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期中考试卷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期中考试卷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期中考试卷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期中考试卷

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期中考试卷

注意事项:1、本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

2、本学科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30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9分)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0分)

(1)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3)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5)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7)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愁云惨淡万里凝。

(9)野芳发而幽香,。

(10),化作春泥更护花。

2、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佝lóu (2)xiè渎(3)方ruì圆凿(4)旁wù

3、解释加点词语。(4分)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将军被.坚执锐

(3)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4、翻译。(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渔家傲·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___(2分)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A、两首诗都写边塞特有的风光。范词“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既写时令和环境,又

映衬出边关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岑参诗中“胡天八月即飞雪”只是点出时令和边塞气候变化之快。

B、范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可以使人想见充满肃杀之气的塞外景象。下阕中“羌管悠

悠霜满地”是写夜景,从时间上来看,是“长烟落日”景象的延续。

C、岑参诗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一个典型场面,宴会中的音乐表

演皆边地之声,其中寄寓了诗人久别故土的感慨。

D、两首诗都写了西北边塞将士的生活环境的艰苦,都表达了边关将士思乡和为国献

身、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表现了悲壮激越的风格。

6、仿写句子,注意关联词的作用。(4分)

(1)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就是这条长河上涌起的波涛;如果历史是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时间就是___________;如果历史是_________,那么时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精美的散文,并把你的推荐词写在美文推荐卡上。(3分)

美文推荐卡

美文篇名、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分析(38分)

(一)(1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______(2分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_(2分 )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

..顺流下矣此可以为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 2分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分)

谈读书

朱光潜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是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引诱。你看不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指打麻将)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

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来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一岁你感觉兴味的敏锐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自愿去学,比登天还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开头可看出,作者含蓄地批评了当时中学生中存在的哪种不良倾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中举达尔文的例子是要证明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除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请你为这一观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分)

那一束伴地莲

(1)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2)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发一

种沁人的苦香。

(3)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4)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站看医生。临了,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5)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6)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边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7)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熟,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8)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野,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

提示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粱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9)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亮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10)生活总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散文》1997年9月)

1、第(1)、(2)、(3)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4分)

角度:□□□□□□

特点:□□

2.文中作者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试分析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文章第(7)段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体验到的甘甜”?(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这”指代什么?结合全文说说“感谢母亲”的内涵有哪些?(3分)

“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母亲”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指母亲雪地里寻来的那一束,而是挂在梁上的那

一束。

B.本文是—曲母亲的颂歌,歌颂了母亲的伟大,纯洁,无私,坚强。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能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亮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篇结构严谨,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写母亲在雪地里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文章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色彩绚烂,尤其是开头部分对伴地莲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三、综合性学习(3分)

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缺,完成全诗的创作。

要求:第(1)处完成后,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第(2)处与第(3)处应保持语意连贯,并扣合这首诗的题目(结尾处应有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

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

不管皱纹怎样犁着前额

(1)______________

不管你再忍受怎样的

残酷的忧患

但只要你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生活中处处有对话:亲友相聚,与家人、亲朋对话;师生相见,与老师、同学对话;遨游书海,与作者、作品对话;徜徉自然,与山川、鸟兽对话……对话可传达真情,开启心灵,长才明理。

请以:“我与的对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将题目补写完整(如:“我与妈妈的对话”、“我与课桌的对话”);(2)文体自选,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小说等均可,不少于600字;(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1—2分;

(4)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奖1—3分卷面分。

参考答案

一、知识及其运用(29分)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0分)

(1)背灼炎天光(2)鸡声茅店月

(3)虫声新透绿窗纱(4)池上碧苔三四点

(5)烟波江上使人愁(6)天街小雨润如酥

(7)便引诗情到碧霄(8)瀚海阑干百丈冰

(9)佳木秀而繁阴(10)落红不是无情物

2、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偻(2)亵(3)枘(4)骛

3、解释加点字(4分)

(1)难道(2)通“披”,披着,穿(3)平民(4)编次

4、略(2分)

5、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2分)

6、仿写句子,注意关联词的作用。(2分)(略)

7、(3分)(略)要点:推荐词要抓住文章的感人之处或最有特色之处。

二、阅读分析(38分)

(一)(11分)

1、(2分)BC

2、(2分)AC

3、(2分)C

4、(3分)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5、(2分)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意思符合即可)。

(二)(11分)

1、(2分)中学生应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在学问中寻求一种兴趣。

2、(2分)以课程多为借口而不去读课外书。

3、(2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敏锐力便须迟钝一分。

4、(3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2分)(略)

(三)(16分)

1、角度:形态、开花、用途;特点:美丽。(4分,每空1分)

2.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母爱的伟大;皎洁的月光、

明亮的积雪更能衬托母亲的纯洁无私,烘托人物的形象美。(3分)

3、是喝了苦药之后吃的;里面融入了深深的母爱。(2分)

4、“这”指代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

“感谢母亲”的内涵:母亲的坚强,母爱的伟大、纯洁、无私给了我生活的信心与勇气。(此处不拘泥于答案)(3分)

4、DF(D项不能说经历了很多劫难;F项关于本文语言风格的判断错误,“清新质

朴”才是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三、综合性学习(3分,每句1分)

不管心里充满几多忧伤

碰到初春的和煦的风

这一切岂不都随风飘去?

四、作文(60分)

切入分42分。(评分标准自行把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