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_梁双陆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_梁双陆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_梁双陆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_梁双陆

作者简介:梁双陆(1970-

),男,云南石屏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程小军(1982- ),男,江西修水人。云

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基金项目:本文系梁双陆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边疆经济发展研究0(项目号:05C J L024)

的阶段性成果

《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

*

梁双陆,程小军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昆明650091)

摘 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性理论: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和综合发展战略理论进行了评述,这些理论对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发展,并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积极参与到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向深度发展,中国成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需要借鉴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中国经济特点和实践经验,建立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一、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对内取消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所引起的贸易变化,该理论一直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也是最为完善的部分。关税同盟可以给参与国带来经济利益的观点在二战之前就早已存在,这些早期的关税同盟理论认为: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可扩大各国的经济利益,带来生产和消费的有益变化。关税同盟在区域内实行关税减免,从而趋向于自由贸易,这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讲,福利也是增加的。

真正系统地对关税同盟进行研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正是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第一次高潮时期,当时许多国家汲取战前贸易壁垒导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教训,纷纷建立区域性贸易集团,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1950年,美国经济

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 i n er)在其代表性著作《关税同盟理论》中系统地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传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一定可以增加成员国的福利。维纳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和集团外国家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于是维纳指出了这些早期关税同盟理论的不确定性,区分了/贸易创造0(T 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0(T rade D i v er -sion),认为关税同盟得益与否取决于二者的最终结果,从而将定量分析应用于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研

究,奠定了关税同盟理论的坚实基础[1]

。在研究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方面,维纳主要侧重于生产效应,而忽略了消费效应。继维纳之后,米德(M eade),维纳克(Vanek),科登(Corden),瑞泽曼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国三商品(3@3)模型,麦克米兰(M c m illan)和麦克兰(M c l a nn)和

劳埃德(L l o yd)进行了总结和归纳[2]

。如麦克米兰和麦克兰认为必须考虑商品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而在两种商品的模式中无法进行分析,且三种商品分析法对于关税同盟问题的探讨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必须建立三国三商品(3@3)模型。利普赛(L i p sey)针对商品的替代性运用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维纳的贸易转移不一定减少福利[3]。关税同盟理论经过许多经济学的补充,日益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经济理论。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主要的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如贸

易扩大效应,贸易扩大效应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则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此外,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减少行政支出,减少走私,加强集体谈判力量。关税同盟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所带来的不同的经济效应,但是关于经济一体化的效应问题,目前尚还没有完善的分析方法,理论界一般把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区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一)静态经济效应

11贸易创造效应。贸易创造效应(T rade C rea-

ti o n E ffect)是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关税同盟内某成员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它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创造了过去不发生的那部分新的贸易。如图1所示,设A、B、C分别代表三个国家。纵轴P表示价格;横轴Q表示数量;S和D分别表示A 国国内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P T表示A国的价格;P C表示A国进口C国产品的价格;P B表示A 国进口B国产品的价格。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从C国进口商品,进口价格是P C,加上关税P C P T,因而A国的国内价格是P T。A国在P T价格条件下,国内生产供应量S0,国内需求量D0,供需缺口为S0D0。A国通过向C国进口S0D0数量的商品来达到国内的供求平衡。现在,我们来看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意味着两国间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并实施共同的对外关税。虽然C国的成本和价格比B国低,但是,如果共同对外关税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即从C国进口的加上共同对外关税后的实际价格比从B国进口的价格高,显然,A国的贸易商就会从B国进口商品,而不会从C国进口。A、B两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A国从B国进口的价格P B比同盟前的进口价格P T要低,导致国内价格下降至P B水平。在P B价格水平上,A国国内生产供应量缩减至S1,国内需求增加至D1,A 国进口S1D1量的商品来满足国内需求。把A国参加关税同盟前的进口量与参加同盟后的进口量相比,我们可以看到A国增加进口量S1S0和D0D1。这部分增加的进口量就是贸易创造效应。其中S1S0为生产效应,D0D1为消费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正效应。因为, A国国内商品生产成本高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关税同盟使A国放弃了一部分商品的国内生产,改为由B国来生产这部分商品。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1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T rade D i v er-sion E 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我们仍以图1来加以说明。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P B低于P C与共同对外关税之和,A国就不再从C国进口,而转向从B国进口。S0D0的商品数量原由A国从C国进口,关税同盟后改为A国从B国进口。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负效应。因为,A国从C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贸易转移导致低成本的商品生产不得不放弃,而高成本的商品生产得以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31社会福利效应。社会福利效应(SocialW e-l fare E ffect)是指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如图2所示。关税同盟建立后,A国的价格从P T下降至P B,消费需求增加了D0D1,获得消费者剩余P T CFP B。但A国的价格下降导致国内生产供应缩减S1S0,生产者剩余减少P T GH P B。同盟建立后,A国不能对B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因而关税收入减少GC XW。A国的社会福利净增加或净减少并不确定。因为福利所得的消费者剩余P T CFP B与福利所失的生产者剩余P T GHP B 及关税收入中的一部分GC VU相抵后还剩下消费者剩余GUH和CF V两个三角形。然后,我们把这两个三角之和的福利所得与关税收入中UVX W福利所失的大小进行比较。如果GUH+CFV大于UVXW,A 国的福利得到净增加;反之,则A国的福利净减少。

那么,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的福利在什么情况下是净增加,在什么情况下是净减少呢?一国福利变化主要受这样几种因素的影响:(1)加入同盟后国内价格下降的幅度。如果价格下降幅度足够地大,加入同盟后就能获得净增加。(2)国内价格供给和需求弹性。一国国内价格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加入关税同盟后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就越多,失去

的生产者剩余就越少,从而就越有可能获得社会福利的净增加。(3)加入关税同盟前的关税水平。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前的关税水平越高,加入关税同盟后国内价格下降的幅度就越大,因而就越有可能获

得福利的净增加。

41其他静态效应。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主要的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如贸易扩大效应,贸易扩大效应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则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此外,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减少行政支出,减少走私,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加强集体谈判力量。

(二)动态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际收支和物价水平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和投资效应。

11规模经济效应。关税同盟建立以后,突破了单个国内市场的限制,原来分散的国内小市场结成了统一的大市场,使得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各成员

国的生产者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递增效益。尽管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也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但是世界市场存在激烈竞争和许多不确定性,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则可以使企业获得据已实现规模经济的稳定市场。但有学者认为,如果成员访的企业规模已经达到最优,则建立区域性经济集团后再扩大规模反而会使平均成本上升。

21竞争效应。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但却也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化。参加关税同盟后,由于各国的市场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必然有一些企业被淘汰,从而形成在关税同盟内部的垄断企业,这有助于抵御外部企业的竞争,甚至有助于关税同盟的企业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别国企业竞争。

31投资效应。关税同盟的建立会促使投资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将促使同盟内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的增加投资;另一方面,同盟外的企业为了绕开关税同盟贸易壁垒的限制,纷纷到同盟内进行投资,在同盟内部设立/关税工厂0(T ariff Factory),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来自关税同盟以外的投资。

关税同盟理论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较为完善的一部分,且在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得到了应用,但是关税同盟理论是以发达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不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一体化,必须探寻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理论。

二、自由贸易区理论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形式,它通过消除区内贸易壁垒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

化,是比关税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更为广泛的一体化形式。按照国际经济学的解释,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达成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对自由贸易区解释为:由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组成领土产品的贸易,实质上已取消关税和贸易限制的集团(关贸总协定其他条款规定者除外)。与关税同盟等其他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相比,自由贸易区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1)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在实行内

部自由贸易的同时,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2)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

比较全面的研究自由贸易区理论是英国学者罗布森(Robson),它将关税同盟理论应用于自由贸易

区,提出了专门的自由贸易区理论[4]

。与关税同盟的情况一样,自由贸易区也可以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但与关税同盟的这两种效应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差异。我们用下图3来加以说明。

假设两个国家,H国和P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H国的效率比P国低。这两个国家对该产品的进口各自实施不同的关税:H国实施非禁止性关税,P国实施禁止性关税。D H为H国的需求曲线, S H为H国的供应曲线。S H+P为H国和P国全部供应曲线。P H是H国加入自由贸易前的国内价格;P W 是外部世界的价格。P FTA是两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的区内价格。

H国在加入自由贸易区前,从世界市场以P W 进口,征收P W P H关税后,国内价格为P H。其国内生产供应OS0,需求OD0,进口数量为S0D0。H国与P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只要整个自由贸易区仍为净进口方,则在H国原产于区内的产品价格就不会下降到P FTA以下,同时也不会超过P H。从H国来看,包括区内和区外产品的有效供给曲线是P FTA KLM。该曲线与H国的需求曲线DH一起决定了区内价格P FTA。在P FTA价格水平上,H国的生产供应为OS1,消费需求为OD1,从P国进口S1D1数量的产品。其中,S1S0和D0D1是贸易创造的结果,S0D0是贸易转移的结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P国国内价格始终在P FTA 以下。如果P国的全部生产供应能够满足H国的进口需求,P FTA就与P国的国内价格相同。若不然, P FTA就会高于P国国内价格,以实现P国出口供应和H国进口需求的平衡。那么,P国向H国出口后,其国内需求如何得以满足呢?P国的做法是从外部世界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这种贸易流向就是所谓的/贸易偏转0(T rade Deflection),原产地规则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自由贸易区给H国带来的福利效应是:获得消费者剩余P H B KP FTA,减去失去的生产者剩余P HAN-P FTA及关税收入损失的一部分ABXR后,余下两个三角形ANR和BXK所表示的消费者剩余。另外,关税收入损失中另一部分RXDC与两个三角形所表示的消费者剩余相抵,如果前者(RXDC)小于后者(ANR+BXK),这意味着H国的社会福利有净所得;反之,H国的福利有净损失。由此看来,自由贸易区给H国带来的福利变化是不确定的。

H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与H国的需求曲线弹性有密切的关系。以上我们分析的是H国需求曲线为D H的情形。如果H国的需求曲线为D H c,区内价格为P FTA c。该价格将更接近于上限P H。此时,H国对本国市场的供给限度为OS2,国内市场需求为OD2,向P国进口S2D2。其中, S2S0和D0c D2为贸易创造,S0D0c为贸易转向。H国福利增加或减少需比较两个三角之和(AN c R c+B c X c K c)与矩形(R c X c D c C)的大小。

H国的福利变化与关税同盟情形相似,但从P 国来看,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福利变化是不同的。在关税同盟条件下,P国的价格必然上升,因而会带来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和负的生产效应。然而,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P国的价格可以不变,就没有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和负的生产效应,而且,在贸易偏转中,P国从外部世界进口还可获得关税收入。因此,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P国福利水平的提高肯定优于关税同盟。此外,从外部世界来看,在关税同盟条件下,外部世界的出口会减少,社会福利水平随之下降;而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外部世界的出口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这样,外部世界的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也认为:/自由贸易区可以使进口国避免因单边降低壁垒而蒙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损失。这样就可以获得区域外低成本供应来源。同时,已经实行比较自由的贸易体制或愿意放开贸易政策的成员国将不再受自由贸易区的限制0[5]。

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罗布森等人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扩展传统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提出了专门适用于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型。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与传统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传统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是一种完全的自由贸易模型,而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是合理的;(2)传统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不存在规模经济,而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则强调一体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3)传统的国际经济一体模型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不存在市场扭曲,而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型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分析前提,存在市场扭曲。罗布森在规模经济和市场扭曲的经济条件下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效应分析,结论是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益处,也就是说,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分享规模经济和其他各种动态效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

虽然发展中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进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但参与国并没有获得罗布森所预期的收益,普遍认为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成功的,刘力等(2002)通过分析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情况,认为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绩效是/糟糕的纪录0[6]。对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成功的原因分析,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认为一体化组织各成员国对统一制订的措施执行不力,而刘力等

人则认为:/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成功的原因不在于成员国对国际一体化措施的执行不力,而是南南型国际一体化自身存在无法弥补的缺陷,它基本上不具备成功的条件0。他提出必须/南转北0,认为/南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

国家的必然选择0[6]

三、共同市场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它的一个主要假设是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是不流动的。共同市场是比关税同盟更高一个层次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它不仅通过关税同盟而形成的贸易自由化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而且通过消除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了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共同市场的概念早期出现在1956年斯巴克的报告中,但总的来讲,二战后,/共同市场0一词已被广泛使用。

在共同市场中,由于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已被消除,使得生产要素在逐利动机驱使下,向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的地区流动,但由于社会、政治和人类的生活习性等原因,又使得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并不一定会因共同市场的建立而出现大规模的流动。而资本则不然,只要资本存在收益的不相等,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它就会不停的流动,直到各地的边际生产率相等为止。我们用图4

加以说明。

假设两地区都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且两国的劳动数量是既定的。上图中纵轴表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横轴表示资本的数量,M H 和M P 分别是本国和伙伴国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在形成共同市场之前,本国和伙伴国的资本存量分别是Q 2和Q 1*

,且资本都属于两国自己所有。此时资本在两国间不流动,假定市场完全竞争,并且忽略税收因素,那么每单位资本的收益等于其边际生产率。于是本国的总收益是d+e ,伙伴国是g+;i 本国的总产出是a+b+c +d+e ,伙伴国是f+g+i 。因而,本国的劳动的收益是a+b+c ,伙伴国是f 。

由于本国的资本的收益率(边际生产率)低于伙伴国,因此当要素实现自由流动以后,资本将从

本国流向伙伴国,直到两国的资本收益率相等为止。

此时有数量为Q 1Q 2(Q 1*Q 2*

)的资本从本国流向了伙伴国。因此本国的产出下降为a+b +d ,其国民产值还要包括作为资本从伙伴国回流的j+k 。因此,本国的国民产值增加了j-c 。伙伴国的国内产值增加了h+j+k ,但其国民产值增加了h 。在此过程中,本国资本所有者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下降了,而伙伴国资本所有者所占的份额却上升了。

从静态的角度上讲,配置收益是共同市场所能产生的高于关税同盟的收益,也就是要素自由流动后经济效率提高所增加的收益。按照传统的理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可以实现要素边际生产率的趋同,但是所需条件非常严格。现实中,诸如成员国之间生产函数的不同或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存在等各种原因都表明,可以预计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共同市场理论主要是探讨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以后成员国所获得的经济效应。当经济一体化演进到共同市场之后,区内不仅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其要素可以在区内自由流动,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国界的大市场。一方面使生产在共同市场的范围内沿着生产可能线重新组合,从而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应。另一方面,区内生产量和贸易量的扩大使生产可能线向外扩张,促进了区内生产的增长和发展。

共同市场的目的就是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等方面的利益。通过对共同市场理论的分析发展出了大市场理论,有代表性的说法(丁伯根)是/消除障碍最合理运营的各种人为障碍,通过有意识的引入各种有利于调整、统一的最理想因素,创造出最理想的国际经济结构0。

大市场理论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取得的经济效应,其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T 1Scitovsky )和德纽(J 1F 1Deniau)。这一理论以共同市场为分析基础,主要论述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效应。大市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扩大市场是获取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市场扩大带来的竞争加剧将促成规模经济利益的实现。西托夫斯基和德纽分别从/小市场0和/大市场0的角度分析了大市场理论的经济效应,西托夫斯基认为/小市场0的经济会出现/恶性循环0,因此建立共同市场之后,大市场的经济会出现/良性循环0,德纽认为大市场建立后,/经济就会开始滚雪

球式的扩张0[7]

至目前为止,共同市场理论已在欧盟付诸实施,

而且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南南型和南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还没有得到应用,主要是因为共同市场理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且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致相等。

四、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多数论者都是依据古典学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来说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工原理的,但是日本知名学者小岛清对此提出了疑问:光靠作为竞争原理的比较优势原理可能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吗?完全放任这一原理,是否会导致以各国为单位的企业集中和垄断,导致各国相互间同质化的严重发展,或产业向某个国家积聚的现象呢?况且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以长期成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为基础的,而没有考虑到长期成本递减(以及成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8]。但事实证明成本递减是一种普遍现象,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这实际上也就是长期成本递减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小岛清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协议性分工原理的内容是,在实行分工之前两国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但由于市场狭小,导致产量很小,成本很高,两国经过协议性分工以后,都各自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导致市场规模扩大,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协议各国都享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我们用图5加以说明。

在实行分工之前,甲国和乙国都分别生产X、Y 两种产品,A、B分别表示甲国和乙国生产X商品的成本,C、D分别表示甲国和乙国生产Y商品的成本。由图5可知,由于两国国内市场有限,X商品和Y商品的产量很小,导致生产成本很高。现在两国经过协商,实行协议性分工。假设X商品全由甲国生产,乙国把X2数量的国内市场提供给甲国;同时,Y商品全由乙国生产,甲国把X1数量的国内市场提供给乙国。经过上述分工之后,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均明显下降,达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

尽管协议各国都享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但是要使协议性分工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实行协议性分工的两个(或多个)国家的要素比率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等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在各国都能进行生产;(2)作为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3)对于参与协议性分工的国家来说,生产任何一种协议性对象商品的成本和差别都不大,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8]。

因此,成功的协议性分工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建立,而不能建立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同时,发达国家之间可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另外,生活水平和文化等方面互相接近的国家和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通过协议性分工获取规模效益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在区域内企业生产规模已经达到最优的情况下,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导致生产规模的再扩大反而会因平均成本的

上升而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五、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以及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实践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近年来成为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发展中国家和谁实行经济一体化以及如何实行经济一体化,这就是所谓的/集体自力更生理论0。该理论又分为结构主义的中心)外围理论和激进主义的国际依附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缪尔达尔(Gur-nar M yrdal)、普雷维什(Raul Preb isch)和辛格(H ans S i n ger)。普雷维什是最早提出中心)外围理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世界/经济星座0由/中心0即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0即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组成的现行国际经济体系是不合理的,它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缪尔达尔则运用/扩散效应0和/回波效应0理论来分析现代国际经济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损害,认为/回波效应0的力量超过了/扩散效应0的力量,经济发展的结果往往不是带来共同富裕,而是加剧贫富悬殊。因此他们建议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体系,

以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集体力量来与/中心0国家抗衡。

在对现代国际经济体系的认识问题上,比结构主义的中心)外围理论还要激进的是激进主义的国际依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兰(Paul Ba-ran)、阿明(Sa m ir Am i n)、弗兰克(Ander Gunder F rank)、卡多佐(F H.Car doso)、桑克尔(Osualdo Sunkel)、桑托斯(M.Santos)和伊曼纽尔(A.

E mm anuel)等人。这些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富国支配穷国、穷国依附于富国并受之剥削的/支配)依附0关系,因此他们建议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必须进行内部彻底的制度和结构变革,彻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9]。

虽然上述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普遍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作出阐述最有影响力的是鲍里斯#塞泽尔基的/综合发展战略理论0。鲍该理论的思想包括以下要点:(1)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一种发展战略;(2)它不限于市场的统一;(3)认为生产和基础设施是其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领域;

(4)通过区域工业化来加强相互依存性;(5)强调有效的政府干预;(6)把经济一体化看作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10]。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突破了以往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方法,把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不必在一切情况下都追求尽可能高级的其他一体化。它把一体化看作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另外,它考虑了经济、政治和机构等多种要素,而不是从贸易、投资等层面来考虑经济一体化的效应。综合发展战略理论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提供了参考的框架。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参与的一体化组织既有南南型又有南北型,合作的组织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APEC组织就是南北型,合作比较松散,目前主要局限在贸易方面,在经济技术等其他方面的合作还很有限,因此,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南南型一体化组织形式,目前合作进展较为顺利,但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差距很大,因此,在借鉴传统的自由贸易区理论的基础上,可运用综合发展战略的思想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而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我国正在积极倡导的中国)南亚经济合作,都需要在上述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特点的一体化理论,指导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V i n er,J.1950.The Custo m s U ni o n Issue. Ne w York:Carneg ie Endow m ent for Inter nati o nal Peace.

[2]M eade,J.E.1953.Prob le m s of Econo m ic Union.London,A llen&Unw i n;M eade,J.E.1955. T he Theory of Custo m s Un i o n.Am sterda m:North-

H olland.

[3]L i p sey,R.G.1960.The T heory of Cus-to m s Uni o ns:A Genery Survey.Econo m i c Jour nal70, 496-513.

[4]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托利等.区域贸易协定[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定期出版物,(93),39.

[6]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7]Sc itovsky,T.1958.Econo m i c Theor y and W estern European Integration.London,A llen&Un-w i n.

[8]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345-351.

[9]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布雷达#帕弗里奇等.南南合作的挑战[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7:13 -24.

(编辑校对:余朝锡韦群跃)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与辐射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 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它以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为代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比较成本收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直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经贸政策和经济体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的特点,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区域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引言……………………………………………………………………… 1、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新特点…………………………… 1.3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发展概况……………………………………………………………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 5、结束语………………………………………………………………… 6、参考资料……………………………………………………………… 7、英文摘要………………………………………………………………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章对西方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所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了评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 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

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热潮,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不仅要在贸易合作和贸易自由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更是在经济教学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层面上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本文就是从经济教学中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着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关于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对策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主权国家开始注重区域内外经济的联合和发展,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自由经济贸易、贸易集团浪潮、区域经济教学都随之发展并不断的被强化和推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二)加强自我扩张意识。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区域贸易集团出现后,其贸易伙伴将因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市场遭到侵蚀,而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三、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对策 (一)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回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会学生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照本宣科,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严重缺乏调理和理论性,在很多问题上模棱两可,导致学生最后只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 (三)中国应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明确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应该积极做出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域的谈判中,中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应尽快明确战略目标,加快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对于相对落后和发展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明确战略目标并向着目标前进。 (四)站稳脚跟开拓领域。在能够确保亚洲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快确保能够长远的立足,将目光集中到全球的经济发展上,在全球网络的构件上,力求构筑我国区域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最佳的选择就是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大陆与之强强联手一致对外共同挑战,尽快构建一个涵盖大陆以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区域,用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资源实现对外的经济政策,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变革。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成果综述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 及我国区域经济演变综述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空间的投影。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XX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区域演变XX区域格局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的涵义 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X围,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同质性的地域单位。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无限分割和发挥特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比较理论 区域经济比较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要素禀赋理

论。 (1)绝对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某种产品生产成本绝对值低,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于出口换回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如果各个区域都以自己的要素禀赋比例差距为基础进行分工和贸易,其结果将提高了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价格,降低了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并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从而逐渐达到实际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变得越来越相似,该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大幅上升的现象,从而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等。 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产生之前,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但该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把大量资源和要素投入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使该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

合久必分:欧洲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未来的选择(2010-12-21 11:18:42) 标签:财经经济一体化债务危机欧盟教育分类:百家讲坛,学术殿堂 摘要:区域与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和过程。本文从区域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引入,以欧洲的一体化为实例探讨了区域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和遇到的挫折。现在,经历两次重大危机的欧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尤其是当前的债务危机亟待解决。基于此,作者提出欧盟或将解散或退化的猜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验证这一猜想。 关键词:欧盟区域与经济一体化危机未来 一、区域与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与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区域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是两个概念。区域一体化通常指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经济一体化”,经济学家的定义是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狭义的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简称。 虽然区域一体化通常是指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认为,除了经济一体化之外,区域一体化还应该包括政治一体化(一个政府,同一政策)、文化一体化(价值认同、宗教信仰相近)、货币一体化(使用统一货币)和社会一体化(人口可以自由迁移)等等内容。 (二)经济一体化的阶段和分类经济一体化往往要经历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这四个阶段,各单独经济体之间的市场融合程度是不断提高的。按照这四个阶段可以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特惠关税区。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贸易限制,但对区外国家仍报持各自的关税和限额。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同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指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同盟内建立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完全的经济货币联盟。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发展目标和最高级形式。它要求其成员国在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在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柳士双 Ronaldliu 发表于 2006-2-23 17:58:00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 一、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

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摘要:目前,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多边经贸规则及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区域化阻碍全球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本文则认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的促进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以贸易自由化为目标,与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相吻合,有利于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由于数量更少、地域较近、经济文化水平较为接近,因而更易协调各方立场和利益,能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得以实现,从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 3、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成员远少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各成员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坐在WTO谈判桌前的代表数量就可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通过小范围的“试验”可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教训,为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先例,发挥示范效应。如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之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已就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虑,为多边规则的达成和实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5、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重叠性,即某一国家是多个组织的成员国,这类国家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 6、区域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可在多边贸易体系中抗衡经贸超级大国,从而防止和避免多边贸易体制成为超级大国称霸的工具。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 N. 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 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

【范文】《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 2.欧共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区别: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它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而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构成欧洲共同体的三个机构中的一个。 一、欧共体的出现: 1、成立背景: 材料: 材料一 5世纪哲学家卢梭说:“欧洲国家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材料二 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说:“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邦政府和一个欧洲议会,以消除欧洲国家之间的纷争,维护持久的和平。”欧洲历来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源地和主战场。“二战”使欧洲国

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 材料三 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思考1:结合内外形势,分析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有哪些? 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恢复 联系加强——可能性 战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冷战的世界局势——必要性 思考2:“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是什么? 2、成立过程: 第一步: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 第二步:1957年法意等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密切的联盟”。它的基本内容是共同市场和共同的经济政策的形成,核心是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它们成为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思考3.“为什么说《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 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实践中我 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 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 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 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 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 [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 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 [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 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 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 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 [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 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 [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 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 [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 保产业,2002(2). [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 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纪燕渠) 一、引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 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 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 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 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 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 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 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 系不衔接等。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 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 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 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 善同和侯永志,2008)。与此相对应,国内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 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 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 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 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 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 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 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 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 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 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 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 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 34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