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
科技考古概论知识点

一.概念

1.概念+学科定位

·科技考古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古代实物资料,从中提取古代人类的活动信息,用以探讨人类行为、生存方式、生产技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科定位: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属于人文和自然的交叉学科。

2.它的英文名称

·Archaeometry

3.国际科技考古会议(英文)

·国际科技考古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aeometry)

4.周仁、仇士华、蔡莲珍(人物)

·周仁:1931年,周仁教授:古陶瓷分析,即检测了杭州南宋官窑瓷片的理化性质,开创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先河。

·仇士华、蔡莲珍:1957年,仇士华、蔡莲珍夫妇,右派;杨承宗、夏鼐、刘东生;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力更生创建我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测定出一批准确可靠的考古年代数据;文革后,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一起,数以千计的年代数据,新石器考古学的年代序列,奠定了我国碳14测年的基础。

5.关系(与科技史关系、区别)

·关系:科技史的研究对象古代科技的实物、考古资料以及古代有关的文字资料等;二者相同之处,都要对古代的科技实物遗存(传世品和发掘品),制陶和冶金等遗址进行研究和考察。但双方视角不同,科技史学者更注重遗物的生产技术层面,考察技术的进步过程,而科技考古工作者则对遗物的功能、年代和产地更加注重,试图通过遗物了解人的活动和文化。

·区别:科技考古属于考古的分支学科,与考古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但二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科技考古学除了具备考古学的知识外,还要有环境科学、人类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

科技考古学无疑扩大了考古资料识读的含量,开辟了考古学新的研究领域。但它附属于考古学,仍遵循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在科技考古学的某些领域更要依靠考古学。

6.(论述)应用范围※(三个大方面)

·田野发掘——→室外工作——→遥感、勘探技术、钻探技术

·文物修复保护→考古辅助工作→

粘结、修补、加固、稳定性处理→派生出修复学、保护学

·文物分析研究→研究工作→年代测定技术、文物分析、鉴别技术

7.※研究方法(狭义和广义)

按研究内容分:

①断代测年方法

放射性碳素测年法,即碳14测年法;

释光法:热释光(TL)、光释光(OSL)、红外释光(IRSL)

顺磁共振法(ESR)、钾氩法(K-Ar)、裂变径迹法、釉系法、

古地磁法、氨基酸外消旋法、黑曜岩水合法、树木年轮法以及

古化石含氟量分析法等。

②产地分析方法:

微量-痕量元素、同位素比值与物相;

微量-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

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 等离子体放射光谱(ICP)

等离子体质谱(ICP-MS) 原子吸收光谱(AAS)

X射线荧光光谱(XRFS):

按接收系统分:波长色散和能量色散;

按光源分:X光管荧光光谱、质子X荧光光谱(PIXE)、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荧光光谱等;

同位素比值分析:固体质谱(MS),高分辨ICP-MS和高分辨激光光谱;

物相:岩相与金相;XRD、岩相显微镜与金相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等。

③古代先民的食谱分析:

配有元素分析仪的气体质谱;

色谱、色质联用谱仪;

13C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谱仪

(13C CP MAS NMR);

④基因考古:PCR扩增仪、基因测序仪

大型计算机作数据处理;

⑤遥感考古: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地磁测量仪、

电阻测量仪、电磁测量仪以及地质雷达探测仪等;

⑥其它:

环境考古、农业考古、陶瓷考古、冶金考古、

音乐考古和美术考古等;

·狭义:各种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应用于实物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之中。

·广义:自然科学为方法,

考古资料为边界条件。

二.考古探测应用

8.什么是遥感考古,其应用于什么遗址调查

·将遥感技术用于考古研究中,即运用遥感技术,获取遗迹或现象的电磁波或超声波信息,并用光学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分类、边缘加强、反差变换、特征提取或假色彩合成处理,再根据影响的色调、纹理、图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类、识别和解释,确定遗迹或现象的位置、分布、构成与形状诸方面特征,还能进行文化资源追踪、考古测量、古地形地貌与古城址复原等工作。

适用于某些地形复杂,普通田野考古勘测难以得出准确信息的遗址。

9.科技考古勘探步骤

步骤:

①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制定野外勘察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②野外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记录新的遗迹、遗物现象

③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各类信息和其他资料,总结调查区域遗存概况

10.遥感考古分类、主要原理,其物理特征、影像特征

·分类:根据运载工具和遥感距离的不同,可以分为航天遥感(以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等为运载工具)、航空遥感(以气球、飞机作为运载工具)、地面遥感(以车、船为运载工具)。

·主要原理:根据航拍照片中田野农作物植被的形态;地面表土层颜色的层次、明暗;地形的凹凸等等有差别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进行判别。

·特征:考古遗迹作为一种地物,具有特殊的物理特性,显示出特殊的影像特点,形成独特的遗迹标志主要有:

第一,考古遗迹的土壤特征是重要的信息显示,利用土壤标志可以分辨出古代的城墙、道路、墓葬、古河道等遗迹。城墙、道路处的遗迹会呈现出较浅的色调,而墓葬、古河道处的遗迹则色调较深。考古遗存的土壤有路土、夯土、填土、淤土等,与自然土壤的色泽、结构、温度、致密度存在差异。

第二,考古遗存的物理特性会作用于遗迹所在地的植被生长,形成植被标志。地下的考古遗迹因其种类不同形成正植被标志和负植被标志。一般来讲,墓葬、填平的壕沟、渠道、灰坑等类遗迹因其质地疏松、含水量丰富、土质相对肥沃而使植被生长旺盛,成为正植被标志;古代道路、夯土、瓦砾、红烧土遗迹砖瓦类建筑因土壤板结、透水性差,植被生长较差,为负植被标志。

第三,遗迹的阴影标志。残存在地面上的遗迹如城墙、坟冢、土台、沟渠容易形成地面的起伏变化,总会呈现一定的微土貌特征。它们在倾斜太阳光线的照射下,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大小以及组合方式的阴影,特别是布局具有规律性的城址特征尤为突出。在航空照片上,特别是黑白影像上阴影明显。

第四,不同的考古遗迹在夜间都会发出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特征红外光谱,在夜间卫片或航测红外光波段照片中可以分辨出来。

第五,土壤的差异还可通过土壤潮湿度的差异(即潮湿标志)和地成上霜雪融化的速度不同(即霜雪标志)表现出来。

11.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程序(大概)

勘探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收集与分析资料,旨在对勘探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面貌有个基本概念。接着,结合飞行和经费条件等制定出田野调查和勘察计划,内容包括工作区域、飞行路线、勘察时间、经费预算以及可以实施的工作方案。除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外,还要进行人员准备、记录准备。在准备阶段,由于空中飞行的特殊性,飞行空域的申报是必要的。

·野外实地勘查:当飞机起飞时,勘察开始了。勘察人员在飞机上向两侧或一侧观察,寻找有无遗迹迹象。当发现可能有遗迹迹象时,要减慢飞行速度,打开机窗或舱门,然后在不同高度盘旋飞行,进行观察,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用手握小型或中型相机倾斜拍摄。在勘察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记录。

·野外勘察,主要是进行必要的探测和验证,通过有重点地将航片、原先资料所反映情况同实地对照,特别是草图上标出的遗迹部分,为判读时出现的疑问寻找答案。必要时还要进行纠正和勘察、摄影记录,尤其对于新的发现,要做详尽的各种记录。在这一阶段,多种遥感考古技术与地球物理探测和地面调查相结合,才能获取全面的现势性强的数据资料,最后建立航片解释的标志。

·信息资料的详细分析:通过对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制定出一张详细的考古勘探解释图,进而确定研究的目标、方法、步骤。从新的航片上的色调、颜色分析,尽可能找出所有的考古遗迹或现象,与以前的资料对比,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要做好记录归档,标明全部的古迹点群,还可制定出比例合适的古迹分布图。接着,工作人员对获取的图像进行了解译,主要是建立影像标志。

·野外验证:对于遥感资料的分析,一般要进行实地的判释和验证,可以采取野外调查、局部的研究发掘等手段。

·综合分析和研究:对所有的野外工作、以前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一张详细的遗迹分布图,对所有的疑点进行解释。最后进一步做断代等方面研究,写成本次工作的报告。

三.地面物探

12.概念、原理、类型、应用范围、工作程序

·概念:物探,即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据各种岩石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测量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了解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探和测试方法。

·原理:考古遗存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地表的物理、化学结构,使土壤物理性质出现异常现象。考古遗迹、遗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土质结构、密度、含水量与周围天然沉积物有差异,表现为土壤密度、磁性、电性、导热性、弹性、放射性较附近普遍增大或减小。不同的物性差异可通过相应的仪器观察到,并通过计算机从一系列异常数据中寻找其地球物理场的分布,进而推断遗迹的特征和文化性质。·类型:从理论上讲,所有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都适合于考古勘探,物探法有电阻率法、磁法、探地雷达法、重力法、热勘探、定常波探测、地震法、激发极化法、自然电场法、放射性勘探法(Y射线谱仪)、电磁诱导法(EM法)、核子地球

物理勘探法等。实际上,物探受探测对象物理特性的限制,不可能对任何考古遗存都有用。最常见有效的是前三种,其余的仍处于尝试、改进阶段。

·应用范围:适用于勘探遗址范围内各类小尺度的地下遗存,如房基、墙基、墓葬、灰坑、窑灶、乃至陶器和工具等。

·工作程序:

第一步,资料收集分析。遥感、地探、考古文献

第二步,工作设计。根据所探地区物理特性决定物探工具。进行区域系统规则的布局,在测量布20米×20米网格,称为测网

第三步,野外物探。“布方”木桩固定测网

第四步,资料的解释和结论。将野外获取的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转化成数字化图像。参考地区特征判定异常点及其形状、走向、分布范围,结合考古、文献材料,定性、定量分析地下遗迹的情况

13.什么是电阻率法及应用

·概念:电阻率法勘探是通过探测遗迹、遗物与周围土壤电阻的差异,来确定目标物的深度、分布范围、几何形状。考古遗存与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成分)、疏密度(孔隙水的附存状态)、含水量(渗透率)、饱和度、电离子浓度、温度等,导致了它们不同的电阻率。

·应用:电阻率法主要应用于探寻墙基、房基、沟渠和古河道等中等尺度的长条形遗存。实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高立兵等与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曾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来勘探商丘东周城址的城墙位置,证明电阻率断面与考古发掘的城墙断面吻合。

四.文物清理与修复

14.什么是脆弱文物、普通文物

我们把性能稳定的文物称为普通文物,以之区别那些比较脆弱的文物。

15.普通文物表面清理方法哪些种(黄色字部分)

干洗法:采用无水的有机溶剂来清洗。

①对于比较稳定文物的清洗可采用清水刷洗和机械法清理,清理时以不伤损文物的特征为原则。

②对于性能稳定的文物,如果其表面仅仅是简单的泥土污垢,可用清水毛刷进行刷洗

16.如何清洗纺织品、鎏金铜器(大概方法)

纺织品:

?对于纺织品文物上的铁、铜或其他金属氯化物的污斑,可以采用酸性水溶液来处理使之变为可溶性盐类

?在清洗棉织品文物时,通常采用较温和的酸或缓冲盐溶液,以防止损伤纤维。醋酸就是广泛应用的一种

?有些纺织品的污斑含有大量钙、镁、铁等离子,可用六偏磷酸钠水溶液去除

?对于纺织品文物上的铜锈也可以选用氨或胺类化合物使之与铜离子形成络合物而去除

?纺织品文物上的血斑、尸体污斑、动物凝胶、食物残渣等蛋白质污斑,用水和洗涤剂洗不掉时,均可利用酶的作用来分解它们,一般常用木瓜蛋白酶。

?当纺织品上沾染了有颜色的斑污的时候,通常可以通过氧化的方法破坏有色基团来减轻或消除这些色斑。常用漂白剂。

?对于因氧化作用而产生的斑污,只能利用还原作用去除这些有色污斑。一类是由于金属锈蚀而产生的污斑,通过还原作用使锈斑变为可溶物,把锈斑的颜色除去或变为不太明显的色调。另一类是由于有机染料或天然颜料造成的污斑,它们很容易因氧化或还原作用而起变化。常用连二亚硫酸钠或者用甲醛化次硫酸钠作洗涤织物的还原剂。

鎏金:

方法一:乙烯基乙醇/丙烯酸聚合物的稀甲酸溶液

方法二:以EDTA为主,并结合碱性罗歇尔盐为辅。

方法三:5%半胱氨酸溶液。

方法四:对于鎏金银器,为了不使鎏金薄层和银受到损伤或产生不良的变化,可采用甲酸除锈并添加少量的巯基苯基四氮唑。

17.湿洗法(流程)

·清洗前应先除去泥土,然后再用水洗,一般常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来洗。对于本身很脆弱的织物和遇水后容易褪色的织物,最好采用水蒸汽法来清洗。有些织物的小残块可以在玻璃上进行清洗。

·清洗完毕后,将织物放入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房间进行干燥。而对于某些用水洗不掉的斑点,则应选择适当的其它溶剂来进行清洗。选择溶剂时应先在艺术品的次要地方(如边角处)作小片实验,得到可靠的结果后才能使用。绝不可轻率处置,否则将会使文物受到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尤其是在清洗有颜色的纺织品时,必须先做局部点滴实验,以判断水和其它溶剂对颜色的溶解程度。·有些油脂类的污斑、汗斑、果汁、动、植物的变质产物等均为酸性,一般不溶于水,可在水中添加一些碱性的去污剂。,可与酸性污染物发生中和反应而变成溶于水的盐或皂,或碱金属化合物等,而被洗去。一般采用有表面活性作用的合成洗涤剂或湿润剂。实践证明,清洗液的pH值一般pH值从10减少到中性时,清洗效果最好。

·通常使用弱碱氨水溶液作为缓冲的系统来保障安全。因为这种碱,当它尚未产生有害作用之前就已经挥发了,使用比较安全。另外也可添加硼砂作去污剂,当浓度为0.1%~1%时,pH值为9.2。这些盐(即四硼酸钠)可以增加皂化和清洗能力,对清洗有严重污染的棉织品文物,效果较好。

18.点滴实验(名词解释)

·无机点滴试验:经常采用灵敏的有机试剂,使无机物转化为:①有色的络离子或螯合物、或染料、或离子缔合物、或有色的氧化还原产物。②沉淀,如金属硫化物。③荧光物质。④特征性气体。此外,还可凭借催化反应、吸附现象、隐蔽和解蔽进行点滴分析。

在用有机溶剂洗涤纺织品文物时,应该先作点滴试验,只有确实证明该溶液不使织物褪色,不破坏织物结构,能有效的去除污斑后才能使用。而且要注意防火、防爆。

19.陶质文物修补过程、步骤(后面了解即可)

五.文物的保存

20.临时库房环境的选择

临时库房的窗户最好是朝向北方。背光是为了在文物存放期间,没有阳光紫外线和远红外线的直接影响。

·库房的层位选择也很重要,它决定了临时库房日后受地下水毛细作用和楼顶渗漏影响的大小。临时库房最好不要选择在一层楼,也不要选择在顶层。

·对于临时库房的门窗,如果原来的房间窗户是为了居住而设计的大面积窗户,必须对它进行简单的改装。一般可以用泡沫塑料材料、或者木工板、石棉板将窗户进行活动式临时封闭。

21.要求(了解?)

22.文物陈列中的控制因素

温湿度、光照度、大气环境、生物因素。在考古工地,文物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是十分关键的。

23.玉石器的保存(首、其、最)

首先,观察有无结晶盐与酥粉现象的再次出现。

其次,观察有无新的裂隙的发育,修复过的断裂缝是否发展。

最后,定期测试石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

24.脆弱文物(竹木漆器温湿度保存、纺织品的保存、纸质文物)的保存方法(见书上)

六.陶瓷科技考古

25.原始瓷产地的探讨

①南方单一起源:

聚类分析;北方未在窑址发现原始瓷;

没有瓷土矿;大量原始瓷发现于南方;

②多个起源:

北方风格器型;不少烧流的原始瓷;

商代早期原始瓷,北方多于南方;

吴城商代早期原始瓷质量差;

二里头、垣曲白陶;

山东大辛庄原始瓷;

26.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理化变化

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发生脱水、分解、熔融、化合、氧化、还原。二次氧化、析晶。晶形转变、液相分离、烧结等物理-化学变化。

27.瓷器的理化结构

陶瓷胎釉的化学组成以二氧化硅为主,其次是三氧化二铝,再其次为Cao、Mgo、k2o、Na2o、Fe2o3等。其中Sio2 是胎中含量最高的氧化物,其次是Al2o3,两者在胎中的总含量最高达90-94%。南方地区极大部分瓷胎,其硅铝比一般都比较高,属于高硅质胎,北方地区胎的硅铝比一般都比较低,属于高铝质胎。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南方地区的胎都以瓷石或瓷石配高岭土制成,而北方地区的胎则以高岭土或高白铝土制成。瓷石的化学组成特点是高硅低铝,而高岭和高铝白土则是低硅高铝。原料组成的差别造成胎组成的差别,胎的差别又导致烧成温度的差别,高硅低铝胎的烧成温度在1150°-1250°之间、低硅高铝胎的烧成温度为1250°-1350°。 Sio2 和Al2o3 在胎中通过高温化学反应,一部分形成骨架,另一部分与助熔剂化合成玻璃相,填充于骨架之中,形成致密而坚硬的胎。

28.着色剂

·着色剂:Fe2O3 FeO CuO Cu2O MnO TiO2 Sb2O3 Au(金)等都是陶瓷釉彩着色剂。中国历代南北各地窑场所生产的千百个不同色调的釉和彩都是在这些着色氧化物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七.陶瓷科技考古学史(五个里程碑)

29.陶瓷的出现

(见书上)

30.X射线应用(应用范围)(简答)※

在考古研究中,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主要是测定古物中的成分,从而达到各种分析目的,进而推断和判断当时的人类社会文化。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考古学中主要应用有鉴定古物的年代、真伪、产地、制作工艺以及如何进行文物保护。

①文物的鉴定

②文物的断代

③文物产地及其矿料来源分析

④制作工艺的研究

⑤文物保护的研究

31.什么是XRF(一种手段,应用领域)

X-RF是指X-射线荧光光谱仪,具有重现性好,测量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能分析F(9)~U(92)之间所有元素。样品可以是固体、粉末、熔融片,液体等,分析对象适用于炼钢、有色金属、水泥、陶瓷、石油、玻璃等行业样品。无标半定量方法可以对各种形状样品定性分析,并能给出半定量结果,结果准确度对某些样品可以接近定量水平,分析时间短。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考古中应用今后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主要是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①文物的无损鉴定;

②面扫描和线扫描分析;

③微区分析;

④化学态分析;

⑤轻元素分析

32.GPS概念、特点、组成

·概念: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导航和定位系统,是建立在无线电定位系统、导航系统和定时系统基础上的空间导航系统。

特点:

·GPS测量具有很多优点:

①高精度三维定位,满足各种考古测量的要求;

②设计和布点方便灵活,控制点之间不必通视;

③对地理条件和作业条件要求低,高山、沙漠地区能进行全天作业;

④工作效率高,自动进行观测、记录和计算,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测绘行业。不足之处是不能在楼群之间和地下(如墓室、洞穴)中进行测量。

·组成:空间部分、控制部分、用户部分

33.GIS概念、组成

·概念: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它是一个在计算机支持下,将空间数据输入、存贮、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应用的技术、处理地理信息的系统。

组成:硬件:计算机、扫描仪、绘图仪、磁带机、网络

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运行时所必须的各种程序,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GIS 软件及其支撑软件、应用程序。

空间地理数据:GIS的操作对象与管理内容。它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的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表格、图像和图形等。是现实世界抽象后的实质性内容,主要包括位置信息、属性信息和空间关系等。数据包括两大类型:空间数据和非空间的属性数据

用户:GIS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模型,是一个复杂的人_机系统。系统的管理、维护和使用人员是GIS中的重要构成因素

34.什么是3S、在考古中的运用

·3S:GPS、GIS、RS(遥感技术)技术各有优缺点,相互结合可取长补短。在实践中,3S集成产生了,它是指三者对地观测新技术有机地集成(Integration)在一起。

·3S集成运用时,GPS用来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地空间定位;RS用来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地信息,发现地表的各种变化,及时对GIS数据更新;GIS通过对各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提取,做成新的集成系统的基本平台,且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如处理、分析考古遗迹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归类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土壤、断裂、片麻岩、铝土矿、花岗斑岩、背斜、熔岩被、高岭石、张节理、地震、安山岩、 花岗岩、坡积物、流纹岩、糜棱岩、矽卡岩 1.风化作用:土壤、坡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构造运动: 张节理、背斜、地震、断裂。 3.岩浆作用: 安山岩、花岗岩岩、流纹岩、熔岩 被。 4.变质作用: 花岗斑岩、矽卡岩、片麻岩、糜棱 岩。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科里奥利力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最小。(×) 2.第四纪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依次是氧、硅、铝等。(√) 4.在同一纬度和相同高度上测得的重力值通常海面的比陆地的大。(√)

5.陆壳与洋壳的边界在大陆架边缘处。(×)6.在花果山见到的侵入岩的SiO 含量为61%(质 2 量百分比),它属于中性岩浆岩类。(√)7.通常情况下,泥质岩石在区域变质作用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8.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9.地磁轴与地球极轴之间的夹角为磁偏角。(×)10.在褶皱中,背斜两翼的年龄比核部新。(√)11.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12.岩浆岩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石灰岩。(×) 13.通常情况下,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小。(×) 14.磁异常是由于太阳将大量的带电粒子抛向地球,所引起的局部磁场的变化。(×) 15.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地球的形状为( D )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 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为: 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 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 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 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 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临沂大学2011级第四学期 考古学概论-答案

考古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 1、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3分)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出现。(2分)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4分) 3、宗教考古学是以有关宗教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3分)在古代,宗教信仰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1分)因此,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时,必须把宗教活动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各个时代的神殿、寺庙、祭坛、祭具、造像、壁画、经卷和符□之类,都是宗教考古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有的具有一定的美术价值。(3分)所以宗教考古学与美术考古学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在宗教考古学中,欧洲的基督教考古学、北非及西亚和中亚的伊斯兰教考古学、南亚和东亚的佛教考古学是最为重要的,它们都属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同时宗教考古学这一分支,也应被包含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3分) 4、① 在华北,虽已初步建立起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序列,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分) ②境内的旧石器文化呈现出非常复杂的面貌。对诸如华北旧石器时代两个文化传统的问题等。(3分) ③ 东北亚、北美和东南亚,在早期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上与中国大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然而,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中国以至东亚、南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欧、非、西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对比诸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3分) ④ 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复原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分)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的,(2分)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2分)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之后1931年发掘北京人遗址东北角的“鸽子堂”时,发现的石英碎片越来越多,确认了它们是北京人制作的石器。(3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30年里,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除上述的以外,只不过还有周口店第13地点、第15地点和山顶洞遗址几处。(3分)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考古学的分支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3分) 田野考古学。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2分)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 学时 36学时 学分 2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类型 (1)名称:课程实习 (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 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通过本章教学,达 到以下目的: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使学生理解考古学的定义、性质、研 究对象和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 1)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8g/cm3 ,一般取2.67g/cm3 2)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即压强) 3)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 所升高的温度 重力:地球上一点受到的地球总体引力(不包括地球以外天体的引力作用)与因地球自转产的离心力之合力。1Gal=1cm/s2 地面一点的重力随点位不同而异,影响一点重力大小的因素可有:(1)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和地形起伏变化; (2)地面点离地心距离的差异; (3)地面点与地球自转轴的距离不同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不同,位于赤道的点离心力最大,南北两极离心力为零。 基本磁场由假想的地球内部等效大磁棒产生的磁场变化磁场: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磁异常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第五章 1、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 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3、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 表层的地质作用。 4、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和成岩作用。 5、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3种方式。 6、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3种方式。 7、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 8、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9、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变质岩。 10.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 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一) 地层层序律;(二)化石层序律;(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12. 生物演化律,即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 13.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自动放射出粒 子、电子、电磁辐射量子射线,而蜕变成另外一种新元素,并且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1、 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 本区(1)和(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与( 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 (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侵入接触关系,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花岗岩形成 (18 )于(15 )之前, (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 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 18 )之后,( 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Ga,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Ga;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④志留纪(S),是笔石的时代。⑤泥盆纪(D)是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为鱼类的时代。⑥石炭纪(C)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成煤期;⑦二叠纪(P)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1、克拉克值的概念?答: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8种元素是?答:O、Si、Al、Fe、Ca、Mg、Na、K。 3、地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Si、Al、Fe、Mg。 4、地核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Fe、Ni、S。 5、水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H、Cl、Na。 6、生物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O、C、H、N、S。 7、大气圈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答:N、O、Ar。 8、矿物的概念? 答:天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固体化合物或单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 9、下列全由矿物组成的一组是?( D) A.石英、煤、云母; B.辉石、沥青、金刚石; C.人造水晶、矿泉水、方解石; D.高岭石、长石、金刚石; 10、矿物颜色和条痕之间有何区别?

考古学复习参考题

《考古学通论》考点整理 1、“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正式诞生于北宋中叶。 2、名词解释:考古学: 3、考古学研究对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实物资料包括_____和_____;考古学研究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 4、“文化层”是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地层。 5、名词解释:“考古学文化”: 6、“考古学文化”的命名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_______和______。 8、考古学断代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编写报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0、考古学分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述题: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关系:

12、考古学年代可分为_______、_______,其中相对年代是依靠________、________进行研究。地层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考古学发展简史: ●古代考古:______的《考古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__________的《古玉图》现存最早的专录玉器的著作;_________著有《金石萃编》。 ●近代考古:1921年___________发现并提出了“仰韶文化”;1922年北大成 立了__________;1924年北大考古学研究室设立了_________。1926年,__________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1927年___________成立。 1928年_________________成立,内设考古组,同年_________在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1929年在_________的主持下先后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等。 ●现代考古:___________于1979年在_____成立。 ●________被誉为“埃及学奠基人”。 14、1819年丹麦人_________把古物按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进行分类。1865年_________提出了“新石器”和“旧石器”。 15、旧石器主要以_打制_为主。制作工艺包括_____和_____;其中,打片包括_______和_______。直接打击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名词解释:北京人: 17、甘肃省_______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的地区之一。 18、名词解释:山顶洞人: 19、简答、论述题: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阶段分期:

地球科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面的地面距离。 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边滩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 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用板块构造解释全球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及特点?P156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全球火山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呈狭长的火山带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带:1、环太平洋火山带: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强烈,素有“火环”之称;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此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另外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着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宽度大,地震频率高,地震震级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度,平均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

考古学概论题库

名词解释 文化层: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考古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旧石器:旧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标志,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是利用天然砾石打制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工具,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用来狩获与肢解猎物、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防身和加工制作其他材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新石器:新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用具,使用新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是在旧石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除了打制的方式外,还使用了磨制的方式,耗时更长,但是能够能够控制石器形状,比旧石器更加耐用。 错金银:错金银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属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主要是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错金银工艺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碳十四断代法:碳十四断代法是考古学上一种用于断定有机体年代的方法。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热释光测年法:是利用热释光效应测量文物烧制时间的一种方法。利用热释光效应,可以根据样本所释放光子的能量判断出样本自从上一次被加热后至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之和,因而也就能判断出其烧制时间。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答题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3分=15分) 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隔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的褶皱。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而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 复背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老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复向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新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地堑: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则主要由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构造变动:岩石的原始层位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位和变形。 地质构造: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形体。 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的,主要的内能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从而产生了各种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在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地壳的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分解和破坏的作用 剥蚀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营力,如风、地面流水、冰川、以及湖、海中波浪、各种水流和动力流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把破碎或分解了的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地温梯度:地球深度每向下加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解理:矿物受外力后沿晶体格架规则裂开的现象。 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尖灭:当岩层向某一方向逐渐变薄并消失时,叫岩层的尖灭。 将今论古原理: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现象和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来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沉积作用:被各种介质搬运的物质,当其搬运介质的动能减小或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包括生物作用条件的变化),会在新的条件下堆积下来,这种现象称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其顶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没。被淹没的称水下沙坝。沙坝是当波浪向海岸推进,因与底流相遇或因波能减弱时,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形成的。 沙咀:是在海湾外由砂粒组成的。其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沙咀是当沿岸流由海岸岬角部分进入海湾,因水域变宽,流速下降,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而形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