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填空题(1*20)

1.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

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2.1920年10月外派俄采访的三人(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是我国最早采访十

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的首批新闻记者。

3.瞿秋白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通讯如实的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初期状况,增进了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

4.《大公报》精心营造获取独家新闻的三条途径:一是关系网,二是靠信誉,三是

靠记者的新闻敏感。

5.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

界派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法,打破“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采访活动的局面。

6.1937年4月9日,《申报》派出记者俞颂华、孙恩霖假报道西安抵延安采访,这

是继外国记者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之后,上海报纸首次派记者前往延安采访。

7.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萧乾接受胡政之的劝告,放弃攻读学位,在

伦敦舰队街设立《大公报》办事处,并领导盟军的随军记者证,成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8.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天通过路透社,记者赵敏恒第一个将“西安事变”

的特大消息向全世界报道。

9.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

10.《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首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的真相,《陕北之行》则

打破了国民党的长期新闻封锁,向读者热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与中共领导人的一些情况,“中国新闻界之正是派遣记者俞中国共产党领袖在苏区公开会见者,尚以大公报为第一次”,范长江也成了当时自由进入延安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11.1950年3月29日之4月15日,国家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

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成为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12.新华通讯社仍然担任了对开国大典的重要新闻采访任务,该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消

息《开国大典》与《大公报》名记者杨刚采写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成为报道开国盛典的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13.《人民日报》记者李庄采写的通讯《复仇的火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

是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代表作。

14.1954年4月至七月,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印度支那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国际活动。

15.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此际的新闻事业既积极报道改革开放这一新生事物,为改革鼓与呼,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改革。

16.

二、名词解释(5*4)

1.新闻报道策划: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及最佳效益的谋划。即这是

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串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新闻策划报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新闻报道题材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二是新闻报道题材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看,新闻报道策划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新闻资源具有可被认识,开发,配置,转换和利用的特性。

2.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

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3.新闻价值: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

尺度。

要素:①重要性(核心和基础):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②显著性: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③时新性: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时间、新鲜)

④接近性: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⑤趣味性: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4.新闻政策: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报

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5.报道思想:新闻报道的目的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

依据党和政府在某一时期相关的宣传报道方法、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①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②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6.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获取渠道:①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②各种会议、简报③记者的耳闻目睹④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⑤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7.新闻主题: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中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

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通俗地讲,就是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篇新闻一个主题,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原则。

8.政治上重要:指具有方向性或对全局有影响的、有一定政治思想高度和政策思想

高度的主题。

9.涉及最迫切的问题:指人们议论纷纷,希望尽快有明确回答、有较强的时间性、

指导性的问题。

10.提炼主题:记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选定了主题以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

段,即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上升或飞跃,就叫提炼主题,或深化主题。

11.综合分析:指让事物反复的在头脑里经历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逻辑思维活

动,通过这种思考、联想、启发的逐渐积累、扩大和丰富,最后引起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12.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所获得的材料,无需任何中转环节。

第二手材料:记者通过当事人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

第三手材料:记者通过知情者口头或书面提供的材料。

13.新闻角度:新闻事件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在充分明确报道思想和识别

新闻事实价值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

点,从而完成整个事件的写作。

14.新闻语言: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新闻语言要准确、通俗和简洁。

15.新闻结构:消息写作中对材料组合与段落安排的特定设计方式。

a.倒金字塔结构:即指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和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也称“倒三角”结构。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

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

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

角形。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b.时间顺序结构:按新闻事件发生至结局的原来时序和过程选择材料及安排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又通常称为编年体式结构。该结构一般用于线

索单一的事件,其遵循的原则是事件自身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时间顺序,

行文中不允许掺入其他方法

c.悬念式结构:消息写作中设置悬念及解剖悬念组合材料与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d.并列式结构: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材料和段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16.新闻导语:信息开头段落,也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主要类型:

a.叙述型:用简洁、朴实的文字把新闻最主要、新鲜的事实直接叙述出来。

(1)直述式导语: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推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无需可以修饰,讲究明白无讳。

(2)概括式导语:要求新闻事件用简介文字大笔勾勒,搞成“压缩饼干”,

令受众一读(听)新闻导语,编队整篇内容有大致了解。

b.描写型:运用白描手法,集中、简洁再现事件最有特色的现场情景,以增强新闻感染力和吸引人的导语形式。

c.议论型:在该书新闻主要事实的基础上,记者直接出面予以评议的导语形式。

新闻导语写作要求:实、简、活。

17.新闻背景: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关环境和历史条件。新闻背景是

紧扣新闻要素中“为什么”而展开,是对形成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诸种矛盾之间内在的辩证关系,放在一定的相关环境和历史条件中予以剖析与揭示。

a.衬托型:也称深度性背景材料。即提供一些鲜为人知、更接近事物本质与真相,与一般性的现实材料作对比、衬托,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

b.解释型:也称诠注性背景材料,本着新闻报道一切以受众接受和明白为原则,凡是报道中涉及的可能使受众产生困惑不解的事实,记者应适时提供

这一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和条件等背景材料,帮助受众解惑释疑。

c.启示型:也称引发性背景材料。即记者在报道中不直接发议论、作解释,只是客观的摆出一些材料,看似与报道的主要事实无直接关联,但含义深

远,其引发的弦外之音与该报道主题有着更为密切的逻辑关系。

18.新闻结尾:一般指消息最后的自然段落。

19.社会新闻:指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为报道材料题材的新闻体裁,俗称“8小

时以外的新闻”,即工作、上班时间以外所发生的新闻。其特点有: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突发性,思想性。

20.灾害新闻:即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

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其特性有:突发性、严肃性、客观性、情感性、科学

性。

21.风貌通讯:即用以反映社会变化及风土人情的通讯体裁。一般用于反映某个地

区、单位发展变化中的新貌,从而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2.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袖珍通讯”之称。其特点

与作用是,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屈才,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23.特写:即以描写为主要手段,能反映任何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

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24.批评性报道:即用以反映和揭露当年工作和生活中的错误、问题及不良现象的

报道。其目的是消除消极因素,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25.

三、简述(3*10)

1.新闻敏感的培养

a.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b.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3)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c.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要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要立足全局看待问题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要不断增强知识修养

d.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因为新闻采访是新闻的一个根本

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

只有责任感强了,才酷爱新闻工作,才能实施、处处做有心人,才能使新

闻的“雷达”一刻不停地运转,即便“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回来”。

2.新闻线索的获取

a.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比较简略,没有细节,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它只能将事物的

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

b.新闻线索的作用:它可以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c.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通过互联网搜索

d.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

(1)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2)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3.坚持真实性

a.真实性:即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也称为准确性。主张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老老实实的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解释它,这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系,是取信于民

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学起码的常识,失实虚假报道则是对真实的反动。

b.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c.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6)急功近利,夸大事实

(7)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4.坚持用事实说话

a.用事实说话:即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

b.新闻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2)事实胜于雄辩

c.怎样用事实说话

(1)精选事实,以小见大

(2)多细节,少议论

(3)多解释,少晦涩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5)正反并举,对比衬托

(6)适时引与,借口说话

四、写作(1*30)

倒金字塔结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题目:

1.引题

2.主题

3.副标题

例如:依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写作一篇综合消息)

根据下述一系列新闻事实材料,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写作一篇消息。字数:650-700字。

用新华社电头,写成今日新闻,或用"本报讯",写成昨日新闻;导语要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主体按照事实重要性、受众关注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事实材料,或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事实材料;分段合理;恰当运用有关

背景材料(不能罗列过多的背景材料);表达准确、通顺;没有错别字和标点失误;字数符合要求。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d) A .徐宝璜 B .邹韬奋 C .戈公振 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A .专业性 B .突击性 C .灵活性 D .多变性 4 .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A .实事求是 B .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 D .独立思考 5 .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A .地方记者 B .专业记者 C .特派记者 D .机动记者 6 .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 .反映内部情况 B .揭示新闻真相 C .及时采写新闻 D .反映群众呼声 7 .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A .第五感官 B .业务素质 C .专业水平 D .新闻敏感 8 .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A .新闻线索 B .新闻事实 C .新闻采访 D .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 .新闻政策 B .公众需要 C .传播规律 D .采访经验

10 .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A .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 .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 .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 .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 这种采访的准备工作是() A .直接准备 B .狭义准备 C .间接准备 D .紧急准备 12 .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A .最熟悉的人 B .不同意见者 C .新闻知情者 D .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 .资料是否丰富 B .观点是否鲜明 C .知识是否专业 D .提问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A .新闻实践 B .新闻知识 C .新闻采访 D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 备() A .时效性 B .针对性 C .灵活性 D .真实性 16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A .多样性 B .倾向性 C .层次性 D .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A .新闻背景 B .新闻事实 C .新闻素材 D .新闻依据 18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 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 .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A .电话 B .社论 C .通讯 D .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B .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校园小记者新闻采访教案

小记者新闻采访基础写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提升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 3、选择新闻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设想: 1、本课程作为校本科程,重在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提升对社会的观察 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立足点放在:结合生 活实际,让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吸收生活的智慧,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生活在信息社会,最突出的是新闻信息的获取。如果让大家自己选取信息,怎样选取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二、基本概念把握: 新闻―――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客观报道。 采访―――凡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可以称为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记者的采访活动就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记者―――调查、访问、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的人。 三、详细了解: (一)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1、选题的社会性 2、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3、广泛性 4、选材的生动性 (二)如何获得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或信号。有了新闻线索,有编辑部获得,然后指定记者去采访。但大多数新闻线索却要靠记者去扑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 3、从读者来信、群众来电中。 4、广交朋友,建立自己的情报网。 (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对采访的题目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2、相关的资料准备:资料准备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知识以及复杂的社会生活意识。 3、研究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只能作为提供他人或事实材料的消息来源,另一类本身就是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 4、思想准备。 5、问题准备:记者提出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准备好时就设计好,特别是初当记者的,应在本子上记上几个、十几个最重要的问题,做到心中有底。 6、物质准备。 7、发稿准备。 (四)怎样选择新闻? 选择新闻有一个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必须是新发生的事实或新发现的事实:这个事实必须带有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 1、熟悉实际情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但是,寻找新闻却不能一开始就把眼睛盯在新的事实上,而必须首先熟采旧的事实,熟采了实际情况,就等于在脑子里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地平线。 2、要时刻处于采访状态。 3、要求记者具有新闻敏感。 (五)活动:小记者分组模拟采访 (六)自我总结模拟采访

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测试试题

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作者:————————————————————————————————日期: 2

2006级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 A.找本人核实 B.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3.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 A.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有哪些特点? 一是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 二是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要满足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点。 三是项目的突发性,即新闻采访的事件存在突发性状况。 四是需要的广泛性,新闻采访所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稿件信息,属于大众传播,受众广泛。五是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的范围广各色素材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六是活动的艰辛性,根据报纸、电台、电视的每日播出刊印特点,新闻采访需日日进行。 有女莫嫁新闻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察, 四是参加会议 五是蹲点 六是查阅资料 七是改写 八是问卷 九是电话采访 十是网络采访,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邮箱,博客等交流,查阅手机资料。 新闻从性质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常驻采访。 二是突击采访。 三是交叉采访。 四是巡回采访。 五是隐形采访。 六是易地采访。易地采访的好处有:①开阔记者眼界;②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③

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地采访的注意事项有:①不要自视高明,指手画脚,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②要利用易地采访的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四节:新闻体裁 什么是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指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 什么是消息? 消息就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分动态信息和综合信息两类。狭义的新闻解释,即消息。 什么是通讯? 所谓通讯,就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之手1872年,《普法观战纪》。第一部以通讯为主的文集是《远生遗著》,黄远生在通讯上自成风格,对后世产生影响。 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消息与通讯有何不同? 一是表现对象不同。消息的一般对象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主要是人。 二是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结合描写,议论,抒情写法。三是人称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而通讯则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用。 四是结构布局不同。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结构则多变。 五是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短,通讯长。 第五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两者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一般先有采访后才有写作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第二章: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界明确的改革总目标是什么? 即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闻策划有什么样的作用?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最新1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民国初年,有位著名记者在谈到记者的条件时,提出记者须有“四能”。他的名字是 (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罗开富 D.郭超人 2.亲赴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英文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的外国记者是( ) A.埃德加·斯诺 B.安娜·露易斯·斯特朗 C.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D.爱泼斯坦 3.我国最早的中文报纸是( ) A.循环日报 B.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C.中外纪闻 D.申报 4.采访的作用主要是发现和落实线索,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感性认识以及( ) A.做好调查研究 B.核对新闻事实 C.做好群众工作 D.做好传播工作 5.瞿秋白曾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访问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采写了长篇通讯《饿乡纪程》和 ( ) A.《塞上行》 B.《中国的西北角》 C.《赤都心史》 D.《旅欧通讯》 6.《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7.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或重大典型的采写的记者是( ) 1

A.专业记者 B.地方记者 C.机动记者 D.特派记者 8.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的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就是( ) A.报道方法 B.报道手段 C.报道艺术 D.报道思想 9.一般来说,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等被称作( ) A.典型人物 B.知情人 C.一般报道对象 D.特定报道对象 10.比起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来,更能体现记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的是( ) A.新闻性 B.重要性 C.显著性 D.接近性 11.各种类型冒尖的人和事是否具有报道价值,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 ) A.普遍意义 B.知名度 C.接近性 D.典型意义 12.不以某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称为( ) A.直接准备 B.狭义准备 C.平时准备 D.临时准备 13.通常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被称为( ) A.报告会 B.记者招待会 C.座谈会 D.调查会 14.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内同时交叉采访一条或几条新闻,称之为( ) A.蹲点采访 B.交叉采访 C.异地采访 D.巡回采访 15.从新闻形成的过程看,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这是新闻写作的( ) A.特殊规律 B.基本要素 C.表现艺术 D.基本内容 l6.新闻的主题真实的基础是( ) 2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教案

《新闻采访》教案 活动目标 知识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时应注意的细节,熟悉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过程方法: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确定报道题材,制订小组采访方案,草拟新闻采访提纲,进行新闻采访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培养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确定报道题材,制订小组采访方案,草拟新闻采访提纲,进行新闻采访实践。 教学难点:通过新闻采访,培养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教学方法: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指导 (一)明确概念。 1、什么是新闻采访?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2、采访的手段: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3、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1)记者就像工厂的采购员,要到社会上去“采购”大量优质的“原材料”——新闻素材, (2)经过“加工”——写作, (3)制造出“产品”——新闻稿。 (二)具体操作。 1.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明确采访目的,制订小组采访方案。新闻选题最好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学校的热点事件、家乡

的大型活动等。 2.设计小组采访方案时,要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各有侧重,充分发挥特长,如了解事件的整体情况,深挖背景资料,采访事件亲历者,搜集相关资料,拍摄照片或音频、视频等。 3.草拟新闻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般包括采访的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另外,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材用具。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4、分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 (三)采访前要精心准备: 1、明确报道思想 每篇新闻报道也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新闻学里就称为“报道思想”。简单说,“报道思想”就是新闻报道的目的。在采访之前,先明确一下,自己采访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四好少年”的新闻,首先确立的报道思想。采访“四好少年”的目的是什么,即挖掘“四好少年”身上的闪光点,给大家树立榜样。那么在采访的时候就要围绕她的“好”来问,挖掘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体现她乐于助人、学习踏实等等的性格品质。 2、搜集好资料了再去采访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3、拟好了采访问题再去采访 采访提纲,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活动的一个大致规划。它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让我们保持思路清晰,做到按计划进行采访、写稿,快捷地完成任务。尤其要预设好采访问题。 比如,我校的小记者采访清洁工阿姨。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有细节与故事C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A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流与源的关系A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新闻消息所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7个要素,除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 何、怎么样之外,还包括______要素。 a意义 b背景c故事 2.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 带来的新的 ________ 的分量。” a敏感 b价值c角度 d信息 3.“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导语。 a第三代b第一代c第二代 4.新闻专稿其实是一个______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中运用的、除消息以 外的所有报道性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 a集合b总合c集中 5. 消息主体部分的作用是对导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展开和______。 a说明b深化c补充 6.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鲜、______和深刻。 a简明b突出 c集中 7. 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接触事实,是________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的对象b采访方式c采访时机 d采访时间 8. 把握新闻客观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条信息是不是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其次,该新闻事实是不是符合(),其三,能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其四,要考虑怎样如实地、真实地将这些事实叙述出来,不夸大其词,也不肆意缩小事实的内涵。 a国家法律b自然法则c新闻规律 9.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觉得农大每天都在变化。楼新了,草坪更绿了,花更多了,校园整洁了,环境美化了……如果你有时间听我唠叨,我一定能给你举出西区一年中发生的365个变化,那你这篇文章可就要写长了。”此导语属于 ______式的导语。 a引语式b叙述式c概括式 10. 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完整性和________。 a深刻性b形象性c新鲜性 d客观性 11. 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农展馆举了盛大的世界食品展览会。为搞好这次盛会,主办单位挂了一些宣传标语和横幅。你认为它属于()现象。 a不合理宣传性现象b半合理宣传性现象c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12. 10月10日中午至昨晚,天津市出现历史上汛期后最大的一次大暴雨。与此同时,渤海湾形成风暴潮,塘沽等沿海地区海潮潮水超过了警戒水位。天津市在深秋时节,大暴雨与风暴潮一同出现是50年罕见的。该新闻揭示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何种因果关系。 ________ a多线型的因果关系b单线因果关系c放射型因果关系d收拢型因果关系

【参考借鉴】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与答案.doc

科技新闻报道(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新闻采访学研究萌芽于() A古代报刊时期B近代报刊时期C现在报刊时期D当代报刊时期 2、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作者是() A徐宝璜B范长江C邹韬奋D邵飘萍 3、毛泽东称记者是() A记的人B无冕之王C社会活动家D宣传家 4、被蔡元培誉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的是() A《时报发刊例》B《论日报渐行于中土》C《实际应用新闻学》D《新闻学》5、在我国,选择新闻的主要标准是() A真实性与时效性B受众第一 C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D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 6、作为新闻团体制定的职业准则,始于() A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提出的《记者信条》B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通过的新闻道德规范 C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通过的《美国报业信条》 D1977年由阿拉伯新闻人员起草的一项阿拉伯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 7、关于新闻策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闻策划就是指报道策划B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 C新闻报道策划不能与制造新闻混为一谈 D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应这一前提下的策划 8、能鲜明的体现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的是() A坚持哪个正确舆论导向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发扬团队合作精神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9、关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 B就伦理学的意义说,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 C就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客里空”作风

D就是要客观主义报道 10、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住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这说明记者的调查研究具有() A新闻性B时效性C政策性D广泛性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华社第一个国外分社于1948年建立在 12、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起响导者是也”。 13、最早出现,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是 14、抓好新事物报道的前提是 15、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 16、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的采访方式是 17、西方新闻界最早体现“自主制约”的新闻道德准则是 18、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违背,我们把这种现象叫 19、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 20、“记者”的称谓最早见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隐性采访 22、动态新闻 23、记者的职业精神 24、释述 25、“目标任务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2、记者的技能修养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新闻线索的特点 4、新闻策划五窍门是什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 解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1)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势下,新的舆论格局逐渐形成。在这种舆论格局中,不仅会较多触及利益集团,还会多次引发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

(2)自媒体的发展是新的舆论格局形成的条件之一。在新的舆论格局中,自媒体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与披露掌握的信息,自由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并广为传播。 (3)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很难像以前一样引领公众舆论。这是因为新的舆论格局具有“去中心化”、信息及意见“碎片化”等特点,传统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下降,主流媒体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舆论中心与舆论的引导者。 2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舆论格局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认知发生改变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拥有自媒体的公众可以成为社会舆论的始发者和传播者,这也就造成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的现象。新闻媒体需要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且引导公众舆论,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只有服务于广大公众,得到广大受众的心理认同,才能掌握话语权和话语主导权。 (2)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意见领袖的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大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意见领袖的发言可以迅速获得许多粉丝的响应,其意见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量公众,因此会产生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是正向或者负向的、程度不等的。可以说,意见领袖是新闻传媒在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与引导公众舆论过程中的竞争对手。 (3)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发生改变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体现了公众智慧的网络用语以及以生动的群众语言的身份成为生命力强劲的流行语,成为社会语言以及新闻语言的重要来源与构成部分。因此,新闻传媒若想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需要对话语系统与话语方式进行较大改变,积极创新。 考点二: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新闻采访与写作(下)复习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兼有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长的记实语言,是一种直观朴实的、确切无误的、生动形象的纪实语言。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简洁的特点。 2 新闻笔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新闻作品中基本的笔法。其他的如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穿插、比喻、夸张、反复、排比、对照、夹叙夹议等等,也是新闻作品可以利用和参考的。但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应该研究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或持有的笔法。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虚实相间,以实为主。2.粗细互补生动真切。 3 纵横捭阖,开合自如:主要有三种笔法:(1)合笔(2)跳笔(3)跨笔 3新闻主题: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 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 新闻角度:所谓新闻角度,即指新闻事件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即指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识别新闻 价值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点,从而完成整个事件的写作。新闻角度的选择和体现贯穿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在选择和体现新闻角度过程中,记者应该围绕下述三个字下功夫:(1)比(2)小(3)异。 5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它要求“一语点破”,点明这篇报道的精髓所在;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一件什么事情;要标出主要新闻要素。 6 新闻导语:新闻导语是消息区别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是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开头的段落。 7 新闻主体:即新闻导语和结尾中间的那一部分。新闻主体具有具体解释、展开新闻导语中的事实,补充导语中没有突出的新闻事实的作用。 8新闻背景:指那些用来解释与新闻事件和人物相关的事实材料。(1)从内容来看:它是新闻中的新闻,或新闻背后的新闻;(2)从功能来看:它是对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和环境、原因与时间、空间条件以及对有关方面所作出的说明、解释;(3)从功能和内容的新旧来看,它是用来解释新事实的旧事实,或者说是对新闻本体作出解释、说明的附属事实。 9 新闻结尾:新闻结尾,是消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表示一则消息的完结。新闻结尾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自然收束,水到渠成。收束的那一段或那一句就是结尾。另一种情况是:视表达需要专门设段或句,以收束全文。也就是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还需着力写好结尾。

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海贵著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20) 1.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2. 1920年10月外派俄采访的三人(瞿秋白、俞颂华、李崇武)是我国最早采访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的首批新闻记者。 3.瞿秋白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通讯如实的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状况,增进了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 4.《大公报》精心营造获取独家新闻的三条途径: 一是关系网,二是靠信誉,三是靠记者的新闻敏感。 5.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界派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法,打破“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采访活动的局面。 6. 1937年4月9日,《申报》派出记者俞颂华、孙恩霖假报道西安抵延安采访,这是继外国记者斯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之后,上海报纸首次派记者前往延安采访。 7. 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萧乾接受胡政之的劝告,放弃攻读学位,在伦敦舰队街设立《大公报》办事处,并领导盟军的随军记者证,成为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8.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天通过路透社,记者赵敏恒第一个将“西安事变”的特大消息向全世界报道。

9.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 10.《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首次披露了“西安事变”的真相,《陕北之行》则的一些情况,“中国新闻界之正是派遣记者俞中国共产党领袖在苏区公开会见者,尚以大公报为第一次”,范长江也成了当时自由进入延安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11. 1950年3月29日之4月15日,国家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成为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12.新华通讯社仍然担任了对开国大典的重要新闻采访任务,该社记者李普采写的消息《开国大典》与《大公报》名记者杨刚采写的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成为报道开国盛典的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13.《人民日报》记者李庄采写的通讯《复仇的火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是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代表作。 14. 1954年4月至七月,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印度支那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国际活动。 15.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际的新闻事业既积极报道改革开放这一新生事物,为改革鼓与呼,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改革。 16. 二、名词解释(5*4) 1.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教案

新闻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2、学习新闻的写作。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新闻的基本特点 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 )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1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二、学法指导 【拟标题方法】 1.简明扼要: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事实。 2.爱憎分明:标题中要有明确的是非立场,鲜明的爱憎情感。 3.巧用修辞:标题中可运用比喻、对偶、引用、仿拟等修辞,使标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导语写作方法】 1.交代新闻的来源和根据,给人真实感。 2.交代新闻的重要点,给人鲜明的印象。

3.交代新闻的新鲜点,给人耳目一新。 4.文字表达巧妙精练,给人形象感。 三、文题展示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不少于300字。 【点拨思路】审题:注意题目限定了文体——消息,也限定了选材的范围——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选材。 选材:可以选择班上或学校近期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体育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文艺会演活动等;社区、村镇等开展的各种特别的或有意思的活动等。 写法:按照消息的基本结构布局谋篇,结构要完整,中心事件要突出,语言要简洁,必要时可以交代一下背景。 【写法指导】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2.导语: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现在,一般的消息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让人们能看一眼就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在写作消息的时候,要具体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勤于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消息。 四、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附:板书设计】 学习写作消息 确定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 合理安排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