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恋与自审间的灵魂历险——陈染、林白、徐小斌的女性观及其创作

自恋与自审间的灵魂历险——陈染、林白、徐小斌的女性观及其创作

自恋与自审间的灵魂历险——陈染、林白、徐小斌的女性观及其创作
自恋与自审间的灵魂历险——陈染、林白、徐小斌的女性观及其创作

陈染作品中的公共空间

陈染作品中的公共空间 张魏魏岳红艳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本文以陈染小说中的“街道”和“乱流镇”这两个空间形式为中心,探讨陈染如何在作品的开放空间中唤起小说中的批判意义、以及这一空间如何与时间的叙事框架融合交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陈染进行解读。 关键词:公共空间、街道、胡同情结、乱流镇、时空体 中图分类号:I6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057-02 八十年代末出道的陈染,一开始就被阐述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在对陈染作品的“个人化写作”解读中,人们渐渐把关注的空间焦点汇集到“私人空间”上。卧室、浴室、甚至是浴缸等极其私秘的空间成为研究者们所热衷分析的意象。对陈染作品中私人空间的剖析,对于理解陈染的创作以及“个人化写作”潮流具有及其重要的启发意义,但这又带来了解读视角的单一与重复倾向。因此,本文试图从对陈染小说的私人化解的模式中跳出,通过对其作品中公共空间场景的发现来重新探寻陈染作品中的反抗意义。 1陈染小说中的街道:以《无处告别》为中心 现实社会在想象性的文学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会中的各类私人空间、公共空间也以社会生活、文化等载体的身份进入创作者的视野。在陈染的作品中,除了一直以来广泛受到关注的私人空间,她还展示了广阔而丰富的公共空间。笔者选择街道作为考察其文本中公共空间意义生产的具体形式之一,是由于街道是她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与记忆、生命体验相关的公共空间,同时这一空间作为她的核心意象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生产功能,因此成为考察她作品中公共空间意义的独特视角。本文将以陈染的小说《无处告别》为中心,分析陈染如何在街道这一公共空间中通过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展现了现代人破碎的生命体验和分裂的人格。 与母亲:爱恨交织 陈染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孤寂、离群孑然一身的女性,她们从小缺失父爱,有着“恋父”与“弑父”双重情结。与陈染作品中恋父与弑父故事的复沓相对应的是她的母亲场景的爱恨交织、突兀复杂。 在陈染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母女场景:父亲的缺席,使得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母女关系融洽和睦,甚至形成了超越长幼辈分的“姐妈”关系、“同盟与共谋者”关系。此时,情同姐妹的母女二人往往会“拉着手,无比亲密。……畅想未来,回忆过去。她们在北京的傍晚的街头浮想联翩,神思走得很远很远。”此时“街两旁边连绵矗立的楼房,窗子敞开着,无数故事像一首首儿歌流入空中—— —既有悲伤,又有欢乐;既有孤寂,又有充实”。在以血缘联系起来的母女关系中,家庭这一私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情感交流的理想场所,但是她们同时也乐于走出家门走到街上。此时的街道暂时充当了母女组成的、温馨的阿尔小屋,一个具有私人性质和功能的空间。但同时,正是由于这一空间的公共性,主人公才能得以展现和谐母女关系、满足获得公众肯定与羡慕的心理,因此可以说这一公共空间是主人公在公共面前表演的舞台。 然而在父亲的缺失的母女场景中,由于“她们都拥有异常敏感的神经和情感”所以“稍不小心就会碰伤对方,撞得一塌糊涂”。母女关系中感情和注意力的不对等、以及母亲“不再归属于男人的女性深刻的自疑与自危感”,使母亲对女儿的变得带有侵犯性与威胁性。正是因为如此,母女关系也会呈现出与之前一种极端对立的场景:女儿感到的是母亲用爱心的折磨、监视与压抑。《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那个“母亲考验我能否认出她”的梦,正是对于令人窒息的母爱的恐惧的无意识流露。在《无处告别》中,黛二每每与母亲关系紧张,她总是选择走上街头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人迹凋敝的夜晚,独自毫无目的的漫步,只有惨白的街灯孤零零地挂在空中。街道,这一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区别于被母亲摆布、监管、亦不同于暴露于世人目光之下的特殊空间,自由、安全、独立的空间。 在以街道作为舞台所展现的母女场景中,女儿对母亲的情感并非单纯的爱和恨,而是在爱恨交织中裹挟着更丰富的内涵。当黛二满怀委屈与仇恨地走出家门、来到冬季夜晚光秃秃的街道上时,独特的空间体验使她发展出更深厚、更复杂的感情:“她为母亲难过,为她的孤独难过,她懂得母亲”。这里有女儿的爱与恨、同情与理解,更有陈染对现代破碎生活、破碎人性的清醒与批判。 与现代社会:疏离与反抗 在陈染的小说中,街道还往往成为表现个体与现代社会纠结关系的特有空间。在现代生活中,人必须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在《无处告别》中,尽管主人公黛二小姐认识到人必须要面对现实世界,但现实中人类美好情感和纯洁情谊的被侵蚀与玷污使她产生了对现实的深刻怀疑与失望。当她“独自在雨街上走着,她把自己几年来积蓄的毁灭感一件一件细细数来”时,“她感到一种自虐的快感。她在这种愉快中,一方面体味着孤独的自由,又一方面感到不可遏制的空虚。她没有哀伤,也没有悲叹”。此时黛二孑然自处的街道成为她宣泄压抑、疏离社会、精神逃逸的渊薮。 但是这一自主的空间又不断地遭受着来自现代社会的压抑和侵蚀:“空中的高压线、电线以及从楼群的窗子里像一只只手臂斜伸出的众多的电话线,密密麻麻地在城市的上空铺展开一张罗网”。在这样一个逐渐失去自由思考、自主选择的空间中的人性更是发生了惊人的异化:“走着走着,身边的人群慢慢地坍矮下来,恍惚之间,人群的颜色一点点变得黯淡,原来直立的躯体呈现出倒卧状,灰乎乎的。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的人群其实是一群人形的狼”。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精神的堕落使主人公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仿佛不是我走向了宽阔的大街,而是它走向了我”。以客体身份侵入主体之中的街道被异化的现实世界吞没,使主人公丧失了这一逃亡地。而留给她的最后一块庄严的逃亡地则是街角隐蔽处的一株高大苍老、绽满粉红色花朵的一棵大榕树,黛二小姐把自己安详地吊挂在树枝上,她那瘦瘦的肢体看上去只剩下裹在身上的黑风衣在晨风里摇摇漂荡。这棵大榕树来自于《反“胡同情结”》中嵌在主人公精神深处的与胡同“吊死鬼”相连记忆。 文学界·文学评论 57 ·· 文学界

陈染 女性小说 分析

探析陈染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审视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1) 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 (1) 2、对灵肉合一的渴求 (2) 二、生存之痛的体验与审视 (3) 1、家园之痛 (3) 2、失语之痛 (4) 三、回归与退守 (4) 1、同性情谊:女性的自我回归和情感补偿 (5) 2、女性存在的定位 (5) 参考文献 (6) 摘要: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 量可观的作品。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但是陈染逃脱了“怪圈”的束缚,凭着对女性存在的执着关注,对女性体验的精微体察,执拗而坦诚、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深层心理空间和内在生命率动。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关键词:陈染女性生存困境思考审视 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向读者讲述着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由满怀憧憬地尝试到被无情地伤害,由向世界敞开自我到退回自己的“阿尔小屋”的过程,以及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女性并不仅仅是退回到自己的屋子,进行无谓的自我怜悯和自我欣赏,而是以更加清醒的姿态来进行审视。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 婚姻关系在陈染的小说里不象在池莉、铁凝等女作家那里那样占有很大的分量,并成为她们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视角。陈染显然是不热衷于描写婚姻的,她的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单身、离异或者守寡,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是一道遥不可及而又飘忽不定的风景线,女主人公在对它的真诚期待和努力寻求中,获得的只是伤害和绝望。在陈染的小说中,女主人公们发现自己的目光无法与男性交接;自己的话语不能被男性承认;自己的理想难于让男性首肯。无论是可把握的客观实在,还是不可捉摸的命运力量,都在无情地开着玩笑,以戏谑和嘲弄的眼神俯视着在绝望中挣扎的女人们,最终将她们逼回到孤独的境地。而她的小说男主人公不是无能、懦弱、猥琐,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满足女主人公的需

读陈染《与往事干杯》有感

读陈染《与往事干杯》有感 陈染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性作家,作为一个清醒的女性写作者,她以个人的身体和心灵体验歇斯底里般地撞击着她所认为的关于女性的种种幻想,扰乱着主流文学的话语规范和象征秩序,展现了女性的真实自我。这一切使她的作品成为女性在当下时代中自觉的文学范本。陈染的小说充分写出了远离男权文化的女性生存状况。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幽闭,敏感,美丽且有智慧,她展示的女性世界被称为"私人生活",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成长经历。其中在母女关系的书写上,一改以往许多文本将母女关系处理成相依为命式的深情主题的套路,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使读者看到母女关系中除却相依为命的心灵认同、默契与戏谑之外也有监视、控制与逃避,以及无奈的痛苦。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下面我就以《与往事干杯》为例,简要谈谈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生命是一支漫长的钟。在她的代表作《与往事干杯》中,我看到了夜的尽头,那是生命的尽头。一个少女繁华而孤独、绚丽与清寂的往昔就以这样两句极富诗情与悲惋的语句缓缓展开…… 《与往事干杯》叙述了一个女孩子——肖濛——与父子两代人恋情故事。父母离异,孤独环境的压抑造成了少女肖濛心灵的抑郁,加以少女青春期性的萌动,肖濛误入性的歧途——与比她大二十岁的男邻居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她遇到了老巴,当她真的与老巴相爱时,却在偶然中发现老巴就是当年那个男邻居的儿子,她匆匆的告别老巴回国,却在不久后被告知老巴发生车祸死去了。一场爱情的悲剧让她心灵破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无太多奇特之处,故事本身也没有什么非常重大深刻的含义。肖濛的爱情悲剧既不是某种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无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更多的是对一种生活体验存一种情感的感悟。但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的语言。诗化的语言风格,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主观化情绪化的氛围中,让读者不知不觉被诱惑,然后一齐跌入作者感情的漩涡。 主人公肖濛,从小父母不和,家庭的破碎让她早熟而敏感,她沉默内向但内心丰富,她的内心就好像一个私密的小世界,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卑自怜,而由于无人交流引导,这种心情发展为一种病态的自恋,她渴望爱但又拒绝害怕爱。她与母亲住在破旧的尼姑庵里,邻居是一对感情不和的夫妇。我认为作者对这个地点的选择隐含这一种深意,尼姑庵向来被视为纯女性场所,可谓男性的禁地。但现在肖濛母女,一对夫妇都住在这里,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尼姑庵,这样的设计本身就有一种让人想入非非的意念。而肖濛母亲对自己女儿青春期心理的变化的缺少关注,加之幼时父母争吵的阴影,现在邻居夫妇天天不断地争吵,让肖濛对两性关系既有好奇渴望又有压抑厌恶,她处于青春期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郁。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她的这种抑郁来自于性,青春期性的懵懂与萌动,无法获得排遣而产生抑郁。邻居男医生此时对她的诱导,使她拒抗但又渴望,逐步深陷于这一畸形的关系中。在两人的关系中,到底有没有爱,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肖濛对他应该是混杂了父亲情人欲望羞耻种种感情,但并不能说肖濛对他就没有爱,尽管她年纪尚小,但以她的早熟,她对爱情已有一定得理解;他们的关系虽然一开始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但这种肉体上的欢愉使肖濛产生了深深地依恋与沉溺,她对他精神上依赖也渐渐加深。但是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畸形的爱情,必然是没有结局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肖濛必然是一生都无法忘怀这段经历的。 但对于老巴,这样一个年轻纯洁的男孩子,“从我看到他的第一眼就知道我的情感将无能为力的归属于他”,经历复杂的肖濛比老巴自然成熟的多,她做了他爱的导师,将自己的欲望在他的身上延续。两个人开始了看似正常的恋爱关系。在这一段的叙述中,作者埋下了很多的伏笔,从很多细节处就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现在的老巴与过去的邻居有着某种联系。小说的巧合就在这里,老巴竟然就是当年邻居的儿子!肖濛涌起了一种近乎乱伦的罪恶感,她有意遗忘的尼姑庵的回忆在一刹那全部清醒,她告别了老巴,回国。没想竟成为永别。她伤心绝望。在这一段感情中,我认为肖濛倾注的更多的是爱,是一种精神上的爱,他们俩之前长时间的鸿雁传书就是例证。但是在老巴身上,我认为肖濛总是隐隐约约寄托着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怀恋,也许她自己并没与意识到,或者她意识到了但不愿承认。她不愿再回首那段时光,就像她说的“记忆其实并不是真的在岁月的延续中退缩,那些令人疲倦的振奋之情,终究是使人有些羞愧难言。因此,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它们遗忘,遗忘,再遗忘。”所以当她发现那张照片时,她感到巨大的惊恐,深藏于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 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 《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陈染打破了这一樊篱,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对女性欲望的认同 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之中盛行的是“性放纵”,拥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自不必说,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占有三妻四妾,与男性的荒淫无度相比,女性的性爱权利却被剥夺殆尽,她们饱尝性压抑的痛苦,稍有抗争则被斥责为淫妇。但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谓的“淫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爱的美丽。 《私人生活》中,作者对女性的性爱本能做了充分的肯定。“我”因为身上“被唤起”的某种欲望,因为“一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联的感觉”与一个“喜欢这种快感甚于喜欢他”的男人“紧密缠联在一起”;禾因为对“我”的喜欢与“我”发生的美丽的性爱,一切都是纯洁的,禾晶莹剔透的泪珠,翡翠绿色的玉石枕,禾的“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所有的一切象征了我们纯洁的爱情,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我”看到伊秋与西大望“扭动在一起的身体”之后的“心惊肉跳”,“所有的毛细孔都在张开、放大、用力呼吸”,“我”意识自己长大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笔法,陈染在这里对女性的欲望做了充分地肯定。 其次,作者在描写“我”与别人的性爱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我”和T走进“阴阳洞”,T说“我们就在这儿”之后,作者的第一人称很自

全国2018年4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作品中,王蒙创作的小说是 A.《生死疲劳》B.《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C.《邢老汉和狗的故事》D.《沉重的翅膀》 2.冯骥才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贯穿故事始终的物品是 A·鞋子B.雨伞C.铅笔盒D.月亮 3.下列选项中,属于小说《哦,香雪》的一组人物形象是 A.女乘务员、波外翁B.赵慧文、李爱杰 C.癞六伯、志煌D.凤娇、“北京话” 4.阿城小说《棋王》中,说“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物是A·脚卵B.小毛C.“我”D.王一生 5.陈染小说《空的窗》中,让一位孤独寂寞的退休老人重燃生命热情的工作是A.坚持做礼拜B.街头卖艺C.为邮局送信D.领养弃婴

6.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中小渔“嫁”给洋老头的原因是 A.一见钟情B.贪图钱财C.获得绿卡 D. 日久生情 7.王安忆小说《喜宴》中,知青和小岗村教师一家交往的两个场景是 A.喜宴和喝茶B.喜宴和下棋C.喜宴和送葬D. 喜宴和割麦 8.刘庆邦小说《鞋》塑造守明这一人物形象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心理描写B.外貌描写C.侧面烘托D.环境描写 9.陈映真小说《将军族》中,最终殉情的国民党老兵是 A.王利发B.杨三老汉C.“三角脸”D.秦山 10.高晓声小说《陈奂生上城》的文体风格是 A.浪漫抒情B.寓庄于谐C.先锋魔幻D.荒诞滑稽 11.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故事在对苦难现实的真实写照中幻化出童话色彩,其主题意蕴是 A.对“文革”时代的否定和批判 B.对听任权势和命运摆布的否定和批判 C.对神秘世界的膜拜 D.对黑孩特异功能的推崇 12.韩少功小说《马桥词典》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是 A.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北小镇 B.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湖南泪罗县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台东县 D.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山东高密东北乡

陈染:《无处告别》

一直有朋友给我推荐陈染的小说,一直没有去阅读。那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的偏见。但在她的每一部文集里,《无处告别》都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我想,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黛二小姐庸困倦怠地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着什么。” 我一直在琢磨,陈染以这样一句漫无边际的句子作为小说的开头,一定有着什么诡秘的用意。 的确,如果说这句话并不能证明小说的主题的话,那它起码清楚地印记下了女主人公的状态。黛二小姐是以头痛、牙痛,还有仿佛整夜未眠的感觉进入状态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恰好是一篇用人物的状态来替代主题的小说。 黛二小姐的状态正愈发无限地逼近现代人的精神领域。正如小说永远体现的是人类的精神,而不是煞费苦心编织离奇的故事一样。从这一角度出发,《无处告别》可以带来一种启示——游移中的精神最终被生活所吞没和拒绝。 黛二小姐生活在自我的情绪中,她试图跟广阔的社会产生更多的接触,小说也就此从朋友,现代文明,母亲,和世界与黛二小姐的关系中去寻根究底,黛二小姐也同时从各个方面承受不同的压力。在最近或最远的生活里面,带给黛二小姐最终的失意和沮丧则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在黛二小姐的朋友中,墨非是个善于游戏自己的人物。遗憾的是,他走得并不彻底,他仅能勾起黛二小姐对朦胧未来的想象。但这远远不够。黛二小姐固执于自己的任性和幽闭。所以她放弃了墨非。黛二活在一种纯粹的自言自语中。她选择了生命由浓重到虚无的逃离。 黛二在文明的城市里渐渐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她的恐惧和焦虑超越了此时此刻的时间河流,停留在现在以后,停留在毫无空间感的广袤宇宙之外。它所代表的是最基本的接触和方式。欲望的复杂的背后,其实是生命原始的简单状态。黛二小姐一意孤行,甚至是奋不顾身去接近这种真实。不论真实意义存在与否,她都付出了代价。她在美国的那场可怕的、摇摇欲坠的婚姻;她与朋友缪一、麦三的道别,整个气氛的恍惚,不可捉摸和忽隐忽现的隔阂,都表明了黛二小姐的决心以及根深蒂固的压抑。人内心的真理意识已经流于虚假了。 “我想走在老地方/我想走在老路上。” 黛二终于在不知不觉中滑出了单纯的物质欲求,现实的战车将她摔离了轨道。她妄想用子虚乌有的意念来解救精神。那个滑稽的气功师也就乘虚而入。人性的平衡被出卖和利用。 黛二的失败活象是命中注定似的。当黛二独自疲惫地飘摇在城市街道的风雨中,她依然保持着冷静。她获得了仅有的支撑。只不过,生命充满着失望,没人对快乐负责,包括你自己;人类的精神永远在告别中轻轻地转身离去。由此,陈染的《无处告别》给予了阅读者最深刻、最残忍的伤害。 除此,没有别的理由!

(完整word版)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1

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 柳青《创业史》时代内容的把握。按照生活本源写出梁三老汉作为个体农民的摇摆、怀疑和苦恼,又从环境制约中表现生活和历史条件决定其走新道路的必然性。同三种 人物的斗争下的三条线索的推进。左倾的缺陷。 梁生宝——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 多、客观描写不足。欲显高大而反失平面。 同中见异与(阶级)对立方法。心理描写的丰富细腻。宏伟结构和精细描写的结合, 叙述与抒情议论的结合,时代精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 李准以正反人物来突出新事物新人物的显著与可贵。对人物内心矛盾的聚焦。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 杜鹏程《保卫延安》人民战争的形象图画。彭德怀的时代典型性与独特个性。不丑化敌人,写实、严谨,但倾向性明显导致无节制的浪漫主义倾向。 梁斌《红旗谱》阶级斗争主题与革命起源的叙述。党性与人民性的书写。朱老忠性格的逐步展开,活跃在矛盾尖端的英雄,但与主要情节有一定的游离。严志和思想的反 抗性与软弱性的结合。燕赵风骨与民族气魄。采用古典小说的传统艺术手法(相对 集中的短章节结构手法,富有戏剧性、传奇性。政治激情与理想英雄的刻画,英雄 传奇传统。 吴强《红日》战斗主题与战争场面,善于不同手法表现各种战役,人物的个性。对反面人物没有刻意的漫画化,张灵甫反动与才干的融合。视野更加宽广的战争小说。罗广斌《红岩》生动的人物画廊,合乎逻辑发热情节。 杨沫《青春之歌》知识分子道路与女性命运主题。主人公的奋斗成长形象。对话缺少个性。 曲波《林海雪原》特殊的题材与特殊的写法(传奇式的手法)。英雄人物在阶级本质外,有民间化的“五虎将”模式。民间文化因素的借鉴与利用,过于夸张与煽情,浪漫 化的英雄形象。 欧阳山《三家巷》人物性格发展的复杂性。爱情故事成分大。 浩然从写运动斗争到写人生大计的转换。相当真实地展现庄稼人心态的复杂与变化的艰难。浓郁的乡土气息。“三突出”与“主题先行”原则运用导致的局限。 王愿坚《党费》对英雄人物精神美的挖掘。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伏笔与细节)。很少涉及的重大题材、以平常生活与细节表现英雄性格、横断面结构方法下对细节的雕刻。茹志娟《百合花》截取有特征的横断面、精巧严密的结构、小处着眼的人物。纯洁鲜明的人物形象。委婉柔和与细腻优美的抒情调子。细节的巧妙安排,人物心灵和情感的 诗化。 萧也牧平淡中的审思,平凡的故事见其社会意义。质朴的真实感。从琐事中描写新人物。路翎充满原始生命精神、富有青春气息的浪漫主义气质。注重人物精神世界。 宗璞《红豆》政治与爱情的冲突。独特的文人韵味与丰富的心理内涵。“十字路口的搏斗”。 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被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 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 味。 姚雪垠题材开拓与文学史意义。在斗争中表现李自成,磨练与成熟的过程、优点与局限的并举,与现实的联系、受创作时代局限导致的描绘上的偏差。崇祯人物的异化性格。 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刻画与描绘上,节奏上)。生活化的笔法。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章节题库(女作家的小说)【圣才出品】

第23章女作家的小说 一、名词解释 1.铁凝(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2.《长恨歌》 答:《长恨歌》是一部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作者王安忆。主人公王琦瑶是40年代享尽风光的“上海小姐”,自从委身于当时的军政要人“李主任”起便开始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性命运。在“李主任”机毁人亡之后的十几年中,王琦瑶先后又与阿二、康明逊、程先生、老克腊等男性产生情感纠葛,最后却在一次窃案中死于非命。王琦瑶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是体现了当时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作家通过对王琦瑶的命运书写,为一种已经远逝了的文化形态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作品对上海文化精神的揭示,很多是通过上海的洋场和市井的场景描绘,通过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富有文化意味的准确把握和精细描摹得以完成的。而在人物的性格命运之中发掘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并在历史变迁中揭示二者共与存亡的血肉关系,则是《长恨歌》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王琦瑶和程先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命运书写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的这一特点。作品

的叙述语言精练老到、从容不迫,议论精辟有力、富有智慧,体现出作者对世事的渗透了解与颖悟。 3.《小鲍庄》 答:《小鲍庄》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文坛“文化寻根”热潮的兴起和蔓延,王安忆也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和这种文化制约下的民间生存。《小鲍庄》以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淮北一个小村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立体描绘,尤其是捞渣这一人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死,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精神中包含有善良、忠厚、团结、抗争等美好素质,但也不乏诸如顺天从命、愚昧迷信等文化劣性,小说通过捞渣之死“宣布了仁义的彻底崩溃”。王安忆的这部文化寻根小说被认为是“寻根文学”中的优秀作品。 4.身体写作 答:新女性主义的“身体写作”是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女性写作方式,是指凭借身体的写作,在女性自己的肉体感觉和感官的基础上来观望和认识自己,来体验自己从女孩到女人的成长过程来抒发女性的性别之累和生存之痛。陈染、林白是女性小说身体写作的代表。幽闭空间中女性的自我幻想,情感的自恋,“寡居”于男性世界之外的女性与女性的交往,成为她们叙事的典型方式。代表作品有《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站在无人的风口》《嘴唇里的阳光》等。 5.个人化写作

论张炜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嬗变_以_古船_九月寓言_丑行或浪漫_为例_何璐

2005年6月第6卷第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 .2005V o.l 6N o .2 收稿日期:2005-02-25 作者简介:何 璐(1969-),女,湖南衡南人,湖南大学衡阳分校讲师。 论张炜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嬗变 )))以5古船6、5九月寓言6、5丑行或浪漫6为例 何 璐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湖南衡阳 421101) 摘 要:张炜笔下的女性经历了从性格的单一到多元,从情感被动的等待到主动的追寻,从弱者到强者,从形象的 清晰到暧昧的嬗变,一方面说明了张炜女性观的转变与提升,一方面也说明了女性意识的衍化在男性笔下的投影,同时也为展开两性之间的友好合作,突破当前女性孤军写作的困境,共同创建丰满的女性主体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张炜;女性观;嬗变 一、标准的传统女性 中国女性文化生成于封建社会形态与传统父权文化形态的结合之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在这个内涵中,性别/角色/位置/属性构成一连串重要的文化符码,这些符码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互相同构,使得女性从呱呱坠地就被贴上了相应的标签)忍耐、顺从、牺牲、柔弱、依赖。女性的顺从与相应的忍耐与被动是男权文化中心的期待与规定,因为越剥夺女性的独立意识与反抗意志,男性霸权才能越为所欲为,才能衬托男性意识的伟大与超越。因而,传统女性一开始就是一个扁平的文化符码,女性单一的顺从特征使之丧失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资源,其派生出的自我牺牲、忍辱负重、压抑情感等等属性无一不是男性价值尺度的延伸与反映。更可悲的是,这种经由社会建构的女性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长存于人类的历史之中,并在一代一代的文本里反复出现,使之逐渐成为女性的常规心理并得到强化。进入20世纪后,虽经由/五四革命0的洗礼,女性解放意识伴随着人的解放思潮应运而生,大批女性作家萌动了自身的女性意识,塑造出与传统女性有别的女性形象,最特别的是丁玲笔下的莎菲,大胆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爱情,但在那样封闭的年代里,却最终归于失败)))双重的失败,爱情的破灭与生命的毁灭。即便如此,但却反映了女性执着的抗争与心灵的觉醒。可是,在男权文化中心,即使在八十年代的张炜笔下,女性依然是固定的传统模式,依然延续着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位。她们是柔顺的、被动的、依附于男性的性格单一的女性形象,仅仅作为男性的附庸与陪衬而存在,需要强大的男性的情感支撑,同时对男性忠贞不渝,即使他们三心二意。因而这些女性形象完全符合男性霸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与刻划。5古船6中的含章、闹闹、大喜、小葵无一例外是顺从柔弱的代名词。含章为了两个哥哥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是传统女性的楷模;大喜虽被见素抛弃,却依然痴心未改,固执地等待爱人回心转意;小葵深爱抱扑,在被逼嫁人并不幸守寡后为力保名节割断了与抱扑的情意;即便是其中最大胆的闹闹,虽然敢穿牛仔裤敢跳迪斯科,在心上人抱扑面前也是胆小如鼠,最多只敢拿一根粉丝去装腔作势地打抱扑的头以便引起他的注意。在爱情面前,她们都是顺从被动的,不敢主动热烈地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更不敢顺应自己心灵的呼唤,她们甚至比不上/五四0时代飞扬的女性。在厄运面前,她们是软弱可欺的,含章忍辱负重18年,屈服于赵四爷的淫威与凌辱之下;闹闹被强奸也只是发狠地洗自己发白的牛仔裤;小葵被逼嫁人,也是毫无怨言地顺从并令人惊异地恪守传统的守节之道;至于大喜,横遭抛弃也是忍气吞声,默默地在角落里舔着自己的伤口。在这样一群女 性面前,勇敢、热烈、激情与她们无缘,她们独立的女性意识依然潜伏在地表深处,浮现眼前的是一群无声的传统男权文化里的女性形象,尽管已经变异了历史与时空。 从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也可看出女性的附属地位。全书的结构中心是以抱扑为代表的男性对于历史的反思与批判,在作者心目中,男性才构成了整个社会前进的中流砥柱,抱扑沉默而坚强的身影正代表了作者对男性力量的倚重与骄傲,因此抱扑也最终走出了磨房而承担了挽救小镇的使命。而女性是没有思考力量的,她们顶多是男性失意时的一剂汤药,给疲倦不堪的男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其目的是为了让男人更好地担负起重振乾坤的使命。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女性的独立意识,她们对自己美丽的发现,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性意识的觉醒等等。她们的生命是围绕男人旋转的,她们的情感是等待着去奉献给男人的,她们的价值也等待着男人去肯定去发现,正如患了绝症后的见素在大喜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才发现了她的淳朴与痴情;抱扑要在闹闹被强奸之后才知道她对自己的一往情深一样。由此可见,张炜在5古船6中依然是一个传统男权文化的维护者,依然将女性锁定在顺从与弱者的定位上,忽略了女性自身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独立的价值。 二、裂变中的女性 传统女性在5古船6中的清晰统一的形象在5九月寓言6中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女性形象在文本中分裂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涌动着强烈的激情,一类仍然恪守着传统的依附顺从男人的妇道。这种轻微的然而令人惊异的变化不能不被视为中国女性意识的衍化在男性作家笔下的投影,也可说是女性主体的建构潜在地影响了张的女性观,至少在某一方面。 九十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就自觉地从女性角度与视角出发,从关注女性意识的社会历史生成意义出发,颠覆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她们文本中的女性不仅拒绝女性传统的孝妇贤妻良母角色在自身上的延续,而且反过来质疑并否定这种角色的定义及存在。林白、陈染等作家的写作更将女性意识深入到她们隐秘的内心深处,她们的私人写作开拓出一个全新的书写领域,高扬起女性身体与欲望的旗帜,使女性隐秘的内心欲望公诸于世,从中享受一种自我发现的快感。女性的身体,包括那些所有原来不为人所知的隐私都成为她们心目中的圣地,所有关于这部分的羞耻与恐惧感在她们笔下被真诚的歌颂一扫而空,女性的形象被赋予全新而多面的内涵。女性不再是软弱的、被动的,供男人欣赏的物的象征表达,相反,女性是独立的、自主的现实个体,她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了解自己的价值,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得以自由地舒展。在她们笔下,女性形象突破了男权文化的藩篱,获得了耳目一新的 53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22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圣才出品】

第22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一、选择题 下列曾被称为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的是()。(北京大学2010年研) A.《一个人的战争》 B.《方舟》 C.《弟兄们》 D.《在细雨中呼喊》 【答案】A 【解析】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具有相当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借着这本小说,林白有意总结她早期的生活及创作经验,并思索一个女性为写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全书是始自五六岁林白抚摸自己,初识身体的欲望,一路描写她的少年学习经历,初燃的创作野心,流浪四方的奇遇,一再挫折的恋爱,被迫堕胎的悲伤等情节。她最后辗转由家乡来到北京,“死里逃生,复活过来”林白洋洋洒洒写来,颇有不能自已的时候;但全书的形式虽不够精致,仍有一股直率动人的力量。 二、名词解释 1.身体写作(2007年吉林大学考题) 答:新女性主义的“身体写作”是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女性写作方式,是指凭借身体的写作,在女性自己的肉体感觉和感官的基础上来观望和认识自己,来体验自己从女孩到女人的成长过程来抒发女性的性别之累和生存之痛。陈染、林白是女性小说身体写作的代表。幽闭空间中女性的自我幻想,情感的自恋,“寡居”于男性世界之外的女性与女性的交往,成为

她们叙事的典型方式。代表作品有《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站在无人的风口》《嘴唇里的阳光》等。 2.个人化写作 答:个人化写作,又称“私人化写作”,在90年代以后,或以“私人生活”为题材、个人话语为载体、以“自恋”情节为突出特征开始在文坛上弥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写作”。90年代女性作家的“个人化写作”,在取材上多以自身故事为蓝本,人物往往带有作家本人的影子,包括外貌、性情、爱好、经历等等,展现的都是“女性生活”场景,以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为叙述对象,自言自语,充满了“自恋”的情结和声音。代表作品有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徐小斌的《羽蛇》、海男的《我的情人们》等等。 二、简答题 1.以两位女作家的创作为例,简要阐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基本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女性写作在新时期以来风起云涌,形成强大势头,似乎已成了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这充分表现出了文学创作中强烈的作家个性、人物倾向和独特的创作诉求,产生了大量的女作家及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特征有: (1)陈染的《私人生活》 ①简介 主人公倪拗拗是一个患有幽闭症的年轻女子,她对人群、对喧嚣的公共生活有难以消解地憎恶,她完全沉浸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中,有关死亡和彼岸世界玄妙的遐想在她头脑中占据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的代表人物,陈染及其作品对当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其长篇《私人生活》为蓝本,从女性主义视阈出发,关照自我真实与自我认同,并试图唤醒在文化符号系统中被压迫的女性话语权,最终找到自由穿梭于男权言说体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私人生活》双重维度女性话语权 戴锦华曾撰文这样评价陈染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染的作品从一开始,便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自我关注与写作行为的个人化,陈染的写作在其起始处便具有一种极为明确的性别意识。”在红色的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陈染,摒弃了与传统作家一致的,对于社会意义、国家使命、革命叙述的书写,而将个体写作定位为向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自我认同发出的追问,这不仅源于一种在迷惘困惑中自我确认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在重复讲述和追寻自己的过程中,记叙着自己不归而迷茫的心路。 陈染的个人主义与女性主义体验是根植于私人领域与 公共领域的双重可能性之上的,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具有了某种固定的范式――长期幽禁在一个自说自话的“私人

空间”,以其独特的姿态反抗着公共话语、公共领域,构建属于女性自身的私人世界。我们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或感情考虑为“内在于”我们的私人领域之中,而把这些精神状态所关联的世界上的客体当成“外在的”公共领域。对我们来说,无意识是内在的,我们把妨碍我们对生活进行控制的秘而不宣的思想、不可言说的强烈的原始情感、欲望或意图和共鸣以及恐惧,视为内在的,它与那些我们的言行所表达的东西相对照。当我忍不住说我对你的看法时,思想就仍然是内在的,但当我脱口而出时,它就出在公共领域之中――这种外部的、陌生的、多元的令人惴惴不安的世界。 在《私人生活》中,对“浴缸”――代表内敛的保守的私人领域的意象是这样进行描摹的:“自从母亲以及我亲爱的朋友都离开了之后,我觉得现在只剩下我和这个浴缸了。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像个亲爱的人那样躺在它的怀抱。在静悄悄的整个房宅里,只有它将我紧紧地搂抱,使我忘记所有的过去……在这一瞬间,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来死去的时候,就死在浴缸里。再也没有比这儿更美好的地方了。”“浴缸”成了拗拗唯一的朋友和慰籍,她不再与外部世界发生摩擦,而是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很长一个时期,“向后转”、逃跑,一直是拗拗在现实对抗中的姿势,而这些矛盾的、抵触的关系又是那么地源源不断,扯也扯不完,直到她发现这种逃避和恐惧感其实正滋生在她的心里、她的内部,她始终

关于陈染嘴唇里的阳光解读

关于陈染嘴唇里的阳光解读 《嘴唇里的阳光》的解读 《嘴唇里的阳光》是陈染出版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收集她近年来创作的12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了她创作成就。文章以独特离奇的视角、大胆怪异的想象,叙述了一系列女人的故事。巫女、空心人和秃头女们都在为幻觉守寡,在杂草丛生的情欲地带,人影像灵魂一样轻……,这本小说集是陈染先锋特质的代表作。中篇小说《嘴唇里的阳光》以下简称《嘴唇》集中代表了这一风格。 小说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并行的手法描写了一位做校对工作的知识女性黛二小姐作者小说惯用的女主角由拒绝爱实质是一种情欲,分列于“零,另一种规则”、“-,对针头的恐惧”、“三,重现的阴影”三节到屈服爱或是幻想爱分列于“二,一次奇遇”、“四,冬天的恋情”、“五,一次临床访谈”三节并最终嫁给爱或是陷入爱幻想中分列于“六,诞生或死亡的开端”,“七,飞翔的仪式”两节的故事,刻画了黛二小姐对情欲由压抑到接受并最终沉湎于幻想之中不能自拔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不同心理反应,揭示了现代知识女性对突如其来的情欲或者说性的解放产生的心灵悸动,更深层次反映了女性主体地位在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如何“突出重围”,取得立足之地,其中对佛洛伊德等人“潜意识”的运用使得小说一启幕便呈现一种迷雾。 由于很小的时候,黛二小姐的邻居为实现他的裸露癖而强迫未经世事的黛二看到了她一无所知的事情,从而使她幼小的心灵受到原始的“性”的刺激,产生先天心理上对性,也是对爱的恐惧。这里,邻居男工程师成为男性主体地位的代表,而幼小的黛二则无力反抗,只有默默地承受这种强质刺激。小说以“对针头的恐惧”来叙述,“针头”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用工具,而是隐射男性生殖器的代表意象。小说在不同地方写到黛二小姐对“针头”的恐惧。 “他取来了装满麻药的注射器,针头冲上,用右手拇指推了推针管,细细碎碎的雾状液体便从针头孔零零星星喷射出来。这雾状的液体顷刻间纷纷扬扬,夸张地弥散而开。” “黛二小姐望着孔森医生举着装满药液的针管向她靠近,惊恐万状。她张大嘴,那只就要戳向她的狰狞的针头使她面色苍白,失去可控制力。‘不,不!’她惊叫。” “模模糊糊中黛二小姐触目惊心地看到一根长在男人身上的巨大的针头朝向她的脸孔…….。” 这里,黛二小姐不仅仅看到了的的确确让人头痛的针头,还感觉到了从小便深刻在心里的“那根长在男人身上的巨大的针头”对她产生的极其可怕的刺激,“那长长的针头从小黛二的屁股刺到她心里,那针头同她年龄一起长大”,这种小时候受到的强质刺激一直伴她走过18岁继而成长到23岁。这使得经历了“性噩梦”的黛二小姐始终拒绝着爱,也抗拒着性。她的生命里排斥了爱,排斥了性。因此,她将自己保守地困在一种“零规则”

陈染创作的超性别意识

收稿日期:2006-09-19 作者简介:王璐(1969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7年第6期 总第201期 齐鲁学刊 Q ILU J O U RNAL N o .6 G enera l N o .201 陈染创作的超性别意识 王璐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陈染创作的超性别意识是对男女二元对立原则的消解。这是陈染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其创作的理念与追求,它可以使男人不再局限于男性角色,女性不再受到压抑和限制。 关键词:陈染;超性别意识;双性同体;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7)06-0102-04 陈染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她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论和主张,那就是超性别意识。这可以看作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94年4月,陈染在英国一些大学演讲时提出 超性别意识 ,它与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的 双性同体 的概念极为接近。双性同体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在同一身体上具备雌雄两性的性别特征。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伍尔夫认为双性同体是一个人进行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她在 一间自己的屋子 里曾说: 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若是男人,他的脑子里女性那部分一定也有影响,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里面的男性有来往。哥勒瑞治说一个伟大的脑子是半雌半雄的,他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此。只有在这种融洽的时候,脑子才变得非常肥沃而能充分运用所有的官能。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地不能创作。 [1](P120-121)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 西苏也认为: 双性即:每个人在自身中找到两性 的存在,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其明显与坚决的程度是多种多样的,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中一性。 写作 是一个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了解并且重新开 始的过程,它只能始于对方的生命疆界:这是一个多样重合、永不竭尽的过程,其中有无数的冲突和变革。妇女从中获得其形式(男人也会轮到的,不过那是他的另一部历史)。 [2](P198-199)西苏是从消除 男女二元对立这个意义上来解释双性同体的。在她那里,两性之间既没有尖锐的对立,也不排除其中的任何一性,并且两性在相互交流中可以产生无限的活力,而处于父权制文化中心边缘地位的妇女更趋向同性。这与伍尔夫对于双性同体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西苏的解释既是对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原则的消解,又是对差异的高扬。陈染在接受了西方女性主义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即超性别意识。她在 超性别意识 一文中说: 我的散文 炮竹炸碎冬梦 中有一段写的就是如何用 超性别意识 来看待一个人 沃尔夫在 一间自己的屋子 里,曾借用柯勒瑞治的话说: 伟大的脑子是半雌半雄的。 我认为,这话的意思不仅仅指一个作家只有把男性和女性两股力量融合地在精神上结合在一起,才能毫无隔膜地把情感与思想转达得炉火纯青的完整。此外,我以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力量的人,往往首先是脱离了性别来看待他人的本质的。欣赏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无性的。单纯地只看到那是一个女性或是一个男性,未免肤浅。 这显然是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启示下,对柯勒瑞治的 伟大的脑子是半雌半雄的 观 1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