳理 (一)什么是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歌总体语言的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针对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乃至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诗歌,往往呈现出的不同语言风格而言。 1.从诗风渊源角度看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流派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等。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侧重从主观内心出发,抒发对理想抱负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它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细节描写对于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从诗人个性角度看 不同诗人语言风格不同,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诗人的语言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并不等于说一成不变,有进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诗风会陡然一转。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前期清新温婉秀丽、后期寂寞悲凉。 3.从体裁看 诗词有所区别,即诗庄词媚曲谐。 因为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奉皇帝命写作),则非庄不可;词多与男女情感,适于媚。 4.从题材内容上看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艺术字和自选图形(设计刊头)

第14课艺术字和自选图形(设计刊头) 一、学生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艺术字和自选图形(设计刊头)》是贵州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册第二单元第十四课。本节课是学生学会启动word程序,并进行简单的文档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艺术字的插入,运用自选图形拼成不同的图形,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作了一点适当的调整,把插入的自选图形组合成不同的形状,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是学生掌握创建艺术字,并且会进行运用自选图形拼成不同的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设计刊头的基本方法,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设计出独特新颖的刊头的实践课。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基础,但掌握得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基本的技能,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创建艺术字 2>调整艺术字 3>制作渐变艺术字 4>插入自选图形 5>创造性地运用自选图形拼成不同的图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创建艺术字,插入自选图形。让学生自主进行刊头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3、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复习插入图片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已设计好的刊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欣赏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并导入新课。教师直观演示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最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小结、布置课后任务。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任务驱动法(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 3>比赛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学会创建艺术字 2>学会插入自选图形 难点:调整艺术字,创造性地运用自选图形拼成不同的图形来设计刊头 四、教学资源 计算机教室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打印与上课有关的资料。 六、教学课时 1课时(40分钟)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一)炼字型 (二)名句赏析型 (三)表达技巧型 (四)语言特色型 (五)情感赏析型 (六)分析意境型 ●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考查题型: 1.比较优劣型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的字比较优劣; 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3.指定赏析型: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 4.寻找型: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 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 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2: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此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鲜明。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示例1: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示例2: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一)设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分析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编辑图片、图形、艺术字和文本框------编辑图片(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编辑图片、图形、艺术字和文本框------编辑图片(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调整图片位置、大小的方法。 (2)掌握设置图片叠放次序、组合与取消组合的方法。 (3)掌握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来找茬”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运用知识迁移,通过图片的编辑方法,为学习后面艺术字、文本框和自选图形的编辑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发展其创新精神。 (2)通过作品的交流展示,培养其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掌握调整图片位置、大小的方法。 (2)掌握设置图片叠放次序、组合与取消组合的方法。 (3)掌握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 难点:合理地运用图片编辑功能使作品产生美,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小组讨论、问题引导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准备 硬件准备:微机室。 软件准备:Windows操作系统、Word 2003、演示教学软件。 素材准备:由许多“垃圾”图片营造的恶劣环境和“来找茬”的图片素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几张师生们参加“五城联创”实践的图片,并解说图片内容 2、再展示下一张环境糟糕的图片,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内容: 1、以“活动”为主线,“任务”为过程,学习新知 以“争做环保使者”活动,师生共同完成将这些“垃圾图片”放入到“垃圾箱”,并擦亮垃圾箱。需完成以下五个任务:

任务一:调整图片的位置(将垃圾图片放到垃圾箱上) 教师先讲解并演示:选中目标图片,此时鼠标指针变成形状,然后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曳到目标位置。 任务二:调整图片的大小(垃圾图片太大,需变小) 师提出问题:图片太大,如何变小?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选定一图片,拖曳其控制点至相应的位置。 任务三:设置图片的叠放次序(将垃圾图片放到垃圾箱里) 将一张“垃圾”图片放到垃圾箱处,但此时图片仍然没有到垃圾箱里,怎么办?引出“设置图片的叠放次序”。 教师演示:在图片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选择“叠放次序/置于底层”。(提醒学生观察、比较调整图片叠放次序前后不同的显示效果) 提示:图片的叠放次序会影响文档的显示效果。在文档的同一位置上,前面的图片会覆盖住后面的图片,而通过调整叠放次序可以改变图片的前后顺序。 学生操作演示 任务四:组合与取消组合(方法升级,如何简单化) 师提出疑问:有没有更加简单的方法让两张图片同时拖放到垃圾筒上? Word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可以通过“组合”功能,将两张或多张图片组合成一个整体,移动起来就更加的方便。 它的方法: 教师演示:先单击一张图片,再按住Shift键,同时单击另一张图片,再在选定的图片上右键单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选择“组合/组合”。 师提示:组合后,可以取消组合吗? 学生操作演示 任务五:设置图片格式(垃圾箱擦亮) 最后如何擦亮垃圾箱呢? 方法:选定图片,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增加亮度”按钮(教师演示) 2、及时小结: 做好环保使者,需完成的五个任务一一例举出来并揭示出坚持 “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 3、课内练习: 以“来找茬”游戏,完成图片的编缉,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三)、总结: 本节课通过活动的参与和课内练习的操作,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掌握了1、调整图片的位置及大小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1、知识储备 (1)常见的语言风格 ①平淡质朴(陶渊明)②辞藻华丽(杜牧)③明白如话(白居易)④婉约含蓄(李商隐)⑤清新自然(王维)⑥雄浑豪放(苏轼)⑦清幽淡雅(李清照)⑧沉郁顿挫(杜甫)(2)答题思路 ①指出其语言风格类型; ②结合诗句举例说明之; ③分析其塑造形象或表达情感的作用。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干曲(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请你试做: 老师作答: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自己作答: 参考答案:

【《长干曲(其一)》译文】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长干曲(其一)》鉴赏】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诗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春怨》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春怨》鉴赏】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诗歌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艺术字设计的方法

在我们做海报、广告设计中,我们该怎样创造出有魔力的字体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呢?这篇文章提供的17种创意的字体设计方法也许可以提供给你不一样的灵感与技巧,希望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 :) 复古、时尚、创意字体下载及欣赏→字体教程及资源集合 1、替换法 替换法是在统一形态的文字元素加入另类不同的图形元素或文字元素。其本质是根据文字的内容意思,用某一形象替代字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一笔画,这些形象或写实或夸张。将文字的局部替换,是文字的内涵外露,在形象和感官上都增加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2、共用法

“笔画公用”是文字图形化创意设计中广泛运用的形式。文字是一种视觉图形,它的线条有着强烈的构成性,可以从单纯的构成角度来看到笔画之间的异同,寻找笔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他们可以共同利用的条件,把它提取出来合并为一。 3、叠加法

叠加法是将文字的笔画互相重叠或将字与字、字与图形相互重叠的表现手法。叠加能使图形产生三度空间感,通过叠加处理的实行和虚形,增加了设计的内涵和意念,以图形的巧妙组合与表现,使单调的形象丰富起来。 4、分解重构法 分解重构发是将熟悉的文字或图形打散后,通过不同的角度审视并重新组合处理,主要目的是破坏其基本规律并寻求新的设计生命。 总之,平面图形设计的目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作为设计者,学习运用符号学工具,会使设计更加有效。在平面设计如此繁杂的今天,把文字图形化运用到设计中,才能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便于公众对设计者的作品主题的认识、理解与记忆。

5、俏皮设计法 把横中间拉成圆弧,角也用圆处理,这个方法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色彩,字体处理上加上色彩的搭配才能作出好的俏皮可爱字体。 6、尖角法

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探析

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探析 本文笔者选择《花非花》作为例子,首先是音乐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很值得声乐专业的学生对其作品进行推敲研究。其次是音乐笔者本人本科专业为音乐表演,而《花非花》这首作品,笔者已经学习了不下5年了。在进入本科学习之前,笔者本人一度认为《花非花》是一首初级作品,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因为其结构简单,词曲较为简单,便遭到了笔者的轻视。现如今,笔者为大三学生,而《花非花》这首作品笔者则学习了三年,至今都有所欠缺。可见,艺术作品,面对这些古诗词艺术作品,不单单只是会唱,还需要演唱者们在演唱前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才能在表演中更好地体现艺术歌曲词与曲合二为一的美好意蕴。 一、艺术歌曲语言的规范化 《花非花》的词作者为白居易,此诗运用三字句和七子句轮换的形式,借用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兼有节奏的错综之美,极似之后的小令。古诗词艺术歌曲,其语言的表达也是体现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演唱者吐字行腔要规范,情感输出要到位,让诗与歌声律紧密结合。 首先我们要掌握好读词的节奏。语言也具有节奏美,特别是古典诗词,如果缺乏节奏,便会使作品变得散漫乏味。 其次,也要注意古典诗词字音声调的区别,需要借助平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是的音调和谐优美。 再次是声情并茂,在朗诵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读懂诗意。“花非花,雾非雾”似花非花,似雾不是雾,给人捉摸不透的感觉。“夜半来,天明去”在夜里就会出现,天亮就会不见,这里些许指的是梦。“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笔者认为这里指引向美梦一样美好的事物,但十分短暂,朝霞虽美却稍纵即逝。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

古诗词语言风格

古诗词语言风格 一、古典诗歌中常见语言风格的答题界定用语 清新自然简练生动平淡质朴华美绚丽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奇豪放婉约细腻慷慨悲壮 二、特点介绍 (1)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

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绮丽工丽 有华丽的辞藻,缤纷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工丽还讲究对仗 如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

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含蓄委婉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5)简洁洗练 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语言经锤炼达到质朴、流

畅、圆润、意蕴无极。注重炼字炼句。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沉郁顿挫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

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 一、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二、古诗词语言风格鉴赏解题对策。 1.炼字型。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很多学生对此感到非常苦恼,总是找不到古诗词考试的解题技巧。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应付古诗词考试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

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今律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

古诗词鉴赏的艺术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艺术技巧 发表时间:2019-12-13T17:54:28.7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2期作者:刘泮波 [导读] 当今语文试题中的诗词鉴赏主要针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山东省寿光市侯镇第二初级中学山东潍坊262724 当今语文试题中的诗词鉴赏主要针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因此,掌握一些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技巧对于理解鉴赏古诗词和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大有裨益。 一、比和兴 按朱熹的说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实际上,比就是比喻、比拟,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诗歌后面要说的内容,从古诗鉴赏看,比和兴在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作用也很大。例如《诗经?氓》,就采用了比兴的表达技巧。诗中三、四章的开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以女主人公常见之物起兴,桑叶由光鲜到黄落比喻女子青春逐渐消逝,或是爱情由盛而衰。可以说起兴自然,比喻贴切。由此可见,比运用在诗歌中,可以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变得熟悉,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如此,形象的比喻还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如屈原的《离骚》,为了表现诗人自己的高洁品质,作者拿“蕙纕”、“峨眉”、“芙蓉”来比,具体形象。用“鸷鸟之不群”比喻君子不能跟小人同流合污;用“众女嫉余之峨眉”比喻许多小人对君子的造谣、诽谤,其忧愤之情溢于言表。兴在诗歌中,有的是先言他物,引起下文;有的是先言他物,起比喻、烘托的作用。 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托物起兴。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为全诗奠定了徘徊顾恋的感情基调。 二、委婉和直抒 委婉的主要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言外之意仍得于作品中语言文字的触发。 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词人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读者可由此想象到词人的寂寞伤情。而词人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启发读者的想象,来表达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的。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三、想象和夸张 艺术想象和夸张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个常用的表现手法。古代诗人通过大胆、奇特、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夸张,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瑰丽多姿、意义鲜明的艺术形象。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自然景物、幻觉感受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以夸张的手法予以描绘,构成了奇异美妙的梦幻仙境。 再如《蜀道难》中,通篇使用汪洋恣肆的夸张,不仅把蜀道的险峻艰难和祖国河山的奇伟壮丽形象地呈现出来,而且造成了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和强烈的艺术气氛,读之使人惊心动魄。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的想象和夸张真正做到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些想象和夸张,展示了一幅幅神奇浪漫、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必须注意体悟。 四、渲染和烘托 渲染和烘托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们的行为、心理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描写送别的环境:秋雨蒙蒙、暮霭沉沉,在送别的长亭边,寒蝉一声低一声的鸣叫。作者通过这些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和琵琶的美妙动听。 五、虚和实 虚和实在古代诗歌中使用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庐山瀑布,为虚写。 六、用典 古代诗歌中将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以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五个典故,作者借助这些典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不能对每一首诗歌都做到了解,但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有关诗歌鉴赏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对一首具体的诗歌做到正确的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