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深圳经济特区发展

(发展战略)深圳经济特区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9月6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2010年8月23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批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表示未来十年城市性质定位将表示,深圳由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转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并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国际化城市。

【标准表述】

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胡锦涛

[意义]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随后又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它们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重要性]

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更不能消失。

[措施]

在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深圳等经济特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使命不仅远没有结束,而且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深圳等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把改革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经验,为全国重大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经验。

第一,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经济特区要带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打好这场硬仗。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创新

型人才队伍。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症结,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创新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三,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一是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育文明风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有效抵御各种消极腐朽思想文化侵蚀,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四,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按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探索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五,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培养,使各级领导班子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

求,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实践锻炼,帮助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加强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活动方式,强化组织功能,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先锋模范。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决惩治和有效防止腐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总之,经济特区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

深圳立起了什么——

深圳发展成就是国家发展方向转折、现代化战略转变效果的最好注脚

深圳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鲜明符号。它在1980年之前的历史几乎乏善可陈,这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生、为改革开放而长的新城。

改革开放前夕,国人睁眼看世界,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景象: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同样数量的煤需要16万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机场一小时起降2架……

“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邓小平同志打出了沉重的问号。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迫切呼唤改革开放,而任何变革都需要找准一个突破口。总设计师将目光移向了毗邻香港的深圳。

1980年8月26日,当深圳和珠海、汕头、厦门一起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时,外国媒体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流光飞逝,三十而立,深圳立起了什么?

站在深圳看深圳,这是沧海桑田的巨变。

30年前,深圳有个罗芳村,深圳河对岸的香港也有个罗芳村。深圳罗芳村农民年收入134元,而香港罗芳村却高达13000港元。一河之隔,差之百倍。30年间,过去水草寮棚的深圳河北岸,魔术般耸立起与南岸香港相媲美的摩天大楼。深圳迎来港人北上定居潮。

站在全国看深圳,这是快速崛起的典范。

特区成立前,深圳还只是“省尾国角”的边陲小镇,仅有“猪仔街”、“鱼仔街”两条小巷和一条200米长的小街,30年后却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GDP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人均GDP全国第一;外贸出口连续17年全国第一,占全球比重高达1.2%,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出口额。

站在世界看深圳,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超过10%,算是迈入起飞阶段,连续数年超过10%,便堪称经济奇迹。如果想要再提高速度,那就变得十分危险,好比要求鸡蛋直立,结果往往是鸡蛋破碎。

此前,亚洲四小龙以10%左右的速度腾飞了20年,已令人啧啧称奇。而深圳以25.8%的高速度整整飞翔了30年,更是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罕见奇迹。

深圳故事连着中国故事。深圳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国家发展方向的转折、现代化战略的转变紧密相连,因而,这个城市的发展是这种转折、转变效果的最好注脚。

“经济特区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江泽民同志一语道破深圳这个中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样本意义”。

“深圳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调动了各种要素资源,产生了发展的‘聚核效应’”,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说,“深圳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还生动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探索,而且完全可以成功。”

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历史。

深圳贡献了什么——

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全国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访问深圳时曾说过,“你们社会主义怎么走,没有实验室不行。深圳就是实验室。”

的确,作为改革开放的探索者,深圳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面临一个十字路口的选择。正是这种“先行先试”,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过去30年,深圳向全国贡献了什么?

深圳是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今天的人们,对“超额奖”、“绩效工资”等名词耳熟能详,这一切都源于30年前蛇口的“4分钱奖金”。

在蛇口顺岸式码头建设初期,采用传统的平均主义方式发奖金,工人们每人每天只能运泥20至30车,中午就躲在车里睡觉。后来试着改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多运一车泥,奖励4分钱。这下工人们干劲大增,每人每天能运80至90车,最多的运了131车。为了少上厕所,人们甚至连水都不敢多喝。

受“4分钱奖金”的启发,深圳率先打破大锅饭,实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从此,这种“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薪酬模式逐渐传遍全国。

拍卖土地“第一槌”的故事更让人震撼。特区成立伊始,一穷二白,只有脚下那片荒凉的土地。国家给的3000万元贷款,还不够搞2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怎么办?参照国际惯例,向地要钱。

1987年12月1日,为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换取建设资金,深圳举行了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的土地,起价200万元,最后以525万元成交。深圳敲下这一槌所需要的勇气是难以言表的,因为这一切在当时还是“违宪”行为。但几个月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草案,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此开始了我国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率先取得价格改革的突破、首次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发行股票、首次取消票证、率先成立外汇调剂中心、首次实现“全民医保”……30年里,深圳创下了200多个国内“首次”、“率先”。无数个“第一”,化作这座城市成长的坐标,也成为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路标。

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或许是偶然,但也有历史的必然——1978年12月18日,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当天,正是我国首家“三来一补”外资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决定落户深圳的日子。这家工厂雇用了四川的25名“外来妹”,这些中国首批劳务工装配生产的咖啡壶、电吹风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30年里,深圳利用紧靠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大胆“走出去”,驰骋全球市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深圳更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1981年3月,在一次办公例会上,蛇口工业区掌门人袁庚念起了自编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前两句被制成一人多高的宣传板,竖在工业区指挥部大楼前。谁也没想到,这句口号如春雷般滚过中国大地,振聋发聩。

30年间,许多新事物都烙着深圳“原创”的印记,飞越南岭,飞过长江,飞向全国。这其中也包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等“深圳观念”,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深圳精神”,它们都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冲破旧体制的藩篱,勇闯“禁区”,冲破传统理论教条的桎梏,勇闯“盲区”,冲破深层次矛盾的羁绊,勇闯“难区”。

“先生长观念,再生长高楼和速度”,深圳迸发的先锋精神与锐意进取,对整个中国的巨大作用不可估量。

深圳再干什么——

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

前些年,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深深触动了深圳人的心。

“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经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曾经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失色。”这些多少有点失落的文字道出了人们内心的纠结。

政策优势逐渐丧失。政策独家优惠已变为多家普惠,“特区不特”,城市间的竞争更趋平等。过去,深圳可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这一条一直被视为特区的象征。然而,随着“两税合并”的推行,深圳和全国一样,都要交25%的所得税。

领先优势逐渐减少。浦东新区后来居上、滨海新区蓄势待发,深圳与“标兵”的差距在拉大,与“追兵”的距离在缩小。

未来30年,深圳再干什么?深圳需要为即将开场的又一曲“30年交响”调弦、校音。

特区的使命远未终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圳寄予厚望,要求深圳“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这是重托,也是深圳自身发展的现实必然要求。

“深圳的成功=廉价土地+积极、顺从的工人+宽松的环境标准,但这样的发展可能因自己的增长而窒息”,外国媒体尖锐地指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受到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深圳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更早更集中。一方面发展空间受阻,触

碰到资源的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劳动力“红利”减少,进入由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刘易斯拐点”。深圳面临“成长的烦恼”,深圳必须“变轨”。

“如果说深圳过去勇担历史使命,‘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深圳未来将肩负新使命,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为全国提供新的示范和借鉴。”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

30年前,当一列列从北往南的列车装载着饱满的青春之躯驶入深圳时,梦想也同时抵达。经过30年奋斗,大部分人圆梦之后如何再造干事创业的激情?“现在深圳有些干部只求过得去就行”、“今天深圳不差钱,只差改革的胆子”,这些话苦口,但却勾勒出一些深圳人的精神状态。

“这需要我们在新30年里,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再造一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只有这样,才能勇立潮头、再创新业。”王荣说。

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深圳将重拾“克难而进”的自信,焕发“争先排头”的气度,再现“实干快干”的作风。

改革不停步。

深圳对代表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改革率先探索,对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攻坚破难,对在全国普遍实施的改革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去年7月,深圳政府机构改革拉开大幕。这场被简称为“大部制”的改革,将原有4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1个,精简幅度达1/3,同时,调整近1/3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00多人。“瘦身”更是“健身”,“砍掉了内耗,砍出了效率”,深圳再次引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潮流。

创新是动力。

“创意就是金钱、创新就是生命”的大字标语,在深圳树立起来。遥想当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分明能感受到一种传承和升华。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的本质是勇于创新。创新正是特区的灵魂和生命。”深圳市长许勤说。

深圳努力向创新要发展动力,向创新要发展优势,向创新要发展资源,向创新要发展空间。

深圳人爱讲这样一番道理:空间是什么?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资源硬约束,创新就是空间。新加坡仅600平方公里,还保留预留了相当的生态用地,经济总量却已达1700亿美元。深圳土地是其3倍,经济总量却仅为其2/3。据国土部门测定,深圳可以新增的建设用地为140多平方公里。按过去每年的用地速度,不到10年就用完了,而如果将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量,这140多平方公里将创造出多大的发展空间?

自主创新,广东要当“尖刀”,深圳要争当“刀尖”。200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达到新加坡、首尔等国际先进城市水平;每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民生方为本。

庆祝特区三十华诞,深圳送出的“大礼包”不是一个个献礼工程,而是利民惠民的具体举措:走访慰问特区早期建设者和困难群众、给全体市民每人发一张百元电话卡、倡议全市8月27日调休一天假等。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南岭说:“纪念活动所要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全体市民共享特区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深圳的民生福利水平令人生羡:去年,市本级民生及公共服务类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高达75.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然而,深圳并不满足,仍在进行着从追求速度到注重效益和民生的华丽转身。

前海,这个被称为“珠三角的曼哈顿”的地方,是深圳未来的希望。

深圳将在珠江口东岸、距香港不远的前海地区规划建设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及专业服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深圳和香港经济融合,从更高层面上引领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前海出世,令人遐想:前海与蛇口仅咫尺之遥,30年前,蛇口炸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将深圳带进了一个新时代,而前海又将如何引领深圳的下一个30年,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迁徙之城―

他们都以深圳人自居

毫无疑问,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非深圳莫属。

30年前,怀揣着梦想的人们开始朝这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汇集。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从最初的30万人口基数,到如今1400万人口大市。我们想探寻来自四面八方操着不同口音,有着不同文化的人们,如何汇集在这里共同创造一座城市的繁荣?

8月1日,我们来到深圳的第一天,车行至南头检查站时,同行的深圳特区报记者说:“经国务院批复,在一个月前的今天,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记得几年前从这里进入‘关内’,还得办理边防证。”

一道“浅浅的”二线关的去留,在深圳已争论多年。关内关外“一市两法”,曾被不少人喻为遏制特区发展的“紧箍咒”,特区范围的扩大无疑是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二线关仿佛是特区的一道身份标签,反对的声音道出当地人一个“心结”,当喀什、重庆等一批“新特区”竞相走向改革前列时,缺乏传统地域文化积淀的“老特区”居民如何保持认同感与优越感?

这种担忧似乎显得有些多虑,特区不仅是历史,也不仅是符号,而是一种城市氛围。事实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开拓者以及他们的后代早已把自己当做了“深圳人”。“我来自武汉,现在也是深圳人。”与我们同车的深圳特区报记者说。这里的人们都拥有两重身份。

“深圳人”的身份在当地人心目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往,一到过年,当地人就戏称“大撤退”内地省市鞭炮声四起的春节在深圳是安静而又寂寥的。“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很多深圳人过年不回老家了,把家人接来在深圳过年,再过几年深圳就是老家了。”在深圳生活多年的卓先生告诉记者。

这种内心的认同来自于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城中村的再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上海世博会深圳馆有一个“大芬丽莎”,999幅油画拼成一幅“蒙娜丽莎”。这些油画来自大芬村,1989年香港画家黄江来此地招募学生、画工进行油画创作。如今,这里已发展成有1000多家画廊,万余美术工作者的油画产业基地。这成为深圳旧农村与新城市的融合、本地人与外来人口交际、村落形态与新时代产业的交汇的一个典型样本。

改革之城――

三十而立跨越转型期阵痛

生产出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中国“一夜暴富”的炒股风暴,土地市场首次拍卖,创造出老板、下海、股份公司、外来工、炒鱿鱼、跳槽等新名词和生活方式……过去30年,深圳创下了难以计数的“中国第一”。

上世纪80年代初,蛇口响起的“开山第一炮”成为深圳改革的标志。脚下的蛇口原本还是一片汪洋,掩埋着一批又一批偷渡者的尸体,如今,出落起一片片灯火辉煌的酒吧、一座座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新技术企业,隔海相望的香港群山安静地见证着这里的变化。

蛇口的变化是深圳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缩影。30年来,深圳以年均25.8%的速度,从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县变成了一个经济大市。“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总结。

王荣说,30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果把深圳前30年比作爆发力强、速度型“短跑”的话,那么未来30年,深圳将转入“中长跑”。“前30年里,深圳敢于冲破旧的体制,‘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和实践,成就突出。现在要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上桥过河’,走科学发展新路子。”

而立之年,深圳遭遇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如何继续扮演改革先锋领跑全国?也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王荣称之为“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

“深圳下一步的发展面临土地等资源瓶颈,虽然特区已扩大到全市范围,但与很多城市比,还是显得空间狭小。”王荣认为,不足也将成为深圳率先走出科学发展道路的动力。“大部分人圆梦之后如何再造干事创业的激情?这需要我们继续营造当年那种想干、敢干、快干的创业氛围,继续营造孔雀东南飞的人才环境。”

创新之城――

城市平等竞争中营造“特”

事实上,30年后的今天,深圳面临的不仅是土地资源紧缺、人才激情退却,特区发展的很多政策条件,已经逐步丧失,城市之间的竞争更趋平等。

“深圳的发展更要靠我们自身的创新,要靠我们自己来营造‘特’,通过新时期自造的‘特’,让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得到更好、更快的推动。”王荣认为,正是创新让深圳依然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从城市的神经末梢企业身上便可看到这种创新精神。深圳同时培育了“巨大中华”之中的双雄:中兴和华为。“中兴通讯”副总裁古永承总结,这与深圳赋予的文化特色有关。“通过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布局,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每年销售收入的10%的研发经费的投入,使‘中兴通讯’用短短25年,实现从设备制造者到标准追随者,再到标准制造者的转变。”

当然,这种创新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深圳A8集团10年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数字音乐公司,其创始人刘晓松表示,在当下,音乐内容与互联网简单叠加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当传统资源与新媒体有效叠加,开创新的消费体验才能长久不败。

中兴通讯、比亚迪、华强集团等一批深圳本土现代化大企业崛起之后,迁移总部的传言也纷纷四起。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自豪而又斩钉截铁地说:“这些企业不会转移,因为他们植根于这块富有创新精神的土壤。”

今天的深圳不再只是一座冒险家乐园,王荣说深圳在新的起点上,确立了“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奋斗目标。通过建设现代化国际

化先进城市,来引领现代产业,引领现代生活,把深圳努力打造为一个可以与新加坡、香港甚至欧美现代化城市媲美的先进城市。

9月6日上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成就。胡锦涛说,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

深圳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奇迹。自1980年创立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在社会、经济、行政等各领域体制改革中都勇敢地充当了改革的排头兵,创造了多项第一,为中国内地的改革起到强大的示范效应: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大胆“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较早地从改革入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5年全面彻底完成全市的城市化工作,成为全国内地第一个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大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也都取得重大进展。

深圳是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窗口。深圳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样板,也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技术的窗口”,一方面它发挥了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窗口作用,另外一方面它又是中国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平台。正如有关学者指出,“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哨,自成立以来已经引进了大量的外国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慷慨无私地把先进科学和技术传递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圳在其中发挥骨干和战略支撑作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的题中应有之

意,能不能做到“慷慨无私”,可以说是用事实来检验中国的发展是不是和平发展,是不是谋求为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主张真实性的核心检验指标,是中国区别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检验指标,当然也是深圳能不能抓住推动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和新使命,从而真正发挥中国对外政策窗口作用的核心检验指标。

深圳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召示中国力量。“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呢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对广东省负责人提出的要求。是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智慧,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充分展示。小平同志掷地有声的南方谈话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有道是,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特区建设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为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特区建设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具有光明前景。创新是特区的风格,是特区的灵魂,是特区的动力之源,经济特区建设中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的新要求,深圳有望在“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自主创新领先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合作先导区、法治建设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中再立新功。我们衷心祝愿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的深圳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特区的奇迹莫过于梦想和自由

三十而立。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在30周年这个发展节点,将会有哪些动作、哪些改变,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人们试图捕获更多的信息,从观察深圳入手,感受经济特区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脉动。

8月31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集中采访。王荣在答记者问时透露出两层意思,一是深圳一定坚持改革开放,二是深圳一定“特”下去。在谈到转型期面临的问题时,王荣着重提到三个方面:改革动力如何进一步增强;发展方式如何实现根本性转变;社会管理如何实现真正创新。而这三个问题,正是温家宝总理此前在深圳考察时的“点题”。温总理特别提到,深圳要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除了权力配置,还涉及社会管理创新,涉及人的自由与解放。而王荣的“破题”,则是“更早地建立起公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建设更为协调的现代化社会、国际化社会”。将公民社会置于现代化社会、国际化社会之前,而且还要“更早建立”,透露出时不我待的迫切感。

人是社会的主角,从早期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拓荒者,到具有国际视野和眼光的开放者,再到现代“公民”,清晰地勾勒出深圳人的发展脉络。深圳经济特区是否成功,不仅以人口规模,以城市钢筋水泥的海拔高度,以GDP贡献,以多少个国家荣誉和国际荣誉为考察指标,更以人的发展为依归。过去人们常说深圳是一座奇迹之城,主要指经济奇迹,速度、高度奇迹,财富聚集奇迹等,而更为重要的考察指标是人的发展奇迹。

奇迹莫过于梦想和自由。当初到深圳闯荡的拓荒者,无不怀揣五彩斑斓的梦想。这梦想,有的是想摆脱过去僵化体制的束缚,有的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比如办公司发大财,或者仅仅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梦想点燃激情,才能让城市的高度和速度节节攀升。也许这梦想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如此简单,可这简单的梦想在当年也不寻常。

了解深圳的人应该还记得特区成立不久后的“蛇口风波”。1988年1月13日晚上,蛇口青年与来自北京的三位教育专家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关于“淘金者”的辩论。专家在演讲中把来深圳的人分成两类,一是建设者,二是淘金者。专家肯定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批评淘金者为了个人的利益,认为个人价值只有在群体价值中才能得到体现,应该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可专家的发言并没有像在其他地方一样收获满堂喝彩。蛇口青年反驳说,创业和淘金,不那么容易分清楚。到深圳来为什么不能赚钱?淘金者赚钱既没有触犯法律,又为深圳建设出了力。这顿抢白,让教育专家恼羞成怒,于是把这番话写成内部材料,上报中央和有关单位,说蛇口青年在会上有“明显的错误言论”,由此引起轩然大波。

现在一些人也许不以为意,认为这些讨论只不过是关于个人权利的常识,可每一次常识的回归都要冲破重重阻力。现在回头来看,“蛇口风波”是观念与路线之争,触及底线与红线。专家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想法,这想法形成一道坚固的壁垒。蛇口青年,更准确地说,深圳的拓荒者们,只能凭借过人的勇气和胆识不屈不挠地冲击它,突破它,最终改变并将之塑造成思想解放的风景。

思想解放的成果,是人的全面解放,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及自由的可能。泰戈尔写道:“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一切社会发展终归要落实到人的发展,“向着完美伸臂”是人类亘古以来的内在需求。此后的深圳人,走过万水千山,视野更开阔,在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里龙腾虎跃,可谓开放者。开放者承续拓荒者的精神气质,从没有梦,不敢有梦,到敢于做梦,踏上寻梦旅程,再到梦想成真,超越梦想,将个人价值融入城市发展。

深圳今天的一切成就,附丽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西方社会在惊叹中国奇迹的同时,也提醒未来中国可能遇到困难。一些知名智库提醒,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中产阶层不断壮大,也就意味着权利意识的全面觉醒。如果只有消费者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这个社会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持久,这是西方的视角。而从自身角度来看,只有在一个公民权利与责任对等的社会,人才有尊严,才能以自由促发展,才能迸发出无穷的活力。

再次引领改革的风潮,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一系列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权力和权利的份额,以此激活创造、创新、创意的市场。深圳经

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和风向标,“尽早建设公民社会”,再一次造就梦想与自由的奇迹,堪当重任。

30年发展成就印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

回顾30年,深圳到底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绩?王荣认为,不论是现代化建设成就,还是对改革开放的贡献,深圳经济特区无疑实现了中央当年建立特区的意图,为改革开放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探索和贡献。

其一,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成功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探路。前30年里,深圳敢于冲破旧的体制,“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和实践,成就突出,功不可没。现在来总结30年,可以发现中国改革事业进程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出自深圳,第一只股票、土地市场首次拍卖,等等,不胜枚举。平安集团的马明哲形象地说,我们多年来摸着石头过河,现在要上桥过河了。当年,大部分干部和企业家从内地奔向深圳时都是一无所有,来的时候甚至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正是凭着敢闯敢试、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努力,深圳用成功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其二,深圳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验证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成功。30年来,深圳以年均25.8%的速度,从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县变成了一个经济大市,去年全市实现了8200多亿元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达1.36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准。“30年时间,深圳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深圳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已深深根植于这块创新的土壤

其三,深圳营造的创新创业氛围,一大批具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企业在深圳发展壮大,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大批企业,在深圳从零做起、成长壮大,如今代表民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正是他们这些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企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动力,推动着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进。

“所以说,看深圳的经济,不是简单地看8200多亿元的总量。其实,这个数字的内涵、质量和竞争能力大有学问。”王荣建议在座的媒体朋友去采访深圳的企业家。“我们很多企业家发自内心地说,只有深圳才使得这些企业成长并壮大起来,如果当年不来深圳,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自主创新型的企业。所以说,那些在深圳成长起来、已做得很强的企业,虽然会不断在全国、

全球布局,但根一定会在深圳,因为它们的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这块创新的土壤。”

第四,深圳用30年时间初步建设起了一座有着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如今的深圳,城市功能完备,交通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虽然她还不是那么成熟,但她的活力和城市规模、影响力,如今已能和那些百年、千年城市相比较。在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深圳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深圳也有“成长的烦恼”和“转型的阵痛”

王荣说,站在30年这个时间节点和新一轮发展的起点上,深圳也确实有“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首先就是经过30年发展,大部分人圆梦之后如何再造干事创业的激情?这需要我们在新30年里,继续营造当年那种想干、敢干、快干的创业氛围,继续营造孔雀东南飞的人才环境,再造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是深圳继续发展、继续创新、继续改革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其次,是发展遇到的资源瓶颈问题。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下一步的发展面临土地等资源瓶颈,虽然特区已扩大到全市范围,但与很多城市比,还是显得空间狭小。这可能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不足,但更可能成为我们率先走出科学发展道路的动力。如果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深圳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因为跟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相比,深圳无论是总量、质量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作为特区,深圳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在30年的起点上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其三,是如何继续“特”的问题。过去特区发展的很多政策条件,已经逐步丧失了。城市之间的竞争更趋平等。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发展更要靠我们自身的创新,要靠我们自己来营造“特”,通过新时期自造的“特”,让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得到更好、更快的推动。

正因为这样,深圳在新的30年的起点上,积极地谋划未来的发展,确立了“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未来30年要努力的方向。我们要继续发挥好特区的功能,在科学发展的成绩上求“特”,力争科学发展的成效更大。我们要通过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来引领现代产业,引领现代生活,把深圳努力打造为一个可以与新加坡、香港甚至欧美现代化城市媲美的先进城市。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让深圳成为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国际先进要素聚集的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