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化浪潮的兴起

现代化浪潮的兴起

现代化浪潮的兴起
现代化浪潮的兴起

第四章现代化浪潮的兴起

第一节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是指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全面社会改造过程。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整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历时一个多世纪,由此掀起了世界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英国经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688年政变,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这一制度成为代表少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资产阶级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使英国最先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首先,资产阶级以议会立法进行圈地,使英国圈地运动的步伐大大加速。在革命前,英国的圈地只是一种零星进行的“个人暴力行为”。革命后,议会通过颁布圈地法案不仅使圈地合法化,而且导致大规模的“议会圈地运动”。这种“合法的”议会圈地,使国家法律变成掠夺人民土地的工具,加速了自耕农的消灭。到18世纪末,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基本不存在了。英国耕地的大部分已实行集体化经营,出现了更多更大的资本主义农场。这一结果不但使自由劳动力大量出现,而且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其次,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和大肆掠夺,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和广大的海外市场。再次,英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加速了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掠夺。通过对国内外的掠夺,英国加速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前提。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手工工场已有了高度发展,以牛顿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这些为大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使手工工场的生产已不能适应,提高劳动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上述背景条件下,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始于棉纺织业。1733年,兰开夏机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的速度大大提高。“飞梭”造成棉纱供不应求。严重“纱荒”的出现推动人们去改进纺织技术。最先获得成功的是织工哈格里夫斯。他在1765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这种多轴纺纱机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达到了同时可纺130枚纱锭。在兰开夏郡,“珍妮纺纱机”很快代替了旧式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用机械提高了手工劳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纱线的需

节的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创造一种新的万能发动机。1769年,徒工出身的苏格兰机械师詹姆斯·瓦特在对纽科门大气压力蒸汽机改进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第一部单动式蒸汽机。到1782年,瓦特又成功地改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1784年,第一座使用瓦特蒸气机的纺纱厂建成。瓦特的新蒸汽机适用于各种工厂的生产,运行安全可靠,生产效率高,故被称为“万能蒸汽机”。

此后,各类大工厂到处出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故19世纪被称为“蒸汽时代”。蒸汽机为英国

的工业革命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把它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棉纺织业的进步,引起对机械和煤的需求,带动了其它部门的发展。英国的煤开采量成倍增长,机械制造业形成了独立部门。机器开始用机器成批制造,由此又推动了铁的开采和冶炼。历史进入“煤和铁的时代”。煤和矿石的开采量日益增加,其运输量的加大又导致了交通的革命。1814年,史蒂芬逊成功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该铁路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全长40公里。史蒂芬逊的机车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在这条铁路上试运行成功,时速达25公里。

早期火车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其标志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革命是各个工业部门连锁反应的过程。其特点是一个技术发明推动另一个技术发明,一个生产部门的革命推动另一个生产部门的革新。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使用机器来制造机器。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这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之后,成为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其发源地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继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法、德、美、俄等国也发生了工业革命。

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始于1800年前后。法国工业革命开始比英国晚近40年,其进程相当缓慢。在18世纪末,法国已从英国引进了珍妮机和蒸汽机等设备。有的煤矿和冶金公司已使用了蒸汽机,机器棉纺织厂已经出现。后因大革命爆发及其后的政局动荡,工业革命基本中止。

法国工业革命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第一帝国到七月王朝(1804―1848)。这是法国工业革命起步和缓慢发展时期。工业革命真正起飞是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到1848年二月革命前,法国的蒸汽机台数增长了7倍并已小型化,被用于矿山抽水和轻纺工业。其间,煤炭和冶金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从第二共和国到第二帝国

(1848―1870),是法国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这是其工业革命全面展开并最终完成的时期。但总的来看,法国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只有少数地区实现了工业化。二月革命后,法国的政局又动荡不宁,工业革命再次受到阻碍。到1852年后的第二帝国时期,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和政策适当,法国的工业革命才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主要的重工业部门,机器使用十分广泛。在纺织业等轻工业领域,机器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在食品、原料加工和传统手工业等领域开始了技术革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新式机器逐步使用,机械化程度滞后的状况有所改变。法国的工业总产值在20年间增长了两倍。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技术发明不断增加,科技力量得以壮大。工业装备农业。法国农业的发展表现在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日益增多,并逐渐走上专业化、合理化的道路。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大规模的铁路使法国形成由六大地区干线组成的全国铁路网。法国的公路、内河和运河等水陆交通也有了较大发展。法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在第二帝国期间有了大幅度增加。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仅次于英国,占据世界第二位,表明其工业革命完成。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法国还远远落后于英国。小农经济在法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优势,中、小企业长期存在,高利贷资本畸形发展使资本大量外流等等,这些因素导致法国经济后来的发展速度明显趋缓。

德意志由于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其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德国的工业革命从19世纪30年代在普鲁士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末完成。其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国内。德国主要依靠向被解放农奴索取的赎金来积累工业革命的启动资金和用于建立资本主义农场。此外,一些邦国还建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来吸引社会游资和英国等外国资本投入德国的工业领域。德国工业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在通过赎买封建义务的基础上解放农奴和剥夺农民土地使其变为无产者的方式解决。1834年关税同盟的建立,以经济统一的方式解决了国内市场的分裂问题,使德国初步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德国的工业革命没有先从棉纺织业起步,而是从建设铁路入手,以此带动采矿、冶金、煤炭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使其工业发展的重点迅速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这样,德国及时地建立起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政府实行了积极的干预政策。在19世纪50―60年代,德国的工业革命发展较快。1871年国家统一后,德国的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其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德国的工业很快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的浪潮越出了西欧,扩展到了东欧和俄国。在40年代,俄国的工业革命才艰难起步。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是俄国工业革命起步的主要推动力。40年代末,俄国几乎与欧洲所有的国家签定了商约。粮食的出口使俄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在这种环境下,俄国地主受利益驱动,开始投资创办工厂企业。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采用机器,建立工厂。随后,织布业、毛纺织业和造纸业等也开始向工厂制度过渡。在60年代以前,俄国的工业革命由于受农奴制的束缚进展缓慢。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冶金、铁路、汽船、机器制造等工业开始发展起来。交通运输也发生了变革,铁路修建加快了步伐。到19世纪80年代末,工厂制度在各主要工业部门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俄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由于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根本废除,致使其工业革命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不及西欧各国和美国。

美国的工业革命几乎与法国同时开始,也从棉纺织业起步。1790年,塞缪尔?斯莱特仿制英国水力纺纱机成功,并在罗德艾兰建立美国第一家纺纱厂,从而揭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二次独立战争之后,其工业革命全面展开。在30―50年代,美国的棉纺织业率先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随后,在毛纺织业、服装、制革和玻璃等轻工业部门也实现了机械化。美国的冶铁、采煤和机械制造业出现了重大技术进步,最先采用了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的生产方法。到19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已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大体完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西部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相伴进行。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领土已从大西洋沿岸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在西进运动中将辽阔的西部改造成了良田和牧场,形成了小麦、棉花和畜牧业的生产专业化地区。西部开发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移民,扩大了国内市场,对美国的工业革命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但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前,美国的工业革命在各地区发展得极不平衡。机器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南部的经济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南工业革命时代的美国

北战争以后,工业革命逐步扩展到南部、西部。美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到80年代末,美国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不仅改变了大国的面貌,而且也席卷了欧洲的一些小国。

西欧的比利时,中欧的内陆国家瑞士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先后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它推动了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第一次大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英国开端,然后向西欧和北美扩展的工业化进程。这一巨大的社会变动是由经济大革命和政治大革命共同推动的。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并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还发生了北美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及19世纪席卷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革命和40年代遍及欧洲的革命。这些革命构成“大西洋革命时代”,使历史上最大的经济革命与最大的政治革命相结合,形成了推动社会巨变的巨大冲力,首先把西欧和北美局部地区卷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巨大浪潮之中。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给英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使英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英国不仅在全世界占有了工业垄断地位,而且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据了优势地位。伦敦成了国际金融中心。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使人口城市化。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在那里,出现了诸如兰开夏、曼彻斯特、利物浦等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大批农村人口流向这些新兴的工业城市。在18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到1850年,则上升到了1/2。在19世纪中期,伦敦已有“世界首都”之称,其居民已大大超过同期的巴黎。

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新工业制度——“工厂制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种进行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大生产提供了可能。工厂使用了成套的机器设备,工人的任务被降到了简单操作的水平。由于操作简单,工厂可以大量雇用妇女和儿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工厂制度是在对工人进行残酷经济剥削以及严重的精神摧残和肉体迫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革命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完全隶属于资本。因此,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

工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也随之产生。这两大阶级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逐渐暴露和尖锐起来。其表现是英国在1825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世纪70―80年代,英国发生了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19世纪30年代,宪章运动爆发。这些都是两大阶级矛盾加深和斗争激化的表现。

工业革命加速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工业资产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其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他们强烈要求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执掌政权。由此工业资产阶级发起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迫使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这不仅加速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而且加速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迎来了工业资产阶级追求的自由贸易时代。

工业革命使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经济理论孕育而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工业革命还推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和掠夺。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资本主义

扩张是建立在船坚炮利以及商业资本主义扩张的基础之上。工业革命后,其资本主义扩张完全是建立在它对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基础之上。英国靠着其商品和重炮轰击其它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占领大量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的”庞大殖民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按崭新的生产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工业化首先使英国经济发展从第一产业(农业)逐步转向第二产业(工业),并把第一产业的某些部门转向其它地区。拉丁美洲被变成某些热带作物和矿石开采地。从非洲岛东南亚的边缘地区被变成英国的贸易殖民地乃至海外领地。因此工业革命第一次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世界的一端是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另一端是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前者内源的现代生产力在新技术的高效率基础上持续增长,即形成现代发展。后者被迫形成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其农业依旧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或者是被外来的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

工业革命所产生的上述种种后果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促成了19世纪三股历史潮流的交错发展。工业资本主义所具有的活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发展,形成一股自由主义的潮流。到60-70年代,英、法、德、俄、美、日等一批重要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是19世纪历史的主潮流。工业革命揭开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序幕。无产阶级自产生之日起便开始了自己的斗争,工人运动由此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同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这股潮流虽然还未能成为历史的主潮流,但它却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主潮流起着推动和辅助的作用。资产阶级加强殖民扩张和掠夺的结果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迅速增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不断兴起,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日趋激烈,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潮流。但这个时期的民族运动尚不具备资本主义的性质,仍属封建时代人民反抗斗争的范畴。

总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将世界上大片地区强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其结果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三股历史潮流构成了19世纪历史的主要内容,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进程。

第二节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交叉进行。这次新工业革命的到来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前提。自然科学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技术的创造和新发明的涌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创造了技术条件。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形成,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和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等,表明自然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发展。正是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德国和美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诸如西门子、德普勒、爱迪生、诺贝尔、奥托和迪赛尔等一批著名的发明家。

他们完成了电灯、电话、电焊、电钻和电车等一系列电气发明,尤其是发电站的建立和远距离输电技术的成功,使电力作为新能源和新动力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积累了大量资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前提。此外,19世纪最后30年西方国家出现的相对和平发展环境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正是具备了上述前提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便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以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将人类从蒸汽时代带进了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取代蒸汽被广泛用作大功率、高速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造成一场交通革命。其表现是汽车、轮船和飞机等制造成功,石油工业兴起,一大批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不仅使运输工具根本改观,缩短了世界的距离,而且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3)化学工业兴起。化学工业因两种基本原料(纯碱和硫酸)的解决而迅速发展起来。随之,以煤焦油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形成。化工产品中的人造纤维、人造染料、化学药品和合成建材等被大量生产出来。诺贝尔应用化学原理制成了无烟炸药。冶金技术因采用了化学元素有了很大改进。催化和裂化的化学反应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促进了石油的开采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兴起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人类物质生产的领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4)炼钢技术取得了大发展。19世纪下半叶,由于贝赛麦、西门子、托马斯等地“转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和“碱性转炉”的发明,使当时急需的钢的产量急剧增长,质量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各种优质钢相继问世。由于钢比铁具有韧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它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和军事等方面的新材料,为这些部门的高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从此,人类由“纺织时代”进入了“钢铁时代”。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工业部门的兴起,推动了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旧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也推动了农业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尾相接,相互交叉进行,但它却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不同于前者的显著特点。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诸如飞梭、珍妮纺纱机、骡机等等,都是工匠发明的。其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创新。他们是能工巧匠,而不是科技工作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当时,工业领域面临的技术课题已相当广泛复杂,为了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只能让掌握了专门知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充当主角。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产物。它生动地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范围广、规模大和进展更迅速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首起英国,半个世纪后才在其它国家展开,且机器多半靠从英国引进。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而不平衡。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一个世纪后的19世纪60年代,也只有英、法两国真正称得上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欧美同时展开。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等都在不同的领域和部门有新的发明和创造。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从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扩大到北美、东欧和日本。它具有更

大的规模,发展进程也较迅速。第三,一些后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60-70年代。此时,除英法两国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德、俄两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潮,亚洲的中国和日本还有其它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才刚起步。因此,对一些后进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就为一些后起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德国,它在积极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的同时,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故发展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便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二、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得了迅猛发展。世界工业生产在1850―1870年的20年间只增长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间却增加了近两倍,20世纪初的13年又增长了59%。世界钢产量由1870年的52万吨上升到1900年的2,830万吨,增加了54倍多。同期,石油由80万吨升至2,000万吨,增加了25倍。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的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全球船舶的总吨位由1870年的1,680万吨上升到1900年的2,620万吨。到1910年则达到3,460万吨,比1870年增加了1.3倍。其中汽船的比例由16%增长到75.7%。海上运输工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轮船在航运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使运费从1870―1913年下降了一半以上。这就极大地便利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在这一时期,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在不到45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2倍。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它把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870―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由455亿法郎上升到1,182亿法郎,增加了约1.6倍,到1913年则增加了3.2倍,达到1,924亿法郎。农业机械和化肥的普遍使用,是农业的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使得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人口迅猛增加。20世纪初,英、美、德等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美国西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涌现出许多机械化的大农场,成为世界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世界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在这个时期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中,呈现一些突出的特点。首先,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此引起它们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急剧变化。美、德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英国降至第三位,法国仅到第四位。俄国和日本的地位虽有显著提高,但它们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少。其次,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在世界市场上,美、德成为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以英国一个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代替它的是欧美一系列工业化国家。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再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得更加频繁。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于迅速,工业产品的增长超过了世界市场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发生。从1873―1907年,共发生了5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同70年代以前相比,这些危机的破坏性更强,其间隔时间在缩短。

从总体上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最后3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繁荣的。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优势,使它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快速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使先进国家变成工业大国。它一开始就创建出电力、电器、化工、石油和汽车制造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并又迅速地对冶金、机器制造业等进行了改造。这些工业部门多属于基础工业,因而能快速推动工业化进程,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主要工业国因此取得了迅猛发展。1900年,美、德、英、法四国的工业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72%。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企业结构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但企业的规模不大,基本上还是中小型企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起的工业部门,具有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的特点。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中小型企业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企业结构改革势在必行。于是,股份公司适应扩大企业规模的要求在19世纪后30年得到广泛的发展。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也随之产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企业管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这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使科学管理问题提上日程。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的系统方法——“泰勒制”应时而生。泰勒制分析了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制定了最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美的计算监督方法。泰勒制经过企业界人士的进一步补充,进而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管理思想,即“12条效率原则”。美国福斯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管理概念。他强调“标准化生产”,实行“流水生产线制度”,极大地缩短了生产一辆汽车所用的时间。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第二次大浪潮,使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和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向周围地区扩散,越出欧美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形成了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大工业文明的确立,带动了整个世界工业的蓬勃发展。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还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把世界瓜分完毕。在垄断资本的统治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也最终形成。“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过程也告结束,形成日渐明显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和日本等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形成“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世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几乎所有欠发达的落后国家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并由此步入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行列。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走上了依附型的工业化道路。长期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已沦为半殖民并有沦为殖民地之虞的亚非落后国家,如中国、朝鲜、泰国、土耳其、埃及、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等国,为富国强兵、救亡图存,走上了一条被扭曲了的、非自主型的工业化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运输革命和通讯手段的变革,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

密。到20世纪初,世界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复习思考题:

1.概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不同道路。

2.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的影响。

拓展学习书目:

1.王章辉等:《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的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中、下),商务印书馆,1988年。

全球化浪潮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全球化浪潮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浅析 重庆大学 内容摘要: 在我看来。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两面性的,由于全球化的激烈冲击,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变得更具“国际化”,看上去似乎是这样,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被舶来品随意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是全球范围下的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就像中国古代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样,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下,不管这种交流是矛盾的,包含战争的,还是和谐的,一起发展的,到最后都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每种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矛盾,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我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两面性的,由于全球化的激烈冲击,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变得更具“国际化”,看上去似乎是这样,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被舶来品随意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是全球范围下的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就像中国古代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一: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的功能等同于人脑的思维功能。从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欧 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 算并加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尽管十分方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信息技术也 有了新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的总和,是构成我 们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研究其生产、收集、存储、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应用的科技领域。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资源有一 个很大的不同特点,就是它可以被重复使用,可被同时共享,在使 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不减少,有时还可产生新的增量。自1946年第一 台计算机诞生以来,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以其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 生命力,成为科技发展史上成果最辉煌、发展最迅猛、对人类影响 最深远的科技领域。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 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 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向着超 高速度、逐渐小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在信息技术领域有一 个10倍速定律:即每5~7年速度增加10倍,体积减少10倍。IBM的高 性能计算机峰值已达到每秒300万亿次以上。美国计划在2010年前研

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从量子理论推出来的极限计算机,其速度将 达1051次/秒,且内存可达1031比特。另外日本在利用集成电路方面,将电视台的包括设备和信息采集存贮压缩到纽扣小的芯片上,取得 了初步成功。他们准备将其再压缩到药片大小,甚至设想将检查设 备通过药片置入病人体内,以直接观察病人的病情。能量实现了无 限扩充,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主 妇也能当米其淋大厨,只要你把食材放进去,烤箱可以自动下载食谱,它便会在你预定的时间自动进行调味烘烤,做成香喷喷的美味 佳肴。这些预想,展现了信息技术深远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实现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网络的出现,使信息资源成为了真正继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资源。传统 网络由于基础设备和技术的局限,在网络的安全、规模、性能、提 供的业务能力方面都存在缺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用人 数的不断增多,将会促使依托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路通信兴起。将 网络分布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业务无缝地连接起来,人们可以在任 何一个地方用任何一种接入方式,访问世界任何一个数据库和网络,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 处理的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其效率和安全性,还给人们带 来方便,带去了放心。这种贴合人们需求的方式,在未来将会有很 好的发展前景,也必将带动信息技术整体的网络化。未来的网络向 着更快、更安全、更方便的方向发展。 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猛,以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数字化就

2020推动中国数字化转型TOP100企业榜单

2020推动中国数字化转型TOP100企业榜单数字政府,是促进政府改革、社会创新发展的牵引力,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推动力。近日,IDC 根据2020年全球政府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十大预测,预测到,到2022年,5G将促进混合显示、自主景观和基于边缘生态系统的创造。将推动中国数字经济25%的社会经济增长。 而2020年初始,疫情大爆发,使得数字化生态、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直播带货、送货上门、远程监控、人脸识别、智能测温、智能门禁等数字化系统逐渐进入日常生活。而企业也凭借云会议、人工智能等复工复产。都体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此前,链环科技曾分析过企业为何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而近日,《2020推动中国数字化转型TOP100》企业榜单出炉。

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 2020年5月13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鼓励各企业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助力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倡议指出,以带 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铜构建“政府引导一平台赋能一 龙头引领一 机构支撑一多元服务”的联合推进机制,形成“数字引领、抗击疫情、携手创新、普惠共赢”的数字化生态共同体,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要素 1.企业应当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业务战略的一部分,数字化不能够仅仅是帮助企业锦上添花的手段,

更应支持组织的整个业务模式。帮助组织提升业务表现和客户参与度。 2.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平台,该平台可以联接智能系统、数据和设备,从而重构业务重点,获得竞争优势。 3.企业需要在数字生态系统中进行合作,与业界领先的合作伙伴共同创新,从而克服挑战、冲破限制、迎接数字化变革。 数字化转型成功带来的新机遇 生态合作推动了创新和以客户为中心的ICT解决方案的产生,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取得未来的商业成功。 这些企业采用华为集成的全新ICT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数字银行、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

反全球化浪潮兴起及其反思

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反思 学院专业:政管院公共事业管理2010级 摘要:在全球化席卷全球的同时,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且广泛地为人所知,反全球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它反对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环境破坏,政治不独立等。我们应正视反全球化势力的存在,并进行反思,将它作为推动全球化更好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 全球化是以全球不同区域的各种经济在经贸领域日益紧密的投资与合作而促成的经济全球化为基石而展开的。全球化本身就是指“减少国家间的壁垒,鼓励政治、经济和社会之间更为密切的相互影响”。或者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关系的加强,这些社会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遥远的场所联系起来,以至于在本地发生的事情,受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影响,反之亦然”。而反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相反面,是伴随着全球化的产生便有的,它们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本文将简单阐述为什么要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的一些表现,以及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反思,并给出消减全球化阻力的建议,探索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全球化之路。 一、为什么要反全球化。如果说全球化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那么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方进行的财富掠夺和奴隶贩卖也受到相当大的指责与反对。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逐渐形成,全球化内面临无产阶级和封建残余的抵抗,外面对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跨国企业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与资本传输的重要载体,几乎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长远来看,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整体发展有巨大益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由于国别、地区、信仰、文化和历史的局限而导致的封闭、保守、狭隘、偏见和目光短浅,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物资、文化、科技和人员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合作和友谊。但是也有反对者提出,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它以欧美为中心而广大的“第三世界”被边缘化,使其在新时期成为欧美的“经济附庸”,这从某些跨国公司的资产富可敌国可以粗略看出。同时“第三世界化”也使反全球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世界化”是指在“第一世界”内部出现了相比原来的贫困化和边缘化,而曾经的“第三世界”内部却涌现了大批的新富,如在印度、巴西、中国以及墨西哥等等。此外环境问题与政治不独立也受到反对者的批判。全球化为新兴国家带去新的财富增长点的时候,也使环境污染与破坏遍布全球,在逐利的驱使下,新兴国家建立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而这些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粗放型的增长,从而加剧了对资源的浩劫和环境的破坏。同时因为过度依赖外国资本、市场或技术,经济的不独立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导致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也被牵制于人,这可能加剧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从经济附庸沦为政治附庸。 二、反全球化的特点。1、社会基础的广泛性。正如前面在“为什么要反全球化”中所提到的,“第三世界化”的出现,不仅使反全球化在发展中国家兴起,也使发达国家参与其中,此处便不再赘述。除经济因素外,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

信息技术及发展趋势

第二课《信息技术及发展趋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信息技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发布、交流管理等的现代科学技术。初中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学生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但信息技术是什么不太明白,本节主要从总体上给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为以后学习具体的信息处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2.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3.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4.激发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先进技术的热情。 ·技能目标 1.了解信息的发展有关知识。 2.利用网络查找有关信息知识。 3.了解信息的发展趋势 ·情感目标通过利用搜索查找信息发展、信息技术与其它科学,发展方向,让学生感受信息的重要性,体验信息时代发展快速的感受。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难点: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五次革命)。 四、教学准备 1.准备有关信息传输媒介的音像资料。 2.有条件的可用网络教室上网搜索有关知 识。 五、教学建议 建议课时:1课时。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讲授知识、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协作完成,教师辅导。 七、教学教程: (一)、温故互查 1.学生你们上过网吗?(同学们大部分回答上过?接着问下面的问题。) 2.你们知道上网是获取了什么?回答:概括起来各种信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信息的发展和趋势的知识。 (二)、设问导读 你们是如何感受到信息?(设问导读,学生能说出信息的交流方式、媒介、形式)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急要交流方便快捷,因此才有了电视,电话,手机。而现在我们可以在因特网上交流,突破了以往人们在信息交流中所受到的时空限制,极大的丰富了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表达、管理、交流、发布等处理的信息技术,先后经历了5 次革命。 (三)、自我检测 (学生活动自我检测:分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内的内容,特别对发生年代及科学家一栏提示上网查找或通过其它方法获取)

电信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18年)

电信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网络软化下的战略选择 (2018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8年7月

版权声明
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 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言
人类历史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这促 使电信运营商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的历程。电信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创新,其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丰富。近期, 网络软化技术的发展再次使得电信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得以 扩展。转型从前期主要聚焦于业务层,发展为业务层、网络层和内部 管理运营更加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并且,网络软化驱动的数字化转型 成为电信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部分。
相比其前期单一的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而言,网络软化使得电 信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不再仅停留于业务层转型,更需要展开对企业 内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因为,网络软化使得电信运 营商的业务交付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对其核心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从 思维模式、价值理念到人员技能和运营模式等都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了 全方位的转型要求。如何实现这样的全面转型是电信运营商在整个数 字化浪潮中必须要交出的一份答卷。
本报告聚焦于网络软化进程中电信运营商普遍面临的三大重要 问题,生态位选择、运营组织方式变革和人才队伍转型。报告力图为 电信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给出一些新的方向性和具体性的建议,为政府 推动电信行业升级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网络软化将给业务创新带来极大的灵活性,网络业务的个性化也 将提升客户体验,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而大幅提升网络价值。

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大数据风控如何做决策

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大数据风控如何做决策 2020年3月以来,发改委出台《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多次召开记者会,重点提名“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以往,企业运营没有科学工具的支撑,决策上依赖高管的经验、跨部门沟通,易造成低效、高成本局面。 如今,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数字化发展对行业和企业变革的影响与日俱增,大数据也正在从工具转变为决策的角色。以华策数科智能决策引擎为例,作为一站式全流程智能化决策平台,可实现快速、高效、一致性的审批及存量管理决策。 1.精准定位用户 企业营销如果没有精准定位用户,结果只会是花费大力气得到小收益,只有顺应时代,进行数字化的精准投放,最终的获客结果才能让企业提升交易额。华策数科智能决策引擎上线后,结合实际业务在线分析模式,精准定位用户。通过决策,系统始终能根据用户的相关标签,给用户推荐其最感兴趣的产品。华策数科智能决策引擎根据客群的消费特征,分析其消费的习惯以及消费水平,从用户的定位、到给用户推送的内容都可以做到精准分析。企业能够通过精准定位用户,提升优质用户存量,减少营销的成本,增加收益。 2.一站式监控管理

对有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最核心的一点是做好风险管理:分析、识别贷前风险,以及在贷中贷后,对用户风险承受程度的监测,而这些风险管理的内容,都是华策数科智能决策的业务场景。相较于传统的决策引擎无法做到一站式贷前中后营销监控管理,华策智能决策引擎支持提供多维度舆情的数据、评分的模型等并输出可视化监控报表,保证对信贷类业务实时风险监控。企业通过支持相关业务策略的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高效的决策管理服务。 3.节约运营开发成本 通常在企业的业务流程中,业务规则的更新使得决策需要同步进行更新,所以,流程调整也是业务最常变动的部分,这样一来,业务人员的压力会随着业务变动而增加。华策数科智能决策引擎可支持配置好的业务流程版本切换,实现对整体业务流程控制,同时也有效大幅减少人员配置及运营开发成本。在决策引擎的配合下,业务人员工作量明显减少,错误率大幅降低,针对事件的响应更加积极迅速。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10新闻本2班 10B07080231 胡及孝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论文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的传播与使用离不开人的作用,随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发展中国家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纷纷流向发达国家,而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无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现象已严重危及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的作用显然应大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作用,没有掌握知识资本的人才,什么发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仅仅是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7第一章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 B卷(模拟)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7第一章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 B卷(模拟)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54分) 1. (2分)数字地球最基本的空间数据主要来自() A .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详细数据 B . 高速网络提供的各数据库中的数据 C . 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收集并整理的各种数据 D . GIS提供的各种空间交换数据 【考点】 2. (4分) (2018高二上·长春期末) 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殊标志——波谱特征。该图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可见光波段,反射率最大的是() A . 泥浆 B . 草地 C . 红砂岩 D . 松林 (2)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其反射率不同,反射和辐射的波长也不同,要了解下垫面的状况,我们可以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RS B . GIS C . GPS

3. (6分)(2019·商丘模拟) 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正值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满归镇河流全线开河,一块块“冰排”不断从上游飘来,场景蔚为壮观。冰排是凌汛的俗称,是有结冰期的河流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凌汛在冬春季节都有发生,但春季的凌汛影响更大。其主要原因是() ①春季冰层融化,水量大,水位上涨过快 ②春季多浮冰,且浮冰切割堤岸,更容易穿堤造成水灾 ③春季降水多,来水量大,水位上涨快 ④春季植被尚未恢复,水土流失严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下列河流能受到凌汛威胁的是() A . 叶尼塞河多瑙河 B . 勒拿河黄河 C . 刚果河松花江 D . 圣劳伦斯河墨累河 (3)用来监测凌汛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GIS技术 B . GPS技术 C . RS技术

企业管理的数字化浪潮与协同工作数字化探讨

企业管理的数字化浪潮与协同工作数字化探讨 企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信息化系统,ERP系统就是管理软件的代表吗?未来的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应该如何发展,企业管理的数字化是不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如果是,企业管理的数字化究竟是一种学术上的探讨,还是企业发展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万物互联技术带来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致远互联能够成为协同信息化领域的领导者,就其核心技术能力来说,主要是一套基于组织模型的工作流+表单的执行控制体系,以及一套门户空间对于通知、公告和讨论等门户聚合的特性。而最近几年的发展在于业务定制平台的推出,带动了新一轮的生态化、多领域、多行业的业务信息化定制的平台模式。 从泰勒拿着手表计时开始,管理工作似乎就是各种表格的填写、汇总与测评,科学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测量与评价,其间涉及并不复杂的计算,那个年代其实还没有计算机系统,甚至连计算器也没有。但是,管理工作依然通过纸和笔开始了数字化的过程。 更早的时候,在商业交易的中心之一的威尼斯诞生了复式记账法,将我们交易的数据通过多科目其实是两个维度的数字化,开启了对企业经营的货币资金流入与资金流程分别成为收入、费用的不同信息分类进行了数字化,从而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数字化,并诞生了成为会计的职业。从一开始会计就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说明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如何能够挣钱,如何能够盈利的记录,当然是管理。毫无疑问,基于财务扩展到工厂管理的ERP软件显然是对企业进行了数字化或者数据化管理,因而是企业的管理软件无疑。

那么,协同算是管理软件吗?协同的过程化的信息能够数字化吗?协同管理软件实现了命令的发出、接受与执行,实现了企业目标、任务和计划的信息化执行,实现了企业制度的信息化执行或者电子化自动执行,这种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当然是管理信息化。更进一步地说,应该是组织管理的信息化,这也是我们认为致远协同管理软件基于组织行为学作为其基础行为过程信息化的理论依据的原因,虽然致远的协同管理软件当然也大量引用了过程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管理学派的成果。 进而,我们要问,协同管理的过程能够数字化吗?虽然,作为制度执行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并且很好地以互联网技术执行了管理行为,并且很好地通过流程解释了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决策提供了行为基础,以及改变了企业的工作模式和文化氛围。 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业务信息过程是容易数字化或者数据化的,我们需要信息化系统做的主要工作是这些数字信息的自动获取问题,自动归类问题,自动呈现和交互问题,如果更进一步的话,我们希望这些信息、数据能够自组织,能够以业务成果、进度状态的方式展现给管理者和职能部门使用。 实际上,我们看致远协同V5 7.0的CAP似乎已经做到了,7.0版本的CAP 业务版本是CAP4,这其实是业务信息化的一个新的思路的实现,其核心思路是通过对业务过程的信息化,以业务空间展现业务进度指针和成果数据,以供决策者和职能部门使用,这显然是已经数字化的业务过程管理与协作。 以合同管理为例,对于合同的双方或者多方,合同的标的,合同的执行时间及策略的约定,合同风险的管控比如违约的控制,自然失效的控制等等是业务过程,似乎也是管理过程,这种混合的模式其本质是组织团队或者说社会群体的一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未来以电子商务、软件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IT技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企业也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改变整个行业和企业的竞争规则,从而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无视这种趋势,或没有很好地利用IT技术提升管理,无论多么具有实力的企业,都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经历“四i”化,即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阶段。北京贯智赋能管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高级咨询顾问邱昭良博士认为,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处在信息化的阶段,有一部分企业已经着手实现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化,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朝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第一,实现信息化(information)。中国企业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人治”,决策靠“拍脑袋”,业务靠手工处理,数字化、精细化程度不够,导致管理效率和效果受到限制和影响。因此,IT应用的第一步就是从手工操作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 第二,实现集成化(integration)。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需要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与客户服务紧密集成起来。因此,IT应用也需要从局部走向集成。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整体规划,各种IT应用系统彼此孤立,构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集成与整合。因此,企业应用集成(EAI)会是一些企业下一步重

点关注的问题。 第三,实现网络化(internet)。很多企业的运作是跨地域的,为实现集成化,就需要实现网络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性能提升,已经可以支撑商业应用。因此,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廉价的通讯手段,可以让很多中小型企业构建起全国性的业务运作体系,实现业务的有效扩张。而过去,对于很多企业是不堪想象的。企业必须耗费巨资,建设一个庞大的私有广域网络,而现在却可以实现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神经网络”。 第四,实现智能化(intelligent)。除了完成传统的交易之外,还要挖掘客户的需求,从数据里面获得财富,辅助企业决策,让企业成为一个智能化的企业。 在未来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环境中,驱动现代企业成长的力量将由机会和业务驱动转向的管理和创新驱动阶段中。信息技术应用将会对后两种驱动力量都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 在邱昭良博士看来,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和管理趋于复杂,企业必须靠加强管理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而单纯依靠人的控制和一些简单的辅助手段已经不足以保证业务运作和管理的有效,因此,企业就需要引入一些专门的信息系统,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平台上整合现有的系统资源,同整个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得跨企业、跨行业的供应链流程更加畅通和便捷。

(完整版)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1、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 2、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导向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所应得到的机会与利益无从保障。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3、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道的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 4、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因而造成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动乱。 5、人才流失 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用高薪雇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经费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养人才的双重损失。 6、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

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今天,我们沐浴在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捷之中。超越时空所限,人们在线购物,学习,传递资讯,分享快乐。 然而,与消费互联网如火如荼相比,当前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数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门外徘徊不前。究其原因,这些企业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企业数字化浪潮的机遇认识不足;另外一方面没有切入企业数字化的落地方案。 区别于传统的烟囱式的企业信息化,企业的数字化是企业各个生产要素的全面数字化、一体化,并伴随着企业的组织升级,文化变革。 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要实现三个目标: 1.对接以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 2.推动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闭环。 3.突破组织边界,在线链接上下游伙伴,构建数字化生态。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企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必须包含三个系统: 1.全渠道销售订单处理系统。 2.业务财务办公一体化系统。 3.SaaS化的企业互联系统。 吉客云脱胎于电商ERP,以产业互联网为底层架构,打破诸如ERP、CRM、OA、SCM、BPM、BI等诸多传统信息化系统的边界和概念,为企业构建数字化闭环。

如此,企业可以实现: 1、传统销售渠道和电商销售渠道的一体化整合; 2、可以实现业务财务办公一站式集成; 3、可以无缝对接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造生态竞争优势; 4、可以打造扁平、便捷的团队协作体系,构建立体多方位的知识沉淀、共享 平台,以及营造透明、互信的组织文化等

从而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生存》一书的结语中,作者说: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 未来已来,数字化浪潮奔腾而至。

数字化浪潮资料的再思考(英文版)

Rethinking the Digital Boom ---- the key to survival ----Yoshimasa Maruyama Senior Economist MIZUHO RESEARCH PAPER 3

Yoshimasa Maruyama currently holds the position as senior economist at Mizuho Research Institute Ltd (MHRI). He joined the Industrial Bank of Japan (IBJ)in 1995 to engage in market operations mainly in the field of derivatives, and from 1998, in charge of transactions with large corporate enterprises in the metals and automobile industries. In 2001, he became an economist in charge of macroeconomic forecast and analysis. Apart from the foregoing, he specializes in the analysis of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and capital investment behavior, producing numerous closely–watched reports. (In 2002, the research division of IBJ was merged with the Dai–Ichi K angyo Research Institute and the think tank division of the Fuji Research Institute Corporation to form MHRI.) E–mail: yoshimasa.maruyama@mizuho–ri.co.jp TEL: +81–3–3201–0506 FAX: +81–3–3240–8223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近十三亿人口的超级潜在大市场,只有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才能抓住实现经济强国梦想的一次良好机会,才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我们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面对这种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正在积极地参与,其中典型地表现在加入WTO和参与APEC活动上。可以说,十五年的梦想一朝实现,确实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举措,尽管我们为此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付出代价的缘由仅仅在于我们自身竞争力不是很强,而是很弱。“落后就要挨打”在经济领域是同样适用的。反之,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紧跟时代潮流,加入WTO 机制可以使我们这个世界贸易总额第七位的经济大国获得平等的经济贸易待遇,从而在平等的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各国竞争;其次,我们国内推行市场经济建设,正处于过渡转轨时期,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这往往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而加入WTO,参与国际化进程,就可以在WTO机制下,加速市场经济建设进程,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WTO时代的到来,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国内依靠自身力量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症结。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要坚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管理等方面所创造的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腐朽的东西和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放、创新结合起来,大力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积极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的优势,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要利用国外资金,积极吸收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投资,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正确处理开放、发展与安全的辨证关系,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 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要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和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要让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国门,扩大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要研究市场,重视市场调研,摸清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做好市场营销,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要扩大“走出去”的渠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要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逐步缩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使我国从文化产品输入大国转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让我们的文化产品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但它是构成我们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的总和。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资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特点,就是它可以被重复使用,可被同时共享,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不减少,有时还可产生新的增量。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生产、采集、存贮、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仅仅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以它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成为科技发展史上业绩最辉煌、发展最迅速、对人类影响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科技领域。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 21世纪,信息技术将会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微电子向着高效能方向发展 当代的计算机都是建立在微电子学基础上的。过去在微电子学方面有一个摩尔定律:即芯片集成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左右增加一倍。据最新研究,其已被突破,达到每12个月增加一倍。20世纪50年代,面积为0.1平方英寸的硅片上只能装上1个电子元件,现在则高达3万多个。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微电子技术即将进入“后光刻时代”,未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可能将使计算机建立在更微观集成、更高速的基

础之上,引起筛子领域的一次新的革命。其结果是:(1)效率更高。纳米技术能制造更节能、更便宜的微处理器,使计算机效率提高百万倍,可生产出更高效率的宽带网,海量存贮器,集传感、数据处理、通讯为一体的智能器件。(2)体积更小。纳米计算机可缩小到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已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了跳蚤大小的机器人,该项技术使用了微电脑,机器人具有初级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该机器人还能在绝对危险或人类所不能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用它可以完成核反应堆内的故障处理,此项技术也可用于原子的运送及原子的重新排列。(3)功能更奇。可把装有飞机驾驶程序的纳米芯片植入人体体内,通过细胞接受信息,不用培训你就能驾驶飞机。 预计本世纪应用电子自旋、核自旋、光子技术和生物芯片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将要问世,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用于传感认识和思维加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内可以产生存贮量达到每立方毫米100万G,而功耗仅仅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千万分之一的生物芯片。 总之,可以预见,微电子与电子器件及集成结构功能将向着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耗、低成本方向发展。 二、计算机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1世纪,计算机向着超高速度、小型化、并行处理(同时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它的发展轨迹不同于自然界的“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占领了市场先机谁就成为主导产品。 目前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10倍速定律:即每5~7年速度增加10倍,体积减少10倍,价格下降10倍,这一定律也即将被突破。

第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形成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形成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 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在不同阶段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需要以全世界作为它的舞台。工业革命后,为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全球扩张,大肆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扩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15—16世纪:资本主义世界萌芽时期 ⑴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根本原因)。 ⑵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市场范围:从世界各地的分散孤立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 ②市场主导: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③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的转移(略),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如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商业地位日益重要;④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物价上涨,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所有这些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 ⑷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剥削和掠夺;由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展变化。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 二.17—18世纪: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继西葡早期殖民扩张之后,荷兰、英国和法国展开了激烈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贸易联系加强。 欧洲国家对非洲、美洲、亚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方面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传染病、赤裸裸的无所顾忌的抢劫和掠夺以及罪恶的黑奴贸易等,它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源源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到来。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三.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1.背景 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和足量的商品,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提高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以及进一步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于是,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空前广泛地开展起来,如俄国农奴制发展、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⑵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欧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输出商品、抢占市场,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这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殖民体系既奠定了世界市场格局,也是世界市场的重要保障。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⑶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为市场联系提供了便利。 总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形成,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分散的世界连为一体,这是人类亘古未有的现象,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的巨大成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