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级数据库笔记

四级数据库笔记

四级数据库笔记
四级数据库笔记

第一章引论

1、数据库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划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软件工程(SE);信息技术(IT)。

1.1 基本概念

1.1.1 信息与数据

1、信息、物质、能量是组成客观世界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2、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是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描述。信息具有可感知、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和可再生的自然属性。

3、数据(Data)--是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符号记录,是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识别的信息。不同的物理符号体现出数据的不同表现形式。

4、信息与数据间存在固有联系,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称为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语义解释,是数据的内涵,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5、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是指对数据进行分类、收集、组织、存储,进而从已数据出发,抽取或推导出新的数据,这些数据表示了新的信息。

6、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是指对数据的分类、收集、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是数据处理业务的重要环节。

7、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的区别在于,数据处理除了具有数据管理功能外,还可通过数据管理得到的数据进一步深加工,从中获取新的数据和信息。

1.1.2 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DB,DataBase)--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大量的、共享的数据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系统软件,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3、数据库系统(DBS,DataBase System)--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软硬件系统构成,DBS一般分成三个层次:(1)计算机硬件平台;(2)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3)用户;在不引起混淆和歧义的情况下,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4、(狭义的)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的软件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和查询、插入、修改、删除、更新等数据管理功能。

5、(狭义的)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组成的软件系统,它面向具体应用领域,提供了更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功能。

6、数据库技术—是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和使用的一门计算机应用学科。

7、数据库技术与其它计算机科学有密切关系:

(1) 数据库技术以文件系统为基础发展而来,DBMS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数据库以文件形式存储在外部存储上的;

(2) 数据库与数据结构的关系很密切,数据库技术不仅用到数据结构中的链表、树、图等知识,各种数据模型本身就属于复杂数据结构;

(3) 主流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其理论基础是关系数据模型,而该模型是在离散数学集合论中“关系”这一基本概念上发展起来的;

(4) 当用户访问数据库,DBMS对用户提交的查询操作类似于,计算机编译系统对程序的编译过程;

(5) 开发一些大型的DBS或DBMS的过程,要遵循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式。

1.2 数据模型

1.2.1 数据模型概念

1、数据模型(Data Model)--是数据库系统的形式框架,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包括描述数据、数据联系、数据操作、数据语义以及数据一致性的概念工具;

2、数据模型应满足:(1)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2)容易为人们所理解;(3)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3、数据模型的组成:

(1) 数据结构: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特征,从语法角度表述了客观世界中数据对象本身的结构和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在数据库系统中,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区分、命名各种数模,如层次、网状、关系数模。

(2) 数据操作: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特征,是一组对数据库中各种数据对象允许执行的操作和操作规则组成的集合。数据操作可以是检索、插入等,数模必须定义这些操作的确切含义、操作符号、操作规则以及实现操作的数据库语言。

(3) 数据完整性约束: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它定义了数模必须遵守的语义约束,也规定了数据库中数据内部及数据之间联系所必须满足的语义约束。它限定了数据库的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便维护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

1.2.2 数据模型分类

1、用数据模型这一概念来描述数据库的结构和语义,通过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机器世界的抽象转换过程构建数据库,并根据模型所定义的规范去管理和使用数据。

2、建模过程:(1)将现实世界的数据对象抽象为信息世界中的某一信息结构;(2)再将信息结构转换为机器世界中某一具体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存储于计算机中。

3、数据模型分类:

(1) 概念数据模型(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强调其语义表达功能,易于用户理解,是用户与设计人员交流的语言,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最常用的是实体—联系模型。

(2) 数据结构模型(表示型/实现型):是机器世界中与具体DBMS相关的数据模型,包括关系模型、网状模型和层次模型

(3) 物理数据模型:属底层数据模型,描述数据的实际存储方式。

1.3 数据视图与模式结构

1.3.1 数据视图与数据抽象

1、数据视图:指从某个角度看到的客观世界数据对象的特征,是对数据对象某一方面特征的描述。

2、数据抽象:是一种数据描述和数据库设计原则,是指专注于数据对象的某方面特征,而忽略其他特征。

3、集和值:集是指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值是集的一个具体赋值;

4、数据模式:对数据库中数据某方面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仅涉及集的描述,不涉及具体的值。

1.3.2 三级模式结构

1、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外部级、概念级和内部级,分别定义了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用于从不同角度描述数据库结构。

2、模式:

(1) 也称逻辑模式、概念模式;

(2) 对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3) 模式不仅定义了数据的逻辑结构,还定义了数据之间的联系、与数据的关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

(4)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建立在某种数据结构模型基础上。

3、外模式:

(1) 也称子模式、用户模式、用户视图;

(2) 是对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3) 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每个外模式描述了某个特定用户所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4) 外模式还是保证数据安全的有力措施,每个用户只能看见和访问所对应的外模式中的数据,其它数据对他是不可见的。

4、内模式:

(1) 也称物理模式、存储模式;

(2) 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代表了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和物理组织结构;

1.3.3 二级映象与数据独立性

1、外模式/模式映象:

(1) 定义了数据库中不同用户的外模式与数据库逻辑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可有多个外模式/模式映象,对于每个外模式,需要一个外模式/模式映象来定义该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当模式发生变化时,只需调整外模式/模式间的映象关系,而外模式无需修改,保证了数据与应用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称为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2、模式/内模式映象:

(1) 定义了数据库中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这些数据在系统中的物理存储组织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2) 模式/内模式映象是唯一的;

(3) 当内模式发生变化时,只需调整模式/内模式映象关系,而模式无需修改,保证了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应用程序间的物理独立性,称为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1.4 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1、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构件、各构件的功能及各构件间的协同工作方式;

2、分类:

(1) 集中式:全部数据和数据管理功能均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的数据库系统;包括单用户和主从式两种,单用户DBS是指系统由一个用户独占,不同机器间不能共享数据;主从式DBS是指一个主机带多个分时多用户的DBS;

(2) 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但在物理上却可以分布在网络中不同数据管理节点上;

(3) 客户/服务器:将DBMS和数据库应用分开,网络中某些节点上的计算机专门执行DBMS功能,负责数据管理服务,称为数据库服务器;其他节点的计算机上安装DBMS的外围应用开发工具,支持用户的应用,主要负责数据表示服务,称为客户端;

(4) 并行式:硬件平台是并行计算机系统,使用多个CPU和多个磁盘进行并行数据处理和磁盘访问操作,以提高执行速度;

(5) WEB式:由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客户端、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

1.5 数据库管理系统

1.5.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1) 数据定义功能:DBMS提供了数据定义语言(DDL),用户利用DDL定义数据库对象的三级模式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结构特征。

(2) 数据操纵功能:DBMS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用户利用DML对数据进行查询、插入、删除或更新;

(3) 数据库运行管理和控制功能

(4)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1.5.2 数据库系统的全局结构

1、DBS可分为用户、人机交互界面、DBMS和磁盘四个层次;

2、用户可分为四类:数据库管理员DBA;专业用户;应用程序员;终端用户;

3、DBMS可分为两部份:

(1) 查询处理器:面向用户查询请求;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DML编译器、嵌入式DML 的预编译器、DDL编译器、查询执行引擎;

(2) 存储管理器:面向数据存储访问,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权限和完整性管理器、事务管理器、文件管理器、缓沖区管理器;

4、磁盘存储的类型:

(1) 以数据库文件方式存储的应用数据;

(2) 数据字典;

(3) 为提高查询速度而设置的数据库引擎;

(4) DMS运行时的统计分析数据;

(5) 日志信息。

1.6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第一代DBS:60年代末70年代初,层次型和网状型DBS;

2、第二代DBS:70年代后期,关系数据库系统;

新型DBS:80年代,分布式数据库系统;90年代,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网络数据库系统

第二章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

2.1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

2.1.1 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方法

1、软件工程: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科学,它采用工程化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正确的项目管理技术,来开发和维护软件;它将系统化、规范化、定量化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操作和维护,也就是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生产;

2、软件工程的目标: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下述特征的软件产品: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

3、软件生命周期:指软件产品从考虑其概念开始,到该产品交付使用的整个时期,包括概念阶段、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安装部署及交付阶段;

4、软件项目管理:为了能使软件开发按预定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进行,而对成本、质量、进度、人员、风险等进行分析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5、软件工程以关注软件质量为特征,由方法、工具和过程三部分组成;

6、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开发模型):是对软件过程的一种抽象表示,表示了软件过程的整体框架和软件开发活动各阶段间的关系,常见的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形模型、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

2.1.2 DBAS软件组成

1、数据库应用软件在内部可看作由一系列软件模块/子系统组成,这些模块/子系统可分成两类:

(1) 与数据访问有关的数据库事务模块:利用DBMS提供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以数据库事务方式直接对数据库中的各类应用数据进行操作,模块粒度较小;

(2) 与数据访问无直接关联的应用模块:在许多与数据处理有关的应用系统中,对数据库的访问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其他功能则与数据库访问无直接关系,这部分模块粒度可以比较大。

2、DBAS设计开发的硬件方面:主要涉及根据系统的功能、性能、存储等需求选择和配置合适的计算机硬件平台,并与开发好的DBAS软件系统进行集成,组成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1.3 DBAS生命周期模型

1、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型:

(1) 参照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原理,DBAS的生命周期由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和部署、运行管理与维护等5个基本活动组成;

(2) 将快速原形模型和增量模型的开发思路引入DBAS生命周期模型,允许渐进、迭代地开发DBAS;

(3) 根据DBAS的软件组成和各自功能,细化DBAS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引入了数据组织与存储设计、数据访问与处理设计、应用设计三条设计主线,分别用于设计DBAS 中的数据库、数据库事务和应用程序;

(4) 将DBAS设计阶段细分为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三个步骤,每一步的设计内容又涵盖了三条设计主线。

2.2 规划与分析

2.2.1 系统规划与定义

1、定义:系统规划与分析是面向将要开发的DBAS,通过了解用户实际需求,明确该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并从数据管理和数据处理的角度,确定系统中数据库软件的功能、性能范围;

2、系统规划与定义包括:

(1) 任务陈述:描述所要开发的DBAS的总体目标;

(2) 确定任务目标;

(3) 确定系统范围和边界;

(4) 确定用户视图;

2.2.2 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四方面:

(1) 经济可行性:对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DBAS的成本主要包括:A、软硬件购置费用;B、系统开发费用;C、系统安装、运行、维护费用。

(2) 技术可行性:是根据用户提出的系统功能、性能及实现系统的各项约束条件,对系统软件、硬件、技术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建议;

A、硬件可行性研究是分析DBAS的硬件平台环境和设置;

B、软件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可用的DBMS和操作系统的选型评估,对中间件和开发环境的选型建议,对DBAS开发模式和编程语言的建议;

C、技术方案的选择是根据系统技术需求,提出DBAS可能采用的合理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

(3) 操作可行性:是论证是否具备DBAS开发所需的各类人员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工作环境等,以及为支持DBAS开发如何去改进加强这几方面资源。

(4) 开发方案选择:目的是提出并评价实现系统的各种开发方案,从中选出一种适用于DBAS软件的开发方案;

2.2.3 项目规划

1、项目规划是项目管理者对资源、成本和进度做出合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DBAS项目开发计划。

2、项目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2) 根据DBAS软件开发模型,分解和定义整个项目包括的工作活动和任务;

(3) 估算完成该项目的规模和所需各种资源;

(4) 制定合理的DBAS项目计划

3、项目规划的结果应形成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计划文档,即项目计划书。

2.3 需求分析

1、数据库应用系统需求是指用户对DBAS在功能、性能、行为、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和要求;

2、DBAS需求分析是在已经明确的DBAS系统范围基础上,通过对应用问题的理解和分析,采用合适的工具和符号,系统地描述DBAS的功能特征、性能特征和约束,并形成需求规范说明文档;

3、需求分析过程由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描述和规范说明、需求验证等组成;

4、DBAS的需求分析包括:

(1) 数据需求分析;

(2) 数据处理需求分析;

(3) 业务需求分析;

(4) 分析数据库系统在性能、存储、安全、备份与恢复等方面的要求;

2.3.1 数据与数据处理需求分析

1、数据需求分析:是从对数据组织与存储的设计角度,辨识应用领域所管理的各类数据项和数据结构,与数据处理需求分析结果一起,组成数据字典;

2、数据处理需求分析:是从数据访问和处理的角度,明确对各类数据项所需进行的数据访问操作,分析结果可表示为数据流图或事务规范;

3、事务规范包括:

(1)事务名称;(2)事务描述;(3)事务所访问的数据项;(4)事务用户;

2.3.2 业务规则需求分析

1、业务规则需求分析:是从DBAS高层目标和整体功能出发,分析系统或系统中一些大粒度子系统应具有的业务类型和功能,明确用户或外部系统与DBAS的交互模式;

2.3.3 性能需求分析

1、DBAS的性能指标:

(1) 数据操作响应时间(或数据访问响应时间):从提交请求到返回结果的时间;

(2) 系统吞吐量: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事务或查询的数量,单位为TPS;

(3) 允许并发访问的最大用户数:在保证响应时间的前提下,系统最多允许多少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

(4) 每TPS代价值,用于衡量系统性价比的指标

2、影响DBAS性能的因素:

(1) 系统硬件资源;

(2) 网络通信设备性能;

(3) 操作系统环境;

(4)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质量,数据库配置参数;

(5) DBAS的配置和性能;

(6) 数据库应用程序自身。

2.3.4 其它需求分析

1、存储需求分析:是指估计DBAS系统需要的数据存储量,包括:(1)初始数据库大小;(2)数据库增长速度;存储总量估算可采用:根据数据字典中每个数据项的结构描述信息,估计每个数据项的容量,将所有数据项的容量累加;

2、安全性需求分析:

(1) DBAS系统应达到的安全控制级别;

(2) 各类用户的数据视图和视图访问权限;

(3) DBAS应有的口令保护机制或其它安全认证机制,用以控制用户登录数据库系统。

3、备份和恢复需求分析:

(1) DBAS运行过程中备份数据库的时间和备份周期;

(2) 所需备份的数据是全部数据库数据,还是一部分;

(3) 备份方式是采用完全备份还是采用差异备份。

2.4 系统设计

2.4.1 概念设计

1、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是根据数据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结果,分析辨识需要组织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各类应用领域数据对象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关联关系,并采用概念数据模型表示出来,得到独立于具体DBMS的数据库概念模型;

2、ER方法:(1)选择局部应用;(2)分别设计各个局部ER图;(3)局部ER图合并;

3、系统总体设计:

(1) 确定DBAS体系结构;

(2) 系统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的选型和配置;

(3) 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4) 对需求分析阶段识别出的业务规则进行初步设计,细化业务规则流程,明确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算法;

(5) 对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方案选型和初步设计。

2.4.2 逻辑设计

1、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指从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出发,设计表示为逻辑模式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1) ER图转换为初始关系模式;

(2) 对初始关系模式进行优化;

(3) 检查关系表对数据库事务的支持性;

(4) 确定关系模式的完整性约束;

(5) 从数据安全性和独立性出发,设计用户视图。

2、应用程序概要设计(II);

3、数据库事务概要设计;

2.4.3 物理设计

1、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主要指数据文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它依赖于系统具体的硬件环境、操作系统和DBMS;

(1) 数据库逻辑模式调整;

(2) 选择或配置基本关系表的文件组织形式;

(3) 数据分布设计;

(4) 安全模式设计;

(5) 确定系统配置;

(6) 物理模式评估;

2、数据库事务详细设计:根据事务流程,利用SQL语句、数据库访问接口,采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或DBMS提供的事务实现机制,设计数据库事务。

3、应用程序详细设计:

2.5 实现与部署

1、建立数据库结构;

3、事务和应用程序的编码及测试;

4、系统集成、测试与试运行;

5、系统部署;

2.6 运行管理与维护

2.6.1 日常维护

(1)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2) 完整性维护

(3) 安全性维护

(4) 存储空间管理

(5) 并发控制及死锁处理

2.6.2 系统性能监控和分析

1、统计数据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收集:

(1) 由DBMS本身自动收集和存储统计数据

(2) 通过监控系统得到

2.6.3 系统性能优化调整

1、糸统性能优化的手段有:数据查询调整与优化、索引调整、数据库摸式调整、DBMS 和操作系统参数调整等。

2、模式调整主要涉及逻辑模式调整,可以从下考虑:

(1) 已达到第三范式的基本表,不要进一步规范化为BCNF;

(2) 在分布式数据库中,对一个基本表中某些频繁被访问的数据,可以按水平分区或垂直分区方式拆分基本表。

2.6.4 系统升级

1、改进应用桯序;

DBMS和OS版本升级

第3章需求分析及功能建模方法

3.1 需求分析概述

3.1.1 需求分析概念

1、所谓需求分折:就是对待开发的系统要做什么,完成什么功能的全面描述。

2、需求分析的工作:通过对需求的调查、了解、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抽象,并采用有效的技术、工具,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描述开发目标、实现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活动的集合;

3、需求的定义:客户对一个待开发的系统在实现目标、完成功能、应达到的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期望和要求的集合;

4、需求获取的困难:

(1) 软件功能复杂;

(2) 需求的可变性;

5、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分析当前的业务流程,包括体系结构,各职能部门完成的主要任务、关系及其交流的信息。

6、需求分析的结果通常以模型等建模工具和方法描述系统的信息流、功能结构及完成各功能需要的数据。

7、功能模型和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是软件开发的依据,将指导后续的开发工作。

8、需求分析工作是系统分析员与用户不断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

3.1.2 系统分析员的职能

1、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要任务:是确定应用信息系统及软件产品应该达到的各项功能性要求和非功能性要求,即用户要做什么。

2、系统分析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1) 获取需求的能力;

(2) 管理及沟通能力;

(3) 技术素养;

3.1.3 需求获取的方法

常用的几种获取需求的方法:(1)面谈;(2)实地观察;(3)问卷调查;(4)查阅资源;

3.1.4 需求分析过程

1、标识问题:

(1) 需求分析的第一步,通过对问题的识别和标识获得所求解问题及其运行环境的理解;

(2) 标识问题从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做起,理解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

(3) 在标识理解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确定系统的人机界面;

2、建立需求模型:

(1) 模型是对现实原形所作的一种抽象,其本质是只关心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而忽略无关的因素,其目的是把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便于认识和分析;

(2) 目前常用的模型方法主要有DFD数据流图和IDEFO,都属于结构化分析方法,其特征是抽象和分解;

(3) 首先对应用领域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并找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用抽象方法把这类事物的非主要方面剔除,把握住事物的内部规律或本质,就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然后采用自

上而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

(4) 结构化分析及建模方法的主要优点:

(A) 不过早陷入具体的细节;

(B) 从整体或宏观入手分析问题;

(C) 通过图形化的模型对象直观地表示系统要做什么,完成什么功能;

(D) 图形化建模方法方便系统分析员理解和描述系统;

(E) 模型对象不涉及太多的技术术语,便于用户理解;

3、描述需求:

(1) 需求描述的目标:对软件项目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需求全面描述;

(2) 功能性需求:指需要计算机实际解决的问题或实现的具体功能,明确描述系统必须做什么,实现什么功能以及输入输出等;

(3) 非功能性需求:软件项目对实际运行环境的要求;

(4) 需求描述主要由需求模型和需求说明书组成,说明书侧重文字说明,内容如下:需求概述;功能需求;信息需求;性能需求;环境需求;其他需求;

(5) 在对需求进行分析过程中,系统分析员要经常考虑的问题:

(A) 描述的需求是完全的吗?

(B) 需求描述是正确的和一致的吗?

(C) 描述的这些需求是可行的、实际可操作的吗?

(D) 描述中的每一条需求都是客户需要的吗?

4、确认需求:

1、评审委员会审核下列内容:功能需求;数据需求;性能;数据管理;其他需求。

3.2 DFD建模方法

3.2.1 DFD方法的基本对象

1、数据流:具有名字且有流向的数据,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

2、处理:表示对数据的加工和变换,在图中用矩形框表示。

3、数据存储:表示用数据库形式存储的数据,对其存取分别以指向或离开数据存储的箭头表示;

4、数据源及数据终点:表示当前系统的数据来源和去向,其图形符号以平行四边形表示。

3.2.2 开发DFD图

1、DFD图采用自顶而下逐步细化的结构化分析方法表示目标系统;

2、DFD方法应以软件项目的功能为中心进行抽象和分解,以数据流的变换来分析数据对企业中各类业务活动的影响;

3.2.4 数据字典

1、数据字典包括以下说明信息:

(1) 源点及终点词条描述;

(2) 数据流词条描述;

(3) 数据存储;

(4) 处理描述;

(5) 数据元素词条描述。

3.3 IDEF0建模方法

3.3.1 概述

1、IDEF0的基本思想是结构化分析方法,强调自顶而下有控制地逐步地展开细节,全面地描述系统,且通过建模来理解一个系统。一个模型由图形文字说明、词汇表及相互的交

叉引用表组成。

2、IDEF方法的优点:具有模型元素单一、语义丰富、更易于从全局角度分析考察问题,模型容易理解。

3.3.2 IDEF0方法

1、基本元素

(1) 矩形:代表活动,活动名称标在矩形内,活动编号按要求标在矩形框右下角指定位置;

(2) 箭头:左边的输入箭头代表完成活动需要的数据、上方的控制箭头描述了影响活动的执行的事件或约束、右边的输出箭头说明由活动产生的结果及信息、下方进入的机制箭头表示实施该活动的物理手段或资源。

(3) 输入输出箭头描述活动是什么(what)、控制箭头描述为何这么做(why)、机制箭头表示如何做(how)。

2、IDEF0模型

(1) 一个IDEF0模型由一组图形组成,这些图形组成一个由父到子的层次结构图,这组图形把一个复杂事物按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方式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或多个组成部分;

3、建模规则

(1) 矩形框:用动词为矩形内活动命名,每个矩形要至少有一个控制箭头和输出箭头,可以没有输入,但不可以同时没有输入和控制。

(2) 箭头:箭头代表数据约束,而不是代表流或顺序;

(3) 其他:

(A) ICOM码:只有一端与矩形相连的箭头叫边界箭头,这些箭头表示父矩形框的输入、控制和输出。IDEF0用专门的记号ICOM码来说明父子图中的箭头关系。子图中每个边界箭头的开端分别用字母I、C、O、M来标明是输入、控制、输出及机制,再用一个数字表示其在父矩形框中箭头的相对位置。

(B) 结点号:IDEF0模型是一组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图形,通常用结点号来标志图形或矩形框在层次图中的位置;

(C) 模型名:每个模型有一个名字,通常用名字代表主题,用子名字表示不同的模型。基本名字与子名字间用“/”隔开,如A/B/C,A是主题、B是模型号、C是结点号。

3.3.3 建模过程及步骤

1、IDEF0建模过程及步骤:

(1) 明确目的,确定范围:在建模前首先要明确目的和意图,确定问题域;

(2) 建立内外关系图A-0图:根据系统目标、功能建立内外关系图A-0图,以确定整个模型的内外关系,确定系统的边界;

(3) 构造顶层图:把A-0图分解成3~6个主要部分得到A0图,A0图是模型真正的顶层图;

(4) 开发IDEF0层次结构图:对A0图中的每个矩形框进行分解,就形成了基本的图形层次结构。在分解时要列出所有的数据项和活动表,分解的次序采用以下原则:

(A) 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分解,均匀的模型深度;

(B) 按困难程序进行选择;

(5) 写文字说明;

(6) 检查确认图形;

3.4 DFD与IDEF0的比较

1、DFD与IDEF0共同点:都是结构化分析思想,强调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对现实世界建模,先抓住主要的问题,形成较高层次的抽象,再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逐步细化,将

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对这小问题再进行分析求解;

2、DFD与IDEF0区别:

(1) DFD图用箭头(数据流)来描述数据移动的方向、数据处理及处理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IDEF0图也用箭头代表数据流,但在IDEF0中不是强调流或顺序,而是强调数据约束。

(2) 从表达形式上看,DFD图与IDEF0图都是用箭头和处理表达一个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流程。但IDEF0图的箭头不仅能够表示数据流,还可以表示控制流和说明处理或实施方式的一些约束;

(3) 从模型元素的组成上来看,DFD模型由4种元素组成,即外部顶、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而IDEF0模型元素的组成更加简单,只有2种元素组成,即箭头和活动;

(4) 从模型规范上来讲,IDEF方法更加规范;

IDEF0模型结构清楚,便于理解和沟通。

第四章数据库概念设计及数据建模

4.1 数据库概念设计概述

4.1.1 数据库概念设计的任务

1、定义和描述应用领域涉及的数据范围;

2、获取应用领域或问题域的信息模型;

3、描述清楚数据的属性特征;

4、描述清楚数据之间的关系;

5、定义和描述数据的约束;

6、说明数据的安全性要求;

7、支持用户的各种数据处理需求;

8、保证信息模型方便地转换成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同时便于用户理解。

4.1.2 概念设计过程

1、概念设计的依据: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文档,通过对这些文档的分析理解,构造出信息模型,编写数据库概念设计说明书,信息模型和数据库概念设计说明书是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依据;

2、概念设计的基本步骤:

(1) 确定实体集;

(2) 确定联系和联系类型;

(3) 建立由信息模型表示的企业模型;

(4) 确定实体集属性;

(5) 对信息模型优化。

4.2 数据建模方法

1、数据建模方法的共同特点是:

(1) 能够真实客观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

(2) 组成模型的概念少,语义清楚,容易理解;

(3) 不同概念的语义不重叠,概念无多义性;

(4) 用图形方式描述数据,数据直观易懂,有利于数据库设计者和用户交流;

(5) 这种数据模型容易转换成数据库逻辑设计阶段需要的数据结构。

4.3 ER建模方法

4.3.1 基本概念

1、实体或实例:指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或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件或概念;

2、实体集:表示一个现实的和抽象事物的集合,这些事物必须具有相同的属性或特征。

3、属性:用于描述一个实体集的性质和特征;

4、码:实体集中能惟一标识每一个实例的属性或属性组;

5、联系:描述现实世界中实体之间的关系。(1)一对一联系;(2)一对多联系;(3)多对多联系

4.3.2 ER方法语法

1、ER方法中用矩形框表示实体集,矩形框内写上实体集的名称;

2、ER模型用菱形表示联系,联系名写在菱形框内;

3、ER模型中实体集的属性用椭圆或圆角矩形框表示,属性名字写在其中。

4.4 IDEF1X 建模方法

4.4.1 IDEF1X概述

1、IDEF0侧重描述系统功能,被称为功能建模方法;IDEF1X侧重分析、抽象和概括应用领域中的数据,称为数据建模方法;

2、IDEF1X方法具有丰富的语法和语义;

3、实体集分为(1)独立标识符实体集;(2)从属标识符实体集;

4、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分为:(1)标定型联系;(2)非标定型联系;(3)分类联系;(4)不确定联系

4.4.2 IDEF1X模型元素

1、实体集:

(1) 实体集语义:如果一个实体集的每一个实例都能被惟一地标识,而不决定于它与其他实体的联系,那么该实体集称为独立实体集;否则就叫从属实体集;

(2) 实体集语法:IDEF1X用矩形框来表示独立实体集,用圆角矩形框来表示从属实体集;

2、联系:

(1) 联系语义:

(A) 标定型联系:一个“确定型联系”中,如果子女实体集中的每个实例都是由它与双亲的联系而确定的,这个关系称为“标定型联系”;

(B) 非标定型联系:一个“确定型联系”中,如果子女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例都能被惟一地确认而无需了解与之相联系的双亲实体集的实例,这个问题关系叫“非标定型联系”。

(C) 分类联系:是两个或多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且在这些实体集中存在一个一般实体集,它的每一个实例都恰好与一个且仅一个分类实体集的一个实例相联系。

(D) 不确定联系:一个非确定联系又称为多对多联系,这种联系关联的两个实体集之间,任一实体集的一个实例都将对应另一实体集的0个、1个或多个实例。

(2) 联系的语法:

(A) 标定联系语法:在IDEF1X图中,联系的语法用直线表示,在一个标定型联系中,子女实体集总是一个从属实体集,用圆角矩形框表示;

(B) 非标定联系语法:如果两个实体集之间有关系,并且是一个非标定联系,就用一条虚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C) 分类联系语法:一般实体集的一个实例只能与分类实体集的一个实例相对应;

(D) 不确定联系m:n的语法:不确定联系用一个两端带有实心圆的线段描述,表示多对多的连接关系。

3、属性

(1) 属性的语义:用来描述一类现实或抽象事物的特征或性质。一个属性的具体取值叫属性实例,它由属性的类型和值来定义。

(2) 属性的语法

(A) 主码和非主码属性语法:在一个实体集中属性要有惟一的名字,属性名由名词表示,主码属性名后加(PK)标注,被列在属性列表的顶端,并用水平线将主码和其他属性分开。

(B) 外码语法:在外码属性后加“FK”来识别由联系继承得到的外来属性。

4.4.3 建模过程

1、第一阶段:建模规划及准备

(1) 建模目标:

(A) 目标说明:回答将构造的模型完成什么功能,涉及的问题和数据范围,同时说明是一个当前系统模型还是待建模型。

(B) 范围说明:在建模初期要给出模型覆盖的问题范围;

(2) 建模计划

(A) 项目说明;

(B) 收集数据;

(C) 定义实体;

(D) 定义联系;

(E) 定义码属性;

(F) 定义非码属性;

(G) 确认模型;

(H) 评审验收。

(3) 组织队伍:包括项目负责人、建模者、信息源、课题专家、评审委员会

1、第二阶段:定义实体集

(1) 目标是标识和定义应用领域中的实体集,方法是分类标识原始材料中的所有名词;

(2) 区别实体集名词和非实体集名词的方法,是否具有下列特征:

(A) 它能够被描述或说明吗?

(B) 有多少同类的实例吗?

(C) 每个实例可以被标识和区分吗?

2、第三阶段:定义联系

(1) 标识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建立联系矩阵,联系矩阵由一个二维数组表示。把实体集沿水平和垂直两方向列出,分析两个实体间的联系,有联系就用“X”表示,不存在联系用“null”表示。联系只标识直接关系,不标识间接关系。

(2) 定义联系:包括表示依赖、命名联系、关于联系的说明;当实体集之间的依赖关系建立后,就可以命名联系了。联系的名字可以动词表示。原则必须是具体的、简明的和有意义的。

(3) 构造实体级数:实体级图的范围和数目,依赖于建模的规模和建模问题涉及的实体集数目。

3、第四阶段:定义健

(1) 分解不确定的联系:把实体级图中不确定的关系转换成确定的连接形式,把每一个不确定的联系转换成为两个确定的联系;

(2) 标识码属性:码属性是那些能够惟一识别实体集中每一个实例的属性;

(3) 迁移主码:把一个实体集的主码复制到其他有关实体集的过程,但要遵守以下规则:

(A) 在一个联系中,迁移总是从父到子或从一般实体集移向分类实体集;

(B) 主码属性才能被迁移,如主码由多个属性组成,则要全部迁移;

4、第五阶段:定义属性

(1) 标识和定义非主属性;

(2) 建立属性的所有者;

(3) 确认属性的定义;

(4) 绘制局部数据视图;

(A) 实体集的名称和编号写在矩形框外的上面;

(B) 主码属性写在矩形框内水平线的上面并用“PK”标注;

(C) 外码属性写在矩形框内水平线的下面并用“FK”标注;

(D) 非主属性也可以写在矩形框内水平线的下面;

第五章关系数据库逻辑设计

5.1 概述

5.2 基本概念

5.2.1 关系模型

1、关系模型采用一个二维表格在计算机中组织、存储、处理和管理数据。

(1) 关系名(数据库名):由字母数字组成;

(2) 属性名;

(3) 关系模式和关系:描述模式描述关系的静态结构,由模式名、关系模式所包含的属性及属性值所满足的条件组成模式定义。

(4) 元组:描述关系中的行;

(5) 域:它定义关系的每个属性取值的类型;

(6) 主码:能够惟一标识关系中每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

(7) 关系的数学定义:关系模式是建立在集合集论的基础上的,用数学的概念定义关系有;

(A) 定义一:域是值的集合,同一个域中的值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B) 定义二:

(C) 定义三:

(D) 当关系引用了属性名后关系具有以下属性:

[1] 不能有重复的元组;

[2] 元组上下无序;

[3] 按属性名引用时属性左右无序;

[4] 所有属性值都是原子项(不可再分);

(8) 总结:关系是一张二维表,表中的一行被称为一个元组,一列称为属性,由一组域值组成。关系是元组的集合,关系中的每个元组在数学上被定义为这个关系所涉及的全部域值中笛卡儿积的一个元素。

5.2.2 关系数据库

1、关系数据库是按照二维表组织和存储的相互关联的关系的集合,关系数据库模式是关系模式的集合;

5.2.3 关系的完整性

1、关系的完整性(完整性约束):是对关系的某种约束规则和关系满足的定义。通常这组约束规则用来限定和检查数据库所含实例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2、完整性约束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完整性约束是基于关系模式的,主要有主码、外码约束和域约束组成;动态完整性约束是基于企业的业务规则的。

3、静态完整性约束规则:

高级数据库复习笔记

高级数据库复习笔记 2007年1月22日 10:02 对照复习PPT摘下来的一些PPT内容 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 1、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定义: 物理上分散而逻辑上集中的数据库系统 特点:物理分布性、逻辑整体性、站点自治性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分类:同构型、异构型、集中型、分散型、可变型 2、为什么需要OODB 新领域的应用需求... 3、事务处理 第二章 1、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2、分布式数据库的问题 分布式DB设计;分布式查询处理;分布式并发控制;分布式数据库的可用性 3、分布数据独立与分布透明访问 分段透明;位置透明;本地映射透明;无透明

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章 DDB设计 1、DDB设计的两个问题 分段和分配 即:如何分割数据及如何分配这些数据到不同站点 2、DDB设计目标 优化响应时间/吞吐量/费用/… 3、数据分段 分段原则: 假若有全局关系R被分段为子关系(片段)集合F = {F1, F2, …, Fn} 则 F满足完整性、不相交性、重构性 水平分段:以关系自身的属性性质为基础,执行“选择”操作,将关系分割成若干个不相交的片段 导出分段:从另一个关系的属性性质或水平分段推导出来 垂直分段:通过“投影”操作把一个全局关系的属性分成若干组 4、数据分配简单模型 设所有的读、写、存储代价都是1,仅比较远程读写次数和单机存储代价,选一个最优的 仿照作业答案中的做法,可以画个表,写出个事务在各方案下的读写总次数来比较哪个较优。一般只考虑远程读写,本地操作忽略。 5、最佳适应方法 片段i在站点j被应用K执行,k在站点j上激活的频率乘以激活一次的读写总次数,计算一个最大值,片段i就应该存放在相应的站点j上 6、所有得益站点方法 假设片段i放在站点j上,计算所有应用对它读的次数和写的次数,如果读的次数比写的次数多,即Bij>0,那么就应该把i放在站点j上 第四章分布式查询处理 1、全局查询:涉及多个站点数据, 优化复杂 局部查询:只涉及本地. 单个站点的数据, 优化同集中式 2、查询变换 下推 PJ(投影), SL(选择),上推UN ;消除公共子表达式;将全局转换为段上查询;消除空关系;分组操作与聚集操作 第五章、第六章 第五章 1、基于半连接操作的连接操作 目标:减少通讯量 执行步骤如下:

数据库工程师试题以及答案

2010年3月计算机等考四级数据库 2010年3月计算机等考四级数据库工程师选择题 (1)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需求。下列不属于数据安全性需求分析内容的是 A)分析数据的安全性需求,以确定每个关系表上定义的数据约束能够满足使用要求B)分析全局用户对数据的存取需求,以确定全局数据的安全控制策略 C)分析特殊用户对数据的存取需求,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控制策略能够满足其使用要求 D)分析各类用户对数据的存取需求,以确定各类用户能够操作的数据 (2)有学生表(学号,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出生日期, 所在系号),在此表上使用如下语句建立索引: CREATE NONCLUSTERED INDEX Idx_Name ON学生表(姓名); 此索引被称为 A)非聚集散列索引 B)非聚集辅索引 C)非聚集顺序索引 D)非聚集主索引 (3)在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使用聚集文件组织数据可以提高一些查询的效率。下列关于聚集文件和聚集键的描述错误的是 A)聚集文件将不同关系表中有关联关系的记录存储在一起,以减少系统的物理I/O次数 B)聚集键应该选用频繁用于进行自然连接的属性或属性组 C)聚集文件可以提高某些连接查询的速度,但是它可能导致其他类型的查询处理变慢 D)关系表中某个属性的数据重复率越高,越适合作聚集键 (4)己知有描述科研项目及负责教师的关系模式:科研项目(项目号, 项目名称, 经费, 负责教师号, 姓名, 职称),该关系模式满足函数依赖集:F={项目号→项目名称, 项目号→经费, 项目号→负责教师号, 负责教师号→姓名, 负责教师号→职称}。下列分解中最合理的符合3NF的关系模式是 A)科研项目(项目号, 项目名称, 经费),教师(教师号, 姓名, 职称) B)科研项目(项目号, 项目名称, 经费),教师(教师号, 姓名, 职称, 项目号) C)科研项目(项目号, 项目名称, 经费, 负责教师号),教师(教师号, 姓名, 职称)D)科研项目(项目号, 项目名称, 经费),项目_教师(项目号, 负责教师号),教师(教师号, 姓名, 职称) (5)在IDEF0图中矩形框代表功能活动。关于连接到矩形框4条边上的箭头的语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左边的箭头表示完成功能活动需要的数据,它强调被活动消耗或变换的内容 B)上边的箭头表示影响这个活动执行的事件或约束,它强调被活动变换的内容 C)右边的箭头表示由这个活动产生的信息,它强调活动变换和处理的结果 D)下边的箭头表示实施该活动的手段或完成活动需要的资源,它强调如何做 6)数据库的运行管理与维护主要由数据库管理员负责,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维护、系统监控与分析、性能优化等。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员工作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A)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是重要的维护工作,数据库管理员应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制定

数据库原理笔记

第一章数据库原理 第一节数据库简介(理解) 1.数据库的重要性:数据库无处不在:它们是电子商务和其他WEB应用程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操作和决策支持应用程序的核心部分。 2.数据库的目的: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数据。 3.关于列表的问题:过于简单的列表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和其他问题,如删除行会丢失过多的数据,改变行会导致不一致的数据,插入行会导致数据遗漏。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列表含有的数据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情时,修改数据就会出现问题。 4.可以用关系模型的方法解决列表所产生的问题。一个关系数据库含有一个独立表的集合。在很多情况下,每个表中的数据有且仅有一个主题。如果一个表含有两个或多个主题,我们就需要将其分割为两个或多个表。 第二节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1.数据库系统的4个基本元素是:用户、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 2.数据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据库就是关联记录项的自描述集合。对于所有的关系数据库,该定义可以修改为:数据库就是关联表的自描述集合。自描述意味着数据库本身含有对数据库结构的描述。 关于数据库结构的数据称为元数据。元数据的示例是表名、列名和列所属的表、表和列的属性等。应用元数据用于描述应用程序元素,如表单和报表。 3.DBMS的目标是创建、处理和管理数据库。 DBMS的功能包括:(1)创建数据库(2)创建表(3)创建支持结构(如索引等)(4)读取数据库数据(5)修改(插入、更新或删除)数据库数据(6)维护数据库结构(7)执行规则(8)并发控制(9)提供安全性(10)执行备份和恢复 4.应用程序的功能包括:(1)创建并处理表单(2)处理用户调查(3)创建并处理报表(4)执行应用逻辑(5)控制应用 第二章关系模型 一、关系 ●关系是具有如下特征的二维表: ●表的每一行存储了某个实体某个属性的数据。 ●表的每类包含了用于表示实体某个属性的数据。 ●关系中的每个单元格的值必须单值。 ●任意一列中所有条目的类型必须为单值。 ●行与行之间顺序任意。 ●表中任意两行不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数据值。

四级数据库工程师模拟题5有答案

四级数据库工程师模拟题5 一、选择题 1. ______是数据库技术与并行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为了处理大型复杂数据库管理应用领域中的海量数据而提出的,该DBS的硬件平台是并行计算机系统.使用多个CPU和多个磁盘进行并行数据处理和磁盘访问操作,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处理和I/O速度。 A.集中式数据库系统 B.并行数据库系统 C.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D.客户/服务器数据库系统 答案:B [解答] 并行DBS是数据库技术与并行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为了处理大型复杂数据库管理应用领域中的海量数据而提出的,该DBS的硬件平台是并行计算机系统,使用多个CPU和多个磁盘进行并行数据处理和磁盘访问操作,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处理和I/O速度。 2. 以下关于数据模型要求错误的是 A.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 B.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C.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D.目前大部分数据库模型能很好地同时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

[解答] 目前还没有一种数据库模型能够很好地同时满足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容易为人们所了解、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3. 根据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完成数据库关系模式设计的阶段是______。 A.需求分析 B.概念设计 C.逻辑设计 D.物理设计 答案:C [解答]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是指从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出发,设计表示为逻辑模式的数据库逻辑结构,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ER图转换为初始关系模式、对初始关系模式进行优化等,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4. 以下关于死锁检测和恢复叙述错误的是 A.死锁检测,用于定期检查系统是否发生死锁 B.死锁恢复,用于将系统从死锁中解救出来 C.有效的方法是从后面向前RED0这个事务的部分操作,主要能够解开系统死锁即可 D.为了防止某些事务总是被选做被撤销事务,可以限定每个事务被选为撤销事务的次数

数据库原理学习笔记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1 1,数据(DATA):数据是数据库存储中的基本对象,描述事务的符号记录。 数据解释;对数据含义的说明,数据的含义成为数据的语义。 2,数据库(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以共享的数据的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1),数据定义功能(DDL,数据定义语言),对数据库重的数据对象进行定义(2),数据操纵功能(dml 数据操纵语言)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恢复,多用户对数据库的并发使用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数据库初始数据输入,切换,数据库的存储,回复功能,数据库的重组功能,性能监视分析功能 4,数据库系统(DBS):由DB DBMS DBA 应

用系统组成。 1.2 数据的处理指的是对各种数据进行搜集存储加工和传播 数据管理,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和检索和维护 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数据库系统管理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与文件系统的根 本区别,可以存储数据库中的 某一个数据项,某一组数据项,, 一个记录或一组记录。 2,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3,数据的独立性高 a)物理独立性 b)逻辑独立性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a)数据的安全性保护 b)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即正确性 c)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数据库 a)硬件平台及数据库; i.要求有足够大的内存 ii.要有足够大的磁盘的直接存储设备 iii.要求系统有较高的通道,提高数据的传输率 b)对软件的要求 i.DBMS 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使用 配置的软件 ii.支持DBMS运行的操作系统 iii.具有数据库借口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 iv.以DBMS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工具v.为特定应用环境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c)人员数据抽象级别不同,具有不同 的数据视图 i.数据库管理员 1.决定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和结构 2.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储 策略(为了提高存取效率和空

3月计算机四级数据库工程师上机题库

3月计算机四级数据库工程师上机题库 一、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满分70分。其中1-55题为中文题,56-70题为英文题。) 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 下列关于Cache的描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Cache是缓冲技术在存储体系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B.Cache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存储容量大 C.Cache处于内存和CPU之间 D.Cache中一般存放内存的一部分副本 (2) 为了保证程序能连续执行,CPU必须确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起到这一作用的是 A.指令寄存器 B.状态寄存器 C.地址寄存器 D.程序计数器 (3) 计算机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特征,能求解各种不同的计算和逻辑问题,这主要是取决于计算机的 A.快速运算 B.指令系统 C.可编程性 D.输入输出设备

(4) 栈结构不适用于下列哪一种应用? A.表达式求值 B.快速排序算法的实现 C.树的层次次序周游算法的实现 D.二叉树对称序周游算法的实现 (5) 设一棵二叉树中,度为1的结点数为9,则该二叉树的叶结点的数目为 A.10 B.11 C.12 D.不确定 (6) 如下所示是一个带权的图,图中结点A到结点D的关键路径的长度为 A.13 B.15 C.28 D.58 (7) 设散列表的地址空间为0到10,散列函数为h(k)= k mod 11,用线性探查法解决碰撞。现从空的散列表开始,依次插入关键码值95,14,27,68,60,则最后一个关键码60的地址为: A.4

C.6 D.7 (8) 没有关键码序列(Q,G,M,Z,A,N,B,P,X,H,Y,S,L,T,K,E),采用二路归并排序法进行排序,下面哪一个序列是第二趟归并后的结果? A.G Q,M Z A N,B,P H,X S,Y,L,T,E,K B.G,M,Q,Z,A,B,N,P,H,S,X,Y,E,K,L,T C.G,M,Q,A,N,B,P,X,H,Y,S,T,L,K,E,Z D.A,B,G,M,N,P,Q,Z,E,H,K,L,S,T,X,Y (9) 下列命题中是简单命题(或称原子命题)的为 A.张明和张红都是大学生 B.张葆丽和张葆华是亲姐妹 C.张晖或张旺是河北省人 D.王际大不是工人 (10) 设p:天下大雨,q:我骑自行车上班。命题除非天下大雨,否则我骑自行车上班的符号化形式为 A.pq B.┐qp

数据库学习笔记

数据库学习笔记 图形化界(Navicate Premium)面操作数据库 1、工具---->命令行操作 2、选中某个表对象--->右击---->逆向表到模型---生成各表的关系模型 3、选中某个表对象-->右击-->对象信息--->DDL查看创建表的信息 Sql语言集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数据查询语言,数据控制语言于一体,可以完成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工作。 数据定义语言:完成创建,修改或删除数据库中的各种对象有create,drop,alter的命令。 数据查询语言:按各种条件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有select及其相关命令。 数据操纵语言:对已经从在的数据库对其进行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有insert,update,delete命令。 数据库控制语言:用于授权或收回访问数据库的某种特权,控制数据操纵事物的发生时间及效果,对数据库进行监视。有grant,revoke,commit,rollback等命令。 一、数据库操作 1、启动数据库:net start mysql 2、关闭数据库:net stop mysql 3、打开数据库:mysql -u root -p123 4、显示所有数据库:show databases;

5、创建数据库:create database mydb1; 6、删除数据库:drop database mydb1; 二、单表操作: 1、选择并使用数据库:use mydb1 2、创建表:(宠物表) 宠物表:id名字、主人、种类,性别、出生和死亡日期。create table pet( id int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20), owner varchar(20), species varchar(20), sex char(1), birth date, death date ); 3、插入数据: insert into pet values(1,’ergou’,’zx’,’dog’,’f’,’2013-09-06’ null); 4、查询所有内容 select * from pet; 5、删除一条数据: delete from pet where id=1;

自考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笔记整理版

自考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笔记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就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建议大家早考。因为每年自考一次。电子商务数据库重点学习前五章,以后几章,仅做了解就可以。历年的考题中都会出现数据库的发展阶段,E-R模型,SQL语句,四大范式等等。希望各位考生重视。SQL语句需要理解。 1.电子商务就是发生在开放网络上包含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狭义)。广义的定义除电子交易外,还包括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的全部商业活动。 2.电子商务的类型:1企业经营2网上银行3网上商店与网上购物4网络服务5其她,有关认证,海关税务等部门。 3、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社会环境(公共政策、法律、规则等)、自然科技环境(文档、安全、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与电子商务技术内容构成了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的三个支柱。 4、基础通信网络就是电子商务的硬件基础设施,承担着电子商务传输的任务。数据库承担着对商品信息的存贮、管理、查询、结算与处理等功能。 5、Web与数据库的集成有三种形式:运用Web发布数据,运用Web共享数据,用数据库驱动Web站点。 6、数据仓库就是指大量散布在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组织,使之能形成一个可被检索、搜索、分析与报告的商业信息清单。 7、数据挖掘就是指对庞大的历史交易数据进行再分析,以选定目标客户分辨市场定位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8、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步骤:1选自ISP与ICP2注册域名与选侧接入方式3网页设计制作4创建与维护数据库5整合数据库与网站6在Web上使用数据库。 9、数据库驱动Web站点的核心就是网络数据库软件。 10、数据库软件的类型:桌面型,中小型面向对象型,大型分布型,数据仓库型。(包含的种类) 11、电子商务Web站点数据库的特征:1对电子商务运营各个方面确保数据安全2对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管理3对客户确认已经完成,但由于硬件软件故障而未能执行的交易可以弥补。 12、创建网络数据库的调件:1要符合企业电子商务的需要2能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受3具有较高的质量,便于维护,理解,效率高。 13、脚本语言用途:1可以处理用户在表单中输入的数据,编辑,复制她们到隐含域2可以增强界面效果3可以控制表单的提交合生成复杂的URL地址。 第二章数据库系统概论 1、数据库管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2、按照模型发展划分:1第一代数据库管理系统,层次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管理系统2第二代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MS)3第三代数据库管理系统,新一代,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 3、数据模型就是数据库系统的数学形式框架,就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该念与定义包括:数据的静态特征,数据的动态特征,数据的完整约束性。大体可分两类:面向值得数据模型与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4、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的描述现实世界中数据的特征,常常针对不同的场合或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描述数据特征,统称为数据模型。有如下几种:1概念数据模型,这就是面向数据库用户的相士世界的数据模型,与具体的DBMS无关2逻辑数据模型,这就是用户从数据库中所瞧到的数据模型,就是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既要面向用户又要面向系统3物理数据模型,描述数据在存储介质山的组织方式的数据模型,不仅与DBMS有关还与操作系统与硬件有关。 5、现实世界:就是指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 6、概念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在人们脑中的反映,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一种抽象描述。 7、实体:我们把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同一类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属性的集合表征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 8、属性:属性就是用来描述实体的某一方面的特性。属性的具体取值为属性值。 9、实体标志符:如果某个属性或属性集合的值能够唯一的标志出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则可以选择该属性或属性集合作为实体标志符。

我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学习笔记

数据库原理及开发应用 (总结的知识储备) 1.数据库就是储存数据的仓库,专业的解释就是对数据存储和管理的软件 和数据本身统称为数据库。 2.大型数据库有Oracle,Sql sever属于中型数据库,小的太多忽略不计, 要知道就上网查。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库定义功能;数据存取功能;数据库 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4.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外模式即是用户模式 可以多个,模式只能一个,内模式就是储存模式)。 5.DDL: 数据库模式定义语言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6.DML:数据操作语言(datamanipulationlanguage)。 7.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8.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9.DBA: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 从三方面学习数据库 1.数据库是如何储存数据的(主键,外键,唯一键) 2.数据库是如何操作数据的(insert update delete) 3.数据库是如何显示数据的(select重点)

操作及代码 1.Crate table 语句:create table student(stu_name nvarchar(30) not null,stu_numb int not null,stu_sex nchar(1) not null); 2.主键外键:stu_numb int primary key;(可以在int 和primary 中间加上constraint 约束名称)。 sch_add nvarchar(30) foreign key references student (stu_numb); 顺带回忆一下主键和外键的定义: 主键:能够唯一标示一个事物的的字段或者多个字段的组合,叫主键。(含有主键的表叫做主键表,主键一般是整数不建议用字符串,而且一般用代理主键不要用业务主键,也就是说不要用有业务的字段作为主键,一般就用没有含义的编号当做主键。)外键:如果一个表中的若干个字段来自若干个表的主键或者唯一键,就称这若干个字段为外键。(含有外键的表叫做外键表,通常都来自主键,因为唯一键可能为null,而且外键不一定来自别的表可能就来自本表)。自认为总结的超好。 哦哦,还有删除表的时候先删外键表,不然先删主键会报错,原因很简单,外键引用错误。 没完, 主键约束:不允许重复元素,避免了数据的冗余。

计算机四级数据库工程师笔试试题

2010年9月计算机四级数据库工程师笔试试题:文字版 一、选择题 (1)视图是数据库中的重要对象,下列有关视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情况下,数据库只存储视图的定义,其数据仍存放在相关的基本表中 B)可以将复杂的查询语句封装在视图中以简化相关查询语句的编写 C)通过视图可以屏蔽不希望用户看到的敏感数据,提高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性 D)可以在视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视图,但这样定义的视图会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一般不推荐使用 (2)在概念数据模型中,联系用于描述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一阿d关于联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联系可用于描述一个实体集内记录之间的关联关系 B)联系可用于描述两个实体集属性之间的关联关系 C)ER模型通过1:1、1:n和m:n三种联系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类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 D)最终的IDEFIX模型中只能出现I:1和1:n两种类型的联系 (3)在关系数据库中,NULL是一个特殊值,在很多数据操作中都需要对NULL进行特殊处理。关于NU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判断元组的某一列是否为NULL一般使用“=NULL” B)NULL在数据库中表示尚不确定的值 C)在SQL Server 2000中执行“SELECT NULL+5”将会出现异常 D)NULL只适用于字符和数值类型 (4)某教务管理系统包含选课模块、成绩录入模块和学籍管理模块。选课模块面向学校几万名学生,成绩录入模块面向学校上千名任课教师,学籍管理模块面向少量有一定权限的管理人员。该系统是上世纪用C/S结构和相关技术开发的,为了方便用户使用,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设有下列技术改造方案: I.选课模块和成绩录入模块采用B/S结构进行改造,学籍管理模块仍采用C/S结构 II.选课模块采用B/S结构进行改造,成绩录入模块和学籍管理模块仍采用C/S结构 III.选课模块、成绩录入模块和学籍管理模块均采用B/S结构进行改造 Ⅳ.成绩录入模块采用B/S结构进行改造,选课模块和学籍管理模块仍采用C/S结构 上述方案中,较为合理的是 A)仅I和II B)仅I、II和III C)仅I和III D)仅II、III和IV (5)数据库在外存中是以文件形式组织的,组织文件记录方法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件结构。下列关于顺序文件结构及其存取效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顺序文件因其记录按照查找码值升序或降序排列,当按照查找码的值顺序读取记录时其效率很高

数据库读书笔记 李辉

SQL是英文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缩写,意思为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被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一个典型的关系型数据库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被称作表格的对象组成。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或信息都被保存在这些数据库表格中。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表格都具有自己唯一的表格名称,都是由行和列组成,其中每一列包括了该列名称,数据类型,以及列的其它属性等信息,而行则具体包含某一列的记录或数据。 SQL 语句可以用来执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例如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等。SQL语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组: 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数据操作语言):用于检索或者修改数据; 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数据定义语言):用于定义数据的结构,比如创建、修改或者删除数据库对象; DCL(Data Control Language,数据控制语言):用于定义数据库用户的权限。 DML 组可以细分为以下的几个语句: SELECT:用于检索数据; INSERT:用于增加数据到数据库; UPDATE:用于从数据库中修改现存的数据 DELETE:用于从数据库中删除数据。 DDL 语句可以用于创建用户和重建数据库对象。下面是DDL 命令: CREATE TABLE ALTER TABLE DROP TABLE CREATE INDEX DROP INDEX DCL 命令用于创建关系用户访问以及授权的对象。下面是几个DCL 命令: ALTER PASSWORD GRANT REVOKE CREATE SYNONYM 下面主要介绍几个常用的数据库操作语句的格式: 数据查询:select 语句主要被用来对数 据库进行查询并返回符合用户查询标准的结果数据。Select 语句的语法格式如下:select column1 [, column2,etc] from tablename [where condition]; ([] 表示可选项) select 语句中位于select 关键词之后的列名用来决定那些列将作为查询结果返回。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任意列,还可以使用通配符“*”来设定返回表格中的所有列。select 语句中位于from 关键词之后的表格名称用来决定将要进行查询操作的目标表格。Select 语句中的where 可选从句用来规定哪些数据值或哪些行将被作为查询结果返回或显示。 向表格中添加、更新、删除记录 添加新记录 SQL 语言使用insert 语句向数据库表格中插入或添加新的数据行。Insert 语句的使用格式如下: insert into tablename (first_column,https://www.doczj.com/doc/de11781915.html,st_column)

历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数据库工程师共16套(真题)

1第一套 1.下列关于数据库基本概念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数据库"可理解为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按一定格式存放数据的仓库 B) 数据库是按一定结构组织并可以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的、可共享的大量相关联数据的集合 C) 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冗余度 D)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在一起的 2.下列关于数据模型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组织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工具 B) 数据模型主要用于定义数据库的静态特征,但是不便于描述数据间的动态行为 C) 数据模型需要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 D)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3如果一门课程只能由一位教师讲授,而一位教师可以讲授若干门课程,则课程与教师这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是()。 A) 一对一 B) 多对多 C) 一对多 D) 多对一 4下列关于概念模型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抽象 B) 概念模型是从用户观点对数据和信息的建模 C) 概念模型具有较强的语法表达能力,却无法描述语义信息 D) 实体-联系模型是最常用的概念模型 5下列关于数据库中"型"和"值"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数据库中的型是指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描述 B) 数据库的型是随时间发生不断变化的 C) 数据库的型亦称为数据库的内涵 D) 数据库的值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6下列关于数据模型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组织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工具 B) 数据模型主要用于定义数据库的静态特征,但是不便于描述数据间的动态行为 C) 数据模型需要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 D)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7下列关于关系数据模型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关系模型中数据的物理结构是一张二维表 B) 在关系模型中,现实世界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来表示 C) 插入、删除、更新是关系模型中的常用操作 8列关于关系数据语言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关系代数是关系操作语言的一种传统表示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查询语言 B) 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属于关系演算语言 C) 关系代数比关系演算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 D) SQL语言是一种重要的关系数据语言 现有"学生-选课-课程"数据库中的三个关系如下: S(S#,SNAME,SEX,BIRTHYEAR,DEPT),主码是S# C(C#,CNAME,TEACHER),主码是C# SC(S#,C#,GRADE),主码是(S#,C#) 9下列关于保持数据库完整性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向关系SC插入元组时,S# 和C# 都不能是空值(NULL) B) 可以任意删除关系SC中的元组 C) 向任何一个关系插入元组时,必须保证关系主码值的唯一性 D) 可以任意删除关系C中的元组 10在关系代数中,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尔积中选取它们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 A) 并 B) 选择 C) 自然连接 D) 连接 12 下列关于关系代数基本运算的等式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 R - (R - S) = S B) R - (R - S) = RS C) R - (S - R) = S D) R - (S - R) = R S 13 基于"学生-选课-课程"数据库中的三个关系: S(S#,SNAME,SEX,BIRTHYEAR,DEPT),主码为S# C(C#,CNAME,TEACHER),主码为C# SC(S#,C#,GRADE),主码为(S#,C#) 为了提高查询速度,对SC表创建唯一索引,应该建立在哪个(组)属性上()。 A) S# B) C# C) GRADE D) (S#, C#) 14 基于"学生-选课-课程"数据库中的三个关系: S(S#,SNAME,SEX,BIRTHYEAR,DEPT),主码为S# C(C#,CNAME,TEACHER),主码为C# SC(S#,C#,GRADE),主码为(S#,C# 查找"选修了至少5门课程的学生的学号",正确的SQL语句是 ()。 A) SELECT S#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COUNT(*)≥ 5 B) SELECT S# FROM SC GROUP BY S# WHERE COUNT(*)≥ 5 C) SELECT S# FROM SC HAVING COUNT(*)≥ 5 D)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OUNT(*)≥ 5 15 基于"学生-选课-课程"数据库中的三个关系: S(S#,SNAME,SEX,BIRTHYEAR,DEPT),主码为S# C(C#,CNAME,TEACHER),主码为C# SC(S#,C#,GRADE),主码为(S#,C#) 查找"选修了C01号课程的全体学生的姓名和所在的系",下列SQL 语句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 SELECT SNAME, DEPT FROM S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 ='C01')

数据库原理笔记 (1)

数据库

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简介(理解) 1.数据库的重要性:数据库无处不在:它们是电子商务和其他WEB应用程序的主要组成部 分,是企业操作和决策支持应用程序的核心部分。 2.数据库的目的: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数据。 3.关于列表的问题:过于简单的列表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和其他问题,如删除行会 丢失过多的数据,改变行会导致不一致的数据,插入行会导致数据遗漏。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列表含有的数据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情时,修改数据就会出现问题。 4.可以用关系模型的方法解决列表所产生的问题。一个关系数据库含有一个独立表的集 合。在很多情况下,每个表中的数据有且仅有一个主题。如果一个表含有两个或多个主题,我们就需要将其分割为两个或多个表。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1.数据库系统的4个基本元素是:用户、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 数据库。 2.数据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据库就是关联记录项的自描述集合。对于所有的关系数 据库,该定义可以修改为:数据库就是关联表的自描述集合。自描述意味着数据库本身含有对数据库结构的描述。 关于数据库结构的数据称为元数据。元数据的示例是表名、列名和列所属的表、表和列的属性等。应用元数据用于描述应用程序元素,如表单和报表。 3.DBMS的目标是创建、处理和管理数据库。 DBMS的功能包括:(1)创建数据库(2)创建表(3)创建支持结构(如索引等) (4)读取数据库数据(5)修改(插入、更新或删除)数据库数据(6)维护数据库结构(7)执行规则(8)并发控制(9)提供安全性(10)执行备份和恢复 4.应用程序的功能包括:(1)创建并处理表单(2)处理用户调查(3)创建并处理报表 (4)执行应用逻辑(5)控制应用 关系模型 一、关系 ●关系是具有如下特征的二维表: ●表的每一行存储了某个实体某个属性的数据。 ●表的每类包含了用于表示实体某个属性的数据。 ●关系中的每个单元格的值必须单值。

四级数据库工程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数据库原理概论 1.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DB)是按一定结构组织并可以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的、可共享的大量相关联数据的集合,是存放数据的仓库。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型,并可为在一定组织范围内的各种用户所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个定义、操作、管理、构建和维护数据库的系统软件,是数据库和用户之间的一个接口,并为不同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库提供便利。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是:文件系统面向个某一应用程序,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由应用程序自己控制。数据库系统面向现实世界,共享性高,冗余度小,具有较高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整体结构化,用数据模型描述,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恢复能力。 2.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生命周期 1.项目规划阶段 ①系统调查,对应用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画出层次图以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 ②可行性分析,从技术、经济、效益、法律等方面对建立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组 织专家进行讨论。 ③确定数据库系统的总目标,并对应用单位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在得到决策部门授权后,即 进入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工作。 2.需求分析阶段 ①数据需求分析 ②功能需求分析(数据处理需求分析、业务规则需求分析) ③性能需求分析(数据操作响应时间或数据访问响应时间、系统吞吐量、允许并发访问的最大用户数、每秒TPS代 价值) ④其他需求分析(存储需求分析、安全性需求分析、备份和恢复需求分析)。 3.系统设计阶段 ?概念设计阶段 ①进行数据抽象,设计局部概念模型。常用的数据库抽象方法是“聚集”、“概括”。聚集:将若干个对象和它们之 间的联系组合成一个新的对象。概括:将一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对象抽象成更高一层意义上的对象。 ②将局部概念模型综合成全局概念模型。 ③评审,评审分为用户评审和DBA及应用开发人员评审两部分。 ?逻辑设计阶段 ①数据库逻结构设计 将E—R图转换为初始关系模式,对初始关系模式进行优化,检查关系表对数据库事务的支持性,确定关系模式完整性约束,设计基于关系模式的用户视图。 ②数据库事务概要设计 ③应用程序概要设计 ?物理设计阶段 数据库物理设计的目的是将数据的逻辑模式转换为实现技术规范,其目标是设计数据存储方案,以便提供足够好的性能并确保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恢复性。通常,数据库物理设计并不包括文件和数据库的具体实现细节(例如如何创建文件、建立数据库以及如何加载数据等)。 ①确定存储结构 ②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 ③确定数据存放位置

数据库读书笔记

数据库读书笔记 导语: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数据库读书笔记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数据库读书笔记n 物化视图——物化视图是包括一个查询结果的数据库对象,物化视图不是在使用时才读取,而是预先计算并保存表连接或聚集等耗时较多的操作结果,这样在查询时大大提高读取速度,特别适用于多个数据量较大的表进行连接操作及分布式数据库中需要进行分布在多个站点的表进行连接操作时使用。 物化视图可以进行远程数据的本地复制,此时物化视图的存储也可以成为快照。主要用于实施数据库间的同步。 物化视图对于数据库客户端的使用者来说如同一个实际表,具有和表相同的一般select操作,而其实际上是一个视图,一个定期刷新的数据视图。物化视图的刷新可采用自动刷新和人工刷新两种方式,具体刷新方式和刷新时间在定义物化视图的时候可以定义。使用物化视图可以实现视图的所有功能,因物化视图不是在使用时才读取,而大大提高了读取速度,特别使用抽取大量数据表中某些信息以及分布式环境中跨节点进行多表数据连接的场合。 n 聚集 在数据库运行初期,数据库对SQL语句各种写法的性能

优劣还不敏感,但是随着数据库正式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断增加,劣质SQL语句和好的SQL语句之间的速度差异就逐渐显示出来。 n 合理使用索引 n 避免和简化排序:通常在运行order by和group by 的SQL语句值,会涉及到排序操作,应当简化成避免对大型表进行重复排序,因为磁盘排序的开销是很大的。与内存排序相比,磁盘排序操作很慢,从而会花费很长时间,降低数据库性能,而且磁盘排序会消耗临时表空间中的资源。 当能够利用索引自动以适当的次序产生输出时,优化器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排序步骤,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由于现有索引的不足,导致排序时索引中不包括一个或几个待排序的列;group by或order by 子句中列的次序与索引的次序不一样;排序的列来源于不同的表。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排序,就要正确建立索引,合理地合并数据表。如果排序不可避免,那么应当试图简化它,如缩小排序的范围等。 n 消除对大型表数据的顺序存取:嵌套查询中,对表的顺序存取对查询效率可能产生致命的影响。避免这种情况的主要方法就是对连接的列进行索引。还可以使用并集来避免顺序存取,尽管在所有的检查列上都有索引,但某些形式的where子句强迫优化器使用顺序存取。

自考数据库技术重难点复习笔记

编号: 《数据库技术》课程 自学辅导材料 ●配套教材:《数据库技术》 ●主编:罗晓沛 ●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 ●版次: 2000年版 ●适应层次:本科 内部使用 2012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自学指导 (1)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 第2章:关系数据模型 (1) 第3章:结构化查询语言 (2) 第4章:数据库设计 (3) 第5章:数据库的管理 (4) 第6章:网络环境的数据库体系结构 (5) 第7章: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erver基础知识 (5) 第8章:MS SQL Server开发应用 (6) 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 (8) 一.选择题 (8) 二.填空题 (32) 三.名词解释 (37) 四.简答题 (39) 五.综合题 (41) 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47) 一.选择题 (47) 二.填空题 (48) 三.名词解释 (50) 四.简答题 (54) 五.综合题 (61)

第一部分自学指导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一.主要内容 1.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分析。 2.数据库系统组成。 3.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 4.数据模型。 5.数据抽象的级别。 二.重点 1.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组成。 2.文件系统的缺点(数据依赖、数据冗余、数据异常)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数据库系统的优点。3.数据模型的含义、概念模型和3种主要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的原理和概念。 4.数据的抽象级别,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外部模型、物理模型的概念。 三.难点 1.文件系统的缺点(数据依赖、数据冗余、数据异常)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2.数据模型的含义、概念模型和3种主要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的原理和概念。 3.数据的抽象级别,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外部模型、物理模型的概念。 第2章:关系数据模型 一.主要内容 1.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2.关系代数与关系数据的操作。 3.关系代数与数据查询。 二.重点

四级数据库知识点总结及历年全国计算机四级数据库工程师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计算机四级数据库考试复习资料 一、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Object Type)的集合。这些对象和对象类型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数据类型、内容和其它性质有关的对象;一类是与数据之间的联系有关的对象。前者如网状模型中的数据项和记录,关系模型中的域、属性和关系等。后者如网状模型中的关系模型(set type)。在数据库领域中,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进而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分类。如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和关系结构的数据模型分别称作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相应地,数据库分别称作为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2)数据操作数据操作是指对各种对象类型的实例(或值)所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在数据库中,主要的操作有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两大类。数据模型定义了这些操作的定义、语法(即使用这些操作时所用的语言)。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而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3)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的约束条件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指在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条件和依存条件,用以限制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的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2.概念模型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每个DBMS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为了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表示成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人们首先必须将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转换为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然后将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机器世界的数据模型。也就是说,首先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成一种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并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和DBMS。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一计算机系统上某一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因此,概念模型是从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现实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然后人们开始认识这些事物,经过选择、命名、分类和组织等抽象工作之 后形成概念模型,并进入到信息世界。 ?用户(user)关心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事物的属性及其 相互关系。例如,用户可能关心他的顾客及其属性,如顾客地 址、银行帐号等等。用户也关心自己的定货帐目,如谁订的货、 订的什么和订多少等等。 ?系统分析员(analyst)同样也关心现实世界,但是系统分 析员需要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作为需求分析的结果,分析员 必须以文档的形式对需求进行结构化的描述;这个文档就是信 息模型。 ?实体(Entity)实体是构成数据库的基本元素。实体是指一 个存在的东西以区别这个东西所具有的属性和这个东西与其 它东西的联系。实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实际对象, 也可以是概念;可以是事物本身,也可以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 ?属性(Attribute)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属 性是相对实体而言的,是实体所具有的特性。 ?关键字(Key)能唯一地标识实体的属性的集合称为关键字 (或码)。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作域。 ?实体型(Entity Type)一类实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或属性 的集合称为实体型。一般用实体名及其属性来抽象地刻画一类 实体的实体型。 ?实体集(Entity Set)同型实体的集合叫实体集。例如,学 生就是一个实体集。实体集的名即是实体型。对于学生和(学 号,姓名,年龄,系,年级)均是实体型,而学生是对实体型 (学号,姓名,年龄,系,年级)所起的名称,两者是指同一 客观对象。但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为相同实体型,而实体集不 同。 ?联系(Relationship)现实世界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一 般存在两类联系:一是实体内部的组成实体的属性之间的联 系,二是实体之间的联系。在考虑实体内部的联系时,是把属 性看作为实体。一般来说,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可分为三种: (1)一对一(1∶1)联系若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 实体集B中至多有唯一的一个实体与之联系,反之亦然,则称 实体集A与实体集B具有一对一联系,记作1∶1。 (2)一对多(1∶n)联系若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实 体集B中有n个实体(n≥0)与之联系;反之,对于实体集B 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A中至多只有一个实体与之联系,则 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有一对多联系,记为1∶n。相应地有多 对一(n∶1)联系多对一联系,从本质上说,是一对多联系 的逆转。其定义同一对多联系类似,不再赘述。 (3)多对多(m∶n)联系若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 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n≥0)与之联系;反之,对于实体集B 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A中也有m个实体(m≥0)与之对应, 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具有多对多联系,记作m∶n。实质上, 多对多联系是任意一种联系。另外,同一实体集内的各个实体 间也可以有各种联系。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最常用的是实体一 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简称E-R方法。 该方法是由P.P.S.Chen在1976年提出的。E-R方法用E-R图 来描述某一组织的概念模型。在这里仅介绍E-R图的要点。在 E-R图中: a)长方形框表示实体集,框内写上实体型的名称。 b)用椭圆框表示实体的属性,并用有向边把实体框及其属性 框连接起来。 c)用菱形框表示实体间的联系,框内写上联系名,用无向边 把菱形框及其有关的实体框连接起来,在旁边标明联系的种 类。如果联系也具有属性,则把属性框和菱形框也用无向边连 接上。 3.三种主要的数据模型 实际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主要有三种: ?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 ?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其中,关系模型是当前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的主流。90年代运行的DBMS几乎都是基于 关系模型的。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统称为非关系模型。非关系 模型的结构可以和图论中的图相对应,比较直观,但在理论上 不完备,实现效率较低,故此目前很少用。但是最近,层次模 型在研究面向对象的DBMS中已得到重视。在关系模型中,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