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第一章

杜威美国教育观点“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名教育与民主制度》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珂《论共产主义教育》与《教育诗》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及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全民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生活教育主要内容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当代教育思想

赞可夫前苏联《教育与发展》

布鲁诺美国《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说

瓦.根舍德国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二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进民主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A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B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C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在生产的作用

A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B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5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制约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促进作用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C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6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的精神或者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7学生文化的特征A过渡性B非正式性C多样性D互补性E调适性三

1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是指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发展的

孟子内发论的代表

威尔逊美国“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美国强调成熟极致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力量注入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性恶论代表

洛克英国“白板说”外铄论典型代表

华生美国外铄论代表

2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新生儿(出生第一年)和青春期(1314岁~1516

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所谓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应于形成的时期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成熟的主要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5学校教育再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B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21902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但未实行

1903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葵卯学制”

1912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者“六三三学制”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3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有失公平的问题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4农民工子女缺乏保证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卢梭罗杰斯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2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要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历史法

4实验法单组法等组法循环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