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初探

  • 格式:txt
  • 大小:9.21 KB
  • 文档页数:5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初探


申华

全面考察《孙子兵法》这一不朽军事名著,可以发现其中充满着浓郁的军事谋略思想,对中国后世兵学影响深远。孙武的谋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为谋略胜敌是战争的主要制胜机制
孙子力求从宏观、整体上研究战争指导规律。他首先摒弃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这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认为敌对双方无忠信仁义可言,肯定了实施谋略、欺骗利诱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孙子的谋略观以其唯物主义的战争观为依托,他“胜可为”的战争思想、“乒者,诡道也”的战争基本认识,使得战争不再近乎赌博,胜利成为基于“知敌之情”的周密筹划、灵活指导和审慎定谋决策下的客观结果。战争中双方都运筹于帷幄之内、庙堂之上,“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欲在主观指导上胜敌一筹,掌握战争主导权与作战主动权,因而斗智贯穿了战争始终,认识对抗、谋略对抗成为战争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孙子明确指出,“修道保法故能为胜败正”(《形》)、“料敌制胜……如此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即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权在于是否加能够对争全局的谋划指导、进行敌情判断。也就是说,精心筹划、在谋略对抗中占优势是取胜的关键。因此战场上的众寡、优劣、虚实、强弱、主动、被动都可通过谋略优势来转换。
《孙子》中辟有专章《谋攻》,谋攻的思想贯穿了全篇。他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计》),把“智”作为将帅的第一素质,强调谋略的重要性、军事指挥的艺术性。他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略上攻击敌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可能的胜利方为上策,死拼硬打的蛮力角逐并不足取。《形》指出“胜兵先胜而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计》中也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无算乎?”是先求胜还是先求战,差别在于谋与不谋,谋与不谋就决定了胜或败。《行军》篇指出,“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后人对此阐发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故珍策重计,古今所尚,兵不法谋,不足以成其强。”谋略的过程如《形》所云,“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从地形判断产生战场容量估算,再到兵力对比计算,再进行实力权衡,最后形成胜敌谋略。谋略的最高境界为:“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虚实》)。
孙子充分认识到军事谋略在战争中的

关键作用,这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生飞跃性革命的标志。更为深刻的是,他“把战争作为诡道来认识,充分说明谋略思维在中国古代军事活动中的地位,谋略思维是我国古代战争对抗中的主要制胜机制”。孙子始终紧紧联系实力谈谋略,特定的军事力量是他论述谋略的出发点。他对力量的认识是辩证而清醒的,并不认为兵多必胜,“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虚实》);另一方面又反对盲目蛮干,“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蛮干只会被吃掉。在孙子眼中,谋略是比实力更重要的取胜要素。他所主张的谋略制胜,并非说谋略上胜敌一筹,作战就一定获胜,而是说,运用计谋是指导战争、夺取胜利的基本规律和上上之策。谋 略的出发点是“杂于利害”,趋利避害,利己害敌。高明的谋略运用可预知胜负,或破坏和限制敌人长处的发挥,制造对己有利的作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力量上的不足,甚至有时能改变战争力量的对比,起到力量“倍增器”的作用。谋略是怎样实现力量转化的呢?《虚实》说得很清楚:“我寡而敌众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矣”。“故善将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由此可见,孙子的谋略观是唯物主义的。
二、提出“击虚”、“出奇”、“治气”与“致人”并用的谋略内涵
孙子明确地指出,“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己方军事实力没有损失,但依然赢得战争之利。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是孙子军事谋略的最高原则。当时往往两军“相守数年而争一日之胜”(《用间》),战争准备太复杂,战争悄耗太惨烈,所以才“伐谋为上,攻城为下”。
1.实力上的“击虚”谋略。《计》明确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打击敌薄弱之处、疏忽之处是军事家屡屡取性的奥秘所在,也是战法谋略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不管作战诸要素敌我对比如何,千方百计要使己“实”令敌“虚”,形成“我专敌分”、“以镒称株”这种我军占局部优势的局面,再以我之强击敌之弱。《虚实》指出,“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九地》说得更详细:“兵之情主数也,乘人之不给也,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用兵的规律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来不及之机,从它料想不到之处,攻击其疏于防守之处。在以实击虚的运作上,主张“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察明敌之虚实;同时要善于转化敌我虚实形势,以“攻其所必救”、“胶其所之”来

调动牵制做人,使“敌之所备者多,析战者寡”,构成空虚,在我方兵力使用上强调集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造成我军力量优势战而胜之;其次主张击敌之虚与严防敌击我之虚,认为“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虚实》)。从而“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形》)。
2.主观指导上的“出奇”谋略。“奇正”是孙子首创的一对军事范畴,一般而言,“正”指常法,“奇”指变通。他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主张“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以敌人意料不到的“奇”胜敌。孙子认为,用兵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贵在灵活变化,“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九变》)。“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还形容说,“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无竭如 河海”(《势》)。“出奇”谋略可细分为三:一是变奇力。通过诡诈示形调动敌人,改变力量的数量、编成和使用方向,从而改变在某一局部的敌我实力对比,形成“我众敌寡”“我专而敌分”局面,我军以“正”应对,以“奇”从容攻取。二是造奇势。孙子重视“势”的研究,《势》中专门谈了战斗力的养成问题,主张“善战者,求之于势”。谋求优势,就是“占据那些能增强自身能量的空间位置,创造出一种有利己方不利于敌方的战场环境和态势”。也就是要争取对己有利的态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三是运奇术。战术上,由作战对象、作战态势、作战地点的规定性来确定谋略。对骄傲之敌,要词卑示弱,使它麻痹松懈;对贪利之敌,要“以迂为直”利而诱之,使之上当受骗;兵力对比不同时,要“知众寡之用”。兵力居劣垫则防守,占优势时才能进攻;优势程度不同作战方法也不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作战地点不同时,要采取不同的行动:“散地则毋战,轻地则毋止,争地则毋攻,交地则毋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九地》)。“出奇”还要在思维上不走极端、正如《九地》所强调“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一意孤行则会导致自取灭亡,“必死或杀,必生可虏”。
3.心理上的“夺心”谋略。孙子注意到心理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战场上将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态势是无形战斗力的一部分。指出在心理上“君之患之于军者三”,将领的性格弱点,尤其是与士

卒心理不一致时会带来损失。“走、驰、陷、崩、乱、北”(《地形》)这六种士气心理状态将导致失败。孙子积极主张利用心理活动规律辅助作战,提出要抓住敌心理态势变化的规律和弱点,开展心理战。善于利用对方的心理弱点从精神上瓦解之,或有意给对方制造心理不平衡与心理障碍。一是强调要打击敌军的士气,夺取敌将的指挥决心。避开敌人心理状态强健的时机,待其心理松懈疲惫时攻击之。他认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军争》)作战中“五间俱起”,特别运用“反间”、“死间”去欺骗调动敌人。要想打乱敌人部署,调动敌人,“夺其所爱,则听矣”(《九地》)。二是展开心理威慑。通过“威加于敌”,使“其众不得聚”、“其交不得合”,甚至达到“国可拨,城可隳”的境地。(《九地》)三是实行同化怀柔。对待俘虏,“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其而养之”。(《作战》)四是占据心理优势。在敌我士气竞争上,强调“以治待动,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讥”。在激励己方将士的心理问题上。主张“治气”“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其实是要制造心理优势。一方面主张爱士卒,可使之舍生忘死,“视卒如婴儿,故可与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九地》);另一方面,《九地》却强调要减少士卒的心理负担,“禁祥去疑”,使其无识而不得虑,无忧无惧。“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无之;易其事,革其谋,使民无识;易甚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4·态势上的“致人”谋略。在战争态势把握上,孙子十分重视夺取主动权,主张“致人而不致于人”(《形》),调动牵制敌人而不被敌所制,己方行动自由,敌被动挨打,使我军达到“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境地。欲不制于人,就要“先为不可胜”,主动备战防守,“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九变》)对敌人一厢情愿的幻想是不可靠的,心安理得的防备才能使己方“有所不可攻”。要制人,军事行动就要先敌施行。未战先“知”、“计”、“较”;开赴战场要“先处战地而待敌”;作战中要以“动敌”、“形之”、“予之”、“利之”等欺诱手段,(《势》)迫使敌人失误“不能谋”。另一方面,“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以“害之”、“劳之”、“饥之”等调动办法,来削弱敌人,从而获取主动权。“致人”的主要战法包括“有备击无备

”的“速胜”、“攻其必救”、“出于其所必趋势”(《虚实》)、“夺其所爱”。(《九地》)
三、主张把谋略运用贯穿战争全过程
我国传统的非战主义思想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反映:《左传》云,“兵犹火也,不戟”;《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非战思想使古人强调智力的角逐与消耗,吝惜物质力量的损失。孙子的谋略观与之是相通的。因此,在孙子眼中,军事谋略是有普遍意义的,遍及于战略战术甚至政略、外交中。从时间上说,更是无所不用“谋”。战争就是谋略的艺术,“兵者,诡道也”可为之注脚。
孙子在战争态度上“慎战”、在胜败观上“全胜”,都是深谋远虑的表现与结果。在作战程序上,庙算于先,先谋后战,多算胜少算不胜,谋胜则战能胜,谋能胜方战。斗智斗谋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不谋则难以取性。《行军》说:“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战争的酝酿阶段要进行充分的谋划,提出要“庙算”、“多算胜,少胜不胜”:战争实施阶段每一个行动都要靠谋略指导。首先要“相敌”,及时掌握敌情,然后“绩之”、“形之”、“计之”、“角之”、在行军、接敌、对峙、交战时都必须实时运用谋略。比如,行军要“以迂为直”,接敌要“诱之以利”对峙要“以正合,以奇胜”,交战要“以众击寡”等。
孙子的谋略思想无疑受当时战争实践、技术水平,尤其是对战争认识的限制,比较简单原始,还有许多不到之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但其谋略思想仍能给我们许多有益他启示。在新的战争实践中,我们应该汲取和发扬传统军事谋略思想,将之与现代条件结合起来,提高我们在军事斗争准备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文献来源:石家庄陆军学院学报/1999/1)


(本文校对:吴秀)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