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着力知识

附着力知识

附着力知识
附着力知识

面迁移并聚集在漆膜与被涂物表面之间,消弱了漆膜中聚合物的极性基团与被涂物表面极性基团间的作用力。进行表面电晕处理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去掉)附着在被涂物表面的可能影响漆膜附着力的低分子物质。

如何做油漆的附着力实验?

油漆附着力测试,一般是用划格法测的,用锋利刀片(刀锋角度为15°~30°)在干透的漆膜上每隔1MM横竖划十刀(10×10个1mm×1mm小网格),每一条划线应深及油漆的底层;用毛刷将测试区域的碎片刷干净;用粘附力350

g/cm2~400g/cm2的胶带(3M 600号胶纸或等同)牢牢粘住被测试小网格,并用橡皮擦用力擦拭胶带,以加大胶带与被测区域的接触面积及力度;用手抓住胶带一端,在垂直方向(90°)迅速扯下胶纸,同一位置进行2次相同试验;

结果判定:要求附着力≥4B时为合格。

5B-划线边缘光滑,在划线的边缘及交叉点处均无油漆脱落;

4B-在划线的交叉点处有小片的油漆脱落,且脱落总面积小于5%;

3B-在划线的边缘及交叉点处有小片的油漆脱落,且脱落总面积在5%~15%之间;

2B-在划线的边缘及交叉点处有成片的油漆脱落,且脱落总面积在15%~35%之间;

1B-在划线的边缘及交叉点处有成片的油漆脱落,且脱落总面积在35%~65%之间;

漆膜附着力分为哪六级

按照国家标准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测定,

分级说明发生脱落的十字交叉切割区的表面外观

0 切割的边缘完全是平滑的;没有一个方格脱落。

1 在切口交叉处涂层有少许薄片分离,划格区受影响明显不大于5% 。

2 涂层沿切割边缘或切口交叉处脱落明显大于5%,但受影响明显不大于15%。

3 涂层沿着切割边缘,部分和全部以大碎片脱落或它在格子的不同部位上部分和全部剥落,明显大于15%,但划格区受影响明显不大于35%。

4 涂层沿着切割边缘大碎片剥落或者一些方格部分和全部出现脱落,明显大于35%,但划格区受影响明显不大于65%。

5 甚至按4类也识不出其剥落程度。

附着力测试仪

OU4000 附着力测试仪 使用说明书

产品概述 附着力测试仪又叫附着力检测仪、附着力如何检测、附着力测试仪价格、附着力测试仪厂家、百格检测仪、百格法检测仪、百格法测试、百格法附着力检测、漆膜划格刀价格、漆膜划格刀厂家、漆膜划格仪、百格刀、百格测试刀、百格测试仪、附着力测试仪、划格式检测仪、百格刀是广大油漆厂商及表面处理厂家必备之附着力测试仪器、百格测试刀价格、百格测试刀厂家、百格刀标准、百格刀测试仪、百格刀价格、百格刀品牌、百格刀厂家、百格刀测试、附着力检测仪、百格刀测试仪、附着力划格器、拉拔式附着力测试仪、涂层附着力测试仪、附着力测试、百格刀、附着力检测仪、附着力测试标准、附着力、油漆附着力测试、拉力测试仪、涂层附着力测试仪、拉脱法附着力测试仪是用来测量油漆,涂料,防腐层,电镀层粘结在基材的牢固程度的一款仪器。 百格刀是广大油漆厂商及表面处理厂家必备之附着力测试仪器。 百格刀以一定规格的工具,将涂层做格阵图形切割并穿透,划格完成的图形按六级分类,评定涂层从底材分离的抗性。主要适用于有机涂料划格法附着力的测定。不仅适用于实验室,也可用于各种条件下的施工现场。

一、产品用途 OU4000百格测试仪测试附着力符合标准:GB/T9286-98、ISO2409-72、DIN53151、BS 3900 E6/ASTM D3359 注:产品颜色银灰色. 二、产品说明 该仪器主要适用于有机涂料划格法附著力的测定。不仅适用於实验室,也可用於各种条件下的施工现场。 三、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该仪器以一定规格的工具,将涂层做格阵图形切割并穿透,划格完成的图形按六级分类,评定涂层从底材分离的附著效果。 四、技术指示 1、多刃切割刀间距分别:1+0.01mm,2+0.01mm。 2、多刃切割刀齿顶直线度分别:≯0.003mm≯0.006mm。 3、多刃切割刀工作齿尖宽度:≯0.05mm。 4.刀齿间距:1mm/2mm/3mm。 5.漆膜厚度:60um/120um/250um 。 五、操作与使用方法 1、试片必须按ISO1514及ISO2828的规定制备。 2、将试片放置在有足够硬度的平板上。 3、手持划格器手柄,使多刃切割刀垂直於试片平面。 4、以均匀压力,平稳不颤动的手法和20-50mm/S的切割速度割划。 5、将试片旋转90度,在所割划的切口上重复以上操作,以使形成 格阵图形。

油墨附着力

油墨涂层表面性能解析 油墨印刷涂层表面性能的差异是审美的需要和承印材料的要求所致。当然,很多时候也与印刷品的功能性息息相关。作为油墨的使用者,人们通常检测油墨涂层的各种各样的性能,用以判断油墨是否印品的需求;而作为油墨的制造者,人们通常为追求某种涂层性能而设计配方。本文从油墨涂层表面性能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和调整方法等方面作以介绍。 附着力 网印油墨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印刷后油墨在承印物上的固着牢度。在绝大多数印刷材料上,油墨没有固着牢度,就等于没有印刷。油墨固着牢度问题涉及到油墨和承印物的黏结机理等一系列因素。

在附着力的测试方法中,网印油墨常用的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参照GB /T 9286-1998 eqv ISO 2409:2007《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俗称“百格法”,指用多刃切割刀具在涂层上划出系列规矩的小方格,以小方格涂层剥落比率衡量附着力;另外一种是参照GB /T 13217.7-2009 《液体油墨附着牢度检验方法》,用600#的黏胶带黏附于涂层上,按90°或180°两种方式剥离胶带,检验涂层是否剥离底材。 油墨对印刷基材附着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底材表面的洁净程度 特别是底材表面有油污、石蜡、硅油等脱模剂、有机硅类助剂时,表面极性很弱,且阻碍油墨与底材表面的直接接触,附着力将严重下降。对承印物表面进行清洁、打磨等表面处理,可大大改善附着力。 2.树脂的影响 树脂是构成油墨连接料的主要成分,油墨的固着效果与树脂性能有密切关系。树脂的分子量高,溶点也高,在溶剂中难溶解,对附着效果不利。若树脂分子量太小,则内聚力与相容性太差,附着效果就差。配方设计中,树脂的分子量选择很重要,必须适宜。另外,树脂分子中的官能团、支链结构等直接影响油墨在承印物上的固着效果。事实上,采用两元或三元共聚树脂、混合树脂,对树脂改性等方法能配制出来的油墨可有效改善油墨对基材的附着力。对室温固化油墨其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应很低,这显然对附着效果有利。对于热固化油墨,加热温度应高于玻璃化温度,低于承印物的热形变温度。附着效果与操作(干燥)温度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附着力理论和机理 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1.机械连接理论 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图2展示了假定的底材表面形状和涂料的渗透。 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因为去除涂层所需的力与几何面积有关,

附着力原理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附着力理论和机理 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表1:键的强度和键能强度/类型/能量(千卡/摩尔)/实例 共价键主价力 15~170 绝大多数有机物 氢键次价力 <12 水 色散力次价力<10 绝大多数分子 偶极力次价力 <5 极性有机物 诱导力次价力<0.5 非极性有机物 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 1.机械连接理论 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图2展示了假定的底材表面形状和涂料的渗透。 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因为去除涂层所需的力与几何面积有关,而使涂层附着于底材上的力与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有关。随着表面积增大,去除涂层的困难增加,这通常可通过机械打磨方法提供粗糙表面来实现。截面的几何面积和实际的界面面积的比较见图3。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一般比几何面积大好几倍。通过喷砂使表面积增加,结果附着力增加,见图4。显然由于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附着并不按相同比例增加,不过通常可见到显着的增加。 只有当涂料完全渗透到不规则表面处,提高表面粗糙度才有利,若不能完全渗入,则涂料与表面的接触会比相应的几何面积还小,并且在涂料和底材间留有空隙,空隙中驻留的气泡会导致水汽的聚积,最终导致附着力的损失。 经常通过对已固化的涂层进行磨砂处理,可改进层间附着力(特别是在汽车涂料中), 特别是在底色漆/清漆体系中,要求清漆平滑、光亮且表面能低,因此第二层清漆的附着有一定的困难。这一问题当涂料在比原定温度高得多的温度下固化或烘烤时间延长时变得更为严重,这两种情况下,对该表面进行轻度打磨表明,附着力可显着提高。虽然表面粗糙化能提高附着力,

油漆涂层附着力检测方法(百格测试)

油漆涂层附着力检测方法 ——百格测试 含义及测试方法 含义:一般而言是测试对象在经过涂装之后测试其附着度的工具,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分为1~5级,级数越高,要求越严格,当客户规范当中要求是第5级时,表示完全不能有脱落。参考标准:《GBT9286-1998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痕实验》 测试方法:用百格刀在测试样本表面划10×10个(100个)1mm×1mm小网格,每一条划线应深及油漆的底层;用毛刷将测试区域的碎片刷干净;用3M600号胶纸或等同效力的胶纸牢牢粘住被测试小网格,并用橡皮擦用力擦拭胶带,以加大胶带与被测区域的接触面积及力度;用手抓住胶带一端,在垂直方向(90°)迅速扯下胶纸,同一位置进行2次相同试验。实验条件及标准 规定利用3M600或610的胶带黏贴于百格中,快速拉起3M胶带,其面漆或电度层被胶带黏起的数量依照百格的百分比: ISO等级:0 =ASTM等级:5B 切口的边缘完全光滑,格子边缘没有任何剥落。 ISO等级:1 =ASTM等级:4B 在切口的相交处有小片剥落,划格区内实际破损≤5% 。 ISO等级:2 =ASTM等级:3B 切口的边缘和/或相交处有被剥落,其面积大于5%~15% 。 ISO等级:3 =ASTM等级:2B 沿切口边缘有部分剥落或整大片剥落,或部分格子被整片剥落。剥落的面积超过15%~35% 。 ISO等级:4 =ASTM等级:1B 切口边缘大片剥落/或者一些方格部分或全部剥落,其面积大于划格区的35%~65% 。 ISO等级:5 =ASTM等级:0B 在划线的边缘及交叉点处有成片的油漆脱落,且脱落总面积大于65%。 依照客户要求B数测试是否通过百格实验,一般手机业界客户要求在4B以上。 正式的话是使用百格刀,横向与纵向各划1刀及型成100各细小方格.如无百格刀利用美工刀也可以. 利用3M600或610的胶带黏贴于百格中,快速拉起3M胶带,测试脱落数量。 操作步骤: 用划格器在涂层上切出十字格子图形,切口直至基材; 用毛刷对角线方向各刷五次,用胶带贴在切口上再拉开; 观察格子区域的情况,可用放大镜观察。 划格结果附着力按照第二项的标准等级。 相关测试工具产品参数 百格测试仪(漆膜划格仪,漆膜划格器) 产品说明: 根据ISO2409-1992标准设计制造的。 适用于GB/T9286-98、BS 3900 E6/ASTM D3359。 特点: 用于均匀划出一定规格尺寸的方格,通过评定方格内涂膜的完整程度来评定涂膜对基材附着程度,以‘级’表示。它主要用于有机涂料划格法附着力的测定,不仅适用于实验室,也可用于各种条件下的施工现场。 用途: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综述

胶粘剂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胶粘剂(涂料、油墨)附着力的机理人们并未完全了解,但形成了一些假设理论,并用以分析附着过程和影响附着力的因素。 一、附着力 当两种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时就生成了附着力。 当胶粘剂涂布于基材上,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基材表面和胶粘剂的性质。 广义上讲附着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基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二、附着力理论 1、机械连接理论 在亚微观状态下观察,基材表面是粗糙的,充满孔洞、凹陷。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液态胶粘剂流入并填满这些孔洞、凹陷,干燥固化后形成钩锚、榫接、铆合等机械连接力。基材的粗糙程度高、表面积大,附着力就大。只有当胶粘剂完全渗透到粗糙表面的不规则界面处,才对附着力有利。 只要涂膜稍具流动性,就很少会产生不可释放应力。但随着涂膜粘度、刚性的增加和对基材附着力的形成,就会产生大量的应力。胶粘剂在基材的凹凸处的厚度显然不同,这种不同导致物理性质不同。不均一的涂层会产生很大的内部应力,甚至会导致膜层的破裂。 2、化学键理论 在界面间产生化学键,互相反应的化学基团牢牢结合在基材和胶粘剂上。这类连结最强且耐久性最好。 含反应性基团如羟基和羧基的胶粘剂倾向于和含有类似基团的基材有更强的附着力。光谱分析法可证实这一点。 3、静电理论 胶粘剂和基材表面都带有残余电子而形成带电双电层,这些电子的相互作用也能提高附着力。 静电力主要来源于色散力和由永久偶极子引起的相互作用力(一个分子的正电区和另一个分子的负电区)。诱导偶极子之间的吸引力称为色散力或伦敦力,是范德华力(分子间力)的一种。 当胶粘剂分子与基材分子之间的间距超过0.5纳米(5埃)时,这些力的作用明显降低。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

一、附着力理论和机理 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表1:键的强度和键能强度类型能量(千卡/摩尔) 实例 共价键主价力15~170 绝大多数有机物 氢键次价力<12 水 色散力次价力<10 绝大多数分子 偶极力次价力<5 极性有机物 诱导力次价力<0.5 非极性有机物 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 1、机械连接理论 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 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因为去除涂层所需的力与几何面积有关,而使涂层附着于底材上的力与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有关。随着表面积增大,去除涂层的困难增加,这通常可通过机械打磨方法提供粗糙表面来实现。(截面的几何面积和实际的界面面积的比较见图3)。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一般比几何面积大好几倍。通过喷砂使表面积增加,结果附着力增加,见图4。显然由于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附着并不按相同比例增加,不过通常可见到显着的增加。 只有当涂料完全渗透到不规则表面处,提高表面粗糙度才有利,若不能完全渗入,则涂料与表面的接触会比相应的几何面积还小,并且在涂料和底材间留有空隙,空隙中驻留的气泡会导致水汽的聚积,最终导致附着力的损失。 经常通过对已固化的涂层进行磨砂处理,可改进层间附着力(特别是在汽车涂料中),特别是在底色漆/清漆体系中,要求清漆平滑、光亮且表面能低,因此第二层清漆的附着有一定的困难。这一问题当涂料在比原定温度高得多的温度下固化或烘烤时间延长时变得更为严重,这两种情况下,对该表面进行轻度打磨表明,附着力可显着提高。虽然表面粗糙化能提高附着力,但必须注意避免深而尖的形状,由于粗糙化生成的尖峰会导致透影(看到底材),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希望这样;而且,深而尖的隆起会形成不均一的涂层,从而生成应力集中点,附着力降低,从而耐久性下降。 只要涂膜稍具流动性,涂膜收缩,厚度不均匀以及三维尺寸的变化就很少会生成不可释放应力,但随着粘度和涂层刚性的增加以及对底材的附着力逐渐形成会生成大量的应力,并残留于干漆膜中。显然在固定施工参数(湿膜和干膜厚度)时,凸起部分的涂层厚度比凹陷处小,导致物理性质不同。这种不均一涂层具有很高的内部应力,在投入应用时,会进一步受到修补漆溶剂的侵蚀或老化的影响,偶而会超过涂膜的应力承受能力,导致裂纹、剥落或其他涂膜完整性的降低。 电镀金属对聚乙烯和ABS塑料的附着力证明是来源于机械连接。金属电镀工艺包括首先对塑料表面处理,

油漆附着力测试

附着力:adhesion;adhesive force 两种不同物质接触部分的相互吸引力。分子力的一种表现。只有当两种物质的分子十分接近时才显现出来。两种固体的一般不能密切接触,它们之间的附着力不能发生作用;液体与固体能密切接触,它们之间的附着力能发生作用。例如涂料与所涂敷的物体之间具有附着力。 指漆膜与被涂物表面结合在一起的坚牢程度而言的。这种结合力是由漆膜中聚合物的极性基团(如羟基或羧基)与被涂物表面的极性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被涂物表面有污染或水分;漆膜本身有较大的收缩应力;聚合物在固化过程中相互交联而使极性基的数量减少等。这些均是导致漆膜附着力下降的因素。漆膜的附着力只能以间接的手段来测定。目前专门测定漆膜附着力的方法分为叁大类型,即以划格法、划圈法为代表的综合测定法,、以拉开法为代表的剥落试验法和用溶剂和软化剂配合使用的测试水试验法。百格测试一般而言是测试对象在经过涂装之后测试其附着度的工具。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分为1~5级,级数越高,要求越严格,当客户规范当中要求是第5级时,表示完全不能有脱落。 参考标准:《GBT9286-1998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痕实验》 百格刀,刀口宽度约为10mm~12mm,每1mm~1.2mm为间隔,共有10格,直线划下时会出现10条间隔相同的直线刀痕,于直线刀痕的垂直位置划下,便成为10*10的100格的正方形,百格刀划下去的时候应该割到见到底材,不可只割在涂料上,否则测试便不成立。当百格刀划完之后,还必须用胶带测试会不会脱落,首先,胶带贴于百格位置,以手指压下将胶带紧密贴附,再以瞬间的力道将胶带撕起,目视素材上的涂料是否有脱落现象此外,胶带并非随便一种都可以,以JIS标准而言,是必须指定厂牌与型号的。例如3M的Transparent Tape 600,此种胶带宽度为3/4inch,长度有1296inch和2592inch两种。 1其实验目的为何? 目的为负着力的测试实验如针对(喷漆,电镀..) 2其实验条件及标准 规定利用3M600或610的胶带黏贴于百格中,快速拉起3M胶带,其面漆或电度层被胶带黏起的数量依照百格的百分比: ISO等级:0 =ASTM等级:5B 切口的边缘完全光滑,格子边缘没有任何剥落。 ISO等级:1 =ASTM等级:4B 在切口的相交处有小片剥落,划格区内实际破损≤5% 。 ISO等级:2 =ASTM等级:3B 切口的边缘和/或相交处有被剥落,其面积大于5%~15% 。 ISO等级:3 =ASTM等级:2B 沿切口边缘有部分剥落或整大片剥落,或部分格子被整片剥落。剥落的面积超过15%~35% 。 ISO等级:4 =ASTM等级:1B 切口边缘大片剥落/或者一些方格部分部分或全部剥落,其面积大于划格区的35%~65% 。ISO等级:5 =ASTM等级:0B 在划线的边缘及交叉点处有成片的油漆脱落,且脱落总面积大于65%。 依照客户要求B数测试是否通过百格实验,一般手机业界客户要求在4B以上。3其实验方式为何? 正式的话是使用百格刀,横向与纵向各划1刀及型成100各细小方格.如无百格刀利用美工刀也可以. 利用3M600或610的胶带黏贴于百格中,快速拉起3M胶带,测试脱落数量。 4 操作步骤: -用划格器在涂层上切出十字格子图形,切口直至基材; -用毛刷对角线方向各刷五次,用胶带贴在切口上再拉开; -观察格子区域的情况,可用放大镜观察。划格结果附着力按照第二项的标准等级。 相关测试工具产品参数

附着力促进剂(作用机理相关基础知识-涂料相关)

Substance for Success. Adhesion Promoters Better Coating Adhesion through Additives

Technical Information L-AI 1 Adhesion Promoters Better Coating Adhesion through Additives Adhesion of coating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ubstrate properly, in addition to creating a pleasing optical appearance, coatings must adhere to the substrate strongly and permanently. Adhesion comes from the interactive forces between the molecules of the paint film and the substrate and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involved materials. Mechanical anchoring and diffusion processes at the interface (depending on the substrate) can also contribute to adhesion. In all cases, the focus i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oating and the substrate. Possibilities for adhesion improvement All measures to improve adhesion are aimed at this interface and basically there are three options (figure 1): 1. Modify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sanding, flame/corona treatment,…). . Additional layer (“adhesion primer”) between coating and substrate. 3. Modify the coating by adding special adhesion resins or additives. BYK offers additives that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iquid paint and that act as adhesion promoters. This is the approach described under (3) in the above l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hesion promoters, we relied on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with interfacial phenomena and our knowledge of anchoring groups in connection with pigment stabilization. Adhesion promoters Adhesion promoters are a part of the coating film and they must contain groups that can interact strongly with the substrate, and other groups that integrate the additive in the coating film (via interactions with the resin, pigments, extenders). They should only improve adhesion and not interfere with other film properties. “Universal” adhesion promoters that give excellent results in all kind of coatings do not exist, because the anchoring groups always must be adapted to the coating system and the substrate in question. Optimum adhesion can only be achieved if the substrate is clean, free from grease, and wetted properly. If necessary, substrate wetting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appropriate additives (e.g., polysiloxanes). Possible ways to increase adhesion figure 1 Schematic mechanism of adhesion promoters figure

涂料附着力分析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附着形成机理 当不相似的两种材料达到“紧密”接触时,在空气中的两个自由表面消失,形成新的界面。界面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涂料和底材之间成键的强度,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基本由一相被另一相的润湿性决定,使用液体涂料时,液相的流动性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润湿可被看作涂料和底材的密切接触。为了保持涂层与底材的附着力,除了保证初步的润湿外,在涂膜形成后的完全润湿和固化后仍保持键合情况不变是很重要的。 涂料以下面的方式固化成膜: (a)冷却到熔融温度(玻璃化温度,Tg)以下,或 (b)化学交联反应,或 (c)溶剂和稀释剂的挥发 (a)类涂料的例子如热塑性粉末涂料或用于金属或聚合物上的热熔挤压聚合物膜。 (b)类涂料包括单或双组份可交联环氧、聚氨酯或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体系。 (c)类涂料如印刷油墨和清漆,该类型涂料中颜料的粘结料在干燥时也有交联能力。因此涂料对底材的润湿是形成附着键的关键。 1.润湿性和表面能 考查附着力时润湿性是必须的标准。前所讨论的附着机理只有当底材和涂料达到有效润湿时才起作用。表面的润湿可从热力学角度描述,涂料在液态时的表面张力以及底材和固态涂膜的表面能是影响界面连接强度和附着力形成的重要参数。 均相的固体或液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的周围环境与内部不同。在内部分子被相同的分子所包围,分子间的距离由把分子拉到一起的吸引力和阻止分子占据同一位置的排斥力的平衡决定;而界面上的分子各个方向受力不均匀,它们和表面以上的空气相互作用,同时受表面以下分子的吸引。表面下的分子倾向于将表面分子向内拉,使表面分子数最小,因而表面积也最小,这种吸引提高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并可解释液体以液滴形式存在,好象被一层弹性表皮覆盖。而且表面分子间的距离比体相大,因而能量更高。把分子从内部移到表面需要做功,液体增加单位表面积导致的Helmholtz自由能的增加值定义为表面张力。 2.界面热力学 液体涂料对固态表面的润湿程度通过接触角(θ)来测定,如图13。当θ=0,液体在表面自由铺展,称为完全润湿。当液相和固相分子的分子吸引大于类似的液体分子时, 发生完全润湿。 3.接触角和临界表面张力 测定固体表面张力广泛采用的办法是测量接触角。通过测定接触角来计算表面自由能的办法多有争议,该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因为固体的表面自由能不能直接测定。然而本专题的用意并非讨论这些观点,作者旨在通过列举有争议的观点,为操作者提供可靠的指导,使读者在估计表面热力学参数时前进一步。

TC-10附着力检测仪说明书

TC-10附着力检测仪(智能型一体式) 使用说明书 北京天地星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双孝房琉路东(102400) 电话:(010)57292918 传真:(010)80330210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db16907247.html,邮箱:bjtdxh@https://www.doczj.com/doc/db16907247.html,

目录 1.概述 (2) 2.主要技术参数 (2) 3.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 (2) 4.智能压力数值显示器参数 (3) 5.智能压力数值显示器使用方法 (4) 5.1数据测量 (4) 5.2数据查询 (5) 6.功能与参数设置 (5) 7.仪器校准 (6) 8. 基本规定 (7) 9. 检验方法 (7) 10.粘结强度计算 (9) 11.注意事项 (9) 附录A 粘结力检测记录表 (11)

1.概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桥梁及钢、混凝土结构采用防水材料及油漆、色漆、清漆的工程越来越多,为了加强防水材料及钢、混凝土结构表面材料的粘结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强制性行业标准GB/T 5210-2006《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与TB-T2965-2011《铁路溷凝土桥面防水层技术条件》并要求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作为工程验收的资料。 TC-10附着力检测仪,是北京天地星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专为检测防水材料、色漆、清漆等材料的粘结强度而研制的。标准块的规格为50mm。检测仪在研制时根据表面材料粘结力小的特点,将最大拉力设计为10.00kN,以确保检测粘结力时的精度。手动油泵与专用穿心式千斤顶连为一体,结构紧凑,经久耐用,可以连续均匀加荷,采用数字显示系统显示粘结力值与强度值,该系统可以自动准确地记录粘结力峰值并给予保持,整机重量约3千克。每台仪器出厂前均由本单位测试合格。仪器免费保修三年。 TC-10附着力检测仪是体积大、结构繁杂、操作不便型检测仪的理想替代产品,已在全国许多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及监理单位等得到广泛应用,深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 2.主要技术参数 检测仪最大拔出力 10 KN / 20mm试块 0-31.84MPa 50mm试块 0-5.09MPa 数显分辨率 0.001KN / 0.001MPa 活塞行程 10 mm 示值误差≤±1%F.S 质量(主机) 1.8Kg 3.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

附着力处理剂的作用机理及行业应用

附着力处理剂的作用原理及涂装行业应用 (内容来源静川附着力处理剂) 附着力处理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他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适用于多种涂料 体系,在提高树脂与各种基材的结合力方面非常明显,尤其是它的高强的附着力、胶着力和键结力是其他一些传统解决附着力方法无法比拟的。 涂层对被涂物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受涂层(油漆)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强度影响,而附着的强度大小不仅与基材的表面状态、表面物质组成及材料本身的致密性 有关,还与涂层中成膜物的收缩应力、表面张力、结晶性与极性官能团的体积 大小等因素有关。 漆膜与底材之间可以通过机械结合、物理吸附等形成氢键和化学键,互相扩散等作用结合在一起,这些作用所产生的附着力,决定了漆膜与底材之间的层间 附着力。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使用附着力处理剂是一种操作工艺简单而且行之有效 被涂装行业广泛采用的解决方法。 附着力处理剂用于提升和改善树脂涂层(漆膜)与基材(底材)之间的附着力(具有粘接力、结合力、密着性)的一种功能性涂层助剂。树脂涂层对基材良 好的附着力对于制品的正常和长期使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事对一些比较难 附着力的底材和对于附着力要求较高的制品来说,使用附着力促进剂显得尤为 重要,不仅能够使得底材表面因为良好的附着力保证好的外观装饰,更重要的 是使用质量的保证得到解决。 附着力处理剂主要是作为在喷油加工中对底材与油漆之间的附着力进行良好的提升,广泛应用于油漆、粘胶剂等行业中,他的使用方法一般是使用底涂的方式,就是先用附着力促进剂对基材进行前处理,然后再在处理过的底材表面上 进行涂装,这种方法的效果好。 由于涂层树脂的类型、反应特性和索要涂刷的底材的表面特性差异较大,因此静川附着力处理剂往往要根据不同树脂配方、工艺条件和底材的类型不同而进 行灵活的选择,没有一种可以适用所有用途的附着力促进剂。比如尼龙附着力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2

塗料附著力基本原理分析(2) 2.化學鍵理論 在介面間可能形成共價鍵,且在熱固性塗料中更有可能發生,這一類連結最強且耐久性最佳,但這要求相互反應的化學基團牢牢結合在底材和塗料上。因為介面層很薄, 介面上的化學鍵很難檢測到。然而,如下面所討論的,確實發生了介面鍵合,從而大大提高了粘結強度。有些表面,如已塗過的表面、木材、複合物和有些塑膠,會有各種各樣的化學官能團,在合適的條件下,可和塗層材料形成化學鍵。 有機矽烷廣泛用於玻璃纖維的底漆以提高樹脂和纖維增強塑膠中玻璃的附著力,也可用作底漆或一體化混合物以促進樹脂對礦石、金屬和塑膠的附著力。實質上,應用時產生了矽醇基,可與玻璃表面的矽醇基,或者也可能與其他金屬氧化物形成強的醚鍵。這類化學鍵合可發生在玻璃、陶瓷及一些金屬底材表面的金屬氫氧化物和含矽烷塗料間。 含反應性基團如羥基和羧基的塗料傾向於和含有類似基團的底材更牢固地附著、這種機理的一個例子是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面漆對三聚氰胺固化聚酯底漆的優異附著力,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已固化底漆的剩餘羥基會與面漆的三聚氰胺固化劑反應,實際上把底漆和麵漆拉在了一起。當該塗料過烘烤(烘烤時間過長和/或固化溫度過高)時, 面漆的附著力顯著減弱,有時甚至無附著力。剩餘羥基會對附著力有貢獻可從IR譜圖得到證實:標準烘烤的底漆富含羥基,而過烘烤底漆即使有也只有很少的羥基。 當底材含有反應性羥基時,在適當的條件下也會和熱固性聚氨酯塗料發生化學反應。 化學鍵合也完全可適用於解釋環氧樹脂塗料對纖維素底材的優異附著力。顯然,正如紅外光譜所證實的,介面上環氧樹脂的環氧基和纖維素的羥基發生反應,導致纖維素上羥基伸縮振動峰3350cm-1和C-O的伸縮振動峰1100~1500cm-1的消失,同時環氧樹脂的環氧基915cm-1峰和氧橋對稱伸縮振動峰1160cm-1消失。 有些聚合物對已交聯的聚合物表面附著較弱,出現介面性的缺損。有報導稱加入少量的某些含氮基團能大大提高附著力。例如氨基聚合物對交聯醇酸樹脂具有很強的附著力, 因為介面上兩相間發生氨-酯交換反應,形成酰胺鍵。

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1.定义、目的及意义 漆膜与被涂物件表面通过物理和化学力的作用结合在一起 的坚牢程度,称为附着力。 漆膜附着力是考核漆膜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当漆膜具有了一定的附着力,才能满意地附着在被涂物体表面,才会发挥涂料所具有的装饰性和保护作用,达到应用涂料的目的。2.相关标准 GB/T 1720-79(89)《漆膜附着力测定法(划圈法)》 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 5210-85 《涂层附着力的测定法拉开法》 3.检验方法要点介绍 3.1 GB/T 1720-79(89)《漆膜附着力测定法(划圈法)》 3.1.1 测试原理 将样板固定在一个前后可移动的平台上,在平台移动的同时,做圆圈运动的唱针划透漆膜,并能划出重叠圆滚线的纹路,对漆膜的破坏作用,除垂直的压力外,还有钢针做旋转运动所产生的扭力。 3.1.2 材料和仪器设备 附着力测定仪:QFZ型漆膜附着力测定仪如图8所示,试验台丝杆螺距为1.5mm,转针采用三五牌唱针,空载压力为200g,负荷砝码重100g、200g、500g、1000g,转针回转半径可调,标准回转半径为5.25mm。 马口铁板:120mm×50mm×(0.2~0.3)mm。 3.1.3 操作要点 测试前先检查唱针针头是否锐利,如不锐利应予更换。再检查划痕与标准回转半径是否相符,不符时,应及时加以调整。测定时将样板固定在试验台上,使唱针尖端接触到漆膜,均匀摇动

摇柄,转速以(80~100)转/分为宜。划痕标准图长(7.5±0.5)cm。划完后,取出样板,除去划痕上的漆屑。 图8 3.1.4 结果表示 用4倍放大镜或目视观察划痕的上侧,依次标出1、2、3、4、5、6、7七个部位,相应分为7个等级。如图9所示。按顺序检查各部位漆膜的完整程度,如某一部位的格子有70%以上完好,则定为该部位是完好的,否则应认为坏损。以漆膜完好的最低等级表示漆膜的附着力,结果以至少两块样板的级别一致为准,1级最好,7级最差。 图9 3.1.5 注意事项 3.1.5.1唱针针头必须锐利,否则应及时更换。 3.1.5.2标准回转半径应符合要求。 3.2 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3.2.1 测试原理 根据样板底材及漆膜厚度用不同间距的划格刀具对漆膜进行格阵图形切割,使其恰好穿透至底材,评价漆膜从底材分离的

增加附着力办法

涂料附着力探讨 怎样使涂料附着力更好,需要从涂层附着力的基本原理分析开始介绍: 一、附着力理论和机理 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 1.机械连接理论 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铆定作用。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图2展示了假定的底材表面形状和涂料的渗透。 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因为去除涂层所需的力与几何面积有关,而使涂层附着于底材上的力与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有关。随着表面积增大,去除涂层的困难增加,这通常可通过机械打磨方法提供粗糙表面来实现。截面的几何面积和实际的界面面积的比较见图3。实际的界面接触面积一般比几何面积大好几倍。通过喷砂使表面积增加,结果附着力增加,见图4。显然由于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附着并不按相同比例增加,不过通常可见到显着的增加。 只有当涂料完全渗透到不规则表面处,提高表面粗糙度才有利,若不能完全渗入,则涂料与表面的接触会比相应的几何面积还小,并且在涂料和底材间留有空隙,空隙中驻留的气泡会导致水汽的聚积,最终导致附着力的损失。经常通过对已固化的涂层进行磨砂处理,可改进层间附着力(特别是在汽车涂料中),特别是在底色漆/清漆体系中,要求清漆平滑、光亮且表面能低,因此第二层清漆的附着有一定的困难。这一问题当涂料在比原定温度高得多的温度下固化或烘烤时间延长时变得更为严重,这两种情况下,对该表面进行轻度打磨表明,附着力可显着提高。虽然表面粗糙化能提高附着力,但必须注意避免深而尖的形状,由于粗糙化生成的尖※※导致透影(看到底材),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希望这样;而且,深而尖的隆起会形成不均一的涂层,从而生成应力集中点,附着力降低,从而耐久性下降。 只要涂膜稍具流动性,涂膜收缩,厚度不均匀以及三维尺寸的变化就很少会生成不可释放应力,但随着粘度和涂层刚性的增加以及对底材的附着力逐渐形成会生成大量的应力,并残留于干漆膜中。显然在固定施工参数(湿膜和干膜厚度)时,凸起部分的涂层厚度比凹陷处小,导致物理性质不同。这种不均一涂层具有很高的内部应力,在投入应用时,会进一步受到修补漆溶剂的侵蚀或老化的影响,偶而会超过涂膜的应力承受能力,导致裂纹、剥落或

附着力基本原理分析

附着形成机理 当不相似的两种材料达到“紧密”接触时,在空气中的两个自由表面消失,形成新的界面。界面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涂料和底材之间成键的强度,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基本由一相被另一相的润湿性决定,使用液体涂料时,液相的流动性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润湿可被看作涂料和底材的密切接触。为了保持涂层与底材的附着力,除了保证初步的润湿外,在涂膜形成后的完全润湿和固化后仍保持键合情况不变是很重要的。 涂料以下面的方式固化成膜: (a)冷却到熔融温度(玻璃化温度,Tg)以下,或 (b)化学交联反应,或 (c)溶剂和稀释剂的挥发 (a)类涂料的例子如热塑性粉末涂料或用于金属或聚合物上的热熔挤压聚合物膜。 (b)类涂料包括单或双组份可交联环氧、聚氨酯或三聚氰胺固化丙烯酸体系。 (c)类涂料如印刷油墨和清漆,该类型涂料中颜料的粘结料在干燥时也有交联能力。因此涂料对底材的润湿是形成附着键的关键。 1.润湿性和表面能 考查附着力时润湿性是必须的标准。前所讨论的附着机理只有当底材和涂料达到有效润湿时才起作用。表面的润湿可从热力学角度描述,涂料在液态时的表面张力以及底材和固态涂膜的表面能是影响界面连接强度和附着力形成的重要参数。 均相的固体或液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的周围环境与内部不同。在内部分子被相同的分子所包围,分子间的距离由把分子拉到一起的吸引力和阻止分子占据同一位置的排斥力的平衡决定;而界面上的分子各个方向受力不均匀,它们和表面以上的空气相互作用,同时受表面以下分子的吸引。表面下的分子倾向于将表面分子向内拉,使表面分子数最小,因而表面积也最小,这种吸引提高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并可解释液体以液滴形式存在,好象被一层弹性表皮覆盖。而且表面分子间的距离比体相大,因而能量更高。把分子从内部移到表面需要做功,液体增加单位表面积导致的Helmholtz自由能的增加值定义为表面张力。 2.界面热力学 液体涂料对固态表面的润湿程度通过接触角(θ)来测定,如图13。当θ=0,液体在表面自由铺展,称为完全润湿。当液相和固相分子的分子吸引大于类似的液体分子时, 发生完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