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节 休克

第九节 休克

第九节 休克
第九节 休克

第九节休克(难点)

一、概论

1、概念: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限的病理过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发病机制: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

休克的本质:组织和细胞缺氧

休克的根本问题:组织细胞受累

2、循环骤停的临界时间是:4分钟。

(一)具体的发病机制:代谢紊乱和微循环改变

1、代谢紊乱: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以及产生炎症介质是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它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出量和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来维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休克。)

2、微循环改变:

(1)微循环的组成:(了解)

1.微动脉(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后微动脉;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循环的“分闸门”);

4.真毛细血管;

5.通血毛细血管(没有物质交换作用);

6.动-静脉吻合支;

7.微静脉(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记忆:三毛、三微、一动静

(2)微循环的三期变化:

(二)临床表现:

1、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和休克程度的判断(常考) 注:*成人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人体的血液占全身的体重的7%-8% ●休克分度歌诀: 休克分度很好记 脉搏特点记心里 轻度不会超一百 一百二零是中度 重度休克速而弱 无尿脉搏摸不着 2(1:

1)休克代偿期的生理调节改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2)典型临床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等。血压正常或稍高,反映小动脉收缩情况的舒张压升高,故脉压缩小、呼吸加快、尿量减少,早

3)休克代偿期的两大特点:(考点) ①脉压缩小(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②血压正常或稍高

(2:

1)休克失代偿期的生理调节改变:主要是组织缺氧,乳酸增多,代谢性酸中毒。

2)典型临床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或昏迷,口唇肢端发绀,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更缩小。尿少甚至无尿,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三)诊断与监测

尤其是血压是诊断休克的主要依据,

一般监测:

(1)精神状态:脑组织灌注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应。

(2)皮肤温度、色泽

(3)血压:通常认为收缩压<90 mmHg,脉压<20 mmHg是休克存在的表现;血压回升、脉压增大则是休克好转的征

象。

注:血压不是反应休克程度最敏感的指标。敏感高低与血压没有直接关系。如:早期休克血压不变化。

(4)脉率: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可以判定休克的有无及

轻重。

休克指数:0.5提示无休克;

0.5-1.0为休克前期;

>1.0~1.5提示有休克;

>2.0为严重休克。

(5)●尿量:是休克期反映肾血液灌注及其他器官血流灌注最简单可靠的指标。

①尿量<30ml/h、比重增加者——肾血管收缩和供血量不足

②血压正常、CVP正常但尿少且比重偏低者——急性肾衰竭

●③当尿量维持在30ml/h以上时,则休克已纠正。

特殊监测:

(1)中心静脉压(CVP):

●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代表了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压

>20cm H2O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肺动脉压(PAP):PCWP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功能

●PCWP的正常值:6-15mmHg(0.8-2.0Kpa),与左心房内压

接近

●PAP的正常值:10-22mmHg(1.33-3Kpa)

●注:1Kpa=7.5mmHg

PCWP低于正常值反映血容量不足(较CVP敏感);

PCWP高于正常值反映左心房压力增高(例急性肺水肿)。(3)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

心排出量(CO)=心率*每搏排出量,正常值:4-6L/min;

心脏指数(CI)=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正常值:2.5-3.5L/(min·㎡)。

CI是最适合在不同个体间比较的心功能指标

(4)动脉血气分析

休克时可因肺换气不足,出现体内二氧化碳聚积致PaCO2明显升高;

相反,如患者原来并无肺部疾病,因过度换气可致PaCO2较低;

若PaCO2超过45~50mmHg时,常提示肺泡通气功能障碍;

PaO2低于60mmHg,吸入纯氧仍无改善者则可能是ARDS

(5动脉血乳酸测定:正常值:1-1.5mmol/L,危重患者允许到。乳酸盐浓度持续升高,表示病情严重。它是反

(6)DIC的检测:

当下列五项检查中出现三项以上异常,结合临床上有休克及微血

DIC。包括:

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

④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

⑤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等。

●记忆歌诀:小板80凝原3;纤维蛋白一块五;3p阳性见碎红(四)治疗

1、休克治疗原则:尽早去除引起休克原因

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提高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2、治疗方法

(1)急救措施:尽快创伤制动,大出血止血、应用休克裤、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头部和下肢(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记忆歌诀:上肢下肢都抬高,上肢比下肢抬得更高些

(2)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补充血容量最常用的是平衡盐溶液。

(3)积极处理原发病:外伤合并大休克的病人:抗休克同时进行手术止血,两者一起来。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宁酸毋碱(酸性的环境能增加氧与血红蛋白的解离,从而增加向组织释放氧,对复苏有利)

(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少用缩血管药,扩容基础上用扩血管药。

(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扩容扩血管,必要时应用肝素或抗纤溶药物。

(7)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感染性休克和其他较严重的休克。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1、概述: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胃肠道,胸,腹腔等),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的,叫低血容量休克。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和损伤性休克(核心也是失血)。

(1)失血性休克: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所致的肝、脾破裂,门静脉高压症所指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恭维云出血等。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800ml)、严重体液丢失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均可引起低血容量休克。

(2)损伤性休克:多见于遭受严重损伤的病人。

2、治疗

治疗原则:低血容量性休克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补充血容量和积极处理原发病(止血)两方面。

(1)补充血容量:首选平衡盐溶液。若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00g/L 可不必输血;低于70g/L可输浓缩红细胞;在70-100g/L时,输红细胞。可根据患者的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其他器官功能来决定是否输红细胞;先快后慢,先盐后糖。急性失血量超过总量的30%可输全血,但仍应补给部分等渗盐水或平衡盐,以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粘度和改善微循环,以纠正低血容量。

①CVP高: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舒张血管;

②CVP低:血容量低→补充血容量。

2.低压CVP,高高衰低低,正常衰或低。

解析:血压低时,CVP有三种情况:

①CVP高:血容量高→扩张血管;心衰→强心;

②CVP低:血容量严重低(3个都低)→充分补液;

③CVP正常:心衰/血容量低→补液试验。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经静脉滴注。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2O),则表示心功能不全。

三、感染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

(一)常见致病菌和发病机制

1、常见致病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肠球菌、厌氧菌、结核杆菌、破伤风与气性坏疽杆菌、

真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为内科常见的感染致病菌。

2.发病机制:

感染性休克可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不一定有感染灶。如大面积烧伤、败血症、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亦称内毒素性休克。

在确诊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可能未见明显的感染病灶,但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①体温>38°C或<36°C;

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02<35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

“暖休克”较少见,不太严重,为G+感染引起的早期休克;“冷休克”较多见,更为严重,由G-感染引起。暖休克不及时治疗

首先是病因治疗,原则是抗感染的同时抗休克,同时进行。在休克未纠正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后,应着重治疗感染。抗休克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休克。

1、补充血容量:此类患者休克的治疗首先:平衡盐溶液;

●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先扩张血管

2、控制感染:主要措施是应用抗菌药物和处理原发感染灶

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常伴有严重的酸中毒。

4、心血管药物的应用: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而休克未见好转时,应采用血管扩张药物治疗,还可与以α受体兴奋为主,

兼有轻度兴奋β受体的血管收缩剂和兼有兴奋β受体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以抵消血管收缩作用,保持、增强β受体兴奋作用,而又不致使心率过于增速,例如山莨宕碱、多巴胺等或者合用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和酚妥拉明的联合应用。

5、皮质激素治疗:应用限于早期、用量宜大,可达正常量的10~20倍。维持不宜超过48小时。

四、过敏性休克

1、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

一是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10.6/6.6kPa(80/50mmHg)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

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

如下:

①皮肤粘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

②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

③循环衰竭表现

④意识方面的改变

⑤其他症状

⑥既往有相关物质过敏史

2、治疗:

①立即移去过敏原或致敏的药物,停止接触或进入人体。

②首选:肾上腺素

休克分类

休克分类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暴力作用后,发生了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出血等情况,使患者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临床表现 创伤性休克与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急诊时必须根据伤情迅速得出初步判断,对重危伤员初诊时切不可只注意开放伤而忽略极有价值的创伤体征。注意观察伤员的面色、神志、呼吸情况、外出血、伤肢的姿态以及衣服撕裂和被血迹污染的程度等。 1.休克早期,脑组织缺氧尚轻,伤员兴奋、烦躁、焦虑或激动随着病情发 展,脑组织缺氧加重,伤员表情淡漠、意识模糊,至晚期则昏迷。 2.当周围小血管收缩、微血管血流量减少时皮肤色泽苍白,后期因缺氧、 淤血,色泽青紫。 3.当循环血容量不足时,颈及四肢表浅静脉萎缩。 4.休克代偿期,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收缩压下降前可以摸到脉搏增 快,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5.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肢端温度降低四肢冰冷。 6.用手按压患者甲床,正常者可在1秒内迅速充盈,微循环灌注不足时, 则说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7.临床上常将血压的高低作为诊断有无休克的依据。但在休克代偿期由于 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收缩压可以正常,可有舒张压升高,脉压可<4.0kPa (30mmHg),并有脉率增快,容易误诊因此应将脉率与血压结合观察。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一般正常为0.5左右。如指数=1,表示血容量丧失20%~30%;如果指数>1~2时,表示血容量丧失30%~50%。 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血压脉率差法正常值为30~50,数值由大变小,提示有休克的趋势。计算法为:收缩压(mmHg)-脉率数(次/分钟)=正数或> 1为正常;若等于0,则为休克的临界点;若为负数或<1,即为休克。负数越小,休克越深。由负数转为0或转为正数,表示休克好转。 总之,对血压的观察应注意脉率增快脉压变小等早期征象,如待休克加重、血压下降、症状明显时很可能失去救治时机。 8.正常人尿量约50毫升/小时。休克时,肾脏血灌流不良,尿的过滤量下 降,尿量减少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指标。可采用留置导尿管持续监测尿量,电解质、蛋白比重和pH值。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休克的定义

休克的定义 休克这词由英文Shock音译而来,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休克是一急性的综合征。在这种状态下,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即是身体器官需氧量与得氧量失调。休克不但在战场上,同时也是内外妇儿科常见的急性危重病症。 发病过程分期 休克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休克早期和休克期,也可以称为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 没有休克、分布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 1、休克代偿期Ⅰ期(休克早期) 休克刚开始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皮肤、内脏血管收缩明显,对整体有一定代偿作用,可减轻血压下降(但严重大出血可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患者开始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冷、心跳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治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休克会进一步发展,进入休克期。

2、休克进展期Ⅱ期(休克期) 休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就会进入可逆性失代偿期。这时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1、血压进行性下降,少尿甚至无尿,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或血液重新分布中的优先保证,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心搏无力,患者神志淡漠甚至转入昏迷;2、肾血流量长时间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3、皮肤发凉加重、发绀,可出现瘀斑。失代偿初期经积极救治仍属可逆,但若持续时间较长则进入休克难治期。 3、休克难治期Ⅲ期(休克晚期) 休克发展的晚期阶段,不可逆性失代偿期。主要临床表现为:1、血压进行性下降,给升压药仍难以恢复。脉搏细速中心静脉压降低,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塌陷,出现循环衰竭,可致患者死亡;2、毛细血管无复流;3、由于微循环淤血不断加重和DIC的发生,全身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细胞受损乃至死亡,心脑肺肾等脏器出现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编辑本段病理 概述 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

实验五 失血性休克及微循环观察

实验五失血性休克及微循环观察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一个全身性病理过程。休克的微循环学说,认为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都可导致微循环障碍,休克发病的关键不在于血压,而在于血流,因而提出在改善微循环、保证组织有效灌流的基础上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休克。本实验通过复制失血性休克,观察休克过程中机体的变化,通过实验了解抢救休克的治疗原则。 【实验目的】 1. 学习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2. 观察在失血性休克后,动脉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加深对休克各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3. 观察实验兔在休克后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分析其发生机制。 4. 通过输液治疗,了解输血输液是治疗休克的一项重要措施。 【实验动物】家兔 【药品与器材】 兔手术台,压力换能器,呼吸流量换能器,医学图象分析系统,恒温灌流盒,哺乳动物手术器械1套,静脉输液及中心静脉压测量装置1套,连接放血、储血装置1套,膀胱插管及计滴器装置1套; 注射器数支,试管2支,小烧杯1个,线绳(黑色、白色粗线)若干。 3%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0.3%肝素,台氏液。 【实验步骤与观察】 一.动物准备和手术 1. 动物称重,麻醉,固定 正确捉拿家兔1只,称重,耳缘静脉缓慢注射3%戊巴比妥钠1ml/kg使动物麻醉,麻醉成功标准:四肢肌紧张减低,角膜反射消失,呼吸深而平稳。 将家兔仰卧于兔手术台上,固定四肢及头部。 2.颈部手术 剪去颈部正中的被毛,作长约5~7cm的正中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颈部手术分离气管、右侧颈外静脉、左侧颈总动脉。依次进行: (1)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的一侧侧管连接呼吸流量换能器,记录呼吸。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2011-08-15 22:08:54| 分类:我思我在| 标签:|字号大 中 小订阅 【摘要】:近年来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方兴未艾,许多外国学生怀着对中国的向往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留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的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以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为例说明“文化休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并对如何解决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中的“文化休克”问题寻找一些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对策 一位法国教师曾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她收到了一封措辞十分尖锐的信,写信的是一位刚由她推荐到中国某高校学习汉语的法国留学生,信上指责法国教师不负责任的推荐让她错误地选择了我们学校, 致使她遭受了极大的内心折磨。这件事引起了校方的高度重视,经过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事实上是由于这位法国留学生只身来到陌生的环境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而感到痛苦,于是她把这种情绪全部归咎到推荐她的老师身上。经过努力, 误会最终得以消除, 法国留学生在一年后回国向她的老师道了歉,并向她所在的学校递交了一份在我校留学情况的报告,其中记叙了她是如何从刚来的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案例所反映的就是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文化休克”现象。 一、“文化休克”的概念及其表现 社会学家借“休克”这一医学名词把由于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的使“文化休克”产生。这一时期的症状是:孤独、悲伤、想家、易激动、好发脾气等。这一时改变而引起对人的心理的冲击与震动称为“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文化休克”使在华留学生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它的表现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 “文化休克”前期( 也称观光期):这个时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也许数天、数周、甚至数月。由于身处异国他乡,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新奇感”:一套蓝色中山装, 一双布底鞋, 用筷子吃闻名遐迩的中国饭——似乎已经分享到做中国人的快乐。通过参观、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似乎领略了东方文化的神韵,使他们再次分享到做外国游客的喜悦。一切都是很美好的。 2. “文化休克”期( 又称挫折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的减弱,语言上的障碍,生活上的不习惯,学习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促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绝大多数人经自身调节和外力帮助,转入“文化休克”的恢复期;二是少数人因情绪持续紧张而得不到缓解,最终导致精神崩溃。这方面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3. “文化休克”的恢复期:这一时期, 来华留学生开始找到适应新环境的方法与途径。随着对周围一切的逐步熟悉和习惯, 他们开始扩大自己的交际领域, 适时调节自我心理, 坦然面对工作、生活中的相异, 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4. “文化休克”的痊愈期( 也称康复期):这一时期,留学生开始把东道国的文化、习俗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另一部分。许多人自愿接受、自我调节, 更友好地看待周围事物, 使身心达到最佳程度,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存在特殊性,比如不同的文化圈、种族、政治体制、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适应的障碍会有不同,或者身处不同的亚文化环境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经历的“文化休克”时间、程度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文化休克”的普遍性问题却是不可回避的。大多数人对环境的突然改变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 对新的文化环境都要经历

案例分析模板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 基本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致框架: 【第一部分】材料展示的是一位到国外教授汉语的志愿者,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适应,然后逐步适应,最后融入异文化的过程。初到文化环境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有: 1.对当地生活条件、环境不适应。 2.对异文化环境中人际交往原则及因习俗了解不够全面而产生的困惑,例如,性别观念、交际方式、时间观念、衣着打扮、隐私保护、称呼称谓等。 3.对国外学校课堂教学方面了解不全面。 4.国外异文化环境下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如:课堂提问、说教指导、姓名差异、违反纪律、课堂秩序等。 5.学生对教师教学反馈所导致的教师自身的问题。 6.人际交往中对宗教信息、文化禁忌了解不全面而产生困惑。 7.由于汉语本身难点所导致的讲解困难与学生学习困难。 8.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教学模式选择不当。 9.对敏感话题应变能力不到位而产生冲突。 10.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够。 11.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惑。 12.汉语本身的难点导致的学习困难。 【第二部分】上述一系列问题都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由于是几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势必会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一系列文化冲突,即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跨文化交际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和适应期。文化休克主要产生在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 材料中主人公×××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产生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下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逐条分析)例如:1.独立生活能力不高 2.去国外之前对目的地文化了解不够 3.应变能力不强 4.基本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扎实 5.处理问题缺少细致分析 6.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严重 7.缺乏向当地老师、学生、家长的虚心学习和请教 8.自身心理因素 9.学习动机 10.自身性格 【第三部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途径) 1.去目的环境之前尽量多了解当地文化民俗、社会习惯等。 2.平时多培养、锻炼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3.接触民族中心主义和刻板印象,尊重不同文化。 4.理解并适应文化差异,坚持求同存异的态度。 5.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遇事无法处理切莫独断,向当地人请教。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都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新婚的蜜月期实在太短,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而在之后的几年中,除了2005年,克莱斯勒曾短暂地再度辉煌过外,整体业绩都乏善可陈,这也难怪,戴姆勒-奔驰公司于2000年就开始酝酿出售克莱斯勒的企图。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全球员工人数超过 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起初对彼此都带来一定的好处。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 1、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2、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战略类型是横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 (6)文化模式: 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个体对一定情形作出反映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又分“自定势”和“他定势”

护理学导论部分精彩试题

护理学导论试题 第一章 1.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命题根据是:A A.南丁格尔的生日 B.南丁格尔所建立的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C.南丁格尔逝世的日期 D.南丁格尔受国际护士会奖励的日期 2.护理艺术、技能及行为方面的知识称:B A.个人知识 B.美学知识 C.行为知识 D.伦理学知识 3.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决定护理措施及护理服务,属于:A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技术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以健康为中心阶段的护理特点:E A.护理模式转变 B.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 C.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社区、家庭及各种结构 D.护理的服务对象为所有年龄段的健康人及病人E. 护理从属于医疗 5. 护理概念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BE A.疾病为中心 B.病人为中心 C.护患关系为中心 D.护理伦理为中心 E. 健康为中心 6.专业的特征包括:ABCDE A.以为人类服务为目的 B.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C.有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 D.有良好的科研体系 E. 有专业自主性 第二章 1.有关疾病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下列说确的是: D A.患者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主要受患者的角色改变的影响 B.患者体像的改变是普遍存在的,改变的程度与个性相关 C.疾病所致的家庭角色改变主要为角色重叠和角色缺失 D.疾病常导致患者和家庭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E.以上都不对 2. 对人体健康影响最为深远又最能被控制的因素是B A.自然环境因素 B.生活方式 C.生物遗传因素 D.健康服务系统 E.社会环境因素 3.钢琴家某,37岁,因车祸需要双腿截肢,出现哭闹、不配合治疗等反应,此种情形属于哪种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B A.患者角色行为缺如 B.患者角色行为冲突 C.患者角色行为强化 D.患者角色行为消退 E.患者角色行为矛盾 4.小上班途中看到有车祸发生,上前对伤者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制动措施,此行为属于C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保健行为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前括约肌T真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通血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动-静脉吻合支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

跨文化交际案例

案例一:文化休克与教学 汉语教师志愿者小胡被分到了加拿大的一所孔子学院,每天的教学任务都是晚上的课程,而且小胡所住的公寓距离上课的地方很远,每天小胡都要在晚上自己打公共交通上下班。小胡每天下班回家时候都很害怕,久而久之,小胡变得很焦虑,甚至有点抑郁。她平时是一个内向的姑娘,给家人打电话时候,喜欢报喜不报忧,父母问起她在加拿大的生活时,她也不愿意倾诉她的苦恼。小胡很长时间都睡不好觉,每天上课也不精神。只想着早日回国。 分析:小胡作为汉语教师外派志愿者,在异国遇到这样的文化休克,是很正常的。但是小胡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只是一心想结束任期,是完全不可取的。在小胡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我们通过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避免和解决的。首先,小胡作为女生不适应每天晚上的课程,可以跟外方学校或孔子学院提出申请,将自己的教学安排在白天,或者有其他教师陪同一起回住所的时间。其次,小胡应该对这样的事情又积极的态度,积极排解自己的不好情绪。可以给祖国的家人朋友打电话倾诉,得到来自朋友鼓励和支持,努力适应生活。更应该外向的与当地的同事其他志愿者好好相处。积极融入加拿大的生活。如果真的觉得失眠会造成生活上的问题,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积极治疗,早日恢复平常状态。不应该不让心理上的生活上的问题影响自己的教学,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中,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来自学生的积极的反馈也会使小胡更有动力。总之,遇到文化休克不可怕,应该主动适应调整,早日度适应跨文化的环境。 案例四:斋戒月与学习 老师发现法益在晚上的补习课堂上表现不佳,好几次在老师面前睡着了,交

代的课业也没完成,学习效率变差,课堂测试中的表现也很不好。老师的心里感到十分焦急,这样下去对法益的学习很不利。可是法益之前的表现一向非常优秀,为何近日却如此反常?下课后,老师向法益了解情况,才得知近日是斋戒月,法益是虔诚的穆斯林,每日清晨4点起身膜拜吃早餐,傍晚7点才可进食,他的生活作息有了巨大变化,无法专心上课和写作业。然而,斋戒月为期近30天,老师无法容许让法益以这种状况学习,但也无法阻止法益进行斋戒活动。老师该如何帮助这位学校在斋戒月期间有效学习? 这个案例涉及到的是宗教信仰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冲突问题。每种宗教都有其行为规范和禁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不同的宗教文化,从而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作为老师,更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目的,要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做出努力,尽量避免文化冲突,避免其对教学活动产生的负面作用。 案例中的法益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斋戒月,斋戒活动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学习节奏。休息时间短,饮食无法满足身体需求。学习压力大,课程任务重。老师也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平衡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宗教活动。当然,我们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的宗教活动,在平时里力所能及的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和帮助。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休克患者微循环分期变化特点

休克患者微循环分期变化特点 休克 患者微循环分期变化特点如下,希望对各位主管 (1)微循环收缩期: 当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时,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刺激主动脉弓和颈动 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等,使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选择性地使外周和内脏小血管、微血管平滑肌收缩,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动静脉短 路和直接通道开放,增加了回心血量。随着真毛细血管网内血流量减少,压力降低,血管 外液进入血管,一定程度补充了循环血量。故此期也称为休克代偿期。 (2)微循环扩张期: 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量继续减少,组织因严重缺氧处于无氧代谢状态,大量酸性代谢产物 堆积,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使毛细血管广泛扩张,而后括 约肌由于对酸中毒耐受力较大,仍处于收缩状态,致大量血液淤滞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内静水压升高、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至第三间隙,引起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回 心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下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休克进入抑制期。 (3)微循环衰竭期: 由于微循环内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的高凝状态,使红细胞与血小板易 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医学教育|网整理。 随着各种凝血因子消耗,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临床出现严重出血倾向。 由于组织缺少血液灌注,细胞缺氧更加严重;加之酸性代谢产物和内毒素的作用,使细胞 内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多种水解酶,造成组织细胞自溶、死亡,引起广泛的组织损害甚至 多器官功能受损。此期也称为休克失代偿期。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①信息源/行为源 ②编码 ③信息

跨文化交际相关案例分析

材料: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 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 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 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阿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 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是由 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正是因为这样,加 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 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 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问题2:民族中心主义。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而美国学生的直呼其名和与老师争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是出于民族中心 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准确的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见”的影响。 解决2: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美国学生如 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

休克相关知识点

第八章休克shock 1、休克概念: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维持组织灌流量的因素: 1)充足血容量(循环血量) 2)正常的心泵功能 3)毛细血管舒缩功能正常(合适的血管容积,血流阻力) 第一节休克的原因及分类

第二节休克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一、微循环结构与调节 1、迂回通路开放和关闭的调节: 2、毛细血管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 3、影响微循环灌流的主要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 2)灌注压 3)血流阻力

二、休克微循环障碍的分期及其机制 (一)缺血缺氧期 1、缺血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 1)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 2)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 3)关闭的毛细血管增多 4)血液流动:血液经由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直接流入微静脉(有效循环血量 2、微循环缺血缺氧的机制 交感-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微循环缺血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引起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等器官发生明显的缺血、缺氧,对整体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a)回心血量↑ 自身输血:静脉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 自身输液;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 醛固酮和ADH增多:肾小管重吸收钠与水增多 b)心输出量↑ 心率↑收缩力↑ 回心血量↑ c)外周阻力↑ (2)血液重新分布,维持心脑血供 a)脑血管: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稀疏,α受体密度低 b)冠状动脉扩张:β受体兴奋→扩血管效应>α受体兴奋→缩血管效应 c)血压维持正常 (二)休克期(淤血缺氧期) 1、淤血期微循环的变化 a)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b)前阻力<后阻力 c)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d)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精品

【关键字】英语、方法、模式、传统、矛盾、现代、合作、沟通、发展、研究、特点、位置、内涵、意识、理想、思想、精神、环境、方式、特色、作用、标准、结构、任务、反映、关系、分析、教育、转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Social Featur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2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3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 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6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8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 10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 11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2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13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14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 lace” 15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6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17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8 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 19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20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21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与讽刺 22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23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 24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25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6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7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28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29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30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31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任溶溶译本为例 32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33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34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 35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36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37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38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总学时: 36 学分: 2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无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意识。 通过中外文化异同分析,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了解跨文化交际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晓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提高理论水平与思辨分析能力。 通过对文化态度、文化观念,以及跨文化交际心理的探讨,使 学生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 文化观念。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对外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促使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所谓双向沟通是指我们的学生和所在国的人们的沟通和他们所教的学生将来和中国人的沟通。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这双向沟通而展开。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两种案例让学生分析,一种是他们在生活中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案例,另一种是在课堂上、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问题的案例。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时能顺利完成任务。 主要章节: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二章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 价值观中的文化冲突 民族性格 案例分析 2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2)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 (3)定势与偏见 3 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4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隐私 案例分析 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1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2角色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3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第四章规范系统与跨文化交际 1 关于规范和规则 2 规范系统的层次性 3 中外规范系统的不同 案例分析 第五章符号、代码系统、编码和译码与跨文化交际 1 符号 2 代码系统 3 代码系统的不同层次 第六章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什么是“文化附加意义” 2“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3 中外语言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同 4 词汇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案例分析 第七章交往规则与跨文化交际 1 社会语言差异 2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3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 第八章社会礼仪、社会习俗与跨文化交际 1 送礼 2 禁忌 案例分析 第九章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 1 称呼 2 邀请 3 拒绝 4 招呼 5 请求 6 恭敬 7 道歉与感谢 案例分析

休克的分类方法

休克的分类方法 临床现在较常用的休克分类方法三两种,即休克的原因,休克的起始环节,休克时血液的动力学的特点,下面简单为您介绍一下: 1、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2、按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1)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血容量减少导致静脉回流不足,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由于减压反射受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 (2)血管源性休克休克时,由于组织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和组胺及一氧化氮等活性物质的释放,造成血管张力低下,加上白细胞、血小板在微静脉端黏附,造成微循环血液瘀滞,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a、过敏性休克:属于1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会,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微动脉扩张,微静脉收缩,微循环瘀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感染性休克:(常伴败血症) ①高动力型休克:由于扩血管银子作用大于缩血管因子,引起高拍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②低动力型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由于麻醉或损伤和强烈的疼痛抑制交感神经缩血管功能,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此时微循环不一定明显减少,有人认为不属于真正的休克。(这句话不很明白,抄来的,有人可以请教吗?真正的休克本质上是微循环障碍,这种神经源性的休克只是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而血压降低,尚未导致微循环出问题-by yukimiao)

(3)心源性休克:发病中心环节时心输出量迅速降低,血压可显著下降。(低动力型休克) ①低排高阻型:是因为血压降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使血压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偿。 ②低排低阻型:这类病例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血液瘀滞在心室,使心事壁牵张感受器受牵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枢,使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压进一步减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