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第一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了解了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第二章以具体某一区域为例,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既承接上一章的内容,同时,它又为下一节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打下了学习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大纲要求,另外考虑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荒漠化只是一种片面的、肤浅的认识,也不能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所以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使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西北地区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图文转换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难点

(1)结合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理解人为原因是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知识点的难易,主次,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为了使此次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和解决必修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背景,必须用具体某一区域为案例。如本节是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与此相关的如云贵高原的石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的次生盐渍化等,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个案例的学习,总结出研究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得到能力的提升。

2、探究法

探究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地理问题,我将采取分组探究,各组设置一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召集本组同学对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思考及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下,并在谈论结束后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就给了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也会变得敢于表达自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3、启发式教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荒漠化问题是一个新知识,以前没有深入地学习,在涉及本节重难点内容的教学时,仅仅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显示一些图片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或视频,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以启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4、练习法

虽然教材只是以西北地区作为案例来分析,但荒漠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那教师如何能够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迁移,研究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等),就需要用到练习法,它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初中也接触过简单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所以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知道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特点及农业类型),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实际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极少存在荒漠化现象,所以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学法指导

我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他们分成小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来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站在一旁聆听他们的讨论内容,针对出现的疑惑,给予指导。对同一个问题的探究,不同的小组的结论会不同,他们回答有何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教师要进行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准备(3—5分钟)

多媒体显示本节学习中所要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

2、学习新课(25—30分钟)

(1)视频导入:用一则新闻,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认识到治理荒漠化的紧迫性,引起对本节课的重视。(2分钟)

(2)探究新课

①明确概念:多媒体展示图片,使学生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及表现,提出我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过渡到下一环节。(3分钟)

②了解区域背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落实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根据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降水和植被景观变化图,明确西北地区地理背景。这种地理环境对荒漠化的形成有无影响?过渡到下一环节。(5分钟)

③弄清成因: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活动进行之前,提示学生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探究,并在PPT上显示相关的参考资料。(4—6分钟)

④认清危害,找出对策:思考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扩展有何危害?可以根据视频资料或给出具体图片。(3—5分钟)由于其危害严重,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于如何防治荒漠化的探讨。结合区域实际,从不同的方面说明(4—6分钟)

⑤点评:以上环节中,虽然学生是起着主体作用,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探究环节,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适时地引导,探究完成后,还要对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剖析,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板书设计

本节内容思路清晰,按照明确概念—弄清原因—找出对策的过程,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板书也就是教学的一般过程,尽量做到简单明了。(板书设计如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表现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1、西北地区的地理背景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3、荒漠化的危害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课堂小结: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研究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明确区域发展背景

制定综合整治措施

5、课堂检测: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6、布置作业

该节内容实为2课时的内容,因为教材中还穿插了活动、思考及阅读部分,其中活动部分需做重点处理。为此,我把这一模块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以便进一步强化和落实本节知识,并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7、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对重难点问题的分析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课堂效果较好,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对荒漠化的另两种表现进行展开分析,了解他们在成因上的不同,造成了在以后考试中涉及到此类问题时,学生容易出错。因此,我打算在今后的训练题中,加强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对荒漠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结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及具体做法,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突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第一节世界荒漠化概况 三、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一)非洲荒漠化现状 非洲总面积的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达777万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二)荒漠化的成因 *水文环境差*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气候环境恶劣 *土壤条件差*干旱*非洲的灌溉*非洲的土壤流失 第二节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涉及471个县(市、旗)。 一、荒漠化地区的气候 ●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气候干燥 ●冷热剧变 ●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第三节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成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二)气候因素 第四节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区的占总面积的54.5%;半干旱地区的占30.6%;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占14.9% (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 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27.4%;中度占15.6%;重度占57.0%。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 (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总面积为20.5万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8%。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 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为13.5万km2、4.6万km2和2.4万km2 ,分别占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6.0%、22.4%和11.6%。 三、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36.3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

荒漠化防治的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在此既承接了上一章的内容,又为下一节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打下了学习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 本节大体分为三部分内容:荒漠化的形成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止措施。 二、说学生 (一)心理发展规律 该阶段的学习是由理性思维分析占据主导,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二)知识基础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西北地区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对荒漠化发展原因及治理方式的知识,因此对本节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区域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学习综合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1.由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问题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人地协调观) 2.以西北地区为例,运用西北地区各类专题地图,试着从综合(自然和人类)的角度去认识荒漠化问题,初步形成对区域问题的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一般方法。(综合思维)

3.学生通过区域的学习认识西北的荒漠化问题,并从这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问题。(区域认知) 4.学生能够试着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在同类问题中或现实生活中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地理实践力) 三维: 1.知识与技能 运用示意图,学生能够说出荒漠化的含义,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示意图及小组探究的方法,学生能够分析西北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初步形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知道荒漠化的危害,从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荒漠化的过程,试着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防治的措施,初步掌握这一类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说教法 (一)教法 1.图示法 利用西北各类专题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分析荒漠化的原因。 2.讲述法 荒漠化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对于荒漠化的概念及现象还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述。 3.启发式教学法

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本章主要是研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 继续发展 ↓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漠。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称。气候干燥(干燥度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地区。 沙漠: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区。 沙地: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回归沙漠: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半流动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差,沙地(丘)移动速度一般。 固定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好,沙地(丘)移动速度很缓慢。 起沙风: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都称为起沙风。 风沙流: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风沙流结构: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风沙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断面所搬运的沙量。 风蚀:风或风沙流对沙质地表吹扬并携带沙粒的现象。 堆积:风沙流中的沙粒跌落在地表的现象。 非堆积搬运:跌落沙粒与跃起沙粒数量基本相同时,称为非堆积搬运。 蚀积周期:风沙流以风蚀经堆积到再风蚀的过程称一个蚀积周期。 饱和路径长度:从风蚀起点到开始堆积的距离,即风沙流由不饱和到饱和的这段距离。 立地条件:简称立地,是对造林地上所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统称。 立地条件类型:是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的类型,即具有相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若干地段的总称。 沙障孔隙度: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完整版)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 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 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题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国际上对荒漠化及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与发展 2.我国对荒漠化认识的演变过程 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概念、意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1.简述世界荒漠化概况(面积、分布、类型、趋势等) 2.简述我国荒漠化地区的自然概况(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 3.指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4.论述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因素、人为因素、深层次社会根源)5.简述中国北方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6.论述中国沙漠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7.简述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分布 8.我国荒漠化类型从动力成因的角度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9.论述荒漠化的危害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原理 1.简述土壤风蚀产生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2.论述风沙流结构特征 3.简述沙丘移动方式、速度及影响因素 4.论述风力侵蚀作用机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辨析沙漠、沙地、沙化、风沙化、荒漠、荒漠化等概念 6.论述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改造作用 7.简述植物适应流沙和干旱环境条件的生理生态特性 8.论述风蚀沙质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影响因子,指出其防治的基本对策9.论述水蚀荒漠化防治原理 10.简述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 11.简述我国盐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 12.简述土地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原理 第四章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1.论述植被建设对防治荒漠化的意义 2.简述封育恢复植被的原理、效果及在防治土地荒漠化中的作用 3.简述我国飞播治沙的意义 4.简述沙区飞播造林的优势与关键技术 5.应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封沙育草恢复天然植被的过程 6.试述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与关键技术 7.论述不设沙障的植物固沙技术及注意事项

荒漠化的防治__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背景分析: 荒漠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之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可占陆地国土的1/4以上,并有总体扩张趋势,其中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知识框架: 这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在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基础上,本课主要阐述了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和经验。教材首先概述了荒漠化的一般知识,然后引出西北地区案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整治模式,并以内蒙古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本课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 3、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鉴于此,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干燥的原因和相应得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

水土保持学考题及答案2007年

2007年水土保持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共30分,共15空,每空2分) 1、土壤侵蚀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 (土壤因素)、森林植被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因素)。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生境)。 3、我们沙漠沙的机械组成以(细沙)为主;风沙流中沙物质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悬移);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三化”是指沙化、植被退化和(盐渍化);据2004年的调查结果,我国荒漠化面积为(263万)km2;湿润指数是指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蒸发量)的比值。 二、拭述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10分) 答: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三、试述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10分) 答: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题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得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四、简述影响我国风蚀沙质荒漠化的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10分) 答: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上纵横交错的山脉最水气的阻隔,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大范围频繁强风,为风蚀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局部地区地形起伏,土壤疏松,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气候的干旱,部分地区的降水逐渐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助长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人为因素,人口的过度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干旱地区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的开矿;在黄土高原的具起伏的地区,陡坡垦荒;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战争以及其他认为活动。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课题 新授课类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题 区为例 日期 本课总课 时数时数 2 1. 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 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 景。 2.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 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 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1. 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 识。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

价值观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 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1.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 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重点 3. 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法 案例分析、探究学习 教具 (实验器材)自制多媒体片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点记载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 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 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基础知识) 1 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该定义明确了以下三个问题(慈龙骏,1995): 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起因和发展的; ②“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2 土地——土地是指具有陆地生物生产力的系统,由土壤、植被、其它生物区系和在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 3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乃至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4 荒漠化防治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其中包括营造的各种类型防护林体系、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的草场植被的人工播种及复壮更新措施、集约型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及为防治风蚀所设置的机械沙障、实施的化学与力学固沙工程等,为防治水土流失所修建的各种拦沙蓄水、防洪护岸工程和梯田工程等,为治理土壤盐渍化所建立的排水工程和实行的冲洗改良措施、灌溉淋盐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5. 草原——草原指由耐寒旱生多年生草本(以丛生禾草为核心)植被为主(有时由旱生小半灌木取代或两者共优)组成的植物群落。其中耐寒旱生植物的生态型包括中旱生、真旱生、强旱生。我国温带草原区植被类型依据生态──外貌原则,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其中草甸草原带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多年生草本,中下层渗杂有中生、旱中生草本层,中生灌木、小灌木层等。典型草原由典型旱生──真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 6. 风蚀荒漠化——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地退化称为风蚀荒漠化。其主要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活动的影响,在风力侵蚀作用下,使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沉积、磨蚀等过程,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7. 沉降堆积——当风速减弱,使紊流漩涡的垂直分速小于重力产生的沉速时,在气流中悬浮运行的沙粒就要降落堆积在地表,称为沉降堆积。 8. 遇阻堆积——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阻,使沙粒堆积起来,称遇阻堆积。 9. 尘暴或降尘现象——风沙流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湿润或较冷的气流,会被迫上升,这时部分沙粒不能随气流上升而沉积下来。两股风沙流相遇,即或在风向几乎平行的条件下,也会发生干扰,降低风速,减小输沙的能力,从而使部分沙粒降落下来。在风沙流经常发生的地区,粒径小于0.05mm的沙粒悬浮在较高的大气层中,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粒和尘土就成为雨滴的凝结核随降雨大量沉降,成为气象学上的尘暴或降尘现象。 10.风沙流——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当风速达到起沙风速时,砂粒在风的作用下,随风运动形成风沙流。风沙流是风对沙输移的外在表现形式。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风沙流结构。 11. 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是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在风力作用下,产生风蚀劣地,粗化地表,片状流沙堆积及沙丘形态发展等风沙活动现象的土地退化过程。

荒漠化的防治试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范例剖析】 1.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1)~(2)题。【解析】 (1)图中所示各河流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2)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古长城遗迹 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草方格沙障 2.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解析】【答案】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3%。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与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无关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2.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B.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 C.热量条件由东向两逐渐递减D.热量条件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2001年8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这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迈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国是一个土地沙化非常严重的国家.近年采,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扩展趋势,且扩展速度有所加快。日趋严重的土地沙化正影响着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据此回答3~4题。3.土地是地球陆地的表层部分,其主体构成是 ①岩石②岩石的风化物③土壤④矿物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石阡民族中学:王明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从成因跟危害中得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跟措施。 (6)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 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这些图反映了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讲授新课: 请学生看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荒漠化的定义、表现、成因和形成过程。 一、荒漠化

1、定义: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荒漠化的实质即土地退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问:荒漠化可以简称为荒漠吗? 学生回答: 荒漠化重在一个化字,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原本不是荒漠的地区,如耕地、林地、草地发生了土地退化,而荒漠本生就是指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不毛之地。同学们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2、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三个词:植被、水分养分、土地生产力(概括:由于植被的破坏减少,导致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最后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3、表现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下面我们来看三者之间的区别。 投影图片:思考各为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分别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土地沙漠化是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我国西北地区这种土地沙漠化现象极为常见。石质荒漠化是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岩石裸露的现象,在我国喀什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很常见,在风力的作用下也可能形成;次生盐渍化是地表有很多的盐分,盐分会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这种荒漠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加之气候干旱所形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 三种表现形式在全球各地各有侧重,目前世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表现最为突出,那么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4、成因 学生回答:气候变异、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师:气候变异是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人为因素。下面我们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 (一)自然因素 1、位置和范围 投影图2.1,请同学们读出界线附近有哪些主要的山脉?说说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生答 师利用图引导学生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图中包括了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生答 师:能否根据西北地区的范围归纳概括出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特点?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 荒漠化的防治专题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专题测试题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林志胜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 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1.D 2.B 3.C 【解析】第1题,图中丁处海拔最低,地下水位高,,气温高,蒸发量大,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第2题,图示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水量小且出现季节性断流现象,水分条件差,限制了农业发展。第3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甲地位于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对其没有影响,乙地大规模引水灌溉可能出现盐碱化现象,丙丁地位于下游地段,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

2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都变成了荒漠。据此完成4~5题。 4.在过去的30年里,导致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是()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②生态系统脆弱③人类活动方式游牧为主④全球气候变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在过去的30年里,蒙古国气候要素经历的变化整体过程是() A.降水大量减少 B.降水大量增加 C.气温升高 D.气温降低 【答案】4.B 5.C 【解析】第4题,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主要的因素;自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深居内陆、生态系统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方式游牧为主。第5题,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2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都变成了荒漠,说明了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蒙古国深居内陆,受大陆性气团控制,降水的变率较小。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右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 ) A.河流上游地区B.山麓地带 C.冲积扇 D.河流出山口 8.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B.冬季风势力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答案】6.D 7.C 8.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