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技术 文献综述

微生物技术 文献综述

微生物技术 文献综述
微生物技术 文献综述

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研究概况

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蒋立勋

摘要:对于现如今石油的大量的开采,石油泄漏的状况发生的几率持续升高,近期的几个的漏油事故,对于它们的后续处理非常关键,特别是如何恢复原先的生态环境,利用微生物进行处理不失为一种环保的方式。文章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中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影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素。

关键词: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宝贵的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国际油品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但同时,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原油及其加工品流入环境,这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2]。石油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引起土壤理化特性发生变化,能够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对作物生长发育也有不利的影响[3]。同时石油通过生长于该土壤中的植物及其产品,以食物链方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4]。在最初的石油污染治理工艺中,物理和化学方式处理是最主要的技术,且已研究得比较成熟。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方面逐渐成为核心技术[5]。为了全面了解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现状,从而指导现阶段的研究工作。笔者针对近几年国内外的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状况进行了初步归纳,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环境中降解石油的微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具有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但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最大;这是由于微生物具有种类多、分布广、个体小、繁殖快、比表面积大、容易变异的特点所决定的。微生物的降解酶体系具有氧化还原、脱羧、脱氨、水解、脱水等各种化学作用能力,所以对能量的利用比高等生物体更加有效;微生物高速度的繁殖特性和遗传变异性使它的酶体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显示出其在环境治理上的高效性和多样性。

到目前为止,降解石油中各种烃类的微生物共发现了约100 余属、200 多种,它们分别属于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以及藻类,其中细菌和真菌类是土壤中石油生物降解的主要参与者。土壤中常见的石油降解细菌群数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节核细菌属(Arthro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常见的石油降解真菌种群数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被孢霉属(Mortierella)。

2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方面逐渐成为核心技术。目前国外采用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二种类型,即原位修复技术(In-situ bioremediation)、异位修复技术(On-situ bioremediation)

2.1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污染土壤不经搅动、而直接向污染区投放营养物质或供氧、促进土壤中靠石油作为碳源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或接种经驯化培养的高效微生物如特异工程菌等措施提高其降解力、利用其代谢作用达到消耗石油烃的目的而进行的处理过程,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投菌法、生物培养法及生物通风处理法等。

2.1.1 投菌法(Bioangmentation)

采用直接向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接入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同时提供这些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硫、钾、钙、镁、铁、锰等,其中氮和磷是土壤微生物修复治理系统中最主要的营养元素,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氮、磷质量比大约为120∶10∶1。

2.1.2 生物培养法(Bioculture)

一种直接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实现生物修复的处理技术,通过定期向污

染土壤中投放营养物质和氧或H2O2作为电子受体,以满足环境中已经存在的降解菌生长繁殖需要,进而提高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将污染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6]。

2.1.3 生物通风处理法(Bioventing)

在受污染地区,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抑制了污染物的进一步生物降解。为了提高土壤中污染物的降

解效果,需要排出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并补充氧气,生物通风系统就是为了改变土壤中的气体成分而设计的。生物通风法常用于由地下油罐泄漏造成的轻度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这一方法已在美国用于空军基地处理航空机油污染的土壤治理中[7]。

2.2 异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异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又称为地上处理技术,要求把石油污染的土壤挖出,集中起来进行生物降解。一方面,可以在土壤受污染之初限制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减少污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与安装各种过程控制器或生物反应器,来产生有利于生物降解的条件。主要方法有土耕法、生物堆制法、土壤堆肥法、生物泥浆法和预制床法[8]。

2.2.1 土耕法(Land farming)

将被污染的土壤挖出来放置于处理垫上,以防止污染物转移,并进行定期耕作,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土耕法需要监测土壤水分和补充无机营养物(氮、磷、钾),耕作机械定期使废物与营养物、细菌和空气充分接触,使上部处理带保持好氧状态。土耕法是一项有效的节省成本的方法,处理费用较低,处理时间从60~180d 不等,夏季的处理效率很高,而秋、冬两季因为土壤温度下降处理效率降低[9]。

2.2.2 生物堆制法(Biopile)

它是土耕法的一种改进形式。生物堆制通常包括一个打了孔的暗渠,以

用来收集沥出物和回收生物堆中的空气。一个真空泵和暗渠连接在一起,给生物堆充气,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李培军等利用生物堆制法对不同类型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修复处理,经过近60 d 的运行,石油总烃去除率达到了38.37%~

56.74%,该技术处理时间在120 d 不等,处理费用相对也较低[10]。

2.2.3 土壤堆肥法(Composting)

是一种和土耕法相似的生物修复方法,但是它加入了土壤调理剂,以提供微生物进行生长和进行石油生物降解的能量。这个方法对去除含高浓度不稳定固体的有机复合物是最有效的。加入的物质或调理剂通常是粪肥、营养物质、微生物和稻草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增加氧的传输、改善土壤质量以及为快速建立一个大的微生物种群提供能源。与土耕法或生物堆制法相比,土壤堆肥法可以降低承载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时间,处理时间一般是30~120 d,处理费用比土耕法略高一点[11]。

2.2.4 生物泥浆法(Bioslurry treatment)

其主要特点是以水为处理介质,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后分散于水中,送入接种微生物的反应器内处理,其工艺类似于污水的处理方法,达到处理目标后,将土壤排出,经脱水再运回原地,处理的出水可循环使用,也可视水质情况直接排放或送污水处理厂[12]。

2.2.5 预制床法(Prepared bed)

在不泄漏的平台上,铺上石子和沙子,将受污染的土壤以15~30 cm的厚度平铺其上,加入营养物和水,必要时也可以加一些表面活性剂,定期翻动土壤以补充氧气,满足土壤中微生物生长的需要;处理过程中流出的渗滤液,回灌于该层土壤上,以便彻底清除污染物。但该方法存在着污染土壤集中运输、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等问题,不适于污染土壤面积较大的工矿环境下的去污处理[13]。

虽然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各有不同,但它们仅仅是工艺技术上的差异,其原理都是通过微生物降解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3 影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素

影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石油本身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和菌群、表面活性剂及环境等因素。

3.1 石油的理化性质

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程度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官能团的性质及数量、分子量

大小等因素。通常来说,饱和烃最容易被降解,其次是低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树脂和沥青等则极难被降解。不同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率高低顺序是正烷烃、分枝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多环芳烃。官能团也影响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分子量大小对生物降解的影响也很大,高分子化合物的生物可降解性是较低的。石油烃的浓度对生物降解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浓度相对低时,所有的组分都能被降解;但浓度提高后,降解率便相应降低[14]。

3.2 微生物种类和菌群对降解的影响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过程中既是石油降解的执行者,又是其中的核心动力,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构成是影响石油降解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混合培养菌的石油降解效果明显高于单株培养菌。Hamme等研究了Pseudomonas sp.strainJA5-B45 和Rhodococcus sp.strain F9-D79 混合培养以及添加表面活性剂时对石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培养能够显著提高对石油的降解效果;魏呐等[15]通过筛选驯化的耐盐复合高效微生物

菌群,对大港油田石油开采产生的废水进行了有机物降解处理;何诩等[16]通过施加微生物菌剂对污水灌区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了处理,修复后的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率达到了54.23%。

3.3 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生物降解的影响

在石油烃的生物降解过程中,烃类的可溶性直接影响着其生物降解的速率。当浓度非常低时,烃类是可溶的,但是大多数溢出的石油远远超过其可溶限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入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可提高石油烃在水相中的溶解度[17]。生物表面活性剂以其可生物降解、无毒害、结构多样性和对环境具有温和性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不同微生物往往产生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有糖脂、多糖-蛋白络合物、磷脂、脂肪酸和中性脂肪酸等。许多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烃降解过程中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4 环境因素对石油生物降解的影响

微生物对石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是不同的,同时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受

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对石油烃的降解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石油烃在一种环境中能长期存在,而在另一种环境中,相同的烃化合物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被完全降解。

3.4.1 土壤pH

与大多数微生物相同,能降解石油类物质的土壤微生物繁殖的适宜pH 为6~8,最优为7.0~7.5 左右。由于土壤微生物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往往在土壤中有积累效应,会导致pH进一步降低,所以在偏酸性污染土壤的生物治理过程中,为了提高微生物代谢活性和降解石油类物质的速率,可以在土壤中添加一些农用酸碱缓冲剂,以调整土层的pH。最适pH 既与降解菌有关,也与降解条件密切相关。

3.4.2 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石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进而影响其微生物的烃类代谢速率。在低温环境下,石油黏度增加,短链有毒烷烃的挥发作用减弱,而水溶性增加,对微生物的毒性也随之增大,这将间接的影响烃类物质的生物降解。温度低时,酶活力降低,进而导致降解速率也降低;较高的温度可使烃代谢速率升至最大,一般为30~40 ℃,高于40 ℃时,烃的毒性增大,使抑制烃类的微生物降解。

3.4.3 供氧

环境中的氧气对微生物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限制因子。微生物对石油的生化降解过程随烃类的不同而异,但其好氧微生物降解的起始反应却是相似的,在降解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子受体,主要是溶解氧和NO3-,由于石油在水表面形成油膜,氧的传递非常缓慢,在许多石油污染区,供氧不足成为石油降解的制约因素,据计算,每分解1g 石油需O2 3~4 g[18]。

3.4.4 营养成分

微生物的生长离不开碳、氮、磷、硫、镁等无机元素,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是有限的,石油中的烃类是微生物可以利用的大量碳底物,但它只能提供比较容易得到的有机碳,而不能提供氮、磷等无机养料,因此是限制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为了使污染物达到完全的降解,要适当地添加营养物。氮源和磷源是常

见的烃类生物降解限制因素,适量地添加可以促进烃类生物降解。

3.4.5 盐浓度

一般细菌只能在低盐浓度环境中繁殖,低浓度的盐类(NaCl、KCl、MgSO4等)对微生物的生长是有益的。当浓度过高时,会抑制或杀死微生物,同时溶液中NaCl 浓度对细胞膜上的Na+、K+泵有很大的影响,而Na+、K+泵维持的细胞内外离子梯度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不仅维持细胞的膜电位,也调节细胞的体积和驱动某些细胞中的糖与氨基酸的运输,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24]。

4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展望

中国是经济飞速增长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产业开发的实施,石油工业的发展将会提速,而这会使石油污染日趋严重。微生物降解石油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无污染的生物治理技术,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也是增加可利用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展望未来,在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过程中,注意微生物修复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同时着重做好高效微生物菌株的筛选、构建以及环境条件的优化,把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与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将是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深一步研究与应用,必将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宝明.石油降解细菌的分离与筛选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4.

[2]李慧.石油烃污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D].

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5.

[3]吴维中,刘钧枯,谢重阁,等.沈抚污水灌区矿物油污染综合治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农学会.全国污水灌溉

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北京:1982.106-115.

[4]马志华.石油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究竟有多大[J].森林与人类,2002(12):8-9.

[5]马放,冯玉杰,任南琪.环境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郭江峰,孙锦荷.污染土壤生物治理研究方法[J].环境科学进展,1995,3(5):62-68.

[7]李宝明.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

业科学院,2007.

[8]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09-368

[9]刘五星,骆永明,滕应,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

展[J].土壤,2006,38 (5):634-639.

[10]李培军,郭书海,孙铁布,等.不同类型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55-1458.

[11]罗洪君,王绪远,赵骞,等.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

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7,26(3):13.

[12]张宝良.油田土壤石油污染与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黑龙江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7.

[13]郭书海,张海荣,李凤梅,等.含油污泥堆腐处理技术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4):812-815.

[14]吴凡,刘训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土

壤,2007,39(5):701-707.

[15]魏呐,王祥河,李风凯,等.复合高效微生物处理高含盐石油

开采废水[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0-12.

[16]何诩,吴海,魏薇.石油污染土壤菌剂修复技术研究[J].

土壤,2005,37(3):338-340.

[17]沈薇.生物修复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筛选及其性能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18]孙清,陆秀君,梁成华.土壤的石油污染研究进展[J].沈阳

农业大学学报,2002,33(5):390-393.

浅谈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信息学导论 学生姓名曾文静 学号1141304067 系、专业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3年6 月15 日 浅谈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从嵌入式系统的含义、特点、开发平台及其工业特征出发 ,深入阐述了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展望了嵌入式系统产业在我国的广阔发展前景景。 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典型应用产品 在现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我们每个人,需要的已经不再仅仅是那种放在桌上处理文档,进行工作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计算机"机器";各种各样的新型嵌入式系统设备在应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通用计算机,任何一个普通人可能拥有从大到小的各种使用嵌入式技术的电子产品,小到mp3,PDA等微型数字化产品,大到网络家电,智能家电,车载电子设备。而在工业和服务领域中,使用嵌入式技术的数字机床,智能工具,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也将逐渐改变传统的工业和服务方式。近几年,嵌入式系统产品日臻完善,并在全世界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嵌入式技术将全面展开,现在嵌入式已经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总体来说,嵌入式系统分别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获得发展。嵌入式系统必将成为当今IT界的又一焦点,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对于我们国家的民族IT产业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国内IT市场来看,嵌入式系统及其产品在由家电产品和Internet衍生出来的新型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独特份额。 在消费家电的智能化的今天,嵌入式更显重要。像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机、PDA、电子字典、可视电话、VCD/DVD/MP3Player、数字相机(DC)、数字摄像机(DV)、U-Disk 、机顶盒(Set Top Box)、高清电视(HDTV )、游戏机、智能玩具、交换机、路由器、数控设备或仪表、汽车电子、家电控制系统、医疗仪器、航天航空设备等等,都是典型的嵌入式系统。据预测,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廉价微处理器的出现,嵌入式系统将在日常生活里形成更大的应用领域。 例如,行车称重无线遥测调度系统:由贵溪冶炼厂和北京市自动化系统成套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用在贵溪冶炼车间。具体要求为系统前端由安装在行车上的行车工作站(3台)构成,行车工作站将行车称重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采集的数字信号经处理后,通过无线电台传送给地面接收电台,接收电台将信号传输给地面工作站,地面工作站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归纳处理、监视,通过双绞线传送给闪速炉、阳极炉操作室显示,通过以太网传送给5台转炉操作并显示,传送给车间办公室终端,车间办公室进行最终的数据归纳、生成报表并打印。其中行车工作站主要采用PC/104数据采集卡和研华公司3.5英寸饼干PC机PCM-4,该机主板上带有Load bus IDE,VGA/LCD口,2个串口,1个并口和软驱接口,并附16M电子硬盘,体积小巧却达到了486级工业PC的配置水平。显示屏采用EL致发光屏(带触摸屏),通过RS232接口与调制解调器及数据传输电台相连。行车工作站采用Windows32操作系统和组态王2.0版软件,实现数据采集、输入行车运行状态、参数计算、显示功能,并在该软件基础上开发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食品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食品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立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监控尤为重要。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很重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检测技术微生物食品安全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food testing Abstract:Food i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ood safety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t present, the food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Therefore, developing an rapid testing method of Microorganism in the food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food quality. In recente years, many institutes and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f food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is article will gi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is below. Key words:the testing techniques Microorganism food safety 1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三聚氰氨、苏丹红、漂白剂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对食品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因此,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技术也趋向迅捷、准确、大通量的方向发展。以往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已经无法应对现代的食品安全问题,检测速度缓慢、检测精度不精确,因此,应当采取新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现代的检测技术包括色谱法与荧光分析法、阻抗法、放射测量法、ELISA法和生物传感器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建立标准的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推广标准化、检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还要很多工作要做[1]。 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和特点 2.1 食品的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 (1)细菌总数:又称菌落数,是判断食物和应用水污染的主要指标。这是一种可以为卫生学检验评价提供依据的方法。 (2)大肠杆菌:这种细菌主要是来自人们本身的粪便,所以对大肠杆菌的数量来检验食物或饮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

宁波大红鹰学院金融贸易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或选题虽末最终确定,但至少已确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方向),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若选题尚未最终确定,也可以以研究方向为名)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做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柔性电子制造技术基础文献综述

胆甾型液晶(CLC)与ITO透明导电薄膜实现柔性显示 姓名:long 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XX班学号:U2010XXXXX 【内容摘要】最近各大智能手机厂商竞争越来越激烈,除手机之外各种可穿戴性智能终端也在不断发展。部分公司推出“柔性屏”(OLED)手机,其实只是屏幕有着固定的弧度的手机而已。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真正的柔性显示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本文综合了各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对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进行归纳和总结。采用 CLC 微胶囊产品制备的 PSCT 薄膜,并与ITO/PET透明电极结合,制备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在直流稳态电压驱动下,显示器件实现了反射式、双稳态、彩色显示效果。 【关键词】胆甾型液晶(CLC);柔性显示;微胶囊;ITO;TCO 1、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 胆甾型液晶材料具有螺旋状结构和双稳态特性【1-3】,其近期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反射式显示,逐渐成为电子纸等柔性显示技术的关键技术和材 料之一。肯特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聚合物稳定胆甾型液晶显示模式,改 善了胆甾型液晶的化学稳定性,推动了其在显示领域的应用【4-8】。 1.1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的优势 作为一种反射式显示技术,胆甾型液晶显示可采用无源矩阵方式进行驱动,不需要背光源和偏振片。若需要获得彩色显示,可以通过添加不同螺距的旋光剂获得不同波长光的反射,而不需要彩色滤光片。 不管是传统的电子纸技术还是新型的OLED显示,都只能基于主动显示的特性进行产品应用环境的设计;但液晶由于自身不发光,因此可以设计为反射显示模式,这已经在普通液晶显示的产品中得以实现。反射模式使胆甾型液晶产品能够在室外及光线较强的环境下使用,而无需调高亮度,可以实现产品低功耗、长续航时间的使用【9】。 1.2胆甾型液晶显示研究 在胆甾相液晶显示过程中,如何形成稳定的多畴分布是实现双稳态显示的技术关键【10】。在SID2011会议上,台湾的C.Liang等发表了关于低成本、全彩色、低电压以无串扰驱动的胆甾型QVGA液晶显示器件,这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11】。为实现低成本的目标,C.Liang采用在柔性基板上以卷对卷(roll to roll)工艺进行器件制备,器件采用单层结构,如图1.2.1所示。 图1.2.1 在此之前,Y.A. Sha【12】等以聚合物体锚泊作用为基础,以聚合物体锚泊作用为基础,结合栅栏分散作用和聚合物致稳作用制备的柔性PSCT 显示器件。首先采用光聚合的方法得到规整的栅栏,然后将聚合物和液晶混合均匀后注入到栅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当我们满怀憧憬与希望跨入二十一世纪大门的时候,计算机技术也开始进入一个被称为后PC技术的时代。在现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我们每个人,需要的已经不再仅仅是那种放在桌上处理文档,进行工作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计算机"机器";各种各样的新型嵌入式系统设备在应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通用计算机,任何一个普通人可能拥有从大到小的各种使用嵌入式技术的电子产品,小到mp3,PDA等微型数字化产品,大到网络家电,智能家电,车载电子设备。而在工业和服务领域中,使用嵌入式技术的数字机床,智能工具,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也将逐渐改变传统的工业和服务方式。目前嵌入式系统技术已经成为了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吸引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投入其中。但是对于何为嵌入式系统,什么样的技术又可以称之为嵌入式技术,仍在讨论之中,有关嵌入式系统定义的问题,已经在很多论坛社区引发了多次争论。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别从广义上和狭义上讲:广而化之,可以认为凡是带有微处理器的专用软硬件系统都可以称为嵌入式系统。作为系统核心的微处理器又包括三类:微控制器(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嵌入式微处理器(MPU)。所以有人简单的说:"嵌入式系统是指操作系统和功能软件集成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中。"还有人认为嵌入式系统就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应该说后者从功能应用特征上比较好的给出了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嵌入式的概念的分析根本上应该从应

用上加以切入。从狭义上讲,我们更加强调那些使用嵌入式微处理器构成独立系统,具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并且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系统,这里的微处理器专指32位以上的微处理器。按照这种定义,典型的嵌入式系统有使用x86的小型嵌入式工控主板,在各种自动化设备,数字机械产品中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另外一大类是使用Intel,Motorola等专用芯片构成的小系统,它不仅仅在新兴的消费电子和通讯仪表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应用空间,而且甚至有趋势取代传统的工控机。现在大家更加清楚的看到:嵌入式技术的春天已经来了。所以也就难怪嵌入式系统成为当前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1 嵌入式系统的含义及分类 嵌入式系统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 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 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 系统。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 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 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 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目前嵌入式系统除了部分为32 位处理器外,大 量存在的是8 位和16 位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CU) , 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的另一种形态,正如前所 述它与通用计算机应用不同:嵌入式计算机是以嵌

文献综述结构与参考文献书写格式

一、撰写文献综述结构 (一)摘要、关键词 (二)正文 (1)正文结构: 前言主题结语三部分 前言或简介:包括问题的提出,背景,动机等; 主题: 参考文献的由来及主要观点及主要技术路线等;各种观点的评价及技术发展趋势; 结语: 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目前本领域的空白;; (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格式与期刊文献引用一致!! 总之,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应找准,找全与毕业设计题目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中的观点\方法\原理\材料\器件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即可,不要写成说明书!!! 二、参考文献书写格式: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著录格式及示例如下: a. 普通图书(包括教材等)、会议论文集、资料汇编、学位论文、报告(包括科研报告、技术报告、调查报告、考察报告等)、参考工具书(包括手册、百科全书、字典、图集等)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任选).版本项(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当整体引用时不注). [1] 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9-80. [2]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https://www.doczj.com/doc/da17960275.html,s of Persons:national usages for entry in catalogues [M].3rd ed. London:IFLA 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UBC,1997. [3]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6] U.S. Departe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Guidelines for handling excavated acid-producing materials,PB 91-194001[R].Springfield: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1990.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 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 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 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 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 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浅谈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嵌入式系统的现状 及发展前景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信息学导论 学生姓名曾文静 系、专业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3年 6 月 15 日 浅谈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从嵌入式系统的含义、特点、开发平台及其工业特征出发,深入阐述了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嵌入式系统产业在我国的广阔发展前景景。 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典型应用产品 在现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我们每个人,需要的已经不再仅仅是那种放在桌上处理文档,进行工作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计算机"机器";各种各样的新型嵌入式系统设备在应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通用计算机,任何一个普通人可能拥有从大到小的各种使用嵌入式技术的电子产品,小到 mp3,PDA等微型数字化产品,大到网络家电,智能家电,车载电子设备。而在工业和服务领域中,使用嵌入式技术的数字机床,智能工具,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也将逐渐改变传统的工业和服务方式。 近几年,嵌入式系统产品日臻完善,并在全世界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嵌入式技术将全面展开,现在嵌入式已经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总体来说,嵌入式系统分别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获得发展。嵌入式系统必将成为当今IT界的又一焦点,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对于我们国家的民族IT产业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国内IT市场来看,嵌入式系统及其产品在由家电产品和Internet衍生出来的新型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独特份额。 在消费家电的智能化的今天,嵌入式更显重要。像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机、PDA、电子字典、可视电话、VCD/DVD/MP3Player、数字相机(DC)、数字摄像机(DV)、U-Disk、机顶盒(SetTopBox)、高清电视(HDTV)、游戏机、智能玩具、交换机、路由器、数控设备或仪表、汽车电子、家电控制系统、医疗仪器、航天航空设备等等,都是典型的嵌入式系统。据预测,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廉价微处理器的出现,嵌入式系统将在日常生活里形成更大的应用领域。 例如,行车称重无线遥测调度系统:由贵溪冶炼厂和北京市自动化系统成套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用在贵溪冶炼车间。具体要求为系统前端由安装在行车上的行车工作站(3台)构成,行车工作站将行车称重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采集的数字信号经处理后,通过无线电台传送给地面接收电台,接收电台将信号传输给地面工作站,地面工作站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归纳处理、监视,通过双绞线传送给闪速炉、阳极炉操作室显示,通过以太网传送给5台转炉操作并显示,传送给车间办公室终端,车间办公室进行最终的数据归纳、生成报表并打印。其中行车工作站主要采用PC/104数据采集卡和研华公司英寸饼干PC机PCM-4,该机主板上带有LoadbusIDE,VGA/LCD口,2个串口,1个并口和软驱接口,并附16M电子硬盘,体积小巧却达到了486级工业PC的配置水平。显示屏采用EL致发光屏(带触摸屏),通过RS232接口与调制解调器及数据传输电台相连。行车工作站采用Windows32操作系统和组态王版软件,实现数据采集、输入行车运行状态、参数计算、显示功能,并在该软件基础上开发无线数据通讯 2.嵌入式系统介绍

嵌入式系统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ARM9嵌入式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班级:电科200501 姓名:李述良指导老师:冯杰 §1 前言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后PC(Post—PC)时代,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军事技术、各类产业和商业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嵌入式技术越来越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成为最热门的技术之一[1]。在嵌入式产品日渐普及和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掌握嵌入式Linux软件技术或者嵌入式硬件设计的开发人员已经成为社会急需。 目前国内用于教学的嵌入式系统实验系统,学生只能在此平台上进行一些应用软件开发实验。这些对于电子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 一方面他们得不到硬件设计能力的锻炼, 另一方面不能很好地了解硬件知识, 不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终不能很好适应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要求。 1.1 ARM9嵌入式实验教学系统的描述 本教学实验系统采用了核心主板加扩展板的设计方式, 提供基于微处理器的核心主板, 将微处理器所有的I/O全部引出, 在核心主板上面只提供最基本的接口, 而对于一些特殊用 途的USB接口、以太网接口、GPRS接口和GPS接口, 以及网络接口、音频接口等,都以扩展板形式提供, 这样, 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主流技术硬件电路设计实验, 切实掌握部分硬件工作原理。 实验平台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是微处理器的确定。本文采用已成为主流,成本低、性能高、低功耗, 而且供货厂家较多, 符合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 目前是世界上应用最多的RISC体系结构, 被广泛应用在移动通信、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的32位微处理器ARM9芯片:即三星公司的S3C2440A芯片, 该芯片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广的经典ARM 芯片, 非常适合教学, 充分体现嵌入式系统对资源、成本、可靠性有严格需要的特点。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文献综述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农药残留 检测技术的文献综述 摘要:介绍了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同时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系统的综述,并对今后农药残留检测及控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定时期内残留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微量的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叫农药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或微克、纳克等)表示。农药残留是使用农药后的必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农副产品上的残留量超过限量,人畜长期食用后会引起慢性中毒或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控制降低农药残留,发展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药残留现状及种类 1.1 农药残留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导致农作物严重污染,人们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经常发生。2010年1 月25 日至2 月5 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方关注,豇豆产地收购价与销售批发价均出现大幅下滑。 农药残留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常常被进口国当作借口阻挡在门外,不仅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或下降,引起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纠纷。国际市场对出口农产品安全要求很高,从2000 年起,欧盟等国家对农药残留颁布了更严格的标准,从2006 年5 月29 日开始,在日本市场流通的生鲜食品就适用肯定列表制度,一棵白菜要检测20个项目,最多的一种农产品要检测50个项目,合格后才能通关[1]。 农药喷洒在作物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日晒、雨淋、风吹、高温挥发和植物代谢等的作用,药剂逐渐分解、减少,但不能全部消失,收获的农副产品上仍

论文文献综述格式

学校图标名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年级班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标题 XXXXXXXXXXXXXX——文献综述 (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1.5倍行距) (空一行) (空两格)摘要(黑体小四号字):具体内容(楷体小四号字不加粗,1.5倍行距) (空两格)关键词(黑体小四号字):**;**;** (3~5个,楷体小四号字不加粗,1.5倍行距) (空一行) 注意:整个文献综述正文中,凡是数字和字母,一律用TimesNewRoman字体,包括标题。 (空两格)引言(宋体四号字加粗) 引言内容(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1.5倍行距) 1.XXXXXX(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字加粗,1.5倍行距,顶格) 1.1XXXXXX(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加粗,1.5倍行距,顶格) 1.1.1XXXXX(三级标题仿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顶格) (空两格)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1.5倍行距)、 如出现图的话,可以参考下列格式 表1 (5号宋体)标题(居中,(5号宋体) (空两格)注:XX(宋体小五号字)(对表格没有需要说明解释的,这项可以不写。) (顶线和底线均为1.5磅,或者加粗) 全文的表格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编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表序必须连续。

图2 标题(5号宋体、居中) (空两格)注:XX (宋体小五号字)(对图没有需要说明解释的,这项可以不写。) 注:毕业论文(设计)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应与正文呼应,不得与正文脱节。全文插图统一编序,不得重复或跳缺。由于若干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 b. c. ……表序。途中各种代号的意义,以图注形式写在图题下方,或写在图的一侧。图应在描纸或洁白纸上用墨绘成,或用计算机绘图,电气图或机械图应符合相应的国际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为四号字粗体居中,具体参考文献是五号字楷体,靠左对齐,阿拉伯数字标引序号(行距1.5倍) 示例如下: [1]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 [2]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 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 [3]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条为中文 图书著录格式) [4]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 文著录格式) [5]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12.(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 [6]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 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 [7]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 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 010 20 30 40 50 60 70 80 百

物联网技术综述论文

物联网技术综述 引言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重视。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

汽车检测站设计文献综述

学院 文献综述 题目汽车检测站设计 姓名徐金权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号 7 指导教师郭磊魁 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设计 一、前言 汽车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它具有现代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能在室检测出车辆的各种参数,并诊断出可能出现的故障,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依据。其重要意义在于,能提高维修效率,并对维修质量进行监管,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设计建造在汽车运输行业来说是一项投资比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何建好、管好汽车综合性能汽车检测站,这是摆在广大汽车运输行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检测站的设计规划阶段,应着眼于国成熟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检测站将要面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变化,拿出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

汽车检测站的发展历史 国外发展历程 早在50年代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形成以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为主的单项检测技术和生产单项检测设备。6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的汽车检测试验设备有美国的发动机分析仪、英国的发动机点火系故障诊断仪和汽车道路试验速度分析仪等,这些都是国外早期发展的汽车检测设备。60年代后期,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并且大量应用电子、光学、理化与机械相结合的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例如:非接触式车速仪、前照灯检测仪、车轮定位仪、排气分析仪等都是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的检测设备。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检测诊断、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汽车性能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汽车管理、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汽车检测站和检测线,使汽车检测制度化。 国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为满足汽车维修需要,当时交通部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气缸漏气量检测仪,点火正时灯等检测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在单台检测设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交通部自1980年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公路运输系统筹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安部门在全国中等以上的城市中,也建成了许多安全性能检测站。到2004年底,全国公路运输部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约1400余个。同时公安部门建成了数百个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站,部队,石油,冶金,外贸等系统和部分大专院校也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汽车检测站。因此,目前我国以基本形成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网络。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维修企业使用的检测诊断设备也日益增多。汽车检测站的蓬勃发展,对保证在用汽车技术状况良好,监督维修质量,保障行车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

三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综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70-02 li hui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剪裁的,适用于对功能、可靠性、功耗、成本等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有嵌入式微处理器、i/o接口和外围设备,软件部分由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用户应用程序两部分组成。嵌入式操作系统eos(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是嵌入式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伴随嵌入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和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除了通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外,嵌入式操作系统还有强实时性、可装卸、小巧、强可靠性、弱交互性等特点。 1 三种通用的eos分析 1.1 linux linux起源于芬兰一名业余爱好,可以免费使用,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款源代码开放的操作系统。linux起源于网络,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已成为一个功能强悍、设计臻美的操作系统。是很多嵌入式系统的理想选择。主要特性如下: 1)内核精简,其稳定性和性能非常高,并且支持多用户多任务。 2)源码开放,有广大软件开发者的支持,具有丰富的软件资源,,结构灵活,适用面广。 3)可移植性好。linux的核心移植到新微处理器上,基本无需修改。linux的书写符合ieee posix 1标准,在linux平台上开发的应用程序也拥有良好的可移植性。 4)在不同的cpu都适用,支持多种体系结构, linux支持几乎所有主流芯片,开发和使用都很容易。 5)用户可定制,可提供图形化的定制和配置工具。 6)高可靠性和系统安全性。 linux采取很多安全防范措施,包括读写访问控制,还在多用户环境中提供带保护的子系统、核心授权等服务。 8)常用嵌入式芯片的驱动集,支持大量的周边硬件设备,驱动丰富。 9)提供实时版本,如rt linux版和完善的嵌入式方案解决嵌入式的存储方案。 1.3 μc/os-ⅲ μc/os-ⅲ是可升级,可固化,基于优先级的实时内核。它对任务的个数无限制,支持现代实时内核的大部分功能,例如资源管理、同步、任务间的通信等。μc/os-ⅲ的特点如下:1)实时性。μc/os-ⅲ是基于静态优先级的抢占式的多任务处理内核,它正在运行的经常是最紧急的就绪任务。μc/os-iii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机制,即允许多个任务拥有相同的优先级,当多个相同优先级的任务就绪时,并且这个优先级是目前最高的,μc/os-ⅲ会分配用户定义的时间片给每个任务去运行。 2)可移植性。μc/os-ⅲ的源代码绝大部分是根据ansi-c标准写的。便于移植到其他微处理器上。3)可固化,可裁剪。有选择使用所需的系统服务,以减少内核存储空间。 4)可确定性。μc/os-ⅲ的中断响应时间是可以确定的,提供的大部分服务的执行时间也是可以确定的。不依赖于任务的多少。 2 三种嵌入式操作系统比较 2.1 μc/os-ⅲ与linux比较 linux系统是完全免费的,在信息、家电、工业控制方面应用广泛。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对linux和μc/os-ⅲ进行比较。 1)实时性:μc/os-ⅲ采用抢占式多任务内核,实时性比较强,linux的实时性需要改进,但可用实时版本弥补。

文献综述写作要求及格式

【综述写作要求】 一、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

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