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文档类】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的检验

【专业文档类】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的检验

【专业文档类】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的检验
【专业文档类】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的检验

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的检

阳极氧化膜性能测试及国家标准

阳极氧化膜性能测试方法 1. 光泽 1.1 目视法 目视检测法:包含对颜色、色差、表面光泽和表面表面缺陷的检测。其观察距离一般是0.5m;(GB/T14952.3-1994) 1.2 光泽仪 由于光泽目视时无法量化,所以采用了相应的仪器:光泽仪(目前的产品由于形状所限制,无法采用);(GB/T5237.4-2000)2. 色泽 2.1 目视法 在自然散射光或标准光源D65用目视法检测,视力达到1.0,与产品垂直或呈45°角;(GB/T14952.3-1994) 2.2 色差仪 目视法受到产品、环境和人的因素影响,判断的偏差较大,所以一般采用色差仪,色差仪一般采用D65标准照明体,测量400~700nm的可见光波;(ISO7724.1~3-1984、ISO/TR8125-1984和GB/T11186.1~3-1989) 3. 膜厚度(现有一个膜厚计) 3.1 显微镜测量横断面厚度 采用的方法是将产品截断,用金相显微镜测试,影响的因素有表面粗糙度、横断面的斜度、覆盖层变形和机加工缺陷; (GB/T6462-1986和ISO1463-1983) 3.2 分光束显微镜测量法 仅限于银色阳极氧化膜的测量;(ISO2128-1976、GB/T8014.3-200X) 3.3 质量损失法 适用于膜厚大于10μm(GB/T8014.2-200X、ISO2016-1982) 3.4 涡流法(现有的膜厚计即为此种) 采用涡流法有快速、方便、非破坏性,因此应用很广,原理是采用涡电流,并要求金属非磁性且表面不导电,当侧头与试样接触时,测头产生高频电流磁场,在基体金属中会感应出涡电流,此涡电流产生的附加电磁场会改变测头参数,而 (GB/T4957-1994和ISO2360-1982)测头参数的改变取决于与氧化膜相关的测头到基体的距离,然后经芯片分析得到数值。 4. 阳极氧化膜封孔质量 4.1 指印试验 用橡胶“手指”模拟人的手指进行试验,“手指”放在试样的待测表面上5min,然后移去并用丙酮擦干净检查,有指印为不合格;(BS1615-1945) 4.2 染色斑点试验 适用于检验在大气曝晒与腐蚀的环境下使用的氧化膜,特别适用于对耐污染性有要求得氧化膜:将产品在25mL/L的硫酸和10g/L的氟化钾溶液中浸泡1min,擦干,再在23℃、PH=5±0.5的染色溶液中浸泡1min。0-2级合格,5级最差。 具体操作详见(ISO2143-1981) 4.3酸化亚硫酸钠试验 先将产品放在18~22℃的1:1硝酸中浸泡10min,擦干,称重,再在90~92℃酸化亚硫酸钠溶液(10g/L,PH=2.5)中浸泡20min,擦干,称重,计算质量损失来衡量封孔质量;(ISO2932-1981、GB/T14592.2-1994) 4.4 乙酸-乙酸钠试验 先将产品放在18~22℃的1:1硝酸中浸泡10min,擦干,称重,再在沸腾的乙酸-乙酸钠溶液中(乙酸的浓度为0.5g/L,乙酸浓度为100mL/L,)浸泡15min,擦干,称重,计算质量损失来衡量封孔质量;(ISO2932-1981、GB/T14592.2-1994); 4.5磷-铬试验 适用于暴露在大气中以装饰和保护为目的、偏重抗污染的氧化膜,方法是擦干产品,称重,在38±1℃,20g/L的三氧化铬和35mL/L的磷酸混合溶液中浸泡15min,干燥,称重,失重为30mg/dm3为合格,(ISO3210-1983,GB/T8753.1~.2-200X,EN12373.7-1999); 4.6导纳试验 将产品擦干,导纳仪的一个电极接到产品上,再用橡皮圈做成的电解池粘到产品的测试部位,在电解池中注入35g/L的氯化钠溶液,并将另一个电极插入电解池,读取数据,国际上以低于400μS/t(t为膜厚)(ISO2931-1981,GB/T8753.3-220X)5. 耐腐蚀性 5.1铜加速乙酸盐雾腐蚀试验(CASS) 在专用的盐雾箱进行,在50±2℃,PH=3.0-3.1条件下,用压缩空气将氯化钠50±5g/L、乙酸、氯化铜0.26±0.02g/L溶液雾化,然后沉降在产品的表面;(GB/T5237.2~.5-2000、GB/T10125-1997、ISO9227-1990) 5.2含SO2潮湿大气腐蚀试验 先将产品在外观面用刀划深至基体的交叉线,再放入含有2L SO2、2L CO2的300±10L的气密箱中,温度控制在40±3℃。

阳极氧化检验标准

阳极氧化检验标准 1、目的 规范检验操作,发现、控制不良品,防止批不良品输入下道工序。同时给检验工作提供引导及接收标准。 2、范围 适用于进料、外协制品回厂、成品的检验接收及顾客退货的挑选检验。 3、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铝及铝合金以保护和装饰为主要目的,在阳极氧化膜表面涂装有机聚合物膜得到的阳极氧化复合膜。 4、职责 质量部负责不合格的发现、记录和标识,组织处理不合格品。 采购部负责进料中不合格品与供应商的联络。 5 性能要求 外观 阳极氧化复合膜的外观应均匀、平整,不允许有色差、皱纹、裂纹、气泡、流痕、夹杂、发黏和漆膜脱落等缺陷,(喷绘类产品的外观检验可参照样件)。 表面粗糙度应达到设计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值。 阳极氧化复合膜厚度 阳极氧化复合膜厚度由阳极氧化膜厚度和漆膜厚度两部分组成。阳极氧化膜厚度和漆膜厚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漆膜附着性 漆膜的干附着性、湿附着性和沸水附着性均应达到0级。 耐化学品性 耐盐酸性 耐盐酸试验后,用肉眼观察试样表面,应无起泡、变色及其它明显变化。 耐洗涤剂性 耐洗涤剂试验后,用肉眼观察试样表面,应无起泡、脱落及其它明显变化。 耐沸水性 耐沸水试验后,用肉眼观察试样表面,应无皱纹、裂纹、气泡、脱落及变色等现象。表1 注1:表中的膜厚指平均膜厚,最小局部膜厚应不小于80%的平均膜厚; 注2:A、B、C采用不同厚度的有光漆或哑光漆,S采用彩色漆。 6 取样 试样的选择与制备 阳极氧化复合膜的试样从制品的有效表面选取。当不能用制品进行试验时,必须使用能够代表 制品的试样。试样表面制备后,应放置24h后进行试验。 取样数量 产品取样应符合表2的规定。

原材料外购件入厂检验规程(DOC)

北京中矿威通技术有限公司 原材料、外购件进货检验规程 编号WT1301-01 发布实施北京中矿威通技术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WT1301-01 共3 页第1 页 一、原材料、外购件入厂检验总规程 二、本安外壳入厂检验规程 三、PCB板入厂检验规程 四、电子元器件入厂检验规程 五、电缆的入厂检验规程 六、隔爆兼本安电源的入厂检验规程 资料来源编制 校对 自拟 标准化 提出部门质检部审定 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批准文号批准

原材料、外购件入厂检验总规程 WT1301-02 共 3 页第1 页 1 目的 对进货检验过程实施控制,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采购的进货检验。 3 职责 供应部负责进货产品的送检工作。 仓库负责进货产品进行登记入库。 研发部负责提供进货产品的检验和试验依据 质控部检验员负责进货产品检验,并对质量问题进行反馈。 供应部根据各部门反应的信息对供应商进行考评。 4 工作内容 外购件的分类 外购件主要是: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外壳、电缆等。 进货检验判定 进货检验判定依据:外购件进货检验规程、产品图纸、技术等。 批次允收准则:进料检验必须以“0”缺陷为允收准则。 检验工作程序 供方供货——〉采购员(仓库)报检——〉检验员对待检物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填写检验结果——〉交质量负责人判定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 供方首次供货: 供方必须将样件、自检报告单、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注册证书复印件等交由供应部门,质检部依据图纸等技术要求制定检验项目,交检验员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填写检验单。质检部已制定有检验项目的,检验员可直接按原检验项目检验。 样件检验完毕后,检验单交由供应部门,以据此做出鉴定报告,交由技术部、质检部作出结论。如供方连续三次供货均合格,经企业有关部门评审合格后,供应部门通知供方并列入《合格供货方名录》,根据供方情况制定供货份额。 资料来源编制 自拟 校对标准化 提出部 门 质检部审定 标记处 数 更改文件 号 签字日期 批准文 号 批准

表面处理检验标准2016_01

表面处理检验规程 1、目的 规检验操作,发现、控制不良品,防止批量不良品输入下道工序。同时给检验工作提供引导及接收标准。 2、围 适用于进料、外协制品回厂、成品的检验接收及顾客退货的挑选检验。 喷砂、拉丝等金属表面处理的检验。 3、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铝及铝合金以保护和装饰为主要目的,在阳极氧化膜表面涂装有机聚合物膜得到的阳极氧化复合膜。 3.1 A面:指表面处理要求的正面(在使用过程中能直接看到的表面)。 3.2 B 面:指表面处理要求的四侧边(需将表面处理件偏转45~90 °才能看 到的四周边)。 3.3 膜厚:必须符合图纸规定。 4、职责 4.1 品质部负责不合格的发现、记录和标识,组织处理不合格品。 4.2 生产部负责进料中不合格品与供应商的联络。 5.术语和定义 5.1 A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总能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正面和顶面,后壳的顶面,手柄,透镜,按键及键盘正面,探头整个表面等)。 5.2 B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左右侧面,底壳或后壳的左右侧面及背面等)。这些表面允许有轻微不良,但是不致引起挑剔客户不购买产品。 5.3 C级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很少被客户注意到的表面部分(如:面壳的底面,底壳或后壳的底面,部零件表面)。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量不佳。 5.4 金属表面:包括电镀、氧化、钝化等表现为金属质感的表面,非喷涂表面。 5.5 基材花斑:电抛光、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材

料微孔等原因所造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 块状花纹外观。 5.6 抛光区:对基材上的腐蚀、划伤、焊接区、铆接区等部位进行机械打磨抛光 后表现出的局部高光泽、光亮区域。 5.7 浅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但未伤及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 它无镀(膜/塑/漆)层表面则为: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 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数控冲床加工中机床台面对板材的摩擦产 生的轻微痕迹属于此类划痕。 5.8 深划痕:镀(膜/塑/漆)层表面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 对其它无镀(膜/塑/漆) 层表面则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 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5.9 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 下的小坑状痕迹。 5.10 凹凸痕:因基材受撞击或校形不良等而呈现出的明显变形、凹凸不平的现 象,手摸时有不平感觉。 5.11 烧伤:拉丝、电抛光、电镀处理时因操作不当、造成零件表面过热而留下 的烧蚀痕迹。 5.12 水印:电镀、氧化或电抛光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 斑纹、印迹。 5.13 露白:镀锌钝化膜因磨擦而被去除、露出新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的 无钝化膜现象,呈现为区别于周围颜色的白色。 5.14 修补:因膜层损伤而用涂料所作的局部遮盖。 5.15 色点:由材料、模具、环境或设备中的灰尘或夹杂物等影响,在表面处理 层中形成不同色的斑点。 5.16 颗粒:因材料夹杂物或外来物(如焊渣)的影响而在表面形成的、颜色与 正常表面一致的凸起现象。 5.17 挂具印:指电镀、电抛光、氧化、喷涂等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 辅助工具的遮挡而使其与零件相接触的部位产生局部无表面处理层 的现象。

公司进货检验规程完整

原材料、外协外购件进货检验规程 1.目的对进货检验过程实施控制,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采购的进货检验。 3. 职责 3.1采购部负责进货产品的送检工作。 3.2仓库负责进货产品进行登记入库。 3.3技术部负责提供进货产品的检验和试验依据 3.4质量部检验员负责进货产品检验,并对质量问题进行反馈。 3.5采购部根据各部门反应的信息对供应商进行考评。 4. 工作内容 4.1外协外购件的分类 4.1.1 外协件 根据本厂生产需求,外协件分为:机械加工零件(部件)、铸件类、表面加工处理类。 4.1.2 外购件 根据外购件的用途和性能,分为五金、标准件、管材、钢材、传动、气动、电气、工具及辅助材料等。 4.2进货检验判定标准 4.2.1进货检验判定依据:外协外购件进货检验规程、产品图纸、技术标准等。 4.2.2批次允收准则:进料检验必须以“ 0”缺陷为允收准则。 4.3 检验工作程序 供方供货——〉采购员(仓库)报检——〉检验员对待检物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填写检验结果——〉交质量部经理判定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 供方首次供货:供方必须将样件、自检报告单、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注册证书复印件等交由采购部门,技术部依据图纸等技术要求制定检验项目,交检验员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填写检验单。 样件检验完毕后,检验单交由采购部门,以据此做出鉴定报告,采购部门通知供方并列入《合格供货方清单》,根据供方情况制定初步供货份额。 非首次供货:

供方须待检验报告、合格证、采购部开具的《检验通知单》,检验员确认后进行检验,检验后检验员将检验数据和相关资料交技术负责人批准,合格后方 可办理入库手续。 4.4检验工作要求 441、采购人员必须按照采购计划和交货进度,详细填写采购件名称、交检批数量、制造单位等内容; 4.4.2、检验员严格按《检验规程》、产品图纸和工艺技术问题通知等要求,进行检查并如实填写检测数据; 4.4.3、检查结果报技术部负责人,技术部负责人依据产品图纸、工艺要求、加工及装配等要求,判定物料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或退货并通知办理相关手续,不得填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签字。 4.4.4、仓库必须确认《检验单》上的技术部负责人签字方可办理入库手续。4.5质量问题的处理 4.5.1检验员或质量负责人在接到质量信息后,立即赶到生产现场,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5.2检验员认真填写相关信息报技术部负责人,技术部负责人每周依据检验人 员的记录进行汇总,向采购部提供信息以便统计供应商业绩集中考评。 4.6进货检验规定 4.6.1进货检验抽样方式: 技术文件中列出的重要零件必须逐一检验并记录,其余零件的抽样方案按下 表要求执行(参考GB282—81, 一般检验水平II抽取样本): 若产品一次抽样不合格,再次送货后需再次实行抽样检验,再次抽样方案如下(计算后数量不为整数的向上取整): 抽样方案说明: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食用植物油模板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食用植物 油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CCGF 102.1— 食用植物油 -7-22发布 -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食用植物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及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食用植物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其它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及针对特殊情况的监督抽查可参照执行。监督抽查产品范围包括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芝麻油、亚麻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食用棕榈油、玉米油、米糠油、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食用调和油。本规范内容包括产品分类、术语和定义、企业规模划分、检验依据、抽样、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及异议处理复检。 2 产品分类 2.1 产品分类及代码 2.2 产品种类 以表格形式列出如下:

3 术语和定义 3.1 油脂 甘油三脂肪酸酯的统称。天然油脂是混合脂肪酸的甘油三酸酯的混合物, 一般常温下为液体者叫油, 固体者为脂。 3.2 脂肪酸 脂肪族的一元羟酸, 烃的羧基衍生物, 通式R-COOH。 3.3 甘油 学名丙三醇, 无臭、无色、有甜味的粘稠液体。 3.4 压榨 利用外力榨取料胚中油脂的过程。 3.5 浸出

亦称”萃取”。用有机溶剂提取油料中油脂的过程。 4 企业规模划分 根据食用植物油行业的实际情况, 生产企业规模以食用植物油产品年销售额作为划分标准划分为大、中、小型企业。见下表。 5 检验依据 下列文件凡是注明日期的,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明日期的,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 1534 花生油 GB 1535 大豆油 GB 1536 菜籽油 GB 1537 棉籽油 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2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GB/T 5009.27 食品中苯并( a) 芘的测定 GB/T 5009.30 食品中叔丁基羟基茴香醚( BHA) 与2, 6-二叔丁基对甲酚( BHT) 的测定 GB/T 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009.148 植物性食品中游离棉酚的测定 GB/T 5524 植物油脂检验扦样、分样法 GB/T 5530 动植物油脂酸值和酸度测定

阳极氧化、着色型材检验与技术标准

阳极氧化、着色型材检验与技术标准 简介: 阳极氧化、着色型材的检验项目有化学成分、室温力学性能、尺寸偏差、外观质量、氧化膜厚度、颜色色差和氧化膜的性能。氧化膜的性能包括封孔品质、耐蚀性、耐磨性和耐候性。由于部分项目的试验时间较长,操作复杂,试验成本高,如耐蚀性、耐磨性、耐候性等,因此,阳极氧化、着色型材的检验项目分为出厂检验项目和定期检验项目。阳极氧化、着色型材检验项目分类和取样规定见表6—3—1。氧化膜的封孔品质、耐蚀性、耐磨性和耐候... 阳极氧化、着色型材的检验项目有化学成分、室温力学性能、尺寸偏差、外观质量、氧化膜厚度、颜色色差和氧化膜的性能。氧化膜的性能包括封孔品质、耐蚀性、耐磨性和耐候性。由于部分项目的试验时间较长,操作复杂,试验成本高,如耐蚀性、耐磨性、耐候性等,因此,阳极氧化、着色型材的检验项目分为出厂检验项目和定期检验项目。阳极氧化、着色型材检验项目分类和取样规定见表6—3—1。氧化膜的封孔品质、耐蚀性、耐磨性和耐候性应在封孔完毕72 h小时后才能进行。 表6—3—1阳极氧化、着色型材检验项目分类和取样规定表

阳极氧化、着色型材的化学成分、室温力学性能和尺寸偏差检验方法见本书第6篇第l、2章。检验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化学成分检验的试样应先去除表面氧化膜后再进行检验。因为表面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氧化铝的成分与铝合金不同,若试样表面有氧化膜,当采用化学分析法时检验时,由于表面氧化膜的存在会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当采用光电发射光谱分析法(测光法)检验时,由于表面氧化膜不导电,无法激发或很难激发,对检验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化学成分检验之前可先用涡流测膜仪测量试样表面的阳极氧化膜是否完全去除。对于铝合金型材生产企业内部品质控制,阳极氧化、着色型材的化学成分检验可在阳极氧化、着色工序之前进行检验,不存在表面氧化膜问题。 2)室温力学性能检验的试样也应先去除表面氧化膜后再进行检验。对于拉伸试验用试样,可进行机械脱膜或化学脱膜后再进行试样加工。用于生产车间检验的韦式硬度检验试样,也应去除表面氧化膜,或直接在氧化之前检测基材的硬度。 3)在检测阳极氧化、着色型材的截面尺寸时,可直接检测,不应去除表面氧化膜。不去除表面氧化膜的主要原因是阳极氧化膜不同于其他涂膜,膜的生成不是外来有机材料的简单附着。阳极氧化膜的生成是以铝合金型材为阳极置于电解质溶液中,利用电解作用,使其表面形成的氧化铝薄膜。产品的有效尺寸应包含表面氧化膜。由于阳极氧化、着色型材一般需经过酸、碱预处理,型材经阳极氧化后,其截面尺寸由于腐蚀的原因比未处理前的基材尺寸会减少,因此,截面尺寸的检测应在阳极氧化、着色处理完毕后(即成品)进行,不能仅仅用阳极氧化前基材的检验来代替最后成品的检验(阳极氧化前基材的检验是必要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中工序过程品质控制的手段)。不同的前处理工艺,型材的截面尺寸减少的程度都不同。倒如仅采用碱蚀作为氧化前处理的一般银白色型材,其截面尺寸减少为0.02~0.04 mm,但若采用酸(氟化氢铵NH4HF2)和碱(NaOH)进行砂面效果处理的银白色型材,其截面尺寸减少为0.03~0.06 mm。

原材料进货检验规程知识讲解

原材料进货检验规程 1. 目的 对生产用原材料进货检验过程实施控制,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采购的生产原材料检验。 3. 职责 3.1根据仓库提供的《原材料请验单》负责对原材料进行取样; 3.2根据《重庆龙者低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原材料检验技术标准》对原材料指标进行检验和试验; 3.3填写原材料检测记录,建立台账; 3.4对首次到厂的原材料进行留样; 3.5质检部负责将检测结果反馈至相关部门; 3.6对不合格材料严格按照检测流程进行处理,严禁私自接收或放行。 4. 工作内容 4.1进货检验判定标准 进货检验判定依据:《重庆龙者低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原材料检验技术标准》 4.2检验工作程序 首次供货: 供方需将样品、自检报告单、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注册证书原件或复印件等交由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开具《原材料请验单》,并将供方提供的

样品、自检报告单、合格证原件或复印件等材料送至质检部,质检部负责人安排质检员进行检验,质检员填写《原材料检测记录》。 如果合格,质检员和质检部负责人在《原材料请验单》上签字确认并反馈至采购部门,并填写工作联系单反馈至技术部,以据此做出鉴定报告,采购部门通知供方并列入《合格供货方清单》,根据供方情况制定初步供货份额;如果不合格,质检员和质检部负责人在《原材料请验单》上签字确认并反馈至采购部门,质检部填写《工作联系单》反馈至技术部。 合格样品要投入生产使用,需技术部出具相关证明。 非首次供货: 供方需提供质检报告、理化实验报告单、合格证等资料,仓库开具《原材料请验单》,并将《原材料请验单》和供方提供的质检报告、理化实验报告单、合格证原件或复印件等资料送至质检部,质检部确认后安排质检员进行检验,质检员填写《原材料检测记录》。 如果合格,质检员和质检部负责人在《原材料请验单》上签字确认并反馈至仓库,据此仓库入库;如果不合格,质检员和质检部负责人在《原材料请验单》上签字确认并反馈至仓库,质检部填写《不合格原材料处理单》反馈至技术部。 不合格原材料需要让步放行时,需技术部在《不合格原材料处理单》签字确认放行,并由质检部填写《工作联系单》送至仓库办理入库。 供方提供质的检报告、理化实验报告单、合格证等资料由质检部存档保存。 4.3检验工作要求 4.3.1检验员严格按照《原材料进货检验规程》、《重庆龙者低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原材料检验技术标准》,质检部和技术部的要求,进行检查并如实填写

进货检验规范

进货检验规范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1、目的 对公司的采购物资(原辅材料、外协的质量进行检验把关),凡不合格的均不能入库和投产,确保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公司的采购物资在入库前的检验和试验。 3、验收依据 a、产品图样 b、检验规范 c、双方签订的合同和技术质量协议 d、有关的国家行业标准 4. 工作内容 4.1按进公司物资分原材料、一般物资、辅料等。 a.重要物资主要为:钢材、铝型材、玻纤布、腊、帘布、塑料件等外协件。 b.一般物资为:五金标准件。 c.辅料:印制版、胶带、包材、工具等。 质检人员根据采购、仓库人员的物资报检情况,进行检验。 4.2对重要物资中的外协配套件以双方签订的质量协议书进行验收,主要以图纸的技术要求为主。钢材、腊、树脂以核对原厂合格证明(复印件、传真件)为主。

4.3对原材料的验收主要查阅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做好规格、外观验收记录,需要时其化学成份及机械性能委外进行检验。 4.4对一般物资主要以验证为主,主要查阅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进行外观、规格检查。 4.5辅料有仓库管理人员根据采购单/合同、入库单等直接进行验收、入库。。 4.6质检人员对物资检验和试验结果作好记录并收集有关质量文件归档。 4.7未经检验或验收的不合格的物资不得投入使用或加工。 4.8进货检验判定 4.8.1进货检验判定依据:外协外购件进货检验规程、产品图纸、技术等。 4.8.2批次允收准则:进料检验必须以“0”缺陷为允收准则。 4.9检验工作程序 供方供货——〉采购员(仓库)报检——〉检验员对待检物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填写检验结果——〉质量部判定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 供方首次供货: 供方必须将样件、自检报告单、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注册证书复印件等交由采购,质量部依据图纸等技术要求制定检验项目,交检验员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填写检验单。 样件检验完毕后,检验单交由采购,以据此做出鉴定报告,采购通知供方并列入“合格供方名录”,根据供方情况制定初步供货份额。 非首次供货: 供方须待检验报告(材质保证及物理性能报告),仓库报检,检验员确认后进行检验,检验后检验员将检验数据和相关资料交质量负责人批准,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食用油酸价过氧化值快速检测试纸操作与维护规程

食用油酸价、过氧化值快速检测试纸操作与维护规程 (ISO9001-2015) 1.0目的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食用油酸价、过氧化值快速检测试纸的使用操作与维护程序,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0适用范围 食用油酸价、过氧化值快速检测试纸的使用。 3.0依据 食用油酸价、过氧化值快速检测试纸使用说明书。 4.0职责 4.1操作人员按照本规程使用仪器,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作使用记录。 4.2保管人员负责监督仪器使用是否符合规程,对仪器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4.3科室负责人监督上述人员履行有关职责。 5.0操作步骤 直接取植物油(动物油需加热使其融化)样品适量于清洁、干燥容器中,将试纸端插入油样中1~2秒,立即取出并开始计时。酸价测试纸的反应计时为90±5秒。过氧化值测试纸的反应计时视环境温度而定(见下表)。当计时到达后,将试纸颜色与包装盒上的比色板进行比较定量。 环境温度(℃)0~4 5~9 10~19 20~29 30~36 反应时间(秒)90±5 75±5 60±5 50±5 40±5 结果判定:试纸颜色与色卡相同或相近以色卡标示值报告结果。如试纸颜色在两色卡之间,则取两者的中间值。国家食品卫生标准BG2716-2005对食用植物

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有一个统一的最高限量标准,即植物原油酸价≤4mgKOH/g,食用植物油酸价≤3mgKOH/g;植物原油和食用植物油的过氧化值都要≤0.25g/100g(相当于19.7meq/Kg)。在国家其他标准中实行质量分级管理,详见表格所示。 注意:纸片密封包装,4℃~10℃干燥保存。使用的最佳环境温度为25±5℃,环境湿度应在20%以上。从包装中取出的试纸条应在10分钟内使用,开封后的试纸条应在1个月内使用完。酸价纸片上如带有红色痕迹、过氧化值纸片上如带有灰色痕迹,说明该纸片已被污染或已失效。 6.0仪器维护 6.1仪器使用人员应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并认真填写使用记录。 6.2仪器出现故障应联系相关部门,不可擅自拆。

公司进货检验规程

原材料、外协外购件进货检验规程 1. 目的 对进货检验过程实施控制,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采购的进货检验。 3. 职责 3.1采购部负责进货产品的送检工作。 3.2仓库负责进货产品进行登记入库。 3.3技术部负责提供进货产品的检验和试验依据 3.4质量部检验员负责进货产品检验,并对质量问题进行反馈。 3.5采购部根据各部门反应的信息对供应商进行考评。 4. 工作内容 4.1外协外购件的分类 4.1.1外协件 根据本厂生产需求,外协件分为:机械加工零件(部件)、铸件类、表面加工处理类。 4.1.2外购件 根据外购件的用途和性能,分为五金、标准件、管材、钢材、传动、气动、电气、工具及辅助材料等。 4.2进货检验判定标准 4.2.1进货检验判定依据:外协外购件进货检验规程、产品图纸、技术标准等。 4.2.2批次允收准则:进料检验必须以“0”缺陷为允收准则。 4.3检验工作程序 供方供货——〉采购员(仓库)报检——〉检验员对待检物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填写检验结果——〉交质量部经理判定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 供方首次供货: 供方必须将样件、自检报告单、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注册证书复印件等交由采购部门,技术部依据图纸等技术要求制定检验项目,交检验员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填写检验单。 样件检验完毕后,检验单交由采购部门,以据此做出鉴定报告,采购部门通知供方并列入《合格供货方清单》,根据供方情况制定初步供货份额。 非首次供货:

供方须待检验报告、合格证、采购部开具的《检验通知单》,检验员确认后进行检验,检验后检验员将检验数据和相关资料交技术负责人批准,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4.4检验工作要求 4.4.1、采购人员必须按照采购计划和交货进度,详细填写采购件名称、交检批数量、制造单位等内容; 4.4.2、检验员严格按《检验规程》、产品图纸和工艺技术问题通知等要求,进行检查并如实填写检测数据; 4.4.3、检查结果报技术部负责人,技术部负责人依据产品图纸、工艺要求、加工及装配等要求,判定物料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或退货并通知办理相关手续,不得填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签字。 4.4.4、仓库必须确认《检验单》上的技术部负责人签字方可办理入库手续。4.5质量问题的处理 4.5.1检验员或质量负责人在接到质量信息后,立即赶到生产现场,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5.2检验员认真填写相关信息报技术部负责人,技术部负责人每周依据检验人员的记录进行汇总,向采购部提供信息以便统计供应商业绩集中考评。 4.6进货检验规定 4.6.1进货检验抽样方式: 技术文件中列出的重要零件必须逐一检验并记录,其余零件的抽样方案按下 若产品一次抽样不合格,再次送货后需再次实行抽样检验,再次抽样方案如下(计算后数量不为整数的向上取整): 抽样方案说明:

食用植物油中苯残留量的测定

食用植物油中苯残留量的测定 BJS 201906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食用植物油中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食用植物油中苯残留量的测定。 2原理 试样置于密封的顶空进样瓶中,在一定的温度下经一定时间,试样中的苯在气液两相 中的浓度达到动态平衡,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上层气相中苯的含量,外标法定量。 3试剂和材料 3.1试剂 N,N-二甲基乙酰胺[CH3C(O)N(CH3)2]:纯度≥99.0%。 3.2 标准品 苯标准品(C6H6,CAS号:71-43-2):纯度≥99.0%,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 警告:苯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测定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护!测定应在通风柜中进行并戴手套,尽量减少暴露。 3.3标准溶液配制 3.3.1 标准储备液(10mg/mL):迅速地称取苯标准品(3.2)0.5g(精确到0.0001g)于50mL 的容量瓶中,用N,N-二甲基乙酰胺(3.1)迅速定容至刻度,溶液转移至试剂瓶中,4℃保存,有效期为3个月。 3.3.2 标准中间液(0.5mg/mL):准确吸取0.50mL标准储备液(3.3.1)于10mL的容量瓶中,用N,N-二甲基乙酰胺(3.1)迅速定容至刻度。临用现配。 3.3.3标准系列工作溶液:称取5.0g(精确到0.01g)经检测不含苯的植物油6份于20mL顶空进样瓶中,用微量注射器迅速加入标准中间液(3.3.2)0μL、2.5μL、10μL和标准储备液(3.3.1)5μL、10μL、20μL,密封后用手轻微摇匀,得到苯浓度分别为0mg/kg、0.25mg/kg、1mg/kg、10mg/kg、20mg/kg、40mg/kg的植物油标准溶液。 4仪器和设备 4.1 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4.2 顶空瓶:20mL,配备铝盖和不含苯残留的丁基橡胶或硅树脂胶隔垫。 4.3 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1g和0.01g。

喷塑、发黑、电镀、磷化、阳极氧化-定义和标准

目录 喷塑喷漆检验标准 (1) 磷化处理(金属)检验标准 (4) 表面电镀(金属)检验标准 (5) 发黑处理(金属)检验标准 (7) 阳极氧化检验标准 (8) 高频淬火检验标准 (11)

喷塑喷漆检验标准 1、目的 规范检验操作,发现、控制不良品,防止批不良品输入下道工序。同时给检验工作提供引导及接收标准。 2、范围 适用于进料、外协制品回厂、成品的检验接收及顾客退货的挑选检验。 3、定义 喷塑、喷漆件检验过程的参照标准。 4、职责 4.1 质量部负责不合格的发现、记录和标识,组织处理不合格品。 4.2 采购部负责进料中不合格品与供应商的联络。 5、工作程序 外观(目测) 5.1 喷涂种类(如:塑粉或漆)、颜色与图纸要求及客户、我司、供应商三方确认的色板是否一致。 5.2 一般情况下,产品喷涂表面外观在使用时要求100%进行检验,检验方式依据本标准。进料、外协回厂或过程验收则采用抽检,抽检操作方式依据《抽检规范》。特殊产品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检验。 5.3 外观缺陷:有缩孔、针孔、杂质点、漏底、涂层厚度明显不均、流泪、预处理不良有锈、表面有污斑、不光滑、不平整、桔皮、花斑、凹坑等。 5.4 外观和颜色检验的环境: 5.4.1 色板采用客户样件或经客户认可的签样。 5.4.2 应在标准光源对色灯箱CAC-600箱内(无设备条件时则要求在天然散射光线或光照度不低于2×40w光源环境下),以目视方法进行。光照度通常在D65(特殊情况下用F/A,其次高标准要求时用CWF/TL84),背景颜色为中灰色。 5.4.3 检查距离:被测品与眼睛的距离为500mm,检验时在±15°范围内旋转。 5.5表面粗糙度应达到设计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值。 涂膜附着力(划格实验) 5.6 涂膜附着力检验(基体金属为铁、钢、铝及铝合金): 5.6.1 采用划格—胶带粘贴法测定漆膜附着力,每批次以一件或两件检验则可。不合格时可用 加严检验。 5.6.2 检验方法:使用锋利刃口的刀片(刃口宽要求0.05mm,刃口达到0.1mm时必须重新磨刃 口),沿能确保得到直线切口的导向器,刃口在相对涂面35-45度角,均速划线。划线位置距产品边缘最近距离不应小于2mm,切口要保证切到基体,在涂膜上,切出每个方向是6至11条切口的格子图形,切口以1mm间隔隔开,长度约20mm。对于涂膜厚度大于50μm,小于125μm(喷塑要求厚度80--150μm,喷漆要求厚度20--26μm),切口以2mm的间隔隔开。在将格子区切屑用

阳极氧化检验标准2016-4-16

1 目的 本检验规范之订定,提供品质人员在执行铝合金阳极氧化检验工作时之检验依据,确保本公司所有外协阳极氧化物料及成品皆能达到客户期望之品质水准。 2 范围 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对铝合金阳极氧化层的设计规范、工艺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和验收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外协加工铝合金阳极氧化的设计、加工和检验。 本标准同时适用于铝合金阳极氧化工艺的鉴定和批量生产的质量检验依据。 3 术语和定义 3.1 主要表面 零件表面必须覆有氧化膜的部分,这部分氧化膜的外观和性能都很重要。 3.2 局部厚度 在主要表面内,选择平均分布的十个点进行厚度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3.3 最小局部厚度 在一个工件主要表面上测得的局部厚度的最小值。适用于能被直径为20mm的球接触的主要表面部分进行测量 3.4批 同一供方在同一时间或大约同一时间提供的、按同一规范在相同条件下生产的并按同一质量要求提交检查的一组产品。 4 分类、适用条件及膜层设计表示 4.1 硫酸阳极氧化 硫酸阳极氧化:硫酸阳极氧化工艺获得的氧化膜外观为无色透明,膜厚约为5~20微米,硬度较高,孔隙多(孔隙率平均为10~15%),吸附力强,有利于染色。经封闭处理后,具有较高的抗蚀能力,主要用于防护和装饰目的。 硫酸阳极氧化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溶液稳定,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适用范围广。除不适用于松孔度大的铸件、电焊件和铆接组合件外,对其他铝合金都适用。 4.2 铬酸阳极氧化 铬酸阳极氧化工艺得到的氧化膜较薄,一般厚度只有1~5微米,膜层质软,弹性高,具有不透明的灰白色至深灰色外观。氧化膜空隙极少,染色困难。其耐磨性不如硫酸阳极氧化膜,但在同样厚度条件下,它的抗蚀能力比不经封闭的硫酸阳极氧化膜高。该膜层与有机涂料的结合力良好,是涂料的良好底层。 由于铝在铬酸氧化液中不易溶解,形成氧化膜后,仍能保持原来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因此,铬酸阳极氧化工艺适用于容差小,表面粗糙度低的零件以及一些铸件,铆接件和电焊件等。不适用于含铜量大于4%和硅含量较高的铝合金零件。 4.3草酸阳极氧化 草酸阳极氧化工艺获得的氧化膜比较厚(一般约8~20微米,最厚可达60微米),弹性好,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它的抗蚀能力和硬度不亚于硫酸阳极氧化膜,改变工艺条件可以获得性质不同的氧化膜。在不含铜的纯铝及其合金上可以得到银白色、黄铜色或青铜色的装饰性膜层。不同合金层份对膜层影响较大,在纯铝和铝镁合金上所获得的氧化膜比较厚。 草酸阳极氧化成本较高,电力消耗大,应用受到限制。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例如:电器绝缘保护层,日用品的表面装饰等。 4.4硬质阳极氧化

进货检验规程完整

鹤壁市阳光立德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进 货 检 验 规 程 编制:张国栋审核:叶付民批准:王英

进货检验规程 1. 目的 对进货检验过程实施控制,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采购的进货检验。 3. 定义:无 4. 职责 4.1采购部门负责进货产品的送检工作。 4.1.1采购人员负责下达《原材料请验单》(以下简称《请验单》); 4.1.2质检部检验员根据《请验单》负责进货产品的检验和试验; 4.1.3采购部根据各部门反应的信息对供应商进行考评; 4.2仓储部门负责进货产品进行登记入库。 4.3技术部门负责提供进货产品的检验和试验依据。 4.4质检部门负责进货产品检验和试验的工作指导,并对质量问题进行仲裁。 5. 工作内容 5.1原材料的分类 根据原材料对最终产品影响重要程度,将其分为关键项、重要项和一般项: 关键项:即保证安全项,指如果不满足要求,将危及人身安全并导致产品不能完成主要任务的特性。 重要项:即重要原材料,构成最终产品的主要部分或关键部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导致顾客严重投诉、对产品实现有重要影响的物资。 一般项:即一般原材料,构成最终产品非关键部位的批量物资,它一般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由生产部汇总后编制《采购物资分类明细表》。 5.2进货检验判定标准

进货检验判定依据:《原材料进货检验规程》、产品图纸、技术标准等。 批次允收准则:进料检验必须以“0”缺陷为允收准则;其中关键项、重要项合格率100%,一般项不低于92%。 5.3检验工作程序 供方供货——〉采购员送达《验收单》——〉检验员对待检物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填写检验结果——〉交质量经理判定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 供方首次供货: 供方必须将样件、自检报告单、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注册证书复印件等交由采购部门《请验单》,质量负责人依据图纸等技术要求制定检验项目,交检验员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填写《原材料检验单》,工厂试用必须有相关人员认可。 样件检验完毕后,《样件检验单》交由采购部门,以据此做出鉴定报告,采购部门通知供方并列入《合格供货方清单》,根据供方情况制定初步供货份额。 非首次供货: 供方须待质检报告、理化实验报告单、合格证、采购员开具的《外购件检验验收单》,检验员确认后进行检验,检验后检验员将检验数据和相关资料交质量负责人批准,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5.4检验工作要求 5.4.1、采购人员必须按照月采购计划和交货进度,报送《请验单》,填写器件名称、交检批数量、制造单位等内容; 5.4.2、检验员严格按《检验规程》、产品图纸和工艺技术问题通知等要求,进行检查并如实填写检测数据; 5.4.3、检查结果报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依据产品图纸、工艺要求、加工及装配等要求,判定物料是否合格,并批准同意入库或退货并通知办理相关手续,不得填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签字。 5.4.4、仓库必须确认《检验单》上的质量负责人签字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5.5质量问题的处理 5.5.1检验员或质量负责人在接到质量信息后,立即赶到生产现场,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食用植物油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食用植物油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为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质量,规范其生产过程,切实从源头加强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用植物油产品包括以菜籽、大豆、花生、葵花籽、棉籽等植物油料制取的毛油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用植物油。其申证单元为1个。食用植物油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 企业的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生产的范围(半精炼食用植物油、全精炼食用植物油)。半精炼食用植物油包括以菜籽、大豆、花生、葵花籽、棉籽等为原料制成的一级油,二级油。全精炼食用植物油包括以菜籽、大豆、花生、葵花籽、棉籽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高级烹调油和色拉油。企业具备全精炼食用植物油生产能力的,生产许可证范围可以涵盖半精炼食用植物油。 二、环境条件要求。企业应建在无有害气体、烟尘、灰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地区。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厂房设计合理,能满足生产规程要求。企业的不同性质的场所能满足各自的生产要求。厂房具有足够空间,以利于设备、物料的贮存与运输、卫生清理、人员通行。厂房与设施必须严格防止鼠、蝇及其他害虫的侵入和隐匿。 三、生产设备条件。企业应具备过滤设备、脱胶设备、碱炼设备、脱色设备和脱臭设备,需要进行脱蜡的品种要有脱蜡设备及其他必要的辅助设备。 采用压榨法制油生产的企业应具备筛选设备、破碎设备、软化设备、轧胚设备、蒸炒设备、压榨设备、过滤设备等,对需要剥壳的油料品种要有剥壳设备。 设备应根据生产工艺设计的需要进行配置。 四、原料要求。严禁采用混有非食用植物油料和油脂以及生产过程中非正常使用的矿物油的原料生产食用植物油。生产食用植物油的原辅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五、产品要求。企业生产的食用植物油必须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相关标准的规定。 六、人员要求。企业负责人应了解产品质量法规,了解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企业的生产操作人员,检验人员上岗前应经过技术(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从事食用植物油生产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七、储运要求。成品必须存放在专用成品库房内。成品库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八、检验要求。化验室应具有分析天平、比色计等仪器设备,能够完成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项目。产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销售。 九、质量管理要求。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并规定对质量有影响的部门、人员的质量职责和权限及相互关系。检验部门、检验人员能独立行使职权。 十、包装要求。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物(纸箱、容器等)包装成品。

进货检验规程

实施日期2017-7-1 进货检验作业规范 1. 目的 为了规范进入本公司原辅材料和产品的质量满足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与采购要求,严格按照本文件的规定来操作,特制订本进货检验规程,并为不合格品控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信息。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进入本公司产品所需的各种原辅材料、部件、包装物及设备和工具等物料的进货检验和验证。 3. 职责 3.1 技术部负责根据产品要求编制原辅料清单。 3.2 质量部负责编制本检验规程,并组织实施。 3.3 采购部负责产品所需的各类物资的采购,由质量部专职检验员负责检验和验收。 3.4 仓库管理人员负责对检验合格的进货物资按有关规定核对品名和数量后办理入库,并做好分类贮存、标识、运输、进出库手续等得到有效的控制。 4. 工作程序和检验方法 4.1 产品的原辅料分类 4.1.1 A类:法兰、F4板材、外购部件、F4管材、外协半成品、等关键物资。 4.1.2 B类:钢管、钢板、焊条、焊丝、铸件等重要物资。 4.1.3 C类:螺栓、螺帽、油漆、气体、包装材料、其他辅助物资。 4.2 进货检验的组批 同种类型,同种规格,同一次进货的物资为同一批。同一批物资依包装件数不同分为同一批不同件数。 4.3 判定过程: 4.3.1 检验次序: ①查验供方是否为合格供方和物资本身的材质证明、合格证等资料,对新供方实施样品试验。 ②根据来料检验要求检查物料的外观。 ③根据来料检验要求检查物料的尺寸。 ④根据来料检验要求检查物料的实际配合或安装使用性能。 ⑤填写检验报告,判定合格与否;如出现批量不良要通知质量部长,并出具异常联络单。

实施日期2017-7-1 4.3.1同种物料随机抽查的所有件数的全部检验,项目结果符合技术要求中相应质量要求时,则判定该种物料该批次合格,否则判定该物料该批次不合格。 4.3.2检测所使用的卡尺为精度±0.02mm,钢尺的精度为:0.5mm,卷尺的精度为1mm,千分尺的精度为0.001,钢板测厚仪0.1。 4.4 取样方法 4.4.1 A类关键物资需要进行部分项目全数检验。 4.4.2 A、 B、C类物资实施抽检的,取样方法见下表。 4.4.3 C类物资可以只做验证检验或做试用检验。 4.4.4 同一批次随机取样 批次合格的允许最大不良数量批量抽样数量 尺寸/性能外观2~8 2 0 0 9~15 3 0 0 16~25 5 0 0 26~50 8 0 0 51~90 13 0 0 91~150 20 0 0 151~280 32 0 1 281~500 50 0 1 501~1200 80 1 2 1201~3200 125 1 3 3201~10000 200 2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