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习题

一、填空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__目的性__。

2.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____国家或个人____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狭义的教育目的是___国家______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教育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_国家的教育目的______;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__培养目标_______;三是____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_____。

4.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__社会依据_____和__个体依据____。

5. 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有信息完备原则、__系统协调原则___、___民主参与原则__和现实可行原则。

6.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其理论依据是_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____-,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的国情。

二、单选

1.教育活动最终是( A )自身的主体活动。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

A 受教育者

B 教育者

C 国家

D 学校

2.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 D )。

A 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

C 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 D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

3. 在( A )中,美国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彻底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A 《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B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C 《美国2061计划》

D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 ( B )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文化本位论

D 人格本位论

三、辨析

1. 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答: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答: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

国家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在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作为其国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指农民和手工业者),而培养这些人并达到理想国的目的,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他们是“深谋远虑的,真正有智慧的”;训练出勇于维持国家秩序和保卫国土的军人,使他们永远保持着“什么该怕,什么不该怕的信念”,“对内镇压不法之徒,对外抗虎狼般的入侵之敌”;也得训练出一大批安于生产,愿意

供养统治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使他们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的问题上,易于“达到意见一致”。可以说,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是与其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他那里,教育是社会政治的附庸。

涂尔干,这位教育社会学创始者,在他的学说中,是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他的教育学说实际上是其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涂尔干看来,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教育,他说:“今天,我们难道看不到教育同样随着社会阶级的不同,甚至随着居住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吗?现在,城市教育就不同于乡村教育,资产阶级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于工人受到的教育。”整个社会及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着教育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正是由于每个社会都具有适用于全社会的全体成员的规范,教育才使儿童产生:“(1)他所属的社会认为其每个成员不应该不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2)他所属的特定社群(社会等级、社会阶级、家庭、职业)认为其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四、简答

1.简要回答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教育目的是一种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人才培养方针,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具有以下重要的特性。

(一)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二)教育目的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发展性

从教育目的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一方面,教育目的总是某个时代的教育目的,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三)教育目的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对立统一

从教育目的实现的条件来看,教育目的既要受到某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又必须以尊重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有助于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

(四)教育目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

从教育目的的归属来看,教育目的不仅与教育价值紧密相关,是教育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是基于教育实践又对教育实践具有导向、规范等意义的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问题。所以,必须将教育目的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2.教育目的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目的作为主观和客观、时代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对立统一,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向的意义

从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来看,教育目的具有导向的意义。

(二)规范的意义

从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来看,教育目的具有规范的意义。

(三)选择的意义

从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产生的过程来看,教育目的具有选择的意义。

(四)激励的意义

从教育主体活动的动力来看,教育目的具有激励的意义。各类教育主体可以因为教育目的的存在,不断激发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教育目的实现。

(五)评价的意义

从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价值来看,教育目的具有评价的意义。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2.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审视各国的教育目的,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答: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不断加强,各国都充分认识到确定合理且现实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所以,从以上对各主要国家教育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上都体现出一下特点:(1)注重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

(2)注重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结合

(3)注重适应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结合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教育性质。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是对我国教育性质的基本规定。我国教育目的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既明确了我国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引导和发展学习者,又确定了我国对社会主义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要求,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明确在哪些方面促进发展。这不仅体现了人自身需要的层面性,而且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必然。

(3)全面发展的人是从事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的人才

人的发展可分适应性发展和自由发展两个层次、水平。适应性发展可分适应性的片面发展和适应性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也可分自由的片面发展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和方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源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五、论述

1.分析和论述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教育目的确立是指某个时代的教育主体对教育目的进行选择和制定的过程,其直接的结果是教育目的的产生,进而对教育活动产生导向、规范等意义。

(一)确立教育目的依据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社会依据和个体依据。

1、社会依据

马克思认为:“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所以,认为,一个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都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社会依据。

(1)社会经济状况和科技发展

社会经济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的确立,虽然直接体现的是政治统治集团的主观需要,但是,从根本上看,则反映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目的上的具体体现。因此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规格、类型和标准的需要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便有所不同。制定教育目的的过程作为上层领域里的政治活动,不仅有其经济的根本动因,而且这一过程本身一般也必须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相一致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贯彻实施所需的财力、物力等各种经济资源的充分支持。

(2)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其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教育目的作为统治阶级人才标准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上。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又首先表现为要符合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利益和需要。由此可以说,有什么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便会有什么性质的教育目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人才标准不同,教育目的便会有所不同。

(3)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还受到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东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对于集体的义务感,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如我国自古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目的。而西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日本和德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走的都是自上而下的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的“维新”道路,但是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普鲁士国王颁布的《法令》“要求国民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教育建立在宗教(路德派)的、效忠普鲁士君主的民族沙文主义的基础上,要求“学校培养忠实的教会子孙、服从的臣民、

未来的士兵和模范的家庭父亲”;而日本明治维新时则提出学校要服从“富国强兵”的总政策,以培养“效忠天皇的忠诚臣民”为目的,要求把年轻一代训练成。为“尊重宪法,服从法律,遇有紧急情况,要勇于为国家献身,维护帝国繁荣与天地同光”的人。显然,这两者有共同的阶级实质,又有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所带来的差异。

2、个体依据

教育目的确立的个体依据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对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受到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个体教育需要的影响。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显著特点。教育目的的制订不能不考虑这个特点。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而后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发展需要。具体体现在: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程度;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变化;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不同类别的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的需要。这样确立的教育目的才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

2.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

答: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以下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正好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中的问题。

1、适应论或工具论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二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来制定,使得教育和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免会落人工具或附庸者的角色。

2、近视化的倾向

从社会化的观点出发来选择教育目标,不能摆脱现状的困扰和当前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容易导致一种近视化的功利取向。

3、把人作为客体的倾向

教育目的在强调社会要求这一外部因素的前提下,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只提到了“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人仅是作为客体来对待,这样导致的必然

结果是: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上述三种价值倾向是密切相关的,即根据当前社会的要求来制定教育目的,在这个目的中不考虑人的主体地位,最多只是不违背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以,以往对教育目的的研究,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顺序:社会要求——人的素质(教育目的)——实施教育。这是一种适应论和工具论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的消极适应论及其导致的教育目的工具论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社会(环境)与教育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主体决定了环境的形成和变革,人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教育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这种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这样教育目的的研究顺序就成了:实施教育——培养新人(教育目的)——创造“新”社会。这种主体论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教育的超越论:一是教育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它不再简单地为维持一个已存在的社会而培养“工具”,而是要为一个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主体。这个社会不是宿命式的、既定的,而是由人创造和决定的。二是教育不再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有什么样的社会就要什么样的教育,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教育通过培养主体人来变革社会、决定社会。从而真正达到教育先社会而行。因此,教育目的要真正走出误区,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上实行转换。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题(三)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三类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类问题。 三、判断题 1、学校的个体价值中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错误第一章>>第二节学校的价值一、学校的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7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错误第三章>>第二节学校体系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科学研究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的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一规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在人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阐述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所当然也应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指南和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9页)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们是通过自己的意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不承认或低估意识的反作用和能动作用,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的反作用,与唯心主义史观夸大意识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在经济因素与社会意识的“交互作用”中,经济运动归根结底是作为一种必然的东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知识讲解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 胡德海

教学模式 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 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模式、范列教学模式. 集体教育——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 也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其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情景教育——明日快乐论——前苏联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模式中提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新任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地原始满足发展到最

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即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学科间的联系点。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和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因此,共同点是: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在于: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为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材料依赖性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综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附答案)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选择作用 C.激励作用 D.定位作用 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到影响。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⒎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⒏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⒐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B.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C.教育内容 D.教育的方向 ⒑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也是()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⒒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 A.教育目的 B.教育价值 C.教育思想 D.教育理论 ⒓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⒔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习题

第五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 的指导性文件是( D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育方针3.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D )。 A教育大纲B、教育目标C、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 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C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5.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 B )是灵魂。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美育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孔德、涂尔干的主张体现了(A )。 A.社会本位的思想 B.个人本位的思想 C.社会效率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的思想 7.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B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各育目标 D.教学目标 8.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教育内容 B.教育目的 C.学生 D.教师 9.儒家奉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主要反映了(D )的教育目的理论。 A.全面发展教育 B.理性教育 C.人本主义教育 D.德性教育 10.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多项选择 1.教育目的具有( ABD )作用。 A.导向 B.激励 C.规范 D.评价 2.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影响较大的流派有(CD ) A.儿童中心论 B.环境决定论 C.社会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3.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AC)。 A.发展方向 B.发展阶段 C.发展结果 D.发展进程

教育学原理导论

教育学原理导论 引言“要学-点教育学” 教师的教育视角 “我们能看到的是我们想看到的”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旅游团的导游,多课少时 教育意识 123456789 1378 246 59 排列按声调 小学是综合的,中学是综合分科并重,高中是分科 我们来到社会学习。不是为了适应社会,而是去改造 本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教育是什么?-------教学本质论 教育有什么用?------教育功能论 办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目的论 谁来教育?教育谁?------教育主体论 怎么教育?--------教育过程论 教育观:人的培养 教育:培养人 教育与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 教育与社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第一讲教育本质论 一、理论形态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概念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特点: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理性的系统认识 2/主要著作及人物 1.《学记》: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论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3.人物篇:孔子(前551--前479) 1. 教育方向的贡献弟子3000,贤人72人孔子想拿教师资格证,不是 孔子的问题,也不是教育部的问题,穿越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2.儒家思想 3.孔孟之道思想:“庶、富、教”(《子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习是行为 “有教无类”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优是悠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智慧树知到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传统文化 D:自然科学 正确答案:六艺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正确答案:孟子 4、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上所施,下所效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道可道,非常道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理想国 正确答案:学记 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孟子 正确答案:学记 7、“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 正确答案:阶级性 8、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奴隶社会 9、古希腊三大教育家是( )。 A: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昆体良 C: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正确答案: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0、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学记》 A:教学相长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正确答案:教学相长,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1、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重点总结

1 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把他们努力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2 教育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实质上承认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即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5 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6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7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概括文艺复兴以来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大教育学论》,这是近代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8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其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改造(3)学校即社会(4)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5)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9 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0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历史法,调查法,统计法,行动研究 11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12 人的发展就是指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所谓的个体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大二上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单选、多选、判断、判断简析) (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各种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她们的观点“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在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的。观点(1)、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的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的社会性特点。(2)、教育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就是或主要不就是有意识的模仿,有意识与有目的性就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就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就是制约其她社会活动的决定因素,而且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4)、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并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 (四)、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独立标志: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就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判断) (一)教育的功能: 1、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就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改变,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与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能力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与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单选、判断)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这决定了教育必须兼顾学生身体与心理的与谐统一发展。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内容。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适时进行。4、青少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 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了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即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二、单项选择 1.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A )。 A.霍尔 B.高尔登 C.华生 D.洛克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的是( A )。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发展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C )的发展。 A.社会性 B.智力 C.身体和心理 D.个性 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生理前提作用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7.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9.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 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著...............《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 .....。 c. “.经验 ..........,将人的一........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描述 ..”.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的教育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 ....(德)、康德 ..(德)等。 ..(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 ..(英)、卢梭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 ..—— ..表. ..整理现.”三个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 ........的诞生。 4.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他提倡发现学习 ....。 (3)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4)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P17) 1、宽泛: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 ..........”。涂尔干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教育起源(课本P30-P31) 1、动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勒图尔诺(法)的《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沛西·能(英)的《教育原理》。 基本观点: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 ..”.形式的继承与改进 ........。 .........“.教育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四章.docx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1、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有密切的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 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 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它把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当在长期革命与实践中,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灌输理论。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出了深刻阐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为社会全面进步而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价值的体现,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目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必然会出现主客体矛盾和其他矛盾,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也难以避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帮助人们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促使人们更有效的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更好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社会叫至关及社会规范传递、落实到每个个体上,使人实现社会化,才能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前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为人的智能素质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使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互为前提或基础,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思 想政治教育既注重个人的发展,又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就是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到社会 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使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解决人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着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

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完整版)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人口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特征。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提出的。 A.舒尔茨 B.亚当斯密 C.约翰杜威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A.教育的文化功能 B.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教育的本质属性 D.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7.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A.格塞尔 B.卢梭 C.霍尔 8.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华生 B.格赛尔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 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 C.文化 A.自学 B.训练 ( ) D.科技( ) D.文化 ( ) D.互补性 ) D.裴斯泰洛齐 ( ) D.爆发作用 ( ) D.高尔顿( ) D.弗洛伊德 C.洛克 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 ) D.教育 C.培训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 ) A.学生文化 B.校园文化 C.学校制度 D.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社会环境 B.教育 C.遗传 D.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 A.实践 B.主观能动性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A.校园物质文化 B.校园组织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 ) C.教育 D.训练 ( ) C.校园精神文化 D.校园制度文化 ( )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 ) C. 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 ) C.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 A.个别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 )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 ) D.荀子 21.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 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A.个体生命发展 B.个体身心演化 C.个体身心发展 D.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的观点。(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的观点。( )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说 C.内法论 D.外铄论 2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吨的教育”是的观点。(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 )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C.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27. 在教育工作中,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D.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趋势。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特征 D.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认知特征 B.不同的兴趣爱好 C.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的观点。 ( ) D.互补性 ( ) D.倒U型发展 ( )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 ) D.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是提出的, 体现了环境决定论 ( ) D.孔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