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滋病患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解析

艾滋病患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解析

艾滋病患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解析
艾滋病患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解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研究支原体中的解脲脲原体(UU和人 型支原体(Mh分离率及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试剂盒对1612例患者进行支原体检测,同时对支原体阳性标本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1612例标本中支原体的分 离率为49.8%,其中UU为33.4%, Mh为14.3%,UU+Mh昆合感染率为2.1%。结论通过体外试验检测支原体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用药具 有重要意义,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本地区的耐药率逐渐增 加。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耐药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solation rate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 and mycoplasmahominis (Mh of mycoplasmaa nd the drug resista nee to 9 kinds of an tibiotics. Methods Mycoplasma were detected in 1612 cases of French Biological Mehlia Kit and the mycoplasma positive samples were

given drug sensitive test. Results The mycoplasmaisolation rate was 49.8% amongit UUwas 33.4%, Mhwas 14.3% and the mixed in fectious rate was 2.1%. Con clusi on Detecti ng the drug resista nee of mycoplasma by in vitro test has very importa nt meaning for guidi ng cli nic to choose an tibiotics rati on ally. The resista nee rates of mycoplasmato macrolides and quinolones in crease gradually. [Key words ] uroge nital; mycoplasma; drug resista nee 支原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无细胞壁,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液中生长繁殖,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的主要病原体。有研究报道,NGU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率甚至高于沙眼衣原体[1],而且作为最主要的致病 性支原体UU和Mh对一线药物的耐药性正大幅度提高[2,3],现在对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研究已越来越重视。因此,笔者对近4年来我 院皮肤科性病门诊及妇科门诊的1612例慢性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和支原体培养,并对支原体阳性的标本进行药敏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标本均来自我院皮肤科性病及妇科门诊患者 1612例,其中男678例,女934例。 1.2 标本采集男性取尿道分泌物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2?

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的特征

系统细菌学 课程论文 题目: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魏文凭 学号: 2016304120036 中国·武汉 二0一六年十二月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 摘要:分枝杆菌属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人畜共患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和引起麻风病的麻风分枝杆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类病原菌,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疫情也逐年增加。因此关注分枝杆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农业、卫生和环境都用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分枝杆菌的特征和一些耐药基因的研究。 关键词:耐药机制结核病生物学特征 1、结核病的认识及治疗发展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 tuberculosis)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留性(persistence)[1],有时感染可达几十年,因此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高达180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中国是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和特别警示的高耐药国家之一。 结核病很早就存在,在考古学界,从新石器时代人遗骨中发现有骨结核,古埃及木乃伊中也发现有结核病,说明结核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3400年。在中国历史上,结核病也是广泛流行的,当时称为痨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认识到它的致病菌之前,人们没有治疗的手段,只能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空气清新、气候湿润的地域抑制结核病的发作。在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通过特殊的染色技术,发现了细棒状的结核杆菌,又通过血清培养基获得了结核杆菌,证实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自此对结核病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结核病的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Calmette)和格林(Guerin)在1908年和1919年间,经过230次的传代,获得了一株牛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2]。自1921年首次使用以来,成为有效治疗儿童结核病的疫苗,但对于成人型结核病的的治疗很有限。到了上世纪中期以来,临床上又应用了一些抗结核的药物,如异烟肼(INH)、利福平(RIF)、链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目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一)多重耐药菌定义:主要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范围: 1.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3.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或CRABA) 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 (CR-PA 或CRPAE) 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7.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判断并向临床反馈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监测报告、职责 (一)临床科室职责 1.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后,应主动筛查耐药菌,及时下达微生物送检医嘱,护士正确采集病原学标本并及时送检标本,提高阳性率:医师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

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药敏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发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或接到微生物室电话及检验单反馈后,记录在登记本上,并立即通知主管医师,下接触隔离医嘱,病程记录中体现处理措施:护士在病床标示牌、腕带上放置相应隔离标识,并通知保洁等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感染控制后医师停止隔离医嘱,病区做好终末消毒。 3.转科、手术、特殊检查等护士提前电话通知对方科室,做好交接记录和隔离工作。 4.报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主管医师24小时内通过感染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短时间内(无明显潜伏期的指7天,有明显潜伏期的超过平均潜伏期) 5.发现3例同种病原菌感染的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进行督导及流行病学调查。科主任、护士长:负责落实本科室多重耐药菌各种监测、报告、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二)检验科职责:微生物室进行细菌培养结果确定后,判定结果,对多重耐药菌者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多重耐药及名称代码”,电话通知、院内网上发检验报告,对临床科室和感染管理科进行结果报告,并做好记录。若发现某一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微生物感染病例及VRE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做流行趋势调查及同源性分析。每季度向全院公布-次临床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预警,包括全院和重点科室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情况。有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

支原体感染与药敏分析

来自:杨传松,胡雪飞,廖晚珍. 2379例女性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与药敏分析[J]. 实验与检验 医学,2010,01:77-78. 2379例女性支原体感染情况与药敏分析 杨传松⒈胡雪飞⒉廖晚珍⒉ 【摘要】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支原体(Mycoplasma)感染(主要为南昌地区)与药物敏感试验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支原体试剂盒对2379例疑诊为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2379份标本中,支原体检测阳性1503例,阳性率63.2%,其中解脲支原体(UU)46.0%(1094/2379),UU+ MH(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及MH分别为15.4% (367/2379)、1.8%(42/2379)。药敏结果:支原体对强力霉素(Dox)、交沙霉素(Jos)、美满霉素(Min)的敏感率均在70%以上,另外,UU对克拉霉素(Cla)、四环素(Tet)也较敏感,分别为92.3%、84.7%,但Cla在MH及UU+ MH混合感染时,敏感率较低,仅为2.4%和7.4%;耐药率较高的是环丙沙星(Cip)、壮观霉素(Spe)等。结论本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 为主,其次是UU+ MH混合感染,较敏感的抗菌药为:Dox、Jos、Min,仅UU 感染时还可选用Cla。为减低支原体的耐药率,建议临床根据药敏结果用药。 【关键词】支原体感染药敏非淋球菌尿道炎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无细胞壁、形态上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微生物,由于它们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1]。感染人类的支原体有十余种,女性生殖道以人型支原体(MH)及解脲支原体(UU)最常见。MH感染多引起阴道炎、宫颈炎和输卵管炎,UU多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non-gonococcal urithritis,NGU)。支原体多与宿主共存,不表现感染症状,仅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会性感染,且常和其他致病菌共同致病[2]。大量的研究证明UU与自然流产、先天缺陷、死胎和不孕症有关[3]。支原体感染还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日趋上升且耐药株增多,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为了解本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作者对来我院就诊的2379位女性患者宫颈分泌物做支原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作者单位:1.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5级医学检验系 2.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作者简介: 杨传松(1984.04.21),男,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5级医学检验系学生. 通讯作者: 胡雪飞,E-mail:hxf123666@https://www.doczj.com/doc/da15375689.html,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09年1月~6月来我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的2379例女性 患者,进行宫颈分泌物检测。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 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B) A 应穿隔离衣 B应当实施手卫生 C 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D 以上都不对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C) A 可同时收治不同耐药菌感染病人 B 不必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C 应当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D 经患者同意可挂隔离标识 3.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做的哪项 是错误的?(D) A 及时脱去手套 B 及时脱去隔离衣 C 及时进行手卫生 D 以上都无必要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B 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C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D 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5.以下多重耐药菌与代码不正确的是哪一个(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D多重耐药菌(MRSA) 6.对确诊或疑似的MDRO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那种隔离措施( A ) A 接触隔离 B 空气隔离 C 飞沫隔离 D 消毒隔离 二、多项选择

1.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 患者的哪些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ABCDE) A 溃烂面 B 血液和体液 C 分泌物 D 伤口 E 正常皮肤 2.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何处理?(AC) A 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B仅用清水擦拭 C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D 以上都不用 E 没必要处理 3.医务人员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当实施手卫生?(ABCE) A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B 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 C 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 D 处理清洁物品后 E 摘掉手套后 4.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那些细菌实施目标性监测(ABC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D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E 表皮葡萄球菌 5.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那 些部门采取有效措施(ABCDE) A 医疗 B 护理 C 检验 D 感染控制 E 后勤 6.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ACD) A 首选单间隔离 B患者安置无特殊要求 C 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D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 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E 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不必单独安置 7.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E) A 室内清洁消毒时,要用专用的拖把、抹布。 B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具如血压计、体温表等专用。 C 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及时杀灭细菌,防止传播。 D 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要及时通知院感科,对患者进行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

表12组喘鸣音、呼吸困难消失及住院时间比较d 组别喘鸣音消失时间呼吸困难平均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对照组6.345.528.05 治疗组3.523.626.50μ37.9541.0422.40 P<0.001<0.001<0.001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9235441386① 治疗组925830496注:①与治疗组比较,P<0.01。 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少纤毛-黏液之间的吸附,降低痰液黏稠度,使黏稠痰液变稀,有利于分泌排出,从而发挥祛痰作用;还能解除组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轻黏膜充血和水肿,缓解气喘症状,对咳嗽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其药理作用尚有支气管递质释放抑制作用,故现有许多学者将其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李大刚等[3]应用培美他尼联合前列腺素E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急性Ⅱ型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患者,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动脉血气及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经培美他尼治疗后疗效显著,除发现极少数患儿应用后出现面部潮红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且观察发现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即可避免此反应发生。提示培美他尼可作为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5-266 [2]胡亚美,诸福棠,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200 [3]李大刚,孙钦成,程兆忠.培美他尼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5,25(10):15-16 [收稿日期]2011-08-20 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 陈宏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为临床有目的性地采取治疗及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进行调查,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结果共调查病例20507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2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93例,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9例。结论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及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5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12)05-0510-02 医院感染[1]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2](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MDRO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近年来MDRO医院感染有逐渐增加趋势,应用常用抗菌药物效果并不理想,MDRO已成为临床治疗、预防和控制的难题,通过对我院发生的MDRO感染特点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有目的性的采取治疗及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对2010年1—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鲍曼不动杆菌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进行调查。病例组选择为MRSA、VRE、至少要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其以上的鲍曼不动杆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ECO)、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对照组选择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耐药少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3类或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非产ESBLs ECO及KPN。 1.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确定。填院内感染卡上报感染控制科。 1.3菌株鉴定对感染患者的痰液、气管刷洗液、尿液、伤口分泌物及血液的1033株细菌,使用法国梅里埃ATB细菌鉴

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许代娣, 蒋湘林, 陈全根 作者单位:许代娣(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蒋湘林(广西兴安县妇幼保健院), 陈全根(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刊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年,卷(期):2001,15(1) 被引用次数:95次 参考文献(4条) 1.罗春燕;李关武;肖志莲71例女性不孕症的淋球菌、CT、支原体的检测及疗效分析 1997(06) 2.杨欣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精液不液化症的相关性研究 1998(04) 3.陈琳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和去除 1999(02) 4.翁智胜;罗迪青;陈志和UU对12种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 1999(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姜晓晶.袁会敏.邓燕杰.刘玉兰.常得安.马宁美满霉素在临床妇科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的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1) 2.叶联顺.万凌女性不孕不育与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及淋球菌感染的相关性[期刊论文]-重庆医学2004,33(9) 3.陈雪梅.施永鹏.韩临晓.唐云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和双极汽化手术应用于不孕不育150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6) 4.田秉星.蔡秀水.李祥云“化湿消抗体汤”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30例[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2) 5.贺锐.HE Rui兰州地区不孕不育患者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性的分析[期刊论文]-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6) 6.陈和平.刘鸿.王有华.蔡宝新.叶联顺.李川海.李璐监测管理不孕不育妇女的可行性探索[期刊论文]-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10) 7.谢南.朱小诚微板核酸杂交技术对江西地区HCV基因分型的观察[期刊论文]-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43(5) 8.吴艳.钟路.赵英.符克英.陈汝.王海枫.符生苗海南地区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殖免疫性抗体检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7) 9.王谨.于惠卿美满霉素治疗支原体阴道炎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交通医学2001,15(1) 10.王维鹏.金正江.WANG Wei-peng.JIN Zheng-jiang不孕不育患者解脲脲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 引证文献(95条) 1.吴艳梅1741例不孕不育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期刊论文]-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8) 2.张梅光.孙冬某市支原体感染及与HIV共感染后支原体耐药性分析[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2) 3.曲艺.张玲性病支原体感染150例药敏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18) 4.刘洪珍浅析阿米巴性子宫颈炎的治疗[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0(23) 5.王来英.孙兰英.任小惠.曹爱华.石丽君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结果分析[期刊论文]-皮肤病与性病2008(2) 6.林忠.卓义丹.李燕华药物联合Leep刀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3) 7.蔡涛.李惠.欧阳鸣.单葵.周汛.陈爱军.陈瑾解脲支原体及合并人型支原体感染对11种抗生素的药敏分析[期刊论文]-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7(6) 8.何湘甲砜霉素与强力霉素联合治疗支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1)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勇李传友许绍发 【摘要】在人类的传染病中,结核病死亡率最高。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I而且估计每年有 920万的新发病例,更为严重的是全世界1/3的人口都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耐多药结核患者已占20%.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递增。因此.明确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不仅能够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找到抗结核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控制结核病疫情.减轻患者的负担与痛苦。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细胞壁;分子机制;外排泵 ProgressondrugresistancemechanismofMycobacterlumtuberculosisSUNYong,LIChuan—you,xuShao-fa.DepartmentofBacteriologyandImmunology。BeijingTuberculosisandThoracicTumor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1149,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LIChuan—you,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D研 XUShao-fa,Email:xushaofa@263.net [Ahtmct]Inhumaninfectiousdiseases,themortalityoftuberculosisisthehighest,abouttwomillionpeopledieoftuberculosiseveryyear.Itisestimatedthatnewcasesare9.2millioneachyear.Moreseriously,onethirdoftheworld’spopulationhasbeeninfectedwith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ccordingtO WHOstatistics,patientswithmultiple-drugresistancetuberculosisaroundtheworldhaveaccountedfor20%.andthenumberisincreasingyearbyyear.Therefore,aclearmechanismofresistance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annotonlyestablisharapid.sensitiveandaccuratedetectionmethod,butalsofindantituberculosisdrugtargets,developnewantituberculosisdrugs。controltuberculosis,andreducetheburdenandsufferingofpatients. [Keywordsl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Drugresistancemechanism;Cellwall;Molecular mechanism I Effluxpump 目前对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性机制研究很多,但主要有 3种观点:①细胞壁结构与组成变化,使细胞壁通透 性改变。药物通透性降低.产生降解或灭活酶类。改 变了药物作用靶位。②可能存在耐药质粒或转座子 介导的耐药;在MTB中己经发现了活跃的药物外 排泵系统,外排泵能将菌体内药物泵出,使得胞内药 物浓度不能有效抑制或杀死分枝杆菌。从而产生耐 药性。③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多见于其基因组上 编码药物标靶的基因或药物活性有关的酶基因突变 I)()ll10.3760/cma.i.issn.1673-436X.2010.024.009 基金项目l同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l0003—005) 作者单位1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细菌免疫 学室(孙勇、李传友).胸外科(许绍发) 通信作者l李传友.EmaillI.chuanyou6688@hotmail.corn 许绍发.Emaillxushaofa@263.net ?150l?.综述. 所造成。目前对结核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基因的突变上。本文就这三个方面与耐药机制关系作一综述。1MTB的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变化 MTB的细胞壁和其他细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肽聚糖主要由N一乙酰葡萄糖胺和N一乙酰胞壁酸组成,类脂质含量超过60%,而革兰阴性细菌类脂质含量仅占20%左右。类脂质是一类复杂的复合物,它赋予MTB表面疏水性,含有分枝菌酸、索状因子、多糖类、磷脂、蜡质D等[1】。分枝菌酸是MTB和棒状杆菌属独有的结构,主要由22—24碳短链和40-64长链分枝脂肪酸组成.分枝菌酸层能形成有效的屏障。使MTB免受溶菌酶、自由基等损伤。抵抗亲水性化合物或抗生素的攻击。而阿拉伯半乳聚糖层又能阻止疏水性分子的进入。此外。分枝杆菌细胞壁上有选择性阳离子的孔蛋白.能有效控制或阻滞亲水性小分子的扩散,大大降低了化合物的渗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先用窄谱后用宽谱,先用低级后用高级的原则,根据药物敏感实验,正确、合理地选择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 临床科室对疑似或怀疑感染的病例,应及时相应的,血、尿、分泌物,等标本送检,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报告单上标注提示后通知临床科室,并由检验科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由医院感染控制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多重耐药菌报告流程 各科室经治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主任,同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医生应在科室内设立《多重耐药菌登记本》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 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各科室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科病房、

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病人床头卡、病历夹及患者一览表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 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3.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4.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 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 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 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 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 细菌名称 标本名称 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

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 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 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 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 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病程中对多重耐药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分析记录的病例57份,记录合格率81.43%。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前期用药与药敏结果不一致,未做具体分析,也未更改用药,(2)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

种(万古霉素)作局部用药。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未记录培养结果和用药情况、更改用药未记录分析、对多重耐药菌的性质未做具体分析(考虑为致病菌、定植菌或污染菌)。 表三: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和或记录存在问题 五、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科室管理存在问题: 1、第三季度多耐患者临床管理经督查仍存在许多问题,涉及科室有脑外、心胸、肝胆、骨二、泌外、肾内、东呼吸、西呼吸、东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血液肿瘤、东神内、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皮肤、微生物等18个科室。主要存在问题: (1)不能及时开立隔离医嘱;不能及时上报多耐报告卡; (2)抗菌药物使用、多耐培养结果无分析记录; (3)多重耐药患者解除隔离未进行讨论; (4)多耐患者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无隔离标识等); (5)MDRO定植或感染患者,转科、转院、出院时,未在转科交接单或出院小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检测与分析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检测与分析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检测与分析* ·论著·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检测与分析* 刘调侠1 张晓瓒2 李 延琴1 (铜川市妇幼保健院1.儿科;2.检验科,陕西铜川727007)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患儿中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及耐药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基因分型特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铜川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以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首诊确定MP感染的住院患儿120例。通过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体外培养及核酸检测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测定多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离出耐药菌株。根据药敏试验鉴定结果分为耐药组(n=98)和非耐药组(n=22),比较耐药组与非耐药组患儿临床特征;将耐药组98例患儿 依据初选抗生素种类分为初选阿奇霉素或红霉素组(n=78)和初选头孢或青霉素类(n=20),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将耐药菌株的23SrRNA基因序列与标准珠相比对,研究耐药 菌株的23SrRNA基因突变位点。结果120例经临床诊断为MP肺炎的患儿中,98例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提示为耐药支原体肺炎,对大环内酯类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组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后发热时间均较非 耐药组长(PP>0.05)。耐药组与非耐药组之间预后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P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耐药机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患儿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肺炎具有年龄分布特征和季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差别较大。儿童MP感染主要以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关于MP耐药现象的报道较多[1]。本研究通过对铜川地区住院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检测与 分析,以期对临床MP肺炎的诊治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 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以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首诊确定MP感染的住院患儿120例,其中男性患儿64例(53.33%),女性患儿56例(46.67%)。MP肺炎诊断标准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有发热、持续剧烈咳嗽、肺部啰音等呼吸道症状及体征,伴胸部影像学单侧或双侧异常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抗原阳性,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程初期未发现其他病原感染的证据。排除标准:①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②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③既往患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先天性或继发性免疫抑制或缺陷、肾脏或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等,既往1个月内接受住院治疗。④既往有重症肺炎病史仍未痊愈。⑤病历资料不完整。纳入本研究的病例均已获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依据是否耐药分为耐药组(n=98)和非耐药组(n=22);依据98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別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消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

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必须实施隔离措施,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如VRE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4、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5、完成诊疗护理操作,离开房间前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 6、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疗护理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手消毒。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各型试题] 一、名词解释 BCG acid—fast bacilli OT(old tuberculin) 结核菌素试验传染性免疫麻风细胞 二、填空题 1、结核分枝杆菌常用染色,呈色。 2、对人有致病性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和。 3、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常用培养基,形成菌落的时间需 4、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和抵抗力较强。 5、结核分枝杆菌对湿热较敏感,在液体中加热0C min即可被杀死。 6、结核分枝杆菌成分中可引起机体发生超敏反应的是和。 7、卡介苗是用菌制备而成的疫苗。 8、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和。 9、最常见的结核病为。预防结核病可接种。 10、抗结核免疫属于免疫,亦称免疫。 11、结核菌素试验所用的试剂有和两种。 12、结核分枝杆菌侵人机体的途径有、、等。 13、麻风分枝杆菌主要是通过与传播。 14、从麻风的临床病理表现分为型麻风和型麻风。 三、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酸染色,呈红色 B、专性需氧,生长缓慢 C、菌落表面粗糙呈菜花状 D、耐酸碱,在6%H2S04或4%NaOH中可存活3Omin E、耐煮沸。1OO0C5min才死亡 2、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A、大肠埃希菌 B、丙型链球菌 C、脑膜炎奈氏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3、结核分枝杆菌经抗酸染色后呈红色是因为 A、所用的碳酸浓度过高,不易被脱色 B、结核分枝杆菌含脂质较多,盐酸酒精不易使之脱色 C、脱色所用盐酸酒精PH过低,不易使结核分枝杆菌脱色 D、美蓝不能用于染细菌 E、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含糖多,不易被酒精脱色 4、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殊培养基主要应含有 A、足量的小分子蛋白 B、供给合成脂类的成分 C、大量无机碳源 D、表面活性物质协助营养物质进人菌体 E、微量元素 5、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索状因子 B、磷脂 C、分枝菌酸 D、腊质 E、硫酸脑育脂 6、与结核分枝杆菌抗干燥有关的是 A、胞壁致密 B、壁中脂质多 C、有芽胞 D、含耐热酶 E、以上都不是 7、结核分枝杆菌侵人机体的途径,不可能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破损的皮肤 D、泌尿道 E、节肢动物叮咬 8、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无关的是 A、磷脂 B、硫酸脑背脂 C、索状因子 D、腊质 E、内毒素 9、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特点是 A、以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 B、以体液免疫为主 C、为有菌免疫 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 E、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10、卡介苗是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E、保持免疫原性,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11、常用的卡介苗接种方法是 A、皮内注射 B、皮上划痕 C、口服 D、皮下注射 E、肌肉注射 12、结核分枝杆菌的哪种变异用于制备疫苗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第一季度总结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第 一季度总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多重耐药菌实施监管与改进总结通过实施对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可以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在我院的流行分布情况,为加强对医院多重耐药菌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管理,可以将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查找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今年1-3月多重耐药菌个案登记共26例,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泌尿系感染5例,伤口感染2例。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鲍氏不动杆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大肠埃希菌14例。其中感染例数前2名的科室分别为重症医学科,骨五区。 今年1-3月,根据多重耐药菌个案登记个案,医院感染管理科总结如下: 一. 存在问题 1. 个别感染患者床边未配置快速消毒液。 2. 个别医生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3. 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 个别病区对感染患者未限制其活动范围。 5. 个别病区工作人员不熟悉隔离控制措施。 6.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二. 整改措施

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特别是严格管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纠正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 2. 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3、医务人员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与病人直接接触或使用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和日常用品做到严格消毒及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物品及医疗器械如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在每次使用后须擦拭消毒。 4. 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制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5. 隔离期间限制病人活动范围,在隔离间或床头卡及病历夹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三. 效果评价 1. 临床科室提高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 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