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究心血管疾病中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判断的价值。方法从我院2012年5月~2014年8月接收并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性抽取40例心肌梗死患者、40例心力衰竭患者,并设置40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而心血管疾病的80例全部归为研究组,探究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心功能、BNP水平等指标。结果研究组中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研究组中的心肌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BNP浓度要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血浆BNP的浓度也会不断升高。结论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中血浆BNP浓度不断升高是判断该病症的重要指标,同时BNP浓度跟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及时、准确的测定患者的BNP浓度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标签:BNP;心血管疾病;NYHA;临床诊治;疗效观察

BNP是一种肽类激素物质,由内皮细胞或者心脏分泌,当人体心脏的压力过大,或者承载量较大时便会刺激心脏和内皮细胞,压力增大,便会产生BNP,于是BNP浓度升高,从而起到利尿、排钠和舒张血管等功效,是一种重要的内分泌系统[1]。近些年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以判断BNP的浓度来分析患者的病情,疗效较好,下面将本次试验研究的数据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我院2012年5月~2014年8月随机性抽取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组,并设置40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而心血管疾病的80例全部归为研究组,探究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心功能、BNP水平等指标。所有病例均通过了《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指标标准》确诊为该疾病,排除了其他脏器官受损严重和精神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0.2±1.8)岁。所有抽取的研究人员均不存在身高、体重、性别、受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均行心肌坏死标识物、BNP检测、心肌酶和心脏超声电动图检查,重点是分析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跟血浆BNP水平的关系。

1.3 疗效判定

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尿常规、血常规、BNP浓度等检测,判定心力衰竭的依据是患者的X线胸片显示肺循环存在瘀血,心脏功能和

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a15380450.html, 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卢东霞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0期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16例,分别统计MRI与心脏血管超(CUS)诊断心脏病、血管病符合率。结果心脏疾病214例、血管疾病102例;心脏病MRI诊断符合率98.14%,CUS诊断符合率9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血管疾病诊断符合率99.02%;CUS诊断符 合率64.36%,MRI于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诊断符合率均为 100.00%高于CUS诊断47.06%、50.00%、2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大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假阳性动脉瘤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MRI;CUS;心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MRI自上世纪80年代初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其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因具有序列丰富、空间分辨能力高、无电离辐射损伤等优点,于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随着MRI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MRI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价值也逐渐凸显出来[1]。连续收集2011年4月~2013年1月某院收治并行MRI诊断患者316例,就MRI于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连续收集2011年4月~2013年1月某院收治并行MRI诊断并最终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患者316例,其中男211例、女105例;年龄2~82岁,平均(57.2±5.2)岁;心脏疾病214例、血管疾病102例;MRI导引介入治疗12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经MRI、心脏血管超声(CUS)充分诊断。 1.2方法 MRI检查:选用带有心电门控功能1.5T超导MRI扫描仪,行常规T3加权横向扫描,层厚8 mm,据拟诊疾病对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横断扫描,对目标区域行CineMR扫描,医嘱调整呼吸,一般1个心动周期扫描1~2个层面[2]。CUS检查:选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2.5 Hz,患者取仰卧位,行常规二维超声与彩色血流成像,对患者心脏形态、内部结构、间隙区域进行观测,最后行血流动力学评价对病情进行诊断。 1.3判断标准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最终诊断,若符合术中主要诊断为符合,若符合术中次要诊断为基本符合,若不同于主要诊断为不符合。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包于Window7平台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置信水平,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V01.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井冈山医专学报 M 丑 v.2008 2008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玉川(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 根据其发病原因,从营养学、体育保健和临床医学三方面提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国民体质建设,缓解人 12 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老年人;性血管疾病;健康保健 [中围分类号】R5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5(2008)03001202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中国是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见表 1),当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 亿 4 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l1%左右表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引自耿德章,1994) 自1999年以来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就不断增加。 据估算 210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 3.18 亿,总人口的 1 / 6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7-05-26T14:04:21.9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6期作者:刘书娟段彬彬 [导读] 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电图室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38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中年患者(150例),观察组为老年患者(230例),均采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心率变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提高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并提高对心律失常及心机缺血的诊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老年心血管疾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078-02 心血管疾病为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无法全面观察患者心电活动信息,容易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异常变化发生误诊漏诊。24h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能够检测患者24h内全部的心电活动信息,提升临床诊断率,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1]。本研究分析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38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0例,男121例,女109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8.4±4.7)岁;对照组150例,男81例,女69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3.3±4.6)岁;所有患者均为心血管疾病者,均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MORTARA公司产的全息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监测前对患者进行常规使用注意事项及心理引导,指导患者根据平时生活习惯进行作息,监测期间不可饮用咖啡、酒精等,避免剧烈运动。使用时医师将电极黏贴在规定位置,插入存储卡,连续24h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结束后由自动操作系统对其监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再由心电图室医师进行进一步分析评估。 1.3 观察指标 ①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②心肌缺血,ST段下斜或呈水平,下移距离≥1mm,下一次发作时其基线恢复多于上一次ST段基础的1min,ST段改变持续超过1min[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比较,见表1 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58例心肌缺血中,无症状心肌缺血131例(82.19%),有症状心肌缺血27例(17.09%);对照组78例心肌缺血中,无症状心肌缺血33例(42.31%),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57.69%);观察组有症状心肌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肌缺血症状均在0:00-8:00时段发生率最高。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其起病隐匿,使用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无法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各个时段的血压及心率变化,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不确定因素。24h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具有自动分析、监测、多画面展示、打印等功能,能够准确记录患者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浅析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浅析 发表时间:2018-08-20T14:53:01.8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4期作者:孙有臣 [导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医疗领域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与创新 鹤岗市大陆人民医院 154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医疗领域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与创新,除了很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手段会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相应的仪器设备也得到更新,从而为国家医疗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作为临床治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对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需要医疗领域对这类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临床治疗 心血管疾病对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是医疗领域发展中一直关注的重点内容。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很多医疗科研团队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老龄化趋势明显,很多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对医疗领域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需要医疗领域能够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高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临床治疗措施还不能真正的落实到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需要相关医学团队能够注重新型治疗方式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 一、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概述 1、表现特点 机体年老,易有多器官、多系统疾病并存,使病情复杂化和加重,使诊断和处理问题更加复杂。老龄患者对疾病的反应:衰老导致多脏器退行性改变,使老年人的反应性降低,感觉迟钝,发病时自觉症状可能较不明显,易被误诊而耽误处理。老年人记忆或认知功能减退,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疾病的症状,忘记用药,致使临床医生较难采集完整、准确的病史,导致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 2、症状特点 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无痛性病例增多,可突然出现气急、头晕、咽部堵塞感或濒死感。而且老年人胆道疾病发生率较高,原有的胆石症病史可引起误导。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差,不但心脏疾病会引起呼吸困难,一些心外因素也常导致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会引起晕厥或意识障碍,但是老年人常见的急诊脑动脉供血不足或颅内出血常会发生上诉症状,心电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极其重要。 老年人压力感受器随增龄有所下降,且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突然改变体位,易发生低血压晕厥。必须指出,不少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晕厥倒地时,紧急测量血压可能不低,甚至高于正常,医生需注意测量立位或坐位的血压,以免漏诊。又称潮式呼吸,见于中枢神经病变或心力衰竭,常见于65岁以上的患者,提示病情严重。 老年患者极易发生疲劳,这种症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个共有症状。患者出现下肢或全身出现水肿比较常见,也有一部分患者因心功能下降会出现胸腔积液等。通常老年患者都会有心悸的症状,尤其是在运动、情绪激动、饱餐后等较为明显。 二、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要点 1、药物治疗方面 由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伴有生理功能下降特点,在用药过程中不容易将有效的成分进行吸收,而且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因此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用药的过程中,需要临床治疗团队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治疗团队需要对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器官情况以及年龄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为后续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其次,临床医疗团队需要对老年人的药物敏感程度以及过敏史进行调查,针对老年人的血浆蛋白情况进行合理的配药,从而降低不利因素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最后,临床医疗团队需要对老年人的用药量以及药物浓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对药量进行增减,以此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另外,对于患有听力障碍或视觉障碍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还需要医疗团队能够对其进行用药叮嘱,在家属的协助下对患者用药进行监督。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患者,还需要医生能够选择合适且有效的药物。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还会对患者长期接受治疗有着间接的作用。 2、心理治疗方面 心理治疗因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逐渐降低,会将自身的症状转化为心理反应,出现紧张、抑郁的不良情绪,消极的面对周围的事物,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也产生一定的难度,严重时会加重疾病的发展,降低治疗效果。而且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引起心理问题后发生意外事件的频率也增高,容易造成家庭社会的重大负担。所以,针对患有不良心理反应的老年患者必须要开展心理治疗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速度快,通常在确诊后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比较大,这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耐心的讲解,并重点介绍治疗措施的临床获益和潜在的风险等方面知识,说明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消除紧张的心理反应,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必要时可建议患者就诊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心理治疗和疏导。 3、饮食治疗方面 饮食护理老年化往往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其中膳食营养因素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可导致代谢进一步紊乱,从而加速老化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老年患者合理膳食有助于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老年人合理的日常饮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遵循平衡膳食基本原则,长期坚持不懈;第二,符合老年人生理变化特点,易消化,粗细搭配。保持清淡,多食用低脂、低盐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少食多餐。为了补充维生素可多吃水果。禁止饮酒、抽烟和食用刺激性的食物。第三,合理烹调,合理膳食制

2.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综述5000字

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综述 天津市宝坻区中医院内科崔文浩 摘要:老年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患心血管疾病机率多。尤其现在中国老年人逐渐增多,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一大问题,因此要让人们知道老年人保健的重要性,老年人社区诊断必要性,老年人疾病的特殊性,老年人心里的变化性,才能在社区引起高度重视,使社区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都有一个明显的介入,使危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因素得到很好地预防,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关键词:社区卫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老龄化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刘德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年2月第15卷第1期在这里主要介绍了1、流行病学。2、高血压。3、心房颤动的治疗。4、心脏瓣膜病。5、老年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在美国3亿人口中,每年因心脏病和脑卒中死亡约80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小于85岁的人群中,总的来讲,癌症、心脏病与脑卒中所占的死亡比例相当。在8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心脏病与脑卒中所占的比例是癌症的3倍。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占主导地位,从64岁到74岁的人群开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复杂。 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冠心病是主要的致死和致残的原因,在这个年龄组中占死亡的35%。很多大规模的临床随机试验为新的治疗理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不幸的是,高龄是许多临床试验的排除标准。高龄人群会有一些年龄相关的改变影响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表现和对治疗的反应。这些改变包括:‘肾功能下降、贫血、认知功能障碍。由于肾功能损伤

在老年人中高发且对药物代谢至关重要,因此肌醉清除率是经常需要监测的。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经常是不典型的。.早期的介人治疗可以绝对和相对减少老年患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发病6h内进行介人治疗比3 -5 d后收益更多,但是介人治疗导致出血的风险要高。. 随着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慢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心力衰竭越来越受到关注。进行性的泵衰竭和碎死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关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主要是针对这两方面进行。一系列关于神经内分泌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显示了这类药物能够提高生存率、减少住院率。容量负荷过重和循环淤血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 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和脑卒中在流行病学所占的比例很高,而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进步,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也应得到同样的重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对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2]。发达国家经历人口年轻型向老年型发展用了大约30~40年,而中国只用了10 年,2025 年中国65 岁以上老人人口比重估计将达到14%。高血压治疗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尤其在高危患者以及已经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更为突出。高脂血症、脑卒中、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不同分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男性、吸烟、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明确的相关性。因此,纠正各种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但目前除了降脂治疗,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控制这些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有利于遏制退行性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题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室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 (一)主要的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的女性。 2.高血脂血脂异常时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降低,载脂蛋白B增高都认为是危险因素。 3.高血压血压增高与本病密切相关。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 4.吸烟吸氧者(被动吸烟)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 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者本病发病率高。 (二)其他因素 肥胖,缺少体力活动,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的食物者,遗传因素和A 型性格等。还有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胰岛素抵抗增强、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病毒、衣原体感染等。 临床分型 根据病理生理的变化,将冠心病分为两大类: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慢性冠脉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肌病。 心绞痛 (一)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以阵发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特点为: (1)诱因:常发生于过度劳累、焦虑、生气、饱餐、寒冷、上楼、爬坡及吸烟、酗酒等。 (2)性质:压榨样、烧灼感、憋闷感觉,发作时伴有面色苍白、皮肤发冷,或出汗、血压升高等症状。偶有濒死的恐惧感;有些患者仅有心前区不适。发作时患者 被迫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部位:主要位于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环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持续数分钟(3~5分钟),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1次,亦可1日内多次发作。 (5)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中除稳定型心绞痛之外,心肌缺血引起的缺血性胸痛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如恶化性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静息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性心绞痛等。 临床表现:胸痛的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间延长、含化硝酸甘油疗效差;较轻微活动即能诱发,休息时也可发作。

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

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1.当血压大于等于140/90mmHg时诊断为高血压。 2.临床症状:大多数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有的高血压患者会出现下列症状, 头痛、头晕、失眠、耳鸣、手指麻木、颈背部肌肉酸痛、紧张;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出现高血现压危象,短期内血压骤增,并出现头痛、烦燥、心慌、出汗、恶心等症状。 3.高血压有“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有 脑溢血、脑血栓、冠心病、肾功能衰竭。 4.高血压与遗传、精神紧张、压力大、性格、高盐饮食、吸烟、肥胖、酗酒、 缺乏运动等有关。 5.高血压并发症: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肾损害、眼底动脉损害。 6.控制血压标准:一般病人:小于140/90mmHg。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病 人:小于130/80mmHg。 7.测血压时不饮酒、不喝咖啡、不喝浓茶、不吸烟并精神放松;保持室内温度 适宜,安静休息5-10分钟后测量;如果使用水银血压计,坐位或卧位,肘部及上臂与心脏在同一平面;右上臂连续测量数次,每次间隔1分钟以上,取平均值;注意记录测量结果,以便与医生沟通。 8.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合理膳 食可降低收缩压8-10 mmHg,低盐(每天食盐最多摄入6克)、低脂(每人每天烹调用油小于25克,每周吃两次鱼)、低热量饮食(主食每天女性4两,男性6两,少吃甜食,每天最好吃400克蔬菜,200克水果);适量运动保持三原则:有恒(经常地、规律地运动)、有序(循序渐进)、有度(根

据自身年龄和体质适度运动),最佳的运动形式具有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持续时间长,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爬山、登山、球类、健身操等。 9.高血压早晨运动可能使血压急剧升高,易发心脏血管事件,老年人最好选择 傍晚进行锻炼。 10.坚持服用降压药,尽量选用长效制剂,一天服用一次,24小时平稳降压。 如单剂药物降压不达标,很多患者需要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使血压达标。 11.长期服药,监测血压,依血压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解放军第323医院心内科健康咨询电话:84756040

中老年人常见疾病(正文)

冠心病 近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冠心病的发病率确实在逐渐上升。但当前的一种现象是,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冠心病”、“心肌缺血”成为一种“时尚”,只要患者有胸痛,不管是什么样胸痛,都冠之以“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上只要有T波改变,都诊为“心肌缺血”;中老年人不管有无冠心病的证据,普遍给予复方丹参或复方丹参滴丸,谓之“预防”。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对冠心病的警惕性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在冠心病诊治中存在很多误区。这种医源性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老年人冠心病症状不典型,往往误诊为其他疾病。如何了解一些冠心病的科普知识,避免误诊误治,对广大中老年朋友来说,不论对自身健康,还是避免走入误区,都有好处;对广大基层医生来说,进一步掌握冠心病的诊治特点和最新进展,对患者会带来更大福音。 一、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脏是人体的泵,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通过它的收缩泵出血液以供应全身各器官的氧和营养成分。心脏由3条冠状动脉的血来提供心脏做功,即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廻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如果这3条冠状动脉由于多各原因导致管腔内膜增厚、斑块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50%,供应心肌的血液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即所谓的冠心病。正如汽车的发动机发动需要汽油,心脏做功需要冠状动脉提供血液是一样道理。 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心绞痛,中老年人心绞痛主要是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病变所引起,约占心绞痛患者的90%。其他原因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左室流出道狭窄、梅毒性主动脉炎、贫血、甲亢等。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冠脉横截面积狭窄<50%,此时尚不会引起心肌缺血,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冠脉横截面积狭窄≥50%时,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心肌缺血,才称为冠心病。当冠脉狭窄≥70%时,临床才会出现心绞痛症状,因此,现在有入把冠脉造影狭窄≥7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 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有日趋年轻化的趋势,70岁老年男性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15%,女性约为9%。到80岁,老年男性与女性发病率相同,上升为20%左右。 冠心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它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 二、为什么会得冠心病?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在认为冠心病是一个多因素疾病,许多医学上称之为“危险因素”的都可以引起该病。常说的十大危险因素是年龄、男性、遗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或超重、缺少活动、吸烟、社会心理因素。前三大因素是先天性的、不可控的,即无法改变的;后七大因素是后天获得性的,即可控的或可改变的。 (一)遗传因素 无论患任何疾病,内因是主要的,即基因起决定性作用,不管得冠心病或高血压、肿瘤、肝炎等等,都是本身基因存在缺陷或突变。为什么有的人无肉不成餐,烟酒不断,却并不得冠心病或高血压;有的人滴酒不沾,与肉无缘,却照样得冠心病或高血压;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见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doc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一、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中老年人、有家族史、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冠心病的措施: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宜消化,每周最多只吃三个鸡蛋。多吃水果及蔬菜,饮食要均衡。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每日≤6g),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经常运动,但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你的运动计划。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嘱。 三、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四、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 五、冠心病病人在冬春季节中要注意什么: (1)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还要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2)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天气 变化时,注意保暖。 (4)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 (5)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锻炼: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尽量避免奔跑、纵跃,气温高时,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七、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 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危险因素,应该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 每年作一次血压检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检查。 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 八、冠心病是遗传性疾病吗?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单一的饮食结构导致了血压血脂普遍偏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中老年人群中是常见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中老年人群的比例最大,由于心脑血管造成的死亡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在临床和生活中都要对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关注,通过有效分方法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关键词:心脑血管;预防;治疗研究 1引言 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威胁国民生命的”第一杀手”,但是人体中的”C反应蛋白(CRP)”能够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预测,但是科学家发现,我国人民CRP水平只有西方人的50%左右,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CRP水平也在国际标准”低危”范围内。所以,我国中老年人员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2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哪些疾病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血管和从心脏发出的血管疾病。现在危害最大的是供应心脏本身血管的疾

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实际上就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就是突然死亡等。通常讲的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是两大类:一种叫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还有一种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也包括很多,但大家最多见的就是脑出血[1]。脑血管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半身瘫痪。 3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我们现在不仅有这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而且患患者数在不断的增加。为什么?因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不断增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胆固醇高、生活方式不良、缺少运动等,这些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由于大量危险因素的存在,因此冠心病、心血管等疾病的发患者数在增加。 此外还有年龄、遗传因素,这些暂时是无法改变的,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刚才讲的那几个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可以治的,肥胖、抽烟是可以改变的,生活方式的不健康是可以改善的,因此大部分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药物的治疗来改善,改善这些危险因素就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4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4.1预防 4.1.1加强预防措施心脑血管疾病多是由于平时生

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5-09-29T15:29:32.6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作者:周正容 [导读]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通过对心血管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将能够使患者掌握充足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使其自我保护意识得以增强。 周正容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644000) 摘要:目的:探索健康教育方式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方法:将参加治疗的180 位患者分成两组,然后平均无差别分配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而对照组只需要给予常规护理工作即可。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知识教育,观察组成员在教育知识考核前后分差较大,P<0.01 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照组几乎无差异。结论:通过对心血管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将能够使患者掌握充足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使其自我保护意识得以增强。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血管疾病;结果讨论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425-02 引言: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当代社会公民的重要疾病,面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们必须对其做好提前的预防工作。同时,面对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相关的医疗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强化教育工作的宣传,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控制死亡率的提升。 一、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201X 年X 月至201X 年X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0 例,其中冠心病心绞痛100 例,高血压病60 例,急性心肌梗死20 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基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健康教育,然后比对。 2.1 合理的实施教育方案 首先选择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护士,然后对其进行教育理论的培训,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使其阅读相关的材料,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其次,应该通过多媒体对相关的材料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使病人知道所以然,促进教育朝向针对性方向发展,然后在根据病人的实际状况,采取积极的鼓励治疗的方式,使其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的知识,然后对其进行生活指导,督促并鼓励病人,逐渐的走出疾病的心理阴影,重新站起来。 2.2 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入院宣教:在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护士应该帮助患者尽快的熟悉周围的环境,然后了解患者的实际状况,通过微笑服务的方式介绍医院及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尽可能的消除患者内心存在的焦虑、不安等情绪。对于一些重症患者,应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避免其受到外界刺激,对其采取合理的治疗,促使医患双方信任感的建立,将教育活动的开展变得温馨舒适。第二,疾病认识:介绍病名、病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护理计划、疾病控制与变化等。第三,对患者的心理指导:患者在进行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心理情绪波动加大,导致心血管疾病突发的概率增加。面对恐惧与焦虑对患者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尽快的建立信心,帮助其走出阴影,使其能够参加治疗。并对家属介绍相关的事宜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学会控制心态与情绪,学会通过深呼吸等方法自我放松,控制情绪。第四,病情观察:预防三大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通过心电监测,可以随时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心功能变化,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随时备好抢救车,除颤器以预防病情变化。以高素质的服务态度换取患者的放心。第五,用药指导: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叮嘱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吃药。面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该按时定量发放药物,避免隐患发生。第六,饮食指导:心血管患者由于心功能低下,活动少,导致胃肠道蠕动减弱,故要让患者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每日食盐量低于5g。防止便秘,必要时用开塞露、缓泻剂,防止心绞痛发作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监督患者戒除烟酒。第七,活动指导: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劳逸结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d 绝对卧床休息,3~7d 床上活动,8~10d 室内活动,6 周可每天步行、打太极拳等,8~12 周可开始洗衣服、骑车等,3~6 个月后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工作,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结果 通过对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差,发现接近90%的患者都是愿意接受健康知识的教育。通过对观察组的教育前后测试发现,第一次平均分为38 分,第二次平均分就高达85 分,在进行教育的前后,通过统计学计算后发现,P<0.001 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照组的前后两次测验为39.5 分与43 分,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从此可以看出经受过教育的病人,在这段时间中获得了知识。在住院过程中,观察组的成员每位患者仅仅住了28 天的医院,而对照组则高达37 天,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多接受了9 天的治疗。在进行出院满意度的征集调差中,发现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98%,而对照组的仅为80%,从此可以看出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传输,不仅提高了满意度,还拉近了医患之间的关系。 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健康与疾病往往只是一步之遥,在进行医学护理模式的变换中,护士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这个

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2月~6月所收治的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患者,基于年龄所存差异,将其划分为中年组(对照组)与老年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病例为256例,观察组病例为276例,借助于三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检测532例中老年患者,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变化情况、心率变异、心律失常、平均心率以及缺血时间。结果通过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例数明显比对照组高,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患者心肌缺血时间主要上出现于早上0:00~8:00。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疾病病发率也会相应的增加,在临床中对中老年心血管患者实施24h的动态堤心电图检测,便于早期发现患者心肌病变,以此实施早期干预,使患者得到及时且合理的治疗,继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心电图;中老年;动态;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 心血管疾病为脑血管与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在临床上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一般发生于老年患者[1]。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测中,目前常用方式为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其检测的内容主要为患者24h内心电活动信息,利用这种方式便于及早发现患者各时段心律失常与心律缺血变化情况,可提高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2月~6月所收治的532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300例男性,232例女性,年龄为39~80岁。根据年龄所存差异,将532例患者划分为中年组(对照组)与老年组(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与病症等方面所存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2]。 1.2方法借助于三通道动态心电图仪对两组患者实施24h心电图检测,接着借助于计算机来回放,通过计算机中Holter分析软件系统的应用,对所记录的各数据资料实施动态性分析。 1.3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1.3.1心律失常①房性心律失常:阵发或者持续心房颤动以及心房扑动,频发或者偶发反房性期前收缩;②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或者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且短阵室性的心动过速,收缩数30次/h属于频发[3]。 1.3.2心肌缺血①ST段为下斜型或者水平型移超过1mm,且持续时间超过1min;②两次心肌缺血之间相隔时间超过1min,比如心前区疼痛或者胸闷症状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修订稿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室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一)主要的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的女性。 2.高血脂血脂异常时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降低,载脂蛋白B增高都认为是危险因素。 3.高血压血压增高与本病密切相关。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 4.吸烟吸氧者(被动吸烟)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 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者本病发病率高。 (二)其他因素 肥胖,缺少体力活动,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的食物者,遗传因素和A 型性格等。还有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胰岛素抵抗增强、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病毒、衣原体感染等。 临床分型 根据病理生理的变化,将冠心病分为两大类: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慢性冠脉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肌病。 心绞痛 (一)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以阵发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特点为: (1)诱因:常发生于过度劳累、焦虑、生气、饱餐、寒冷、上楼、爬坡及吸烟、酗酒等。 (2)性质:压榨样、烧灼感、憋闷感觉,发作时伴有面色苍白、皮肤发冷,或出汗、血压升高等症状。偶有濒死的恐惧感;有些患者仅有 心前区不适。发作时患者被迫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部位:主要位于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环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 颌部。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持续数分钟(3~5分钟),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1次,亦可1日内多次发作。 (5)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主讲人:陈志文 基本信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发病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分析和预防措施探讨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分析和预防措施探讨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转变,大大增加了我国老 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年群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因此,需根据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以有效控制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保障老年群体的生命安全。 标签:老年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病发率 心血管疾病[1]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包括多种疾病类型,例如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瘤、脑血管疾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可造成死亡。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老年心血管病的患病人数急剧上升,与饮食习惯、吸烟、精神过度紧张、遗传、肥胖、酗酒、运动缺乏等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且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二位影响因素,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防患于未然,做好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老年患者的死亡率。 1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特征的日渐明显,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严重影响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不仅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大大增加了社会负担与家庭经济负担,因此,需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以详细掌握,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预防。老年心血管疾病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因此高危因素如下。 1.1年龄与老年病 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受到年龄的影响较为明显,有研究证明,老年群体随着其年龄的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增加明显。而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数中,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占心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93%。①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病情程度可根据患者血清中的胆固醇来测定,因而血脂异常[3]也属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高危因素,且血清中胆固醇浓度一旦超过标准的话,极易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于粒径较小,因而排列较为紧密,但极易被氧化,被氧化后的产物属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的诱因。②糖代谢异常:属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且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糖耐量异常患者、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脂异常、高血压或者是肥胖等疾病。 1.2饮食不当与肥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