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

《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

《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
《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

《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大的历史文件,预计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出现一个大力度、深化的全新的局面,我想国有企业改革也不例外。下面我谈一谈个人初步学习体会和理解。

《决定》以相当大的篇幅谈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的主要内容,应该说改革的基调没有变,《决定》中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我们既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又要符合市场要求,这就是改革的方向。

《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要求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决定》这么讲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资产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与市场经济融合。我想就是前一段改革的成果。

一、前一段改革的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里面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改革初期我们所面对的有超过200万家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近8千多万的国有企业职工,3千多万的集体企业职工,当时是面状的布局,各个行业都是国有企

业,从大企业到小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完全按照计划经济要求模式建立,当时建这些企业的时候跟市场经济完全没有关系,所以它的体制机制结构布局、社会定位、职工观念都是计划经济的特征。要把这么大的经济体系,这么多人,一亿多人从计划体系转到市场体系,从计划运行转到市场运行,这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应该说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一)第一阶段:1998年之前的改革

改革大概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8年之前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开始启动,到1998年之前,改革的体制上定位在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北京首钢的经验。承包经营责任制应该说改革起步阶段的一个非常积极的这样一个体制。因为它的作用是从计划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原先我们的国有企业是盯着国家计划,计划安排多少,你就生产多少。承包追求的是利润,必须在市场上把你的东西卖出去,取得利润之后才能完成承包指标,承包制之后企业从面向计划齐刷刷转向面向市场,这是承包制的作用。

但是承包制本身有局限,体制没有改,结构没有动,改的只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所以它是一种浅层次的改革也很难持久。

同时这一阶段,1998年之前在改革中也进行了一系列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试点,比如说那时候试过小企业怎么改制,那是诸城的经验,公司制怎么改革?怎么通过破产退出一些企业,包

括职工安置等等,当然的范围不是很大,是试点性质的,但是它非常有价值,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一些最重要的实践的基础。

(二)第二个阶段:三年改革脱困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个阶段,三年改革脱困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实际是1998年到2003年,实际是五年,朱镕基同志做总理期间,这一阶段以退出为主。国有企业摊子很大,人数很多,1998年之前我们并没有做实质性的退出,但是效益很差,1998年国有企业盈亏相抵,利润只有213.7亿。集体企业盈亏相抵是净亏损,当时的局面实际上已经是维持不下去,很多企业非常困难,亏损企业非常多,很多企业不能正常的给职工发工资,更没有办法给退休职工发退休金,医疗报销等等都做不到,当时是维持不下去的局面,不得以采取改革攻坚的措施。改革攻坚,这个期间做的主要是三件事情。

1、国有中小企业改革

第一个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退出,抓大放小,具体的方式,改制或者出售,加上对职工身份补偿,那时候叫“买断”。这项改革涉及到几十万家国有上百万家的集体企业,涉及的职工大概有四五千万之多,所以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我们布局结构就发生彻底变化,原先我们是个面状布局,各个行业都有国有企业,从大企业到小企业全是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改革之后,面状的布局就变成块状布局了。国有企业从中小企业退出去了,剩下的就是大企业了。

2、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

第二项工作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因为我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多数都是计划时期建的,进入市场经济有很多企业没有办法生存,这就变成困难企业,这些困难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它只能退出去,所以对这些困难企业实施破产退出安置职工是当时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1994年试点,1998年全国推开,2008年结束,一共是14年的时间,两头小中间大,这个期间我们一共破掉5010户大中型困难企业,涉及到的职工是984万人,这是一个空前规模的结构调整,难度非常大,大家可能还记得,那个时候也是闹事不断,一开始做破产的时候,几乎破一户闹一户,实际上这个破产就是中国为转向市场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原先是计划经济体制建一了大批企业,转到市场经济,这些企业必须从计划运行转到市场运行,很多企业转不过去,为了这个转向,我们破掉大数5000户大中型企业,涉及到职工1000万人。

3、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

第三项工作是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这实际是为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安全稳定社会。你这么多的企业破产,改制,下岗职工很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了这批职工也稳定了社会。这一组改革,朱镕基总理倡导的改革脱困时期的改革是整个我们国家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关键的一组改革,因为这一组改革根本性的改变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化解了大量转轨时期的结构

性矛盾,同时也是我们社会风险最大的改革,这一组改革对社会冲击是非常大的,企业破产会造成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即使是改制,职工也是不情愿,这一组改革对社会冲击非常大,是改革过程中最艰难一个阶段,没有这个阶段的攻坚就没有现在的局面。刚才我讲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我们涉及就是大企业,大企业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通过破产把不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退出去,剩下的企业都是好的,三年改革脱困对我们整个的布局结构影响非常大。

(三)第三个阶段:国资委时期的国有企业

第三个阶段,国资委时期的国有企业,到2003年的前后,当时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退出,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都到后期,都到扫尾阶段,剩下基本是国有大企业,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进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重点的时期。

第一个,政府干预是非常直接,大企业离政府更近,一个政府机构,我们都有主管部门,一个主管部门管的企业是非常有数,比如说冶金部,冶金部实际当时管的企业就四家,鞍钢、攀钢、武钢和宝钢,这么大的冶金部,这么多冶金的专业人员只管四家企业,所以干预非常具体。

第二个,政府又是多头干预,你光是一家管也好办,几个方向不同在管,管人的一个方向,管事一个方向,管资产一个方向,管事又分成不同性质的事,所以政府多头干预,直接干预加上多头干预这种结果是什么?两头责任都说不清楚,企业的经营责任

说不清,因为企业的事都是政府在定,企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说不清楚。第二个责任,政府的管理责任也说不清楚,因为不是一个政府部门管,它是众多的政府部门在管,一个企业没做好出了事是管人的部门应该承担责任还是管事的部门应该承担责任还是管资产的部门承担责任,也说不清,当时的体制是两层责任都说不清楚,所以这个企业是做不好,没有责任的事这个事一般是做不好。

党的十六大提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启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改革,组建管人管事管资产一体化的国资委,虽然管人管事管资产并没有完全做到,但是这些职权在国资委身上相对的给它集中,最后的结果就是从政府层面讲,责任比较清晰,比如说如果北京市国有企业都搞不好,那么谁应该承担责任?北京市国资委你绝对没有办法把责任推到任何一个方向,至少政府的管理责任是很清晰的。

国资委成立之后,进行了一套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建设,包括清产合资,摸清家底,明确主业,制定发展战略,建立经营业绩的考核制度,进行经营者的考核制,对收入总水平进行管理,加强外部对企业的监督等等,这一套制度建设是从无到有的建设,国有出资人是什么样,应该做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制度原先是没有人做过的。

同时国资委有推行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措施,推进了大量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工作,比如说改制上市,这个从中央到地方都做

了,中央企业现在67%的净资产已经在上市公司,应该说退得比较快,包括董事会建设,中央企业已经达到52家,内部的改革转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原先的中央企业是196家,铁道部又交给我们几家200家,现在调到115家。推进各个层次的企业领导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等,这些都是一系列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措施。这些措施优化了中央企业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机制转换和结构的优化,实际这套措施你如果从单一角度讲,每一项措施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一个问题,比如考核怎么考核才准?它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但是综合起来看,它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一套激励和约束的制度,你只要把企业做得好,对你的评价肯定应该高,那你可能是A级,你的薪酬肯定应该涨。如果企业做得不好,对你的评价肯定会低,你的薪酬肯定会降,所以它是一套激励和约束的东西,但是是不是那么准那么科学不一定都到位,但是总的方向不变。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

这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后的结果,肯定表现在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地方国有企业在改善,中央国有企业效益也在改善。大概从中央企业角度讲,大概是这样一套数据,2002年到2012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增加到22.5万亿,平均每年增长20.9%。实现的净利润从1622亿到9247亿,平均每年增长19%,给国家上交的税金2921亿涨到1.9万亿,平均每年增长20.6%。有45家中央企业进入到财富世界500强这个行列。这样

一种经营成果,当然有多种因素,比如说这十年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好,整个我们经济发展在一个扩张期,这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个也并不说明我们自身已经很好,比如说世界500强的问题,进世界500强只说明大并不说明强,就是我们本身自己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总体上看,这样一个经营效果不能说改革没有成效。所以有些专家讲,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可以验证的改革,是一项可以验证的改革,有些改革你们很难评价,最后结果怎么样,但是国有企业改革是可以验证,因为你改的这个对象,你的企业有一个市场表现,你如果改完之后,这个企业都变得好了,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你不能说改革没有成效。如果你说改完之后效益没变化,甚至还往下滑,那么你肯定不能说你的改革是有成效,所以应该说这十年,这些企业的经营效果看改革是有成效。

实际它的效果是什么呢?我们剩下的,中小企业改完之后,关闭破产之后我们剩下就是好的国有企业,相对于好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又把外部环境优化,逼着这些企业往上走,所以大体上改革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三中全会决定讲,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与市场经济相融合,我想这个融合是一步一步改到现在,一步一步把它融合起来,这是第一个问题,前一段改革简要的回顾。

二、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目前的状态分析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全是开

创性的工作。以前根本没有人做,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型国有资产管理怎么管,国有企业怎么管,以前是没有做过,国外也没有这种可以借鉴的实践,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现在还有我们这么多的国有企业,所以这是一个新的事物是一个新的实践,各个方面都没有经验。所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想一步做到位,完全不存在问题是不现实,所以我们觉得在规划下一步改革的时候需要把我们现在的现实状况分析清楚,有成效是不是也有问题?需要怎么进一步的改进?因为毕竟我们现在有十年的实践,具备一个进行反思的条件了。从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角度,除内部改革还不到位,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负担和服务还进一步分离,企业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属于企业内部的常规的问题之外,实际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1、出资人到底应该管什么

第一个问题,出资人到底应该管什么。设立国资委专门去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党的十六大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进展。原先没有出资人,原先是多头插手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在有了明确的出资人代表,这个责任是清晰的。但是国资委的性质仍然是一个行政机构,内部的人员都是行政官员,行政的机构是不适合于介入企业经营性质的决策,所以行政性的出资人的行为要有边界,你要越位,超过这个边界也会造成行政干预,这个所谓的行政干预不一定是原先的行政管理机构它有行政干预,

国资委做不好也会有行政干预的问题,因为毕竟国资委也是一个行政机构。前一段很多专家讲,尤其是原先我们国有企业改革的,应该是第一位的旗手即陈金泰同志写了文章,他觉得应该把对企业的监管职能和企业的股东职能应该分开,实际上也是有道理。

这些年,中央企业反映,国资委管得太多,太细,实际这个问题我们前几年在操作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有警惕,我们就怕把国资委转成一个插手很多,婆婆加老板一个这样的机构,所以大家还记得,国资委绝对不能当婆婆加老板,国资委不能批项目,不能过多介入企业内部的事务,包括投资、决策。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是不太容易挡得住,行政机构它的本能,它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它要把自己的权力做大,底下多少个局多少个处大家一块往下使劲,这个时候个别领导人去挡也是很难挡得住。即使是我们认可的一些工作,该不该做?这都需要研究。这几年国资委从规划发展角度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主业的问题,中央企业有一个突出主业的问题,所以对所有的中央企业都核定了主业,原则上不能做非主业的投资。那么按说这种管理办法,实际我们现在看是不太符合企业成长规律。因为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它可能需要不断的进行转型,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找新的业务模式,不断的进行升级,而这种调整和转型,它第一步做的可能就是非主业投资。比如大家都知道诺基亚,诺基亚是百年老店,一开始是做造纸的然后又做了胶鞋又做过电缆又做过轮胎,它之所以最后转成电信公司,我想是多少步的转型才转到

这个方向,那它做了多少的非主业投资,如果非主业投资都不能做,那就没有诺基亚或者说诺基亚现在仍然是个造纸公司,所以有些问题我们是应该反思的,尤其是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行业处于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如果一个企业陷在严重生产能力过剩行业内,你还不让他搞非主业,这个企业就会很难受,所以出资人的行为边界是什么?我们感觉还是需要划清楚。有出资人肯定比没有出资人好,原先多头插手,企业无所适从,现在有出资人,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出资人的行为边界。

2、国企的分类改革

第二个,是否需要进行分类的监管和改革。这十年来,中央企业虽然我们也研究过分类的问题,但是十年来,中央企业一直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监管和推动改革的。作为一个整体,中央企业,共性很多,但是中央企业内部差异也很大。我们有很多企业是有垄断资源的,比如说我们的石油、石化、电网、电信是垄断资源,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中央企业是竞争性的,完全靠市场。有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垄断资源的企业,它是政府定价,但是同时大多数企业它面对是市场,是市场价格。有些企业政治地位非常重要,像大的军工企业集团,的确在整个的国防建设应该说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我们又有很多是非常平民化的一些企业,实际的差异是非常大。不分类的监管可能就不适应企业它的实际情况,比如说考核,我们现在考核很简单,基本上是一个利润指

标的考核,但是它有一些企业它是政府定价,它的利润高低完全靠政府,所以我们实际的考核结果最后考核到发改委去,因为发改委管价格,发改委把价格提得高一点,他的实现利润就好,完成指标,发改委把它的定价压得很低,前几年都知道发电企业连续亏了多少年,实际不是他做得不好,他的单项指标,单项煤耗,我们很多企业都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就因为电价控制,这显然跟竞争性企业一块考核不是太合适。同时不分类的改革办法可能也不合适。因为最终它这些企业的体制模式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些是保障性,亏了他还得保,有些是竞争性的,最终的改革模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分类改革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3、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外部干预

第三个,外部干预现在有些还是挡不住。当时我们想国资委成立之后,外部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多头干预应该减少,现在的确是减少,就一般的行政机构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在减少,但是有几个方向最后我们看还是挡不住。大家都知道,一种是项目的行政审批,你必须到那去批,包括价格管理,这个对企业影响是非常之大,大家知道武钢、宝钢,湛江那个项目,北部湾那个项目,八年之前就报到审批部门,人家给你拖了八年才给你批下来,批下来之后,钢铁市场完全就不一样,那你说人家上还是不上?很多的资金,前期的资金都进去了,所以这种干预很多。第二个现在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是重复的检查和监督。

4、去除国企领导人的行政化色彩

第四个,企业领导人员市场化推不动。我们现在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很重,尤其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市场化的退出通道。现在我们的企业干部进口多样化,我们可以领导考核,我们可以竞争上岗,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我们可以通过海内外招聘,所以我们进口现在已经放得很大了,已经彻底多元化了,但是问题是我们没出口,没有市场化的出口。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有进一步改革的需要。

(二)国有企业的现状

企业的现状分析,下一步改革怎么做?跟企业现在的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经过前一段的改革,现在国有企业主要是一些大企业。从最粗的线条去分类,目前国有大企业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承担公共保障责任的国有大企业或者说叫公益性的企业以及纯粹的竞争性的国有企业。现在对这两种性质的企业,它怎么定位?怎么改革?争议都非常大,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事讲清楚,这两种企业为什么要有这两种企业,它怎么改革?需要把它讲清楚,不讲清楚的话,改革的方向就会不清晰,它事关改革的方向。

1、国有企业的分类

(1)公益性的国有企业

第一种,承担公共保障责任的国有企业,公益性的国有企业。那么在中央企业里面,最典型的是八家这样的企业,石油石化三

家,电网两家,电信三家。那么地方国有企业这一批企业也非常多,尤其在市这一层,高速公路、供水、供气、公交、地铁、环卫等等都是具有保障责任的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企业要承担保障责任。石油石化,就是供油、供气,企业要承担保障,两个电网是供电,三个电信是电信服务。

第二个特点,存在着资源垄断,或者是自然垄断或者是行政禁入,我说的行政禁入,所以它的模式是独家经营或寡头竞争。

第三个特点,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由政府管理,企业自己并没有定价权。

第四个特点,企业的社会效益高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你亏损你也要保供给,这样性质的企业有四个特点。那么这些企业的功能是什么呢?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这个是国有经济在当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国有经济搭台把台搭好你所有的经济大家一块去运作去唱戏,我们起这样一个作用。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批保障性的国有企业或者公益性国有企业?

第一个性质要求。这个企业亏损也要保供给,其他所有制经济企业是很难接受。大家知道,前一段电的价格压得非常低的时候,民营的、外资的电厂全部退出或者说停,人家说检修。只有

国有的在那拼命的发电,所以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接受。

第二个,规模要求。中国是一个大国,不管是供油、供气、供电还是通信服务规模都非常大,所以对这样一个国家的保障需要特大型的企业去保障,其他所有制经济目前规模还不够,这个特大型企业的保障,保障规模。比如说像中石油大家都攻击的很多,实际中石油就是一个庞大的供应系统,上边油田去开采,比如说我们要进口土库曼斯坦的气,中石油你就得投资,从土库曼斯坦修个输气管道,分布到周边城市节点上,就是一个庞大的供应体系。

目前对这些企业现在的争议是什么呢?说这些企业垄断取得高额利润,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现在大家网上看成天这个说是很多的,这种说法实际是不对的,这需要做说明的。

第一个需要说明是什么呢?所谓的垄断是因为有市场禁入,市场禁入是政府的政策定的不是企业定的,企业只是在政府划定的政策范围内去经营。所以这个事跟企业本身是没有关系。

第二,从这几个行业情况看,政府的产业政策,它有市场禁入都是有一定道理。比如电网,它是自然垄断,所以别的国家也都是一个电网,不可能架两个电网跟你一块竞争输电,不可能的。

石油石化目前的情况是炼油和销售都放开,但是开采没放。中国的石油开采能不能放?我估计也很难放。因为一个就是,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都是政府直接控制,除美国之外,其他国家一般都是国家石油公司的体制,政府要直接管。而且中国是一个非

常缺石油资源的国家,那么就剩这些油田,现在如果放开,大家一块去采,恐怕最后的结果把资源都破坏了,山西的煤炭大家可以看到,已经把资源都破坏了和环境污染,我估计石油开采我们恐怕也很难放。电信的情况是基础电信网没放,增值服务已经放开。基础电信网为什么不能放?一个投资非常大,另外一个基础电信网涉及国家安全,估计也很难放。所以从这几个行业情况看,政府的产业政策都是有一定道理。这是第二个需要说明。

第三个需要说明的,这些企业和行业价格都是由政府控制。企业没有办法通过操控价格取得暴利,大家为什么说垄断不好,因为你没有竞争对手,你说多少钱就多少钱,问题是这些行业所有我们带垄断资源实际上政府价格管理是配套的,所以企业利润高低全看政府定价,社会有人说你是国有企业政府向着你,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政府的行为和企业的行为,政府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企业的责任是赚钱,政府是什么责任?宏观稳定。而宏观稳定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通货膨胀不能高,那么油、电这些东西都是基础性的价格,你一涨后面全涨,所以政府为压通货膨胀,它必然要把你的价格压低。所以价格被管制企业想占便宜是绝对想不到,政府要控制通货膨胀,企业要涨价政府自然要压你,价格企业没法控制。

第四个需要说明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员工收入总水平都被控制,所以即使他有利润他也拿不走也分不掉,那么只能再投入形成新的国有资产,所以说这些企业通过垄断去抬高价格牟取

暴利,然后坐地分赃,这个机制是不存在,它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制度把它管住。实际说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另外一条主线。大家也看到,前几年改民航、改电力都说拆,拆完以后引入竞争机制,这条主线是没有变,那么现在这些行业,石油、石化、电网、电信能不能继续放开,能放到什么程度?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但是你指责企业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价格不是他定,是政府定。某一个行业它能放到什么程度?既取决于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也取决于政府的监管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说原先山西的煤炭,中国煤炭资源这么多,完全放开开采没有问题,民营企业做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政府的监管能力跟不上,他开采的时候你管他怎么有效利用资源?他们能不能保护环境?那么最后的结果,由于我们的监管能力跟不上,最后的结果资源破坏了,小煤矿回采率10%、15%,把好采的采完之后剩下的不管,把环境污染,最后山西没有办法,只能用大矿去收,所以能不能放开跟这个行业经济特征有关系,也跟政府的监管能力有关系,我们管得住就多放一些,我们管不住就放不开。对不具备暂时放开的行业,暂时不放开市场,授权特定企业去经营,并由企业承担保障责任,这是可以的,这个是政府可以做的一个选项,那么你授权它独家做或者几家做,它就具有垄断性,那么对垄断性怎么办?实际国外有非常成熟的办法,就是社会监管。比如法国,法电,就是一个电网,法电连发电带输电都在一起,那么就有非常强的监管机构,监管价格、服务标

准、成本、收入分配、资源配置而且监管你的产业限制,你不能无限延伸,防止你利用你的垄断地位去为企业谋取私利。所以现在我们很多应该做的事情是对这些企业要加强监管。像中石油这样的企业不监管确实不行,现在我们骂垄断骂得很多,但没有人去真正去研究怎么加强监管,我们觉得监管真正提高透明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合理的办法。这是承担保障责任的国有企业的问题。

(2)竞争性的国有企业

第二个竞争性的国有大企业,中央企业大部分是这种类型,真正垄断性是八家,其他都是有竞争性,地方企业这种企业也不少。当然如果再分一下,在竞争性领域里面再细分一下还可以分出一类,就是具有特定产业功能的企业,比如说最典型就是中央企业那些军工企业,军工企业没有任何它独占的资源,资源都是取于社会,但是它有特定的产业发展的任务,这跟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还不太一样,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你只要赚钱就行。如果这些军工企业在市场上赚了很多钱,但是军品任务都完不成,这个企业也不能算经营好,它还可以再细分出一类特定产业功能,它跟一般竞争性企业还不完全一样。那么对这批企业的批评是什么呢?批评你们国进民退,批评挤压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要求我们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那么这种声音现在仍然是很多的。实际上要求我们尽快把这些企业卖掉。

我们在做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时候,国有经济是彻底退出

去,那么余下的就是大型企业,在考虑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方式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两个重点的国情。

第一,中国的私营经济总体上处于家族企业的阶段。这个私营经济本身也有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也有一个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问题。目前我们私营经济总体上处于创业人的阶段,家族企业这个形态它有它的优势它有它的好处,内部是血缘带,内部忠诚度比较高,决策效率很高,管理成本很低,老板一拍板这事就定了,但是它有缺陷,内部没有任何的制衡,家族企业决策风险比较高,制度建设一般比较差,企业随意性比较大,企业的文化以家族为中心,外人是不太容易融进去,尤其你外人是很难进入它的核心决策层。但是家族企业总有一个问题,有一个坎,代际继传承的问题,富二代后面的是不是同样那么棒?所以把国有企业,现在我们退,我们从一线竞争领域退出卖给它,风险很大,一个风险,职工能不能接受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是必须考虑这么一个非常现实的风险,那时候大家都记得通钢,把人都打死,职工都不能接受,第二个,他能不能管好?比如说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最优秀的企业,现在比如说钢铁企业里是宝钢不是沙钢,沈文荣到宝钢去对宝钢的经营是非常佩服,宝钢卖给民营企业他不一定能管得好,这是一个国情,我们现在家族企业的阶段。

第二个国情,中国目前并不具备有效的大企业的市场治理环境。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但是它的大企业都是股权高度分散的公众公司,我们把国有企业变成这样行不行呢?股

权高度分散的公众公司,在公司治理中股东的作用非常有限。股东起什么作用?一看这个企业不行,我把股票卖了。股东不起作用谁在起作用?为什么那些西方股权高度分散的公众公司能运作得很好,实际股东是不起作用,股东不起作用,第一个靠市场,第二个靠中介,第三个靠法制。市场监管是非常严格,而且并购是非常活跃。它的中介是要负无限责任,所以它必须要有诚信。第三个靠法制,严密的法律而且有可诉性。之所以它的公司运作非常好,它靠的是这三个因素。中国目前市场的发育程度,中介的状态,法制建设的程度都不足以治理好公众公司,我们监管是很弱的。我们中介有时候还帮着人家做假账,我们的法制建设既不严密又没有可诉性,你看我们的上市公司出多少问题,起诉过几个人。所以目前这种市场缺一个有效的大企业的市场治理环境,最后是什么一个结果,就是大股东都不能退,人家说你一股独大是毛病都是一个弊端,但实际一股独大是无奈的选择,现在不仅国有会有一股独大,家族企业同样一股独大。为什么大股东不能退?股权只要一分散就出问题,一分散出现什么问题呢?股东管不了,市场也管不了,法也管不了,最后是绝对的内部控制,就会出现这样的企业。所以一股独大就是我们现实的状况,因为市场环境、法制环境都不足以治理好这个公司。

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国有大企业的改革沿用原先我们做中小企业改革简单退出的方式就不行了,还有退给谁的问题,国有退出去谁接手,接手无非是这几个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001班徐香100204136 [摘要]: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出发,体会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路以来的艰辛历程,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其发展过程的对比发现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希望有才之士可以找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制衡关系的象征。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国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甚大,又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其地位十分的重要。1979年以来,经过放权让利、推行承包制和股份制试点等改革措施,曾取得了某些成就,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没有企业创新,改革的成效也不明显。(一)国有企业改革推进 (一)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无独立性,完全受国家的计划控制,致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建设,但是总的来说这种企业制度缺乏效率。由于缺乏激励和动力,信息传递又是低质量高成本,以及预约约束软化,结过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国民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这样诸多的弊端,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着手开始改革。所谓“放权”,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方部分权力,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1979 年7 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后, 国有企业实行了固定利润上交任务、超额利润留归企业的改革试验, 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活力 (二)利税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从1983至1986年, 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改革,“利改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难题, 企业的经营效益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企业改革需要一种新的选择。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和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拨改贷”,目的是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所谓“利改税”就是国有企业将原来的上缴利润的形式改为缴税的形式;所谓“拨改贷”就是企业资金来源由原来的财政无偿拨付改为向银行贷款。 (三)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阶段(1985-1992)。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围绕此目标,试图以此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促进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随后国家出台《公司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行“万千百十,转机建制”规划,贯彻“抓大放小”方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一步步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体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下面我们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过程深刻体会国有企业改革在我国推进的艰辛历程。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2017年2月23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冀发〔2015〕21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切实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突出问题导向,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把握好改革的次序、节奏、力度,确保扎实进行、务效。 到2020年,全市国有企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部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3个阶段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文通过透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1978~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有企业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分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根据公司布置和要求,分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的重点战略部署,是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在学习中,分局党员干部一致认为:学习贯彻好《指导意见》,对于坚定国有企业信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推进,推动公司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刻认识《指导意见》对企业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改革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锐意改革创新,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为公司做强、做优、做大,作坚强的后盾。 二、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分局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干部员工学习,把学习领会《指导意见》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与公司年度工作要点明确的具体改革任务相结合,与分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相结合,把握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加快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动力。分局要把《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纳入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题学习研讨。 三、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分局发展难题。从分局实际出发,做好整体规划思路,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分局向前发展。一要继续发挥分局艰苦创业精神和有效引领作用。要更好地服务于公司发展需要,加快市场开发力度,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益。二要积极实现分局多元化发展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和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有效决策制度和执行监督机制。三要进一步落实分局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技术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绩效考核工作新办法、新路子。 四、强化监督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化内部监督,加强对钱、财、物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及外协队伍的监督,加强和改进效能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对广大员工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监督意见反馈整改机制。 五、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反腐倡廉“两个责任”,努力构筑领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深改委会议明确提出,未来三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重点,弥补不足。利与弊,促进国有经济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2020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启动年,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都将进入快速实质性推进的新阶段。 1 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十三次深化改革4月27日启动。一号文件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施方案》,具有抗击疫情的紧迫性。《四中全会重要改革措施实施方案(2020-2021年)》具有衔接四中全会精神的意义。 第十四次深改会是两个月后开的,排在第一位的文件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特别强调的是2020年的三项任务: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其中第三项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现代化经济体系任务的提出,当是下一次中央全会的主题。这个信息很重要。 2 改革的两个作用: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突破和先导作用的强调,对深化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了鲜明要求、指出了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 怎么改革:扭住关键,鼓励探索,突出实效 就是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脚点是“实效”。要从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改革任务是实打实的,责任也是实打实的,必须一级抓一级。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就是抓实效的方案。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引言: 雄厚的国有资产及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我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办不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经营权层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第三。放权让利虽然表现为中央政府利益的部分损失,但于经济总量增加,中央政府收益的绝对量也是增加的;同时,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又会带来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改善。因此,因此,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受益的帕雷托改进。 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从1986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过渡,但在涉及财产关系的深层改革上,同时出现了量种不同思路和对改革制度的两种不同选择。 一种思路是将国企改革任然限制在原有财产关系之内,而进一步推进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与这种认识相对应得制度选择就是企业承包责任制,中央政府决策部门倾向于这种改革思路忽然改革方案,于是从1987到1992年,国有企业经历了两轮承包制改革。 两轮承推进伊始,确实调动起企业忽然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1987年比1986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封闭额为14.1%和20.7%。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1987乃比1986年增长8.0%,1988年比1987年你增长18.2%,亏损面业逐年下降,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在去年**月下旬深入10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今年**月15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带队组成调研组,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等方式,先后深入**旅游集团、**城投集团、**能源化工集团、**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水务环保集团等企业调研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国资委和我市18户(集团)公司负责人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从1998年开始,先后历经了三轮大的改革。前两次改革因种种原因都没有进行到底。2015年10月,启动了第三轮改革。当时有市属国有企业97户,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46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51户。为了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从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果断决策,启动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采取“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双轮驱动、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企指导”的办法,一手抓停产半停产企业改制,一手抓经营性企业重组整合。按照“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首先以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国有资产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46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全面进行改制,妥善安置职工、化解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两年多时间完成改制任务;第二步对51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

推动实现裂变扩张、做强做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年多的改革实践表明: (一)“僵尸企业”改制全面完成 通过关闭清算、兼并整合方式,圆满完成46户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安置困难职工6089人,解决3050户职工住房困难和近30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6603名参改人员实现统一托管,275名遗属得到认定,2483名退休职工领到了统筹外费用,为151名内退及“4050”人员补缴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制企业资产实现集中统一运营,1070.19亩土地、5.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物委托**城投集团统一运营管理,**钢厂、第二毛纺织厂、石油机械厂464.56 亩土地移交市土地收储中心,有效解决了僵尸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取得重大进展 我市涉及剥离办社会职能中省市企业60家,其中国企办教育8所、医疗机构14家、社区机构2家、市政设施53项,除洛川县政府未实质性接收**炼油厂两所学校外,已全部通过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和自行撤销方式完成剥离任务。“三供一业”涉及160个小区、供水改造42521户、供电改造40499户、供热改造38787户,分离移交和资产划转全面完成,签订正式分离移交协议420份,签订率100%;按规范要求完成项目立项备案203项、招标139项;已完成21个小区9269户供水维修改造,完成55个小区22298户供电改造,完成49个小区13440户供热改造,使国

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解读(配图)

从城投行业角度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解读——借势转型,城投发展的新契机已到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国有企业进行类别划分,以及通过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现国资保值与增值等具体措施。这些内容的出现,对于城投类企业未来的发展必将产生影响——如何在“剥离政府融资职能”的政策环境下“求改革、促转型”,已成为大多数城投公司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我们从城投行业的角度,结合过往政策,就《意见》对城投类企业的影响进行解读。 一、《意见》对城投类企业的影响 《意见》从总体要求到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八个部分(共三十条细则)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目标与举措,被视作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尽管《意见》并非针对城投类企业,但是我们认为它仍然能从公司业务、发展方向以及管理增效三方面影响城投类企业的发展: 第一,《意见》第二部分第四条明确提出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其具体分类依据为企业的主业(产品与服务)所处行业与领域,这必然要求城投类企业有着清晰的业务架构——无任何主营业务,只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的城投类企业已难以为继(这与2010年下发的19号文对于此类城投公司的立场保持一致)。此外,无论被界定为“公益类”或“商业类”国企,引入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意见》第五条与第六条对两类国企的经营方式有明确说明)都是城投类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二,《意见》第四部分(第十二至第十五条)为新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构建了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级管理体制,从而也为城投类企业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要么被界定为“两类国有企业”,要么转型成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由此可见,无论从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角度考虑,还是从公司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角度考虑,转型成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都将是城投类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佳方向。 第三,《意见》中第三部分(第七至第十一条)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改革与法人治理)、企业内部控制增效、薪酬绩效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招聘与职工优胜劣汰)等四方面对国有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进行了指导。从城投行业的角度来看,落实上述内容仍需时间——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大多数城投公司并未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工资由财政支付),导致其在短时间内不具备执行绩效工资的基础,同时也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入职;二是大多数城投公司的员工整体素质不足,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存在难度;三是部分城投公司仍然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身份在企业任职的情况,对于这部分人员首先要解决其去留问题;四是部分政府长期将城投公司视作“政府编外部门”,这种认识误区也会对城投公司建立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造成阻碍。 通过对《意见》中影响城投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内容的解读,可以看出,城投类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已十分明确,实体化、市场化运营已是大势所趋,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已势在必行——“转型发展”、“明晰公司业务”、“市场化运作”(公益类企业也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运作)、“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效率”必将成为城投行业未来发展所必须注重的“新名词”。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与改革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意义 内容提要: 1、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既需要探索和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跟上,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和长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还要研究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规范的标准,明确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有计划地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进行下去。 3、打好当前“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攻坚战,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心;有利于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引言 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把握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攻坚的关系”。这一指示,对于我们努力完成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攻坚任务,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比如,如何才能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使其得到有效使用,实现保值增值,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又需要积累实践经验。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有者(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真正规范化的公司。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同时也规定了只有个别特定行业和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才可以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从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改组成了国有独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却很难实现政企分开,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说明,在国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此拉开了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序幕。作为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如何响应党中央的决定精神,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法律服务便成了一个应当积极思考的课题, 目前在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完整的法律或者法规对企业改制的各种形为进行规范。有关企业改制的规定除了较多运用《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外,还有一些是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更多的则是在党中央的有关决定、精神、会议纪要、讲话中体现。而在实际操作中,从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方均是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因此,笔者认为在企业改制的法律服务领域,不应当考虑依据某一法律的规定进行改制,而应当以“没有重大法律障碍”作为制定和实施改制方案的指导思想。 在此,笔者从律师实务的角度通过研究分析并结合先行者的经验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方案、步骤作了简要评述。 改制方案是企业进行改造的前提和指导原则,企业首先应当制订改制方案,然后有步骤地进行实施。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可行的改制方案。 一、企业公司制改造。主要适用于将非公司制的原国家控制支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规定的规范发行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国有独资公司。其中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只能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 二、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主要适用于城乡集体企业和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小型企业改制时对公司形式的选择。这一方式既有人合又有资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在一起,股权可以是员工个人股、员工集体股和法人股等多种形式,比较灵活。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也较易于为员工等各方接受。但不利于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三、企业分立改造。主要适用于企业存在多种互不关联或者能够互相独立的经营项目,整体效益较差,分开经营竞争力较强而又为各方普遍接受的情况。此时可将一个企业分立成几个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 四、企业债权转股权。主要适用于企业负债严重,没有现实偿还能力但又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经与债权人协商一致将全部或部分债权人的全部或部分债权转成股权,从而债权人变成股东的情况。这一改造方式,可以降低改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改制企业的财务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

【财政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财政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 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的指导意见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广大职工付出了不懈努力,成就是突出的。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

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

国有企业改革_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

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摘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历来备受瞩目。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1 引言 1978午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械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钢厂6户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由此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走过34年的历程,在各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在各种改革举措探索中前行。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倒在改革的路上,但毕竟也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突出重围”,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之路。今天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同于往昔的国有企业,这种变化使我们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2 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状况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有企业能否增强活力,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企业经营机制健全了,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才会发生根本好转。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1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00年以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从来没有超过1000亿元。到了2000年,3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结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到2390亿元,2002年是2630亿元,2003年达到4951.2亿元。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2.2 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的亏损补贴曾经是我国财政的一个大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财政收入中,对亏损的国有企的补贴首经达到了20%,即五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12688466.html,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作者: 来源:《市场观察》2015年第09期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广大职工付出了不懈努力,成就是突出的。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概要:“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 力和带动力的力量之源。”国有企业是国家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人名生活的富裕。 (一)国有企业的形成和重要性 1.国有企业的形成 14世纪航海运动的兴起,揭开了世界一体化的序幕,同时,也使资本主义迅速在全球开始扩张。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资本高度集中,从而一系列企业应运而生。从历史上看,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才发展起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 从理论上讲,判定一个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其基本依据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生产资料主体的性质。严格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就是运用国有资产为生产资料从事商品经营和生产 但是人们对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国有企业的标准也大不相同。因此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均不相同。 追溯我国国有企业产生历史,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建国前存在与革命根据地的国营企业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江西苏区和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就兴办了一些国营企业,他们为战争提供了军需品和日用品,分布在战争环境的农村,比较分散。企业的发展与同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根据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小,所占比重有限,而且主要属性用于军需和日用,但却是我国最早的国有企业,他们为行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管理骨干,保证了后来对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企业的顺利接受。 (二)由国家接管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在旧中国,由于旧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国家不仅遭受到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而企业遭到他们的经济侵略。他们在中国开资办厂,掠夺资源,压榨人民,积累了巨额财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采取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接管方针,把它们转变成中国的国有企业。 (三)由国家没收的旧政府和官僚资本 这一部分在旧中国的经济占很大比重。主要由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掌控。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已经拥有全国电力的85%,钢产量的97%,棉纱产量的53%,国家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 旧中国民族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家对其改造使之变成社会主义的企业。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基本上使公私合营改造成为国有企业。到1966年,国家停止向资本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