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L_1_889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_邓嘉姝

IL_1_889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_邓嘉姝

第十五章 可遗传的基因组变异与人类疾病易感性

第十五章可遗传的基因组变异与人类疾病易感性 一.单项选择题 1.微卫星DNA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核苷酸重复 A.二 B.三 C.四 D.六 2.重复单元的碱基数n=14~500的SSR称() A.微卫星DNA B.小卫星DNA. C.端粒DNA D.简单重复序列 3.()是指出现在基因组DNA分子的特定位置的单个核苷酸的置换,其变异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大于1%。 A.SSR B.SNP C.STR D.mutation 4.以下点突变中不属于致病突变的是() A. 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移码突变 5.( )主要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A. 调节序列变异 B.基因内变异 C. 动态突变 D. 重复序列拷贝数异常 6. 连锁分析基于()而相关分析基于() A.人群、家系 B. 家系、人群 C. 人群、人群 D. 家系、家系 7.相关分析属于()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前瞻性研究 D.实验性研究 8.下列哪型载脂蛋白()是多种胆固醇升高引发疾病的原因。 A.ApoE2 B.A poE3 C.ApoE4 D.wild-type 9.动态突变是()而形成的变异 A. 基因内变异 B. 重复序列拷贝数扩增 C. 调节序列变异 D.SNP 10. 以下不属于人类基因组重复序列的是() A. 转作子来源的重复序列; B.细胞基因的反转录拷贝,如假基因; C.简单重复序列 D.SNP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说法正确的有() A. 199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负责人Lande ES作为 第三代遗传标记提出。

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亦称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或基因多态性。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对于一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顺序终生不变,并按孟德尔规律世代相传。 基因多态性分类生物群体基因多态性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人类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研究比较深入。人类基因多态性既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也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以及双等位基因的转换或替换。按引起关注和研究的先后,通常分为3大类: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片段长度多态性(FLP),即由于单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所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变化,而导致DNA片段长度的变化。又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这是一类比较普遍的多态性。 DNA重复序列多态性DN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RSP),特别是短串联重复序列,如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主要表现于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小卫星(minisatellite)DNA由15~65bp的基本单位串联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kb,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这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决定了小卫星DNA长度的多态性。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 的基本序列只有1~8bp,而且通常只重复10~60次。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包括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但更多的是单个碱基的置换,在CG序列上频繁出现。这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多态性。 SNP通常是一种双等位基因的(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SNP大多数为转换,作为一种碱基的替换,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而且其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因而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遗传背景知识遗传和变异各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之间,不论在形态构造或生理功能的特点上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heredity)。但是,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的各个体之间不会完全相同,总会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variation)。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特征。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多样而复杂的,正因为如此,才导致生物界的多种多样性。

遗传疾病类型

疾病类型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疾病,统称为遗传病。根据所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程序,可将遗传病分为三大类: 其一是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遗传物质的改变在染色体水平上可见,表现为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由于染色体病累及的基因数目较多,故症状通常很严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畸变和功能改变。 其二是单基因病,目前已经发现5余种单基因病,主要是指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疾病,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突变所致。所谓显性基因是指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中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突变即可导致疾病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只有当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发生了突变才能致病的基因。 第三是多基因病,顾名思义,这类疾病涉及多个基因起作用,与单基因病不同的是这些基因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每个基因只有微效累加的作用,因此同样的病不同的人由于可能涉及的致病基因数目上的不同,其病情严重程度、复发风险均可有明显的不同,且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如唇裂就有轻有重,有些人同时还伴有腭裂。值得注意的是多基因病除与遗传有关外,环境因素影响也相当大,故又称多因子病。很多常见病如哮喘、唇裂、精神分裂症、无脑儿、高血压、先心病、癫痫等均为多基因病。 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要到儿童期才发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一般要在中年时期才出现疾病的表现。有些遗传病需要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发病,如孝喘病,遗传因素占80%,环境因素占2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遗传因素占30%~40%,环境因素占60%~70%。遗传病常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发病,为家族性的,但也有可能一个家系中仅有一个病人,为散发性的,如苯丙酮尿症,因其致病基因频率低,又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有夫妇双方均带有一个导致该疾病的基因时,子女才会成为这种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子(同一基因座位上的两个基因都不正常)而得病,因此多为散发,特别在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偶有散发出现的遗传病患者,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遗传病能够治疗吗? 以前,人们认为遗传病是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在对遗传病的研究中,弄清了一些遗传病的发病过程,从而为遗传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并不断提出了新的治疗措施。 [编辑本段]人类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 结构异常:猫叫综合症(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数目异常:常染色体:21三体综合症 性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X0,XXY,XYY) 基因异常: 单基因: 显性: 1.常染色体:软骨发育不全,多指症

十大与遗传相关的疾病

十大与遗传相关的疾病 很多疾病都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些人生来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就比别人大。那么,哪些常见的疾病有遗传倾向?如果自己属于这些疾病的高危人群,又应该如何未雨绸缪,阻断它在自己身上延续呢? 一、高血压。遗传危险度:★★★★★ 科学家已培育成功一种“遗传性自发高血压”老鼠。这种老鼠会把高血压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它们的子孙100%会发生高血压,这是高血压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最典型例子。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通过高血压患者家系调查发现,父母均患有高血压者,其子女今后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父母一方患高压病者,子女患高血压的几率是28%;而双亲血压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 高血压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有统计表明,父母患高血压则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血压正常者。双亲中如一人或两人患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比正常分别高1.5和2-3倍。 防治原则: 1.坚持监测血压,正常状态下至少每年1次。 2.限盐补钾。逐步把每日摄入食盐的量控制到5克,同时多吃富含钾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核桃仁、莲子、芫荽、苋菜、菠菜等)。 3.防止超重和肥胖。 4.戒烟限酒。 二、糖尿病。遗传危险度:★★★★★ 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尤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家系研究发现,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家族史阴性人群。而父母都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 防治原则:诱发糖尿病的“外因”有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反过来,避免以上因素就可预防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粮食、肉蛋奶、蔬菜、水果的合理搭配,注意摄入量与消耗量平衡。常测体重,如果体重增加了,热量肯定摄入过量,这时就应检讨你的食谱并增加运动。 三、血脂异常。遗传危险度:★★★ 血脂代谢异常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遗传因素。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发现有相当部分血脂异常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由遗传基因缺陷所致血脂异常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遗传倾向,临床上通称为家族性血脂异常。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技术

1定义: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已知多态性的90%以上。SNP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平均每500~1000个碱基对中就有1个,估计其总数可达300万个甚至更多。SNP所表现的多态性只涉及到单个碱基的变异,这种变异可由单个碱基的转换(transition)或颠换(transversion)所引起,也可由碱基的插入或缺失所致。但通常所说的SNP并不包括后两种情况。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包括置换、颠换、缺失和插入。所谓转换是指同型碱基之间的转换,如嘌呤与嘌呤( G2A) 、嘧啶与嘧啶( T2C) 间的替换;所谓颠换是指发生在嘌呤与嘧啶(A2T、A2C、C2G、G2T) 之间的替换。从理论上来看每一个SNP 位点都可以有4 种不同的变异形式,但实际上发生的只有两种,即转换和颠换,二者之比为2:1。SNP 在CG序列上出现最为频繁,而且多是C转换为T ,原因是CG中的C 常为甲基化的,自发地脱氨后即成为胸腺嘧啶。一般而言,SNP 是指变异频率大于1 %的单核苷酸变异。在人类基因组中大概每1000 个碱基就有一个SNP ,人类基因组上的SNP 总量大概是3 ×106个。依据排列组合原理,SNP 一共可以有6种替换情况,即A/ G、A/ T、A/ C、C/ G、C/ T 和G/ T ,但事实上,转换的发生频率占多数,而且是C2T 转换为主,其原因是Cp G的C 是甲基化的,容易自发脱氨基形成胸腺嘧啶T , Cp G 也因此变为突变热点。理论

GSTM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的标记等位基因发生率的显著性改变(增加或降低),它代表与疾病性状(表现型)相关的等位基因在随机发生中的偏差。当一遗传标记的频率在患者中明显超过非患者时,即表明该标记与疾病相关。1997年Collins等提出了“常见疾病,常见变异”(connnondisease,conln30nbariant,CD—CV)的假说,认为常见疾病的易患性是由于人群中某些位点,特别是在基因编码区或调控区的常见变异引起的,在某一恶性肿瘤人群和正常对照人群中进行SNP对比研究时,可以确定SNP位点和(或)其邻近变异与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因而可应用于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研究。2001年SNP协会(eSNPConsor-tium)构建了含1.42X106个SNP、密度达1个SNP/1.9kb的人类遗传图谱,这对开展致病基因定位的研究非常重要。据估计,大约有105个SNP分子标记将被用于基因功能及与疾病相关性的关联研究HJ。 3GSTMl的功能 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1种多功能的体内生物转化第Ⅱ时相重要的转移酶,几乎在所有的细胞和组织中都有表达,以肝脏、结肠和生殖腺中表达最高,主要存在细胞液中po。编码GST的人类GST基因是1个超基因家族,已分离出Alpha(A)、Mu(M)、Theta(T)和pi(P)4个亚家族。目前研究最多的是GSTM家族,它包括有5个基因(GSTMI—M5),均定位于人类染色体lpt3,能催化还原型的谷胱苷肽(GSH)的巯基(一SH)结合到疏水的化合物上,使亲电子的化合物变成亲水的物质,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泄”J,通过这种方式将体内各种致癌物和断裂剂产生的亲电子试剂、有潜在毒性的物质及亲脂性化合物降解排出,因此GSTs在机体代谢有毒化合物、保护细胞免受急性毒性化学物质攻击和抑制细胞癌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 4GSTMl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Mu家旅成员位于人类基因组中lpl3上的一段长达20kb的基因簇中,其排列顺序如下:5’GSTM4一GSTM2一GSTNl一GSTN5一GSTM33名GSTMl位点有两个活性等位基因变异型GSTNl木A、GSTNl{B和一个无活性的GSTNl?0空白等位基因(即GSTNl等位基因缺失)。GSTMl?A和GSTNl¥B等位基因的差别仅仅在于第七外显子中的一个碱基,等位基因的差异在氨基酸组成上表现在第172残基上,一个为天门冬酰胺,一个为赖氮酸,但这两种酶的催化作用相似,它们所编码的单体可以构成有活性的纯和型或杂和型的酶;GSTN1?0等位基因则是基因的完全缺失。有文献表明"4J:若个体为GSTMl?0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携带者,则其体内没有GSTNl酶的表达,就不能对相应的致癌物进行有效的代谢,导致致癌物在体内积聚,从而使得个体患癌症的风险大大增加。 5GSlMl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 5.1肝癌 邬洪梁等¨驯的研究表明:病例组GSTMl空白基因型频率为70.37%,对照组则为45.59%,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但2组均不存在性别、年龄差异(P均>0.05);OR值为2.83(95%cI值为1.43—5.42),EF值为0.53,具有GSTMI空白基因型的个体患肝癌危险性增加1.83倍。说明GSTMl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有密切的关系。另外,OR值与EF值表明GSTNl基因多态现象可作为肝癌遗传易感性判断的1个有用指标,提示其空白基因型是肝癌中等强度的 ?139? 危险因子,它对于筛检肝癌高危人群,探讨肝癌发生的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朱曼华等¨¨对肝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研究显示:采用病例一对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正常组GSTMl基因缺失率(46.92%)与HCC组(61.53%)差异有显著性(P<0.05),携带GSTMl空白基因型者比非空白基因型者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高1。.81倍(OR=1.81,95%CI=1.05—3.12),也提示GSTMl空白基因型与肝癌易感性有关。 5.2肺癌 罗晨玲等¨21采用基于家庭和医院病例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GSTM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的关系,结果显示:肺癌组GSTIⅥI基因缺失率为71.43%(45/63),肺癌亲属组为74.19%(46/62),住院对照组为53.33%(16/30),健康体检组为51.06%(24/47)。肺癌组、肺癌亲属组GSTMl基因缺失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3和0.01);与健康体检组相比肺癌组的OR为2.4(95%CI=1.09—5.29):肺癌亲属组的OR为2.76(95%CI=1.23—6.18)。肺癌亲属组的GSTMl基因缺失率也显著高于住院对照组(P<0.05),OR为2.51(95%CI=1.01—6.24)。表明,GSTMl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肺癌家庭聚集性有关,进一步支持肺癌有遗传性以及GSTMl基因可作为肺癌遗传易感标志物的观点。但也有学者研究表明GSTMl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之间无直接关系,而有饮酒习惯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升高(OR=3.33,P<0.01),有饮酒习惯及其GSTNl缺陷型的个体,与无饮酒习惯及其GSTNI正常个体相比,明显增加了患肺癌的易感性(OR=5.89,P<0.01)。从而显示饮酒和GSTMl缺陷型对肺癌有协同作用¨31。 5.3直肠癌 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探讨了GSTMl和GSTrl联合基因多态性与直肠癌的关系,Gertig等¨4o报道,GSTNl、GSTrl缺失基因型均不能增加直肠癌的危险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肿瘤的发生部位等均无显著差异,且GSTMl或CSTrl空白基因型的吸烟、不吸烟个体比较,其患直肠癌的危险性也无差异,认为GSTMl、GSTrl缺失基因型与直肠癌之间缺乏关联。陈坤等¨纠在研究浙江省嘉善县人群后报道,相对于不吸烟者,过去吸烟者和现在吸烟者,GSTMl、GSTrl缺失基因型不会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付全航等¨州以多重PCIt技术检测GSTMl和CSTrl基因缺失,以探讨谷胱苷肽转硫酶M1、Tl、P1(GSTMl、GSTrl和GSTPI)基因多态性和吸烟饮酒习惯与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显示GSTMl,GSTI'I和GSTPl基因多态性与直肠癌易感性无关。 5.4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激素依赖性肿瘤Ⅲ1,内源性激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GST家族在人体内存在的4种基因型,其中至少有3种能在正常的乳腺组织中提取出来¨“。因此,GSTMl和GSTrl的无效纯合子等位因是否能促使乳腺癌的发生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ZhengIl列和崔壮等啪。的研究均显示GSTrl、GSTMl基因的缺失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病危险。提示由cSTrl、GSTMI基因无效多态性引发的致癌物代谢能力降低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亦有相反报道,一项在新加坡进行的膳食和肿瘤的调研瞳11,在不考虑绝经因素的前提下,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比较,发 万方数据

遗传易感性_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_张军

综 述 遗传易感性 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 * 张军1,于石成2,杨功焕2 (1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01;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153(2010)01-0058-05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的相关性评估 第一作者简介:张军(1973~),男,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肿瘤与环 境关系。 摘要: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其方法学研究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对在交互作用研究中常用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 病例研究、病例父母对照研究、病例同胞对照研究等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基因 环境交互作用;遗传易感性;病例对照研究 肿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疾病,其危险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环境和遗传两类。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为很多研究所证实,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肿瘤病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4]。学者们从方法学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传统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单纯病例对照设计、病例父母对照设计、病例同胞设计等非传统病例对照等研究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1 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又称为效应修饰,它分为统计学意义上的交互作用和生物学意义的交互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暴露因素同时存在时所致的效应不等于它们单个作用相联合的效应时,则称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5] ,当前者大于后者时称为正交互作用,说明两种或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时效应增强,其生物学意义为协同作用;但前者小于后者时称负交互作用,说明两种或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时效应降低,其生物学意义为拮抗作用。它是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作用,在混杂被控制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肿瘤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具有两层含义:不同基因型的人群中,环境暴露具有不同的患病风险;不同环境暴露的人群中,不同的基因型具有不同的患病风险[5],即为在携带不同的遗传易感基因型人群中,环境因素对肿瘤的效应有差别;或是在不同的环境暴露下,某易感基因型的效应有差别。 在交互作用的判定中模型的选择非常重要,而应选择哪种模型还存在争论[6]。统计学中交互作用常用的数学模型有两种:即相加模型与相乘模型。 相乘模型:OR interaction =OR exposure genotype /(OR exposur e ?OR genotype ) 相加模型:OR interaction =OR exposure genotype /(OR exposur e +OR genotype -1) 若效应大于1,则为协同作用,小于1为拮抗作用。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发病风险,其作用机理和模式还不清楚。Ottm an [7]提出了五种交互作用模式(如图1所示)基本概括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情况。模式A 中,易感基因导致或促进了环境因素的作用,环境因素的效应在没有易感基因的作用下也可以显现,暴露效应不会因为基因型而改变,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交互作用。模式B 中,易感基因对个体没有直接产生效应,只是加大了环境因素的效应。模式C 中,环境暴露放大了易感基因的效应,但它对个体没有直接的作用。模式D 中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是疾病危险增加所必需的。模式E 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都有各自的效应,如果它们同时存在,其效应将大于或小于单独存在时的效应。2 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传统的病例对照研究是研究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 。分析时以未携带易感基因的非 暴露组为参照,OR 为1,计算其它各种组合的OR 值。这一方法首先用于两个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 [8,9] ,后来逐渐应用于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传统的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计算每一个危险因素的主效应及其

常见遗传性疾病调查报告

常见遗传性疾病调查报告 篇一:遗传病调查报告 人类遗传病 初三二班边晓晖遗传病简介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者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和终 身性的特征。因此,遗传病具有由亲代向后代传递的特点。这种传递不仅是指疾病的传递, 最根本的是指致病基因的传递。所以,遗传病的发病表现出一定的家族性。父母的生殖细胞(精 子和卵细胞)里携带的致病基因,通过生殖传给子女并引起发病,而且这些子女结婚后还可能 把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 六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高血压 遗传危险度:★★★★★科学家已培育成功一种“遗传性自发高血压”老鼠。这种老鼠会把高血压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它们的子孙100%会发生高血压,这是高血压

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最典型例子。目 前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通过高血压患者家系调查发现,父母均患 有高血压者,其子女今后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父母一方患高压病者,子女患高血压的几 率是28%;而双亲血压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防治原则 1.坚持监测血压,正常状态下至少每年1次。 2.限盐补钾。逐步把每日摄入食盐的量控制到5克,同时多吃富含钾的水果、蔬菜(如 香蕉、核桃仁、莲子、芫荽、苋菜、菠菜等)。 3.防止超重和肥胖。 4.戒烟限酒。 2.糖尿病 遗传危险度:★★★★★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尤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家系研究发现,有糖 尿病阳性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家

族史阴性人群。而父母都有糖尿病者, 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防治原则 诱发糖尿病的“外因”有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 反过来,避免以上因素就可预防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粮食、肉蛋奶、蔬菜、水果 的合理搭配,注意摄入量与消耗量平衡。常测体重,如果体重增加了,热量肯定摄入过量, 这时就应检讨你的食谱并增加运动。 3.血脂异常 遗传危险度:★★★ 血脂代谢异常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遗传因素。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发现 有相当部分血脂异常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由遗传基因缺陷所致血脂异常多具 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遗传倾向,临床上通称为家族性血脂异常。防治原则最重要的是强调“迈开腿,管住嘴”。一方面要适当限制饮食,但食物种类应尽量丰富,

遗传病及遗传多态性

遗传病及遗传多态性 遗传病(hereditary disease)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引起的疾病。已知的遗传病约有5000种,可分为3大类: 单基因遗传病由某一基因突变而引起,又分为:(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中的某一对上,且呈显性。如并指、多指、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小脑性运动失调、先天性肌强直、多发性肠胃息肉、遗传性卟啉病等。(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中的某一对上,且呈隐性。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症、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鳞皮病等。(3)伴性遗传病,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包括X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呈隐性),如红绿色盲、血友病、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X连锁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且呈显性),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等。 多基因遗传病受多对微效基因控制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遗传病。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幽门狭窄、早发性糖尿病、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等。 染色体异常病由先天性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而引起。又分为:(1)常染色体病,由1~22号常染色体发生畸变而引起。包括单体综合征,某一号染色体为单体,如21单体和22单体,这类病人极少见,大都于胎儿期死亡;三体综合征,某一号同源染色体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如21三体(又称先天愚型或唐氏综合征,核型为47XX或XY;+21)、18三体(Edward氏综合征)和13三体(Patan氏综合征)等;部分三体综合征(由某一片段有三份而引起)如9p部分三体综合征(9号染色体的短臂有三份);部分单体综合征(由某一常染色体的部分缺失而引起),如猫叫综合征(婴儿期哭声类似猫叫)就是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引起的。(2)性染色体病,由X和Y性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异而引起。如女性的特纳氏综合征(45,XO),男性的克氏综合征(47,XXY)等。遗传病目前尚难根治,故应积极预防。预防的措施有检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与禁止近亲结婚,推行计划生育,开展遗传咨询,进行产前检查与中止有病胎儿的妊娠等。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在一个群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非连续变异类型,而其中最罕见类型的频率不小于0.01(或0.05)的现象。常见的不同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有:(1)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经调查人类大多数群体的ABO血型系统的三种复等位基因I A、I B和i的频率,最高的不超过0.55,最低的不小于0.2,所以,ABO血型系统的基因座为多态基因座。据研究,大多数生物的多态基因座约占总数基因座的15%~50%,即约有1/4~1/2的基因座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2)染色体多态性(chromosome polymorphism)。在一群体中的同一染色体上可以发生不同的倒位或易位。例如拟暗果蝇(Drosophila pseudoobscura)的第三染色体上存在多种倒位,其自然群体中的倒位类型竟多达20余种。植物群体中的倒位多态性比动物的更普遍。在一些动植物群体中(如蟑螂、直果曼陀罗)还观察到易位多态性。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分子水平上还发现核酸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例如,在群体中用同一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可得到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现在一般用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遗传多态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杂合优势说和依赖 选择说。杂合优势说认为,杂合体(如Aa)在适应能力上要优于纯合体(如AA和aa),因此群体中的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就会维持在一个既不过高也不过低的水平上。依赖选

XP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XP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已发现人类细胞存在五种DNA修复途径: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非同源末端链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NHEJR)和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其中NER是最多面性的,主要分为两个途径:全基因组修复(Global genome repair,GGR)和转录耦联修复(Transcription-coupled repair,TCR),主要修复由环境因素作用所产生的加合物为主。动物实验和大量分子流行病学证据表明NER修复蛋白的缺陷与人类各系统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联[1]。 NER修复途径十分复杂,有将近30个蛋白参与其中[2]。其过程可分为:①hHR23B、XPA、XPC复合体与XPE共同识别损伤位点;②XPB与XPD解开受损DNA的双链结构;③XPG与XPF切除受损DNA位点后,以未受损单链为模板重新合成新的DNA完成修复[3]。 本文通过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NER系统基因XPD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的遗传易感性进行了综述。 1 XPD基因生物学特征及功能 XPD位于人类染色体19q13.3,长约54.3kb,转录产物大小为2283bp,由760个核苷酸组成,其中42~49位为ATP结合位点;682~695位为潜在的核定位信号。XPD基因包含23个外显子,所有的内含子在结合位点均具一致的GT/AG 序列,在该基因上有135个SNPs。XPD是一种进化保守的ATP依赖的DNA解旋酶,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中的重要一环,涉及核苷酸切除修复和碱基转录,它是Ⅱ型转录因子H (TFⅡH)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参与NER,另一方面还参与转录。大约2/3基因突变位于XPD蛋白的C-末端,而C-末端是与p44的结合区,它们共同构成TFⅡH 复合物[4]。 2 XP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肺癌遗传易感性 目前,肺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有研究发现XPD基因的rs1799793和rs13181这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发生密切相关[5];同样,Zhan等[6]的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XPD基因的Lys751Gln和Asp312Asn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相关,其中Lys751Gln基因型的C等位基因会增加欧美人中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而Asp312Asn基因型的A等位基因则会增加亚洲人中吸烟者的患病风险;王芳等[7]研究发现XPD基因多态可影响焦炉工DNA损伤水平,但是与肺癌易感性无关联;卢火佺等[8]的研究显示XPD751Lys/Lys基因型个体中,吸烟患者更容易罹患肺癌。 3 XP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doc资料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一、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 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 (longth polymorphism)。 1.位点多态性:是由于等位基因之间在特定的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也就是基因组中散在的碱基的不同,包括点突变(转换和颠换),单个碱基的置换、缺失和插入。突变是基因多态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单个碱基的置换又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据估计,单碱基变异的频率在1/1000-2/1000。SNP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2. 长度多态性:一类为可变数目***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S),它是由于相同的重复顺序重复次数不同所致,它决定了小卫星 DNA(minisatellite)长度的多态性。小卫星是由15-65 bp的基本单位***而 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bp,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另一类长度多态性是由于基因的某一片段的缺失或插入所致,如微卫星DNA (microsatellite),它们是由重复序列***构成,基本序列只有1-8bp,如(TA)n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遗传(heredity):亲代与子代之间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2.变异(variation):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形状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3.真实遗传(breeding true)/ 纯育(true-breeding):子代性状与亲代的遗传一致性极高的品系称为纯育,这种生物的性状能够代代稳定遗传的现象称为真实遗传。 4.并显性/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称为并显性遗传,或共显性遗传。 5.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eles):在群体中,占据某一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座位上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6.叠加基因/重叠基因:对同一性状的表型具有相同效应的非等位基因称为叠加基因。 7.性连锁遗传/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称为性连锁遗传,亦称伴性遗传。 8.限性性状(sex-limited traits)和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只在某一种性别表现的性状称为限性性状,限性性状的遗传行为称为限性遗传。控制限性性状的基因多数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少部分位于性染色体上。 9.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在XY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称为剂量补偿效应。 10.并发系数(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 C):实际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的比值称为并发系数。并发系数越大表示干涉作用越小。 11.C值(C value)和C值悖理(C value paradox):一个物种基因组的DNA含量是相对恒定的,它通常称为该物种的C值。物种的C值与其进化复杂性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C值悖理或C值佯谬。 N值悖理(N value paradox):生物的基因数目与生物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不存在正相关的事实称为N值悖理或N值佯谬。 12.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在子囊菌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交换使得异源双链DNA的核苷酸对发生错配,错配的核苷酸对经过修复校正后导致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从而使减数分裂后的四分体发生异常分离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基因转变。(自己总结,仅供参考)13.同线分析(synteny analysis):将连锁分析原理用于体细胞杂种染色体分析得方法称为同线分析。14.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同一前体mRNA分子,可以在不同的剪接位点发生剪接反应,生成不同的mRNA分子,最终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子的一种RNA剪切方式称为可变剪接。15.中断杂交实验(interrupted mating experiment):在不同品系的大肠杆菌Hfr细胞和F-细胞的杂交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并在搅拌器内搅拌以打断配对的接合管,使接合细胞分开而中断杂交,再检测形成了何种重组子,从而确定各种基因进入F-细胞的时间和次序并进行作图的实验即为中断杂交实验。 16.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在噬菌体对细菌的基因进行转导时,两个基因共同转导的现象称为共转导或并发转导。两个基因之间共转导频率越高说明它们连锁越紧密,且共转导的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一般不会大于噬菌体的染色体长度。 17.高频重组菌株(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 Hfr):细菌的F因子能够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带有一个整合的F因子的细菌品系在与F-细菌接合时可以将染色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传递给F-细胞,当二者的等位基因带有不同的标记时就可以发生重组,且重组频率可达到10-2以上,因此称为高频重组菌株。 18.互补测验(complementation test)/顺反测验(cis-trans test):将两种不同rⅡ突变型的T4噬菌体对大肠杆菌K(λ)进行双重感染,若能够产生亲代基因型的子代噬菌体,则说明两种突变可以互补,位于不同的顺反子上,这个实验就称为互补测验或顺反测验。利用该测验可以确定基因之间的功能关系。 19.核外遗传(extranuclear inheritance)/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所决定的遗传现象称为核外遗传或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因子通过细胞质又一代传到下一代,且子代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定律、正反交的结果不同,核外因子亦不能进行遗传作图。

医学遗传学

第一章人类基因与基因组 第一节、人类基因组的组成 1、基因是遗传信息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基因组是是细胞内一套完整遗传信息的总和,人类基因组包含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单拷贝序列串联重复序列 按DNA序列的拷贝数不同,人类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重复序列短分散核元件 中度重复序列 长分散核元件 3、多基因家族是指由某一祖先经过重复和所变异产生的一组基因。 4、假基因是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 第二节、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1、基因的结构包括:(1)蛋白质或功能RNA的基因编码序列。(2)是表达这些结构基因所需要的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区序列。 2、割裂基因:大多数真核细胞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是不连续的编码序列,由非编码序列将编码序列隔开,形成割裂基因。 3、基因主要由外显子、内含子、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终止子、隔离子组成。 4、外显子大多为结构内的编码序列,内含子则是非编码序列。 5、每个内含子5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GT,3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种连接方式称为GT--AG法则。 6、外显子的数目等于内含子数目加1。 7、启动子分为1类启动子(富含GC碱基对,调控rRNA基因的编码)、2类启动子(具有TATA 盒特征结构)、3类启动子(包括A、B、C盒)。 第三节、人类基因组的多态性 1、人类基因组DNA多态性有多种类型,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拷贝数多态性。

第二章、基因突变 突变是指生物体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遗传物质发生某些变化。基因突变即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类型 一、碱基置换:是指DNA分子多核苷酸链中的某一碱基或碱基对被另碱基或碱基对置换、替代的突变方式,通常又称点突变。包括: 1、同义突变:替换发生后,虽然碱基组成发生变化,但新旧密码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编码意义。同义突变并不产生相应的遗传学表观效应。 2、错义突变:替换发生后,编码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了多肽链中氨基酸种类的结构序列组成。 3、无义突变:替换后,编码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不编码任何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子,引起多肽链提前终止。 4、终止密码子突变:DNA分子中某一终止密码子发生单个碱基替换后,变成了具有氨基酸编码功能的遗传密码子,导致多肽链的合成非正常继续进行。 二、移码突变:是指DNA多核苷酸链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导致DNA读码序列发生移动,改变密码子的编码意义。 三、整码突变:基因组DNA多核苷酸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缺失三或三的倍数个碱基,导致多肽链中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多个氨基酸。 四、片段突变:包括缺失、重复、重组、重排。 五、动态突变:是指在DNA分子中,短串联重复序列,尤其是三核甘酸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可随着世代传递而逐代增加,这种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突变效应,从而引起某些疾病。如脆性X染色体,Huntington病。 第二节、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及作用机制 基因突变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诱发突变则是指

第三讲 基因突变与单基因病(参考答案)

第三讲基因突变与单基因病-13级临床1-10班、麻 醉班 考试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1 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机制是() 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增强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减弱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虽不变,但其表达量过多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虽不变,但其表达量过少以上都包括 2 点突变可引起( ) mRNA降解 DNA复制停顿阅读框架移动氨基酸置换氨基酸缺失 3 属于颠换的碱基替换为() G和T A和G T和C C和U T和U 4 属于转换的碱基替换为() A和C A和T T和C G和T G和C 5 不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基因突变为() 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移码突变 6 导致脆性X综合征的是哪一种突变类型( ) 移码突变碱基替换后发生错义突变动态突变碱基替换后发生无义突变碱基替换后发生终止密码突变 7 某基因表达后,合成了一条比正常基因产物短的多肽链,该基因突变为( )

移码突变动态突变错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无义突变 8 下列哪种突变可导致肽链氨基酸序列由“Ala-Gly-Val-Leu-Pro-Cys”为 “Ala-Val-Val-Leu-Pro- Cys”() 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整码突变 9 终止密码突变会引起() 肽链缩短肽链延长编码的氨基酸不变编码的氨基酸性质改变都不对 10 关于基因突变说法正确的是() 由点突变引起的错义突变能够使蛋白质序列变短产生同义突变的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插入或者缺失碱基必定改变开放阅读框嘌呤和嘧啶互相替代的点突变称为转换结构基因的突变导致蛋白质表达量改变 11 由脱氧三核苷酸串联重复扩增而引起疾病的突变为() 移码突变动态突变片段突变转换颠换 12 下列哪种突变可导致肽链氨基酸序列由“Ala-Gly-Val-Leu-Pro-Cys”为 “Ala-Val-Gly-Val-Leu-Pro- Cys”() 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子突变移码突变整码突变 13 下列哪种突变可引起移码突变( ) 转换和颠换颠换点突变缺失1-2个碱基插入3个核苷酸 14 错配联会和不等交换常引起() 错义突变中性突变移码突变整码突变大段核酸缺失或重复 15 下列哪一种数量的碱基插入会导致基因的移码突变()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doc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一、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longth polymorphism)。 1.位点多态性:是由于等位基因之间在特定的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也就是基因组中散在的碱基的不同,包括点突变(转换和颠换),单个碱基的置换、缺失和插入。突变是基因多态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单个碱基的置换又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据估计,单碱基变异的频率在1/1000-2/1000。SNP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2. 长度多态性:一类为可变数目***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S),它是由于相同的重复顺序重复次数不同所致,它决定了小卫星DNA(minisatellite)长度的多态性。小卫星是由15-65 bp的基本单位***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bp,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另一类长度多态性是由于基因的某一片段的缺失或插入所致,如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它们是由重复序列***构成,基本序列只有1-8bp,如(TA)n及(CGG)n 等,通常重复10-60次。长度多态性是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它们在基因定位、DNA指纹分析,遗传病的分析和诊断中广泛地应用。 造成基因多态性的原因:1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llele)。由于群体中的突变,同一座位的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某些复合体基因的每一座位都存在为数众多的复等位基因,这是某些复合体(HLA)高度多态性的最主要原因。2共显性(con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同为显性,称为共显性,某些复合体中如HLA每一对等位基因匀为共显性。共显性大大增加了人群中某些基因表型的多样化。基因的多态性显示了遗传背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可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抵御不良环境因素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对维持种群的生存与延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二、基因多态性的生物学作用: 1.遗传密码的改变:如果基因多态性的碱基的取代、缺失、插入引编码序列的核苷酸顺序改变,在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有的对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产生影响,有的不产生影响。可分为: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使得mRNA的某一密码子发生变化,由他所编码的氨基酸就变成另一种不同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也相应地发生改变。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指由于碱基取代使原来可翻译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例如UAU(氨酸)颠换成UAA(终止密码子)使多肽链的合成到此终止,形成一条不完整的多肽链,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和功能改变。转换也可引起无义突变。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指碱基的取代并不都是引起错义突变和翻译终止,也就是虽然碱基被取代了,但蛋白质水平上没有引起变化,氨基酸没有被取代。移码突变(frame-shifting mutation)指在编码序列中单个碱基、数个碱基的缺失或插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