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移动物联网(NB-IoT)系统宏基站射频技术指标

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移动物联网(NB-IoT)系统宏基站射频技术指标

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移动物联网(NB-IoT)系统宏基站射频技术指标
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移动物联网(NB-IoT)系统宏基站射频技术指标

附件

NB-IoT系统宏基站射频技术指标

一、发射功率要求

800MHz、900MHz、1800MHz、2100MHz频段的NB-IoT系统宏基站每通道发射功率不小于5瓦特且总功率不小于20瓦特。

二、无用发射限值

三、杂散发射限值

(一)通用杂散发射限值

(二)特殊频段保护限值

1.与其他通信系统共存

2.与其他通信系统共址

四、接收机阻塞指标

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发展趋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大大降低成本,物联网将广泛用于智能交通、地防入侵、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北京着手规划物联网用于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政府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对物、事、资源、人等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可控运行管理。同时,还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社区农村基层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医疗、电子交费、智能校园、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建设,实行个性化服务。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多次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王建宙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发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区别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区别 电气信息学院医信42王薷健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InternetofThings,即“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计算、处理、知识挖掘,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物联网应用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核心交换结构的基础上的。在例如智能交通、物流、公共安全、设备检测等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可以使未来的世界变得更智能。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区别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着重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息沟通问题;物联网则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解决的是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和决策控制问题。物联网比互联网技术更复杂、产业辐射面更宽、应用范围更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更强。

互联网与物联网在终端系统接入方式上是不相同的。互联网用户通过端系统的服务器、台式机、笔记本和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资源,发送或接收电子邮件;阅读新闻;写博客或读博客;通过网络电话通信;在网上买卖股票,定机票、酒店。而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结点需要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汇聚结点接入互联网;RFID芯片通过读写器与控制主机连接,再通过控制结点的主机接入互联网。因此,由于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不同,所以接入方式也不同。物联网应用系统将根据需要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或RFID应用系统接入互联网。 从互联网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功能来看,无论是基本的互联网服务功能(如Telnet、E mail、FTP、Web与基于Web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还是基于对等结构的P2P网络新应用(如网络电话、网络电视、博客、播客、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出版、网络存储与分布式计算服务等),主要是实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因此在互联网端结点之间传输的文本文件、语音文件、视频文件都是由人输入的,即使是通过扫描和文字识别OCR 技术输入的文字或图形、图像文件,也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下完成的。而物联网的端系统采用的是传感器、RFID,因此物联网感知的数据是传感器主动感知或者是RFID读写器自动读出的。由此可见,在网络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上,互联网与物联网是有区别的。

移动互联网技术综述

摘要移动性是互联网发展方向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能支持单一无线终端的移动和漫游功能,但这种基础协议并不完善,在处理终端切换时,存在较大时延且需要较大传输开销,此外它不支持子网的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扩展协议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文章首先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目标,然后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工作原理,最后介绍能提高移动互联网工作性能的扩展协议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设备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随时随地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针对这种情况,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于1996年开始制定支持移动Internet的技术标准。目前,移动IPv6的正式标准(MIPv6-RFC3775[1])和相关标准: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FMIPv6-RFC4068[2])、层次移动IPv6的移动性管理(HMIPv6-RFC4140[3])、网络移动(NEMO-RFC3963[4])已经出台,相关的各项开发工作都在进行中。 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网是基于IP分组交换的,而且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故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较为容易地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1、移动互联网的目标 传统IP技术的主机不论是有线接入还是无线接入,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动的,或者只能在一个子网范围内小规

模移动。在通信期间,它们的IP地址和端口号保持不变。而移动IP主机在通信期间可能需要在不同子网间移动,当移动到新的子网时,如果不改变其IP地址,就不能接入这个新的子网。如果为了接入新的子网而改变其IP地址,那么先前的通信将会中断。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它可以使移动节点用一个永久的地址与互联网中的任何主机通信,并且在切换子网时不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达到的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互联网的目标 2、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为移动IPv6协议(MIPv6),IETF已经发布了MIPv6的正式协议标准RFC3775[1]。MIPv6支持单一终端无需改动地址配置,可在不同子网间进行移动切换,而保持上层协议的通信不发生中断。 在MIPv6体系结构中,含有3种功能实体:移动节点(MN)、家乡代理(HA)、通信节点(CN)。其中MN为移动终端;HA位于家乡子网,负责记录MN的当前位置,并将发往MN的数据转发至MN的当前位置;CN为与MN通信的对端节点。 MIPv6的主要目标是使MN不管是连接在家乡链路还是移动到外地链路,总是通过家乡地址(HoA)寻址。MIPv6

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应用与研究

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应用与研究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但能给予用户最基本的业务支持,还可提供更加便捷的高科技业务。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相结合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1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 与传统的3G 网络相比,4G网络可以高效地实现语音、图像以及数据传送,将不同的无线平台以及不同频带的无线网络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传送的无缝连接,同时可靠地实现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快速数据传送。 图1中可以看出4G系统是一个集成广播电视网络、无线蜂窝网络、卫星网络、无线局域网、蓝牙等系统与固定的有线网络融为一体的系统结构,各种类型的接入网通过多媒体接入系统都能够无缝地接入基于IP的核心网,形成一个公共的、灵活的、可扩展的平台。 根据目前对4G特性的研究,忽略具体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空中接口,将4G系统视为全IP环境下的通用无线网络。其抽象化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 物联网结构研究(如图3) 为了实现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与物联网的有效结合,物联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需要整体且全面的对物体进行感知,利用二维码或是RFID 智能标签实现对物体的实时信息读取。(2)能够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并能有效地克服距离的障碍,从而进行远端识别。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能够即时的传送各类物体的信息。(3)具备一定的可控性,通过智能识别功能,能够对物体实现精确识别,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为了充分地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具备相应的关键技术,比如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现阶段物联网公认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感知层,用以连接传感器或RFID等电子标签;第二层为网络层,主要实现各类数据的有效传输;第三层是应用层,用于面向用户。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Word版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2012-11-11 10:20:59) 转载▼ 分类:工作积累 标签: it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和趋势: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互联网电脑网民规模已达到4.69亿,手机网民的数量已达到3.26亿。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达7.20亿,手机网民占中国人口比例将达52.9%,首次超越电脑网民。201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收入规模同比增加了66%,市场营收达到633亿左右,2009—2011年三年复合增长率或将超过40%.我国移动互联网及其增值业务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未来十年将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发展10年。 同时“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关键词。终端方面,android系统被众手机制造商追捧,众手机制造商对于智能手机的重视使得智能手机性价比有效被提升,大大刺激了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同时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竞争开始往大屏幕延伸,Ipad的推出,使得平板电脑成为硬件厂商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新机会。而2010年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也逐渐随着应用商店的遍地开花现象而不断丰富,游戏、阅读等纯娱乐类移动应用的使用已逐渐成为用户习惯,同时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开始由娱乐类往社会化应用发展,check in模式的位置服务交友应用成为服务与移动化特性结合的首例。 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原因: ?一是小型化、高性能的终端发展,尤其是更加小型化、低功耗的芯片,专注于网络应用的操作系统、更高的电池效果等创新需求的诞生,推动 高性能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苹果、三星、HTC、 华为、小米等各类厂商都在大力抢占这块市场。 ?二是3G网络的普及,3G网络的技术让大规模信息量的无线传输、快速传输成为现实,3G的下行带宽达到了2Mbit/s,可以满足人们快速获取信 息的需求(相当省道,相对以前土路也比较宽敞了);中国移动目前正 在多个城市试点的4G移动网络技术传输带宽可以达到100Mbit/ s,可 以满足人员在线音频、视频、游戏等大数据量应用的需求,可以说移动 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快要通车了。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建设 1.2.5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6.核心课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东莞理工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项目建设小组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专业核心课。课程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同时遵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工信部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技能认证析考核要求,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信息管理及生产管理三方面需求为导向,详述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的应用,大量的技术应用和软件开发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环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2、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国家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力求达到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 二、职业活动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既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又保证学生能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了多个实际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具体案例,每个案例都能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和容易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达到社会相应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职业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下: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赵利民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赵利民 发表时间:2019-11-08T11:22:22.893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13期作者:赵利民[导读]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移动通信技术简单来讲是一种全网覆盖类的无缝连接网络,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应用平台,充分挖掘物联网的使用价值,物联网技术被界定为未来发展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经济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移动通信技术简单来讲是一种全网覆盖类的无缝连接网络,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应用平台,充分挖掘物联网的使用价值,物联网技术被界定为未来发展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经济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移动通信技术,能够为物联网连接提供便利,具有较强的数据通信能力,现已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重点阐述了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引言 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当前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如今世界上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将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作为自身主要经济增长点。在我国,当前我国众多学者针对物联网技术展开了重点研究。众所周知,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带来了诸多便利,物联网技术也在其中,移动通信技术如何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成为当前物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物联网技术的特点 1.1实时性 物联网是一种能够综合多种感知技术的现代信息化技术类型,其应用能够更好的控制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物联网技术中包含着很多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感知设备,从使用性能来看传感器设备是独立存在的信息来源,企业发展过程中,借助物联网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起到促进作用,和其他信息采集形式相比,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的进行数据获取,实时性使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的监测设备操控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物品的自我管理。 1.2多样性 互联网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技术性强等特点与现代化信息产业的发展相一致,同时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通信效果,自主地进行信息识别,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操控无线网络技术内容,因此,其应用能够实现基础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发展。 1.3包容性 物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通常是通过多个基础信息网络来作为物质保证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全面突出物联网的包容性特点,通过其应用来促进社会发展领域和行业发展机制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良好的技术架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无限的发展机遇,现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热点。 1.4智能化 从物联网的技术性能分析,智能化处理是其最主要的应用优势,能够对物体和工作进行智能化管控,通过传感器和处理模块之间的结合来做好工作信息的采集,派发管理指令,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目标,在当下信息技术引领的新时代,智能化技术应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物联网的智能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值得工作人员开放。 2物联网的基本组成结构 根据我国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可知,物联网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1)信息感知与控制部分。如图1所示,信息感知与控制部分属于物联网结构中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之间与各种物体相互接触的部分,此部分由各种控制器与传感器组成。在信息感知控制结构运行过程中,需要功能是为了对物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感知了解,并且根据自身所了解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传输到信息网络中。而控制部分的主要功能便是为了从物联网中的信息传输网络接受控制信息,以便使物体能够满足人们所需求的状态。(2)信息传输网络部分。在物联网结构中,信息传输网络部分属于该结构的中间层,此结构的物理组成分别是由各种信息传输网构成,例如计算机互联网、无线局域网、移动网络等等,它的主要功能是要将不同控制节点以及信息感知能够相互连接成网。此结构的主要功能除了要将不同控制节点与信息感知相互互联成网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安全管理与传输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为物联网的上层信息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资源。(3)信息应用部分。在物联网中,信息应用部分处于其最高层次,此结构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管理功能与监控定位功能,由各种应用系统与应用程度组成。由于物联网中涉及海量信息,因此物联网必须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才能够实现对数据的管理与应用。针对物联网而言,信息应用部分是人与物联网的主要结构,可以通过此部分对物体的信息进行查询,或者对物体进行监控与定位。 图1物联网基本组成结构 3移动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 3.1移动通信管理平台 物联网涉及到的人、物联系复杂多样,需要一个能够进行综合管理的平台保证其高效工作。移动通信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物联网的大多数工作需求,能整合处理物联网中的信息流,形成高效信息链。能对物联网包含的设备、端口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做好故障检查与维护工作,保证物联网的稳定运行。然而目前的移动通信管理平台,需要进行部分调整升级,采用先进的技术、模式,对用户进行分区标识,加强信息的安全,提高工作水平。

物联网应用 移动信息化先行(新闻通稿)

物联网应用移动信息化先行 ——江苏移动无锡分公司积极推动TD网与物联网融合发展 近一段时间,物联网的概念可谓炙手可热,与物联网相关的概念股涨势强劲,如果在百度上搜索“物联网”三个字,可以得到多达1650000多条信息。物联网的迅速蹿红,既缘于其本身的巨大发展潜力、也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调研物联网的发展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就定在无锡。江苏省已将“物联网”列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 “感知中国的发展究竟怎么样了、物联网能够给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前往“感知中国”中心——无锡进行调研采访。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物联网”应用已经在移动信息化的发展中取得了成功案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正在自上而下积极落实温总理要求,加快TD网络与物联网的融合发展。 物联网应用,移动通信占据先机 究其概念,物联网=传感网+通信网+应用系统,移动通信网以其可移动性、信号无处不在等特点,成为了连接“物与物、人与物”的最佳网络选择,而各种移动终端(手机、笔记本)正是实现物联网应用的平台,即将全面建成的3G移动通信网,还将为物联网的应用提

供更大的无线带宽和更丰富的移动终端,可以说,移动通信在物联网发展中占足了先机。 移动信息化,开物联网先河 在物联网的三项要素中,占据了网络和终端两项优势的中国移动,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在2006年,中国移动就开始了物联网的研究和推广,当年就建成了全国M2M(机器与机器通信)平台,在我省实现了电力、交通、警务、市政公用、金融等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大潮推动下,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在近年的发展中,依托十余年时间精心织就的省内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覆盖最完善的移动通信网络,充分发挥在技术开发、运营管理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联合传感设备制造企业和应用系统集成等企业,打造了“动力100”系列移动信息化应用,实现了物联网的规模发展和品牌经营,为政府部门、教育、交通、电力、烟草、商贸、公安、旅游、金融、卫生等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并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已为全省6万多家集团客户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动力,为江苏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铺就了顺畅的信息高速通道,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用TD网络连接世间万物”,是中国移动对物联网新的诠释。在无锡,记者看到,物联网应用伴随着移动信息化,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下,江苏移动无锡分公司正积极响应温总理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号召,在智能交通、健康工程、平安城市、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加快推进TD与传感网融合,为无锡这一创新城市精心打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来源:金窝窝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推进,拥有庞大下载量或者用户量却无法变现的实例屡 屡出现,打破以往产业的惯性思维。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 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经济 神话。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随着4G网络的部署和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 移动互联网用户日益增多。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发展,云计算, 一、移动互联网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3G/4G时代的到来和各种应用的推出,互联网已从桌面PC走向 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融合的速度加快。移动互联网满足上下班途 中、外出旅行时间、等候时间及户外休闲娱乐时间便捷享受互联网的服务,给人们的工作和 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移动互联网简介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 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 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 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 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 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学报》刊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一文,从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及安全与隐私保护 4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 方向进行了展望。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相对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 方便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能力;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 容/应用的个性化,互联网内容 /应用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博客、聚合 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1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1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通俗地说,物联网是传感网加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把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说,互联网是物联网的核心与基础。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结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具有唯一标识、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等特征。按IBM公司的说法,物联网使数字地球转变为智慧地球,数字地球是促进全球信息化的一种基础框架。 互联网构建一个与现实的物理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的赛博(Cybnetics)世界或信息世界,并使后者同前者相并列,物联网则使虚拟世界进一步与现实世界更紧密地相互联系,为两者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 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问题,比互联网更突出,互联网出现问题时损失的是信息,且可通过加密或备份等方法来避免损失,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的应用中,发生问题则涉及生命或财产的损失,难以降低损失。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个人的隐私,由于物联网把人与物的直接联系暴露出来,如家庭内的情况也连到网上了。 互联网是继计算机之后的第二次信息产业发展浪潮,而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发展浪潮,互联网从概念提出到形成产业,中间经历国防和军事上的应用,相距达几十年之久,而物联网从概念到产业,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直接进入商业应用。从发展趋势看,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和市场潜力都要比互联网大得多,以我国为例,2010年被称为物联网产业的元年,物联网产业的增加值就己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计划可超过7500亿元。 2 物联网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大亮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重点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物联网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重点与引领力量,由于它广泛应用于其他各个新兴产业,成了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大亮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物联网产业链有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经济神话。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随着3G网络的部署和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日益增多。本文在对移动互联网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E3G时代的到来和各种应用的推出,互联网已从桌面PC走向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融合的速度加快。移动互联网满足上下班途中、外出旅行时间、等候时间及户外休闲娱乐时间便捷享受互联网的服务,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现状、技术热点和应用热点的介绍,进一步增进业界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 二、移动互联网简介 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学报》刊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一文,从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及安全与隐私保护4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相对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方便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能力;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应用的个性化,互联网内容/应用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博客、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 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3.1、Web 2.0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6-12-08T15:55:48.6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9月下27期作者:蔡子奇韦国开 [导读] 摘要:移动通信能够实现无缝覆盖、接入方便的移动通信网络为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重点论述了移动通信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方式以及需要做出的改进,并展望了其将来的应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523129 摘要:移动通信能够实现无缝覆盖、接入方便的移动通信网络为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重点论述了移动通信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方式以及需要做出的改进,并展望了其将来的应用。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通信;应用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移动通信技术逐渐地在物联网中得以广泛的应用,满足了物联网的物质基础需求。物联网作为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其信息节点具有广泛性和移动性的特点,现代通信技术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网络4G的推广功能日趋成熟是最好体现,这无疑会使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更加宽广。现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两者的融合必然会给物联网的推广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一、物联网相关概念 物联网在狭义上指物品到物品的互连,并实现物品具有虚拟个体的标识,实现物品智能化无缝链接识别和管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就是在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实现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达到将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并通过各种新的服务模式使各种信息技术融入到我们的社会行为中,使信息化在人类社会综合应用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物联网组成结构 物联网由信息感知和控制部分、信息传输网络部分以及信息应用这三部分组成。位于最底层的是信息感知和控制部分,这一部分是由几种不同的传感器和对应的控制器组成的,可以直接接触到各种物体的部分。其中信息感知部分主要用来感知物体的一些信息,然后将感知到的信息以特定的格式传输到信息传输网络当中。而控制部分则用来控制接收到的物体信息,使得物体状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位于中间位置的是信息传输网络部分,网络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办公用到的局域无线网、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该部分主要用来将感知到的各种信息连接成网络,以安全的管理信息传输网和信息管理,为信息应用提供信息资源。位于最上层的是信息应用部分,组成部分是各种应用程序和系统,主要用于定位联网的各种实体,同时监督控制和管理这些联网物体。在物联网中涉及到大量不同的物体信息,因此在信息和数据的管理以及应用中通常会采用云计算以及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应用部分,人们可以获取物联网上的各种物体信息,从而实现对物体的定位和监控。 三、物联网系统独有的特点 1、对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上的传感器难以计数,每个传感器定时采集信息,不断地积累,形成海量的信息,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将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要形式的信息传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实现物-物、人-物之间的信息联网,同时节点的移动性也更加广泛。 2、对信息传输的安性和网络的可靠性要求甚高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将现有的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扩展到互联的物品网络,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物、人-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同时保证信息传输和使用中不被非法获取,并实现人们对相关物品的远程监控。 3、物联网智能技术 物联网提供传感器链接的同时,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能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发挥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四、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4G 业务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支持的业务范围越发广泛,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实例有:各运营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开展的物流业务、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及货物智能管理系统、移动支付业务、汽车制造商与运营商合作推出的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车载信息网络等。 1、通信在物联网中应用的形式 信的组成部分包括:移动终端、传输网络和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等,在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形式包括:移动通信终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平台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在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终端时,移动通信终端一般是作为物联网信息接入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会随着网络信息节点的移动而移动,使得信息节点和网络的通信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过比较物联网节点信息感知终端和移动通信终端这二者的作用和工作形式,用于物联网信息节点感知的终端完全可以用移动通信终端来代替。在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传输网络,仅可以使各个移动的信息节点能够互相连接,还可以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物联网中的信息传输网络也需要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在物联网中完全可以使用移动通信传输网络来达到物联网信息传输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将物联网承载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上来使用。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平台主要是为了维护和管理网络设备、网络性能以及用户的业务,从而保证网络系统能够可靠、安全地运行,在物联网网络系统运行中正好也需要这种功能,因此在物联网安全管理中同样可以借助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平台的工作方式和原理,来实现对物联网的管理和维护 2、通信在物联网改进中的应用 通信和物联网在某些功能和结构上有一定的共同性,在物联网中可以广泛地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由于移动通信的各种技术最终是为语音通信服务的,当前用到的4G业务也增加了数据通信的功能,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还不能直接地在物联网中应用,还需要加以改进。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只有数据和语言的通信功能,还不能感知和控制物品的信息,因而也不能在物联网上直接使用。改进的方

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艾瑞:2013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5亿人】市场规模1060.3亿。发展原因:1、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增速推动;2、3G/4G大流量消费时代,催熟商业化环境;3、移动应用探索商业化,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移动购物占比过半,移动营销稳步提升。移动互联网之争逐渐深入到内容层。用户全天在多屏之间切换。

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 尚贤达猎头顾问从工信部网站获悉,据《2013年2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03亿户。工信部发布的4月份数据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和流量的爆发式增长,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自3月突破100M后,4月继续保持37.1%的高速增长,达到121.0M;据估计,到2020年,每人每天将消耗1GB的流量。预计未来1至2年,电信运营商将不断完善3G网络覆盖,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凭借价格优势在中低端市场的普及进程将加快,3G上网用户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上网用户中的占比可能在2014年突破50%。 移动互联网是一套极其庞大的体系,移动应用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丝毫不逊色于PC端,淘宝客户端、支付宝客户端、微博客户端、QQ客户端、微信、导航、手游、各种行业移动应用等,已经在手机上构建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移动生态体系,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更深入、更全面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二、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随着无线互联网业务的极速发展,无线互联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正喷薄而出。移动互联网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日益紧俏,无线互联网猎头职位日渐增多。 据尚贤达猎头公司2013年4月针对30家上规模无线互联网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纳入统计范围的无线互联网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整体同比上升了23%,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同比上升了25%;在年度招聘总需求中,技术类人才招聘占比为51%,营销类人才招聘占比为33%。3-4月份,尚贤达猎头公司无线互联网行业接到的猎头职位委托量同比增长了28%。据估计,未来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将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移动互联网人才要求整体较高 移动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移动互联网人才一般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特征呢?尚贤达公司移动互联网高级猎头顾问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勇于创新精神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创新是其生命力。时刻面临新的产品、新的应用、新的技术、新的盈利模式、新的营销模式、新的客户需求等等。相对而言,移动互联网行业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借鉴。恐怕再也没有哪个行业或者哪个时期能够像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一样开放和包容,鼓励一切创造性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能力是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的最大特征和基本要求。 2、跨界复合能力 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行业复合的结果,结合了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两个不同的行业,并在很多传统行业上进行多样化的应用。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最好具有复合、跨界行业的能力,具有多向思维,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如研发人才,有时既要熟悉手机平台,又要熟悉互联网编程,C、Java等语言都要懂,甚至PHP等都要懂一点。营销人才如果能具备跨行业、跨学科、跨媒介、跨渠道的复合能力将是非常重要。小米公司“不想做产品经理的销售不是好设计师”的理念,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移动互联网人才要勇于尝试一切新鲜技术和手段,需要跨界眼光、跨界思维和跨界方法。 3、学习适应能力 互联网行业本身是一个极富变化、日新月异的行业,移动互联网更是将这种变化性推向极致。一个新的应用,可能很快得到普及,也很可能很快走向没落,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极速变化,竞争对手不处不在,各类产品多如牛毛,技术和产品一日千里,必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4、捕捉和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

NB IOT智能水表解决方案白皮书 中移物联网 中国移动

NB-IOT智能水表解决方案白皮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 2018年12月

目录 NB-IOT智能水表解决方案白皮书 0 1.序言 (3) 2.行业背景 (3) 2.1 行业痛点 (3) 2.2行业发展及趋势 (4) 2.3 市场前景 (6) 2.3.1 水务行业市场前景 (6) 2.3.2 智能水表市场前景 (7) 3.行业解决方案 (8) 3.1 整体解决方案介绍 (8) 3.1.1终端层 (8) 3.1.2网络层 (8) 3.1.3平台层 (9) 3.1.4应用层 (10) 3.2水务应用性能指标 (10) 3.3安全性要求 (10) 4.业务功能及流程 (11) 4.1表计安装 (11) 4.2 表计终端上线 (12) 4.3周期性业务上报 (14)

4.4用户缴费 (15) 4.5异常信息处理流程 (16) 5.方案设计 (17) 5.1低功耗设计 (17) 5.2覆盖&性能 (18) 5.3错峰离散 (19) 5.4问题定位 (19) 5.5 FOTA升级 (20) 5.6话务模型 (20) 5.7 IoT应用使能平台 (21) 5.7连接管理平台 (22) 6.NB-IOT智慧水务应用价值 (23) 7.业务场景及商业模式 (23) 7.1业务场景 (23) 7.2 商务模式 (25)

1.序言 本文主要介绍NB-IOT在水务行业的应用,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NB-IOT技术为水务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解决了哪些难题。介绍了NB-IOT智慧水务整体解决方案,并对相关技术规范应用、业务功能及流程的进行了设计与约束、定义NB-IoT水表的基本功能集、实现流程,并提供方案设计建议。 本文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中国移动智慧水务相关业务开展主要有几个作用:1、约束行业业务的实现;2、给水务行业从业人员、运营商网络人员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规范,如包括配置、安装、升级、性能指标等。 2.行业背景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资源、能源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水资源在我国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家继续深化改革的政策指引下,水务行业的发展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水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将及大的推动智能水表的发展。 当前,传统智能水表在解决水务客户痛点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数据传输不稳定、功耗高和抄表成功率低等。而NB-loT具有高安全、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和低成本等特点,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并更好的满足水务客户的发展需求。 智能水表行业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机械式水表向物联网水表的转换阶段,物联网水表凭借其安全性、便捷性、智能性等优点将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2.1 行业痛点 近年来城市水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城市水务业务涉及城市安全、百姓服务满意、企业自身盈利、区域能源供需平衡等多方挑战,水务企业运营也一直存在 诸多管理难题。 抄表难,缺乏快速有效的抄表手段,由于传统工作方式效率低下,后台计费系统往往月末待集中进行计费出账。

中国移动物联网业务支撑系统方案建议书

中国移动物联网业务支撑系统方案建议书

内容 1概述 (4) 1.1.建设背景 (4) 1.2.建设目的 (4) 1.3.市场环境及发展趋势 (5) 1.4.项目建设必要性 (7) 2爱立信公司简介 (9) 2.1领先的爱立信BSS产品集 (9) 2.2 爱立信在物联网领域的成绩和经验 (9) 2.3爱立信在国内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 (10) 3方案架构 (11) 4功能模块介绍 (12) 4.1 运营商门户(Operator Portal) (12) 4.1.1综述 (12) 4.1.2 功能 (12) 4.2 企业用户门户(Enterprise Portal) (14) 4.3 综合采集(Mediation) (15) 4.3.1综合采集概述 (15) 4.3.2采集产品的应用场景 (15) 4.3.3 综合采集的主要功能 (16) 4.4 服务开通(provisioning) (17) 4.4.1服务开通概述 (17) 4.4.2业务模式 (17) 4.4.3服务开通流程 (18) 4.4.4服务开通主要功能描述 (19) 4.5 报表系统(Reporting) (19) 4.6 营销管理(Marketing Mgmt.) (20) 4.6.1营销管理概述 (20) 4.6.2功能结构 (21) 4.6.2.1 与其他模块关系 (21) 4.6.2.2内部模块间关系 (22) 4.6.3主要流程示意 (22) 4.7 客户管理(Customer Mgmt.) (24)

4.7.2 各模块功能简介 (24) 4.7.2.1 客户信息管理 (24) 4.7.2.2 客户产品订购关系管理 (24) 4.7.2.3 账户信息管理 (24) 4.7.2.4 账户信用额度管理 (24) 4.7.2.5 客户服务管理 (25) 4.8 产品管理(Product Mgmt.) (25) 4.8.1 产品管理功能架构 (25) 4.8.2 产品管理各模块简介 (25) 4.8.2.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25) 4.8.2.2 产品配置管理 (25) 4.8.2.3 产品目录管理 (25) 4.8.2.4 产品发布 (26) 4.9 资源管理(Resource Mgmt.) (26) 4.9.1 资源管理功能架构 (26) 4.9.2 各功能模块简介 (26) 4.9.2.1 SIM卡管理 (26) 4.9.2.2 号段管理 (26) 4.9.2.3 用户号码管理 (27) 4.9.2.4 资源信息管理 (27) 4.10 计费和账务(Charging & Billing) (27) 4.10.1 计费与账务功能架构 (27) 4.10.2 各功能模块简介 (28) 4.10.2.1 融合计费控制 (28) 4.10.2.2 融合计费引擎 (28) 4.10.2.3 周期费用管理 (29) 4.10.2.4 实时通知管理 (29) 4.10.2.5 话单输出管理 (29) 4.10.2.6 缴费管理 (29) 4.10.2.7 出帐计算 (29) 4.10.2.8 出帐管理 (30) 4.10.2.9 账户管理 (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