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私奉献成语_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无私奉献成语_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无私奉献成语_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无私奉献成语_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1.(05年文理综合辽宁卷)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年春季政治试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95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03年广西高考政治卷)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C.拔苗助长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5.(07高考政治上海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05年广东政治试卷)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

7.(00年全国政治试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8.(05年江苏政治试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9.(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D.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

10.(07高考政治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13.(95年全国政治试卷)“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14.(07高考政治江苏卷)“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15.(04年江苏政治试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16.(04年江苏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17.(00年全国卷)“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18.(03年春季试卷)"耳听为虚"的错误是

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

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

19.(04年江苏文科综合试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04年两广政治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21.(99广东政治试卷)俗语说:“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02年广东、河南高考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

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23.(87年全国卷)“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4.(06年文科综合浙江卷)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 (06年江苏政治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6.(03年江苏政治试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07年江苏政治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27-28题。

27.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28.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29.(99年全国政治试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30.(04年全国高考大综合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31.(2004年内蒙海南卷) 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

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

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2.(06年文科综合天津卷)“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33.(2004年内蒙海南卷)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4.(00年广东政治卷)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05文综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据此回答35-36题。

35.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36.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7.(88年全国政治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段话意味着:

①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②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④要学习间接经验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8.(97年全国政治试卷)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9.(01年春季政治试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40.(97年全国政治试卷)《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1.(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

42.(07高考文科基础广东卷第16题)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3.(99全国高考政治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如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4.(00年全国政治试卷、01年春季政治试卷)“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矣;不学者亦难矣。”这段话说明

A.难与易因人而异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

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D.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2000全国文科综合卷)中医讲求辩症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据此回答45-46题。

45.“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46.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的原则D.对立统一的原则

47.(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这践到理论的过程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在布什图书馆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和而不同”的重要观点。江主席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回答48-50题。

48.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49.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所体现的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是:

A.有修养的人在任何问题上都要追求思想上的一致性

B.由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构成了事物的多样性

C.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统一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50.江主席接着说:“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出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与合作、冲突和对抗

B.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C.国家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相悖的利益

D.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

51.(05年全国文科综合卷)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4年全国文科川吉黑卷)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回答52-53题。

52.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3.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54.(03年春季政治试卷)《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有道之士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发挥了主观能动性B.借鉴了前人的经验

C.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D.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现的原则

(00年全国文综卷)鲁人身善织屦(用布或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回答55-57题。

55.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56.假如日后鲁人果真“徒于越”使得越人不再“跣行”、“被发”,带动越地纺织业日渐兴盛。这说明

A.不断创造需求,生产才能发展B.生产决定需求,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

C.环境的变化决定需求的变化D.需求引导生产,有什么需求才能生产什么57.从上述产品和市场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B.随着环境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意创造需求

C.时代变了,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D.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东西

58.(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了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5年全国政治试卷)“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2.(07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2题,双项选择)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3.(04年北京文科综合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0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回答4--6题:

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文化心理

6.“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7.(05年江苏政治试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8.(06年文科综合浙江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到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9.(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0.(98年全国政治试卷)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呤”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

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01年全国政治试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看

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回答11--13题:

11.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①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③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④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的制约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④

12.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①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②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4.(05年广东政治试卷)“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5.(0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卷)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咬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05年文综全国卷I)“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答16--17题。

16.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17.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8.(07高考政治广东卷第26题)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04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第四套)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回答19—20

题。

19.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

①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②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③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④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21.北宋张载指出:“有象(指具体事物)斯有对,对比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个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C、认为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唯一的

D、否认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语意是:世界上的万世万物。只要存在,就必定有一个东西和它相对;而相对的事物,其行为方式必然是相反的;相反的行为方式免不了有矛盾,有挫折,有斗争;而对立和斗争并不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是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在相互推移激荡的过程中,最终趋向于和解。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20高考语文成语专题近义成语辨析

第 2 讲近义成语辨析——掌控六大区分角度辨析正误只是成语使用的基本要求。有时在同一个语境中,使用几个成语似乎都合适,这是因为一些成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相近或者近乎相同造成了成语近义的特点。要在一组近义成语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这就须辨析。从辨析中选择最恰当的成语是正确使用成语的较高要求。 (2018 ·全国卷Ⅲ 改编)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________ 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 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动物究竟 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 助航设 施”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____________ 的故事出现。 A .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 B . 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 C . 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 D . 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波澜壮阔” :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此处写迁徙的场面有“雄壮”之意,故选“波澜壮阔”。“随遇而安”: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 随波逐流”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语境中没有“跟着别人、随着 以赴”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宵衣旰食”多用于勤于政务的人,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故选“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潮流”的意思,故选“随遇而安宵衣旰食” :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成语运用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成语运用 (10年全国卷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 ....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 ....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 的剧本声情并茂 ....,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 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 【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答案】B (10年全国卷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 ....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 姑妄言之 ....吧。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 ....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 孩子听!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今天为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藏起来,平时的时候多让孩子记一记,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100个成语故事 1. 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 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 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 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 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8. 百发百中 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高考成语真题汇编参考答案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一)——成语答案 2018全国1B【解析】第一空:一应俱全,意为一切齐全,侧重在全。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了,侧重在多。观察第一空语境可知,此处只是强调各种实验室都有,或者说很多实验室,而不是侧重在强调实验室种类的全面。因此,选应有尽有,更贴切。 第二空: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侧重在视野无阻碍,全能看见。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侧重在还原真相、理清本源。结合语境,显然,“犹如千里眼”,侧重在突破视野的各种阻隔,一览海底世界。此空选“一览无余”更合语境。 第三空: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完成。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做成容易,毫不费力。此空选“轻而易举”更好,原因有二,第一,语意轻重程度上“轻而易举”更贴切,两者都用来形容办事容易,如果按容易程度比较的话,“易如反掌”比“轻而易举”要更容易。第二,语言表达习惯,“易如反掌”通常不作状语,我们常说“轻而易举地完成某事”和“完成某事易如反掌”。(注:也许有人会说网上百科上介绍说,可以作状语,但目前还未在辞书上查到相关依据。) 第四空: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此空的上文强调“进步”之后再加一把劲,应填“再接再厉”。 此类题型,不用词词皆通,做题时要用好排除法。比如,此题第二、四空,相对难度较低,用好排除法,易得出正确选项。?? 全国218.C【解析】第一空:寿终正寝,比喻事物的消亡。无疾而终,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第一空上下文语境可知,此处是个假设句,但若真消亡,按句意,必是受到复制和模仿的影响导致的,并非自行消亡、自然终结。因此,此处只能选“寿终正寝”。 第二空: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结合语境,当然要讲的是名留青史的大师们,而非一时之间有影响的人物。因此,比较之后,选择“名垂青史”更为合适。 第三空: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侧重在“收容”。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侧重在“采纳”。结合语境,梅兰芳在京剧改革上主动创新,自然是采纳各方长处,为京剧创新所用。因此,选“博采众长”更合适。 第四空: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只是依样画葫芦,实际上并不理解。按图索骥,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根据词意可知,“照猫画虎”更适合用来形容京剧表演。 2018新课标3卷17.B【解析】 第一空:波澜壮阔,形容气势宏伟或规模浩大。声势浩大,意思是声威和气势非常盛大。迁徙盛举,突出在规模宏大,因此选“波澜壮阔”更合适。 第二空: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强调随着别人走。此空中没有追随的对象。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显然,上文明确指出“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

成语体验磨练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1.(05年文理综合辽宁卷)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年春季政治试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95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03年广西高考政治卷)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C.拔苗助长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5.(07高考政治上海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05年广东政治试卷)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 7.(00年全国政治试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8.(05年江苏政治试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9.(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D.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 10.(07高考政治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高考语文成语试题练习题集及答案

高考语文成语试题、练习题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 ....、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 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 子成了炙手可热 ....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 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 历史上汗牛充栋 ....。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 ....,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1年春季高考题) 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 ..了。 ..不四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C.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班. 驳陆离 ...吧。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 ....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 ....,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 依然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三上: 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 买椟还珠(郑国人)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高考成语使用练习题汇总

2014年全国各省市语文模拟题成语摘录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否则,难免到时像陈希同一样对簿公堂,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C.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

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D. 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 1. D (D项不置可否,不说对,也不说不对,与语境不和。A对簿公堂,在法庭上受审问。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B.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C. 判若云泥:高低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所有芸芸众生,但我仍然很高兴看到在中国古代文

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2.B(判若云泥:比喻差别悬殊就像云彩和泥土的距离那样大。合乎语境,使用恰当。A.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事,不加重视。不合语境。C.蔚然成风:形容一种好事物逐渐盛行,形成风气。感情色彩不当。D.“芸芸众生”与“所有”重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伦敦奥运会上,林丹在0:1落后的情况下,不负众望,奋力拼搏,连扳两局,最终以2: 1战胜李宗伟,夺得冠军。

四个字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1,草木皆兵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故事:东晋时,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后大败,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 的说法 2,背水一战 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绝退路,逼迫军队拼死进攻,最后大获全胜,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 3,四面楚歌 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项羽,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涣散项羽的军心,大收其效。 4.揭杆而起 故事:秦末时,民怨四起,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终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时没有旗帜,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 5.破釜沉舟 故事: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 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讨伐项羽,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栈道,暗里却将大部队调遣到废弃以久的陈仓道,偷袭项羽

7.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楚国,应承楚王说:“我若为晋国国君,若与楚国敌对,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重耳信守诺言,果然退兵九十里 8.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9.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10.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果然,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 11.孟母三迁:【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高考语文 成语复习专题教案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成语篇 目录 一、高考常见成语及解释 (1) 二、2010年高考成语误例汇总 (8) 三、高考语文成语、熟语复习专题辅导 (13) 四、高考常见熟语100例 (33) 五、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热点一 (47) 六、高考语文成语熟语专题练习及答案 (103) 一、高考常见成语及解释 A 和蔼可亲——性情温和,态度亲切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按兵不动——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黯然失色——阴暗的样子 慷慨激昂——形容语调高亢有力,情绪激奋昂扬 B 飞扬跋扈——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喻指意气举动骄横放肆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略见一斑——喻指大致看到了事物的某个方面,斑:斑纹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碑:纪功碑。 并行不悖——彼此同时进行,不相妨碍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还有小缺点,含有美中

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 鞭长莫及——本意为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喻虽有力,力量亦达不到 明辨是非——明确地分辨是与非。形容判断力强 按部就班——“按”本作“案”。部:门类。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 C 别出心裁——独出巧思,不同流俗 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没有穷尽 为虎作伥——为老虎引路的鬼。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 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 瞠目结舌——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时语塞。形容惊骇的样子 纵横驰骋——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放开马快跑。形容往来奔驰,没有阻挡,也指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 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穷奢极侈——极端奢侈,也说“穷奢极欲” 鞠躬尽瘁——不辞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措手不及——来不及处理。 D 披星戴月——披星光,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或昼夜赶路,辛劳奔波 虎视眈眈——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攫取 赴汤蹈火——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中流砥柱——黄河中的坚强柱石。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 穷兵黩武——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

2012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练习题集及答案缩版

高考语文成语试题、练习题集及答案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1999年全国高考题)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 ....、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 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 .. 美奂 ..。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 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 ....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 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 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 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 ....,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道头头 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1年春季高考题) 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 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 ....了。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C.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 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班驳陆离 ....吧。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 .. 画脚 ..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 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 ....,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 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 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 ....,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毕 .. 生辉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2年全国高考题)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以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治理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一目了然。 B.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我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使大家明确党的农业政策,做到胸有成竹。C.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天上翻云覆雨,让自然听我们使唤。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今年1月4日,武汉广场黄金柜台发生一起震撼人心的持枪抢劫案。 B.老王总是心直口快,党同伐异,对有缺点的同志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C.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 D.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场上真个有如坐春风之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B.他对班上的事是无所不为,大家都认为他是好班长。 C.古往今来,像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真是汗牛充栋。 D.传统文化并非明日黄花,而是与今天和未来息息相关的。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决不能因某一事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就此满足。 B.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C.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掉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D,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可是却没有兔子再撞到树上。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高考成语练习题

高考成语练习 1.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 时往往捉襟见肘 ....。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 .. 绸缪 ..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 ....,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 是如数家珍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 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 ....之憾。 B.由山东和内蒙古联合培养的运动员韩刚,不仅为内蒙古代表团夺得了本届全运会的首枚金牌,也因为 双记分制度使山东分到半块金牌,可谓一举两得 ....。 C.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 ....,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D.今年6月27目,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 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 ....的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 B.那时的大宋河清海晏 ....,风调雨顺,朝廷偃武修文,百姓生活无忧,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C.9月25日,深圳机场女清洁工梁丽“捡”黄金案尘埃落定 ....,检方最终将之定性为“侵占”而非“盗窃”,并作出不起诉决定。 D.公司成立这么久,你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陷入低谷, 说你马齿徒增 ....也不为过。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既然“有偿家教”影响孩子主动健康地发展,而且有损教师的形象,且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普遍诟病, 立法禁止或矫枉过正 ....一下有何不可?(过犹不及) B.对将来从事涉外事务的人才强化英语实用能力实属必要,有需求的人花钱去学英语也无可厚非 ....,但全国性的强制学习完全没有必要。(无可非议) C.当天黑公司人员又纠集闲杂人员近百人,不请而至生日现场,手拿砍刀、棒棒,在光天化日 ....之下大施淫威,易大德一家及亲属共5人被砍成重伤。(大庭广众) D.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足协的一位官员,该官员表示山寨足球队和国足比赛的事情很不靠谱 ...。(不着边际)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苹果公司没有真实透露向大陆市场推出新3G版Iphone,但苹果公司对亚洲市场并没有忽视。如果 有合适的运营商合作,Iphone进入大陆倚马可待 ....。 B.现在许多年轻人急公好义 ....,不愿踏实学习和工作,希望像超女一样参加电视选秀,以达到快速成名的目的。 C.他很爱“唆泡”(南昌话,吹牛),同学集会时,他总是侃侃而谈 ....。

成语典故故事八则

成语典故故事八则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破镜重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

专题一词语 词语是江苏高考常设考点。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近年来多采取设定语境、提供近义词,要求选用词语或成语的形式。2010年及以前,均为给出四个句子,要求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句中成语使用的正误的题型;2012年命题材料改为一段话,要求根据语境从几组近义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成语填入语段的空缺处;2013年仍然采用了选近义成语的模式,但材料由一个语段变成为三个独立的句子。2014年与2012年材料形式相同,但考查内容变成了“词语+成语”,将成语与词语混合设题,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5、2016两年沿袭这一形式。2017年题型稍有变化,考查内容都变成成语。 从总体上看,江苏卷对词语运用的考查,内容稳定,题型在变。 两步思维助你破解词语选用题密码 【真题试做】 (2017·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 解析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等)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作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应用在国家层面上。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无法数清。 答案 A [两步思维助你破解词语选用题密码] 一、定同辨异

2015年-2017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汇编及解析精校版

2015年~2017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汇编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⒈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7全国I卷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 ....,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 ....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 ....,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⒉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7全国Ⅱ卷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 ....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 望尘莫及 ....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 ...,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 ...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 ....,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 ....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 ①②⑥ B.①③⑤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1:后起之秀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1:后起之秀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1:后起之秀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2:安步当车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叫颜黜的人。齐宣王在召他进宫的时候。颜黜走到殿前的阶梯时,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见了很奇怪,就说:“颜黜,过来吧!”颜黜听到后,不仅一动未动反而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他的大臣对颜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怎么可以让大王过去呢?”颜黜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齐宣王很生气的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黜马上接着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黜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下过这样两道命令:‘谁敢在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为万户侯。'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有肉吃,有车乘,衣着华丽。” 颜黜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颜黜说完,就告辞而去。 高中语文成语故事3:一暴十寒战国时,有个叫孟轲的人,大家称他为孟子。孟子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 当时,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