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脑、意识觉醒和能量修炼

大脑、意识觉醒和能量修炼

大脑、意识觉醒和能量修炼
大脑、意识觉醒和能量修炼

大脑、意识觉醒和能量修炼

一般来说,人的意识受大脑的制约很大,意识能量被压缩在大脑里,头重脚轻。修炼的第一步就是让大脑的能量流向身体的各个部分,这样身体的意识就会觉醒,身体会以一种大脑无法想像的方式工作,人们称之为“直觉”、“灵感”。

为什么有的人看一遍书就懂得内涵,有的要十遍、二十遍才能懂?关键的诀窍在于穿透,让能量穿透自己。用脑的人,是主观和暴力的,对于知识,就如同用口去吃东西,能量经过过滤和挑拣,用脑的人,征服知识,记忆一切;用心的人,是客观和和平的,对于知识,就如同醍醐灌顶,能量毫无阻挡得进入全身,用心的人,被知识征服,被知识拥抱……这就是心传。

从意识能量角度看修炼,第一步,能量从大脑被释放到全身;第二步,全身的能量平衡,身体和头脑的能量结合成一体;第三步,这个个体的能量向周围扩大,能量不再局限于个体内;第四步,内外的能量达到一种平衡,意识超越个体而存在。如果从现象来看这几个过程,第一步是炼好身体,祛除疾病;第二步是超越大脑,身心平衡;第三步是慈爱布施,改造命运;第四步是生命自控,我命由我不由天。当然修炼不止四步,但做到这四步,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就清楚了。

修炼延缓衰老,人的衰老是“送精真气”不畅造成。衰老现象首先从皮肤开始,得不到充足精气滋养的皮肤,犹如干枯的河道,逐渐枯燥干裂,失去生命力。有两种方法可以延缓衰老,一种是加强“送精真气”,通过强有力的真气流量,疏通河道,这是比化妆品、营养

品高明一点的方法,但同样是治标不治本,人一旦真气量下降,很快就会发现,一下子就衰老了。第二种方法就是找到河道不畅的原因,把阻碍河流的淤泥都清除掉。淤泥是什么呢?就是人们的紧张和恐惧的日积月累,修道就是清除“淤泥”的工作,最后河道畅通,跟宇宙的能量接轨,时刻得到宇宙的滋润。不修自修,不练自炼。

身体和精神有对应关系,每一个念头,都会有相对应的紧张点。不知道是先有念头,再有紧张,还是先有紧张,再有念头。人生就是在紧张中思想,在思想中紧张,不断缩小僵硬,最后成为硬邦邦的尸体。注意观察精神和身体的对应关系,有意识放松,这就是在修炼。古人云: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呢?世界不缺乏明师,无论是佛经道藏,都如汗牛充栋;世界上也不缺乏勤奋好学的聪明人,无论是博士研究生,都人才济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请三思而行。

佛说法,说的话就成了佛经;人朗读佛经,念出来的还是人话。说什么话,作什么事,不在于说的是什么话,作的是什么事,而在于说话的是什么人,作事的是什么人。很多人喜欢追求“更高明”的法,作“更大”的善事,可惜就是不懂得回头看看自己,照照镜子,看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干事。

没智慧的人,往往会不断彰显自己,到处卖弄自己的“智慧”,因为“智慧”是他们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清楚意识到智慧根本不属于他,他只是把它们带来,但他们没有一分一毫是出自他。智者和智慧的关系,就如同水管和水,能流出水的管子,会很明白,水不是

出自管子,而是出自源头。

众生本性是佛,因此修道人要用佛心佛行来要求自己,但在行为上却不要勉强自己,通过不断观察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佛心佛行的差距,洞察这些偏颇的源头……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和佛的距离越来越小,不和谐不应该的部分自然脱落,最后与佛心相应,心佛不二。这种修道人心灵最健康,修道最快乐,成佛最轻松。他于“无所为”中,反而成就“无不为”之功,犹如冬雪暗自消融于艳阳之下,他也成道于自然之间。

智慧和知识的关系,如同睡眠和语言。语言可以描述睡眠的种种状态,但睡眠只有在语言不在的时候发生。因此有道的人懂得沉默,沉默让他处于宇宙的极乐中,让他处于宇宙的保护中,沉默不是出自大脑的策划和设计,而是出自内心的喜悦。而有知识没智慧的人,会不断说话,说服别人相信他,通过别人的“相信”,他才对自己产生信心,这是一种自我催眠。

从前有个人,因为他的房子东面有座大山,挡住了清晨的阳光,于是他就决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山挖掉。他挖啊挖,他觉得每天都有进展,直到有一天,有个智者经过,问他,为什么不把房子移到看得见阳光的对方,反而要挖去大山?这个人哑口无言,恍如大悟。人们总是习惯改变外在,改变世界,殊不知,自己改变了,世界也就改变了,就如同搬迁后的房子,可以见到清晨的阳光,山没有改变,水没有改变,但对于房子来说,阳光改变了!

如果有这么个人,试图把大山挖掉,我们可能会大笑他傻。但事

实上,每个人都在干这样的事情。我们每天不断重复的生活,就是在挖“大山”,我们每天都会感觉到生活有变化、有进步、有意义,所以我们不断在努力……但天上的神仙可能会笑我们傻,因为他们看到这座大山,我们千千万万辈子也挖不完。看到生活的实际情况的人,就会生出离心,发菩提心,去解放自己,把自己从生生世世的愚蠢中解放出来。

每件事,每个情绪,每种心态,每个遭遇……都有很深的原因。修道人会通过这些现象,去探寻这些问题的根源,从根底上把问题解决,这样浮现外在的表象也会慢慢消失;而普通人会紧张恐惧外在的表象,并让这些恐惧推动着前进,或者试图控制这些东西,结果无论是如何行动,都是在天罗地网中作茧自缚,挣扎不出。

要是真正深刻地领悟了“任何人的表现、事物的发展都有很深刻的原因”,就不会再抱怨或者评判外在的事物了,因为每个人、每件事都有那么深刻的根源,以至于连当事人也懵懂不知,那么还有什么好抱怨责怪的?“命运”就是在大家身不由己、在大家根本不知道的深度上发生作用的,不同人的不同命运决定于他的意识深度。但无论深浅,命运总会在你意识深度的更深度出现,除非意识已经彻悟根源。

骄傲狂妄的人根源于无知,无知带来僵硬固化。真正看清楚的人不会跟这种人计较,就如同人们不会跟石头计较一般,你踢石头一脚,疼的是自己。大道似水,懂得如何绕过石头,奔流到海。有智慧的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所有的伤害都是自己伤害自己。一句同样的话,为什么有的人听了,甘之如澧;有的人听了,暴跳如雷?这两种人都没有真正听到别人的话,他们听到的是自己的大脑的解释:顺从自己的自我、滋养自己的自我的话,就喜欢听;反之则不喜欢;本质上这两种人都是一样的。修道者超越这两种“幻知幻见”,不落两边,以中为度,所以他能听到真正的话,这些话毫无抗拒直接流入心里。

我们担心被语言思想污泥吗?用大脑生活的人会很恐惧,所以要紧张、要抵抗、要挑选。思想就像房间,放太多垃圾,就会发臭,所以它要求完美、要求芬芳。但心灵就像广阔的天地,它敞开接受,不固着,清浊并包,善恶兼容。大脑封闭着寻找“芬芳”,反而发臭了;天地容纳了“清浊善恶”,反而清新自然。放下“小房子”(大脑、思想)的人,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没有边界的“房子”(心灵)。

每个人都是“水龙头”。有道的人,把水管架设在水的源头上,这样的水特别清澈甘甜。而有的人把水管架设在自家自我的小水沟里,流出腐烂发臭的味道。有道的人没有比别人多出什么东西,只不过是个懂行的“水管工”而已,他或许还能帮别人“改造水管”,让别人也一样有甘甜的泉水饮用,但也要别人愿意才行。

人可以在地面上走很多路,绕很多圈,他自己办得到。但人无法把自己从地上举起来,他办不到。因此上乘的人,会要求帮助(发心发愿),等待帮助(放松和信任),接受帮助(万事万物都是天的安排),他们很快会离开地面,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但那些硬邦邦的,自以为博学、自以为知晓、自以为勤能补拙的、自以为人定胜天

的人……都是在地面团团转的“蚂蚁”,他们可以几千年,几万年转下去,直到他们被折磨得受不了,放下这些“努力”为止。

人们讲“天人合一”、“佛我合一”、“梵我合一”、“人道合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天在哪里,佛在哪里?梵在哪里?道在哪里?人在哪里?我在哪里?只有去观察、去了解“合一”的双方到底是什么,否则根本就是无意义的。但人们往往在“合一”上下功夫,就如同结婚宴席上,没有新郎和新娘,却在办喜宴,不可笑吗?而真正的修道者,当他知道天在哪、人在哪的时候,他发现根本就已经“合一”了。上乘人寻根,下乘人求果;求根的人,在发现根的同时,也获得了果;求果的人,虚假短暂和谐,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求道者不知何谓道谈道者不知道为何”

这句话,含义可浅可深!就看发言者是否言出内心、语出肺腑了!

没有才要求,“求者”本来就没有拥有,所以修道人不要以为自己能挑选、能鉴别,并且奇货可居,赞成一处,否定他方。求道者要认识到自己根本不知何谓“道”,因此不在内心留下任何轨迹,这样才能让“坚硬的执著”变得柔软。柔弱和顺从反而能顺流到海,直至真理。(参考《十二时颂》“只守玄,没文字,认著依前还不是”。念念觉,念念舍,片刻前的真理再拿起来就已经不是“真理”了。)言语道断。世界上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完美表达“道”的,“道”本来就是一种超越语言思想等对立观察面的“统一”,是不可言说的。言说的一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是一把“开门钥匙”。执著“手指”和“钥匙”的人,都是“不知何谓道的”。而在谈“道”的人,无法

沉浸在“守玄”的境界。既然“道”无法被传授、讲述,那么谈道有用吗?真正明白“道”的人,不会谈道,只会谈如何得道。

道唯心锲。试图得到“道”的,得不到;只有试图去成为道,才能得道--那时也不知道是你得了道,还是道得了你,你也不会有任何得失的念头,此刻才会发现本来如是,自身是佛。

明道者不谈道,只谈如何调整身体、思想、观念,促成他人得道。至于人们能否得道,是各家各事,自修自得。

大脑结构与功能

大脑结构与功能 大脑结构详解

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内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大脑半球内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部分。 各叶的位臵、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 1、额叶:也叫前额叶。位于中央沟以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饿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前端为额极。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续的部分,称为旁中央小叶。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2、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部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回。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3、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中、下三条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隐在外侧裂内的是颞横回。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部分称为海马钩回。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4、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之后。在内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裂候补之间为舌回。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5、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钩分为长回和短回。 6、边缘系统:与记忆有关,在行为方面与情感有关。 大脑的总结构 大脑皮质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皮质的功能复杂,不仅与躯体的各种感觉和运动有关,也与语言、文字等密切相关。根据大脑皮质的细胞成分、排列、构筑等特点,将皮质分为若干区。 现在按Brodmann提出的机能区定位简述如下: ·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4区),是支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的中枢。它主要接受来自对侧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的位臵、姿势和运动感觉,并发出纤维,即锥体束控制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返回皮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之前(6区),为锥体外系皮质区。它发出纤维至丘脑、基底神经节、红核、黑质等。与联合运动和姿势动作协调有关,也具有植物神经皮质中枢的部分功能。 ·皮质眼球运动区:位于额叶的8枢和枕叶19区,为眼球运动同向凝视中枢,管理两眼球同时向对侧注视。皮质一般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1、2、3区),接受身体对侧的痛、温、触和本体感觉冲动,并形成相应的感觉。顶上小叶(5、

论党员干部民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失的 就不允许有任何个人的价值追求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无知,是对马克思“人民公仆”理念的背离。离开了党员个人的创造性活动,脱离了党员个人的丰富多彩的价值追求,党的历史使命和党的整个事业就必然成为被架空的乌托邦式的“空中楼阁”。 鉴于上述,在今天重温和实践马克思的“公仆理念”,推进现代政治文明和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执政党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笔者想用一段关于消除封建关系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寥以回应马克思的“公仆理 念”,期待我们的社会能够步入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在一种政府采取家长统治位置而把人民看作要加以庇护因而要加以控制的对象,而不是看作政府有义务向其说明一切的全体选民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怎样能够指望从中会出现某种建设性的‘发展’呢?自由的观念———开始于选举的自由———必须被认为是任何发展努力的一个基本部分。民主的习俗必须加以培养,而这一点只有通过有意义的公民参与才能做到。事实上,发展本身必须不仅仅被看作是一个目标,而是要看作一个人民在其中可以建设性地相互结盟的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 一、部分党员干部民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党员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的基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先导。如果党员缺乏民主意识,那么党内民主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 “我们更多的是从领导层面来强调党内民主,而不是从党内政治生活的整体要求谈民主。”从而忽视了党员民主意识。具体讲来,导致党员民主意识缺乏的原因,可

以从外部社会历史条件和党内民主建设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外部因素 1、封建专制文化中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孕育了深厚的封建专制思想体系,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官本位”意识同“人治”意识是封建主义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典型表现,并且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在党内生活中,有的党员仍然反映出一种突出的崇官、敬官、捧官、追官、怕官的“官本位”情结,把官职作为个人的财富和获取个人财富和权利的手段。再如有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上、生活上谋求特殊化,不讲民主,拒绝批评,特权思想严重。正如邓小平所说:“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党内生活中的家长制、一言堂、“官本位”、人身依附、个人崇拜、特权现象一类封建主义残余的滋生。社会上的特权思想对党内的影响,助长了党内反民主的个人专制主义现象,造成了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在党内生活中事实上的不平等。 2、计划经济体制的“遗迹”的影响。当前,我国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的“遗迹”的影响还大量存在。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具体制度,在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民主的实现同时,也制约了政治民主的实现和公民民主意识(包括党员民主意识)的发展。萨托利认为,“全面计划与民主不相容,而有限计划与民主相容。”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体制,全社会的生产、疏通、分配与消费,都严格按照国家制度的计划去实行,各级行政成为实施计划和监督计划完成的绝对权力机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人民的独立主体意识在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蜕化,经济发展缓慢,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陷入了僵局。 (二)党内因素 1、部分党员干部自身素质问题。从当前来看,党员素质还不能适应发展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相当一部分党员文化理论素质不高,现代文明意 识不强,缺乏党内民主的修养,利益意识淡薄,并由此导致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一些领导同志对党内民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不强,在党内决策的过程中,不尊重其他领导成员的民主权利,搞“一言堂”,他们往往只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执行党的决策的义务,而忽视党员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使党内决策很难真正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很难认真地考虑党员的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 2、党员流动性增强使党员受教育、参加民主生活会的难度加大。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原有的单位体制对社会成员流动性的束缚,增加了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性,这使党员流动性增强,教育难度加大,给培养党员民主意识增加了新的困难。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和下海经商的党员逐渐增多,他们在地域上的分散性、外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所从事职业的多样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党员很难过正常的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是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员素养,实现党内监督的一种好形式。但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谈成绩一大堆,谈缺点一点,许多党员对此失去信心。” 3、缺失民主意识的党建理论的误导。在传统的党建理论中,基本没有强调党员的民主意识,而主要是强调“组织”和“领导”的作用,在党内民主建设上尤为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影响很大,特别是斯大林的独断专行、唯我独尊、个崇拜等,对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起了极坏的影响。而政治生活上“反右扩大化”等事件的冲击,也使许多党员干部在党内生活中不能直抒胸臆。二是党员对党的崇拜心理的影响。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大部分党员对党及其领袖产生了崇拜,甚至是盲目崇拜的心理。对于党的决策只重于执行,而轻于思考,甚至依赖于领袖或组织的决策,没有参与的意识,缺乏积极主动创新的意识。 二、增强党员干部民主意识的主要对策 广大党员民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良好的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

9岁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的黄金年龄

9岁,自我意识的觉醒的黄金年龄 9岁孩子的父母常会想: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有些这个年纪的孩子变得很严厉又爱争执,有些变得忧郁或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做恶梦、无来由的恐惧、头痛、肚子痛等状况也常出现。有些孩子觉得学校好像没有人喜欢她,有些孩子会突然对自己的身分(有钱人、穷人、或”怪咖”等)变得敏感。她也可能会气冲冲的冲回房间「砰」一声关上门,说你不公平或一点都不了解她。 父母会想是不是因为学校换新老师、还是最近自己的什么举动、或是家庭状况(分居或新生儿诞生) 造成她行为改变,还是单纯「少年维特的烦恼」? 其实,只要深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就不用过度担忧,而尽可能的满足她们此时此刻的需要。 究竟发生什么事? 九岁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来自自我意识发生重大变化。她们的”幼儿”阶段已经结束,正过渡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Rudolf Steiner说「九岁这一年孩子正在经历着完全的改变,此时对精神和肉体而言,皆正面临重大转型。」 孩子在5岁以前,她的意识如梦境一般,外在与内心世界不分。她们了解外在事物的管道并不是透过“观察”而来,而是透过无意识的模仿。婴儿透过模仿学习,大班年纪的孩子仍继续模仿着她们的周遭世界,比如老师或父母的行为举止等。也因为模仿力强,孩子的生活经验与这个世界紧紧结合一起无距离感,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孤独感。 但随着九岁孩子已经不太藉由模仿力学习,她开始会觉得自己跟她所生活的世界有距离。一些过去没有显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九岁孩子突然会强烈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崭新的感觉让她与世界和他人有所距离。这样的自我意识,其实在约2两岁半时她曾经经历过,现在再度出现程度更显深刻,因为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正开始发展。 虽然每个孩子对脱离幼儿时期的甜蜜梦幻世界反应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反应:更加注意她周遭的环境。你可能会发现,有些从前忽略的事情现在会变成焦点甚至被质疑。依据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她们的反应也不同,有些孩子是默默惊讶,有些会严厉的批评。 批判性比较强的孩子可能会去注意身边的人讲的话实不实在,还是虚构吹牛的。她可能开始质疑父母和老师,想「她们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他们真的什么都知道吗?」她们想寻求确定,想证实大人的话经得起挑战、值得相信。另一种相反性格的孩子对孤独感的反应可能是变得孤僻、晚上睡觉会害怕、或经常肚子痛。 因为孩子常想独处,父母会觉得好像要“失去”孩子,觉得孩子好像不再喜欢和她们分享内心世界了。这时候也是孩子会开始注意到死亡这个议题的时候。随着自我意识升高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与选择权,宗教问题、行善、邪恶等观念也可能出现。 通常,九岁生日后半年内(有时更早),孩子会深刻意识到这种与外界分离的新感受。由于“我”的意识觉醒,孩子体认到自己是独立个体,感觉自己好像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有位70岁女士回想她此时的生活说:「九岁那一年,我有很明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对比研究 摘要:《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经典长篇小说,并且都以描写女性的命运为重要内容。通过这两部小说,研究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代表的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虽然,她们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探索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对《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分析。两部书中的女性都走了一条反抗旧的、腐朽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争取理想、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她们大胆的追求爱情与人格的独立,反对封建势力下对女性的禁锢同样执着、热烈。文章从黛玉的恋爱与奴婢的反抗中,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女性迥异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凸显,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但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观点,她们争求着平等,渴望着自由。而安娜不仅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而且表里和谐,还以其精神的美而具有魅力。她真挚、单纯、自然、善良,同时又有旺盛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在卡列宁那儿安娜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虚无的婚姻。安娜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她追求新的爱情,正是要求平等的一种追求。平等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女性的解放首先应从精神层面上展开,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识到自己与男性一样应该而且可以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两性伦理关系,女性解放才有可能。 关键词:女性意识;平等;自由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谱系中,翟永明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其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出版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称之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翟永明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坚韧的破碎之花》、《纽约,纽约以西》等。她成名于早期作品组诗《女人》,并在二十余年来的写作中坚定地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且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在中国诗坛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诗人欧阳江河称其为“东方最美丽的女人”,诗人伊沙则曾戏谑地称赞“第三代诗人都有翟永明情结”,也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女性身份设定以及她作品中所主动涉及到的女性意识元素,让她的作品和相关的言论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及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波伏瓦曾将女性称为“第二性”,即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是一个非主导性阶级。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女性的这种历史性的失败不单决定于其生理因素,更多地是由社会和人类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1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有多少女性作家或诗人不喜欢甚至拒绝被人贴上性别标签,而且在这种拒绝背后隐藏着的也是对这种潜在歧视的不满,但她们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性别烙印。不过也恰恰是这种烙印鲜明的作品,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资讨论的样本,并透露了她们更深反叛和独立的可能。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本文首先试图从时间上理清翟永明诗歌中女性意识及其变化的整体脉络,主要以诗人成名之初的组诗《女人》、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作品《更衣室》《女子澡堂》、新世纪以来的《她的视点》以及新作《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等作品为探讨对象;然后试图在空间上将翟永明的诗及其女性意识与不同时期的女性诗人作家作纵向、横向和同时期的比较,在这副作品及思想的坐标系中最终确定翟永明诗歌所处的坐标点;最后,本文将在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最终以抛砖引玉的形式试图给当代诗歌研究和诗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诗歌是“女性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何为“女性文学”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女性文学”被泛指为女性写作的文学,即使在国外,“women’s literature”也是一个被长期使用的“熟语”。大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涵盖范畴被自觉地约小,特指由女作家、女诗人创作的,表现女性生存和生命经验的作品。 评论家陈超对翟永明的研究最为系统,他曾有一种对翟写作的分期归纳:

脑的结构与功能

脑的结构与功能 一、大脑 又称端脑,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是人类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脊椎动物的端脑在胚胎时是神经管头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后发展成大脑两半球,主要包括大脑皮层和基底核两部。大脑皮层是被覆在端脑表面的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皮层的深部由神经纤维形成的髓质或白质构成。髓质中又有灰质团块即基底核,纹状体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广义的大脑指小脑以上的全部脑结构,即端脑、间脑和部分中脑。 二、大脑的结构 大脑皮质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皮质的功能复杂,不仅与躯体的各种感觉和运动有关,也与语言、文字等密切相关。根据大脑皮质的细胞成分、排列、构筑等特点,将皮质分为若干区。 1、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4区),是支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的中枢。它主要接受来自对侧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感觉,并发出纤维,即锥体束控制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返回皮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之前(6区),为锥体外系皮质区。它发出纤维至丘脑、基底神经节、红核、黑质等。与联合运动和姿势动

作协调有关,也具有植物神经皮质中枢的部分功能。 2、皮质眼球运动区:位于额叶的8枢和枕叶19区,为眼球运动同向凝视中枢,管理两眼球同时向对侧注视。皮质一般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1、2、3区),接受身体对侧的痛、温、触和本体感觉冲动,并形成相应的感觉。顶上小叶(5、7)为精细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区。 3、额叶联合区:为额叶前部的9、10、11区,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4、视觉皮质区:在枕叶的距状裂上、下唇与楔叶、舌回的相邻区(17区)。每一侧的上述区域皮质都接受来自两眼对侧视野的视觉冲动,并形成视觉。 5、听觉皮区:位于颞横回中部(41、42区),又称Heschl氏回。每侧皮质均按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产生听觉。 6、嗅觉皮质区:位于嗅区、钩回和海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区的大部分)。每侧皮质均接受双侧嗅神经传入的冲动。 7、脏皮质区:该区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带回前部、颞叶前部、眶回后部、岛叶、海马及海马钩回等区域。 8、语言运用中枢:人类的语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动在一侧皮层上也有较集中的代表区(优势半球),也称为语言运用中枢。它们分别是: ①运动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 ②听觉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42、22区皮质,该区具有能够听到声音并将声音理解成语言的一系列过程的功能。 ③视觉语言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即39区。该区具有理解看到的符号和文字意义的功能。 ④运用中枢:位于顶下小叶的缘上回,即40区。此区主管精细的协调功能。 ⑤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6区,即中央前回手区的前方。

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先从自身发生的一件小事上说起吧。 前几天从网上购了几本书,其中有两本书寄过来时发现尽管书名一样,内容却大相径庭。这是卖家在售书时,故意拿别人的书做幌子(因为同名,人家的又好卖,故而有了这样的歪点子),实际上卖的是自家的书,等书到了买家手上之后卖家再把所谓的“幌子”换成自家招牌,通过这样的“调包”,一般人只能归结为买家在购书时没多加小心,选了同名的书。幸亏我对自己的眼睛还是蛮相信的,确信这是卖家玩的伎俩,于是投诉给客服,经客服的敦促,最终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解决,自己也出了口气,不至于放在心里憋得慌――原本就不是自己的错,还让自己来承担,岂不让人憋得慌? 无独有偶。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是好多年前的事,中国游客去越南旅游,在越南离境时边防工作人员要求每人交10元钱离境费作为边境建设用。中国游客几乎没有不遵守的,尽管觉得这有点不合理,但考虑到不就是区区10元钱么,交了省事,免得讨麻烦。可是有一个美籍华人却拒绝交这10元钱,理由很简单:非越南籍公民没有此等义务,这是类似敲诈的行为。后来边境人员不让其走,他就留下,跟他们理论。事情越闹越大,最后经两国使馆人员出面调停,才把事情搞掂――那位“老外”获胜,不仅不用交那10元钱,而且把因为滞留而造成的延机等费用也要求越方全都补上。 这样的例子,让我们感慨不已。平时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却不敢声张或提出控诉,结果是让有的人(其中有些还是代表政府的权力部门)的目的一再得逞,进而更加肆无忌惮,最后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这仅仅怪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吗?作为公民,你在需要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了吗?同时也督促别人这么做了吗? 尽管社会的文明不断进步,法律法规等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但是作为公民自身是否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将这一“觉醒”付诸实施?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不是与文明相抵触相抗衡的,相反是用来促进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让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如果我不投诉,不为自己讨回公道,那么保不准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像我一样的人遭蒙骗。那个美籍华人如果没有那样坚持,越南边境工作人员势必继续“照章行事”,这样一来,更多的人就会吃哑巴亏。那件事之后,越南政府取消了这一“非理行为”。可见有些事情是需要去争的,不争,可能就永远被置于黑暗中。 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早点觉醒总比晚点好。有的人逆来顺受惯了,看别人怎么样他就怎么样,甚而失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最基本的能力,这样的一群人是亟需猛醒的,不能再像鲁迅当年说的那样,呆在一间完全被封闭的铁屋子里,不知呐喊,也不知把某个地方戳个洞,让外面的阳光透进来。还有一些人,自称是有点觉醒意识的,但是因为怕惹麻烦,怕引火烧身,也就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以“学聪明点”奉劝别人,希望别人也像他那样“识时务者为俊杰”。都像这么“识时务”,社会的进步谈何容易! 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说来容易做来难。这取决于公民的自觉,也取决于相关的制度保障。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5-01 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二、战争形势下,女性意识的逐步弱化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女作家开始抛弃以自身经历出发以独特女性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抒写转向更为广阔描写满身热血的革命女性和女性的革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女性特征。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开始淡忘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特质,性别意识逐渐弱化,女性作家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不再为个体的情感所左右,女性由小我迈向工农大众的革命之路的大我。丁玲的《韦护》中的丽佳为革命牺牲爱情的思想。庐瘾的《情妇日记》中的美娟抛弃爱情至上的生活牢笼,毅然决然的前线做一名救护队员等,以粗犷的笔触描写了革命女性和劳动妇女的豪放品格。 战争成为主流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背景下,抗战以后到建国前期,以丁玲、张爱玲、苏青、梅娘吴瑛陈敬容吴敏等为首的女性作家,构成了四十年代令人惊叹的女性创作的独特景观。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解放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双向发展着。“革命”“救亡”时代中解放区大部分女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作品中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同男性作家一样担负起社会历史使命进一步拓展女性创作的精神内蕴。萧红、丁玲等关注女性个体转向关注女性群体的命运,拓展了女性自我的视野,由成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 在沦陷区,张爱玲从女性视角自觉审视女人与男人,对禁锢女性的封建制度及传统思想导致畸形婚姻与变态性心理发出的强烈冲击,显示了女性对“女人本性”的自觉思考,呈现出女性少有的自醒的危机意识。与张爱玲同时期的苏青、潘柳黛和梅娘,她们作品表面看来似乎写得是乱世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女性自省审美视角描写社会事态和人性,但主旨上仍是对女性本体人生遭遇的刻画,这是五四时期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延伸和发展。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田佳宁 摘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色彩绚丽的女性人物世界,其中就包括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和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人物形象。所谓女性意识觉醒就是女性在客观的世界中,对自身的价值、地位的主观意识觉醒。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邢夫人和鸳鸯、袭人与晴雯、尤二姐和尤三姐这四组经典形象能够非常鲜明的突出女性意识的对立,更能体现在当时封建礼教的背景下,女性意识与时代对抗的伟大。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人物对比 引言: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一直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在残忍的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性的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比如缠小脚、一夫多妻、借妻生育等陋习,不仅对于女性的身体,对于女性的精神上也是很大的折磨。即使到了相对比较开明的明朝和清朝也有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这就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把女性的精

神囚禁在监牢中。而女性意识作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历史中就一步步的瓦解了男权至上的封建礼教社会。下面就结合《红楼梦》的几个经典形象浅谈女性意识的觉醒。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林黛玉作为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额形象,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她有如天上仙子一般的美貌、有湘娥啼竹素女愁的感伤,有李清照般的才华,最重要的是有敢于蔑视权贵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总的来讲,林黛玉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然而薛宝钗则是一个经典的传统主义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态度选择无条件遵循和绝不质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选择明哲保身。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好像都信奉一种“中庸”之道,此处并不是完全否认中庸之道,而是如果过分的强调中庸之道,则会造成人们先天创造力的流失,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尤为重要。 《红楼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场景,就是元春省亲之时,黛玉宝钗二人各作诗一首,林黛玉的诗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语言简洁大方,诗中既礼貌的表达了对于元妃到来的欢迎也将景色描绘的生动形象,寓情于景。而薛宝钗所作的诗则华而无实,用典颇多,刻意的去赞美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总之目的性极强。 黛玉就是一个敢于追寻自我的形象,在大观园也是独树一帜。宝钗则是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触犯了封建礼教。《红楼梦》通

女性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

女性意识的觉醒 i=r 女性”一词,是相对于“男性”而产生的,但在浩瀚的人 类艺术海洋中,却很难发现清晰的女性足印,因为现有的艺术史只是“男性的艺术史”。女性在艺术史中的集体失语已成为中西艺术史的一个共同“文化特征”。20 世纪“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女性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开始寻回那曾经在艺术史中迷失的自我。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活跃于九十年代画坛 上的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命意识,重新阐释了女性”这个主题。她们用女性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女性的心去感应世界,用女性的方式去表现世界,将女性细腻的感觉,感性 的情绪转换成富有生命的语言符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激烈 反传统主义的兴起和泛滥,她们的创作往来于东西艺术之间, 往来于现实与记忆之间,往来于可视的形式表现与不可视而可感的精神意蕴之间,并试图在这复杂的经纬线上找到属于个人感受但却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种理想之美。使“女性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可能,也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 后现代”色彩。 、女性艺术内涵的界定 女性艺术其实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说法也很多。有的是从性别角度,认为出自女艺术家之手的艺术作品均为女性艺术;

有的是从题材角度,认为不管艺术家性别,只要是表现女性题材,都可看成是女性艺术。如果给女性艺术作个确切的学术定义,可 以这样认为:“凡出女艺术家之手,以女性的视觉描绘女性生活及展现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女性艺术。” 称为 二、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现状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禁锢了中国女性的生存。二十世纪初,女性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开始了 寻求自我独立人格的新追求。但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品大多虽然具 有一定的女性自我意识,总体来说还是含蓄隐晦的。到新中国成 立,虽然女性在新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是“翻身做主人”,但是特定的历史语境使她们似乎忘记了女性作为“女性”的人类生存身份,以此为代价来实现对“平等”的追求。因此,在艺术文化领域,女性自身文化符号特色依然存在创作自觉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禁锢被打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势力的强大,我国的女性艺术力量也在其影响下逐渐壮大。女性艺术家逐步开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存境和情感抒发。受西方女性 主义运动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女性自我追问和试 图自我确认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心理。这些矛盾来自传统、家庭、性别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大语境。 1990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绘画专题展——“女画家的世界”, 标志着“新生代”的女性画家登上画坛。这个时期,不管是女艺术家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使中国女性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渐自觉地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并把关注的重点转变到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上,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感性思维表现出女性艺术的独立价值。 由于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样式,这个时代的女性画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艺术习惯和审美标准。各种艺术形式都被女性艺术家广泛的使用,女性艺术在多个领域都成为独特的风景。这些女艺术家有在绘画领域里的申玲、喻红、夏俊娜、刘虹、王彦萍、蔡锦、等;有使用装置或雕塑手段的姜杰、陈妍音、张温帙、向京等,她们展示着属于女性的视野和艺术

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演讲题目: 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各位领导及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镌刻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的箴言。也许是受到这条古老的格言的启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则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的观点。那么认识自己的过程,我认为也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在思考我们生命智慧的旅程,怎样能让这段旅程充满新奇与收获,需要我们不断的孜孜以求。 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认识你自己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兽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从悬崖上跳了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生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不能认清自己我们就会在彷徨中与生命的智慧失之交臂。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只有自我意识觉醒我们才能在心中了无遗撼,充满温暖富足之感。 而作为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肩负着神圣的职

责与使命,只有胸怀阳光、梦想、勇气和信念,睁大了智慧的双眼,去追寻行走生命的意义、方向和路径,才能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与满足,一种生命的创造与成长,感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得到生命的一份满足和升华。哪怕这个过程荆棘曾经刺伤过自己的双脚,也阻挠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哪怕暴风雨曾经袭击过稚嫩的翅膀,也扼杀不了我们飞翔的向往……因为教师,不仅要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也要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 作为一名入职两年的青年教师,我在自己的职业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怎样才可以唤醒自我的意识,使得我在教学中可以寻找到那充满富足的教育生活,寻找到生命的智慧。为此我在教学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不断地在向同事请教和学习;同时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在反思,在反思过程中真正把自我纳入对个体教育生涯的觉知之中,从中获得教师自主意识的提升,并辅助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不断碰撞中,获得个体教育意识的生长生成。 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和艰辛,可是在这个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收获了觉醒的快乐,收获到了学生们的爱,收获了生命的智慧。为此我会不断地开拓通向生命的智慧之路。我将与我的同事和学生们一起携手并肩,探寻生命智慧,迎接生命中最美丽的朝阳。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的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被人们称作“20时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除社会因素外,萧红的女性意识来自于她人生的种种苦难经历,她将这些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来展现了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及她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她的作品,鲜明的以女性意识来关怀女性的生存、爱情、命运。本文就简单的探索萧红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社会因素:中古自古以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一直处在弱势的地位,“男女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科学”的大旗直指封建礼教,封建父权意识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女性意识逐渐得到觉醒和重视。五四运动给萧红的文学之路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她的作品在关照“人”的解放下展现出来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突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以她亲身的经历来表达女性的心声。她描写劳苦的被侮辱的女性人群,她将女性的苦难置于民族、社会之中,普遍的呈现她们的生存状况。 2、良师益友鲁迅的影响:鲁迅是萧红的良师益友,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萧红在文学创作上吸收了鲁迅的技巧,秉承了鲁迅风骨,但她又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了女性特有的文学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创作特性。她对麻木愚昧的封建妇女做了深刻的揭露。 二、内部因素 1、童年的影响:萧红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在《呼兰河传》中可见,在她的童年中就只有外祖父给她疼爱,而她的父母亲人却没有给她任何的温暖和关爱,甚至还有外祖母对她的虐待。虽然这些都是童年模糊的记忆,但是却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叛逆性格,使她成为一个敏感多愁又孤傲叛逆的人。 2、爱情婚姻的带来的意识觉醒。萧红在童年时就是一个孤傲叛逆的人。在她上初中得知包办婚姻后,她毅然的离家到北京求学。但是后来讽刺的是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和逃离的未婚夫同居并被当作人质留在旅馆的经历让她认清一个现实:她战胜父权离开家庭,但却终究被男权社会所束缚,只恨她不是一个男人。之后她以为她和萧军是真爱,她为萧军全身心的付出,真心的爱着这个男人,愿意为这个男人柴米油盐,苦守清贫与饥饿。而她真心的付出却换来了萧军无尽的背叛与折磨,最终也只得离开。感情的经历让萧红明白一个道理: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繁重的。所以她的女性意识开始成熟起来,并且通过其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人生经历是悲惨的,但是也因为这些坎坷和悲惨使她的女性意识得到觉醒并成长。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铁凝的《玫瑰门》《玫瑰门》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之作,而且,是一部真正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以女性觉醒意识而言,《玫瑰门》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玫瑰门》所具备的最重要的文学意义。 《玫瑰门》的创作背景是在八十年代的后期,距离文革结束也已有十年之久,而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入推介,中国的女性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深一层的自觉。不再是一种空喊“男女平等”的假象,而是从深层次上发掘女性的思想和价值,这一点在《玫瑰门》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铁凝把小说的主要故事背景设置在文革时期,但书中表达作者对文革的看法显然是次要的。作者是要通过文革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来拷问女性的灵魂,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女性的意识,而这一过程又是从无性别或者说是超越性别的角度来进行的。正如铁凝在其卷首语所说的那样“我设想这大约归结于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叫做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我更准确的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 对女性意识的揭示当然要以描写女性为主,同样也会写出女性的矛盾冲突。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女性人物: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和姑爸。通过这四个人之间和她们个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来揭示女性意识。

《玫瑰门》的叙事是以司猗纹的一生为主线,写了这一家庭三代女性的不同遭遇和复杂心态。小说的确写到了女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但构成《玫瑰门》的独特性应该不在于此,因为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较量也好,写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也好,我们在前面的小说中已经读到过了,而重要的是铁凝在这里更写了女人自我的内心较量,一个社会化自我与本真的自我的较量。人们既然称《玫瑰门》写的是一场“玫瑰战争”,自然就会关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像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以及姑爸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 司猗纹无疑是铁凝用力最多的一个形象,也是这部小说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有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是铁凝的一份贡献。这个人物的内涵是复杂的,因为复杂才提供了广阔的言说空间。最初,评论家们仅仅注意到司猗纹的“恶”。显然,在小说中,司猗纹的确有很多的“恶”行。如裸露着身体闯入公公庄老太爷的卧房,以乱伦的方式来压住公公的气焰。如她处心积虑地设置“捉奸”的场面,让儿媳竹西与邻居大旗的私情暴露无遗。所以司猗纹被认为是一个“被扭曲的人物”,或者把司猗纹的一生概括为“追逐着虚幻的荣誉”的一生,而“最后获得的仅仅是廉价的自我的胜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们从司猗纹身上看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比如荒林的观点就比较有代表性。她认为:“司猗纹的经历不仅仅是一种女性的从身体到身体的经历,而且是女性与社会、身体的纠织关系,在其中如何确认自己。她的故事可以说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 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式。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Brodmann Area 1, BA1 Brodmann Area 2, BA2 Brodmann Area 3, 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 (postcentral gyrus) 和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Brodmann Area 4, 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 homunculus )。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 (前)和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示。 Brodmann Area 5, 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7, 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 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 Areas---------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加强公民民主意识

“加强公民民主意识,争做合格小公民”教育活动记录 近年以来,我们学校重点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小学生法制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扩大普法工作的宣传效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启蒙为先 要让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法律观念须先立。为此,我们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活特点,先后举办了"让法与我们同行"、"让法扎根在我们心里"等法律启蒙教育讲座,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身边的典型案例,启发引导孩子们了解法是什么、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关系等基本问题,从而帮助其建立法的公正观、善良观、秩序观等基本观念,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升华,为下一步学习、运用具体的法律打下一个良好思想基础。 二、突出重点 法制教育要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为抓手,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注意抓好四个重点:一是以特殊家庭子女为重点教育对象。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对特殊学生进行了分类统计,建立了特殊学生的档案。将部分行为习惯特殊家庭子女和其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学生组成"阳光小队",成立帮教小组,制定帮教措施,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品德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让这些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转变不健康思想倾向和不良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家访等渠道,向这些孩子的家长进行法制宣传,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成长环境。二是以六年级和八年级为重点教育年段。针对六年级新生行为习惯差、容易成为校外被侵害对象等特点,我们重点抓行为习惯和安全常识教育,开设了《守护生命,人人有知》等专题法制讲座,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针对六七八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而辨别是非能力弱的特点,我们着重通过思想教育来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四是以双休日、节假日为重点宣传教育期。在这期间,我们重点抓好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好防火、防电、防暑、防盗、防灾等安全常识,同时与社区、德育基地联合举办消防演习、法制夏令营等与法律有关的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假期中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三、形式多样 要让法律的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应力戒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刻板化和被动性。为此,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摸索,力求将“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开学初,我校组织学生重温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20字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多项规范制度。再如,在开展交通法规教育宣传中,我们除采用出宣传板报外,还邀请交警中队的民警来校讲座,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参观交通安全宣传画展览。组织学生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题”征文活动和主题班队活动观摩。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做到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举办以防止家庭暴力为主题的模拟审判、参加“科学消费”演讲比赛、参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不定期带法律宣传材料回家等多项活动,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法律知识,而且激发了孩子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浅谈 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诋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