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民族抗战开始说课稿

全民族抗战开始说课稿

全民族抗战开始说课稿
全民族抗战开始说课稿

《全民族抗战开始》说课稿大家好!我的课题是《全民族抗战开始》。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请各位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全民族抗战开始》是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13课,隶属于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七七事变以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内容及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本课和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完整体系。

(二)课标要求

1.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清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存在以下情况:

1.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

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地处农村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对拓展性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完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

七七事变,松沪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历史事实。

2.方法

分析国共两党实现再次合作的原因。

3.情感

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卢沟抗战中体现的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怕牺牲、坚守到底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运用对比的方法结合第一次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四步探究”的教学法,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播放短片《南京大屠杀》

师:是否看过本部电影

生:看过

师:被杀害的是什么人?

生:无辜的中国人。

师:谁是刽子手?

生:日本军队

师:对。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为挽救国家和民族,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从此开始了神圣的全民族抗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段悲壮的历史。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通过阅读结合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课堂上展示本组的问题全班进行交流学习研究探讨。教师预设如下问题供学生参考。

1、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呢?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3、 3、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揭露起了什么作用?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阅读提示2问题,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碰到疑难题目可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1、七七事变是偶发事件,还是蓄意挑衅?

七七事变是日军精心策划,蓄意挑衅。因为:(1)、日军先举行军事演习,为调兵遣将作了准备,为士兵失踪的借口留下伏笔(2)、演习地点选择在卢沟桥附近,这是当时北平通往南方和京外各地的唯一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3)、强行入城遭拒,日军当即开炮轰击,这说明日军早已准备扩大事端。

2、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抗日战争。日本的侵略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界群众投入抗战。因此,无论从战争的范围,还是从涉及的群众面来说,抗日战争已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转化为七七事变后的全民族抗战。

3、、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揭露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要奋发图强,以史为鉴,避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一、填空题

____年___月___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日本旨在侵占全中国

D、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

2、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总人数有

A、3万人以上

B、将近30万人

C、30万人以上

D、130万人以上

三、今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纪念日,面对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否定许多大屠杀证据,并且美化中日战争的情况,你能从众多的史料中找出证据去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吗?请陈述你的证据。

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日本政府每4年审定一次由民间各出版社分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日本有4次审定发行的教科书因明显地篡改历史、肆无忌惮地美化侵略战争而引起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与抗议。

1982年第一次审定“侵略华北”成了“进入华北”;把日军“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改成“全面进攻”。

1986年第二次审定只字不提日本曾侵略过别的国家。仍将日本侵华战争说成是日军“被迫应战”.

2001年第三次审定将太平洋战争标榜为“正义”。

2005年第四次审定篡改历史的错误仍比比皆是。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日本政府审定篡改历史教科书,居心何在?

(三)课堂小结:???????

师: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30万南京同胞的鲜血,进一步唤起了全民族的觉悟。让我们永远记住为扞卫民族尊严英勇现身的先烈,永远记住日本军国主义罄竹难书的罪恶!

知识体系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课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为: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相关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资料及讨论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接着设疑“全国人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将学生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使学生确切理解中共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及时而必要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重点:1.平型关大捷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百团大战。 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依靠有利地形在日军占领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敌后战场

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材料链接】 材料一9月上旬,东条纵队和伪蒙军沿平绥线击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直抵阳高城下。李部一路逃到桑干河以南,日军于9月攻占大同,而敌军主力板垣师团指向平型关,意图抄雁门关后路,然后夹击太原。 材料二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问题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这次战役选在平型关的原因。 答案提示: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2.地位 【材料链接】 材料一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导入:从河南到山西,逃难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当国民党部队都向西、向南撤的时候,有一支军队却背着简陋的武器向东疾行,他们的臂章上写着“八路”。人们对这支军队没有多大的信心,因为这支队伍中许多人没有枪,有拿刺刀的,有提鬼头刀的,还有等着拾起阵亡战友的枪继续进攻的。然而就是这支军队在数日之后,名震华夏。 导语:那么这支军队如何在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名震华夏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出示标题) 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敌后战场: 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的地区。(共产党在敌人占领区开辟的战场) 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呢,齐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识记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者、结果和意义。 2.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情况,认识敌后战场的作用。 3.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首先跟着老师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日本侵华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结果如何?东三省沦陷;全面侵华的标志是什么?七七事变;结果是?平津沦陷;紧接着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为保卫上海,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也是步步败退,日军侵华以来节节胜利,那么是什么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呢?平型关大捷。是的,几乎与淞沪会战同时,日军为了扩大华北战场,想要进攻山西,占领太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太原会战。为了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共产党选择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也是太原重要门户的平型关设伏。 自主学习平型关大捷: 简介板垣师团就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师团,1937年已创下击败中国30多个师的关辉战绩,号称“钢军”,但他们遇到的是林彪,林彪号称常胜将军、战神,那么,战神是如何战胜钢军的呢?我们找一位朗诵好的同学读一下。 男同学朗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隐蔽设伏。当日军乱作一团,死伤惨重。八路军冲杀下去,同日军展开了肉搏战。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我们再来读一则有关平型关背后的故事。找一位女同学朗读。 女同学朗诵:【猛子战群敌】

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是2017统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为: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相关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资料及讨论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最新教案设计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 立与发展情况。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

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是2017统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为: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相关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资料及讨论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敌后战场的抗战 优秀教案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重点】 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难点】 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一)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1)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2)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3)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4)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二)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学生回答: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组织了各方的力量。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4.教师提问: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政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 主政权 经济:实行减租减息的土 地政策,发展生产 影响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 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 的基地 5.教师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

部编版八上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课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为: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相关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资料及讨论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接着设疑“全国人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将学生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使学生确切理解中共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及时而必要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

第二课 抗日战争说课稿

第二课抗日战争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目前中日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 3、重点分析: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重点。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以史为鉴是重点。新课标强调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强调学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将其确立为重点。 4、难点分析: 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是难点。囿于传统认识,学生对此问题难于理解。因此将其确立为难点。 以史为鉴,正确对待中日问题是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本的态度往往过于情绪化,不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 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2、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根据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筑起新的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创设情境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说课稿新人教版

《黄河颂》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黄河颂,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着眼于“歌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

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通过多媒体课件,很好的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情不可遏,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因此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视频和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诵好一首诗词。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五、教学流程 课前欣赏精彩颂读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初中说课稿范文-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的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由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巩固 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较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影视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其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客观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 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影视资料及讨论等, 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 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继而,设疑"全国人民是经过怎么样艰苦卓绝的斗争才 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抗日根据地 "将学生思绪由兴奋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使学生确切理解中共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之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之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案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抗战取得的战绩及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击日本侵略者,显示

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 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一五师集中隐蔽在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的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一举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大车200多辆,缴获火炮2门,弹药300箱,长短枪1 000多支,机枪数十挺,掷弹筒20多个,战马100余匹,以及大量的军用物资。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寇嚣张的气焰,驳斥了汉奸亲日派“抗战必亡”“战不如和”的谬论。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平型关大捷 1.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2.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根据地军民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一)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1、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这一课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这两个要求都属于识记层次,只要了解了相关的史实,并能把相关的历史事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简述出来即可。这是个比较基本的要求,比较容易达到。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于本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如下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这些要求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探究才能实现,是比较高的要求了,有一定的难度。 2、教材分析: 本课所处的第三单元,介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分两课来介绍。第6课介绍的是二战的爆发、战争的进一步扩大等内容。本课承接第6课,接着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的过程。通过“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最后的胜利”两个子目来介绍。 结合前面对课标的分析理解,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整合了教学版块,由原来的两个子目,变为六个环节(团结、开会、转折、胜利、影响、启示),特别是增加了为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的“启示”环节。这样整合不但使学生更能清晰地把握整节课的内容,而且让学生在了解二战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突显历史的教育功能。 3、学情分析: 从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有关二战的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再加上第6课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储备,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而通过史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也就是“史论结合”的能力还需多培养提高的。 另外:由于战争对于我们的学生,还只是处于间接的了解,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可能认识不深刻。鉴于此,我准备了大量文字、表格、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地了解战争的方方面面,特别达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 通过前面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再结合对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等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及探究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识记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信息,探求每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结合课文,利用影像资料、文件档案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表格等手段使学生清晰掌握百团大战等战役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新课导入】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情况,还记得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么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抗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平型关大捷 先用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注意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教师提问:华北日军此时进攻的主要方向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向山西方向,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这时进攻山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前线并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总结归纳: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先用课件展示《地道战》的相关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提问: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2)敌后战场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哪里?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狼牙山五壮士》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 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 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深化了主题.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 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 、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 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 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 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 来进行教学.

七七事变说课稿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七七事変"、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四个子目构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七七事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淞沪会战的影响和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上承局部侵华的史实,下启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不强。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对历史充满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图片和史实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淞沪会战的基本史实;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同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过程与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学习收集整理、选择、甄别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 难点 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南京大屠杀。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人教版八上)

《敌后战场的抗战》 本课时编写: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王梅老师教材分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巩固壮大,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 2、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3、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 4、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正面战场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3.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击日本侵略者,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学生活动: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说课稿+优质教案

23 《梅兰芳蓄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梅兰芳蓄须》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感人事迹:抗战时,日军屡次邀请梅兰芳演出,梅兰芳蓄须明志,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甚至给自己打伤寒预防针来躲避纠缠,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蓄、剧”等13个生字,理解“被迫、纠缠”等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说他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其中,教学重点是: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说他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阅读感悟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学立足于读,读中感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文本、写批注、谈体会。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方式就是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圈点勾画体会人物的崇高形象。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主要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1.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解决难懂的生字词。 (2)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在深有感触的地方做好批注。 (3)学生交流,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方式有藏身租界、蓄须、装病。为此,梅兰芳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有:①危险:他一直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会惹恼日本人而有生命危险。他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邀请,想办法让自己大病大场,差点儿丢了性命。②困难:他热爱舞台,却不能演出、创作,内心极度煎熬,只能在寓所悄悄地吟唱。为了摆脱日本人的纠缠,不得不四处躲避。因为不演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顿。 2.细读课文,感悟精神品质。 (1)教师过渡:著名画家丰子恺就曾经这样评价过梅兰芳——茫茫青史,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哪里能感受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热忱?画出相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