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衰期实验报告

半衰期实验报告

半衰期实验报告
半衰期实验报告

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测定

一、实验目的:比色法测量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

二、实验原理:药物的消除分为一级,零级及混合速率,药物

代谢根据药物种类及计量不同而不同。通过测定家兔给药前后的血浆药物浓度,用分光光度计对比透光率并计算药物半衰期时间。

三、实验步骤:

1.取三只小试管并标记,分别注入3ml三氯乙酸。

2.家兔称重,按2ml/kg计算水杨酸钠剂量,用刀片划伤兔耳缘

静脉处皮肤,滴13滴血到试管1。

3.对侧耳缘静脉注入已知剂量的水杨酸钠,立刻再次取血13滴

入试管2。

4.30分钟后取血13滴入试管3。

5.3000转离心5分钟,三支试管各取上清液3ml并加入0.4ml

氯化铁溶液,发现2号试管显紫色,3号试管微微显色。6.将三支试管放入分光光度计测定透光率并计算水杨酸钠半衰

期。

四、实验结果:

编号T1 T2 T 光密度

1 100 100 100

2 51.9 53.2 52.55 0.019

3 89.3 89.5 89.

4 0.011

t1/2=0.301/{(lg x1-lg x2)/⊿t}=0.301/{(lg0.019-lg0.011)/30}=37.63min 兔子体重2.16kg 时间30min t1/2 =37.63 min

药物的半衰期

1.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指( A) A 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B 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C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D 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 E 药物排出一般所需的时间 2.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原因是(E) A 吸收快慢 B 作用强弱 C 体内分布速度 D 体内转化速度 E 体内消除速度 3.葡萄糖的转运方式是(D) A 过滤 B 简单扩散 C 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 E 胞饮 4.药学参数不包括(D) A 消除速率常数 B 表面分布容积 C 半衰期

D 半数致死量 E 血浆清除率 5.多数药物主要的排泄途径是(A) A 肾排泄 B 肝排泄 C 肠道排泄 D 呼吸道排泄 E 腺体排泄 6.阿托品药理作用不包括(B) A 抑制腺体分泌 B 降低眼压 C 解除小血管痉挛 D 松弛内脏平滑肌 E 兴奋心脏 7.氨基苷类抗生素中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的是(A) A 链霉素 B 庆大霉素 C 阿米卡星 D 妥布霉素 E 奈替米星 8.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是(E) A头孢氨苄

B硫酸阿米卡星 C氯霉素 D头孢唑啉 E琥乙红霉素 9.毛果芸香碱作用最明显的效应器是(B) A心 B眼 C血管 D骨骼肌 E内脏平滑肌 10.阿司匹林过量引起水杨酸反映时,静滴何药治疗最为有效(E) A生理盐水 B葡萄糖溶液 C甘露醇 D高渗葡萄糖 E碳酸氢钠 11.具有抗阿米巴和抗滴虫作用的药物(C) A依米丁 B氯喹 C甲硝唑 D伯氨奎 E替硝唑

12.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无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是(D) A吡啰昔康 B双氯芬酸 C萘普生 D对乙酰氨基酚 E布洛芬 13.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是(A) A苯妥英钠 B卡马西平 C乙琥胺 D丙戊酸钠 E硝西泮 14.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A) A在中枢转变为多巴胺 B促进中枢多巴胺的释放 C抑制中枢多巴胺的再摄取 D激动中枢多巴胺的受体 E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15.促进铁剂吸收的因素是(C) A抗酸药 B四环素类 C维生素C

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2)

1.计算题:一个病人用一种新药,以2mg/h的速度滴注,6小时即终止滴注,问终止后2小时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k=0。01h-1,V=10L) 2.计算题:已知某单室模型药物,单次口服剂量0。25g,F=1,K=0.07h-1,AUC=700μg/ml·h,求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生物半衰期(假定以一级过程消除)。 3.某药静注剂量0。5g,4小时测得血药浓度为4。532μg/ml,12小时测得血药浓度为2。266μg/ml,求表观分布容积Vd为多少? 4.某人静注某药,静注2h、6h血药浓度分别为1.2μg/ml和0.3μg/ml(一级动力学),求该药消除速度常数?如果该药最小有效剂量为0。2μg/ml,问第二次静注时间最好不迟于第一次给药后几小时? 5.病人静注复方银花注射剂2m/ml后,立即测定血药浓度为1.2μg/ml,3h为0。3μg/ml,该药在体内呈单室一级速度模型,试求t1/2。 6.某病人一次用四环素100mg,血药初浓度为10μg/ml,4h后为 7.5μg/ml, 。 试求t1 /2 7.静脉快速注射某药100mg,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7。14e—0。173t,其中浓度C的单位是mg/L,时间t的单位是h.请计算:(1)分布容积;(2)消除半衰期;(3)AUC。

8.计算题:某药物具有单室模型特征,体内药物按一级速度过程清除。其生物半衰期为2h,表观分布容积为20L。现以静脉注射给药,每4小时一次,每次剂量为500mg. 求:该药的蓄积因子 第2次静脉注射后第3小时时的血药浓度 稳态最大血药浓度 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9.给病人一次快速静注四环素100mg,立即测得血清药物浓度为10μg/ml,4小时后血清浓度为7。5μg/ml。求四环素的表观分布体积以及这个病人的四环素半衰期(假定以一级速度过程消除)。 10.计算题:病人体重60kg,静脉注射某抗菌素剂量600mg,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61。82e-0.5262t,其中的浓度单位是μg/ml,t的单位是h,试求病人体内的初始血药浓度、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11.计算题:已知某药物具有单室模型特征,体内药物按一级速度方程清除,其t =3h,V=40L,若每6h静脉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200mg,达稳态血药浓度. 1/2 求:该药的(1)ss C m ax (2)ss C m in (3)ss C (4)第2次给药后第1小时的血药浓度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药物的半衰期听就听的多,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药物的半衰期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 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 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也有例外。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 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当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转自华人医学论坛 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通常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消除相后药物浓度下降到消除相开始时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l/2来表示。由于tl/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直接相关,而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是维持药效的保障,因此鉴于其再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tl/2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tl/2可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1.1单次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l/2,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l/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l/2 (8±12h)]地高辛停药10d[tl/2 (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l/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用药方案不做调整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l/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l/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l/2≤1h)。此类药物很短的时间即可完全清除,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针对tl/2≤1h 类药物易快速消除的特点,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应尤其注意,建议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或者滴注时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从而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效应血浓度(REC)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索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二者兼顾。以青霉素为例,其REC是10µg/ml,有学者比较了每隔24h、12h、8h的REC时间,其数值分别是1.58~ 3.04h、3.62~10.20h、 4.60~10.20h,因而建议青霉素采用8h/次的滴注方法。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快速消除类(tl/2=1~4 h)。此类药物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 1

半衰期

半衰期 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统计期望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而改变。 放射源的强度衰减到它的原来数值的一半所用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N=No*(1/2)^(t/T) 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 t 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万年。 物理学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 编辑本段爱因斯坦定律: 当原子开始发生衰变,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衰变的速度也会因而减慢。例如一种原子的半衰期为一小时,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一。原子的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阿尔法、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伽傌射线。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公式E = mc^2,衰变是其中一个把质量转为能量的方式。通常衰变所产生的产物多也是带放射性,因此会有一连串的衰变过程,直至该原子衰变至一稳定的同位素。 编辑本段化学 只有符合一级动力学的化学反应才具有稳定的半衰期数据,与核衰变不同的是,化学反应的半衰期数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对于一般的反应,当温度上升时,反应速率常数会升高,半衰期会相应缩短,反之则会延长。对于一些反应,确定反应的半衰期与温度的关系,会有助于预测反应机理。 非一级动力学反应的半衰期会随着起始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时检测反应体系浓度的变化可以了解半衰期与起始状态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和表观速率常数。 编辑本段半衰期的动力学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为什么有的药一日服3到4次,而有的药一日只需服1到2次呢?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最终结果是单位时间内药物的消除量随血液浓度而变化,血液的浓度越高,单位时间内消除量就越大。为了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进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按一定的间隔时间给药是必要的。临床上,可适当根据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确定给药时间。 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欲使超快消除类药物(半衰期≤1小时)在血浆中维持某一合适浓度,给药次数就得较其它类药物频繁些,但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可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为保证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无论超快或快速消除类(半衰期=1小时~ 4小时),都以静脉滴注为宜,如氨苄青霉素半衰期为1.O小时~1.5小时,因此可以持续滴注。中等消除类(半衰期=4小时~8/小时)可取半衰期的长短作为给药间隔,如磺胺异恶唑半衰期为6.O小时,因此每隔6小时一次,即一日4次给药;又如灭滴灵的半衰期为6小时~11.5小时,因此给药每天3次。消除慢(半衰期=8 小时~12小时)的药物,如抗癫痫药扑痫酮半衰期为8士4.8,因此一日2~3次给药为宜;美西律半衰期是1O 小时~2O小时,因此每天给药2次。还有极慢消除类(半衰期为>24小时)可按每天给药一次。因为在给药间隔期间内,这类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决不会像快速消除类药物引起的幅度大,如磺胺甲基嘧啶半衰期为15.O 小时~45.O小时,因此一日只给药一次。 稳态血浓度是指多次定时定量规律服药后,药物的吸收量与排泄量接近相等时的血浓度。药物达到这个稳态浓度的时间一般大约是该药的5个半衰期。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二、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通道转运;2.被动转运;3.溶出速率;4.载体媒介转运; 5.促进扩散;6.ATP驱动泵;7.多药耐药;8.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9.药物外排转运器;10.多晶型 二、问答题 1.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 2.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3.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4.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 提高近一倍。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 改善之。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6.影响Ⅱ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 用度?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填空题 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__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 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__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_____或______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 般为______.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姓名:学号:班级: 实验目的 1. 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t1/2)及表观分布容积(Vd)等 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 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家兔1只 2. 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 1支,1ml 2支,2ml 7支),移液器1支,吸头若干, 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 镊,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支,5ml 1支)。 3. 药品:5%磺胶略啶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钠 溶液(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取试管6支,依次用A1、A2、A3……A6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备用。 2. 取试管6支,依次用B1、B2、B3……B6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 取家兔1只,称重,以20%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于 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 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4. 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ml,置于B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静脉注人5%磺胺嘧啶 钠150 mg/kg (3 ml/kg ),记录注完时间(准确到分钟)。 5. 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B2、B3、B4、B5、B6 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1~ B6管以1500转/min离心5 min,准 确吸取上层血浆50 M加人相应的各A管,各管以1500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5% 亚硝酸钠溶液0.5 ml,摇勾,再加0.5% 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以给药前血样为空白对照,用722型分光光度计于525m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各取血时间点的光密度,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磺胺嘧啶钠浓度。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首过效应: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这种作用称为肝首过效应。 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的现象。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由两个肾的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体积 血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肾清除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分钟计),肾能使多少容积血浆(通常以毫升计)中的药物清除出去的能力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的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隔室模型:将整个机体按动力学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接起来构成的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 速率常数: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参数。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多剂量函数: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达坪分数:达坪分数是指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相当于坪浓度的分数。 滞后时间: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往往不能立即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开始给药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 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在静脉滴注前或重复给药的首次给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AUC除以时间间隔τ所得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蓄积系数:又叫蓄积因子或积累系数,系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以R表示。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 零阶矩: 一阶距: MRT:代表给药剂量或药物浓度消除掉63.2%所需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生物等效性: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药学等效性: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认为他们是药学等效的。 治疗等效性:如果两制剂含相同的活性成分,并且临床上显示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认为两制剂具有治疗等效性。 基本相似药物:如果两个制剂具有等量且符合同一质量标准的药物活性成分,具有相同剂型,并且经过证明具有生物等效性,可以认为两制剂是基本相似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Carl Rosow 博士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下列公式来自Steven Shafer博士的药理学讲义,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描述。 1.一室模型注射用药时体内药量变化(降低)的速率(公式为一级消除动力学) 2.瞬时药物浓度C(t),其中C0为0时刻时的药物浓度 3.半衰期t?,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4.根据半衰期可以得到速率常数K 5.药物浓度定义为药物剂量与体积的比值,其中X为剂量,V为体积 6.一次静脉注射给药中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X0/V为起始药物浓度 7.如果一室模型中药物总清除率以Cl T表示,则药物清除速率可以下式计算 8.将第7项和第8项的公式合并为 将半衰期的公式带入,可得到更为有意义的公式 从公式中可以得到。当清除率(Cl T)增加,k值增加,半衰期降低;容积(V)增大,k值降低,半衰期增加。

9.如果药物以k0的速率滴注,则达到平衡是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Css表示稳态 浓度 10.稳态浓度Css可以通过滴注速率和清除率计算 11.半衰期为给药后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同样也可理解为静脉滴注达到稳态浓度的 50%时的时间。一次用药,药物浓度降至起始浓度的25%、13%、6%和3%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45%、88%、94%和97%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 应用这些公式有何意义? 1.如果知道注射剂量和药物浓度,则可以计算药物分布体积 2.如果知道注射剂量X0、药物分布体积V和速率常数k,则可以计算出任意时刻的药物浓 度 3.如果知道两个时间点t1和t2,以及相应的浓度C1和C2,则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 4.如欲求清除率(一室模型),可以根据速率常数k和分布体积V求得,但若是多室模型, 即速率常数k值有多个,或者k和V不知,则可按照以下公式,其中AUC为药时曲线下的面积 5.根据欲达到的靶浓度(C target)可以求得出负荷剂量(X loading) 6.欲维持靶浓度(C target)恒定,则需要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滴注的速度与药物消除的速 度相同。如果首次给药为C target (V),消除的药物为C target (Cl T),则药物的维持剂量X maintenance为

药代动力学复习题

药代动力学复习题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2、生物药剂学与制剂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关系? 3、什么是生物药剂学?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4、何为生物药剂学?研究它有什么意义? 5、试述新剂型开发与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关系。 6、何为药物在体内的处置与消除? 7、口服片剂吸收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问答题: 1、何谓吸收? 2、试述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模式对药物吸收的关系? 3、人体哪些部位给药兼有局部及全身两种作用?各举例说明之。 4、人体各部位的ph约为多少?ph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如何? 5、药物以何种方式或途径透过下列部位生物膜?(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眼角膜) 6、影响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药物转运机制中以被动转运为重要,何故? 8、何类药物在小肠转运过程中出现饱和现象及部位特性,使此类药物在服用中应注意什么? 9、哪些部位的药物吸收与分子量影响不大,何故? 10、一般药物以何种型式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后主要以何种方式起作用? 11、药物脂/水分配系数值不宜过大对吸收的意义何在?试举胃肠道与皮肤吸收为例? 12、小肠、大肠粘膜表面各有何特点?与药物吸收的关系如何? 13、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哪些药物饱腹服用吸收反而好? 14、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有哪些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 15、采用哪些方法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16、对溶解缓慢或难溶性药物为增加其吸收,可采用减小粒径(为粉化)的方法,但不适合与哪些性质的药物? 17、同一药物,晶型不同,影响到药物哪些性质? 18、何谓微晶,固体分散物,固体溶液? 19、药物的首过效应发生在体内哪些主要部位?何故?各举一例说明之,有何克服法? 20、何类药物选择淋巴系统吸收?药物淋巴转运有何特点及缺点? 21、有时药物用复溶媒制成的肌肉注射剂,其生物利用度反比口服者低,何故?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 篇一: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 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 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 95%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 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 10d[t1/2(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 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

药。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 8h,共 3d 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 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人类有许多疾病要求治疗药物在人体中的浓度波动在一个最佳的治疗范围内,过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甚至引起死亡,过低又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例如降压药、解痉止喘药、强心药、抗癫痫药等。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消除相半衰期来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1/2≤1h)。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 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

常用药物半衰期附表

常用药物半衰期(肝、肾功能正常)分类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超快速消除类(t1/2≤1 小时)巴氯芬3~4 阿司匹林0.25碘解磷定 1.7 多巴酚丁胺0.03吗啡 1.7~3 多巴胺0.03哌替啶 3.2~4.1 米力农0.8~2吲哚美辛2 艾司洛尔0.15水杨酸4 硝酸苷油(舌下)0.02芬太尼 3.1~4.4 硝酸异山梨酯(舌下)1纳洛酮 1.5 异丙酚0.16尼美舒利2~3 尿激酶0.25氯按酮2~3 呋塞米0.50丙磺舒3~8 阿曲庫铵0.33氨茶碱3~9 胰岛素0.10华法林2 可的松0.5肝素0.7~2.5 泼尼松1低分子肝素(皮下)3~4 甲泼尼松0.5氢化可的松2~3 吡喹酮0.8~1.5氢化泼的松2 瑞格列奈 1.00地塞米松 3.2 奥美拉唑0.5~1甲巯咪唑3 雷贝拉唑1丙硫氧嘧啶1~2 苯唑西林0.4丙酸睾酮 1.8 青霉素 G0.5甲睾酮 3.5 氯唑西林0.5~1鲑鱼降钙素 1.2~1.5 阿洛西林0.89罗格列酮3~4 呋布西林0.75~1格列喹酮1~2 双氯西林0.9氟伐他汀 1.2 羧苄西林1普伐他汀 1.3~1.7 阿莫西林1~1.3辛伐他汀3 哌拉西林1色伐他汀 2.1~3.1 头孢氨苄0.6~1泮庫溴铵2 头孢克罗0.5维庫溴铵 1.2 头孢孟多0.5~1环磷酰胺0.4~3.5 头孢噻肟0.84~1.25昂丹司琼3~4 头孢拉啶1格列司琼 3.1~5.9 快速消除类(t1/2≤1 小时)莫沙比利2 利多卡因2 安乃近1~4普萘洛尔2 对乙酰氨基酚1~3普鲁卡因胺3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羟基脲3~4 雷尼替丁2~3 肼屈嗪3~7 卡托普利3 哌唑嗪2~3 地尔硫 ? 3.5 尼群地平2~4 尼卡地平8.6 尼莫地平1~2 氨苄西林1~1.5 羧苄西林1 美洛西林 1.2~1.8 替卡西林 1.16 头孢唑林 1.4 头孢羧氨苄 1.2~1.5 头孢他啶 1.65~2 头包呋辛 1.2 头孢克肟3~4 头孢吡肟2 头孢匹罗 1.7~2.3 头孢哌酮 2.3 链霉素 2.5 卡那霉素2 庆大霉素2 阿米卡星2~2.5 依替米星 1.5 西索米星 1.8~2.2 奈替米星 2.5 妥布霉素 1.9~2.2 大观霉素 2.5 阿司米星 1.8~2 氯霉素 1.7~2.8 克林霉素 2.4~3 克拉霉素3~4 异烟肼 3.5 利福平3 阿昔洛伟 2.5 諾氟沙星3~4 中速消除类(t 1/2≤4~8小时)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头孢曲松7.6~8.3 林可霉素4~6 去甲万古霉素6~8 四环素7~9 磺胺异恶唑6 甲苄啶9 吡喹酮 5.5 氧氟沙星4~7 左氧氟沙星4~7 环丙沙星 3.9~5.6 依诺沙星 6.2 洛美沙星7~8 甲硝唑7~8 单硝酸异山梨酯4~5 丙吡胺4~10 普罗帕米2~5 维拉洛尔2~5 乌拉地尔 2.7~4.7 双香豆素乙酯8 阿米洛利6 茶碱4~7 卡铂 2.6~5.9 替加氟5 格列波脲8 格列美脲5~8 二甲双胍 1.7~4.5 甲苯磺丁脲6~9 慢速消除类(t 1/2≤8~24小时)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2 米诺霉素(二甲胺四环素) 12~20 磺胺嘧啶10 两性霉素 B24 替硝唑11 罗红霉素8.4~15.5 培氟沙星8~12 氟罗沙星9~12 司帕沙星16~21 加替沙星7~14 利福喷丁16.3

生物药剂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名词解释: 1.(Absorption)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2.(Absolute Bioavailability)绝对生物利用度:指与静注制剂比较的生物利用度。3.(Accumulation)蓄积:指当连续用药时,能引起组织中药物浓度逐渐升高的现象。 4.(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观分布容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5.(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指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6.(Biopharmaceutics)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7.(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8.(Biological half-life)生物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至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值。 9.(Clearance)清除率: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单位是体积/时间。 10.(Distribution)药物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液后,由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脏器组织(或靶组织)中的过程。 11.(Drug interaction)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使用过程中受内源性物质、附加剂和食物等影响而导致其药理作用、疗效以及毒付作用发生变化。 12.(Elimination)消除:指药物在体内不复存在的过程,是代谢(Metabolism)与排泄(Excretion)的总和。 13.(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他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14.(First pass effect)首过效应:指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15.(Metabolism)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伴随着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药物代谢又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它可以使药物失去活性和无活性的药物活化。 16.(pharmacokinetics)药物动力学:指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作用于机体及其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7.(Relative Bioavailability)相对生物利用度:指与标准参比制剂中药物吸收总量的比值。 18.(Renal clearance,Cl r)肾清除率:代表在一定时间内(min)肾能使多少容积(ml)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 19.(Single compartment model)单室模型:指药物进入机体后,能很快向全身可分布的体液、组织和器官分布,使药物在血液、组织和脏器间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均一”状态,此时机体可视为一个隔室。

2016药动学复习题

概念: 1、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与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多剂量给药就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3、单室模型:假设机体给药后,药物立即在全身各部位达到动态平衡,这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室模型或单室模型,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所有身体各组织在任何时刻药物浓度都一样,但要求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浓度变化而变化。 4、表观分布容积:就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5、生物利用度:就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就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6、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平衡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除以间隔时间所得的商 7、达坪分数fss(n):就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8、肾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与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楚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容积就称为该物的血浆清除率。用CLr表示。 9、生物半衰期:就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0、血脑屏障(BBB):通过血液转运至脑组织的外来物质,脑组织对其有选择的摄取能力,指血-脑(blood-to-blood)及血-脑脊液(blood-to-cerebrospinal fluid)构成的屏障 11、药物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12、肠肝循环:有些药物可有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有些在肝代谢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被菌丛水解成固体药物而被重吸收,这些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 13、 Css: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14、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就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与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生物药剂学:就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16、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17、清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8、清除率:就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9、体内总清除率:就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20、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就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就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21、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就是以其她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就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22、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就是药学等效性。 23、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4、速率常数:就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5、负荷剂量:首次给予的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0%以上的剂量。也叫冲击量与首剂量

药动学计算

药动学计算 1.给某体重70公斤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给药后2小时和5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2μg/ml 和0. 3μg/ml,假定为一级消除过程,求生物半衰期? 2.对5个患者进行试验,平均体重为75公斤,单剂量快速静脉注射某新药4mg/kg,符合单室模型,曲线方程为 C=78e 求1.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 2.四小时之后的血药浓度? 3.假定该药物血药浓度低于2μg/ml时不再有效,应何时再次给药? 3.某药物消除半衰期为8小时,符合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假定患者表观分布容积为400ml/kg,患者体重62kg,静脉注射该药物600mg,问24小时消除剂量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给某患者以2mg/h的速度输液6小时,k=0.01每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10升,问:输液停止后2小时体内的药物浓度为多少? 5.给成年男性患者(43岁、80公斤),输液某抗生素,消除半衰期为2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1.25L/kg,有效血药浓度为14mg/L。以150mg/ml的安瓿5ml给药。求开始的输液速度? 作业一患者服用某药物,每天给药300mg的稳态血药浓度为8mg/L,每天给药350mg达稳态后的血药浓度为20mg/L。 (1)求该患者服用该药的Km和V’m值; (2)如欲达到稳态血药浓度15mg/L,每天服用多大剂量? 1、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F为0.8,k为0.1h-1,V为5L,该药临床最佳治疗血药浓度为20ug/ml。今欲将该药若每隔8h口服一次,长期服用,求每次服用的剂量。 2、卡那霉素的最小有效浓度为10ug/ml,最大安全治疗浓度为35ug/ml,t1/2为3h,某患者以7.5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该药后测得C0=25ug/ml,试设计给药方案。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 ,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