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票据行为诚信”原则再认识

“票据行为诚信”原则再认识

“票据行为诚信”原则再认识
“票据行为诚信”原则再认识

摘要:票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商品经济发达的重要体现,是交易规模突破地域限制的一种新发展。相比中世纪末就创造了票据制度的欧洲,新中国的票据制度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是票据发展的里程碑,这种缺乏历史底蕴的“快车道”立法必然存在一些“瑕疵”。虽然2004年修改了《票据法》的有关规定,但违背了“票据技术性”的第10条并没有废止,这一关于“票据行为诚信”原则的规定与票据制度技术性特征相左,导致了票据法灵魂――“票据外观化”形同虚设,应当在将来的票据法修改中去除。

关键词:票据法;票据法的技术性;票据外观化

中图分类号:f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060-04

《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从“法意解释”的角度来说,立法者之所以在《票据法》第10条中将票据行为(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同票据关系的基础关系挂钩,在于他们认为“鉴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机制商在发育和完善中,人们的信用观念尚未普遍确立,票据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1]因此,立法者希望通过第10条对票据基础关系“真实性”的强调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规范,实现“保障票据流通安全性”的功能。然而,自《票据法》公布之日起,学界对第10条规定的批判多于赞扬,特别是2010年10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票据法修改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着规定了“票据行为诚信”原则的票据法第10条再次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归纳起来,学界目前对票据法第10条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票据的无因特性”这一票据特征的层面上。票据的无因特性作为票据法体系的基本要素强调的是票据权利与取得票据的原因相分离的情形,它描述了票据行为与票据权利的特殊关系:第一,原因关系的无效或瑕疵,不影响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票据债务人也不得以此抗辩。(有例外,例外称为原因牵连);第二,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不需证明取得票据的原因;第三,原因关系中的约定、抗辩等事项,若没有显现在票面上,则不享有票据抗辩权。而我国现行《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虽然使“票据的无因特性”变得很不明确,但根据整部法的立法精神和其他规定,第10条对票据无因性的阻却,仍然是可以在票据法整框架下援引其他规定来加以解决。因此,笔者认为票据法第10条的错误应该从票据制度的技术性特征来分析。

一、票据法“技术性”特征的一般理论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技术”含有“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专有方式或能力;专门的技能”等意思,[2]“技术性”也因此可认为是对反映某一事物操作方式的专有特点的概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票据制度技术性,指的是票据制度不同于一般法律,并非是具有道德意义的规范体系,不存在国家权力对行为本身的价值判断;而是一种行动程序的规则。具体到“票据制度上的技术性特征如何体现”这一问题,谢怀轼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有一类规定是不具道德的意义而只具有技术意义的,如交通法规中行人车辆靠右走的规定,绿灯表示通行红灯表示不准通行的规定,就没有任何道德的意义,不表示‘善’与‘恶’。” [3]技术性是票据制度区别于一般法律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票据法中的许多规定都属于技术性要求的细化和扩充。例如:汇票的承兑必须记载在汇票的正面,记载在其他位置的内容不具有票据意义;背书必须写在票据的背面。进一步来讲,“认定票据当事人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只有一个标准――交易当事人的行为外观表现”,这是票据外观主义的表达,但从深层次来看票据外观主义正是票据法技术性精神在整个票据制度体系中的具体反映。

同普通民事立法相比,技术性的精神使得票据法不再以“人”为立法核心,也不适用类似于普通法系中“合理”原则进行司法实务中的伦理推定。相反,票据法的定位是由金融业专家将行业管理上升为立法规范而形成的纯粹技术性行为规则;它只要求具体的行为人按照

票据法中的规定行事,而不需要对当事人的主观态度做“善意”与“恶意”的区分。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票据法技术性特征的内涵在于:首先,票据规范的格式化要求;其次,除在特殊情况下考虑行为人的“善意”外,票据法是极少关注票据行为人行为的主观心理的。可以说,票据法“技术性”特征的一般理论是票据法传统精神的要求,是票据制度在欧洲生长且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交易工具的基础。而我国《票据法》第10条所强调的“票据行为诚信”原则却恰恰是违背了票据制度技术性一般理论的。

二、第10条与“票据法技术性特征”的背离

我国《票据法》第10条关于“票据行为诚信”的规定要求当事人之间票据行为的做出必须以票据基础关系的真实为前提。本质上,这等于是将“持票人取得票据时主观上应具备诚信”作为票据权利取得的一般要件。虽然从理论来说,票据法技术性的要求中虽然承认“善意”,但不等于就要求“诚信”;而且司法实务中,“善意”并非票据效力的当然必要条件,“善意”只在一定情况下才对取得票据权利产生影响(即只有在从无权利人处取得票据时,善意才成为取得票据权利的要件),至于其他大部分场合,只要持票人所持有的票据满足票据法技术性之格式化要求,即可取得票据权利。

推而广之,在票据外观性理论精神的支持下,可以做出如下结论:第一,当转让方将票据转让给持票人时,逻辑上并不要求持票人对转让方是否具有票据权利进行查证,此时亦无需考虑持票人的主观心态(明知或者故意隐瞒在所不问),持票人当然取得票据权利,即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无需考虑票据基础关系是否真实;第二,依票据行为以外的其他法律事实取得票据时,由于并不存在转让行为或不存在转让方(如继承、公司合并、破产等情形下),同样也不以取得票据的一方当事人的主观心态作为票据权利取得的要件;第三,除开第一、第二两种情形外,票据基础关系不真实也不必然使票据行为归于无效。特别在依照法律事实取得票据权利的第二种情形下,票据基础关系是不存在的,判断票据关系真实性也因此变得没有任何可操作性。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依票据法技术性及外观主义的要求,票据权利取得的一般要件就仅仅限于“持有票据、票据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符合法律规定、持票人以合法手段取得票据”三个方面。而我国的《票据法》第10条却明显地违反票据法技术性的基本精神,将做出票据行为的主观态度作为评价票据行为效力的要件。虽然,立法者的用意在于“维护票据流通安全性”,但是,正如刑法上讲的“孬法造罪”一样,这种无视票据法自身特征的规定无疑会导致“维护票据的安全性”化为泡影。表面上立法者假定《票据法》第10条“对遏制当事人利用票据为诈骗活动和保护金融机构与正当持票人的合法权益”具有意义,但是立法者这种立法之目的在本质上却是将票据制度外观性要求的“善意”提高到“诚信”的高度,而毫不考虑到“善意”与“意思表示真实”之间的差异。理论上的失误造成了法律上的瑕疵,于是,第10条这一破坏票据制度整体和谐性的“孬法”孕育出我国票据实务中的自相矛盾:比如,在票据实务中,当持票人明知票据债务人与持票人的前手(转让方)之前所存在的抗辩事由时,持票人主观上的善意或恶意(即持票认同持票人的前手间的票据转移行为是否具有真实的意思表示)只是确定某一票据债务人能否对持票人行使抗辩权的依据,而非确定持票人能否取得票据权利的条件。即使持票人主观存在恶意,这种情形下的法律后果也只是使得某些票据债务人不能行使票据权利,但并不排除持票人对其他债务人行使票据权利。假设在a(出票)→b→c→d的票据关系中,若b向c背书转让票据,但c未向b 支付应付的对价,b可凭借原因关系中c未履行对应义务来对抗c并向其追索;当c向d背书转让票据时,d明知b与c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而仍接受票据,则d无权向b进行追索,但仍可向c、a进行追索。第10条的规定使得票据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出现混乱的局面,因为它导致了法律的盲区,无形中提高了票据制度运用的道德成本,不但不利于商人使用票据进行交易,也不利于法官审判工作的开展。简言之,《票据法》第10条无视票据制度本身的整体连续性,为了强调立法者自认为的“票据的真实性”,而创制出同票据自身特征不相符合

的制度,无助于票据流通的安全性,相反,有时候还会损害到票据流通的安全。

基于票据法技术性的特征要求,一部技术含量高的票据法是为“票据的做成、流通……等一系列票据行为具体操作”而开出的说明书。对当事人而言,票据法格式的技术性规定,便于其正确进行票据行为,较好地利用票据,最大限度地提高票据的流通效率。在笔者看来,票据法的技术性规范就像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上安装的技术识别系统,它只按照程序的要求对产品进行相关技术性的检验,其他问题除在特定条件下,均一概不管。然而,依我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权利行使必须要求以票据基础关系真实为前提。在笔者看来,它使有关的票据法外观化的制度理念形同虚设:一方面我国《票据法》大部分规范的设定是以实现技术性要求的“维护票据之‘外观性’特质”为出发点的,这就使行为人相信,票据行为只要按照票据法这张知道票据行为的说明书上的程序进行,就能够得到法律保护;但在另外一方面,《票据法》第10条又警告当事人,在票据行为做出前,必须亲自检验票据基础关系的可靠性。于是,行为人在现实的票据交易中必然陷入两难――即票据行为人不得不在对票据交易本身花心思的同时,还要对票据基础关系进行一番调查。这种调查若发生在票据关系相对简单的情况下,票据权利的受让人尚还可以应付,但事实是当今极度复杂的经济关系产生的极大部分票据关系都成“连锁”状。在这种条件下,票据当事人,特别是权利受让人对多重票据关系的连锁链进行调查的交易成本就很难计算了。长此以往,经贸活动中对票据的使用必然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因为商人进行商事交易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满足“外观主义”的票据制度能提高商事交易的进行速度,而“票据行为诚信”的规定则突破了“外观主义”的界限,在商事交易中就流通手段的票据另设障碍,无形中增加了商人运用票据的成本,损害了商人实现经济效益的链条,当然地为商人们所顾忌。从而导致商人对票据的冷淡。

另外,在现实的在法律行为中,如果因为行为人的内心意思和外观表示不相一致的情况发生就允许当事人以外观表示与真实意思不符来撤销商事行为的话,交易就可能陷入朝令夕改的危机中,对交易关系的稳固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从而导致交易不安全性的长期存在。事实上,《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使得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方面为实现“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而要求票据基础关系真实,即票据基础关系不真实,行为不合法;另一方面,票据作为技术性挂帅的文义性证券,一切票据行为的意思表示都是通过证券上的记载事项来反映的。这样一来,尊重票据法技术性特征要求的文字事项,则解释票据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就只能依靠票据外观的记载内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从票据记载内容来解释票据行为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无疑是无法达到的,毕竟文字对事实的描述只是靠近事实并不等于事实本身,在文字的解释中,个体知识性的多寡和对知识运用的娴熟程度决定了解释的方向,因此,依靠票据记载来解释“票据行为是否诚信”事实上很难实现。

三、去除第10条,回归票据法的技术性特征

总之,《票据法》第10条有害于票据整体制度的技术性特征设计之目标――促进交易迅速的实现,而且同票据制度的整体价值不相容,应当在将来的票据法修改中去除第10条有关“票据行为诚信”的规定。虽然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早于2000年11月颁布《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第14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的规定为由,对业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笔者认为这表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对我国《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是做出否定性评价的。虽然有学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并未否定《票据法》第10条的内容,只是通过司法解释划分了第10条的条款性质为宣示性条款(与效力性条款相对,是一种引导性行为规范的表达),目的在于培育中国的民法精神。不仅如此,有学者甚至认为“第10条虽然明明白白地处现在票据法中,但其显然不属于票据法规范,而是民法规范。……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没有关于票据的任何规定,在票据法中加以相应的规范并无不可。”[4]按此逻辑,是不是只要《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没有的,同时又是属于“民法范畴”的任何规范都可以放入《民法通则》中去?法律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给包括商品交易在内的社会运行体系套上一整张密不透风的网,相反,它只是引导社会运行的一盏灯。特别是对于调控市民社会的民法而言,更应该严守法律的界限,约束法律的权力边界,而不是无限放大约束市民社会的规则。不仅如此,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法学部门的层面,当前民法与商法仍然处于模糊状态的现实使得民法与商法之间到底是否存在“普通法同特别法”的关系尚在学术争议之中。在《票据法》这一重要的商法中放入民法规范的内容,事实上可能导致民法与商法之间关系的更加模糊化。笔者认为,民法与商法由于规范的目标不同,“分立”才是发展的趋势。正如江平教授在《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宏观思考》一文中谈道:“民法和商法仍有划分的必要,由于我国缺乏民法的传统,更缺乏商法的传统,商法的提出更是近几年之事,因此,有必要就二者的范围大体上做个界定。”[5]中国民法研究的泰斗就民法与商法关系问题尚持“分立论”,民法与商法之间“异大于同”的现实就非常清楚了。民法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人们生活中的哲学,被奉为“生活的法”。民法的这种定位决定了“维护诚实信用和善良风俗”是它的宗旨;但《票据法》终归是商法的要素,是调整市场交易关系所必须遵守的市场法则,正像人们常说的“商场如战场”,在市场交易中,获取利润是最大的真理,由此决定了包括《票据法》在内的商法宗旨必然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人们活力的自由,怎样保证更迅速、安全、有效、快捷地获得利润是票据法等商法制度完善的最高标准。因此,笔者认为,《票据法》第10条“票据行为诚信”属于民法要素没错,但民法要素的“票据行为诚信”原则是不能也不应当出现在商法范畴的票据制度内。

综上,正如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一书中传达出的思想“法律不仅仅包括规则,还包括活动,法律不是作为一个规则,而是作为一个过程和事业,在这种过程和事业中,规则只有存在于程序、价值和思想方式的具体关系中具有意义”。《票据法》第10条没有考虑票据法本身作为一种过程、事业的特定程序性(技术性),仅视票据法为受人操纵的规则的做法,是非常需要立法学者们认真斟酌并加于完善的。可以说,去除现行《票据法》第10条关于“票据行为诚信原则”之规定,是完善我国票据制度的需要,是提升《票据法》科学性之要求。

论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

论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 赵燕芬 提要: 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是在票据及票据行为存疑时对其作有利解释,各国的票据制度均体现了对该原则的向往。但是,我国的票据立法持守严格主义的态度,该原则并没有在我国票据立法中成为主导因素。在商法一统的进程中,票据立法从严格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自觉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建构最大有效性原则统率下的票据制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能的。 关键词: 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 合理性 可能性 作者赵燕芬,女,宁波大学法学院讲师。(宁波 315211) 一、我国票据制度对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的 态度分析 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是说在票据及票据行为存疑时,应当从有利于票据及票据行为有效的角度进行解释。”①这项原则既确认于英美法系国家,②同样地确认于日内瓦法系国家。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与票据的功能相因而成,并在票据的解释中具有最强的张力,对于票据立法起着指导性作用。 各国的票据立法均反映了最大有效性原则,我国票据立法,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该原则的向往。比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其签章无效,但是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票据法》第6条);“票据上有伪造、变造的签章的,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票据法》第14条第2款)。 但是无可否认,我国票据法律制度对票据的最大有效性原则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许多规定不合理地限制或阻碍了票据的流通转让。我国票据制度对票据最大有效性原则的犹疑是因为严格主义的立法理念。纵观世界各国的票据制度,无外乎两种:一为自由主义,即对票据并无太多限制;另一为严格主义,对票据有严格限制,否则将导致票据行为或票据的无效。无疑,我国在票据制度上采用的是严格主义。自由主义和严格主义的分野,体现了票据立法不同的价值理念,即在票据流通与交易安全、效率与公平之间作出了不同的选择。采自由主义的国家,是对效率和票据流通的选择结果;而采严格主义的国家,更倾向于交易安全及公平。同时,严格主义偏向于通过对票据制度的严格规定保证不使无辜者蒙受损失,以期达到对公平的 ①②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Denis V.Cowen&Leonard Gering,T he law of N egotiable I nst ruments in S out h A f rica,4t h.ed.,Johannesburg,1996, p.134.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 陈方杰 2007-06-05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又称利益偿还请求权、利得偿还请求权或受益偿还请求权,是指票据权利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因保全手续欠缺而消灭时,持票人对出票人或(及)承兑人在其所受利益的限度内,请求返还该利益的权利。[1] 票据权利返还请求权作为票据权利丧失的救济制度,大陆法系国家的票据法多有规定。 票据是一种信用支付工具,性质上是一种债权,并且是一种短期债权。票据法基于加强票据的流通功能和保障票据安全性的要求,规定了票据债权的短期债权性和形式债权性,即规定了票据权利的短期消灭时效和权利行使的严格形式要件。持票人稍有疏忽,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有丧失权利而受到损失的可能。这些性质与特点体现了票据制度本身的需要,但在涉及票据制度和普通民事制度的关系上,却导致了票据权利人票据权利容易丧失,而部分债务人单方面获得了原因关系或资金关系的对价却不必支付票面金额。这对于票据的当事人来说,是不公平的,票据法为谋求相互间利益的均衡,补救当事人的损失,遂规定了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2] 因此从形式上看,规定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出于制度配置的需要。我国既然选择了短期时效和严格的追索权手续,设立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就是必然。我国票据法第18条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为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时,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此条即是我国票据法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规定。那么,上述规定的持票人在丧失票据权利后仍享有的利益返还请求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民事权利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厘清,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发生要件、时效、利息计算、担保权的继承等诸多内容的适用都有不无裨益。 有关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学界认识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不同观点。损害赔偿请求权说认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与民法上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相同。[3] 票据上的权利说认为,利益返还请求权是基于票据关系产生,所以是票据法上的非票据权利。[4] 票据上的残存物说和票据权利的变形物说认为,利益返还请求权是在票据权利消灭后,票据上残存下来的一种请求权。这种请求权与票据权利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相当于票据权利的残存物,此为德国通说。日本学者进一步推演,认为利益返还请求权虽不是票据权利,从实质上考虑它应是票据上的残存物或票据权利的变形物。[5] 特定请求权说认为,利益返还请求权既非票据权利,也非民事权利,而是基于衡乎的理念,为缓和票据的严格性而由票据法规定的一种特别请求权或特定请求权。[6] 不当得利请求权说则认为,利益返还请求权属于民法上因不当得利所产生的权利。[7] 笔者赞同不当得利请求权说,认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基于不当得利之债而产生的,其性质就是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请求权,而其它几种学说都有不当之处。票据上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发生是由于票据权利人怠于行使或保全票据权利所致,即由于请求权本身的过失和不作为造成,而并非由于票据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有何侵权行为所生,所以不存在损害赔偿的问题,损害赔偿请求权说显然对性质判断有误。同样,票据的利益返还请求权并非由票据行为所产生,而且其法律关系也非票据关系,产生的时间也是在票据权利消失之后,将利益返还请求权视为票据上的权利难以自圆其说。利益返还请求权以票据权利的消灭为前提,即它是票据权利消灭后独立发生的权利,并非票据权利的残存物或变形物,二者之间的联系只是时间顺序的衔接,但条件与价值等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票据上的残存物说和票据权利的变形物说理论解释上牵强之处甚多。特定请求权说更是勉强且流于表面,并未能给利益返还请求权真正定性。

票据行为有哪些构成要件

票据行为有哪些构成要件 法律行为构成要件,是指法律行为有效成立的必要条件。票据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但又是票据法中的要式行为,除须具备一般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外,又须具备票据法特别规定的要件。票据理论中通常将票据行为构成要件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票据行为的实质要件,是指票据行为有效成立的实质要求。票据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通常适用民法的相关规定。(注:鉴于票据行为的实质要件与本文所涉及案例分析无直接关联,故略。)票据行为的形式要件,是指票据行为有效成立的形式要求。票据行为是要式法律行为,票据行为的形式和外观,是他人识别和判断票据行为人的意思和票据权利的依据,因此票据行为的有效成立,除具备实质要件外,还必须具备形式要件。票据行为形式要件主要包括记载事项、记载格式(注:关于记载格式在前文票据要式性中已论及,此处不再赘述。)、票据签章和票据交付。 票据记载事项,是票据行为有效成立的形式要件之一,表现为票据记载的具体内容。依据票据法规定,票据记载事项有不同的效力。按照记载效力的不同,票据理论中一般将票据记载事项分为必要记载事项、任意记载事项、和无益记载事项。 必要记载事项是指法律规定应该在票据上记载的事项,一般分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和相对必要记载事项。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票据法规定票据行为人必须依法进行相应记载的事项。欠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导致相应的票据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出票行为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包括:表明票据种类的文字、无条件支付或无条件委托支付的文字、确定的金额、付款人的名称、收款人的名称、出票日期和出票人签章。汇票上未记载上述七项之一者汇票无效。背书行为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包括: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但亦有学者认为,背书行为中不存在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因为根据票据法规则,不禁止空白背书。在承兑和保证行为中,由于各国票据法规定不尽相同,故绝对必要记载事项亦不同。《德国票据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第(3)目规定:“付款人在汇票正面的单纯签名被视为承兑。”第三十一条第三项规定:“汇票正面的单纯签名,只要不是付款人或出票人的签名,即视为担保声明。”《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亦有类似的规定。即在《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和《德国票据法》中均认可略式承兑和略式保证。但我国《票据法》则不认可略式承兑和略式保证。根据我国《票据法》第四十二条和第四十六的规定,付款人承兑汇票应当在汇票正面记载“承兑”字样并签章,保证人必须在汇票或者粘单上记载“保证”字样并签章,否则不发生承兑和保证的效力。 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票据上若对其未予记载,则应适用法律推定之内容,而并不因此导致票据行为无效的必要记载。 任意记载事项,也称可记载事项,是指票据法不强制当事人必须记载,而是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是否记载,不记载时不影响票据效力,而一经记载即产生票据效力的记载事项。无益记载事项,是指票据上不应该进行记载或即使记载也不具有票据效力的记载事项。 票据签章和票据记载一起构成票据上意思表示的内容。票据记载表明票据行为的内容,而票据签章表明票据行为的主体。因此,在票据上签章是所有票据行为有效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各种票据行为的内容虽有不同,但行为人的签章则是各种票据行为共同要求。所以签章也就成为各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行为最重要的形式要件。票据签章具体是指票据行为人在票据上签名、盖章或签名加盖章。根据签章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然人签章和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签章。

票据行为的形式要件

票据行为的形式要件(P330) 1.票据凭证 票据当事人应当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格式的票据,未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票据无效。 2.敏感事项的记载方式 (1)票据金额以中文大写和数码同时记载,二者必须一致,二者不一致的,票据无效。 (2)票据金额、日期、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 3.签章 (1)票据行为人应当在票据上签章;未在票据上作真实且符合规定签章的人,不承担票据责任。 (2)如何正确签章? ①自然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为其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 ②法人和其他单位的签章,为该法人或者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章。 【补充1·银行在票据上的签章】(1)银行汇票的出票人在票据上的签章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的签章,应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使用的该银行汇票专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者盖章。(2)银行本票的出票人在票据上的签章,应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使用的该银行本票专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者盖章。(3)未加盖规定的专用章,而加盖该银行公章的也有效。 【补充2·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1)通常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应为该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者公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者盖章。(2)支票的出票人在票据上的签章,应为其预留银行的签章;支票的出票人在票据上未加盖与该单位在银行预留签章一致的财务专用章而加盖该出票人公章的,签章人应当承担票据责任。 (3)签章存在形式上的瑕疵 ①出票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不符合规定的,票据无效。 4.在票据(正面、背面或粘单)上,记载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款式。 (1)绝对必要记载事项:不记载,则票据行为无效; 【解释】某些票据行为(如出票)无效将导致票据无效;但某些票据行为(如票据保证)无效,并不影响票据效力,对后续票据行为的效力也不一定产生影响。 (2)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不记载,票据行为仍然有效,但是依照法律规定推定相应事项; (3)任意记载事项(可以记载事项):一旦记载则发生相应票据效力; (4)记载不产生票据法效力的事项:记载此类事项不产生票据法上的效力,但可以产生民法上的效力; (5)记载本身无效的事项:记载无效,票据行为仍有效; (6)记载使票据行为无效的事项:一旦记载,整个票据行为无效。 5.交付 (1)行为人在票据上完成记载行为并非立即导致票据行为成立;票据行为人必须将进行了记载的票据交付给相对人,票据行为方成立。 (2)票据行为人完成记载后,非因其意思而丧失对票据的占有,票面上所记载的票据权利人不能取得对签章人的票据权利;如果第三人善意取得该票据而成为权利人,则由于行为人的记载符合票据行为的形式,并且其签章真实,行为人也对票据权利人承担票据责任。(涉及伪造签章的,按票据伪造的规定处理,P331案例)

第九章 票据法

第九章票据法 第一节票据概述 一、票据法概述 1、票据:依法发行的,由自己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2、票据的特征:有价证券、要式证券、无因证券、文义证券。 票据的无因性:权利人享有票据权利仅以持有票据为必要。 文义证券:该证券的义务人只按证券上所指明的金额和条件对权利人履行义务。 3、票据能力: 任何民事主体都有票据权利能力,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票据法没有明确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的,其签章无效,但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出票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票据,未经背书转让的,票据债务人不承担票据责任;已经背书转让的,票据无效不影响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 4、票据法上的法律关系 票据关系(票据上的关系):当事人之间基于票据行为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票据法规定的,但不是基于票据行为直接发生的法律关系。票据返还关系、利益返还关系、损害赔偿关系。 二者的区别:权利产生的原因、权利内容、权利行使的依据不同。 5、票据上的当事人 基本当事人:在票据出票时就已经存在的当事人。包括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 非基本当事人:在票据发出后通过各种票据行为而加入票据关系中成为票据当事人的人,如背书人、保证人等 6、票据的基础关系 原因关系:依票据转让的原因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预约关系:票据授受的当事人之间,在发行票据之前,对票据的种类、金额、到期日等票据事项所达成的合意,或在背书之前,对背书事项所进行的约定等产生的法律关系。 资金关系:汇票、支票的付款人与出票人之间有关票据付款的资金基础关系。 二、票据行为 1、狭义的票据行为:仅指能够发生票据债务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 出票行为是主票据行为或基本票据行为。其他的是附属票据行为。 2、出票是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也叫发票行为或发行行为。 3、背书:背书人在票据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 4、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只有汇票才有承兑制度。定期付款或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未按照规定提示承兑的,持票人丧失对前手的追索权。 5、保证:汇票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对特定的票据债务人的票据债务承担保证责任的票据行为。

票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票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流通性 票据是流通证券,票据的流通主要通过票据转让来实现的,不附加任何限制条件的自由转让是票据实现各项功能的客观要求;但是,基于票据权利的私权利性质,以及维护票据信用和票据安全的需要,法律在保障票据流通性的同时,又规定了对票据流通的某些限制。因此,票据流通性实质上是流通与流通限制的有机统一。 流通转让(Negotiation) 是票据的基本特性。 特点:(1)通过单纯交付或背书交付,无需告知原债务人; (2)受让人取得票据的全部权利,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票据上所有的当事人起诉; (3)受让人获得票据上的权利优于其前手,即:受让人的票据权利不受前手权利缺陷的影响; (4)两个当事人:转让人,受让人。 票据转让有以下优点: (1)受让人能行使的权利确定,行使权利的证明简易; (2)转让票据权利的方式简便;

(3)受让人免受基础交易的抗辩; (4)票据转让的次数越多,受让人的权利就越有保障等。 正是由于票据转让有此等优越性,票据才更具流通性。 票据流通性的确立与发展 一般认为,票据起源于欧洲十二三世纪的“商人法”,[1]其最初的形式是汇票,是适应商业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解决了三个问题:金属货币不足,运输金属货币不便和异种货币之间兑换困难。最初的汇票仅限于一次付款,不可流通。只有同时具备了两个条件时,汇票才得流通:“一是销售货物的商人愿意接受汇票作为金钱的替代支付;二是签发汇票的货币兑换商或者其指示付款的货币兑换商同意。”[2]为表明持票人取得汇票是正当的或者是便于找到汇票的让与人,以防虚假票据的目的,商人在接受另一商人的汇票时,往往要求后者在汇票上签章。至16世纪末,汇票背书流通制度便逐渐形成,无论汇票凭证文件上记载的权利是否存在瑕疵,它都可以背书转让给第三人。但18世纪中叶以前,汇票流通受许多限制和受让人须承担诸多风险,如支付对价的限制,抗辩权风险等。后来,曼斯费尔德重新界定了流通性原理,创设了抗辩切断制度,修改了对价原则。这样,进一步增强了票据的信用,节约了票据流通的费用,实现了票据的融资功能。英美法系现代意义上的本票起源于英国内战时金匠签发的便条,但普通法院当时拒绝承认其流通性。至1704年,英格兰的“票

(完整word版)票据法历年简答题

简述票据概念的要点。票据是出票人签发的,约定自己或委托他人于到期日无条件按票载金额向收款人或持票人付款的有价证券。①票据是一种有价证券,②票据反应的权利是金钱债权,③票据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签发的,④票据是一种无条件付款的约定或委托,⑤有明确的付款日期。简述票据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①持票人须从无票据处分权人那里受让票据②当事人依票据法规定的方式取得票据③受让人在取得票据时无恶意或过失④须给付对价简述票据行为外观解释原则的含义票据行为是否有效,应根据外观记载来判断,票据的外观形式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就应认定其有效,而不问其记载与客观情况是否一致,除票据行为不符合有效要件外,即使票据的记载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也不能认定该行为无效。简述追索权的含义追索权票据不获承兑不获付款,持票人履行保全手续后得请求前手偿还票据金额、付息及有关费用的权利①为维护持票人利益增强票据信用而特设的制度②发生一定的原因并履行了保全手续才可行使票据权利③持票人向前手请求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和其他费用的权利。我国《票据法》规定的追索原因有哪些①票据到期不获付款②票据到期前被拒绝承兑③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④承兑人或者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 试述确立票据为无因证券的合理性票据的签发背书承兑保证往往基于一定的原因,任何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实施票据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原因为规避风险,就要增强票据的外观效力,就是法律仅依据票据的外观定其效力,只要票据外观符合法律要求,就应认定票据有效,除能证明持票人恶意外,就应认定持票人享有票据权利,无须了解票据以外的事情,当持票人提示付款时,付款人能了解的仅仅是票据是否有效真实及持票人的身份,至于基于何种原因取得票据则无须了解,因而不应当以票据原因关系自己之有无来左右票据行为的效力,进而认定票据的效力。简述承兑的效力①付款人承兑后即成为承兑人,负有于到期日绝对付款的责任。②对持票人来讲,汇票一经承兑,其票据权利便由承兑前的期待权变为现实权,于到期日前,向承兑人请求付款。③对出票人和背书人而言,汇票经付款人承兑后,出票人和汇票上的所有背书人均免受期前追索。与其他票据相比,支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支票的发行除对己支票外,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有委托付款的合同和资金关系的存在,②禁止签发空头支票和与其预留签名样式和印鉴不符的支票 票据行为的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前一项票据行为无效不影响后一票据行为的效力,在一张形式符合票据法要求的票据上②若反应出数个票据行为,各票据行为独立产生效力,基于独立性,票据签发行为的无效不影响背书行为的效力,背书无效不影响不影响签发行为以及其他行为的效力,被担保的票据行为无效③票据保证行为依然有效,无或限制行为能力其签章无效但是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变造不影响真实签章的效力。试述票据资金关系与票据关系分离的诸种表现资金关系虽然存在,付款人拒绝承兑时,不负担付款义务,承兑之后,方成为票据债务人。相反,资金关系不存在,付款人按汇票上的记载,应持票人的请求付款的,出票人对付款人有偿还义务。支票的出票人,应当与付款人有关于该支票票面金额的资金关系,但因资金关系不存在所签发的支票,其本身仍为有效票据。2.资金关系不存在而签发票据或予以承兑时,出票行为或承兑仍为有效。出票者,承担出票之责任,包括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责任,即在持票人不获承兑或不获付款时被追索的责任。承兑者,应就承兑之汇票承担付款义务。在此情形下,

金融法规案例参考一

8道带蓝字的 票据法 案例四:票据质押的效力认定 1998年4月6日,甲公司与乙外贸公司签订了苹果出口代理合同,欲向美国出口苹果。同年5月10日,乙外贸公司与美国丙公司签订了一份苹果出口合同。1996年5月20日美方开出了信用证,乙外贸公司遂于5月23日向甲公司开出一张面额为98.718万元(扣除利息1.272万元)的银行汇票作为预付款,甲公司向外贸公司出具了100万元的收条。5月25日,甲公司按约将第一批货交到外贸公司指定的码头出口。同年6月3日,应甲公司要求,外贸公司向甲公司出具了面额30万元、由工行某分行承兑的汇票。甲公司接到汇票后,随即将其质押给建行某分行,以贷款30万元,但在背书栏未记载“质押”字样,也未附粘单记录。7月1日,汇票到期日前第三天,建行某分行将该质押汇票提交中行某支行清收,结果工行某分行拒付。拒付理由是:质押无效。与此同时,甲公司迟迟不履行交货业务,外贸公司遂向法院起诉,要求宣告票据无效,建行某分行应将汇票返回。 问题:1、该汇票质押是否有效?2、建行某分行是否享有票据权利? 答:1、该汇票质押无效。本案中,甲公司将3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给建行某分行,但未在背书栏记明“质押”字样,也未签名、盖章,也没有附记载上述内容的粘单,由此可见,该汇票尽管已交付建行某分行,但因其缺乏汇票质押的法定形式,违反了我国《票据法》对汇票质押的要式性规定而归于无效。 2、建行某分行不享有票据权利。建行某分行作为专门从事票据结算的专业单位,对汇票质押的法定形式要件不加明确,确实具有重大过失。我国《票据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因此,本案中,尽管建行某分行取得该汇票时支付了30万元贷款,但它因持有票据具有重大过失而不享有票据权利。但它的债权可通过民法方式予以追偿。 案例十:票据行为效力的认定与票据权利 建设银行甲市分行某办事处李某与同学刘某密谋,盗用该行已公告作废的业务印签和银行现行票据格式凭证,于1998年12月签署了金额为8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1张。汇票上记载的出票的付款人及承兑人均为该办事处,收款人为刘某所开办的沙发厂。刘某找到某电力公司请求其在票据上签署了保证。之后,刘某持票向某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申请贴现,得到贴现款77万元。汇票到期,某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向该办事处提示付款,遭拒绝。 问:1、李某签署汇票的行为是票据伪造还是票据变造? 2、本案有哪些票据行为?并说明其效力。 3、某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是否享有票据权利?如何行使? 4、李某应承担什么责任? 答:1、是票据伪造。李某假冒出票人的名义进行原始的票据创设,是票据本身的伪造。 2、李某伪造签章进行的出票和承兑行为。相对于甲市分行某办事处的现行有效印鉴而言,李某使用的作废印鉴为假印鉴。出票和承兑行为属伪造,行为本身无效。电力公司的票据保证行为有效。沙发厂的贴现行为有效。虽然该沙发厂恶意取得票据,不得享有票据权利,但其背书签章真实,符合形式要件,且有行为能力,故有效。 3、信用合作银行不知情,为善意持票人,且给付了相当对价,故享有票据权利。可以向保证人或背书人行使追索权。 4、李某在票据上无签章,不负票据上的责任。李某应负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 担保法 案例十六:抵押权与抵押期间的关系 个体户甲某因做生意需资金而与乙农村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双方约定,借款50000元,月利率为5‰,借款期限为2002年3月19日至2003年3月18日,丙某以其所有的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作抵押担保。同日丙某与乙信用社签订了一份《房屋限期抵押合同》,且双方到房监所办理了抵押登记。该抵押合同约定:抵押期限自本抵押合同登记之日起至2003年4月18日止,若甲某不履行还款义务,信用社须在抵押期限内向法院起诉,否则,抵押期限届满后抵押人丙某将不承担担保责任。借款合同订立后乙信用社如期向甲某发放借款,但到期后甲某仅给付了部分借款利息后,便杳无踪影。2003年9月10日,乙信用社诉至法院要求判令甲某还款,并要求丙某承担抵押担保责任。 问题:1、什么是抵押期间?抵押权与抵押期间的关系如何? 2、本案的抵押合同是否违反《担保法》的相关规定? 答:1、所谓抵押期间,又称抵押期限,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抵押权人能够行使其抵押权的存续期间。简言之,就是抵押权的有效存续期间。我国《担保法》并没有像规定保证期间那样对抵押权存续期间作出专门规定。抵押合同中,当事人可以约定其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比如抵押期限。但是,根据《担保法解释》第12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就是说,在当事人约定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抵押期间届满后,抵押权继续存在。抵押权与其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的,抵押权也消灭。

国际结算中的票据(有答案)

国际结算中的票据 一、单选题 1.如果其它条件相同,对收款人最为有利的远期汇票是() .出票后天付款 .见票后天付款 .提单日后天付款 .货物抵达目的港后天付款 2.指示抬头的汇票是( ) .须经过背书方可转让 .不能通过背书转让 .无须背书,凭交付即可转让 3.由出票人允诺于规定时间无条件地由他自己向受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是() .汇票、本票、支票 4.某公司签发一张汇票,上面注明“ ”,这张汇票是( ) .即期汇票、光票、远期汇票、跟单汇票 5.一张汇票规定见票后天付款,而持票人于月日提示承兑,则付款到期日为( ) 算尾 不算头 月、月日、月日、月日 6.票据的背书是否合法,以()地法律解释。 .出票地 .行为地 .付款地 .交单地 7.票据的有效性应以()地国家的法律解释。 .出票地 .行为地 .付款地 .交单地 8.票据的作成,形式上需要记载的必要项目必须齐全,各个必要项目又必须符合票据法律 规定,方可使票据产生法律效力。这是票据的()性质。 .要式性 .设权性 .提示性 .流通转让性 9.票据所有权通过交付或背书及交付进行转让,这是票据的()性质。 .要式性 .设权性 .提示性 .流通转让性 10.票据上的债权人在请求票据债务人履行票据义务时,必须向付款人提示票据,方能请求 付给票款。这是票据的()性质。 .要式性 .设权性 .提示性

.流通转让性 11.出票人在票据上立下书面的支付信用保证,付款人或承兑人允诺按照票面规定履行付款 义务。这是票据的()作用。 .结算作用 .信用作用 .流通作用 .抵消债务作用 12.汇票的付款期限的下述记载方式中, ( ) 必须由付款人承兑后才能确定具体 的付款日期. . . . . 13.承兑是()对远期汇票表示承担到期付款责任的行为。 .付款人。收款人 .持票人。受益人 14.以下关于支票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一种无条件的书面支付承诺 .付款人可以是银行,工商企业或个人 .可以使即期付款或远期付款 .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 15.支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的关系是( ) . 债务人和债权人 .债权人和债务人 .银行的存款人和银行 .供应商和客户 二、多选题 1.国际贷款收付在采用非现金结算时的支付工具是() 、货币、支票、汇票、本票 2.一张汇票,可以是一张() 、即期汇票、跟单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 3.一张汇票是否有效,按照有关票据法的规定,它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有() 、无条件支付命令、汇票的受票人、付款期限、一定金额 4.对汇票的收款人承担保证汇票被承兑和付款的责任的汇票当事人是() 、出票人、受票人、背书人、受让人 5.远期汇票付款期限的规定方法有() 、见票即付、见票后若干天付、出票后若干天付、提单日后若干天付 6.本票与汇票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无条件支付承诺,后者是无条件的支付命令 、前者的票面当事人为两个,后者则有三个 、前者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承兑,后者则有承兑环节 、前者的主债务人不会变化,后者的主债务人因承兑而发生变化 三、判断题

票据行为实质要件的发展路径

票据行为实质要件的发展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两岸学者的票据法论著以及日本学者的观点,绝大多数称票据行为的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①并且实质要件一般被认为包括票据能力和意思表示真实。当然,也有极少数学者回避使用实质要件的说法。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刘甲一先生在其《票据法新论》一书中,是在“票据行为”章以“民法上关于法律行为之原则对于票据行为之适用”一节,来讨论票据能力和票据意思表示欠缺和瑕疵对民法规则的有限适用,从其内容表述来看,此两者完全不具有票据行为的要件意义。大陆学者从谢怀栻先生者众,即票据行为的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言票据行为要件而不论实质要件者极其少见,仅有董安生主编的《票据法》在“票据行为的要件”一节,并不提及票据行为的实质要件,而是认为《民法通则》第55条“民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要件”中所要求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及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不完全适用于票据行为的成立生效。②日本学者越来越多地将票据行为的成立要件(主要从记载事项和交付等形式要件的角度)和票据能力、意思表示区别开来,后两者并不作为票据行为的要件考虑,而是从与民法上相应规定的关系考虑,以及应顾及票据行为的特殊性,阐述票据能力和意思表示欠缺或存在瑕疵时,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不同法律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导致票据行为无效,③亦即这些因素不再作为实质要件考虑。

如上,一直以来,认为票据行为的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的观点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少数说也并没有公开否定票据行为实质要件的存在,但毕竟排除了所谓实质要件作为票据行为的要件,尽管这种声音是微弱的。如果称之为要件,缺之则行为不成立或无效等。因为票据行为的要式性、文义性、抽象性、独立性等特征,形式要件具有要件意义自不待言,所谓实质要件真的不可或缺吗?比如,没有票据能力或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法律效果是导致票据行为无效吗?如果不是,它们就不能称之为票据行为的要件。澄清这一问题,今后的票据法教科书在“票据行为的要件”部分是不是可以不再讲所谓实质要件,其结论对于票据法的立法和法律适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二票据能力的要件意义质疑 (一)票据能力有无的判断标准 票据能力包括票据权利能力和票据行为能力。票据权利能力和票据行为能力如何判断,日内瓦法系票据法和中国两岸票据法本身并不作规定,而依照票据法和民法之间的关系,遵照民法的规定。英美票据法表述略有不同,美国《统一商法典》第1-103条规定:为本法特别规定所取代者除外,法律原则和衡平原则(包括商人法和有关缔约能力……)应作为本法规定之补充。英国《票据法》关于当事人行为能力的第22条第1项前半段就规定:汇票当事人承担责任之行为能力与缔结合约之行为能力同。如此看来,英国法的规定依然适用票据法与民法的关系法则,美国则类似。 关于票据能力,自然人和法人会有很大不同,下面我们分别考察。

票据行为性质的阐释

“票据行为”一词,各国票据立法中虽未使用但已成为学术上的惯用语。票据行为虽属法律行为的一种,但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票据行为是票据法上法律关系的基础,{1}(P17)关于票据行为的性质,在票据法上通常称为“票据学说”、“票据理论”,可以说票据行为构筑成票据法的整体内核,贯穿并统领几乎所有票据法规则。”如果说票据规范具有极强的技术性与操作性,缺乏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法理论的话,那么,票据行为理论的引入就使这种看法不攻自破。”{2}(P26) 票据行为属于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依其内容的意思表示,说明票据行为的性质,可分为5种:契约行为说、单独行为说、共同行为说、权利外观说、折中说。{3}(P34)就共同行为而言,一般认为其与票据行为的本质不合,因此无须过多探讨。折中说是折中契约行为说与单方法律行为说,认为票据行为对出票人和收款人之间,属于契约行为;对于出票人和收款人的后手属于单方法律行为说。折中说完全以出票人为出发点说明票据行为,并未说明附属票据行为所以要负责的理由,所以也有不当之处。{4}(P45)在单独行为说中,有两个重要的分支:发行说和创造说。下文将就其余几种学说(契约行为说、发行说、创造说和权利外观理论)展开论述。 一、学说观点介绍 (一)契约行为说 契约行为说是英美法系国家大多采用的学说,此说谓票据债务人所以负担票据上的债务,乃票据债务人与票据权利人缔结契约所致,{5}(P225)并且必须由票据债务人将票据交付于债权人,而债权人又须受领其票据,始生票据上之法律关系,因此,票据本身既是契约,无须另以契约证明其存在。这种契约因具有流通性,因此法律只从形式上推定其由签名人与持票人订立而成,至其实际上情形如何,在所不问。 此说又可分为单数契约说及复数契约说。单数契约说主张,票据行为只有一个契约,即出票行为,出票人因出票行为一个契约而负担票据债务。复数契约说主张,票据债务人对于多数票据债权人所以负担债务,是由于对各债权人各有其契约。契约行为说的主要结构:确认票据行为是双方行为,是契约行为,要求行为完成要有票据记载、交付,同时还要有相对方的承诺。交付是出票的意思表示,接受是收款人承诺的意思表示。契约说,依交付而成立契约关系。包括三个要素:记载、交付、接受的意思表示。交付契约说,实际上要求双方都要进行意思表示,意思表示一致行为成立。 (二)发行说 发行说认为票据债务的成立,除必须有出票人的发票行为,即签章于票据上的单方法律行为外,还需将票据交付接受人的交付行为存在,这样单方法律行为才能完成。{4}(P46)主要基础性结构:票据行为是非契约的单独行为,不需要相对方的意思表示。从这一点来看,对权利人保护更充分。换句话说,对义务人有更严格的要求。

论票据行为的独立性

票据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票据行为是指以负担票据债务为目的所为的要式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参加承兑(我国《票据法》没有规定)和保证。票据行为具有要式性、无因性、文义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究竟票据行为人承担票据债务是以什么为依据?票据行为的独立性其具体所指是什么?票据行为如何独立生效才能导致行为人独立负担票据债务?票据行为应有的效力是否要受其他票据行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具体阐述票据行为的独立性,以就教于大家。 一、票据债务理论 票据行为是一种负担票据债务的行为,但票据债务的产生往往又不以实际交易中已经存在的票据原因为其必要条件,何以会出现这种法律后果?理论上究竟有何依据?这涉及到票据债务的理论基础-票据理论(Wechseltheorie)的问题。 最早提出票据理论问题的是艾尼尔特(Eniert),他于1893年首次倡导了“商人钞票说”(PapiergeldderKaufleut),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利伯(Liebe)、托尔(Thol)等学者相继提出了“要式行为说”、“定额支付约定说”、“交付契约说”等,以后在“要式行为说”的基础上,又相继产生了一些新的票据理论,如“创造说”(Creationstheorie)、“契约说”(Vertragstheo-rie)及“法律外观说”(Rechtsscheintheorie)等。 (一)商人钞票说。艾尼尔特认为,出票是出票人对于收款人或者持票人为清偿票据金额所为的单方面的付款约定,这种书面约定就如同是由商人发行的钞票一样,可以作为一种支付工具用于市场流通。这一学说阐明了票据债务发生的根据,但却未能充分说明票据行为的绝对要式性及票据债务无因性的根据,因此,被称为落伍的学说。[①] (二)要式行为说。该学说是由利伯提出的,除了肯定票据债务发生的根据外,另指出票据债务的发生,还必须严格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并不受当事人意思的影响。[②] (三)定额支付约定说。托尔主张,按照定额支付约定说,票据债务是因支付一定金额的单纯约定而产生,并不是实质的契约债务的反应,不应受原因关系的影响。同时,强调票据的交付是票据行为成立的要素之一。[③] (四)创造说。这一学说是由昆彻(Kuntze)所倡导的。根据创造说,票据债务仅因出票而产生,出票人的意思独立具有创造票据债务的作用,票据一经签发,无须另为票据交付,票据债务即当然发生,即使票据违反当事人的意思而被他人取得并被置于流通过过程,仍然具有约束力,出票人在票据交付以前,即使死亡或因被宣告为禁治产人而成为无行为能力人,也不影响票据债务的效力。出票为单独行为,不需要收款人有接受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票据债务的效力,只要出票人出票时有行为能力即可。[④]这一学说的弊端在于否定票据交付是票据行为成立的要件之一,容易发生侵害出票人正当利益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所有权说”(Eigtumstheorie)和“诚实说”(Redlichkeitstheorie)[⑤],这两种学说又称为“修正创造说”。所有权说认为,票据债务的发生,必须以票据交付为必要条件。诚实说认为,票据债务一经出票即可产生,不需要另有交付票据的行为,第三人善意取得票据后,出票人仍应对其负担票据债务。 (五)契约说。该学说认为,票据债务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要件,第一,必须有出

我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行为主要有四种

遇到担保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da5714551.html, 我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行为主要有四种 【股权质押管理办法】我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行为主要有四种 我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行为主要有四种:出票、背书、承兑和保证。出质人在按照《票据法》第35条规定的设质背书的情况下,票据质押应当定性为一种票据行为,具备票据行为的一般特征。 1、要式性。所谓要式性,即要求票据行为必须遵循法定的、严格的形式要件,不允许当事人自主决定或变更,否则不产生票据法上的效力。票据质押的要式性具体体现在:第一,以背书的方式进行,并且记载“质样”字样;第二,行为人应当签名或盖章;第三,按照票据的格式或款式记载上述内容。 2、无因性。是指票据质押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即可生效,而不问其原因关系或基础关系存在与否或是否有效。易言之,票据质押的意思表示一经背书记载,并将票据转移给被背书人占有,票据质押就具备了票据法上的效力。至于质押合同的效力如何,主债务是否

有效均不影响票据质押行为的有效性。 3、独立性。票据行为的独立性是指若干行为人在同一票据上各自所为的票据行为,都依各自在票据上所载文义独立发生效力,互相不发生影响。票据质押的独立性体现在其有效性并不受此前的票据行为的影响,即使某一环节出现行为人的票据能力瑕疵,或伪造、变造签章等情况,票据质押的效力也不会受到影响。 4、文义性。这是指票据质押的内容完全以票据上记载的文义为准即使票据上记载的文字与实际情况不符,仍应以文字记载为准,不允许当事人以票据文字以外的事实或证据来对票据上的文字记载作变更或补充。即使当事人因为失误或认识错误导致票据记载与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相违背,仍应按票据记载承担票据责任。 5、连带性。这里的连带性并非指出质人所有前手都可以在条件成就时与质权人连带地对出质人主张质权,而是说出质人的所有前手都可能与出质人一起,对质权人的债权在票据金额范围内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票据质押的实际意义就在于这种连带性,它使质押所担保的主债权除了有出质人的担保以外,增加了第三人的担保,以强化对债权的保护。 放弃继承权有什么影响_继承权丧失后能要求恢复吗https://www.doczj.com/doc/da5714551.html,/w/mf/526515.html

票据基础知识

票据基础知识 一.票据的涵义 关于什么是票据,我国《票据法》并没有作法律上的定义。从外延来看,票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票据,指各种表彰财产权的书面凭证,包括钞票、发票、仓单、车票、船票、机票、债券、股票、借据、汇票、本票、支票等。狭义上的票据,仅指我国《票据法》规定的三种票据:汇票、本票和支票,《票据法》第2条对票据的狭义规定外延作了明确规定。银行业务中我们提及票据,一般都是指狭义上的票据。 二.票据法律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 票据法律关系和票据原因关系的关系是贯穿票据法的一根主线,正确理解票据法律关系和票据原因关系的关系,是掌握票据法律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一)票据法律关系 票据法律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基于票据行为而产生的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票据法》规定了五中票据行为:出票、背书、承兑、保证和付款。基于这五中票据行为而产生的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构成了我国票据法律关系的全部内容。 (二)票据的原因关系 票据的原因关系,是指票据签发、票据流通的起因。 例如:A公司之所以要签发一张汇票给B公司,是因为A公司和B公司之间存在一份货物买卖合同,A公司要向B公司购买一批货物。于此,A、B公司之间的货物买卖合同就是A公司签发给B公司汇票的原因,其中蕴涵的法律关系,称之为原因关系。 《票据法》要求票据的原因关系应当真实、合法,《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

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三.票据行为的涵义 票据行为一般由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票据行为指以发生、变更或消灭票据关系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就我国《票据法》而言,不仅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行为,而且包括付款行为。狭义的票据行为指以发生或承担票据债务为目的的而进行的法律行为,仅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行为,不包括付款行为,付款行为并非导致票据债务的发生,而是导致票据债务的解除,法理上称之为准票据行为。 四.票据行为的种类 正如前述,票据行为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票据行为在我国《票据法》上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行为,狭义的票据行为则不包括付款行为。 (一)出票 出票是指出票人作成票据并将其交付与人的一种票据行为。出票是创立票据的行为,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均以出票而产生,所以出票是主要的票据行为。出票包括两个行为:首先是开票,即出票人制作票据,并在票据上签字;其次是交付票据,即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完成出票行为后,出票人应按票据文义对收款人或者持票人担保票据被付款人承兑和付款。如果付款人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收款人或持票人可作成拒绝证书,向出票人行使追索权,要求偿讨。 (二)背书 背书是由持票人在票据背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的行为。前者称为背书人,后者称为被背书人。凡指示式或记名式的汇票都要经过背书方式才能进行转让。票据经过背书,票据权利便由背书人转移给被背书人。票据可以经过背书不断的转让下去,对票据受让人来说,在他以后受让人全部都是其“后手”。前

票据追索权的行使应符合哪些要件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doczj.com/doc/da5714551.html, 票据追索权的行使应符合哪些要件 导读:为了保护持票人的利益,保障票据的正常流通,我国《票据法》授予票据权利人追索权,那么票据追索权的行使应符合哪些要件?赢了网小编依据最新出版的《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中最高法院对该问题的认定,整理了与之相关的法信码,供读者参阅。 最高法观点 行使票据追索权需具备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行使票据追索权需具备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其中,实质要件是持票人的付款请求权得不到实现。票据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的“拒绝付款”,不仅包括付款人明确表示“拒绝付款”的情形,还包括付款人客观上无力履行付款义务而无法付款的情形。票据追索权行使的形式要件是指持票人应提供被拒绝承兑或被拒绝付款的证明。所谓证明,可以是退票理由书、拒绝证明,也可以是法院的有关司法文书、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罚决定等。 相关案例 1.票据权利人持仅“显示票据号码,其余内容均不清晰的票据残片”不能行使票据追索权——中山市黄圃镇辽源五金电器厂诉中山市得帝生活电器有限公司票据追索权案 本案要旨:票据权利人行使包括追索权在内的票据权利时,必须持有合格有效票据。票据的必须记载事项是法定形式要件,除显示票据号码外,其余内容均不清晰的票据残片不能认定为有效票据,因此票据权利人不能据此行使追索权。 2.已获拒绝证明的持票人在自愿移转票据占有后不得主张票据追索权——汇晋建材有限公司诉上海大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案

本案要旨:票据是设权证券,票据权利则是一种体现在票据上的权利。票据权利与票据本身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票据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权利人现实地占有票据为前提。持票人若要行使票据追索权,除应提供相关拒绝证明外,还应符合持票人的身份要求。因此,已获拒绝证明的持票人在自愿移转票据占有后依法不得主张票据追索权。 3.持票人在填写各被背书人的过程中因笔误导致第一被背书人名称成为第一背书人的,其付款请求权遭到拒绝后,不影响持票人行使票据追索权——北京华北电力物资供销储运公司诉中国银行通州市支行票据追索权案 本案要旨:空白背书经最后持票人填写各被背书人的单位名称,应视为与背书人记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最后持票人在填写各被背书人的过程中因笔误导致第一被背书人名称成为第一背书人的,不影响票据背书的连续性。因此,持票人在付款请求权遭到承兑人拒绝后,仍可行使票据追索权。 4.票据除权后持票人不能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江苏省南京物特贸易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江阴市劲松科技有限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上诉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