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考试题目

哲学考试题目

哲学考试题目
哲学考试题目

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

易出题的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列宁)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如何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恩)

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马、恩)

2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恩)2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

2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维,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恩)

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马、恩)

2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2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

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马、恩)

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

3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3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

3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

3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恩)

3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恩)

3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马、恩)

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三、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荀子)

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四、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

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尢为也。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五、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有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物先”。(朱熹)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六、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八、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庄子)

2、“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惠施)

3、“坚白离”,“白马非马。”(公孙龙)

4、“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5、“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巴门尼德)

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7、“飞矢不动。”(芝诺)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2012年秋期高二年级期中模拟考试 政治试题 注意事项:1、本考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2、Ⅰ卷和Ⅱ卷的答案都必须书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 3、本考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 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 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2.每年的11月第3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之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哲学的学习,是因为它是() A.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哲学家思维活动的科学总结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

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

淄博六中生活与哲学综合试题(一)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 1.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 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C.②④ D .③④ 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 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 “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6?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7?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 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qgn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8?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 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 .①②B?②③C.②④ D .③④ 9?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 A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科学 B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已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身 2、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析学的贫闲》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 )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1 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周同的世界成为可能。可见( )- A、哲学就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科学家只有学哲学.才能取得辉煌成就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4、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 ) ①哲学可以代替艺术②艺术受到哲学的影响 ③哲学对艺术具有指导作用④哲学是万能的,没有哲学就没有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一定科学 B、前者是自觉形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理论论证的零散的观点 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D、前者是人人都有的,后者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 6、下列能够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的有( ) ①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就是方法

哲学练习题(附答案)

哲学练习题: 3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C)、A实践就是沟通主客体关系得桥梁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 37、下列活动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得就是(C)。 A、到教堂祈祷 B、读书 C、做科学实验 D、思考问题 3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得本质就是(A)。 A、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得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得思维创造D、主体对客体得实践改造 3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根本区别就是(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现象,理性认识反映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5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得就是__A__; A、事物发展得动力与源泉B、事物发展得状态与形式 C、事物发展得趋势与道路 D、事物发展得过程与结果 52、事物得肯定方面就是__B__; A、事物得积极方面 B、决定事物当前得性质,保持事物存在得方面 5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得就是__A___; A、量变就是质变得前提 B、质变与量变相互渗透 C、质变体现量变得成果 D、质变为新得量变开拓道路 55、认识得客体就是指__A___; A、主体实践与认识得对象 B、主体创造出来得对象 C、外部自然界D、客观存在得事物 60、“扬弃”就是指 C ; A、抛弃 B、否定一切 C、既克服又保留 D、既前进又倒退 61、“人得智力就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得、”这句话说明 A ; A、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B、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C、人得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界得能力 62、矛盾就是指__D____; A 、斗争B、运动 C、发展 D、既对立又统一 63、矛盾同一性得相对性就是指__A__; A、对立面得同一就是有条件得、暂时得 B、同一性就是游移不定得 C、质变中没有同一性 D、矛盾转化过程中没有同一性 65、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在__B__; A、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得 B、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完整地表现出来得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 试试题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2013—2014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水滴石穿”“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说明() A.哲学产生于寓言故事 B.哲学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哲学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D.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有一个小煤窑经常发生安全事故,该企业主不是采取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力度,而是率领全体矿工到寺庙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下列说法蕴含的哲学道理与该企业主的作法相同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夫至尊莫过于天,天之变莫过于日蚀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记亡,治而不忘乱 3.我国将于2013年11月启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并于12月31日前完成此次普查工 作。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国家这样做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办事情要坚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2012年6月18日,张德江同志在参加他所在的重庆市第四党代会江北、大足、开县代表团审议讨论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大会报告的主题,加大科学发展力度,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全面开创重庆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之所以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因为科学发展观() ①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②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③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④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十二五”期间,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力日趋强化,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此回答5—6题。 5.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出人意料”。这体现了()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捉摸不定的 ③物质世界在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④物质世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2021-2022年高三下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缺答案

秘密★启用前 2021年高三下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缺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类思想史上出现过大批魅力四射的哲学家,他们以精湛思想和超人智慧引领时代,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门学问像哲学这样,使众多思想精英沉醉其中。哲学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魅力? 首先在于“爱智”,是聪明和智慧之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俞吾金先生则认为哲学应该起源于惊奇的惊奇,它对具体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研究哲学首先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哲学还具有独特的本性和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它不以实证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具体科学的价值基础。如果具体科学询问的是事实,那么哲学询问的则是价值。具体科学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从已知探求未知,可以用实验手段证实或证伪。具体科学的这种求实本性,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容易把人挡在门外。哲学的对象则至大无边,是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理论思考。它所提供的不是具体

的部门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真善美的广阔境界。哲学不需要也不具备实验手段,它所凭借的是知识、理念、玄思及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这种先天特性使得任何对世界、历史和人生有所感悟的人都可以跨进哲学的门槛。人生在世,波折起伏,不仅要渡过实践的难关,还要反思自己的境遇。不论现实多么严酷,人都祈望有一个舒畅、和美的精神世界。哲学是文化的灵魂、思想的寓所,是人在精神上求得解脱的希望园地。哲学以其宽广无垠的胸怀,任凭思想驰骋。所以,哲学先天就对人有巨大亲和力,是大众的学问。当年德国制革工人约·狄慈根最早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范畴作为自己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赞扬。哲学的这种开放性和人文性是其魅力的根本所在。 哲学能够拓宽人的视野,开启探求事物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新境界。人们的日常经验认识面对的是具体问题,追求的是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经验认识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经常囿于事物的现象而忽视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以现象进入人的视野,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认识规律。哲学在本质和现象的矛盾统一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人的认识插上新的翅膀、跃上新的高度。 哲学具有寻根探源的彻底精神和反思批判的本性。哲学发端于人类对事物本质永不停歇的探求和追问,既不满足于表象的感知,也不停留在经验层面,总是追问现象之后的本质、偶然之中的必然。无论什么事物,一经哲学思维的过滤,就呈现本质性和深刻性。所以,现在除了传统哲学,教育、法律、艺术、管理、经济等学科也纷纷从哲学层面进行研究思考,显示了哲学揭示本质、认识规律的巨大魅力。哲学魅力还表现在它的反思和批判功能上。哲学总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不断拷问事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总是包含否定理

2020届生活与哲学选择题训练一

2020届生活与哲学选择题训练(一) :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每题3 分,共64分) 1、中共临洮县委副书记柴生芳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中央追授他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全国广泛开展向柴生芳同志学习的活动。柴生芳同志的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 A .社会对他的尊重和满足 B .全国广泛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C .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 .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2、俗话说:“天地间有杆秤,老百姓才是那定盘的星。”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A. 群众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C. 劳动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观点是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旧题新做”“新题旧做”是一位高三学生总结的做题心得。所谓“旧题新做”就是考试中遇到以前做过的题一定要注意与旧题不一样之处;所谓“新题旧做”就是遇到从未见过的题,一定要用旧题的通用经验去借鉴。该心得体现的哲理是 A .系统优化的方法 B .量变与质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原理 C .一分为二的方法 D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4、“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这一法则要求我们 A .关注事物的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B .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立足全局 C .关注细节,发挥部分的决定作用 D .杜绝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5、2017年1月3日,国家教育部发函至各省教育厅:要求将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所有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体现了 A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途径 B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哲学考试复习题

卷A一判断10分;二填空10分;三名词解释1世界模式论P60 德国哲学家杜林用逻辑形式或范畴来构造现实世界的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它是杜林全部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杜林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和思维的一般原则。世界的模式是先于现实世界存在的思维原则,是永恒、没有矛盾绝对的。现实世界一切都是由世界模式的原则构成。这些原则一被人类发现,就可以用来说明一切,只要把它们套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应该和这些原则相适应。杜林从他的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出发,认为在物质世界“出现”之前,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则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原则发展、推论,构成了世界模式,其后才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与这些原则相适合。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反杜林论》中批判了这种臆测。(1)批判杜林从思维中“引出”世界统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2)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观点,阐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德辩证唯物主义原理(3)揭露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抄袭黑格尔的《逻辑学》。 1、黑格尔名之恶的无限性P76—77(杜林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出发,他的“无限性”概念是用思辨的方法在头脑中虚构出来的,是靠逻辑推论出来的,是被黑格尔批判过的抽象的无限性,即恶的无限性。)指形而上学的无限性。黑格尔把无限性分为“真正的无限”(“好的无限”)和“否定的无限”(“坏的无限”)两种。“否定的无限”、“坏的无限”就是恶的无限性。他认为“真正的无限”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本身就包含着有限,它存在于绝对精神之中;“恶的无限”只是对有限事物加以简单的否定,是有限事物的无穷重演,这种恶性重演从来没有离开有限事物的范围,因而是恶的无限。列宁在读黑格尔《逻辑学》中这两节时,也用自己的话对恶无限作了概括:“恶的无限性——是这样一种无限性,它是在质上和有限对立的,是和有限性没有联系的,和有限性隔绝的,似乎有限是此岸的,而无限则是彼岸的,似乎无限是站在有限之上,是在有限之外,而事实上他们有限和无限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统一的。……” 2、时间和空间P84辩证唯物主义人为时间是指物质的持续性,空间是指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未来就是,而且按着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无论是向前或是向后,向上或是向下,向左或是向右”。 3、康德P166不可知论者的代表,其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康德承认在认得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即他所谓的“自在之物”,但“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达不到的“彼岸世界”。他认为感觉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发生的,但感觉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4、蒙昧主义(启蒙运动前,包括.......)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是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否认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反对科学知识,宣扬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认为人类在原始的“自然阶段”一直是”自由的、健康的、诚实的和快乐的”,由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使人类堕落了,从而成为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主张整个人类历史应倒退回去,回复到人类原始的蒙昧状态。蒙昧主义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于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 四简述1弗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他没摆脱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局限?P170—173 恩格斯指出,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庸俗唯物主义,丝毫没有超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范围。他们非但没有把唯物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一步,反而把其拖向后退了。 费尔巴哈认为,在说明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来源时,应该以唯物论做基础。而庸俗唯物主义者把人脑产生意识看做是肝胆分泌胆汁一样,他们不是把唯物论当做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而是当做大厦本身,推广来说明社会历史,费尔巴哈反对这种观点,因此,他就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弗尔巴哈这样做,实际上是吧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他不懂得一般和个别既相联系和相区别的道理。 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第一个缺点,是他没有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他受到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后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分不开。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是没有把唯物主义学说贯彻到历史领域中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仍然是唯心主义。他认识到唯物主义应当成为各门科学的基础,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本身,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把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协调起来。造成这一缺点的原因在于,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由于长期在乡村过着隐居生活,脱离实践,使他不能在与论敌的论战中和与朋友的讨论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转变原来的阶级立场。 2简述辩证法和相对主义区别?P252列宁阐明了两者区别。指出:“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纳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括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20200627154120)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姓名: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 、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A ?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 ?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 ?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 D ?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 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 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 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 “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4. 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A.自己的体质 B. 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D.自身的性格 5、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稳定性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④普遍性 A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7、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是( ) A ?理论 B ?金钱C.信念D.行动 8、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9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0、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 第Ⅰ部分选择题 一、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的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70分) 1.朱熹小时候就问其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并为此废寝忘食;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这些人后来成为大思想家与他们从小善于思考不无关系。这说明( ) A.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讶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 2.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蜞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蜞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这说明( )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 C.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D.只要幼年对世界好奇,日后就能成就为大哲学家 3.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关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③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④哲学作为一定形态的文化是由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4.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离不开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学习哲学。这是因为( ) A.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 B.哲学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哲学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5.漫画《续写雷锋日记》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①真正的哲学为人们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两个问题的同一方面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④哲学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A.①④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眼下的校园,不少中学生热衷于明星绯闻、追求超前享受、个人 主义思想膨胀。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要迫切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中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这是因为( )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7.“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第一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案精修订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 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6. 哲学是遭人误解最久、最深的一门学问。可以说它不是科学,也可以说它是最抽象的科学。这句话中前后两个“科学”分别是指 () A.具体科学朴素的、零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具体科学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之科学 D.现世的智慧,文化的活动灵魂科学之科学 7. 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着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

哲学部分练习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关专家分析了互联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某地一名曾经是“学习标兵”的初三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留下两份遗书后服毒身亡。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家长建议对学生不应该开放互联网。这种看法…… () A.没有坚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看问题 B.没有分清事物的主流和非主流 C.没有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分清事物的重点和非重点 答案: A 解析:本题以互联网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一分为二方面的知识。一些家长建议对学生不应该开放互联网的错误在于 A、B、C 三项,其中B、C两项不如A项全面,故A 项是最佳答案。 D项 讲的是主次矛盾,与试题的内容不相吻合。 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这体现了() ①事物既对立又统一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③主次矛盾的相互关系④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以胡锦涛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论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哲学观点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密切联系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故题肢①②④正确。经济建设是中心、是关键,是抓主要矛盾的体现,但也不能忽视国防建设这一次要矛盾,故题肢③也正确。 1、在实践的多种形式中,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 A ) A.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教育艺术活动 3、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D )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B )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3.“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干部。”这说明在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时() A.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B.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C.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分清主流和 支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卷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卷5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对世界状况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模式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趋势的不同回答 2.承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的观点( ) A.是一切哲学的观点 B.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C.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D.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A.世界观和人生观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认识论和真理观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感性认识 B.意识的能动性 C.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6.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根源性是() A. 一切哲学派别的共性 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 C.唯心主义哲学的共性 D.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前提7.“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A.都是正确的 B.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C.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D.都是错误的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承认联系与承认孤立的对立 B.承认发展与承认静止的对立

C.承认全面与承认片面的对立 D.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 9.认识的本质是( ) A.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摹写 B.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在头脑中对客体的重构 D.主体对客体的创造 10.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 肯定世界的统一性 B .否定世界的统一性 C. 坚持世界不可知性 D. 坚持世界可知性 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生产关系 B.地理环境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12.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和物的关系 C.物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13.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主要是看( ) A.劳动者的技能状况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状况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4.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 ) A.科学技术 B.经济管理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15.在下列社会心理中,最稳定的是( ) A.阶级心理 B.阶层心理 C.团体心理 D.民族心理 1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好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2021年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题

2021年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1年12月1日,中国科协召开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大会,以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 1.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因此全部科学都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同时要不断以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来丰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与具体科学相互交叉渗透 B.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是具体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D.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在高速运行的“神舟”七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3. 2011年1月,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发布了互联网十大热词榜单,“给力”、“上海花祭”、“3Q战争”。“婴儿黑洞”“中俄新蜜月”等词入选,涵盖时事、婚恋、娱乐、网络、灾难等各种社会热点。这说明: A.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的变化折射出、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变化 D.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4.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等。这种现象说明: 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科学三者之间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包括世界观和具体科学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世界观决定哲学,哲学决定具体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