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1)

论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1)

论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1)
论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姓名:陆英

指导教师:朱媚

专业:小学教育

年级:2012级

层次:专升本

学习中心:内蒙古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14年10 月30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摘要]教育活动取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可以使教育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则会导致老师和学生距离疏远,形成代沟,最终造成教育活动的障碍,因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沟通障碍提升沟通艺术

沟通能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与学是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中进行的。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如果与学生沟通不畅或缺乏沟通,引发冲突,导致师生关系僵化,教学活动便很难顺利开展,以后即使是老师心存善意的动机,学生也会怀疑、抵触,教育效果就大大减弱了。而学生如果喜欢一位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开展的活动,教育效果便会事半功倍。

一、背景与意义

1、背景:在教育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老师很热情很积极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想要教给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但学生却不以为然,提不起兴趣,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还特别抵触。需这个时候,老师通常会说的话是:“你怎么能这样!”,“我是为你好!”等等,而学生的回应通常是:“真麻烦”,“啰嗦”,等等,师生之间的冲突由此产生。

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理想。相反,由于这些冲突的产生,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互相理解,尊重,甚至于产生了信任危机,不少教师和学生因为沟通存在障碍,甚至对对方失去了信心,自己也会有挫败感。

2、意义:教育活动取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可以使教育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则会导致老师和学生距离疏远,形成代沟,最终造成教育活动的障碍,因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二、常见的师生沟通障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师生之间常见的一些沟通障碍:

1、命令、指挥

命令或指挥像是一种指令,这种指令在学生看来就像是在告诉自己,我或者我的行为现在是不能够被老师接受的。例如:“不许说话”,“不许迟到”。这个时候老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学生的感受,学生没有得到尊重,甚至会觉得被老师嫌弃了,这样就会对老师的权力产生畏惧,甚至还会产生反感心理。

2、恐吓、威胁

这种沟通障碍跟第一种很像,但是对于学生的威慑更深。典型的就是“如果再......我就......”句式。例如:“如果再说话我就不给你留面子了”,“如果再迟到我就要叫你家长了”。恐吓或威胁会让学生屈从,但是学生内心非常容易产生较大程度的抵触和恐惧,会严重影响师生关系。

3 、说教,训诫

教师在使用说教和训诫的方法与学生沟通时经常会使用“你要......”,“你必须......”之类的句型。用这样的说话方式会让学生在沟通开始前就感受到师生间地位的不平等,认为老师是在利用权威压迫自己,以致对老师产生提防之心。

4 、嘲讽,揶揄

嘲讽或揶揄的语言,如“你以为你自己很厉害吗”等等,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冰冷,导致教育工作无法开展。

5、拒绝聆听

这是指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只顾一味的说服学生,在学生身上强加自己的观点,不认真了解学生的想法,或者不给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解释的机会。这样会使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很难进行,最终导致交流无效,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三、提升师生沟通艺术的方法

那老师要怎么做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达到改进师生关系的目的呢?

(一)掌握恰当的批评技巧

批评学生是比较常见的教育方式,但是并不容易掌握,不恰当的批评会伤害师生关系。批评学生时,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批评前最好要有一个“导入”环节,避免直入主题,给学生造成突如其来,劈头盖脸的感觉。

2、批评时间简短为好,道理要简洁、明了的告诉,切忌纠缠细节和过于啰嗦。

3、注意配合肢体语言:谈话时要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学生才会对批评引起很大的重视;瞪眼看学生,太多眼神接触,也会让学生觉得畏惧,产生抵触情绪。

4、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如果学生经过解释,证明此次批评并不正确或并没有必要,老师就应该立刻取消批评,必要时还要向学生道歉,绝对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继续进行批评。

(二)学会积极聆听

积极聆听是非常有效的缓和师生关系的一种做法,它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带来好的交流效果。聆听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以下技巧的把握:

1、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表示老师愿意倾听并且接受学生,能让学生逐渐放下戒备之心,和老师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当然,老师要注意:要和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眼神交流,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对学生的倾诉要表现出兴趣,使用较为简短的语言,如:“对”,“我明白”,“请继续”来表示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2、简要复述

聆听时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把学生的叙述复述出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达到促进师生交流的目的。

3、巧妙提问

聆听时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帮助老师对学生做出更深的了解,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教师提问一些开放式问题,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自己的达思想;老师要在学生叙述时通过点头和简短的语言等一些肢体语言表示认同。

(三)组织增进沟通与信任的集体活动

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来让他们体会到互相沟通,互相信任的重要性,这样做能帮助他们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例如拔河比赛就是一项经典的增进沟通与信任,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活动。

(四)接纳并尊重学生

1、接纳学生。老师要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让学生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即使学生有些事情做得不恰当,但他仍然在老师的眼中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接纳学生,就是老师不一定是在学生改正错误之后才接受他,而是一直相信自己的学生有朝好的方面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2、尊重学生

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就提醒老师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就事论事,而不是批评或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

(五)心理投入

所谓的“心理投入”,是沟通双方本着负责的态度为实现一致的教育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有了这种自觉的心理投入就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有利于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尽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个体之间人格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起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谐共处的教育沟通理念。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情感基础。

(六)共情

共情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一个善于共情的人会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师生关系中,老师学会共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了解学生的心情,就能和学生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反之,老师如果只是强调自己的观点,不重视学生的感受, 学生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逐渐开始疏远老师、拒绝老师,甚至讨厌老师。所以老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

(七)情感管理

为了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靠老师的情感投入,还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有爱心、细心和耐心。有爱心,才会去爱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情感表现丰富多样,内心微妙的情感是不易被察觉到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细心观察。都要求教师只有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体会到老师是可靠可信的时侯,沟通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八)心理激励

心理激励,其实就是通过肯定来强化学生的动机,激发学生朝着教育培养目标方向发展的动态

过程。这个方法要求老师要充分肯定和强化学生奋发上进等正确的心理愿望,调动他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也就是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而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又会激励他们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为,通过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激励的过程,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师生关系的好坏会对教育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作为教师,应不断积累,不断修炼,掌握与学生沟通的艺术,培养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为成功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军. 让我们彼此信任———师生沟通的几个小技巧

2、张丽丽.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5.

3、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简明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