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

导读: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

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

坚贞不屈的意志美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本题意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

理解、欣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所在。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那里是太阳,是春天。

[析]此题旨在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析]设置此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加深对本诗所写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于体会本诗作者在安排结构上的匠心。

[参考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

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米

金黄的稻米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从这首诗的内容看,该诗所写的时间是诗歌中的“而你们,站在那儿”一句中“你们”所指的是。

2、诗歌中,诗人由金黄的稻米想到了、。

3、简要评析诗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中“皱”与“美丽”的含义。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米”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米”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米”“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来写收获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米”。

三、资料下载

戴望舒其人其诗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次年5月,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跟叶灵凤夫妇一起乘船前往香港,8月1日,他开始主持当时刚刚创刊的《星岛日报》的文艺副刊《星座》。在他的努力下,《星座》很快成为香港进步文学的中心。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4月27日,在监狱中写就荡气回肠的诗作《狱中题壁》。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反复无常,要么不发作,一发作,就显得不可收拾;这给他的婚姻关系带来了阴影,使他在不久后经历了两度离婚的惨痛。本来就有一点的哮喘病急剧恶化,这导致他没过几年就英年早逝了。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毅然带着两个女儿,跟卞之琳一起,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他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

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望舒逝世的消息和胡乔木亲自赶写的《悼望舒》一文,说:“我为中国丧失了一个决定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而悲悼。

戴望舒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

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具代表性的诗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课文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知能目标: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课后"蒲、英、盛、耍"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文章语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发现"的行为也美。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没有见过蒲公英开放与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此外,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也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

教材解读提纲

教材解读提纲:1、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钻研, 2、案例:通过对《两位数乘十位数》教材的认识理解怎样来读教材。 通过对《四边形的认识》怎样来分析教材,根据对教学内容承载的前后知识来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小数的认识》《方程》等来深入地驾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生一天为孩子一生 ——如何专业地读懂教材 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严勇 各位老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还是从上上周起就开始紧张了,这么专业的问题我真的无法驾驭,好在今天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我们来共同切磋交流,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学生才能当堂消化,理解,课后才会少些遗漏少些负担,从我们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来看,一堂课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教材的把握理解是否到位,是否读懂教材要承载的那些东西? 一、对话意识 1、与《数学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及内容标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特别要全面深入的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来了解新课标的一些新东西,对四个学习领域名称的修改: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主要的关键词: ——现称为“核心概念” (6个)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10个)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修改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 修改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经验 2、与教材对话 教材是什么?张玉仁说:“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因此正确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数学教学本质偏离与否。基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现代数学教学要立足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从而使课堂教学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理解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要读教材分析,弄清这个内容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有什么良策帮助我们理解编者意图,更好的吃透教材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出现这样的情境图?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备课时主要思考为什么学?(价值)学什么?(本质)怎么学?(人本)例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插入电子课本图)教材就是几件摆放整齐的物品,我们就要思考:难道教材就是这些吗,它背后是什么,是不是学生会这6种搭配就行了,而吴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精彩纷呈,有意凌乱地出示有效信息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导读:《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今天听了周倩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周老师激情洋溢、落落大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的词语教学比较扎实。字词的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从指导课题中“陶”字的写法入手,比较扎实地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词语,通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及正音等形式使学生巩固对本课词语的认读,同时注意了多音字的区分。并从中理解“恼怒”“流逝”“和睦相处”等词语,通过对重点词语“奚落”一词的理解,自然地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周老师抓住“读、悟”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主要把重点放在朗读、体会人物的对话上。很明显,读是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了多种读的形式,自由初读——同桌分角色初读对话——同桌细读一组对话——教师指导下的情感朗读,引读等。本课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因此对话的朗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2—9自然段即对话部分,我觉得可以用这样八个字概括“以说促悟,以悟促读”。

就这节课,也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教“荒”的书写时,应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而不是书空,能让学生写完对这个字有个整体印象,并能观察写得是否美观、正确。 2、在学生词语读错时,应让学生对于读错的词,重新纠正,读正确,然后,在让全班同学读一读,以免再次出错。 3、概括课文内容的填空,有些多此一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概括出来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陶罐和铁罐-小学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 教材分析:智乐园教育网提供https://www.doczj.com/doc/da6524376.html, 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向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文章前半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在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经常奚落他。后半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年后,当人们挖掘出陶罐的时候,铁罐却已经无影无踪了。文章虽然简短,但是,陶罐与铁罐的态度差异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和最后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本文运用大量的对话来向我们展示两只不同的罐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骄傲、看不起、傲慢、奚落、谦虚、轻蔑、争辩、愤怒等很多。 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全面的看问题,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陶、谦、虚、职、羞、耻、逝、遗、素、漆、踪”等11个生字,会正确书写“骄、吵、羞、耻、宫、荒、堆、尘、净、素、损、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思考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 4、读课文,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 5、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在比较中质疑,在交流中解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策略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

《金色的草地》优秀说课稿

《金色的草地》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2个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材解读

抓好教材解读带领学生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郫县实验学校夏忠玉 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材解读,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在教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教材解读呢?我校教研组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谈谈我校教研组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学校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能力至关重要 对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能充分认识,但作为教研组还是应该充分地了解学校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能力,这样做能使教研活动中的教材解读这一项工作更有针对性。 因此,我校教研组经常对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更是必不可少的。调查的方式有很多,如查备课本、听上课,进行问卷调查等。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科领导小组,学期初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的备课和上课的检查,了解学校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情况。同时,学校还经常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对教师进行调查。这样,经过多渠道的调查和了解,学校教研组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任课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认知度及其解读教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教材解读的相关培训。例如,本期前一个学月,我校教研组通过全面查备课本、听推门课、问卷调查发现,100%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材解读的重要性,但每位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解读的认知却参差不齐,少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有待全面地提升,比如:个别教师认为解读教材就是解读本期所教的这一本教材,还有个别教师认为解读教材即是根据《教学参考》

制订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针对以上情况,我校教研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材解读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关培训。 二、组织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必不可少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素质的要求。所以说,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 为此,我校每期的教研活动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我们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做到“三读”,一读《课程标准》全部内容,了解《新课标准》对小学教学的整体要求;二读《课程标准》对本年段教学的要求;三读《课程标准》对自己不解的教学问题的要求。这样的“三读”能使教师很好地从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地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阅读中理解词语这一部分,《课标》对不同年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低段(1-2年级)《课标》要求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段则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到了高段,则要求学生“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学语文教研组陶罐与铁罐集体备课记录表.doc

小学语文教研组陶罐与铁罐集体备课 记录表.doc 活动过程:尚玲梅:《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二)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赵红娟: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吴海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陈龙才:鼓励欣赏也很重要,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黎霞: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活动小结与建议: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或者表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利用提示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宽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续编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齐读课题。 2.课文里有许多描写陶罐和铁罐的词语,请一位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遍。 3.这些词语就在课文里,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圈出后请你轻轻地读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二、利用对话中的提示语,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句子)找到了吗?圈出这些词语后,你发现了什么? 2. 这些词语表现了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那你能不能利用这几个词来学学陶罐和铁罐是怎么说话的?自己先试着来读读这几句吧,看谁读得像故事里的陶罐和铁罐! (1)精读前三句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学生甲读不好:这是一只怎样的铁罐?你们怎么知道的?那可以怎么读? 学生乙读得好: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你们还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你们听到了一只怎样的陶罐?两只罐子的表现真是截然不同!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轻蔑”是怎样的神气?谁能学着铁罐的样子轻蔑地来说说这句话。指名哪些地方让你听出轻蔑的感觉了?齐读:个个眼里都带着轻蔑的神气呢! 师生对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2)精读第四、五对话。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①看来这几个表现人物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在朗读中的作用挺大的。瞧,故事接着往下发展,这一次陶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 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 1).多元认字。 2).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3 * 《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

关于教材解读

(转载)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解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了,作为一名专业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二、怎样解读教材?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向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对话来向我们展示两只不同的罐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骄傲、看不起、傲慢、奚落、谦虚、轻蔑、争辩、愤怒等很多。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全面的看问题,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 2.朗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思考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4.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与陶罐》,进一步掌握寓言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看一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可以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来判断是陶罐和铁罐。) 板书课题:24陶罐和铁罐 2.师: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生说能装东西。)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装东西,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1:我会选择陶罐,因为铁罐容易生锈。 生2:我会选择铁罐,因为陶罐容易打碎。 生3:…… [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3.师:今天,陶罐和铁罐这两件物品非常高兴地来和我们大家

部编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草地之美,体会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谜。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

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罐和铁罐》听课反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为我们安排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感谢罗老师与赵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课堂,每次听罗老师的课及讲座,我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整个身心不由自主随着罗老师入情入境。她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下面我来谈听赵老师上《陶罐与铁罐》的感想: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这堂课中,赵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四字”,即立足“趣”字,倾注“情”字,落实“读”字,深化“理”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寓言,就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赵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课前和学生聊童话故事中最喜欢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童话王国,童真童趣迎面而来。此外,这节课也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 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接着,老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此外,课标中还有一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根据这一标准,这堂课中对“奚落”这个词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学生课前准备:图片、课件 二、教学课题: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结合文本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第一部分内容。 3.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4.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和不软弱。 2.难点: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五、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六、教学方法: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童话故事,教学时主要“以读为主”,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读、思、悟、议”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主动构建。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你看过哪些童话故事呢?(生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有趣又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板书读题) 2.看,老师把这节课的两位主角请到了现场,这位是陶罐先生,这位是铁罐先生。原来大家都认识啊,那你能说说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吗?指名说。(易碎,坚固) (二)初步感知。 1.过渡:那文中的陶罐和铁罐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王的御厨里,去看看这两个罐子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并说一说: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点。 3.学回答,了解课文内容。(读了课文,我知道······) 4.那读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或者有什么不明白的?(读了课文我还想知道······) (三)学习生字词。 1.课文中有很多的新词语朋友,大家想认识它们吗? 2.PPT出示词语。 陶罐御厨奚落谦虚 懦弱轻蔑争辩恼怒 羞耻流逝掘开朴素 和睦相处相提并论 (1)自由拼读。 (2)小老师带读(带拼音),师提醒。 (3)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人教版四年级的教材解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古人曾云:“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而我们教师要想让孩子们尝到课堂的甜头,就要认真解读教材。今天我就带着大家和我一起来对人教版四年级的教材进行解读。 下面我将从解读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建议与评价三个方面来研说教材。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①知识与技能: a.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 b.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了解直线、线段、射线、平行线、垂线、角、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 c.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图技能。 ②数学思想: a.初步形成数感,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b.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c.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结合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 ③解决问题: a.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b.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④情感与态度: a.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b.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PPT) 2、内容标准: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知识共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本册教材主要从7个单元体现出了教学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领域包括: 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 二单元角的度量 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统计与概率领域: 六单元统计 七单元数学广角来体现综合与实践 第二方面:说教材 1、编写特点 本册实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陶罐和铁罐教学分析

陶罐和铁罐教学分析

陶罐和铁罐教学分析

《陶罐和铁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计 一、重点段落赏析 《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是如何用恰当的词语来准确表达事物的特点 和作者的态度的。 在这篇寓言故事中,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刻画了寓言故事中的形象。铁罐是狂傲、无理的,藐视陶罐的,而陶罐是谦虚、克制的。 作者在表现两个形象特征的时候,用了情感色彩非常鲜明的对比词语来写铁罐和陶罐对话时各自的神情语气。老师都会注意到陶罐的“谦虚”“争辩”;铁罐的“骄傲”“傲慢”“轻蔑”。我认为,单从这些词语本身,很难透彻地去理解事物形象。所以作者用对话的方式具体表现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形象个性。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怎么叫奚落?奚落就是专门说人家的短处,取笑对方。“你敢吗?”不是铁罐不知道对方敢不敢,而是明知对方不敢而故意发问,其实是在揭短啊。这就是奚落。而且,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加上一个“子”跟“陶罐”,有区别吗?在这里,这“子”在表达着对对方的极度瞧不起、不尊敬对方啊。这是对铁罐人格的入骨刻画。而陶罐呢?“不敢,铁罐兄弟。”什么叫谦虚?实事求是,承认自己有短处。但是,并不失人格魅力──“铁罐兄弟”它将对方称之为兄弟,不为你的人格低下而发怒、气氛,这是一个怎样宽宏大度啊!铁罐“更加轻蔑”,“我就知道”跟“我知道”,语气是不一样的。“就知道”,是原本的,而不是刚知道的,“就知道”将原本轻蔑的语气加重了。所以作者说“更加轻蔑”,在这里,作者用了“懦弱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表现铁罐的人格特点──不单单是瞧不起、揭短了,他开始羞辱对方。 陶罐在这时候还是不亢不卑地“争辩”。为什么要争辩?陶罐想告诉对方:承认短处,不是懦弱。我也有自己的长处。他本来要告诉铁罐道理的。但是。铁罐听了陶罐的争辩,竟然“愤怒”了,因为什么愤怒,因为陶罐想说他自己也有长处,铁罐不能容忍陶罐有一点长处,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嘲讽、羞辱辩解,这是何等霸道啊!在这里,铁罐的傲慢、无理在升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消失掉。”看不起对方到什么程度?盼着你赶快消失──连在一起相处都不愿意。陶罐则继续克制“何必这样说呢?”面对对方的羞辱,陶罐仍然大度,“何必”在这里充分的传递出了这样的意思。 铁罐的傲慢则继续升级:“和你在一起都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这里,铁罐不再说陶罐是懦弱的东西,而改成了“你算什么东西!”“算”这个词用得好啊,你的身份地位跟“我”并不平等,怎么能跟你相处呢?而且不再是“盼望”对方消失,改为:“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简直就是欺负人,在用自己的长处对比别人短处的时候,横行霸道到了极致! 而陶罐呢,知道这样的人不可理喻,干脆不再理会。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表现了人物的特征的。其中,对于铁罐的刻画,尤其是通过用词的变化,来使其性格特征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统编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特点解析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比一般版本教材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统编版”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既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显然出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统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三年级语文观摩课《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观摩课《陶罐和铁罐》评课 稿 《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练习朗读的材料。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从陶罐和铁罐两者不同的命运结果中,懂得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听了王老师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要注意“点”和“面”的协调。 王老师能把握教材的重点,通过抓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自悟体验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只是老师太面面俱到,出示大量的句子进行逐句体会。由于句子既多又散,在加上学习方法、形式上的雷同,课堂上很难出现学习高潮。而且以独立的句子单个出现,学生缺少了句子间的对比感悟,铁罐子傲慢语气由弱到强的变化,学生很难发现,所以也不能很好地把这种语气变化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由于老师要求学生感悟的“点”太多,不允许老师在每个点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发现他不能说出老师想要的那个答案,就急着请别的同学回答。让我感觉出示的每个句子都是来匆匆,去也匆匆。即便这样,王老师还是遗憾地说:“时间不够用,

后面还有一个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没法实施了。 我想老师出示的句子能否在少些。十来个句子都进行细致地感悟,那就没有重点了。“点”在量上减少了,也就有足够的时间在质上提升了。例如:学生对“轻蔑”这个词的理解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时,老师是否可以让学生用眼神、面部表情来表演一下“轻蔑”或者老师例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事例来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中陶罐和铁罐的表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再如:“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铁罐指哪方面,陶罐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呢?”是它们外表的美丑?是它们在人们心中的经济地位?是它们对人类贡献的大小?还是它们力量的强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