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07203230;修回日期:20072062081

作者简介:毕长春(19732),男,重庆垫江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天然气勘探地质研究.E -ma il :bicc @petroch ina .com .cn .①张延充,梅燕.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地震资料地震相、沉积相研究.内部资料,2005.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毕长春1,李联新1,梅 燕2,张延充2,何 诚2

(1.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 2.成都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2)

摘要:四川盆地东部地区龙潭末期形成的“开江—梁平”海槽古地貌与长兴期的持续海侵背景共同控制了该区长兴组生物礁的生长形态及分布规模,而“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的台缘相带为生物礁分布的有利相带。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结合长兴组顶部的反射形态和长兴组顶部与底部反射时差等特性,识别出了长兴末期“海槽—前缘斜坡—岩隆—台地”相带,且生物礁主要分布在地震岩隆相带中,认为三维地震资料中的振幅切片和相干体切片技术,可以精细“雕刻”生物礁形态和分布特征。

关键词:四川盆地;长兴组;生物礁;“开江—梁平”海槽;地震技术

中图分类号:T E 1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7)0420509205

0 引言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的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在川东宝1井钻遇长兴组生物礁,由此拉开了长兴组生物礁勘探开发的序幕。在此期间,相继发现了板东4、张23、双15、双18、卧117、卧118等长兴组生物点礁气藏。至90年代初期,川东地区先后在五百梯、黄龙场等地区发现了分布规模、储量较大的海槽边缘生物礁气藏。王一刚等[1]于1998年指出“开江—梁平”海槽陆棚边缘礁带是勘探大中型生物礁气藏最有利相带。有了以上地质认识,成都物探研究中心的张延充等①在对四川盆地大量二维地震资料研究分析后,认为目前海槽东西两侧已发现的生物礁基本分布在地震资料识别出的“岩隆相”相带内,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泛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的岩隆相带是生物礁分布的有利区带的观点(图1)。

近年来,根据地震“岩隆”资料在川中地区部署的探井在长兴组钻遇生物礁,并获高产气流。重庆气矿运用长兴组生物礁地震研究成果,在“开江—梁平”海槽东侧的五百梯气田部署的3口长兴组滚动扩边井均获高产气流,现有储量较申报的探明储量

大幅增加。2005年采集的高峰场三维地震资料已发现峰18井区生物礁及峰328井区西侧岩隆相带(峰328井区待钻井证实),生物礁勘探及滚动勘探取得

理想成果。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地质、地震2个方面对川东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进行阐述。

1 古沉积环境对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

礁分布的控制

在生物礁的形成过程中,古地貌格局、古海平面变化(水体深浅)是控制生物礁分布形态及分布规模的最重要2个因素[2],川东地区长兴期生物礁的形成过程中,以上2个方面的因素均发挥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1.1 “开江—梁平”海槽控制了生物礁的分布类型

在早二叠世末期,东吴运动使四川盆地向上抬升,川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北东向的古斜坡。峨嵋一带为陆源区,城口—利川一带海水最深(城口—鄂西海槽),龙潭期沉积环境自西向东由海陆交互相向浅海相过渡[3]。

龙潭末期的“地裂运动”

(峨眉山地裂拉张运动),形成了“开江—梁平”海槽,这就是长兴组生物

第18卷第4期

2007年8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 TU RAL GA S GEO SC IENCE

V o l .18N o.4A ug . 2007

图1 “泛开江—梁平”海槽(据成都物探中心,2005)

礁生长发育的古地貌格局。根据长兴期生物礁发育规模及特点,王一刚等[1]研究认为,长兴早、中期,川东地区长兴组应为碳酸盐深缓坡—海槽相沉积,主要依据是该期缺乏对浅水台地区起障壁作用的高能边缘相带。长兴中晚期,因海槽边缘生物礁体的不断发育加大,局部范围内形成台缘堤礁,但因地质突发事件造成生物大量灭绝而突然中止,未能形成连片的具有明显障壁作用的台地边缘生物礁。该期可称为碳酸盐深缓坡—海槽相向碳酸盐台地—海槽相过渡期间的过渡相。

在川东地区,海槽沉积地质特征明显,主要沉积了一套含钙球、骨针、放射虫的生物泥晶灰岩及少量硅质泥岩。沉积厚度明显偏小,长兴组厚度一般不足100m,与缓坡或台地相长兴组厚度差异明显(一般200m左右)。

海槽边缘陆棚相带是生物礁发育的理想场所。目前已发现的规模较大的生物礁气藏,均沿“开江—梁平”海槽呈串珠状分布,如海槽两翼的黄龙场、五百梯、七里北、大猫坪、高峰场以及铁山生物礁气藏均沿“开江—梁平”海槽呈串珠状分布(图2)。

1.2 古海平面的“升降”控制了生物礁形态及规模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4]表明,长兴期为持续海侵期,长兴末期海侵达到最高峰。海平面的持续上升与生物礁的生长发育速度共同控制了生物礁的发育类型及发育位置。

生物礁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水深范围,亦即需要一个浅水环境。当海水上升速度超过生物礁的生长速度时,生物礁要被淹死;反之,

则生物礁要被

图2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据王一刚,1998)“渴”死。川东地区长兴期总体处于海水持续上升时期,生物礁主要发育于“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台地边缘相带。从地质录井资料来看,生物礁主要发育于长兴中晚期,纵向一般具有2~3个旋回;在长兴中晚期,“开江—梁平”海槽已与北部的“广旺”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连通,沿海槽运动的上升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十分有利于生物礁的形成,加上次一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使得生物礁在纵向上出现多次旋回叠加[5]。川东另一类生物礁则是孤立、点状分布,远离“开江—梁平”海槽,含气面积及气藏储量十分有限,如北碚老龙洞、卧龙河、板东等气田内发育的点状生物礁。这类生物礁主要是由于海平面的逐步升高,生物礁逐渐向浅水台地区侧向迁移形成的。

015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 o l.18

2 地震资料识别生物礁

如何通过地震资料识别海槽的形态及展布,识别海槽两侧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征,成都物探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已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判识模式。

关于川东地区长兴期的沉积相模式,王一刚等[1]

认为长兴早、中期为碳酸盐深缓坡—海槽相沉积环境,长兴晚期则为碳酸盐深缓坡-海槽相向碳酸盐台地—海槽相过渡的过渡相。成都物探研究中心张延充等①在运用地震相识别长兴期的沉积环境时,则运用的是碳酸盐台地—海槽相,进一步细分为

海槽、前缘斜坡、岩隆、台地4个亚相,与王一刚等[1]

提出的沉积模式有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通过地震研究识别沉积相,划分碳酸盐台地—海槽相模式值得认可。主要依据有3:其一,海槽的划分是一致的,也是地震资料最易识别的;其二,运用地震资料识别

“岩隆”相带,可以有效识别生物礁;其三,地震资料研究对象主要为长兴组顶的反射形态、横向变化特征、以及长兴组顶、底的反射时差。在长兴期末,生物礁的生长发育达到鼎盛时期,沉积环境已具备碳酸盐台地—海槽相的雏形,从地震资料研究出发,将长兴期末的沉积环境视为碳酸盐台地—海槽相是合适的。

2.1 常规剖面生物礁的识别

地震相是以反射波波组的振幅、频率、相位、时差及反射外形等属性来反映地层物性的变化。对于川东长兴组,以阳顶为基准面,利用层拉平技术,根据反射层层间时差、反射外形结构和长顶振幅能量反射强度的横向变化可以有效识别长兴期的海槽—台地相沉积模式。

图3为川东地区邻北—铁山坡大剖面地震相、沉积相综合解释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层拉平地震

图3 邻北—铁山大剖面地震相、沉积相综合解释

剖面的上二叠统台地—海槽地震相特征为:

(1)海槽相:长顶反射能量清楚,横向变化稳定

连续且振幅能量最强,反射层呈连续平行(或亚平行)的反射特征,长顶—阳顶反射时差最小,一般在70~100m s 。

(2)前缘斜坡相:由于前缘斜坡为向海槽方向

存在的一个倾斜斜坡,地震反射特征整体呈前积反射结构、向海槽方向下超的地震相,即上二叠统反射层间时差向海槽方向急剧减少,靠近岩隆一侧时差大、内部反射层增多,结构紊乱,或强振幅朝深水方向表现明显的前积反射特征。

(3)岩隆相:长兴组上部反射呈上隆反射外形,

长顶为弱振幅或无振幅(弱而乱),内部反射杂乱,长顶—阳顶反射时差大(约120~190m s )。

(4)台地相:由于稳定的低能沉积环境,其长顶反射连续(或较连续),弱—中强振幅,反射层区域横向变化呈平行等反射外形结构特征,上二叠统层间时差较大且相对稳定(约100~140m s )。2.2 三维地震生物礁的识别

在生物礁分布的可能区域进行三维地震采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优势及相应特殊处理,可以充分识别生物礁。2005年采集的高峰场三维地震资料

1

15N o .4 毕长春等: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①张延充,梅燕.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地震资料地震相、沉

积相研究.内部资料,2005.

识别出的峰18井区礁体及峰3-峰8井区西侧岩隆相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振幅识别技术及相干体识别技术对预测生物礁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原理如下:

(1)振幅识别技术:断层及沉积中的地质异常

体的存在必然引起地层横向出现非均质现象,这种非均质现象在振幅上表现为异常振幅。振幅属性分析正是通过检测这种异常变异区域达到检测断层及异常地质体的目的。

(2)相干体识别技术:地震资料相干性分析是

地震道之间一致性和相干性的度量。相干技术是运用相关相干原理计算出相邻地震道之间的非相似性,进而达到检测断层和反映地质异常特征展布的一项新技术[6]。具有相同反射特征(振幅、频率、相位)的区域呈相似性,相干值接近0,而在岩性变化的突变点则呈非相似性,相干值接近1。参与计算道数越多,对随机噪声压制越强,但不利于反映小断层及地质异常体;反之,参与的道数越少,可突出小断层及岩性突变点的相干异常,但随机干扰能力降低[72

8]。在对高峰场长兴组生物礁相干体识别中,选择相干道数为3道,效果较好。

在识别高峰场长兴组生物礁时,首先在叠前偏移剖面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台地—海槽”地震相模式,识别出地震“岩隆”相带;其次,运用多种地震属性分析,优选出振幅切片及相干体切片,进一步识别生物礁。

2005年完钻的峰18井,长兴组钻遇良好生物礁

储层,储层物性好,电测解释气层总厚60m ,孔隙度3%~13%,平均7.9%。从过峰18-峰9井的in 2line 242测线偏移剖面上来看(图4),飞一段底部反

射特征在峰9井附近为一强相位,该强相位一直连续至峰18

井区附近。通过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峰

图4 过峰18井-峰9

井连井偏移剖面9井附近强反射为飞一段底部泥灰岩、页岩与长兴

组顶灰岩的反射界面,延续至峰18井区的强反射则是长兴组生物礁储层(云岩)与围岩(灰岩)的反射,其飞一段底部反射则是该强相位向上相隔2个相位的较连续的弱反射(图4),常规剖面根本无法识别峰18井礁体。通过振幅属性切片,成功预测出峰3-峰8井区西侧岩隆及峰18井区生物礁(图5)。运用相干

体水平切片技术,在阳新统顶向上94、98m s 的相干体切片中,也成功识别出峰18井礁体及峰3-峰8井岩隆相带(图6,图7)。

图5 高峰场长兴组振幅切片

图6 高峰场长兴组相干体切片(阳新统顶界向上84m s )

图7 高峰场长兴组相干体切片(阳新统顶界向上98m s )

215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 o l .18

3 结论

(1)“开江—梁平”海槽的古地貌格局和古海平

面的“升降”是控制川东长兴生物礁分布形态及分布规模的主控因素。

(2)利用地震剖面(二维、三维)划分长兴组的不同沉积相带是可行的,地震资料中的“岩隆”异常与生物礁分布密切相关。

(3)三维地震资料中应用的相关属性分析技

术,如振幅切片技术,相干体切片技术,可以有效“雕刻”生物礁纵横向分布,预测精度更高。

(4)长兴期“开江—梁平”海槽地质模式的建立

及海槽东西两侧台缘带是生物礁分布的有利相带理论的提出,对生物礁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致谢:在本文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物探中心、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及重庆气矿勘探科等单位相关专家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一刚,文应初,张帆,等.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

布规律[J ].天然气工业,1998,18(6):10215.

[2] B r 库兹涅佐夫.礁地质学及礁的含油气性[M ].李建温译.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78.

[3] 魏国齐,刘德来,张林,等.四川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

探领域[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4):4372442.

[4] 陈中强.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淹没事件[J ].岩相古地理,1995,15

(3):34239.

[5] 王兴致,张帆,马青,等.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

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J ].沉积学报,2002,20(2):

2492253.

[6] 蔡刚,孙东,裴明利,等.相干体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4):5102513.

[7] M arfurt K J ,Far m er R L ,Baho rich M S .32D seis m ic attri 2

butes using a sem blance 2based coherency algo rithm [J ].Geo 2 physics ,1998,63(4):115021165.

[8]

付雷.相干体技术在三维地震资料中的运用[J ].世界地质,

2006,19(3):15217.

GEOLOGI CAL CONTROL FACT ORS OF CHANGX ING ORGAN I C REEF D ISTR IBUT I ON

AND SE IS M I C PRED I CT I ON TECHN IQUES ,EAST SI CHUAN BASIN

B I Chang 2chun 1,L I L ian 2x in 1,M E I Yan 2,ZHAN G Yan 2chong 2,H E Cheng

2

(1.Chong qing D ep art m ent of P etroCh ina S ou thw est O il &Gas F ield Co m p any ,Chong qing 400021,Ch ina ;2.Cheng d u Geop hy sical R esearch Center ,Geop hy sical E xp loration Co m p any ,S PA ,Cheng d u 610212,Ch ina )

Abstract :T he o rgan ic reef fo r m ati on and distribu ted scale are con tro lled by the “Kaijiang 2L iangp ing ”trough p alaeogeom o rpho logy fo r m ed at the end of “L ongtan ”p eri od and su stained sea tran sgressi on du ring the “Changx ing ”p eri od in the eastern p art of Sichuan B asin .T he p latfo r m m argin facies on bo th sides of the “Kaijiang 2L iangp ing ”trough are the favo rab le regi on s of o rgan ic reef grow th .D ifferen t facies of

“trough 2fo reslop e 2bu ildup 2p latfo r m ”at the “Changx ing ”p eri od are iden tified u sing 2D and 3D seis m ic p ro 2files in com b inati on w ith the reflected shap es of the stratigraph ic top of Changx ing Fo r m ati on and the ti m e difference betw een top and bo ttom in the Changx ing Fo r m ati on strata .T he o rgan ic reefs are m ain ly dis 2tribu ted in the rock crow n of the seis m ic p rofiles .T he shape of o rgan ic reefs and their distribu ti on can be p redicted and carved by u sing techn iques of am p litude slice and coheren t slice in the 3D seis m ic p rofiles .B ased on the techn iques above ,the expected resu lts have been ach ieved in the gas fields of W ubaiti and Gaofengchang .

Key words :Sichuan basin ;Changx ing Fo r m ati on ;O rgan ic reef ;“Kaijiang 2L iangp ing ”trough ;Seis m ic techn ique .

3

15N o .4 毕长春等: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储层地质学

第七章储层地质模型 在油气田的勘探评价阶段和开发阶段,储层研究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这是油气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 现代油藏管理(Reservoir Management)的两大支柱是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油藏描述的最终结果是油藏地质模型,而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是储层地质模型。这也是油藏描述所建立的各类模型中最难的一部分。三维定量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是国外近十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无论是在模型的分类及建模方法方面都发展很快。这类模型的建立在我国是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储层地质模型主要是为油藏模拟服务的。油藏数值模拟要求一个把油藏各项特征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定量表征出来的地质模型。实际的油藏数值模拟还要求把储层网块化,并对各个网块赋以各自的参数值来反映储层参数的三维变化。因此,在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时,也抛弃了传统的以等值线图来反映储层参数的办法,同样把储层网块化,设法得出每个网块的参数值,即建成三维的、定量的储层地质模型。网块尺寸越小,标志着模型越细;每个网块上参数值与实际误差愈小,标志着模型的精度愈高。 第一节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 储层地质模型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发展很快,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储层模型类型。 一、按开发阶段及模型精度的分类 在不同的开发阶段,资料占有程度不同,因而所建模型的精度也不同,作用亦不同。据此,可将储层地质模型分为三大类,即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静态模型(Static model)和预测模型(Predictable model)(裘亦楠,1991),体现了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开发研究任务所要求的不同精细程度的储层地质模型。 1.概念模型 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即所谓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与沉积模式类同,但加入了油田开发所需要的地质特征。图7-1为点坝砂体的储层概念模型——半连通体模式。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社会对个人身份认证与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已经大量地进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做出了贡献。但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人们针对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提出了的质疑与挑战。例如,人体指纹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复制与伪造,从而存在利用伪造的指纹副本对指纹识别系统进行欺骗的可能性。而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人体指纹进行伪造的难度并不大。2006年,美国的科普节目MythBusters利用一种模仿人体组织特性的凝胶材料制作了人体的指纹副本,然后利用这个伪造的指纹副本成功地通过了指纹识别系统的认证。在2009年,Duc Nguyen更是非常容易地利用一张真人大小的黑白图片通过了联想笔记本所用的人脸识别系统的用户登录认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首先需要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谈起。生物特征(这里特指人体的生物特征)之所以能够作为个人身份鉴别与识别的有效手段,这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四个特点所决定的:普遍性、唯一性、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生物特征的普遍性与唯一性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满足,而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则因各种生物特征的自身特点而有所不同。而且,受限于传感器与生物特征识别算法的性能,生物识别系统在识别精度与防伪性能上将会有所下降。例如,在理论上,只要人体面部细节特征足够多,那么即使是双胞胎也可以进行区分。实际上,对于一个现实的生物识别系统而言,要做到这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没有必要太过悲观,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多种生物特征相融合的识别方式,即多模态识别来提高系统的精度和保证系统防伪性。未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多模态、非接触和网络化。 多模态:采用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技术可以获得比单一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更好的识别性能和可靠性,并增加伪造人体生物特征的难度与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综合利用来自同一生物特征的多种识别技术,或者来自不同生物特征的多种识别技术,对个人身份进行判断的生物特征识

储层地质学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由此可见,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Pettijohn (1973)的分类 Pettijohn (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图6—1),即层系规模(100m级)、砂体规模(10m级)、层理规模(1~10m级)、纹层规模(10~100mm级)、孔隙规模(10~100μm级)。 2.Weber (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 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图6-2)。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几种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几种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生物测定技术根据人体自身的特征如指纹、声音等来识别个人的身份。目前,有很多的生物测定技术可用于身份认证。这里,我大多数流行的生物测定技术是怎样工作的,并对它们抓图、抽取特征、比较和比对的功能做以简单的评论。 虹膜识别技术 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据宣称,没有任何两个虹膜是一样的。虹膜扫描安全系统包括一个全自动照相机来寻找你的眼睛并在发就开始聚焦,想通过眨眼睛来欺骗系统是不行的。 虹膜技术的优点 ?便于用户使用; ?可能会是最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尽管它还没有测试过; ?只需用户位于设备之前而无需物理的接触。 虹膜技术的缺点 ?一个最为重要的缺点是它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测试,当前的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而没有进行的唯一性认证的试验; ?很难将图像获取设备的尺寸小型化; ?因聚焦的需要而需要昂贵的摄像头,一个这样的摄像头的最低报价为4000美元; ?镜头可能会使图像畸变而使得可靠性大为降低; ?黑眼睛极难读取; ?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光源。 视网膜识别技术 视网膜也是一种被用于生物识别的特征,某些人认为视网膜是比虹膜更为唯一的生物特征,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视网膜特征的唯一性。

视网膜技术的优点 ?视网膜是一种极其固定的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可能磨损,老化或是为疾病影响; ?使用者不需要和设备进行直接的接触; ?是一个最难欺骗的系统因为视网膜是不可见的,故而不会被伪造。 视网膜识别的缺点 ?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 ?很明显,视网膜技术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消费者,视网膜技术没有吸引力; ?很难进一步降低它的成本。 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识别,识别技术基于这些唯一的特征时是非常复杂的,这需要人工智能和习系统,用于扑捉面部图像的两项技术为标准视频和热成像技术。标准视频技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者一系列部被捕捉之后,一些核心点被记录,例如, 眼睛,鼻子和嘴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被记录下来然后形成模板;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面部图像,与视频摄像头不同,热成像技术并不需要在较好的光源条件下,因此即使在黑暗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一个算法和一个神加上一个转化机制就可将一幅指纹图像变成数字信号,最终产生匹配或不匹配信号。 面部识别的优点 ?面部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的接触; ?尽管可以使用桌面的视频摄像,但只有比较高级的摄像头才可以有效高速的扑捉面部图像; 面部识别的缺点

地震监测中异常次声波的识别方法

V ol 35No.1 Feb.2015 噪 声与振动控制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第35卷第1期2015年2月 文章编号:1006-1355(2015)01-0240-04 地震监测中异常次声波的识别方法 左明成,武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地震异常次声波的监测是地震监测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该次声波在接收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噪声的干扰。为了找到一种地震异常次声波识别监测的有效方法,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次声波数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按照去噪、特征抽取、信号筛选、分类决策的过程鉴别异常的次声波。在实验中此方法和思路不仅仅得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而且在监测过程中也可识别出矿山爆炸信号和巴东地震次声波信号。从而说明该方法是地震次声波自动识别与监测的一条有效途径。由此,不仅可以较大地减轻地震监测的工作量,实现异常次声波的自动监测,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地震的震前监测程序之中。 关键词:声学;信号分析;地震监测;地震次声波中图分类号:TB132;TN911.6;TP1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1335.2015.01.049 Recognition Method of Abnormal Infrasound in Earthquake Monitoring ZUO Ming-cheng ,WU Y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Computer College,W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Monitoring the earthquake abnormal infrasound is the important means for seismic monitoring,but the infra-sound is often disturbed by many noises in the receiving process.In order to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abnormal sound recognition in seismic monitoring,the collected infrasound wave data was analyzed.With the process of de-noising,feature extraction,signal filtering,classification and determinasion,the abnormal infrasound was detected.Application of this idea and method can get a better recognition effect in the experiment.As an example,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mine explosion signal and Badong earthquake infrasound signal.I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automatic recogni-tion and monitoring of earthquake infrasound.This method can realize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abnormal infrasound effec-tively and economically,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monitoring programming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some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monitoring. Key words :acoustics ;signal analysis ;seismic monitoring ;seismic infrasound waves 地震发生时震源会向大气中辐射有明显特征的异常次声波[1–3],这为异常次声波的识别分离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对地震异常次声波的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就可以掌握异常次声波的大体形态特征。而 收稿日期:2014-08-01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10491060)作者简介:左明成(1992-),男,山东莱阳人,本科生,空间信 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监测、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三维可视化。E-mail:1317085693@https://www.doczj.com/doc/da16789975.html, 通讯作者:武云,讲师,计算机应用系研究生。 E-mail:23753648@https://www.doczj.com/doc/da16789975.html, 地震在发生之前通常也会产生异常次声波,对于地 震前的监测和其它地质灾害的监测而言,异常次声波的特征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数据源 为了得到次声波数据,在湖北省境内安装次声波接收仪器的方式接收次声波,次声波接收仪使用的是中科院声学所研制的In SYS 2008型号的次声波传感器,仪器可以长时间稳定地接受信号。将16台次声波接收仪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仪器转换存储在二进制文件中,可以更直观的对次声波数据进行研究。图1中是次声波传感器。

生物识别技术之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

一、生物识别应用之发展历程 生物识别技术起步于九十年代初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物识别的发展历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整个市场是有欧美澳不超过十家产品和系统供应商,国内厂商只是充当了分销商和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进口国外产品,进行增值分销,或作一些简单的集成应用如门禁系统等。 第二阶段从1998年到2002年。在这个阶段,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和产品,中国厂商在产品研发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逐渐攻克了核心软件、硬件处理平台、采集器件、以及应用系统设计等难关,最终开始有少量国内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出现。与国外产品的竟争开始。 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在此阶段,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在商业应用领域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直至目前最后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了市场。国外厂商开始转向复杂大系统、多技术融合等中高端产品及应用口。 二、国内市场主导产品 2005年至今,中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不断快速膨胀。年均增长率超过50%,目前已经达到年销售超2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从产品形态看,主要如下: 1.出入口控制产品 主要指基于单片机嵌入式结构的指纹门禁机、掌型门禁机、静脉门禁机、虹膜门禁机及人脸门禁机,以及基于PC系统的通道控制系统,识别技术主要也是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 2.考勤产品 可以说,大规模将生物识别产品〔主要是指纹识别产品)应用于考勤,首先是在中国市场。其实中国市场确实是生物识别应用最具特色、应用领域最具创意的。目前市场上考勤产品的主要形态是基于单片机嵌入式结构的指纹考勤机。 3.门锁/箱柜锁 锁具市场,是中国传统的优势,单就五金件的加工,就是老外不擅长不愿做的环节。不过,如何提升产品档次,以差异化避免恶性竞争,是所有国内生物识别锁具厂商要深思熟虑的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高品质、高利润的中国产品。 4.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可以规模化的商业级应用。尤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可以全面推广。该应用的现状和前景都非常好,在金融行业内部人员操作授权方面的应用,特别体现了生物识别的价值。与此相比较,生物识别技术用于计算机开机验证等,以及PDA、手机等相似应用。就显得小儿科,可有可无。随着3G通讯时代的到来,通过手机平台进行远程登录及验证,对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而,潜力巨大。 三、目前应用状况——细分市场数据 根据创立的生物识别市场细分原则,将生物识别市场细分为五大领域: (1)商业应用(Commercial Use) 主要包括考勤、门禁(企业应用)、锁类、逻辑门禁(验证授权等)、智能卡应用等。 (2)司法应用(Enforcement Applications) 司法鉴证系统(指纹、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等)。 (3)公众项目应用(Civil Applications)

几种典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 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虽然这些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安全保护方式存在的隐患,提供了相对方便、快速、准确的身份识别方法,但与此同时,这些单一的技术也存在着各自的缺点。就拿指纹识别来说,人们会突然失去可用的指纹,如手指过湿、过干或出现手指暴皮等特征损伤时,或者手指有污物,指纹图像会变的破损或模糊,这样成功比对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识别率会大幅度下降。而且这类情况在现实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在煤矿里等。其他识别技术也有各自不同的缺点。 因此,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向,即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结合使用。在国外,德国知名的法兰富尔协会研发了一种多重模板识别系统,DCSAG公司采用这种方法开发了身份识别系统BioID,提出了全方位生物特征识别的观点。在我们国内,也有不少的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基于多特 征的识别技术。比如近期清华大学研制的TH.ID多模生物特征(人脸、笔迹签字、虹膜)身份识别认证系统,就是融合了人脸、笔迹和虹膜三种特征,因此识别率也很高。以后的研究,也将走这样的路线,即:将手指静脉和指纹两种特征结合起来以提高识别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近几年来,全球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前景十分广阔。利用生物识别技术,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为方便、安全。这种新方法将在信息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将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可见,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是~项发 展前景极好的高新技术。逐渐被一些机构和消费者采用,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安全保障措旋,使得这项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006年1月,国际生物特征组织IBG(International Biometrie Group)最新的《2006.2010年生物识别市场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数据,如图1.1~1.4所示。 预计,受大量的政府项目等推动,全球生物识别产值将从2006年的$2.1B(billion)增长至2010年的$5.7B(billion);2006年,指纹识别有望占到生物识别市场43.6%的份额,面部识别约占19%。亚洲和北美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识别市场。各种生物识别应用系统的产值估计会占到整个生物识别市场(包括相关的设备生产、系统开发等)的产值的5%。 产业预测表明整个生物特征市场会继续增长。其中指纹识别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图1.3 和1.4所示。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那些具有更高的识别性能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相信这种状况会改变的。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和工作各个领域。从过去的10年的市场情况来看,指纹、人脸和掌型识别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指纹识别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看起来用手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手段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国内市场上主要的生物特征识别产品基本上都是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产品,而且已经应用到了很多的方面。另外几种被看好的技术是静脉、语音以及虹膜识别技术。 几种典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 每个人(包括指纹在内)皮肤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是唯一的,并且终生不变。依靠这种唯一性和稳定性,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这就是指纹识别技术。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

一张图看懂五大生物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使用最便捷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如今,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仅限在商务场所中,它已经以各种智能家居的形式逐步渗透到平常百姓家。不过,人脸识别系统信息存储仍是以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为主,即数字或特定代码,安全性便要打折了。也许,许多女性朋友对人脸识别功能苦不堪言,换个发型,画个妆,它便无法识别了。 指纹识别技术成熟,但并不适用每一个人 每个指纹都有几个独一无二可测量的特征点,每个特征点都有大约七个特征,人们的十个手指产生最少4900个独立可测量的特征。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分析指纹可测量的特征点,从中抽取特征值,然后进行认证。当前,我国第二代身份证便实现了指纹采集,且各大智能手机都纷纷实现了指纹解锁功能。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指纹识别早已经在消费电子、安防等产业中广泛应用,通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革新。虽然每个人的指纹识别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并不适用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例如,双手长期手工作业的人们便会为指纹识别而烦恼,他们的手指若有丝毫破损或干湿环境里、沾有异物则指纹识别功能要失效了。

虹膜识别生物认证技术的“宠儿”,安全性居于首位 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而言,虹膜识别误识率和拒真率已经达到了零几率的识别水平,而虹膜识别又属于非接触式的识别,识别方便高效。虹膜是每个人特有的,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安全等级来说是目前最高的。但是虹膜识别的应用价格也因其技术难度成正比,相比其他的识别技术,略显贵态。 声纹识别成本低廉、获取便捷,适用要求严格

储层沉积学讲稿(80)

储层沉积学 (试用教材) 罗静兰主编 (博士研究生选修课程,80学时) 2003年1月

绪论 一、储层沉积学基本涵义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本世纪30年代由沃尔德(Wadell,1932)提出的一个术语,它主要是由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中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而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又是以实用角度从沉积学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油气储层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1SA,1990)正式应用该术语并引入文献,表明沉积学与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在阐明生、储、盖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沉积学和储层沉积学的基本涵义及主要研究内容是: 1.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包括研究未曾成岩和已经成岩的天然沉积物(岩),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Reeding,1978)。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中的一个分科,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和土壤学等也有重要联系。由于有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通过对现代沉积物的研究(陆上和水下)和实验模拟,逐渐使沉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矿产资源,特别是燃料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勘探开发事业的巨大发展,使沉积学从以理论研究为主,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基础性质的学科。 2.储层沉积学主要是研究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演化、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的一门科学,是沉积学理论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密切结合的结果。一般来讲,石油和天然气生于沉积岩中,也主要储集在沉积岩中,从沉积岩石学、沉积学以及岩相古地理学深化对各类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因此,储层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中国油气储集层及其分布概况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生储类型多样,含油气层系时代分布广,其中又以中-新生代(晚海西~印支阶段、早燕山阶段、晚燕山阶段和喜山阶段)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独具特色,而且形成了—套完整的陆相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储层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含油气层系广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二连盆地、酒西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华北盆地;西南、东南地区的四川盆地、楚雄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北色盆地、南襄盆地;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诸盆地等。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陆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已经较高,而现在已有的几个大油气田(区),诸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确定新的战略接替区和层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国外相比,我国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还比较低,在今后5—15年内必须在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上有重大突破,才有可能增储上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除面向国内、同时也面向国外的战略方针,从两方面来看都须要加强海相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本教材除阐述中一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储层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内容外,并适当加强了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和特殊岩类储层的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基础理论教学内容。

地震识别砂体技术

第一节河道砂体形态研究 河道砂是河流相储层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场所,因此河道沉积的研究比较系统和深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针对研究目标和对象有现代河流沉积、露头剖面砂体、石油钻井三种不同研究体系。因研究的对象和目标的差异,对河道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的侧重,因侧重面的不同导致对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差异。利用现代河流沉积和露头沉积研究成果去认识古代河道容易导致认识的偏差,人们对古代河道的认识停留在用现代河流臆测古代河流的程度上;对聚集油气的河道砂体的认识则受勘探阶段和钻井密度的限制,在不同的井网密度阶段下,对河道砂体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利用与汪家屯气田河流沉积有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河道砂体沉积环境、形成过程、保存条件,总结砂体的四维时空规律,充分认识汪家屯气田河道砂体在空间上可能的展布规律和存在的三维几何形态,通过地震属性成像技术和属性数字地质统计相关分析,从几何形态模型和数字地质方面,识别河流沉积保留下的砂体。 1.国外研究现状 河流分类Leopold(1957)和Wolman(1957)最初将河道体系划分为顺直河、辫状河和曲流河,已为沉积学者所通用。Schumm(1968)根据搬运方式又提出一种分类方案,将河道分为三种类型:即悬载河、混载河、底载河,对现代河流较适用,对古代河流意义不大。B.R.Rust(1978)对河型分类,分为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顺直河,这一方案在石油业得到广泛认可。 早在50年代Leopold(1957)和Wolman(1957)就建立了河道宽度和曲流带长度的关系以及曲流半径和曲流长度的关系,Strokes(1961)测量了Mesaverd 组河道砂体大小,厚0.6-30.5m,宽1.5-61.0m,长4.5-12km。 Knutson(1971,1976)研究Colorado西部河道砂得出曲流河的宽厚比为14:1。Campbell研究新墨西哥Morrison组Westwater Canyon 砂岩段,总结低弯度辫状河,单个河道平均宽度183m,厚度4m,厚宽比46:1。 Cowan(1991)研究表明,如果砂岩厚度大于12m,就是由几个河道砂体复合而成,指出辫状河道体系平均宽度500m,厚度7m,厚宽比70:1。在曲流河点坝中一个侧积体的最大宽度大致是2/3河宽。 以上河道砂学者的研究现代沉积、露头,还是停留在对河道的静态平面二维或者是剖面二维认识认识上,虽然对于河道的认识有指导作用,但对储集油气的河道砂来说研究还很不够。 只有对砂体的三维空间几何形态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识别和寻找河道砂体。 2.大庆油田钻井研究砂体平面形态 钻井研究河道几何形态需要有足够的井网密度,钻井揭示河道是一维的,多口井连的剖面是二维,无论研究的如何精细也不能给出河道在空间的展布几何形态,只有在满足研究需要的足够大的一定区域和密集井网的测井、录井、取心充足的资料背景下,通过特定的砂体对比和组合手段,才可能完整认识保留下的河流沉积砂体类型、微相、三维形态。我们有幸得到了大庆萨中开发区高密度的井网砂体资料。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为萨尔图油田中部,面积116km2,萨、葡、高油层高密度的井网为认识砂体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高、葡、萨油层是在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早期,松辽盆地由水退转水进

生物识别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 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2707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da16789975.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27075←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0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传真: Email: 网上阅读:_YiYaoBaoJian/75/ShengWuShiBieJiShuFaZhanXianZhuangFenXiQianJingY uCe.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在多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 团队对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 监测的数据库,对生物识别技术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前景预判,挖掘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正文目录 第一章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背景概述 1.1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综述 1.1.1 生物识别技术的定义 1.1.2 生物识别技术的必要性 1.1.3 生物识别技术的分类 1.1.4 生物识别技术的优势 1.2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政策环境

生物识别技术介绍、种类、优缺点及应用领域

---------------------------------------------------------------最新资料推荐------------------------------------------------------ 生物识别技术介绍、种类、优缺点及应用领域 生物识别技术介绍及应用 1/ 21

什么是生物识别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人脸、指静脉、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最新资料推荐------------------------------------------------------ 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什么特点与传统身份鉴定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随身性:生物特征是人体固有的特征,与人体是唯一绑定的,具有随身性。 ?安全性:人体特征本身就是个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满足更高的安全需求。 ?唯一性:每个人拥有的生物特征各不相同。 ? 稳定性: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等人体特征会随时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广泛性: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 3/ 21

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什么特点? 方便性:生物识别技术不需记忆密码与携带使用特殊工具(如钥匙),不会遗失。 ? 可采集性:选择的生物特征易于测量。 ? 可接受性:使用者对所选择的个人生物特征及其应用愿意接受。 基于以上特点,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 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可不必再记忆和设置密码,对重要的文件、数据和交易都可以利用它进行安全加密,有效地防止恶意盗用,使用更加方便。

六种生物识别技术详细比较及优缺点分析

六种生物识别技术详细比较及优缺点分析 我要打印 IE收藏放入公文包我要留言查看留言 一、虹膜识别技术 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据称,没有任何两个虹膜是一样的。 虹膜技术的优点: 1、便于用户使用; 2、可能会是最可*的生物识别技术; 3、无需物理的接触; 虹膜技术的缺点: 1、虹膜技术的缺点: 2、一个最为重要的缺点是它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测试,当前的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而没有进行过现实世界的唯一性认证的试验; 3、很难将图像获取设备的尺寸小型化; 4、需要昂贵的摄像头聚焦,一个这样的摄像头的最低价为7000美元; 5、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性降低; 6、黑眼睛极难读取; 7、需要较好光源。 二、视网膜识别技术 视网膜也是一种用于生物识别的特征,有人甚至认为视网膜是比虹膜更唯一的生物特征,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的唯一性。 视网膜技术的优点: 1、视网膜是一种极其固定的生物特征,不磨损、不老化、不受疾病影响; 2、使用者无需和设备直接接触; 3、是一个最难欺骗的系统,因为视网膜不可见,所以不会被伪造。 视网膜识别的缺点: 1、未经测试; 2、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可能会影响使用者健康,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对消费者而言,视网膜技术没有吸引力; 4、很难进一步降低成本。 2、可能会是最可*的生物识别技术; 3、无需物理的接触; 虹膜技术的缺点:

1、虹膜技术的缺点: 2、一个最为重要的缺点是它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测试,当前的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而没有进行过现实世界的唯一性认证的试验; 3、很难将图像获取设备的尺寸小型化; 4、需要昂贵的摄像头聚焦,一个这样的摄像头的最低价为7000美元; 5、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性降低; 6、黑眼睛极难读取; 7、需要较好光源。 三、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识别,识别技术基于这些唯一的特征时非常复杂,需要人工智能和机器知识学习系统。用于扑捉面部图像的两项技术为标准视频和热成像技术。标准视频技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者一系列图像,捕捉后,记录一些核心点(例如眼睛、鼻子和嘴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形成模板;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产生面部图像,与视频摄像头不同,热成像技术并不需要在较好的光源条件下,因此即使在黑暗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一个算法和一个神经网络系统加上一个转化机制就可将一幅指纹图像变成数字信号,最终产生匹配或不匹配信号。 面部识别的优点: 1、面部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的接触; 面部识别的缺点: 1、尽管可以使用桌面的视频摄像,但只有比较高级的摄像头才可以有效高速的扑捉面部图像; 2、使用者面部的位置与周围的光环境都可能影响系统的精确性; 3、大部分研究生物识别的人公认面部识别最不准确,也最容易被欺骗; 4、面部识别技术的改进有赖于提取特征与比对技术的提高,采集图像的设备比技术昂贵得多; 5、对于因人体面部的如头发,饰物,变老以及其他的变化需要通过人工智能补偿,机器学习功能必须不断地将以前得到的图像和现在的得到的进行比对;以改进核心数据和弥补微小的差别; 6、很难进一步降低成本,必需以昂贵的费用去卖高质量的设备。 四、签名识别 签名作为身份认证的手段已经用了几百年了,而且我们都很熟悉在银行的格式表单中签名作为我们身份的标志。将签名数字化是这样一个过程:测量图像本身以及整个签名的动作——在每个字母以及字母之间的不同的速度、顺序和压力。签名识别和声音识别一样,是一种行为测定学。 签名识别的优点: 1、容易被大众接受,是一种公认的身份识别的技术;

储层沉积地质

储层沉积地质 大自然中储层的特性和分布是具规律的,而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虽然储层的性质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所控制,但无论如何沉积环境是控制两者的基础,因而在讨论碎屑岩储层的性质和分布时必需以沉积体或沉积体系作为讨论的基础。只有以沉积体或沉积体系作为研究储层性质和分布的实体,研究才有完整性、系统性,有一主线贯穿始终。也就是说从成因上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更体现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第一节冲积扇砂砾岩储层 冲积扇是由山前或断崖边向邻近低地延伸的,是一种主要由粗粒碎屑物质组成的圆锥形、舌形或弓形的堆积体。它代表陆上沉积体系中最粗粒的、分选最差的近源沉积单元,通常在下倾方向上变成细粒、坡度较小的河流体系。然而也有某些扇,它的前缘直接进入湖泊或海洋,则称为扇三角洲。关于扇三角洲将放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论述。 一、冲积扇的形成和作用过程 (一)、冲积扇的形成 冲积扇的形成主要是在山区或上游发生暴洪时,大量的水体夹带丰富的泥砂沿山沟顺流直下,当流出山口时,空间突然开阔、坡度锐减、水流能量突然骤减,巨量的砂、砾、泥快速堆积而形成。在形成冲积扇的过程中常伴随有重力的不稳定性而出现重力流。因些冲积扇大量地出现于构造的活动区,如裂谷盆地、与走滑有关有拉张盆地、前陆盆地和快速抬升的山体前缘。在我国天山山前和昆仑山山前可见大量现代的冲积扇。同时冲积扇的发育与气候有关,虽然一般认为冲积扇发育于干旱地区,实际上冲积扇既可发育于干旱气候地区,也可发育于潮湿气候地区。然而气候对冲积扇的发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即干旱地区冲积扇坡度比较陡、扇体较小且沉积物粒径大小悬殊;而潮湿气候地区的冲积扇坡度小、扇体较大且沉积物粒径相对细而均一。 (二)、冲积扇的作用过程 McGowen and Groat (1971)把冲积扇划分为近端扇、中扇和远端扇三个亚相。也有学者把冲积扇分为上扇、中扇和下扇三个亚相(图1-1-1)。 图1-1-1理想冲积扇沉积类型及剖面形态(据R.D 斯皮林,1974) 冲积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沉积物所反映的特征来决定的,它们在剖面上主要是由多个正旋回的沉积层序组成,绝大部分的扇体反映辫状河流和泥石流和漫流沉积的叠加,其次还

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根据IBG(International Biometric Group,国际生物识别小组)2009年的统计结果,市场已有多种针对不同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应用。其中,占有率最高的就是指纹识别了。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指静脉、人脸、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由于微处理器及各种电子元器件成本不断下降,精度逐渐提高,生物识别系统逐渐应用于商业上的授权控制如门禁、企业考勤管理系统安全认证等领域。用于生物识别的生物特征有手形、指纹、脸形、虹膜、视网膜、脉搏、耳廓等,行为特征有签字、声音、按键力度等。基于这些特征,人们已经发展了手形识别、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发音识别、虹膜识别、签名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 从地域来看,由于用户对生物识别设备较高的认可和采用,以及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对生物识别设备的引进使得欧洲成为生物识别设备的主打市场。中国生物特征识别行业最早发展的是指纹识别技术,基本与国外同步,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并掌握了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而中国对于静脉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

等生物认证技术研究的开展则在1996年之后。1996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谭铁牛入选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辞去英国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务回国,开辟了基于人的生物特征的身份鉴别等国际前沿领域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开始了中国对静脉、人脸、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研究。特性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一生物密钥无法复制,失窃或被遗忘,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定,安全、可靠、准确。而常见的口令、IC卡、条纹码、磁卡或钥匙则存在着丢失、遗忘、复制及被盗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采用生物"钥匙",您可以不必携带大串的钥匙,也不用费心去记或更换密码。而系统管理员更不必因忘记密码而束手无策。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均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很容易配合电脑和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整合,实现自动化管理。种类现今已经出现了许多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但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高的生物识别手段还处于实验阶段。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指纹识别对于室内安全系统来说更为适合,因为可以有充分的条件为用户提供讲解和培训,而且系统运行环境也是可控的。由于其相对低廉的价格、较小的体积(可以很轻松地集成到键盘中)以及容易整合,所以在工作站安全访问系统中应用的几乎全部都是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就是通过测量使用者的手掌和手指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一)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一)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现有的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应用的优缺点,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身份鉴别;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这一技术已成为身份鉴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可利用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普遍性:即必须每个人都具备这种特征。第二,唯一性:即任何两个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第三,可测量性:即特征可测量。第四,稳定性:即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当然,在应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实际因素,比如:识别精度、识别速度、对人体无伤害、被识别者的接受性等等。现在常用的生物特征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手形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一、生物识别技术介绍 常用的生理特征有脸像、指纹、虹膜等;常用的行为特征有步态、签名等。声纹兼具生理和行为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一)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取像设备读取指纹图像,然后用计算机识别软件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和指纹的局部特征,特征点如嵴、谷、终点、分叉点和分歧点等,从指纹中抽取特征值,可以非常可靠地通过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识别的优点表现在:研究历史较长,技术相对成熟;指纹图像提取设备小巧;同类产品中,指纹识别的成本较低。其缺点表现在:指纹识别是物理接触式的,具有侵犯性;指纹易磨损,手指太干或太湿都不易提取图像。 2.虹膜识别。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虹膜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来识别身份的,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水晶体、细丝、斑点、凹点、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虹膜在眼睛的内部,用外科手术很难改变其结构;由于瞳孔随光线的强弱变化,想用伪造的虹膜代替活的虹膜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虹膜特征重复的案例,就是同一个人的左右眼虹膜也有很大区别。除了白内障等原因外,即使是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虹膜也不会改变。虹膜识别技术与相应的算法结合后,可以到达十分优异的准确度,即使全人类的虹膜信息都录入到一个数据中,出现认假和拒假的可能性也相当小。 和常用的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技术操作更简便,检验的精确度也更高。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虹膜识别的错误率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中最低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386以上计算机CCD摄像机即可满足对硬件的需求。 3.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上面血管的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