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人要有民族忧患意识

当代中国人要有民族忧患意识

当代中国人要有民族忧患意识
当代中国人要有民族忧患意识

【标题】:当代中国人要有民族忧患意识

【作者】:刘德军高学栋

【主题】:爱国主义

【内容】:

当代中国人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刘德军/高学栋

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增长,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已初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富强景象。在此情况下,有的同志说:中国当前既无外辱,又无内患,提忧患意识只能是杞人忧天,没有必要;甚至有的人认为,在和平发展时期,忧患意识只能使人悲观、自暴自弃、丧失自信心,有百害而无一利,因而应从根本上彻底抛弃忧患意识。然而我们认为,中国虽然独立了,虽然发展了,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放松警惕,就可以无忧无虑地蹒跚而行。孔子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在生存竞争的巨大压力面前,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松懈,停止不前。忧患意识依旧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恒久主题之一,当代中国仍然需要有浓烈的健康科学的民族忧患意识。

一、忧患兴邦,忧患意识是催我们不断奋进的动能

忧患兴邦,就是说忧患意识可以使人奋进,是催人不断前进的自我加压机制,可以使人居安思危,产生动能,以振邦兴国。因为,健康科学的忧患意识本身就是和民族的推动力内在联系着的,它使人们在心理上经常保持应急状态,从而维护最佳动力水平,成为民族觉醒程度和民族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并且健康的忧患意识还不断深化着人们的责任感,当一个民族意识到灾难、危机随时有可能发生时,才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奋发图强,维护着民族旺盛的竞争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它能激发人们维护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人们谋国家振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振兴中华。这样的忧患意识永远不会过时,是我们时刻都需要的。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忧患意识作为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动能。美国在当代被有些人称之为幸福的"天堂",但美国清醒的政治家却看到了危机,深深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忧患。美众议院议长纽特·金利奇在《重振美国》一书中曾指出:"美国正在从内部腐烂,因为人们拒绝接受曾经使这个国家强大起来的价值观、传统和制度。这种腐烂就表现在这个国家似乎难以治愈的社会弊病上:犯罪、青少年妈妈怀孕和市中心贫民区贫困现象。"他告诫美国人说:"我希望你们明白:你们的未来,你们子孙的未来,你们国家的未来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他惊呼:"日渐衰落是美国21世纪在劫难逃吗?"他以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来警醒美国人,以兴利 祝?重振美国"。日本民族积极汲取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启迪人们心灵的有关忧患意识的典故和格言,并成为他们攀升为经济大国的巨大推动力。日本企业界以中国《易经》中"居安思危"的格言作为经营的信条,时刻把危机感转化为改善经营和拼命工作的行动,获益巨大;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时,日本又把中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军事格言作为激励民族的精神动力,一面惊呼:"日本列岛沉没",以唤起全民忧患意识,另一方面紧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紧工作,创造省油产品直至改变部分生活方式,不仅挺过了能源危机,而且带动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理论和实践都说明,科学健康的忧患意识具有很大的能量。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改革的时代,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时代,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前进道路上可能会布满荆棘,会有激流险滩,因此,我们当代人既需要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和开拓精神,更需要有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唤起全民族心中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将大于四化的热情保持在一种高昂的状态。

二、居安思危,国家的长治久安时刻提醒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我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在国内,还残存着危害社会安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刑事犯罪分子,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残余仍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毒害着人们的心灵。

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战略和企图,不允许我们高枕无忧而没有忧患意识。应该肯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这绝不意味着天下太平。且不说世界不少地区至今战火不熄,美国的第七舰队仍在我台湾海峡地区游弋,阻碍我们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仅就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做法,就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在武装干涉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彻底失败后而提出的新战略。50年代初,美国的杜勒斯提出,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掌握共产党政权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40多年来,美国历届政府都秉承了这一宗旨,干了大量颠覆共产党、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勾当。卡特奉行"和平外交",里根推行"民主政治",布什强调"人权外交",尽管提法不同,其实质都是通过培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所谓"民主势力",借"民主"、"自由"、"人权"的口号,煽动和组织政治反对派,并拉拢分化共产党内部的不坚定分子,幻想共产党内部和平演变,导致或迫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改变。在80年代末,西方国家主要是对前苏联、东欧各国进行和平演变,在连连得手之后,它们又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具体策略是"三化",即淡化、腐化、丑化。所谓淡化,即淡化政治观念、淡化公有制观念。所谓腐化,即钻共产党政策的空子,赚共产党的钱,腐蚀共产党的干部,最后搞垮共产党。所谓丑化,即借着共产党揭露腐败问题,大肆宣扬和夸大共产党的错误和问题,使人民感到中国共产党不可救药,大部分干部变坏了。此外,它们在中国日益发展繁荣上作文章,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制造"中国威胁论",并不断打出"人权牌"、"台湾牌"、"西藏牌",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的和平统一。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没有一点科学健康的忧患意识行吗?

因此,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我们有必要强调并提醒全民族:居安思危,应增强我们的民族忧患意识。

三、落后挨打,历史的教训昭示我们必须在忧患中奋发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争取生存权是民族最基本的目标。正是民族生存竞争的本能,产生了忧患意识和奋进精神。但是,生存权不是自然而然的平等拥有的,在还存在强权的世界里,生存要通过斗争获得,要通过奋发图强去争取。在对手面前,落后就要挨打,这既是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也是无数哲人给我们提出的警告和劝诫。

中国在中世纪以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创造了封建社会最强大、最先进的生产力,曾以"中央帝国"傲立于世,称雄东亚。繁荣的经济吸引力,强大的汉文化辐射力,曾有"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昔日千年荣耀。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由于缺乏清醒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当中国在中世纪自我陶醉时,西方人却迎头赶上。从此,中国经济日落西山,每况愈下,罩上了贫穷、落后的"咒符",陷入落后挨打的绝境。于是,面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船坚炮利,中国古老的大厦倾倒了,在西方"东亚病夫"的辱骂声中,在西方人高傲、蔑视的目光中,我们深深领会到了做亡国奴的悲哀,付出了无数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血的教训昭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用危机感激励全民族不断奋进,振兴中华。同时,革命领袖也屡次提醒我们挑战的严峻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倡者列宁曾尖锐指出: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毛泽东也曾耐人寻味地警告说:中国如果落后了,就可能被开除"球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则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领袖们诸如此类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应该成

为我们居安思危的长鸣警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硕果累累,平均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的国民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这值得我们自豪。但是,如果我们走出自我陶醉的小天地,看看外面的世界,与世界各国比一比,就不难发现,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第100 位之后。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同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相比,也很不相称,差距甚远。与其说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不如说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同世界和周边国家的经济竞赛、综合国力竞赛中,落后的一方的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社会安定和社会制度都将受到致命的威胁,这不能不使我们深感忧患。

因此,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来看,如果我们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不能迅速地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我们就将不仅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而且将被发达国家拉开更大的差距,甚至会被某些本来弱于我们的国家迎头赶上而被抛在后面。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当代,这将意味着我们会失去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甚至会重演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悲剧,面临亡国的威胁。

有鉴于以上的历史和现实,我们有必要强调申明:中华民族富强的目标一日没有实现,我们就一日不能淡化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我们现在更需要有浓浓的忧患意识,我们应在忧患意识的警示下奋发!

四、腐败误国,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的改革开放,成绩令世界瞩目。但也应看到,我们在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的滋生蔓延,严重腐蚀党员干部队伍,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影响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不能不让人们深感忧患,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所谓腐败,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道德规范,受到剥削阶级腐朽没落思想作风的腐蚀而败坏变质的变化过程和状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会严重危及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外历史上,因腐败而导致亡国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在法国,有路易十五的奢侈致乱;在古罗马,有安冬尼纵自剔的悲剧。东晋石崇与王凯争富,酒池肉林设过之后,小王朝也就呜呼哀哉。宋钦宗沉湎酒色,不久沦落井中,成为金兵的阶下囚,落了个"坐井观天"的典故。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一举推翻了明王朝,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但在进京之后,由于他和他的一些主要助手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政治开始腐败,生活上日益腐化,终致惨遭失败。清代腐败更是历史上著名的,军机大臣和shēn@①致死后抄出白银8亿两,几乎相当于清朝20年的财政收入,25年的财政支出,60多年的财政盈余。但也就是这个孕育了和shēn@①之流的清朝,在历史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大灾难。蒋家王朝曾统治中国22年之久,于1949年被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赶出了中国大陆,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腐败不无关系,这正如当年美国白皮书指出的那样--"蒋介石的军队其实早已败了,不败于战场而败于官场,败于官场无所不在的腐化"。

腐败的危害如此之严重,而我们党内却恰恰出现了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这表现在:有的人当官做老爷,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人以权谋私,拼命为自己捞好处,有的人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有的人官僚主义严重,弄权渎职;有的人贪图安逸,奢侈浪费;有的人腐化堕落,道德败坏;有的人连株结网,任人唯亲,等等。这样的党员和干部虽然为数少,但影响极坏。它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侵蚀党和政权的健康肌体,危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它实质上侵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经济搞不好会垮台,经济上去了如果腐败现象泛滥,贪污贿赂横行,严重脱离群众,也会垮台。"所以,消除腐败现象,坚持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五、精神贫困,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之患

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不单是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也是民族精神的挑战。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的实践,已使全中国人民充分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道理,充分体会到发展经济、改变物质贫困现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人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致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贫困现象,这是痛彻民族骨髓的贫困,可能会比物质贫困更能严重阻滞我们民族前进的脚步。其主要表现有: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在市场利益机制的驱使下,一部分人崇尚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并改头换面,往往以"现代化"方式掩人耳目,广为流行,严重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部分人的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个人利益至上,走私走穴,逃税偷税,坑蒙拐骗,掘尸盗墓,伤风败俗,人情冷漠,麻木不仁,见义不为,见死不救,良知泯灭。一部分人精神生活枯竭,轻视社会伦理道德,崇尚原始的、本能的人性复归,热衷于说粗话,办俗事,放弃做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和文明准则。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危害青少年的东西屡禁不止。特别是那些黄色下流的书刊、淫秽图片、色情歌曲、低级庸俗的录像制品,对一些免疫力不强、意志薄弱、又缺乏分析和批判能力的青少年毒害极大,致使某些青少年萌生了厌学情绪,有的吸烟酗酒,聚众赌博、放荡不羁,甚至有的与社会上的一些流氓拉帮结伙,打架斗殴,走上行骗、偷盗、卖淫、抢劫、行凶等犯罪道路。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假酒、假烟、假奶粉、假血浆、假医药,注水的牛肉、羊肉、鸡肉、猪肉等,让人防不胜防,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破坏了农业生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还有假冰箱、掺假煤炭等等,无怪乎有人声称这是"假货充斥的时代"。殖民地意识和奴化思想乘机回潮。现在有些青年由于不懂历史,崇尚西方的殖民统治。如三元里抗英,有人说抗错了,理由是当时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清朝是个落后的封建王朝,认为先进可以帮助落后,所以不应该抵抗。还有割让香港给英国,这本是国耻,而有个小青年却说为什么当时不把广州也给英国?这样广州今天就像香港那样繁荣了。一部分丧失民族气节,崇洋媚外,卑躬屈膝,作出种种丧失人格、国格的丑事来。某些青年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把国家的前途和希望寄托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上,而不是把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等等。

上述民族精神的贫困现象发生在努力实现振兴的中华民族之中,发生在肩负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之中,不能不令人深感忧患。一个民族只有具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有向上的精神风貌,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站得高挺得直,战胜困难,赢得挑战。我们民族中的精神不振、责任淡漠、人心不齐、社会风气不正、信念不坚等现象如不马上改变,中华民族振兴的大业、经济起飞的宏图等将没有根本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浓烈的健康科学的忧患意识,并把这种忧患意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为中华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生活在非洲的中国人,对非洲的见闻

都是实话,国内的假新闻太多了,报导国外的新闻总不能也带假吧?我可没排着队拿钱哦……来非洲的中国同胞日益增多,有不少朋友也抱着想来非洲赚一桶金的想法,为此,修罗特在此提一些忠告,也许有些话你不太喜欢听,但是,湊合着听听吧,希望能给要来非洲、打算来非洲的同胞带来一些借鉴。 1、如果你想到非洲做生意,请你不要对非洲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希望越大,失望更大。非洲虽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但是,贫穷并不代表消费低,非洲的消费水平,足以媲美欧美,甚至过犹不及,所以想到非洲做生意的同胞,至少得有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人民币才行,毕竟,在非洲做生意,需要很大的本钱。 2、非洲充满着机会,但是,并不是机会就是机遇,有时候,机会更多的是杀机,像一些高利润的产品,如药、农机等,往往都是垄断的,你想分其中一份羹,就等同于抢别人的生意,抢黑人的生意只是竞争,抢同胞的生意,就会被打被杀,别说我扯蛋,出来前自己好好调查,不是真正信得过的人,别太相信,特别是一边发货一边接货的生意,货发了,对方称未收到货,而是把货吞了,这很正常,在非洲,收不收到货,经常是无据可询,人家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打发你。 3、黑人虽然懒,虽然笨,但是,不要不把黑人的生命当生命。所以,请那些想到非洲开诊所的同胞别那么缺德,别当厨师的也出来开诊所当医生,别连针都不懂打就装13装得很专业似的,更别医死了人还不知死,依然挂着“中国诊所”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什么高维生素针,什么人参针,除了这些针,你们还会打其他的吗?没错,这些针打不死

人,而且还可以赚很多医药费,但是,如果总拿这些针忽悠黑人,甚至忽悠同胞,那么,真正的病被耽搁了怎么办?做人要有道德观,做医生更需要医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4、诊所和餐厅是同胞在海外最喜欢做的两种生意。餐厅可以做,但是卖淫的事就别搞了,除了菲律宾酒吧外,非洲中亚洲酒吧就属中国酒吧最多了,搞得黑人把所有的黄皮肤人开的酒吧都以为是中国酒吧,甚至有朋友稍微穿得性感一点都被误以为是卖的。你想卖淫,怕丢脸,可以跑到离家乡远的省份去,犯得着一定来非洲吗?有些人不但到非洲开妓寨,而且还要拉上一些国内的无知少女来,有些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外甥女都骗,这还是人吗?而那些无敌的少女被拉到非洲后,连爱滋都不懂得是什么,黑人的生意也做,俨然不知道非洲的很多国家爱滋病患率有50%以上,一些红灯区甚至在75%以上,想想那些喜欢出来玩的黑人,身上患病的几率有多少就清楚了。而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更是一个傻13的组织,拼命吹捧保险套的妙处,避孕都不是100%,何况爱滋呢,搞得所有的小姐都以为有了保险套,爱滋就能百分之百杜绝一样,这不等同于自杀吗? 5、如果你决意来非洲了,那么,请作好准备,作好孤身奋战的准备。在非洲,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地活下去,如果你是外派的,可能有公司护着你,为你排难解纷,但是,如果是做生意呢?如果你确认你可以自己解决,那么,没问题,但是,犯法的事就别干了,别存在侥幸心理,黑人别的不聪明,贪污钱的本领可大。有什么事,即使你有理了,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解放日报/2007年/4月/29日/第008版 思想者·连载·广告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许纪霖教授在上海政法学院的演讲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人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象迷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自我认同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大时代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富裕地区庙里香火旺 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 当代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所谓现代化,从精神形态而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这种神圣价值,或者以上帝这样的人格神、造物主、意志主宰的形态存在,或者以天命、天理、良知等形态出现。这个神圣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然而,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世界进入了一个韦伯所说的祛除神魅的时代。人替代超越之物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人们的终极关怀、价值源头和生活的意义不待外求,而要从世俗生活本身自我产生,精神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 当超越的神圣世界失落之后,世俗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公共文化的共同基础是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都发生了问题。 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人们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达到上帝的彼岸,或成为现世的道德圣人,而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了多少具有社会象征资本的稀缺资源。由此,个人的自我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物欲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观,在一个生产欲望、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之中,便呈现为消费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一彻底的、全面的世俗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现象,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铺天盖地,不仅垄断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侵蚀到精神生活领域。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在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支援下,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价值观,侵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一个千年礼仪之邦,一旦进入世俗化社会,物欲主义的出现会比其他世俗化的发达国家更凶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中国在进入世俗化社会的时候,宗教同时发生了衰落。一旦市场经济激发起人性中的原始欲望,那种没有灵魂的、赤裸裸的物欲主义便很容易迅速弥漫。 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即便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主流地位,但与以往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相比,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它不具有超越和神圣的性质,无法成为一套进入宪法、教科书、宗教、公民教育等主流建制的冠冕堂皇话语。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它已经被公众默认了,成为不言而喻的“潜伦理”、“潜规则”,但永远无法登堂入室。于是,物欲主义便自我包装。在当代传媒和广告所呈现出来的物欲,都不是直观地、赤裸裸地呈

(学习心得体会)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在党校学习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贪污腐败,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人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象迷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自我认同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大时代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富裕地区庙里香火旺 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 当代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所谓现代化,从精神形态而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这种神圣价值,或者以上帝这样的人格神、造物主、意志主宰的形态存在,或者以天命、天理、良知等形态出现。这个神圣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然而,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世界进入了一个韦伯所说的祛除神魅的时代。人替代超越之物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人们的终极关怀、价值源头和生活的意义不待外

求,而要从世俗生活本身自我产生,精神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 当超越的神圣世界失落之后,世俗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公共文化的共同基础是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都发生了问题。 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人们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达到上帝的彼岸,或成为现世的道德圣人,而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了多少具有社会象征资本的稀缺资源。由此,个人的自我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物欲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观,在一个生产欲望、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之中,便呈现为消费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一彻底的、全面的世俗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现象,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铺天盖地,不仅垄断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侵蚀到精神生活领域。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在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支援下,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

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文/韩三奇 如果说,当下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恐怕没有多少中国人反对。当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中国时,中国人没有感到骄傲与快乐,中国目前积累的财富,让任何一个国家都留下口水,可是,中国人却感到身心疲惫。看看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1.拜金 拜金是资本社会典型的特征,大多数人的心灵被财物异化,拥有金钱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吃饭穿衣之实用目的,金钱成为一个人价值观、信仰、理想、道德、亲情等一切人生内容的核心载体,它成为很多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从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在计算着自己的收入是不是一直在 增长,金钱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数字,而不是实用的交易工具。GDP必须天天向上,公司收入必须年年增长,而且为了GDP和收入,可以牺牲一切,比如矿工或员工的生命、水源、大气、身心健康等等。 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已经彻底绝迹,金钱至上已经深入人心。普通人见面谈的最多的话题是收入多少,父母从内心最关心

孩子的收入高低,甚至拿收入高低跟别的孩子攀比,而很少关心孩子工作在外是否辛苦是否快乐,收入低的年轻人在父母、亲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亲情战胜不了金钱的诱惑。拜金心态掏空了整个人整个社会的灵魂,让人感受不到精神的活力,也让人活得没有尊严! 2.八卦玩世 “神马都是浮云”,是八卦玩世心态的典型写照。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都是狗屁,及时行乐是王道,倒也无可厚非。 整个社会充斥着八卦思维,很多人每天打开网页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热闹。围观一些无聊的明星八卦,关注那些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鲁迅说过,如果你在大街上吐一口唾沫,然后蹲下来看,不大一会儿,一定会围过去很多人,看看你在看什么,他甚至可以忘掉自己手头的工作。 3.怨气冲天 大到社会,小到家庭,到处充斥着抱怨与不满情绪,各种对立情绪不断积聚。 家长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己在教育上投入那么多,孩子却不争气。妻子嫌丈夫不努力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丈夫怨妻子唠叨。学生抱怨老师打分低,老师指责学生不爱学习。

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

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 “读书”这个事情。读书这个事情大家都很熟悉,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每个人都应该在有生之年,好好读书。今天为大家推荐当代中国人读书的方法。 一,巨大的生活压力。 虽说我们的经济在迅猛发展,GDP在疯狂地飙升,但是最近几年来国人的精神上却出现了巨大的漏洞,频频爆出的道德下滑事件正好印证了这一反应。在谈了读书时,我们知道读书是必须得花时间的,而现代的中国人所面对的都是夜以继日的加班挣钱,哪来的时间读书。高昂的放假和物价,将空余时间挤压到了几乎为零的地步。就算是难得一个空闲的周末,大家也都是很情愿出去看看,而不愿躲在家里看看书的,比如说每到节假日的时候,人山人海的景区和大街你就可以想象到没几个人原意静下心来阅读一番的。 二,糟糕的社会环境。 如今的中国相比于过去,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仍有大量的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这条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面对大学的扩招,毕业后将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当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到头来却很难找到一个好工作时,很多人便开始贬低知识的力量,于是催生了读书无用论。这就把读书的群体全部集中在了青少年,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学校里必须强制接受教育。

三,稀缺的阅读习惯。 所谓生活压力和社会环境从对个人来说,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都是借口,因为有些事只要你想做,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就算生活压力再大,也没有大到一天24小时全在工作。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培养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数字“阅读”的普及。 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数字化科技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将时间花在刷微博、看微信、聊QQ和阅读网络小说上面。信息的“大爆炸”和紊乱导致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筛选有用的信息。电视上的娱乐节目和宫廷斗戏让人过足了眼瘾,甚至在人们的闲谈中也更倾向于聊一些某某明星又劈腿了或者离婚了的八卦新闻,却不会去关注身边的人。 当代中国人怎么去读书首先。小时候拿到一本书就是好书,不存在怎样读书的问题,如饥似渴地读和慢慢吞吞地读都一样,反正是开卷有益,读了就有出息。今天我们把读书当成一门学问来看的时候,我认为读书应该有几个态度。第一个是手不释卷,也即天天要读书,读书不能停,不能当成一件活,一件重要的工作。读书应当如吃饭睡觉,是非常随便的事情,不能忽略。今天要是没读书今天就算没过。如果你后半夜醒来告诉自己今天没读书,根本睡不着,那么你就有这种精神的饥饿感。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们要每天读点书,滋润自己的心灵。读书不是立竿见影之事,不能立马改变生活,他是个慢功夫。几天不读好像没什么,其实你已经落后了,而当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课程前言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中,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精神世界,这方面的生活水平往往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来我们设想的是人们的经济得到满足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个伟大的幻想已经破灭了。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它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满足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精神世界秩序的问题。精神世界是否需要秩序?它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怎么样建构这个秩序?所以今天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我们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秩序井然,显得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时,一切事物能够有条不紊,且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基本保证,有条理、有顺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才能够循序渐进,不断地得到发展,而如果失去顺序,秩序紊乱,往往容易导致混乱、倒退,甚至崩溃。历史上,秩序井然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发展时期,财富得到很大的积累,人口数量在增多,而在战争和混乱、失序时,这个国家就会倒退,甚至崩溃,被新的朝代所取代。在我们古代朝代更迭时,每一个朝代的初期,往往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并且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不断发展的时期。然而,封建社会,往往到一个朝代末期开始混乱,开始失序,被新的朝代所取代。所以,“有秩序——没秩序”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这是人类社会。 其实,正如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自然世界的秩序,它控制自然界运动变化,水往哪里流、风怎么样刮,其实自然界背后有自然规律控制下的自然秩序。那法制伦理规范和纪律规章制度这些人类创造的文明,它约束下的社会秩序也调节着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在自然界有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在社会界有社会秩序支配的社会发展。在精神世界里边亦是如此,精神直接的欲望、情感、认知、评价、意志和信仰等维度,它在倾向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一定的秩序,以避免精神世界的紊乱。在精神世界领域往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我的欲望、情感、政治,我都想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缚,我想主动

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说到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就不能不说到我们儒家的文化。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佛的避世,道的超脱,法的阴狠,阴阳的术数,墨的摩顶放踵,都没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关注国事民瘼的济世心怀、注视立身上事的道德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大。正因为如此,很多中国人,哪怕身处绝境,也不会轻易地悲观绝望,他们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现代哲学家加缪指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问题。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否极泰来,赛翁失马,中国人有的是自我平衡的种种教条和绝招。 悲苦中的西方人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作心灵的依托。而失意的中国人没有这个灿烂的背景作阴郁心境的光源,便只好依靠自己,从现实中自我肯定和激励,有时也只能掩住深刻之悲情在强颜的欢笑,咽泪而歌,饮血而唱。其实,这不是更深的悲苦么?不过,太理性的生存方式,使中国人即使心空万物,却仍能流连人世;即使人生如寄,依旧还一往情深。因此,中国人很难做到一了百了,也很难做到超验脱俗。他们中没有真正的隐士,有的只是故作洒脱的智者:他们中没有彻底的悲观者,有的只是念念不忘东山再起的俗子。他们总是会在理性的判断后寻找到属于自身的一丝慰藉。所以,中国人信奉的是提得起放得下,倡导的是能屈能伸,这就很容易演变为处为人上的能方能圆的世故和滑头。而好死不如赖活这样的话,就有很浓很烈的无赖流氓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很强调依靠自我,很推崇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以至于中国传统的和尚也比印度的和尚更能提倡劳动自助。印度的和尚是完全靠化缘过日子的,中国的和尚却还有自己种的土地。这也反映出中国的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温暖的世俗气息,在寺院中也弥漫着居家过日子的隐约氛围。无疑,这与儒家的只有此岸没有彼岸不无关联。因为没有彼岸,所以坚信成佛靠自己,哪怕在寺院中修练也不能超然于现实之上。因为没有彼岸,所以很多时候就远离幻想远离形而上的层面。 浸透了儒学的中国人,是很温暖、很感性、很实际的一群人,少有垓下之刎的壮士,多的是卧薪尝胆的英雄;少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大悲悯,多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小情怀。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呈现的是中国人的无奈但又很会释怀: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展露的是中国人的故作达观 在基督教那里,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的怀抱中;在中国人这里,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一个是多个世界的时空,一个是单个世界的栖所;一个是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情感体验的超然状态;一个是既融化理性又接纳日常情感体验的世俗生活。中国人既无上帝的怀抱可以偎依,又无迷幻的来生可以向往,更无瑰丽的天堂可以进发,便只有老老实实争取现世的权财欲、亲子情、男女爱、朋友义、故国思、家园恋、师生谊及林林总总会使生活幸福的利益。当然,中国儒家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同众多的文化一样,不乏矛盾丛生之处。 儒家文化导致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是,上不沾天,即不向往天堂:下不着地,即不惧怕地狱。他们脚踏着土地,关注着自己的脚印,想到的只是赶快回家,在那盆炭火边温暖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家是他们的起点,也是他们的归宿。他们即使仰望星空,看到的也只是温馨的仕女形象一一嫦娥,让一个误服了药的凡间女子维系住天与地的关联。在他们的意念深处,一切都不可能与大地截然分割开来。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屋顶之上,永远在离自己家门口很近的地方走人生的征途,完成着生命的种种仪式。 梁漱溟先生称:孔子的学说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也就是说,了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也就大体了解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当代中国人的处境和未来

当代中国人的处境和未来2017年11月28日星期二文/郑永年来自/联合早报 和西方比较,人的处境问题在中国文化环境里的表现全然不同(有关西方人的处境问题,另文论述)。一方面,中国文化对人的重视是其他文化所不及的。 《礼记·礼运》大同章(简称礼运大同篇)表述得淋漓尽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一大同思想数千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人的理想,一直延续到今天。近代以来,康有为曾借孔子之名撰写了《大同书》。孙中山先生把此作为其政治理念,说,“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毛泽东也说过,“《大同书》所写就是我们共产主义者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无疑,“大同”理念是关乎人的,至少是关乎人的“处境”的。 再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隐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孟子赋予老百姓“革命”的合法性;官方主体意识形态儒家也一直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传统社会数千年也的确不断发生这种“革命”,即改朝换代,“天命”从一个朝代转移到另一个朝代。

不过,且不说传统政治下普通人的“处境”,每次“革命”都是以牺牲大量的老百姓为代价的,或者说每次“革命”都是人的危机。实际上,如何逃避这种周期性的“改朝换代”的“周期律”,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人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最著名的属毛泽东和黄炎培之间的“窑洞对”了,毛泽东告诉黄炎培,共产党人已经找到了方法,即民主,把权力交给人民。 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发现传统上的中国人本主义,和西方人本主义很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今天,这种不同也是很多人对“中国是否已经走出周期律”抱不确定态度的主要原因。不同在哪里呢?很简单,在西方,人是主体;在中国,人是客体。 尽管事实上,在西方,人也并不是永远是“主体”,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作为“主体”的人经常被其变化着的环境所异化,包括政治、资本等。不过,人成为主体的理想一直是存在着的,并且不同历史阶段,人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斗争的。 与之比较,正如《大同书》所示,尽管中国文化强调改善人的处境,但人从来就没有成为主体。在传统中国,权力始终一贯是社会的本体和主体。中国很早就发展出了“养民”的概念,即把老百姓作为治理客体来对待。官方意识形态即儒家基本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统治哲学,即从人的特性来理解有效的权力行使。儒家对“民”的关切,其核心也是皇权,即避免皇权被“民”所推翻,从而失去“天命”。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导读:本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1914 年的《中国评论》,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当代中国人最需要什么

当代中国人最需要什么 文/木虫 记得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中国人勤劳、善良、纯朴、忠诚、勇敢、聪明,我深以为然,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些纯朴的好人,要为他们的幸福好好读书。及至读书读到高中,尤其是读到了鲁迅的一些文章之后才知道,其实,中国从来也不乏走狗,不乏混蛋,不乏麻木和猪狗之徒。虽然当今中国许多人有钱了,但有钱的混蛋还是比比皆是。那么,他们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呢。 鲁迅先生曾经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说的是,一个人自己先在地上吐了一口唾沫,然后蹲下身子来仔细观看,慢慢地就会在他身边围满一大圈人,人总是越聚越多,最后达到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其实,后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前面人的在看什么,但只要大家在,他就会在,就会喜欢,就会继续围着,伸着长长的脖子,笑嘻嘻的看。等到原先最早的那个人,忽然“啊哦”大叫一声,并说,散了吧。于是,大家就轰的一声作鸟兽散。 我常常惊异与鲁迅的想象力,惊异于鲁迅的讽刺能力。但我并不赞成鲁迅的苛刻和严酷,尤其是不赞成鲁迅只管说出来的痛快,嘴上不饶人,而从来不管不顾以后的事情,让人总是感觉缺少了一些大家风度。这正如一个很好的医师,只管把脉,诊病,不管开药、输液,动刀。 中国人的确是善良、纯朴、勤劳、勇敢,但确也不乏邪恶、狡猾、刻薄、无赖之徒,但即使是狡猾之人,也毕竟还是一国同胞,同是皇帝之后、同饮黄河、长江之水。因此,即使狡猾也是狡猾的老实人,即使邪恶也是邪恶的纯朴者,即使刻薄也是刻薄的忠厚之徒。有时候他们为了讨生活,为了满足食欲和性欲,为了和邻居比试高低,难免敲诈、欺骗、惨杂使假、贪污受贿,甚至互相残杀,做出一些下三赖的事情。 其实,中国人还是最善良的。比如,前先时候,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是走资派,中国人就举国上下一致高呼,邓小平是走资派;及至后来,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不是走资派了,是国家领导人了,于是中国人就高呼,邓小平早上好。后来,又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是重新走资派了,于是中国人就又一次振臂高呼,邓小平走资派;后来,又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又不是走资派了,于是中国人又一次大声疾呼,邓小平领导好。再再后来,又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是死不悔改的走资派了,于是中国人就再一次群情激昂,邓小平死不悔改,翻案不得人心!直到最后,邓小平终于成为中国的设计师,中国人似乎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些什么,但真的明白了吗? 有人告诉中国人,跑步实现共产主义,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刘少奇是特务,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美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世界上不存在上帝,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富起来的人带动没有富起来的人,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性是邪恶的,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性是美好的,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中国人也相信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

中国人生活中的三大怪圈

生活中的怪圈 迟雅 大自然中有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怪圈。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怪圈,而且这种怪圈古已有之。年长一点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以前的妇女几乎要都裹小脚,以至于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个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裹小脚是件很麻烦、很痛苦的事情。很好的脚,用白布紧紧地裹住,缠成了一个地瓜型,因此叫地瓜脚。令人不解是,这种惨无人道的东西,竟然成为一种时尚。在那个时候,女人以脚小为美,比较著名的有“三寸金莲”。因为脚大了不好嫁,所以,女人及其女孩的父母们忍受着肉体和内心的痛苦实施裹脚酷刑。据说那个时候,女人在出嫁时刚一下轿,头上蒙着盖头,人们首先要看她的脚,如果脚是小的,吹鼓手就吹细声细调的曲子,予以赞美;如果是脚比较大,就吹粗声粗气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曲子。可见这种怪圈文化已经浸透到人们的脑髓里了。有谁敢不进入这种怪圈!不仅是平头百姓没有力量和勇气抗拒,就是皇帝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康熙可以算上是千古一帝了,可是,据说康熙当年就曾主张“天足”,可是由于怪圈的力量,没有推行得了。天足理想也只有在满足人中实施。今天,如果想检验一个人是否是满族,重点看一看他的脚趾就能断定个八九不离十。因为汉族人的小脚趾甲盖都不是囫囵的,这是因为祖祖辈辈裹小脚造成的灾害。真是让人想不到,这怪圈的贻害还源远流长!

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现一些怪圈。比如赶礼,许多人因为赶礼闹得不得安宁,但是又不能不赶,有时一天要去好几家随礼,赶路搭车,因此叫赶礼。急着要做的事情一大堆,不得不暂时放下,因为要去赶礼。礼多人不怪,人情大似圣旨。尽管大家都有腻烦心理,但是又不得不在这个怪圈中奔波,尤其是当自己家里有个红白喜事时,更是一丝不苟。社会上每个人似乎都是怪圈上的一个点。这些点连成了线,线围成了怪圈。有权有势的人想借用操办给自己收礼创造一个合理化的机会,平民百姓想借用这个机会减少以前和以后常年赶礼的损失。因此,大事小情,都要给亲亲朋友一个“信”。结婚有婚宴,生孩子有满月宴,过生日有寿宴,盖房子有上梁仪式,搬新家有乔迁温锅,上大学、上中专、上职高有状元宴…… 古今官场上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怪圈。为什么要当官?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社会价值。可是,怎么才能在官场上混得好呢?又拍又送,提拔重用;不拍不送,原地不动。升迁本来应该靠德能勤绩,然而你会发现频频杀出“黑马”,多半是裙带关系或者权钱交易。钱从哪里来,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路是明摆着的。为了堵住这个路,国家党政机关中有纪律检查委员会,有监察局,有反贪局……很多官场上的后生,原本是很清纯的,后来被“逼良为娼”而就堕落了。一开始是小打小闹,后来是一不做二不休,再后来是贪得无厌,道德沦丧。当官的初衷本来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来是想名利兼得,结果是利还可以,名却腥臭。陷入了做人与做官的双重怪圈。再严重的,东窗事发,全栽了。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的社会在进步,这无可置疑,这个也是当代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围绕我们的“成果”,大家可以高谈阔论它十天半个月,甚至都无法尽兴。 但是,我们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政府对“进步”的定义如何,恐怕没有人真正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政府给出的定义,我们无法尽其理解,对于民众心目中的“幸福”我们却能知一二。这是一个物质的社会,对于一个普通或者说一个现实的人来说,进步、幸福就意味着物质丰富,为了“物质”我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是残虐自己。 物质,是这个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无不围绕其树立,当你见到一个憔悴不堪的人,不用问都知道,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什么是生活?有了钱就有了生活,没有钱,你就只能是在找“生活”。 曾经有一句高尚的口号,“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读书”,即使后来有所转变,也还能喊出“为了某某学校的崛起而读书”,但无疑都是伟大的,也是激励人心,那时候说这句话的人可以理直气壮,毫无惧色,放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坦然,一个不装腔作势的人绝对不会说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读书,为什么啊?我们的祖国已经够“繁荣”了,即使有人这样说,也一定是战战兢兢,因为说这句话就意味着被嘲笑,被加以虚伪的帽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变得冷淡了,或者说不爱国了,而是大众不傻了,理解了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了我们的终极目标“财富”“金钱”,我们才够资本来爱,不管你爱美女还是爱祖国。 在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民众都有较为普遍的信仰,即使有几个宗教相互攻伐,争夺信众,但大家总算有自己信仰的一方。但是。中国人不信教,所以我们做事,无所顾忌,基本的道德已经无法约束我们的行为,道德对于价值观的引导和修正已经无可作为。 但是,我们不能说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错了,也不能说我们追求的就多么的庸俗不堪、无耻下流,这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趋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才是至理名言,为官者,竟可巧聚豪夺,为民者,亦能追名逐利。在“金钱”面前,高尚算什么,正义又怎么样,这个社会高尚和正义都太廉价,没有人愿意去碰。这去怪谁? 我们的国家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可是我们却发现,房子越难买了,看病越看不起了,连那些食物吧,看看包装袋上的样子就行了,买不起。在这个新的社会之舟里,我们总在犹豫,不是我们不够毅力和坚决,而是我们没有底气——钱,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钱,有什么好犹豫的,选择算什么,用钱一砸,死人能砸活。 哲学里有一句话,叫新事物生命力强,发展快并终将取代旧事物,这便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新的价值观拥有的生命力不是用一个强字就能形容的,发展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毫无悬念的取代着真、善、美,贤、淑、德,当代社会泛滥的金钱观并不是我们的思想在倒退,马克思仙人曾今说了————物质决定意识。 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要期望去打倒他,你在谴责、鄙视它的时候,人家已经可以住一天院,买半间房了,趁我们还没有走到明刀明枪争个你死我活的时候,能找多少找多少吧。

中国人从小就被培养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的意识

人际关系的十大要诀 中国人从小就被培养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的意识,中国人的一切都是从人际关系开始的。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我们建立技巧可以简化为十大要领,分别是:一表人才、两套西服、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游、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这十个要领缺一不可,必须合理应用,以确保成效。十个要领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人际关系的起点、人际关系的媒介、人 际关系的交往、人际关系的修养。 一表人才 一表人才通常叫做第一印象,当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会对他有个初步的印象,这就是第一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一个人,这是很危险的也是很武断的,因为外表很忠厚的人,内心可能非常阴险;外表看起来很聪明的人,实际上很可能是个草包。外表不能够代表人的全部,有很多人就吃过这个亏。 人际关系与人的长相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说人长得漂亮,人际关系就好,人长得丑,人际关系就差。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是也不能忽视别人的长相。一表人才也提醒我们仔细端详别人的长相,因为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但是,完全凭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心,就容易犯致命的错误。 有人认为外在美不重要,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理直气壮的忽视外在美。殊不知,如果不先展现自己的外在美,谁会有耐心慢慢发掘你的内在美? 要想做到“一表人才”,要靠内心的修炼,即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慢慢的,你的相貌就会端正。好不好看是另外一回事,最起码要相貌端正,使别人不会对你产生提防心理,不会看到你就害怕,然后会乐意跟你接近,喜欢跟你沟通。 一表人才,主要来自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学识丰富,内心充实,行为端庄,加上仪容整齐,不就是一表人才了吗? 两套西装 两套西装是指外在的、后天的东西。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不能由你的兴趣决定,因为人是要合群的,要合群就必须要彼此尊重。比如,你要去游泳池,就要换上泳衣,倘若你穿戴整齐地走进去,会被当做怪物;一旦你离开游泳池,就不能再穿泳衣了。你没有换好衣服就是你的不对,就是给别人难堪,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 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不合乎身份的打扮,对你是非常不利的。穿着不要犯了忌讳,在中国,喜庆穿红,丧事穿素,如果你硬要反过来,就是存心找别扭。 1、一个不会给别人难堪的人,人际关系会比较好。如果一个人平常都很支持你,突然间会当面给你难堪,你以后就会疏远他 2、文化不同,人们的表现也不同。 3、凡是后天学习东西,千万要符合文化背景。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基本的标准,不能乱来,规规矩矩的,人际关系才会好。比如,很多人吃自助餐,在取食物的时候,还聊着天,把口水都喷到食物上了,这是吃自助餐的大忌;还有的人,看见前面的人正在夹菜,等不及,就用自己用过的筷子去夹。 凡是外加的东西(行为、素质、说话方式),都要符合你的身份,符合场所,符合文化背景。 一个人穿惯了休闲装以后,穿正装会觉得不舒服。人一旦习惯了放松的状态后,在想绷紧会痛苦不堪。所以,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太舒适,一旦懒散就很难严谨起来,要去磨练它。在精神方面,人越舒活越自由越好,但肉体方面要多加锻炼,要让自己多吃一点苦,才能走更长远的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