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究-体验式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究-体验式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究-体验式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究-体验式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究----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全市“体验式作文教学”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福建省去年高考作文给了两幅图,左边是一个圆,旁边写着“我规范,我稳定,周长短,面积大”。右边画着一个不规则多边形,旁边写着“我新颖,我多变,周长长,面积小”。有一位考生作文得了满分,题目是《8,18,28》。大体意思是这样:8岁那年,我图画不及格,老师说天是蓝的,云是白的,你怎么全画成绿的呢?我心里不服气,因为我戴着爸爸的绿色眼镜呢。但是我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一定都是真理。18岁那年,我经过高考的打磨,已经没有任何棱角,我变成了一个规范的圆。现在我28岁,我去幼儿园接我的女儿,女儿哭着跑过来说:“老师说我画的不好,天是蓝的,云是白的,你怎么全画成黄的了,可我戴着爸爸的黄色眼镜呀。”我不禁潸然泪下,为我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

读过这篇文章,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文章所反映的不正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吗?当我们批评学生作文无病呻吟的时候,当我们感叹学生的作文缺乏创意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造成这种局面,给学生思维上锁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

我们究竟该怎样教作文?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一定有多种途径。体验式作文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但不管采取哪种思路和方法,都只是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其中所蕴含的作文教学的规律应是相通的。

一、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当写出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有点尴尬,试看当今世面上流行的各种中考满分作文集,有多少是真正来自生活的呢?不是屈原投江,就是荆轲刺秦王,要么就是堆砌上一

些华丽的词藻,大段地引用古诗词,空发感慨和议论。为什么中学生不喜欢写生活?究其原因,是老师对作文的审美标准出现了偏差。很多老师都认为写历史人物和引用古诗词的学生,一定读了不少书,有所谓的文化底蕴,作文中显示出一定的文化色彩,应当得高分。而写生活的作文,取材往往千篇一律,要么是与同学闹别扭,要么是生病父母送自己去医院,往往缺少新意,不容易拿高分。而初中生是最善于模仿的,于是就出现了对这种所谓的“文化作文”趋之若骛的现象。殊不知,任何一种作文一旦形成模式之后,就缺少生机与活力了。评委如果接连看上几百篇风格雷同的文章,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审美疲劳,也就很难给高分了。作文原本是个性化的思维产物,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将学生的写作置于模式化的桎棝之中,势必要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教学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中国文学传统里向来主张书写生活,杜甫、白居易都堪称这方面的典范。《语文课程标准》也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及“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表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体验式作文教学把观察和体验生活作为写作的起点。

生活是无限广阔的,外出旅游、上网浏览、看电视、参加各种活动、逛公园、爬山郊游等都能开拓学生的视野;生活又是琐碎的,妈妈的一句唠叨、邻居的一声问候、朋友的一个眼神、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也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丝心灵的颤动。但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无话可说呢?《语文教学通讯》上曾发表过黄本荣老师的一篇文章----《作文,魂系何方》,他在文中说:“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他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

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这是老舍先生的经验之谈,正如他在《想北平》中写道:“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和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激情,一种语文的本色,是我们同学写作文的一种正常心态,考场作文也不例外。

下面这篇作文中的情节可能大多数人都遇到过:

我到学校的浴室洗澡,里面黑漆漆的,“停电了,不是灯坏啦?”没人回答,人们在脱在穿,在整理衣物,全摸着黑,我不吱声了,也摸黑脱衣服,解鞋带。“哟,怎么不开灯呀?”再后面进来一位问。没人吭声,人们都在忙着各自的事----黑着灯,得倍加小心。突然,“啪”的一声,灯亮了,晃得人眼有点儿晕眩。“你们这些人,摸着黑怎么不开灯?”刚进来的那个初二的小丫头尖着嗓子喊,原来灯并没有坏,只是一茌茬的人来人去,纳闷、询问,就是没人去试一下。我想着,不禁哑然失笑。生活中不是常有类似的事吗?一次见到人们都推左边一扇门进出,便以为右边一扇锁着;不经意触到右边一扇:哟,原来它只是虚掩。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释了一个哲理----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往往使我们只能打开一扇门,而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遇。作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用各种自以为有效的作文教程去指导学生的时候,是不是也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二、感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在写作的三个要义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形式中,认识水平是同学最弱的环节。

现在很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阅读和积累,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也阅读了许多的时文佳作,这是非常好的。但有了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有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读过之后,从中汲取了作者的观点,提升了认识,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地上去了。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脑子里堆积了一些素材而已,只要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这些素材只是一些死的知识。如许多学生在读了《小故事,大智慧》这套丛书之后,将里面的故事整个搬到自己的作文中,唯独没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认识。

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就要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习惯,探索深化感悟的途径,开浚思维能力的通道。也就是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锤炼思维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的品味。这是我们作文教学应遵循的规律。例如写感恩,可以感恩自己喜欢的一部经典、感恩熟悉的大自然,感恩母亲做的布鞋,感恩父亲灯下无言的陪伴,感恩祖父那没有兑现的承诺,感恩生活给予的那根鱼刺……无论写什么都必须是你熟悉的,只有熟悉才能写的深刻。

对话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初中生人生阅历尚浅,对生活也往往缺少深刻的感悟,老师的点拨至关重要。体验式作文教学中的交流环节就是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来提升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的感悟。当学生对父母的呵护视而不见的时候,你是否能拨动他们感动的心弦;当落叶飘零、秋虫呢喃的时候,你是否让他们意识到时光悄悄流逝,秋来春已归去;当他们吟经诵典、赏读名著时,你是否引导他们把经典当作镜子,从中照到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对话才是有启迪意义的对话,教师的作用也就在于此。

具体地说,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换一种角度认识事物,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有位同学从吃鱼这件小事中选取一个细节:

我喜欢吃鱼,唯独不喜欢鱼刺。

热腾腾的水煮鱼用烫了金边儿的盘子盛着,悠悠地透着红辣椒的几分香甜,喷香喷香的气味扑鼻而来,早已悬在半空的筷子对准了鱼腹上白白嫩嫩的那块肉,插下去,轻轻一旋,夹起一大块儿,便往嘴里送。鱼肉刚刚碰到嘴唇----哎呀,有刺!我不得不恼怒地把鱼刺儿挑出,再一点儿一点儿吃下去,生怕被鱼刺扎疼。

从这个细节中,他对生命有了这样的感悟:

想吃鱼,就不要怕潜藏的鱼刺;爱生命,就不要怕暗藏的挫折。如果怕鱼刺,吃到的只能是鱼尾那平淡的一口;如果怕挫折,生命只能像一潭寂静的死水……

二是善于“以小见大”、“小题大做”。这次作文比赛有不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佳作,有的通过“一杯茶的回报“表达了对外公的感激;有的借用童年的一句童谣“金钩钩,银钩钩,谁骗人,是小狗”抒发了对祖父的深切怀念;有的用书信的形式描绘了“大山妈妈”的宽容和美丽……但也有一些同学的作文内容空洞,满纸都是这样的排比句:

感恩你的父母,是他们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让你感受到阳光;感恩你的老师,是他们把你带进知识的殿堂,让你品尝学习的奥妙;感恩你的朋友,是他们让你的世界充满欢乐,让你感受到友情的美好;感恩你的对手,是他们激发你不懈的斗志,让你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生活中感恩,感恩你身边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受益终生。

的确,世界上值得感恩的人太多了,如果选择一个对象具体地写岂不更好。

三是通过研究性阅读,深化认识。北京高考作文命题组的组长王大绩老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枝一叶一盆土”。这盆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积累,但是只有土没有水

和肥,照样长不出枝叶开不出花。水和肥就是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北师大附中有一个学生叫周婉琪。他痴迷海子,不仅读了海子的所有作品,了解海子的生平,连关于海子作品的赏析文章他也尽数浏览,走在路上与同学谈的是海子,晚饭桌上与父母交流的也是海子,高考前写了十几篇作文无论什么题目无一例外他写的也都是海子,海子就是他的那一盆土,就是靠的这一盆土,他在高考中作文得了满分。当然,一个学生如果能有一百盆土,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没有水和肥,也就是没有对生活的感悟,那即便是拥有再多的土,也只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

三、锤炼语言是彰显文采的最佳途径

如果说认识和感悟是作文的思想和灵魂,那么语言就是其载体。没有细腻的动作描写,朱自清就不可能将父亲的背影烙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里;没有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文学画廊中也不可能留下“孔乙已”“阿Q”“奥楚蔑洛夫”等一系列典型形象。

评价作文语言的标准之一是准确,先把话说明白,把事说清楚,没有错字、病句等硬伤;

之二是恰当,语言是为主题服务的,如果游离于主题之外,即使语言再华丽,也是空洞的;

之三是具体,要“言为心声”,切忌套话连篇,无病呻吟。如许多学生在写父母时都有类似这样的话:“我应该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培养,感谢他们对我的无私付出,感谢他们的一路陪伴,感谢他们的细心呵护,使得我能够顺利成长。”一看就是空话。

之四是生动,善于借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修辞一定不要滥用,有的同学一篇作文中有三四个段落都是排比句,却没有一点具体的内容。

除了让学生多写多炼外,自评自改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总是把老师拖得精疲力尽,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辈不是人,这辈教语文,白天上课写笔记,晚上点灯批作文。”就连朱自清先生在回忆自己在中学教语文的经历时也感慨地说:“批改作文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工作。”如果我们每次作文后,都让学生从标点、错别字、病句入手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不但能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对自己文章负责的习惯。

四、有创意的表达是写作的理想境界

创意就是与众不同,就是超越常规。目前的各种写作套路,或多或少地桎棝着学生的思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维问题。要做到有创意最关键的就是突破思维定势,打开右边那扇虚掩的门。

一是,改变传统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将命题放在熟悉的生活中去表现。备考的重点不是去搜罗百科材料,而是感悟熟悉的生活。作文从命题时代到话题时代,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无论什么样的话题均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生活去表现,关键是你要表现什么。真正的限制不在题目本身,而在写作人的头脑中。一根定海神针,在东海龙王殿前是权杖,在齐天大圣手中是玩具,可以做紫禁城的门闩,可以做祈年殿的梁柱,可以做电视塔的避雷针,可以做乐山大佛的挖耳勺,可以是哈里·波特的磨棍,也未尝不可以做HB公司的广告……能不能打开联想和想象的大门,是学生能否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新与奇的关键。

二是善于开启正反两扇思维之门。正向思维就是表现传统,需要写的好,常常以情取胜,以理服人;逆向思维就是表现时尚,关键是要写的通,往往要以新致胜,以趣诱

人。传统的多面向历史和现实,时尚的多面向未来和幻想。同样是“感恩母爱”,有一位同学就用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鹰学飞的坚难历程。

我们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