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摘要:幼儿德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中的核心。本文从幼儿德育的定义、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幼儿教育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及当前形势政策就幼儿德育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丰富了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关键字:幼儿德育,德育内容,德育意义,德育方法

1 幼儿德育概述

1.1 幼儿德育的定义

我国古往今来一直奉行以礼待人,可见德育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重视。德育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最终的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地不断交融,德育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使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变得更新、更全以及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幼儿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幼儿德育的准确界定,是做好幼儿德育的第一步。

虽然我国在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但是“德育”,即“moraleducation”这个概念最早却是由西方引入到我国。从最开始的争论不休,到近几年教育界对德育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目前,学者们将“德育”的概念定位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就是指一种“大德育”,即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总称。而狭义的德育即专指学校教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我国,许多人更趋向于前一种广义定义,认为德育应该包含有更多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德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认为“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另一种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德育“既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是培养幼儿道德性(德性、品德)的教育,又可定义为是成人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进幼儿道德自主建构的教育。”上述三种观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

们的目的都是旨在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即树立良好的幼儿道德品质。

综上,幼儿德育与德育不同,它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文章中所说的幼儿德育应该是一种“大德育”,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的教育过程。

1.2 幼儿德育的目的和内容

1.2.1 幼儿德育的目的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的培养也是个体道德发展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是不可言喻的。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德育发展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体今后的生存发展,其发展目的是结合实际,采取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对其实施品德教育。而《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这是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中的“五爱”及其对幼儿行为规范等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2.2 幼儿德育的内容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都决定这幼儿德育的内容。现阶段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三热爱”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热爱”即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就要从培养和发展孩子关心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周围小伙伴做起,今儿扩展到热爱和关心家长、教师、学校、祖国的崇高感情。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到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培养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的良好品德。第三,要培养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的,而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环境所构成的一个大的关系网。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能否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幼儿园生活是一个集体生活,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生活,是我

们幼儿生活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为了让我们的幼儿适应幼儿园,教师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起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理解他人,掌握与人合作、交往的基本技能。最后,要让幼儿形成必要的社会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一个大环境中,必须遵守必要的社会规范,以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和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幼儿作为我们社会成员中的一员,也必须遵守我们的社会规范。规范的习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最好是从小就开始有目的的训练,因此,幼儿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也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期,幼儿应当做到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

2 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

2.1 对幼儿进行德育是古今育人的基本需要

重视幼儿的德育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教育传统。“做人”是中国传

统教育的核心。中国历代注明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把“做人”教育作为时间的主要任务,吧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作为他们的教育主旨。这点从古代启蒙的“三、百、千”就可以充分的看出。到了近代,蔡元培则提出了“公民道德教育0的教育思想”认为“国民教育及实力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对孩子的道德培养。他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并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四有人才”的培养要求。江泽民继续并发展了邓小平的基本治国方略,明确强调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这就把道德的说服力与劝导力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一个人只有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这充分说明了新一代的党中央领导对道德的重视。

2.2 对幼儿进行德育是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有身体、智力、品德、性格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品德和性格发展的重要性有必要单独阐述。品德和性格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数教育家都认为意志比天资重要得多。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感知、观察、注意、想象、思维、记忆等处于活跃状态,并能承受一些困难与挫折。性格是人的个性的最重要方面,是由情绪、理智、勤奋等多方面的特征所构成的。良好的性格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心理力量。性格的理智特征可以使幼儿在感知方面能按自己的需求去感知事物,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具有稳定的注意力和良好的注意品质;在思维方面表现出能提出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勤奋的性格,能促进儿童体力、智力的各个方面经常得到锻炼。性格活泼开朗就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加各项活动,积极与成人及同伴交往,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婴幼儿时期已开始显露出性格的某些特征,并在周围成人和小朋友的接触中逐渐形成,因此,应重视幼儿性格的培养。

2.3 向幼儿进行德育是当前生育政策下子女情商培养的需要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事实,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情况现状: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腥味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失,由于家人的娇惯、溺爱,养成了孩子粗暴、任性、行为无约束。而这些,都是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下产生的。优越的环境和过分地照顾,以及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使得幼儿产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而随着“二孩”政策的逐步实施,一方面,由于有人分享,会使得之前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得到改善。然而在另一方面,对幼儿道德水平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与自己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相处,将是幼儿道德的重要体现。孩子道德水平如果不过关,不仅不利于两人的身心发展,更有甚者,会造成家庭悲剧。所以,在新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幼儿的与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3 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

德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实施手段,鉴于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所以幼儿德育必须适合

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充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的教育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要有意识地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入手,逐渐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及个性。对幼儿这一特殊对象来说,游戏是我们对其进行教育的最主要的方式,将德育寓于游戏中,帮助幼儿更加顺畅地吸收德育的精髓。例如,在进餐时,老师安排幼儿发餐具,培养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并在进餐期间不断的提醒幼儿吃饭时不剩饭菜,吃完后自觉将餐具放入回收桶中,培养幼儿独立的能力;在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脱衣服睡觉,并将脱下的衣服整齐的叠放在床头,起床时自觉地整理床铺,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将德育目标与之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幼儿德育发展。

3.2 重视榜样——强化的作用

榜样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可以让幼儿跟随榜样的示范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这一现象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幼儿期望得到认可,特别是来自老师、家长和小伙伴的认可,这种期望得到认可的渴望促使幼儿主动向榜样学习;二是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模仿行为的种类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增加,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在观察模仿中习得的。榜样的来源可以从家长和老师两个方面获得。从教师来说,教师自身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老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最多,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可,会主动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以求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从家长来说,家长事实上是孩子第一启蒙老师,孩子从出生后就一直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的言行举止也时时刻刻地受到孩子的关注。因此,家长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遵守承诺,言而有信,与幼儿园老师一起,共同帮助幼儿德育的发展。

在幼儿阶段,孩子对自己所模仿的行为没有一个客观、独立的价值评价标准,因此,他们不清楚自己所模仿行为是否受到社会的期许,也许有的是值得肯定,有些是需要改正的。这时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就需要对幼儿的积极行为进行即时的强化,使偶然出现的行为成为习惯,从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培养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3.3 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

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可以说是幼儿晚期,即幼儿从他律道德判断向自律道德判断所转化的时期。所谓关键期就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某一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对这一刺激进行正确适应的对待,其行为的习得就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如果缺乏这一刺激的影响,其行为的习得将受到阻碍,甚至影响今后的正常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幼儿晚期即6-7 岁时,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如有意识地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具体感人的情景,使孩子接受、消化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提供丰富充足的资料,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在听故事、唱儿歌、看动画片等活动中接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我们的家长和幼儿园也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保持相同的道德观念,对幼儿德育发展具有同步性,由此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让幼儿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3.4 家庭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

家庭在儿童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生活目标的确立、人生理想的形成等方面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从一出生就直接接受父母的哺育和教养,他们对父母有着极强的依赖性,甚至不愿意离开父母,父母的方方面面都对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直接关系着他们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而且,在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下,也有助于家长缓解工作后的身心疲惫。同时,家长也应该在孩子的交际中引导孩子,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和合作能力等。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美好、善良的品德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才。

4 结语

幼儿德育的工作是一个连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给幼儿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他们也无法理解,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从自身做起,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幼儿的各个方面,从具体事件入手,由小到大的将德育内化成幼儿自身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于佳. 对幼儿德育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陈雪梅. 对幼儿园德育的思考[J]. 教育艺术,2015,08:30.

[5]杨行,成云. 关于我国幼儿德育的几点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2.

[6]王育. 济南市城区幼儿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8.

[ 7]伍海虹.论当代幼儿德育内容的新亮点及有效方法[J].生活教育,2011,10:85-87.

[8]丁红涛. 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 甘肃教育,2011,10:32.

[9]郑伊凡. 幼儿德育与家庭教育关系探究[J]. 成功(教育),2009,10:149-150.

[10]陈俊,卢清. 幼儿德育方法探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04:119-1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