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一、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

西方经济学中和物质资本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使人们获得体力和脑力,从而影响生产和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指用以形成和完善劳动力的各项针对人力的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徙的支出。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首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以及贝克尔、丹尼森等人。其代表作有:《由教育引起的资本形成》(1960)、《教育和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人力资本》(1964)、《人力资本投资》(1971)等。在舒尔茨等人看来,资本有两种形式:一是物质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二者只是形式不同,并没有原则区别。它们都对经济起生产性作用,其结果都能使国民收入增加。二者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这些投资都意味着减少现期的消费以换取未来的收入。他们认为,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他们还计算了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还用收入资本化的方法计算出了人力资本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从而得出结论: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投资的增长,使得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增长得更快,也就使得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日趋均等化。根据这一结论,他们推断出:由于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工人也成了资本家,成了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这样阶级对立就消失了。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力投资的重要性,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人力政策的社会经济效果等方面的论述,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社会科学大辞典》

(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设△Yt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G=△Yt/Yt-1 由于GDP中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所以在计算GDP时,就可以分为,用现价计算的GDP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度量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

二、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重要条件。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直接和间接作用上。首先直接作用表现为,人力资本直接增加工人的边际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劳动的边际产品是指在资本投入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品产出量,边际产品的上升代表工人生产效率的提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的边际产品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的。我们发现,高学历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是低学历的两倍以上。很容易理解,受教育程度高,那么公认的生产效率将提高。其二,间接作用,即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产生溢出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不仅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还推动其他要素的进步。它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人力资本积累能够增强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和新工艺将促进经济增长。其二,人力资本的增长能够促进技术的扩散与吸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外溢性,例如,一个城市的总体教育水平会使该城市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进行的与人力资本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人力资本的度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人力资本的投资及效益、人力资本与创新及技术进步等等,我们的研究受到世界银行及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关注。由于人力资本问题跟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2009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2020 年)》更是凸显出教育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2020 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是到2020 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2009 年的79.2%毛入学率提高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这个数据2009 年为24.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 年提高到13.5 年。另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 年提高到11.2 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 年翻一番。(二)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人力资本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一起,推动着经济增长,而且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已经被实践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那人力资本是如何通

过分别影响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并对这三种资源发挥整合配置作用而促进经济增长呢?

从产业关联角度看,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其直接结果是加速教育、医疗卫生保健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人才的供给,从而推动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这就是人力资本的后向效应。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还会直接产生对教学建筑、设施设备(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等)、学习用具、医疗设备、仪器工具等的大量需求,而这些又会促进建筑、高新科技等相关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从而产生较大的前向效应。

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会引起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收入增加,又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市场的扩大,进而又给投资带来更多机会和更强刺激。世界银行51985年世界报告6的有关资料表明,劳动力平均每多受1年教育,收入至少要提高2.4%,GDP就会增加9%。根据学者的测算,职工工资的变动与GDP变动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职工工资每增长1元,GDP相应增加8.3元,或者职工工资每增长1%,GDP增长1.14%。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从劳动投入的角度分析,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投入的实际劳动,即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消耗,对于产出和增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条件下,以劳动态度为主体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是调控劳动者向劳动过程投入体力和智力的重要/阀门0。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劳动者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责任心、强化敬业精神,改善劳动态度等。劳动者精神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劳动者更专注于生产过程中的规范化劳动行为,降低产品次品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按规程负责任地操作和维护保养机器设备,减少损坏,降低修理费用;在工作中注意节约水、电、油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减少库存积压和资本占用时间,降低成本等。

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劳动者的体质。劳动者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格,使其在劳动过程中有干劲、耐力,从而使单个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劳动量增加;身体健康使生病时间减少,有效工作年龄延长,因体质较弱而造成的无效劳动时间减少。

人力资本投资还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知识能力素质。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劳动者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提高。劳动者记忆能力增强,可以缩短学习工艺操作的时间,使由于记忆不佳而产生的失误大大减少;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有能力从事发明、创造,有能力寻找到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寻找到更节约资源和劳动的生产方法;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或者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从事更多样的工作,从而使产出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多;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劳动者可以较快地接受新工艺、新操作方法,适应新技术、新机器,将发明和引进的新技术尽快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生产

上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就地得到解决,从而使生产具有连续性,停工待修时间减少,产出相对增加。这一切都可以在投入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量。

我国学者王金营引入物理学“势”的概念,用“技术势”、“技术势差”来说明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中的作用。“技术势”就是某一时期或时刻相对某一参照系,某一区域或单位所具有的技术能级的状态。一定的技术势就标志着一定的技术能量的积聚。“技术势差”就是同一时刻两个区域或单位之间相对同一参照系所具有的技术势的差。由于技术势差的存在,才导致技术转移和扩散。

人力资本是技术势形成的源泉。无论自我技术创新还是学习他人的技术,都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谁拥有了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和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科技开发人员,谁就拥有较高的技术势。因为技术势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二是充足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三是足够科技开发型人力资本积累。技术领先区域或企业,其技术势的形成增长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形成技术能量,因而称为技术创新源。

人力资本是技术扩散的条件。技术势能有三种贮存形式:人工制品(如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技术资料和人力资本。人工制品和技术资料仅仅是技术知识的“存储器”,而人力资本则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存储器”,更重要的,他是技术知识的“选择器”、“解读器”、“吸收器”和“生成器”。技术扩散的实质是技术从高技术势向低技术势传播,也就是创新源的技术能量分别以显性能量传播和隐性能量传播两种形式向模仿和追赶区域或单位扩散转移。显性能量传播形式是指以人工制品和技术资料的形式进行的转移,如以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等出让和买卖;隐性能量的扩散和传播是与显性能量转移相伴而行的技术出售者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购买者的对技术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利用。这个隐性能量的扩散和传播,也是技术采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

所以,技术扩散过程中,技术的潜在采用者的技术原始积累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他就越容易学习、消化和吸收创新技术,逐步缩小它与创新源之间的势差,使技术创新源和技术采用者的技术势都得到提高。只有在技术采用者具备了相应的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本存量两个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扩散和转移。

三、人力资本对经济贡献率测量方法及改进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教育投资在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居于核心地位,所占比例也最大,作用也最明显,而且目前国内学者所研究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所以测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是测量教育方面或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一)、目前计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所采用的计量方法虽多,但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生产函数法

生产是把投入转为产出的过程,生产函数就是要用方程表达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生产函数又有长期的和短期的之分,短期生

产函数不考虑技术进步,而长期生产函数将技术进步纳入模型。下面为柯布-道格拉斯的两种生产函数表达式:

Y为产出总量,K为物质资本总量,L劳动力总量,A代表基期的技术水平,A为资本的产出弹性,B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r为技术进步率,t为时间变量。当A+B<1时生产属于规模经济递减,A+B=1时为规模经济不变,A+B>1时为规模经济递增。多数学者虽然都采用生产函数的方法计算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但在人力资本变量的选择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受教育年数计算法。人力资本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这些能力很难被量化,更难以一个综合的变量来衡量,但这些能力的大小与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高度一致的。另外,人力资本投资中教育投资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主要体现为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对劳动力生产率的影响。所以,很多学者以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总年数来表示人力资本存量。即L=l*n,L为劳动力的受教育总年数(劳动力人口的总人力资本),l为劳动力数量,n为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数。利用各年相关数据对生产函数线性变化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代入下式就可计算人力资本的贡献率。

方程右边每一项代表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提供的百分点,将其分别除以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按人力资本投资额计算方法。人力资本是通过各项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规模可借助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来间接地反映,但投资仅相当于收益率方法中教育的直接成本。此种方法是在生产函数里加入人力资本投资变量,将生产函数变为

H为人力资本投资额,C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通过回归后利用下式可计算出人力资本的贡献率

3、劳动力简化系数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其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低素质劳动力的倍加。据此我们可以将一个高素质劳动力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低素质劳动力。按确定折算系数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动生产率确定系数法: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力劳动的效率,即单位时间的产出的多少。假定初中毕业生的劳动生产率是100,根据产出之比其他各级教育

劳动者相应得到一个生产率系数,将系数乘以各级教育人数最后加总得到一个劳动力折算总量。其意义相当是按劳动生产率水平来看,全部劳动力创造力相当于多少个初中毕业生的创造力。

2)收入确定系数法。在市场完全自由化的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工资率等于边际生产率,所以工资水平可以反映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丹尼森以受过八年教育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为标准,其他各级教育劳动力工资水平与之比较,得出各级教育系数。但他并没有把工资水平的差异完全归至于教育,而假定差异中有五分之三是教育带来的,以此为基础将先前得到的系数作一相应的调整。

3)总课时确定系数。朱国宏以小学教育所接受的总课时为标准,将其他各级教育总时数与比较,得出一个各级劳动力简化系数。同时他也假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有五分之三可由教育时数的差异来反映,并以此调节得到新的简化系数。

也有学者提出其它算法,但基本都是在以上模型里增减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二)收益率计算法

教育收益率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沃尔什,但直到舒尔茨最先使用此法计算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时才成为一种人力资本贡献率的计量方法。该方法是通过调查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状况资料,计算出兑现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收益率。具体步骤如下:先计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接受更高教育后年收入的增加值,经常取一段时期内的社会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完成某级教育所必需的人力资本投资总额,最后将年增加的收益与成本做一比较,得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收益率。

r=(Ri -Rj) /C

i为比j更高级的一层教育, r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分子为接受某种教育后年增加的收入,Ri为接受了i层次教育后的社会平均年收入。Rj为接受了j层教育后的社会平均收入。C为接受i层教育所需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期间交纳的各种费用及由于接受教育所放弃的可能收入,即机会成本。在实际计算中,取得某级教育后的增加年收入可以粗略地以某年上一级学历人口平均收入水平与下一级学历平均收入水平在去掉工龄影响后的差值来衡量。

有些学者改进这种方法计算出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也就是要满足教育的成本和收益在现值相等时所能承受的最高利息率。真实的利息率水平如果高于这个值,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投资教育是不合算的,如果真实利息率低于这个值,差值就是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净收益。计算公式如下:

Rin、Rjn、Cn分别为接受教育第n年的收益和成本,r为内部收益率。因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分为国家和个人,所以在计算中往往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分开计算。通过计算出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收益率,再乘以各级教

育的投资额就可以得出各级教育所带来的收益增长额,将教育总收益增长额与经济总增长额相比就可以得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二)、以上计量方法存在的问题

1、人均受教育年数生产函数法

该方法是将劳动力数量变化和劳动力质量变化合并为一个总的教育人年数作为人力资本存量变量,但由于文盲人口没有接受教育而没有被纳入模型,会导致总的受教育年数被缩小。其次,这种方法假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与受教育年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受两年教育的劳动力其生产率是受一年教育劳动力的两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育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这样高层教育劳动力的生产率可能会被高估很多。再次该方法的致命缺陷是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通过平均受教育年数来衡量,平均受教育年数增长越快,计算出的贡献率就越大。但发达国家的受教育年数已很高,增长趋于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受教育水平低,增长相对可能快些,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会是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贡献率低于发展中国家,这显然是不合理。最后由于该方法计算的是劳动力素质提高所带来的贡献,所以新增劳动力获得的期初原有人口的教育水平的贡献没有考虑进去,也缩小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率。

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呢?舒尔茨以收益率法计算美国1929- 1957年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而丹尼森以生产函数法计算的同期间的结果只有23%,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按以上的分析舒尔茨的结果可能被高估而丹尼森的又可能被低估了。

2、人力资本投资生产函数法

经济理论认为投入要素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该方法在生产函数中将人力资本以劳动力数量和教育投入两个变量来表示,一个是存量指标一个是变量指标,将二者合在一起有背经济理论之嫌。人力资本投资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只有转化为劳动力能力的提高之后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个转化又是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同样存在忽略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时滞效应以及总投资额被高估的可能。

3、劳动简化系数生产函数法

1)以劳动生产率确定系数法。以劳动产出率确定简化系数无疑是科学的,但在具体量化时以劳动生产率来计算的,即以某类教育程度劳动力生产的产值与劳动力数量的比值。这忽略了物质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同样素质的劳动力,技术装备水平高的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高素质的劳动力装备水平一般要高于低素质的劳动力,所以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能全部归于教育水平的不同,更何况还有经验等因素的作用。

2)收入确定系数法。在用此法计算时,市场非自由化程度越高,计算越不准确,工资过多地受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市场完全自由化,收入也不能代表劳动力的平均产出,只代表边际产出率。丹尼森以收入差异的五分之三为教育所带来的也过于主观。

3)总课时法确定系数法。此法相对平均受教育年数法更为精确,朱国宏在利用此法时也对文盲劳动力作了相应调整,但平均受教育年数法的其他缺陷无法消除。

4、收益率计算法的不足

1)该方法把收入的差异全归于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影响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之一,这样对其他因素不加控制会导致计算出的收益率偏高。另外一个人在获得更高教育的时候,他肯定会丧失部分经验积累的机会成本,而这个成本没有计算在内,从而造成计算的总成本偏小再次导致收益率偏高。收益率错误放大的累加使得教育的经济贡献率被相应地多次放大。

2)该方法没有考虑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作用的时滞效应。假设儿童7岁上学,大学生毕业工作时为22岁,现期对小学教育所做的投资要经过十几年才发挥作用。可以说现期正在发挥作用的人力资本是过去多年累积的,也可以说现期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作用是在今后若干年里发挥的,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达到最大。而此方法是用现期人力资本投资额与收益率直接来计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现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比过去大,这样无疑又一次放大了贡献率。

3)人力资本投资额被高估。国家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有很大部分为教育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例如我国一些学者在计算教育投入时就是以教育事业费和教育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来算的。一、教育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否算作人力资本投资尚难确定。二、即使算是,由于其使用期很长,不应将其作用全部算在现期。

4)该方法最大的缺陷可能是以期内的投资额来计量的,很明显,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是资本的存量。所以计算中应以存量的变化量来算。

(三)、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计量方法的改进

人力资本的衡量方法也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教育经费法、教育年限法、劳动者报酬法。教育经费法是从投入的角度来计量人力资本,但所有投入未必全部就转化为人力资本。劳动者报酬法是从人力资本增殖性的角度反推来计量的,属间接计量。教育年限法是从现期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来测量人力资本存量,而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主要来自教育。因此在人力资本存量指标的选择上,以总人口受教育总年数来反映更为直接,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与教育水平是高度一致的。人力资本投资额可反映新增的人力资本但不能反映存量指标。总教育人年数是个最优指标,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排除了定义上的主观性,更为科学和合理。在计算方法上,教育年数生产函数法只计算平均受教育年数提高所带来的贡献,而且是假定劳动生产率与教育年限成正比例关系,这与生产实际情况不符。收益率法是按人力资本投资额计算教育贡献的,所用非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与经济理论不符,更没考虑投资发挥作用的时滞效应从而可能带来计算上的贡献率的偏高。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有不足,但我们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取其优点,得到一种新的计量方法——教育人年收益法。

计算中我们将收益率法的某一级教育的收益率调整为每教育人年的收益,然后算出全体劳动力增加的总教育人年数,将增加的教育人年数乘以年教育人年收益得到教育为个人所带来的收益。以企业工资利税率为比例,结合个人收益总额

可以得到教育对社会增加的收益。再将增加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加总得到教育的总贡献。这样不但可以将原有劳动力素质提高所带来的增加计算在内,而且将新增劳动力达到初期教育水平所增加的教育人年数也计算在内,同时也避免了在计量教育成本时机会成本衡量的困难。前提条件是收入差异与教育差异成正相关,比生产函数法所假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教育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更科学。算方法如下:

ΔYE'为教育所带来的个人收入增量,r为每一教育人年的年收益,i为某级教育,Loi、Lti为接受某一级教育的期初、期末劳动力数, Ni为i级教育的受教育年数。

得到全社会教育的个人收入增量后,再加上教育贡献的企业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量就可以得到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的增长量,既:

R为工资利税率,ΔYE为教育贡献的国民经济增加额。再以下式计算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ΔY为国民经济总的增长量。

下面以中国为例分别采用生产函数法和教育人年收益率法来计算1990- 2001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二者方法和计量结果的差异。

1、以生产函数法计算

对公式(1)线性处理后得到:lnY= lnA+αlnk+βlnL

利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得出

T- 2.02 4.48 3.193(F= 307.25R2= 0.97)

Sig0.0570.0000.005

1978年- 200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GDP年增长9.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3.21%,劳动力总量年增长2.50%,人均教育年限年增长1.62%。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劳动力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30%,劳动力数量的贡献率为23.61%,二者加总为38.91%,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63.08%。

2、教育人年收益法

本文就2000年全国各行业职工年工资收入与人均受教育年数及行业性质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工资与教育年数及行业性质的关系式为:

W= - 2059+ 1135*N+ 2366M- 2561G R^2= 0.887F= 31.265Sig0.000

T- 1.4248.311 4.065- 3.412

Sig0.1800.0000.0020.005

M为垄断性行业,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邮电通信业,G为事业和机关单位,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上可以看出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基本与受教育水平差距成正比例关系,相关系数0.94,也可以认为收入差异中有89%是能用方程来解释的,其中教育差异解释了收入差异的55%,教育水平提高一年,年收入增加1135元。个人所从事的行业与收入也有很大的关系,从事M类行业年收入比其他行业高2366元,从事G类行业比其他行业年收入低2561元,也说明收入差异不是完全由教育水平决定的。

由于本方法是采用职工工资收入来计量,而职工工资只代表城市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现根据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劳动力比例作一调整,假定城乡教育收益差异等同于城乡收入差异,得到一教育人年的平均年收益为596.1元。1978年到2000年全国人力资本存量从228063.36万教育人年增长到580284.25万,增长352220.89万,期间教育的发展在2000年时为个人带来20995.89亿元的收入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为5924.35亿元。我们以工资利税率8%来计算教育对企业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贡献额为473.95亿。两者加总共6398.20亿元,2000年GDP比1978年增加了21278.27亿元,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7.84%,其中把新增劳动力、原低学历劳动力素质提高到原劳动力平均水平的而增加的人力资本贡献为14.34%,从原平均受教育水平5.68年提高到2000年的8.05年而增加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13.50%。

原方法计算劳动力素质提高对经济贡献贡献份额为15.30%。新方法计算了所有增加的人力资本,如果仅考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成分贡献份额为13.50%,二者比较接近,基本处于多数学者计量值的中位,很大程度上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有的学者据此就认为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过小。但这不是所有人力资本的贡献份额,只是劳动力素质平均提高2.37年带来的贡献,没有包括原低学历或文盲人口以及新增人口接受5.68年(1978年水平)的贡献份额,此时下结论认为人力资本经济功效不高未免过早。现实是人力资本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4%,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此比例并不算低。

改进方法的优点主要有:1)资料易得,计算方便。只需要有某一年人口普查资料和起始两年的经济资料后做一些简单处理就可以满足计算要求。2)理论上来说,投入要素包括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现期发挥作用的是存量而不现期的投入,总劳动力的受教育年数是个存量指标,正好也与物质资本存量相对应,理论上更符合。3)从事生产的是现实的劳动力,用现期人口总教育年数来计算人力资本存量更科学,避免了直接用人力资本投资来计算的滞后效应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问题,避免计量结果被放大。4)所有的只要在计算期间人力资本发生变化的劳动力都被纳入模型,计算更为准确。5)通过资本的利税率就可以从人力资本的个人收益推导出社会的收益,避免原收益率法再次求社会收益率的烦琐。6)避免劳动力简化系数法中大量数据的回归分析和检验,也避免人力资本的贡献渗透到TFP 里而被忽略。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ocx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一、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 西方经济学中和物质资本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使人们获得体力和脑力,从而影响生产和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指用以形成和完善劳动力的各项针对人力的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徙的支出。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首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以及贝克尔、丹尼森等人。其代表作有:《由教育引起的资本形成》(1960)、《教育和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人力资本》(1964)、《人力资本投资》(1971)等。在舒尔茨等人看来,资本有两种形式:一是物质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二者只是形式不同,并没有原则区别。它们都对经济起生产性作用,其结果都能使国民收入增加。二者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这些投资都意味着减少现期的消费以换取未来的收入。他们认为,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他们还计算了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还用收入资本化的方法计算出了人力资本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从而得出结论: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投资的增长,使得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增长得更快,也就使得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日趋均等化。根据这一结论,他们推断出:由于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工人也成了资本家,成了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这样阶级对立就消失了。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力投资的重要性,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人力政策的社会经济效果等方面的论述,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社会科学大辞典》 (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设△Yt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G=△Yt/Yt-1 由于GDP中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所以在计算GDP时,就可以分为,用现价计算的GDP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度量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案例】: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人力资本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Theodore Schultand Gary Becker1960年代的工作。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一起的解释变量,但是,它的缺陷是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生的,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关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由于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因子,所以社会思想的开放、有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吸引就会不断增强。在国家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越高,就能支持更多的公司,而且从其它区域吸引公司的能力也越强。Becker 认为个人积累的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Rauch 则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工资也相应较高。Coulombe S 考察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收入的条件收敛。Ali Youssef 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提高当地技术和加强人力资本来吸引FDI,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FDI,而FDI 的流入又给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外溢效应,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James J. Heckman 认为中国现在的投资政策是物质投资高于教育投资,城市人力资本投资高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学者也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本因素在加速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几年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作为创新主体和新技术应用主体的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日益凸现。因此,对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物质资本投入量、人力资本投入量。为了估计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将考察有效劳动投入对国生产总值的影响和作用,这里将人力资本投入量与劳动力投入量之积作为有效劳动投入的代表量。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给出了人力资本投入与物质资本投入对产量的贡献比例关系生产函数式如下: ()t t t t t t Y A K L H e αβ= 其中, t Y 为t 年的GDP, t K 为t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t L 为t 年的劳动力数量, t H 为t 年三个层次学校的学生在校人数, α和β为方程的参数。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校率分别为:小学学生在校人数(1t H ),中等学校 学生在校人数(2t H ),大专及以上学校学生在校人数(3t H )。这就是说,有三个模型需要估计检验。估计下列线性模型。为了消除异方差,对上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后,得到: 0123log log log log t t t t t Y a a K a L a H e =++++ (1) 将方程(1)中的t H 分别用1t H 、2t H 、3t H 代入,可得到相应如下的三个模型:

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就必须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而改变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因为服务业对经济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往往具有较大的贡献。以绍兴为例,“十一五”期间,绍兴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50.59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全省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年均增长13.9%,增幅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2.5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比“十五”期末提高4.2个百分点。201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0%,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8个百分点。 其次,服务业以较低的能耗创造了较大的社会价值。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所消耗的能源量有着显著的差别,从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大大超过服务,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相对于服务业呈递增状态,第三产业用较少的能耗创造了较多的社会价值。 再次,服务业与各产业保持良性互动。绍兴地区的产业主要有柯桥的轻纺产业,兴昌的制药产业,诸暨的珍珠产业,嵊州的领带服饰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服务业。金融银行业、物流运输业、电信通讯业等服务产业都为绍兴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然后,服务业能够吸纳社会就业。服务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具有天然优势。服务业单位数的增加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居民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就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也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民消费水平指标也成为反映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一个影响因素。 总之,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国民经济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吸收社会劳动力等方面有更多优势,因而能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加强服务业产业规划,并使产业规划要有可操作性。加快提升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提供各项服务的能力,建设服务性大城市。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有志之士从事服务业。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功能和专业化水平。使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努力使经济健康快速的增长。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浅谈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经济的时代的变迁,一个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为重要特征的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国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对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实质上是对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的发展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的提出 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一直注重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把它们认为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而忽视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人力资本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舒尔茨与1959年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①舒尔茨在1960年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救治演说中,发表了著名的“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这可以说是正式宣告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②从此以舒尔茨、贝克尔、哈比森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纠正了传统资本的概念,提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概念。在他们看来,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由资本的投资费用和机会成本转化而来,表现为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资本费用。人力资本的提出,使我们把资本的范围由以前的有形物质资本扩大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并确定其为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将资本分割为两类: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阶段,经济的增长 人力资本作为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及其在持续发展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已经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例如:日本经济在二战以后的迅速腾飞,美国自90年代以来持续110多个月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现象等,依靠的就是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技术进步;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被称为“亚洲奇迹”的东亚经济飞速增长,以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被证明是一种无技术创新基础,以外来“虚拟”投入为主的“泡沫”型经济增长。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更加强大的能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毫不夸张的说,人力资本无疑将成为将来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哪个国家率先将战略重点放在人力资本上,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政策,那么,他将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增长,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出现了经济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而增长的趋势。在这个充满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的新知识经济时代走在前列,为各国所瞻仰。 于是,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 第一,人力资本可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加快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比重在促使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初,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占5%~20%,而现在

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贸易也逐渐的增多,而服务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重中之重。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很多的方面,包括对GDP、就业、产业结构等。本文就根据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并根据国内外服务业之间的差距,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现在服务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进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找到一条更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的服务业走向世界提供保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1、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1)服务业的概念 服务业泛指不生产物质产品、主要透过行为或行式提供生产力并获得报酬的行业。服务业目前于发达国家的产业比重约占70%以上;于部分开发中国家比重大约55-65%。属于服务业的行业主要有:饭店餐饮、贸易、大众客运、会议展览、仓储物流、金融保险、商务顾问、房地产仲介、公共服务、民防、社区服务、电信通讯产业、个人化服务及社会各个工作层面等。其中的电信通讯产业亦因发展商机甚巨,有时另归类为第四产业。 (2)服务业的内容 服务业内容: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所有其它十五个产业部门。即,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批发和零售业;4、住宿和餐饮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教育;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5、国际组织。 (3)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在一定时期内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这也是衡量其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标志。经济增长的直接决定因素有:劳动量、投资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GDP,反映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GDP来计算经济增长速率。 (4)经济增长主要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形势,大致可分为两种:即粗放型和集约型。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但区分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 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应坚持三条有利于原则:(1) 应有利于经济的合理、持续、快速增长; (2) 应有利于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3) 应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使环境得到保护等。

(整理)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理论依据 1、人力资本理论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T. W. Schultz ,1962),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且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丹尼森后来发展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做出改进,提出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并且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βαβαL AK Y )是现代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基础,通过该函数可以分解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份额。 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结合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为: βαL AK Y = 式中,Y 代表产出,K 代表物质资本投入,L 代表人力资本投入,A 代表技术进步,α代表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代表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2、增长速度方程(索洛函数) 为了明确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引入增长速度方程。 利用增长速度方程(即索洛函数)进行因素分析,是从各经济变量相对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增长速度与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变形以后的增长速度方程具体形式为: L L K K A A Y Y ?+?+?=?β α 式中,?Y/Y 是1990-2002年间GDP 的平均增长速度;?K/K 是1990-2002年间资本的平均增长速度;α ?K/K 是资本对产出的影响率;?L/L 是1990-2002年间人力资本的平均增氏速度;β ?L/L 是人力资本对产出的影响率; ?A/A 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率。 二、数据收集 1、Y ,产出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是用零售物价指数对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调整后得到的不变价(1990年价)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2、K ,物质资本投入指标。本文采用了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16979676.html,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李默洁刘晓宇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現,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剖析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案例】: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人力资本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TheodoreSchultandGaryBecker1960年代的工作。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一起的解释变量,但是,它的缺陷是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内生的,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关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由于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因子,所以社会思想的开放、有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吸引就会不断增强。在国家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越高,就能支持更多的公司,而且从其它区域吸引公司的能力也越强。Becker认为个人积累的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Rauch则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工资也相应较高。CoulombeS考察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收入的条件收敛。AliYoussef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提高当地技术和加强人力资本来吸引FDI,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FDI,而FDI的流入又给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外溢效应,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认为中国现在的投资政策是物质投资高于教育投资,城市人力资本投资高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内学者也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

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各级政府也分别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在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服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由原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向智力密集或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型。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服务业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有形的资源,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技术和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人,人力资本能带动服务业质的飞跃。鉴于此,本文根据1978-2002年的广东省相关数据对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服务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双向关系,且人力资本对服务业的影响远大于服务业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来提升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进而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已成为提升我国服务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人力资本;服务经济;广东省 一、引言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发展不但引导着一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而且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传统的服务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则持续上升,服务业结构逐渐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向智力或资本密集为主的现代服务转型。由此可见,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已不再是以有形的资源为主,而是以无形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而知识、信息、技能、经验和技术都是以人为载体的,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服务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结合广东省服务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广东省服务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以期对广东省及我国服务经济增长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经济服务化趋势加强。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难解的“经济学之谜”,如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困惑”现象,在国际贸易领域里也出现了难解的“里昂惕夫之谜”。基于此,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用人力资本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经济之谜。如舒尔茨指出,把用要素投入无法解释的“增长的余值”全归结为“技术进步”是“掩盖无知的简便办法”,“余值困惑”源于精炼化狭隘化的资本和劳动力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把劳动力视为同质,把劳动看作仅仅需要少量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从事的体力劳动,没有看到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已是经济增长再也不容忽视的重要源泉。“专业化、人力资本与经济现代化是相伴相随的,经济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①萨皮尔(A.Sapir,1982)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也指出,工业化国家由于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很丰富,因此拥有总的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信息报经济观察(2005/1/31)]2004年已经过去,各部门、各地区在盘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方法一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两种计算投资率的方法: 方法二 方法三 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 (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理论上,生产法GDP 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 从表1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受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影响,方法一计算的投资率与方法二计算的投资率越来越接近。 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通过研究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分析经济的状态、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中,经济状态包括:冷、热、适中等;增长类型包括: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外需拉动型等;运行质量包括:投资回报情况等。 此外,通过国际比较还可发现我国投资率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投资率,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种计算方法的差距。 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消费率的特点。 从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此外,传统的消费观念、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各种购买力分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3.净出口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方法一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_王再文

2003年2月 第33卷 第1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rnal o f N o rthw est U niv e rsity (Social Scie nce) Feb.,2003V ol.33 No.1 收稿日期:2002-06-25 作者简介:王再文(1967-),男,山西曲沃人,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理论与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王再文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 要:首先论证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了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教育投资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3)01-0077-04 一、引 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哈罗德(R .Harrod )和多马(E ·D ·Doma r )分别创立、被后人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为起点开始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是资本决定论的代表和核心,它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在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进入20世纪50年代,人们针对资本决定论,尤其针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存在问题的争论和批评,要求放宽哈罗德资本系数是常数这一条件和引入含技术进步因素的模型。以索洛提出的含技术进步因素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论开始占领经济增长理论的主导地位,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然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技术进步的产生以及如何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仍然困扰着经济学界。为此,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他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把人力资本作为外生变量,也没有建立定量模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这种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 中,在经济增长模型中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卢卡斯(R ·Lucas),他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更加微观的方法 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和索洛(M ·So llow )的技术进步因素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由此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一国的经济增长不需要外生力量(如人口增长)就能实现持续增长,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中,较高的物质资本积累需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应。人力资本增量与已有存量成正比关系,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快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带来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进而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同时,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经济发展机制的研究和对国别之间经济增长率差别变化趋势的分析均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既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具有普遍意义,二战后日本、德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点。日本经济的崛起依靠的是教育,日本当代著名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不是很成功一事,曾有一段精辟论述:“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像日本那样很好地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

时代的挑战与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

时代的挑战与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形态甚至社会结构形态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这一概念向人们表明了知识与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在创造新的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时代。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在知识社会,战略性资源则为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在新的社会中,关键的战略资源已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性。管理大师德鲁克断言: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构成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并不是人的数量,构成人力资本的核心是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投资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发展的产物。正是如此,人力资源发展在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所能够运用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物质资源,如土地、原料、与机器;财政资源,如金钱与融资信用;人力资源,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与其所能运用的外在人力。一般对物质和财政资源的概念比较清楚,但对于人力资源的意义为何,则不甚了解。狭义而言,人本身就是资源、能源,人可以被运用于搬运物品,制造产品,作战等等。但人的作用并非仅仅如此,人的作用还在于能统合其他资源,结合三者的效益,使之脱离纯资源的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但要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江苏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高职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______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黄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__________会计电算化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姚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提交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答辩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国际贸易新局面,中国应如何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相对稀缺的中西地区转移,达到带动中西部发展的目的。人力资本理论渐渐被国内接受,影响不断增加,研究不断深入。人是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物质资本的运作要靠人来完成,更靠人力资本带来物质资本更大的价值升值。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既面临难得机遇,更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力资源

目录 一、经济发展 (一)我国现经济评估(1)(二)我国经济发展策略(1)二、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是什么(1)(二)为什么要发展人力资源(1)三、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四、总结

经济发展 ————我国现经济评估、我国经济发展策略 首先,中国现阶段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现状是由中国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我国为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相比资本要素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属必然。其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也是由中国所处的国际产业分工所决定的。于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处于较低的地位,发达国家将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衰退期的产业向中国转移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的现状。最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解决我国劳动人口就业的问题的一个方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十分大,为我国人口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国内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及东部沿海不可比拟的海洋优势,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就加工贸易来看,到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在全国的比重超过10%的省(区、市)仍只有广东、江苏和上海(分别为39.03%、21.43%和13.43%),其他加工贸易出口在全国的比重超过1%的六个省(市)也都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名词。而与东部相比,中部与西部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的发展。同时,由于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东部转移,导致农村出现空巢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得迫在眉睫。 在今后的发展中,总体上,应在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在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地区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同时将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相对稀缺的地区转移。 一方面,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保护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是现阶段的必行之举。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才能积累足够多的资本和技术条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另一方面,遵循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在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同时,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发展也十分必要,即不断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乃至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即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部门,如冶金、石油、机械制造等重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不存在相互排斥的现象,可以协调发展。金融危机后,应当注重用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双重目的。同时,还应提高教育、技术水平,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只有大力加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竞争优势。

投 资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如 何 计 算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 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 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 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最新发展服务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发展服务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就业;城市化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

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