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大学生宪法观念及其培养_1

浅议大学生宪法观念及其培养_1

浅议大学生宪法观念及其培养

一个国家公民宪法意识是衡量该国法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不高,对宪法的了解少、兴趣低,宪法权利意识差,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宪法教育和宣传,增进大学生的宪法观念,推进国家的法治进程。

“宪法观念是人们对历史与现实中的宪法规范、宪法实施、宪法活动的认知和评价”。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观念是衡量该国法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在宪政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

一、大学生宪法观念的调查情况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了解大学生的宪法观念,既可以观照中国宪法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可以预测中国宪法在未来的发展。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宪法观念如何?传统宪法学往往拘泥于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少之又少,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调查更是寥寥无几。为此,笔者在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宪法观念的调查,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宪法观念。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设置了20个与宪法有关的常识性问题,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70%的

大学生能够掌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时间”,50%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最早宪法”是哪一部。约20%的同学能够了解宪法的“一般性规定”。有17%的大学生理解“我国的国家机关”包括哪些,有98%的大学生不清楚“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职权”。对“我国的人大代表产生方式和任期”仅有45%的大学生了解。对于82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只有23%左右的大学生了解。有15%的大学生能了解“全国人大的职权”,而在“维权”方面,只有15% 的大学生选择正确。

整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不高,对宪法知之不多、兴趣不浓,宪法权利意识差,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二、大学生宪法观念薄弱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缺乏主动性。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本专业科目的学习上。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都没学习的主动性,对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2)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学课堂上讲的大多是法学理论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

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而忽略了实务,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时间一长知识便逐渐淡忘,特别是像宪法学、法理学等理论性强的科目更是如此。(3)缺乏责任感。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不少大学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教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教师是宪法知识的传播者,学校是传授宪法知识的场所。当前主要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要求学生大多不够严格,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书或是课外读物,导致多数学生的法律知识大大缩水。(2)课堂教学单调。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不少老师联系相关实务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失去上法律课(包括宪法知识)的兴趣。

3.国家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但是法治体系尚不健全,有些宪法制度尚未真正激活,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不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人民有尊严,宪法才有尊严”。有些组织违反宪法不被认为是违法,而违反刑法或者红

头文件则认为违法或者犯罪。况且,国家一直没有将宪法知识作为任用、考核官员的硬指标,教育部门没有将宪法作为高考政治卷中的重点。因此,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还没有提供很好的平台和实践,导致大学生学习宪法知识的热情不高和动力不足。

4.宪法本身的原因。如果宪法实施监督制度不完善,再好的宪法也只能沦落为纸上宪法。目前我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现实生活中公民权利受到侵犯,在穷尽了其他手段后,无法通过宪法诉讼得到救济,时常发生宪法权利被侵犯而得不到有效救济的事例。对此,宪法高高在上,却显得束手无策。不少大学生甚至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认为,宪法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种状态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制度上的不完善,社会上还未形成尊重和维护宪法的风尚,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浓厚的宪法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宪法观念的重要性

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宪法观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的公民。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具有法治精神、宪法意识、权利观念是国家现代化和公民现代人格的基本内涵。宪法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宪法不仅写满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而且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一个不懂得宪法的公民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不遵循宪法的国家就不可能跻身为现代化国家。所以,必须从现代化的高度看待大学生宪法观念的培育问题。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指标。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有效法律达247件,行政法规730部,地方性法规就更多。大学生不可能像法律专业人士那样通晓国家的法律法规,但是必须熟悉仅有138个条文的82年《宪法》,了解一些法律常识。一个大学生如果不清楚中国宪法,不仅缺乏起码的法律知识,而且不配称为当代大学生。

3.有利于造就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他(她)们是未来中国公务员队伍的后备力量,是未来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可以说,他(她)们对法治的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成效。法律素养,尤其是宪法意识,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一个公务员不懂宪法法律,又怎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胜任本职

工作呢!

四、培育大学生宪法观念的途径

宪法意识的形成是主体、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进行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全方面的培养,才能使大学生形成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基本观念,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

1.加强和改革学校课堂中的宪法教育。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目前,要想提高大学生对宪法的认识水平,需要普及宪法知识,加大宪法知识的教育。一是加大宪法知识的讲授和考核。在大学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课时,重点讲授宪法原理和知识,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生动的案例不像抽象的理论那么单调、乏味,容易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更有说服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宪法。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是讲授宪法的基本权利部分和基本制度,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宪法权利的主体。三是加强实践教学。除课堂教育外,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训当中去,开设情景教学,学以致用,让大学生,尤其是非法科学生,从思想上、行为上真正重视宪法,切实提高他们的宪法知识。

2.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和积极因素对大学生都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不强,与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宪法权利保障机制有关。国家如果真正建立了宪法监督保障制度,那么大学生就不可能忽视宪法权利的存在。社会上人们对宪法抱有积极、慎重的态度,将自己视为宪法权利的主体,那么宪法就会在大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为权利而斗争”。因此,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一是要建立宪法权利保障机制,让宪法扎根在公民的心中,体现在公民的实际行动中。二是必须从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权利着手,例如人格尊严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通过加大保障力度来提升他们对宪法的热爱。

3.加强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的建设。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这是宪法实施的基本经验和共识。将宪法付诸实施的理想,关键在于激活宪法制度,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并将之贯彻落实下去,使全社会形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违宪审查可以有效地遏制任何对宪法的冒犯、僭越的行为,从而维护宪法的权威。”建立了违宪审查机制,其他诸如人权保障机制、宪法权利保障机制等,就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从而不断作用于宪法生活,最终形成一种“宪法至上”的信仰。

作者:高转辉张白雨刘根来源:老区建设2016年4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