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6套(付,195页)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6套(付,195页)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6套(付,195页)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学案16套(付,195页)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

1.(2020·全国卷Ⅲ)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解析:A项,字画主要由纸张和绢、绫、锦等织物构成,为防止受潮和氧化,保存古代字画时要特别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正确;B项,由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化学成分可知,其中的铜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均处于最高价,其均为自然界较稳定的化学物质,因此,用其所制作的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正确;C项,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可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铜盐,因此,用其制作的颜料不耐酸腐蚀,错误;D项,因为氢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碳酸铜,所以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正确。

答案:C

2.(2019·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解析:陶瓷是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错误;B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黏土或含有黏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正确;C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正确;D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正确。

答案:A

3.(2019·全国卷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解析:A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正确;B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正确;C项,“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正确;D项,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错误。

答案:D

物质的组成、分类常以组合选项的形式考查物质的组成特点和常见物质的分类标准,题型是选择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辨认和再现能力,而胶体的考查通常以工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现象、生活常识为命题背景,将胶体的知识渗透到某一选项中。物质的性质、变化主要考查物质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题型是选择题,命题角度灵活,难度较小。化学用语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注重考查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和书写,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预计以元素化合物为中心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仍然是今后考查的方向。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或分子)组成。

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是否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5.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的大小(1~100 nm),胶体的特性是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用渗析法除去胶体中混有的溶液。胶体不带有电荷,但胶体粒子常带有电荷。Fe(OH)3胶体粒子为Fe(OH)3的集合体,因此1 mol Fe3+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少于1 mol。部分铝盐、铁盐[如KAl(SO4)2·12H2O、FeCl3·6H2O]溶于水,Al3+、Fe3+水解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能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而除杂,因此常用作净水剂。

(2020·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B.用水煤气可合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和含氧有机物

C.煤的液化属于物理变化

D.火棉是含氮量高的硝化纤维

解析:A项,天然气是由远古时代的动植物遗体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形成的,储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能源,正确;B项,水煤气为CO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合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和含氧有机物(如甲醇),正确;C项,煤的液化是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项,火棉名为纤维素硝酸酯,是一种含氮量较高的硝化纤维,正确。

答案:C

化学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一般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解题。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这是解这类化学题的关键。

(1)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的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最简式相同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同一物质。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C2H2与C6H6最简式相同,但前者为乙炔,后者为苯。

(2)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不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NaHSO4、CuSO4、NH4Cl溶液呈酸性,这些物质均属盐;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这些物质均属盐。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4)胶体粒子不一定都带电。如某些分子组成的胶体(如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等)的胶粒不带电。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表现为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如水结成冰),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3.古文中化学知识的常考点:我国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经典史籍中的化学成就;根据古代典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下列各项中,左、右两边说明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相关现象或事实解释或说明

A 乙烯使溴水褪色;苯使溴水褪色均发生了加成反应

B 用pH试纸测定某盐酸的pH;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某气

体为氨气

试纸均需要蒸馏水湿润

C 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

Ca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

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淀粉在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生

成氨基酸

均发生了水解反应

误;试纸用蒸馏水湿润后,盐酸的浓度减小,则测定的pH增大,影响测定结果,故B项错误;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而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C项错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三化学用语

1.八种图式

化学用法

实例 结构示意图 S 2-:;Al 3+:

电子式

球棍模型 甲烷:

;乙烯: 比例模型

甲烷:;乙烯: 结构式

CO 2:O===C===O ;HClO :H —O —Cl 结构简式

乙烯:CH 2===CH 2;乙酸:CH 3COOH 分子式

臭氧:O 3 化学式

明矾:KAl(SO 4)2·12H 2O 最简式

烯烃和环烷烃:CH 2 (1)化学方程式:如2FeCl 2+Cl 2===2FeCl 3。

(2)离子方程式:如2Fe 2++Cl 2===2Fe 3++2Cl -。

(3)热化学方程式:如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

(4)电离方程式:如CH 3COOH H ++CH 3COO -。

(5)电极反应式:如钢铁的吸氧腐蚀,负极:2Fe -4e -===2Fe 2+,正极:O 2+4e -+

2H 2O===4OH -

(6)电解方程式:2NaCl +2H 2O=====电解

2NaOH +Cl 2↑+H 2↑。

(2020·江苏卷)反应8NH 3+3Cl 2===6NH 4Cl +N 2可用于氯气管道的检漏。下列

表示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97N

B.N2分子的电子式:N??N

C.Cl2分子的结构式:Cl—Cl

D.Cl-的结构示意图:

解析:A项,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的质量数为7+9=16,该氮原子表示为16 7N,错误;B项,N2分子中两个N原子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N2分子的电子式为∶N??N∶,错误;C项,Cl2分子中两个Cl原子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Cl2分子的结构式

为Cl—Cl,正确;D项,Cl-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有18个电子,Cl-的结构示意图为,错误。

答案:C

1.任何纯净物均有化学式,只有由分子组成的物质才有分子式。如SiO2、NaCl是化学式,P4、C2H4是分子式。

2.球棍模型表示有机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键的情况和相对空间位置;比例模型表示

分子中各原子的大小比例和相对位置。两种模型若原子大小比例不同,表示的物质不同,例如CH4和 CCl4。

3.书写化合物的电子式时要注意:明确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切勿漏掉未

成键电子对;理清原子的排列顺序,如。

4.结构简式须保留官能团(如CH2===CH2不能写成CH2CH2),还要注意有机物中原子的

连接情况(如NO2—不能写成—O2N)。

5.各“式”切勿张冠李戴:名称还是化学式,分子式还是实验式,结构式还是结构

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还是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等。

6.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化学计量数要最简,注明反应条件并

注意“↑”“↓”“”“===”“―→”符号的使用。

考点四化学与STSE

STSE试题一般不会简单地考查类似“科普”知识的内容,更多地体现出和生产、生活有关现象、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知识,难度也有所增大。试题关注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安全和科技等领域,从中选择与中学化学相联系的某物质或某知识点命题,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同时,推广新技术、介绍新成果。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就必须在牢固掌握双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化学原理的应用。该类试题的选材热点如下:1.安全与健康。人类健康是高考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等。关注近年来新闻报道中,有关化学与健康方面的材料,如生活中的有毒物质、食品添加剂、新药物合成、新物质或已有物质的新用途开发利用等。

2.环境保护。关注近期的有关环境的社会事件;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的污染;废电池对饮用水和土壤的污染;最新开发的绿色材料在环保中的作用;绿色化学新理念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导向作用。

3.新材料、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的研究是化学发展的方向。关注新型高能绿色电池、新能源开发利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4.最新科技成果。研究高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成为高考选材热点。

(2020·全国卷Ⅰ)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对于上述化学药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H3CH2OH能与水互溶

B.NaClO通过氧化灭活病毒

C.过氧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四氯化碳

解析:A项,乙醇分子中有羟基,其与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因此乙醇能与水互溶,正确;B项,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其能使蛋白质变性,故其能通过氧化灭活病毒,正确;C项,过氧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3,故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正确;D项,氯仿的化学名称为三氯甲烷,不正确。

答案:D

绿色化学的特点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

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1.(2020·江苏卷)打赢蓝天保卫战,提高空气质量。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PM2.5 B.O2

C.SO2 D.NO

解析:A项,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粒径小,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大,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B项,O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C项,SO2引起的典型环境问题是形成硫酸型酸雨,SO2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D项,NO引起的典型环境问题有硝酸型酸雨、光化学烟雾等,NO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2020·天津卷)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钟南山

C.侯德榜 D.张青莲

解析:A项,屠呦呦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测定了青蒿素的组成、结构,成功合成双氢青蒿素等;B项,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C项,侯德榜的主要贡献: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侯氏制碱法等;D项,张青莲的主要贡献: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描述的是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过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屠呦呦。

答案:A

3.(2020·浙江卷)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式:

B.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C2H4O2

C.2-甲基丁烷的键线式:

D.甲基的电子式:

解析:A项,结构式是每1对共用电子对用1个短横来表示,乙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和每个氢原子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碳原子和碳原子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正确;B项,结构简式中需要体现出特殊结构和官能团,甲酸甲酯中要体现出酯基,其结构简式为HCOOCH3,错误;C项,键线式中每个端点为1个C原子,省略C—H键,正确;D项,甲基中碳原子和3个氢原子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还剩1个成单电子,正确。

答案:B

专题二化学常用计量

1.(2020·全国卷Ⅲ)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2.4 L(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7N A个中子

B.1 mol重水比1 mol水多N A个质子

C.12 g石墨烯和12 g金刚石均含有N A个碳原子

D.1 L 1 mol·L-1 NaCl溶液含有28N A个电子

解析:A项,标准状况下22.4 L氮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若该氮气分子中的氮原子全部为14N,则每个N2分子含有(14-7)×2=14(个)中子,1 mol该氮气含有14N A个中子,不是7N A,且构成该氮气的氮原子种类并不确定,错误;B项,重水分子和水分子都是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所含质子数相同,错误;C项,石墨烯和金刚石均为碳单质,

12 g石墨烯和12 g金刚石均相当于12 g碳原子,即

12 g

12 g·mol-1

=1 mol碳原子,所含碳

原子数目为N A个,正确;D项,1 mol NaCl中含有28N A个电子,但该溶液中除NaCl外,水分子中也含有电子,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C

2.(2020·浙江卷)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MnO-4+5HCHO+12H+===4Mn2++5CO2↑+11H2O,1 mol [4MnO-4+5HCHO] 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0N A

B.用电解粗铜的方法精炼铜,当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为N A时,阳极应有32 g Cu转化为Cu2+

C.常温下,pH=9的CH3COONa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数为10-5N A

D.1 L浓度为0.100 mol·L-1的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数为0.100N A

解析:A项,Mn元素的化合价由+7价降至+2价,则4 mol MnO-4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 mol×[(+7)-(+2)]=20 mol,即转移电子数为20N A,正确;B项,电解精炼铜时,阳极为粗铜,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有比铜活泼的杂质金属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以及Cu失电子的氧化反应:Cu-2e-===Cu2+,当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为N A时,即电路中通过1 mol电子,Cu失去的电子应小于1 mol,阳极反应的Cu的物质的量小于0.5 mol,则阳极反应的Cu的质量小于0.5 mol×64 g·mol-1=32 g,错误;C项,溶液的体积未知,不能求出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数,错误;D项,n(Na2CO3)=0.100 mol·L-1×1 L=0.100 mol,由于CO2-3发生水解:CO2-3+H2O HCO-3+OH-、HCO-3+H2O H2CO3+OH-,故阴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0.100 mol,阴离子数大于0.100N A,错误;答案选A。

答案:A

3.(2019·全国卷Ⅱ)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3 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3-4数目为0.1N A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解析:A项,3He的中子数为3-2=1,则3 g 3He的中子数为3 g

3 g·mol-1

×N A mol-1=N A,正确; B项,磷酸钠为强碱弱酸盐,磷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则1 L 0.1 mol·L-1的磷酸钠溶液中磷酸根离子的个数小于1 L×0.1 mol·L-1×N A mol-1=0.1N A,错误;C项,重铬酸钾被还原为铬离子时,铬元素从+6价降低到+3价,1 mol重铬酸钾转移的电子数为3 mol×2×N A mol-1=6N A,正确;D项,正丁烷与异丁烷的分子式相同,1个分子内所含共价键数目均为13,则48 g正丁烷与10 g异丁烷所得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48 g+10 g

58 g·mol-1

×13×N A mol-1=13N A,正确。

答案:B

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各物理量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相互换算,混合物成分含量的确定,未知物质化学式的确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多步连续反应的计算(即关系式法计算)等。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的求算,常出现在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判断中的某个选项中。近几年高考理综对化学计算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值也逐年上升,约占化学总分的15%,高考命题变化趋势是注重基础,所以计算方面很难的题较少。

考点一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判断一定量的物质中所含某种粒子数目的多少,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命题者青睐将阿伏加德罗常数与气体摩尔体积(涉及外界条件、物质状态等)、物质结构(涉及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化学键数等)、电离与水解(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及盐类的水解特点、溶液中离子浓度)、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数目)、可逆反应等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复习备考中除了需要注意相关的解题技巧外,还需要对相关知识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将知识准确、合理的应用。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础点进行辐射,将相关知识总结归纳,在准确把握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关系的前提下,着重关注易错点,并通过练习加强理解掌握,这样才能通过复习切实提高得分率。同时还要注意以下细微易错之处:

1.注意外界条件和物质状态:若题目给出的是物质的体积,则要注意外界条件和物质的状态,如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SO3在标准状况下为固态、标准状况下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为液态或固态;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应用阿伏加德罗常数时,要注意条件是否是标准状况,是否是同温同压;物质的量、质量不受任何条件的影响,如任何条件下2 g H2的物质的量必是1 mol,所含分子数为N A,1 mol H2在任何条件下其质量都为2 g,所含分子数为N A。

2.注意明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殊物质的原子个数、电子个数,如Ne、O3等;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如D2O、18O2等;一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如SiO2、CH4、CO2等;最简式相同的物质中的微粒数目与物质的组成有关,如NO2和N2O4、乙烯和丙烯等;摩尔质量相同的物质中的分子数相同,原子数不一定相同,如:N2、CO、C2H4等;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数目与物质的结构有关,如H2O2、C n H2n+2中化学键的数目分别为3、3n+1。

3.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微粒:考查指定物质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时,常设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被氧化、被还原、电子转移(得失)数目方面的陷阱,如Na2O2、NO2与H2O的反应;电解AgNO3溶液、CuSO4溶液的反应;Cl2与H2O、NaOH、Fe的反应。分析该类题目时还要注意反应产物以及过量计算问题。

4.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或盐类的水解: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及粒子浓度大小关系时,常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盐类的水解平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可水解的盐溶液中,离子发生微弱水解,电离产生的离子数量均小于理论数量。如 1 L 0.1 mol·L-1的乙酸溶液和 1 L 0.1 mol·L-1的乙酸钠溶液中CH3COO-的数目不相等且都小于0.1N A。

5.注意一些特殊的反应:如一氧化氮和氧气不需要条件即可反应,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合成氨反应属于可逆反应。

(2018·全国卷Ⅱ)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24 g P4中所含P—P键数目为4N A

B.100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1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1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 A

解析:A项,常温常压下,124 g P4的物质的量是1 mol,白磷是正四面体结构,含有6个P—P键,因此其中所含P—P键数目为6N A,错误;B项,Fe3+在溶液中水解,所以100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小于0.1N A,错误;C项,甲烷和乙烯分子均含有4个氢原子,标准状况下,11.2 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是0.5 mol,其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 A,正确;D项,反应2SO2+O22SO3是可逆反应,因此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1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大于2N A,错误。

答案:C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以物质的组成、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等为载体,考查有关摩尔质量、气体体积、溶液浓度、电子转移数目等的简单计算。解答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类题目的基本方法如下:

(1)看:看所给数据是体积、质量还是物质的量。如果所给数据是质量或物质的量,该类数据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

(2)定:确定对象是气体、固体还是液体。如果是气体,要注意外界条件是否为“标准状况”。

(3)算:根据所给物理量进行计算,在求算时要注意:不要直接利用溶液的浓度代替指定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角色”可能不同,电子转移数目也可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考点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计算:n =m M =cV 。

(2)正确判断溶液的溶质并计算其物质的量: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如Na 、Na 2O 、Na 2O 2――→水NaOH ,SO 3――→水H 2SO 4,NO 2――→水

HNO 3;含结晶水的物质:如CuSO 4·5H 2O ―→CuSO 4,Na 2SO 4·10H 2O ―→Na 2SO 4;特殊物质:如NH 3溶于水后溶质为NH 3·H 2O ,但计算浓度时仍以NH 3作为溶质。

(3)准确计算溶液的体积,不能用水的体积代替溶液体积,应根据V =m ρ计算。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以配制500 mL 1.50 mol·L -1 NaOH 溶液为例。

(1)计算:需NaOH 固体的质量,计算式为0.5 L ×1.50 mol·L -1×40 g·mol -1=30.0 g 。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 固体30.0 g 。

(3)溶解:将称好的NaOH 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4)移液:待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注入500 mL 容量瓶。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注入容量瓶,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距瓶颈刻度线1~2 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3.抓住表达式c (B)=n (B )V

进行误差分析。 (1)导致c (B)偏低的错误操作:垫滤纸称量NaOH 固体;左码右物(使用游码);称量时间过长(潮解);洗涤或转移时溶液溅出;未洗涤烧杯及玻璃棒;定容时超过刻度线用滴管吸出液体;定容时仰视;定容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

(2)导致c (B)偏高的错误操作:砝码生锈;定容时俯视;未等溶液冷却至室温就定容。

(2020·河南省六市第二次联合调研)某同学参阅了“84”消毒液说明中的

配方,欲用NaClO 固体配制480 mL 含NaClO 25%,密度为1.19 g·cm -3

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配制过程只需要三种仪器即可完成

B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烘干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

C .所配得的NaClO 消毒液在空气中光照,久置后溶液中NaClO 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D .需要称量的NaClO 固体的质量为140 g

解析: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等,A 项错

误;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需要烘干,B项错误;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的质量为500 mL ×1.19 g·cm-3×25%=148.8 g,D项错误。

答案:

C

1.溶液配制过程中有“四个数据”经常出现。

数据要求或解释

药品的质量实验室中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而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 g,所以记录数据时只能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如所需NaCl的质量为14.6 g,

不能写为14.60 g

容量瓶的规格

①选择容量瓶的规格时应该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稍大,如需用480 mL某溶液,则应该选择

500 mL容量瓶。

②回答补充仪器的问题时应该注明容量瓶的规格,如回答“500 mL容量瓶”时,不能只回答

“容量瓶”

洗涤烧杯2~3次移液时洗涤烧杯2~3次是为了确保溶质全部转移入容量瓶中,否则会导致溶液浓度偏低

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 cm

定容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 cm 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否则容易导致液体体积超过刻度线,溶液浓度偏低

数增大,如量筒,容量瓶虽无具体刻度,但越往上,所盛溶液越多;由上至下读数增大,如滴定管。读数时又分为两类情况:由液面定刻度线,如观察滴定管的示数;由刻度线定液面,如容量瓶定容、量取一定体积的浓H2SO4等,所以综合起来有四类情况,以量筒和滴定管(初始读数正确)为例。

操作实验量筒滴定管

量取一定体积液体仰视,液面偏高,所取液体偏多;

俯视,液面偏低,所取液体偏少

仰视,液面偏高,所取液体偏少;

反之偏多

由固定液面读示数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大;俯视,读数偏小考点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1)公式法:应用从化学原理和化学定律总结归纳的一般公式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公式法的优点是思维推理过程有据可循,并能迅速地列出具体解题算式。公式法在解决有关溶液的计算时应用比较广泛,应用此法必须注重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范围,及公式中各文字所代表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公式,避免生搬硬套。

(2)关系式法:关系式法也叫比例法,就是根据化学概念、物质组成、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数量间的关系建立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即表示某些量在变化时成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根据关系式确定的数量关系,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

2.化学计算的一般步骤:根据题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依据题中所给信息及化学方程式判断过量,用完全反应的量求解;选择适当的量(如物质的量、气体体积、质量等)的关系作为计算依据,把已知的和需要求解的量[用n(B)、V(B)、m(B)或设未知数为x表示]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式的下面,两个量及单位“上下一致”;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3.多步反应计算:涉及多步反应体系,往往依据若干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的方法,称为“关系式”法。利用关系式法可以省去不必要的中间运算步骤,避免计算错误,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结果。用关系式法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建立关系式的方法主要有:利用物料守恒关系建立关系式、利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式、利用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

(1)要确定铁的某氯化物FeCl x的化学式,可利用离子交换和滴定的方法。实验中称取0.54 g的FeCl x样品,溶解后先进行阳离子交换预处理,再通过含有饱和OH-的阴离子交换柱,使Cl-和OH-发生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溶液的OH-用0.40 mol·L-1的盐酸滴定,滴至终点时消耗盐酸25.0 mL。计算并求出FeCl x中x的值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出计算过程)。

(2)探究小组用滴定法测定CuSO4·5H2O(M r=250)含量。取a g试样配成100 mL溶液,每次取20.00 mL,消除干扰离子后,用c mol·L-1 EDTA(H2Y2-)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平均消耗EDTA溶液b mL。滴定反应如下:Cu2++H2Y2-===CuY2-+2H+,写出计算CuSO4·5H2O质

量分数的表达式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可得下列关系式:FeCl x ~x Cl -~x OH -~x HCl ,则n (Cl)=n (Cl -)=n (OH -)=n (HCl)=0.025 0 L ×0.40 mol·L -1=0.01 mol, m (Fe)=0.54 g -0.10 mol ×35.5

g·mol -1=0.19 g ,n (Fe)=0.19 g 56 g·mol -1=0.003 4 mol 。n (Fe)∶n (Cl)=0.003 4∶0.010 ≈ 1∶3,即x =3。 (2)由题意可得下列关系式:CuSO 4·5H 2O ~Cu 2+~H 2Y 2-

,则a g 试样中n (CuSO 4·5H 2O)=n (H 2Y 2-)=c mol·L -1×0.001×b L ×5,所以CuSO 4·5H 2O 质量分数的表达式w = c mol·L -1×b ×10-3 L ×250 g·mol -1×5a g

×100%。 答案:(1)3

(2)c mol·L -1×b ×10-3 L ×250 g·mol -1×5a g

×100%

高考化学计算的特点是主要考查学生知识建构的整体性和灵活应用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试题整体的计算量不大,更多的是对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性质的理解,试题不会做数学游戏、审题绕圈子,保留化学计算的本来面目;把实验操作、生产实践和化学计算综合起来,或者通过图表、报刊文献等背景呈现方式、力求题型出新,体现化学学科对计算的要求,更体现对计算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化学计算应该降低难度。化学计算题还常同时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推理、数形变换等。化学计算常要根据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但建立教学模型的前提应该是先建立正确的化学概念、弄清概念的含义,即找出计算依据。只有对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建立起来的算式或数学表达关系才能正确,才能顺利解答计算题。

1.(2018·全国卷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4 g 镁与27 g 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 .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 .1 mol 重水与1 mol 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 .1 mol 乙烷和1 mol 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解析:A 项,1个Mg 原子中有12个质子,1个Al 原子中有13个质子。24 g 镁和27 g 铝各自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所以24 g 镁含有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2 mol ,27 g 铝含有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3 mol ,错误;B 项,设氧气和臭氧的质量都是x g ,则氧气(O 2)的物质的量为x 32 mol ,臭氧(O 3)的物质的量为x 48 mol ,所以两者含有的氧原子分别为x 32×2=x 16 mol 和x 48×3=x 16

mol ,即此时氧气和臭氧中含有的氧原子是一样多的,而每个氧原子都含有8个电子,所以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正确;C 项,重水为21H 162 8O ,其中21H 含有1个中子,16 8O 含有8个中子,所以1个重水分子含有10个中子,1 mol 重水含有10 mol 中子。水为11H 162 8O ,其中11H 没有中子,16 8O 含有8个中子,所以1个水分子含有8个中子,1 mol 水含有8 mol 中子。两者的中子数之比为10∶8=5∶4,错误;D 项,乙烷(C 2H 6)分子中有6个C —H 键和1个C —C 键,所以1 mol 乙烷有7 mol 共价键。乙烯(C 2H 4)分子中有4个C —H 键和1个C===C ,所以1 mol 乙烯有6 mol 共价键,错误。

答案:B

2.(2017·全国卷Ⅱ)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L 0.1 mol·L -1NH 4Cl 溶液中,NH +4的数量为0.1N A

B .2.4 g Mg 与H 2SO 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

C .标准状况下,2.24 L N 2和O 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 A

D .0.1 mol H 2和0.1 mol I 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 A

解析:A 项,NH +4是弱碱根离子,发生水解:NH +4+H 2O NH 3·H 2O +H +,因此NH +4数量小于0.1N A ,错误;B 项,2.4 g Mg 为0.1 mol ,与硫酸完全反应后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4×2÷24=0.2(mol),因此转移电子数为0.2N A ,错误;C 项,N 2和O 2都是分子组成,标准状况下,2.24 L 任何气体所含有的分子数都为0.1N A ,错误;D 项,H 2+I 22HI ,反应前后系数之和相等,即反应后分子总物质的量仍为0.2 mol ,分子数为0.2N A ,正确。

答案:D

3.(1)铜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反应,生成的盐只有硫酸铜,同时生成的两种气体均由N 、O 、S 中两种元素组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都小于50。为防止污染,将产生的气体完全转化为最高价含氧酸盐,消耗1 L 2.2 mol·L -1

NaOH 溶液和1 mol O 2,则两种气体的分子式及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生成硫酸铜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2)为确定碱式碳酸铝镁[Mg a Al b (OH)c (CO 3)d ·x H 2O]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准确称取3.390 g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 2 0.560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②另取一定量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样品的固体残留率? ??

??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样品在270 ℃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600 ℃以上残留固体为金属氧化物的混合

物)。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碱式碳酸铝镁样品中的n (OH -)∶n (CO 2-

3)。(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1)铜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反应可能生成NO 和NO 2,相对分子质量都小于50,符合题意,1 mol O 2参与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 mol 。设NO 2的物质的量为x ,NO 的物质的量为y ,则x +y =2.2 mol ,x +3y =4 mol ,解得x =1.3 mol ,y =0.9

mol 。根据转移电子守恒知,参与反应的铜的物质的量为42 mol =2 mol ,因此生成硫酸铜物质的量为2 mol 。(2)n (CO 2)=0.560 L 22.4 L·mol

-1=0.025 mol ,m (CO 2)=0.025 mol ×44 g·mol -1=1.10 g ,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m (CO 2)+m (H 2O)=3.390 g ×(0.734 5-0.370 2)=1.235 g ,m (H 2O)=1.235 g -1.10 g =0.135 g ,再根据氢原子守恒计算n (OH -),根据碳原子守恒计算n (CO 2-3),从而得出二者的比例。

答案:(1)NO :0.9 mol ,NO 2:1.3 mol 2 mol

(2)n (CO 2)=0.560 L 22.4 L·mol

-1=0.025 mol ,m (CO 2)=0.025 mol ×44 g·mol -1=1.10 g ,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m (CO 2)+m (H 2O)=3.390 g ×(0.734 5-0.370 2)=1.235 g ,m (H 2O)=1.235 g -1.10 g =0.135 g ,n (H 2O)=0.135 g 18 g·mol

-1=0.007 5 mol ,n (OH -)=0.007 5 mol ×2=0.015 mol, n (OH -)∶n (CO 2

-3)=0.015∶0.025=3∶5

专题三 离子反应

1.(2020·全国卷Ⅲ)对于下列实验,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用Na 2SO 3溶液吸收少量Cl 2:3SO 2-3+Cl 2+H 2O===2HSO -3+2Cl -+SO 2-4

B .向CaCl 2溶液中通入CO 2:Ca 2++H 2O +CO 2===CaCO 3↓+2H +

C .向H 2O 2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 3:2Fe 3++H 2O 2===O 2↑+2H ++2Fe 2+

D .同浓度同体积NH 4HSO 4溶液与NaOH 溶液混合:NH +4+OH -===NH 3·H 2O

解析:A 项,用Na 2SO 3溶液吸收少量的Cl 2,Cl 2具有强氧化性,可将部分SO 2-3氧化为SO 2-4,同时产生的氢离子与剩余部分SO 2-3结合生成HSO -3,Cl 2被还原为Cl -,反应的离子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