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警察形象危机看民警媒体素质的养成

从警察形象危机看民警媒体素质的养成

从警察形象危机看民警媒体素质的养成

摘要:大众媒体作为警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已成为了公众了解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一个窗口,而当前,警察形象问题成了各类媒体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公安机关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媒体对警察形象出现危机的重要影响,总结了公安机关与媒体交流时存在的误区,论述了公安民警媒体素质养成的诸要素,即培养应对媒体的良好心态,培养建立新闻关系网、使用各种新闻手段、担当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建立健全成熟的对外公共关系机制,在群众间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构建融洽、和谐的警民关系。

关键词:媒体宣传; 警察形象; 媒体素质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地辐射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今各种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网络媒体中有关警察工作的报道越来越多,在媒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其中,既有正面的宣传报道,也有负面的批评曝光。而当今的公安工作,最基础的走向就是日常调解纠纷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公安机关对一些突发事件处置不当、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妥、危机信息公布不及时以及公安机关内部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时,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媒体盲目追求曝光率的情况下,会将矛头直接对准公安机关。透过不实报道、片面报道,社会舆论则往往一边倒地质疑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执法公正性,从而导致公安机关公众形象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毋庸讳言,中国社会对警察的整体认知不健全,导致未来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警察的传统形象严重受挫。所以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人民警察媒体素质的养成即成为了警务工作中又一个新的重点。

二、人民警察与媒体的关系

媒体是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警察是一支维护社会稳定的纪律部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同样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警察与媒体在发挥其各自作用的同时,两者之间的交互,使之产生了必然的社会关系。

(一)媒体的含义及其功能

所谓媒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等。简言之能为信息的

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或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广告都是媒体形态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也已经逐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在现代信息社会, 从信息收集、加工与传播的角度而言, 媒体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 是一种有组织的传播。传播者受过专业化训练, 形成了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活动。其二, 依靠高科技传媒技术(如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等), 能够及时大量复制和迅速传播信息。其三,内容丰富,载体信息量大,新闻性强。为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新闻知名度及舆论效应,往往缺乏全面性。信息量大导致垃圾信息众多,关键信息容易被忽略。由于传播主体众多且身份隐蔽,信源不可靠,虚假信息泛滥。

媒体的主要功能有: 其一, 广泛传播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其最基本功能。其二, 社会环境监测和舆论监督, 推进社会改革和进步。其三, 普及文化教育, 传承社会文明。其四, 休闲娱乐, 提供精神食粮。媒体的功能一方面在泛化, 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也在细化, 不同类型的传媒形式在加强某一方面的影响和渗透,

并向深处发展。

(二)我国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媒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发展上,具备其一定的独特性。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新闻体制和工作传统是高度政治化和组织化的。它承担着意识形态宣传和统一思想、进行社会动员的重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 国家权力全面渗透进社会生活, 对社会形成强大的控制。这样就形成国家强社会弱的格局, 使得媒体作为社会的力量呈现出高度依附性的特点, 难以有自主和独立的品格。然而,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自身开始发育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奠定了基础。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中, 我国的媒体无论是在经营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媒体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推进, 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不仅仅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同时, 它还有自身的利益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化竞争, 在生存危机的胁迫中, 媒体对受众的争夺日趋激烈, 媒体由“组织传媒”向“大众传媒”方向发展。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 媒体在内容方面不断地调整和创新, 致使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再加上网络的兴起, 为了满足受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项信息的需求, 各类制度及信息在媒体的努力运作下显得更加透明, 使得舆论监督已成为我国媒体业界的一种常态。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广州市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这一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曾经轰动全国。后此事件在媒体的报道与跟进下, 直接导致了我国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施行。这个经典案例充分说明了现今媒体的舆论监督力量与社会影响力。而今, 我国的媒体力量作为社会的喉舌, 正运用自己越来越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和社会影响力, 越来越活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三)警察与媒体的关系

警察作为一支维护社会稳定的纪律部队、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作为经常处于各种社会矛盾交汇点上的“强势群体”,其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格外关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惊险、刺激、悬念百出的公安工作,为媒体提供了极具冲突性、戏剧性的故事,对这些故事的报道一直以来是媒体吸引公众的良好素材,是吸引受众的“卖点”。而且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警察队伍的印象和评价。警察形象建设也已经由公安系统内部事务向社会化过渡。媒体通过发挥政治监督的功能,体恤民生,顺应民意,进行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工作,对公安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鞭策、改进作用。

公安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必须和媒体密切合作,在社会舆论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警察在处理与媒体的公共关系时,要十分注重保持与媒体的经常性良好接触,通过彼此接触,增作的透明度,使

警察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使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传言得以澄清,让人民群众明白事件的

真相,运用事实及法律说服公众,以修正公众对警察不恰当的看法、观念和行为,最终使警察与公众之间的态度、行为和观念统一起来,达到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的双赢目

的。

三、警察形象危机概述

警察形象危机是指因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负面报道以及对个别民警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报道造成的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知危机。在各种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永远不会缺席, 当前媒体关注的警察形象危机主要有: 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个别民警自身素质能力低下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部分媒体的卖点。媒体成为警察形象危机爆发的途径。也就是说, 警察形象危机往往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广为人知。因此, 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媒体在预防、处理和化解警察形象危机方面的重要性。

(一)人民警察形象的概念及意义

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 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在现代社会, 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会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警察形象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至关重要。警察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综合认识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是公安机关的表现与特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它关系到警察组织的社会凝聚力与整合功能的强弱,是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目标和核心。良好的警察形象是警察权威和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保证之一,是各级公安机关推行政策并产生效果的关键因素。

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积极调整警察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获得公众的支持;第二,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警察组织内部统一思想、提高士气、增强凝聚力;第三,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良好政府形象的形成,警察是政府的一个门面和窗口,良好的警察形象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警察组织内的集中体现。

(二)警察形象形成的要素

警察组织的自身表现。这是形象形成的基础。警察组织的建筑物、公务车辆、人员服饰等外观标识,警察组织的服务态度、执法质量、工作成效,警察组织的机构设置、发展定位、价值观念,无一不是公众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可见,警察形象根源于警察组织,如果没有警察组织的工作表现,公众对警察组织的评判就无从下手,自然不存在形象问题。

警察组织的传播与被传播。这是形象形成的途径。公众对警察组织的认知取决于警察组织对公众的传播和沟通。如果警察组织与公众的沟通不畅,传播不力,只是一味地埋头工作,而不及时、充分地沟通,公众就无法获得完整、正确的认知,就可能出现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通过种种途径对警察组织进行传播,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体传播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它涉及范围广,受众面大,频率高,刺激性强。所以媒体是否能够客观公正的传播警察组织,会直接影响到警察形象在公众心目的形象。

社会公众的印象和评价。这是形象形成的标志。公众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依据一定的标准,如国家法律、社会道德规范、警察职业特性,对所感知的警察组织的行为、表现、态度、作风等,作出的满意与否、文明与否、公正与否的优劣评判,从而形成完整的警察形象。

(三)警察形象危机的概念及特点。

警察形象危机是指因警察组织或其成员的不当行为被媒体曝光,或者与警察组织或其成员有关的行为、事件、情况被社会公众误解、误传,因而受到公众强烈关注和严厉谴责,导致警察整体形象、信誉、荣誉、凝聚力和工作效力受到严重损毁的情形。

警察形象危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警察形象危机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警察组织形象、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警察形象危机往往具有强烈的冲击性,随着时间推移,警察形象危机涉及面会迅速扩大,公众反映会越来越强烈,

冲击性呈递增趋势。第三,警察形象危机往往具有矛盾的复杂性,警察形象危机一般都是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同时,它还会引起一系列新的潜在矛盾,加上社会误传舆论误导,使警察形象危机处置增加难度。

(四)警察形象危机与媒体的关系

媒体在新的社会时期,为了竞争需要,其迎合公众口味的属性变得越来越明显。而警察队伍作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更是吸引媒体的目光。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媒体的报道成为了人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的最佳平台,而恰恰是媒体的关注报道往往却成为了警察形象危机发生的导火索。

1、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民警出现的执法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机的出现。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在全体民警中加强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强化民警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断完善执法办案和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逐步减少和杜绝因民警滥用执法权力或不依法、不正确行使权力,损害公安机关形象问题的发生。但由于受计划体制下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封建特权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指导思想上仍然出现了偏差和错位,有的甚至因此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而这些严重影响人民警察形象、败坏公安机关声誉的行为、现象一旦被一家媒体披露、“曝光”,众多媒体相互转载,纷纷呼应,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

例如: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青年黄贵福因涉嫌故意伤害他人致人死亡于2011年7月被四川省大竹县公安局列为全国在逃人员。后黄贵福于2011年8月8日黄贵福与在朋友周国春陪同下来到了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派出所自首。但是由于东郊民巷派出所的办案民警对待工作不负责任,并没有认真核实黄贵福的身份,以为黄贵福只是反映情况的“证人”,并没有及时对黄贵福进行询问笔录的制作,而是劝黄回四川老家找当地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后黄贵福离开派出所后来到甘露园一网吧用其的身份证上网,并在上网不久后被朝阳警方抓获。

黄贵福的家人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将此事告知了媒体,媒体在第一时间将此事件进行了报道。报道后不久,各大网站论坛,微博等网络交互平台及对此事进行了转载,众

多网民也自发地进行到了讨论当中,各方的评论也呈现出了对公安机关不作为行为加以指责的一边倒态势。

黄贵福的案件虽然是派出所民警由于工作中的懈怠而造成的一个工作失误。但是媒体加以报道之后,引发了事件炒作现象,造成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了不信任感,公安机关的形象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使公安机关的后续弥补工作出现及其被动的一面。

2、媒体缺乏公平性,将警察的身份刻意“神话”,正常也变成“不寻常”。舆论监督应该是媒体一项很严肃神圣的职能,良好的舆论导向对于警民互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职业本身的了解、支持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和力量。然而部分媒体出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出于寻求“卖点”的需要,将警察的形象刻意“抬高”,缺乏客观性、平等性。进行有意炒作,甚至是小题大做,张冠李戴,其出发点不是在反应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不是有助于对警察形象建设产生警示、启迪与教育作用,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为受众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上。

例如网友“冰山一粟”在2011年11月8日通过微博上传了一张名为“给俺擦鞋”的照片。照片中反映了车牌号为“闽HA042警”的警车驾驶员在路边找来了一位擦鞋女工为其擦皮鞋的场景。照片中这位警车司机并未离开驾驶座位,画面中只露出了腿脚部位。该网友在介绍中说,“昨日上午9时,一辆福建牌照的警车停在衢州火车站广场上,车内伸出一只脚在接受擦鞋,牛滴”。照片信息显示,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1月7日早上9时05分。这幅照片出现后立即在网络上引起了网民的注意,照片出现后,立即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随即出现了“‘擦鞋爷’暴露傲慢和做派”、“‘警察’擦鞋照有损公职形象”的新闻评论。后经福建省南平市公安局介入调查发现该辆警车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法院,并由该法院对当事司机进行了相关的处理。虽然该警车隶属法院,但是同样为公安机关形象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公众对于公职人员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感,认为现如今中国的绝大部分公职人员暴露出的是傲慢的一面。

可是仔细分析此次事件不难发现,从市场自由交易的角度讲,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被擦鞋者",前提是"付费"。"警察擦鞋"的特殊,就在于他具有了区别普通百姓的"公共执法者"身份,但这样一个人同样能够享受擦鞋服务,而不能凭着自己的"正义感",就否认这种交易的正当性。在整个事件中,公众注意到了擦鞋人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在警车里,而提供服务者却在另一个表面上并不平等的地点——警车外,这让人有了发

泄不满的由头。许多新闻媒体把这种看似“正常”的逻辑放在新闻报道中,降低了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给公安机关等公职部门造成了严重的形象影响。

所以把对警察的负面报道作为提高自身“影响”和制造“轰动性”新闻上,把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上升到对民警群体形象的错误评价上;把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放大对整个公安机关和队伍的不信任上。由于媒体的巨大影响,扩大和加剧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危机,其危害性不容低估。

3、媒体报道失真,盲目追求效益,部分媒体缺乏职业道德,失去正确的舆论导向,报道内容比重失衡,加大警察形象压力。在各种媒体上,大量充斥着关于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报道,严重挫伤了人民警察的积极性,最终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当前警察形象危机成为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热点以及部分媒体的卖点,而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赴汤蹈火、舍生忘死、默默奉献的英雄事迹,往往媒体关注甚少,不被群众喜闻乐见或是“一读即过”。在媒体的失衡报道下,群众往往只能注意到人民警察出现的问题,部分群众甚至发出“警察怎么了? ”的疑问,产生了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疑虑和不信任,甚至将种种矛头对准公安机关。

四、公安机关与媒体交流时存在的误区

因为媒体的报道往往是成为警察形象危机发生的导火索,所以在部分民警的意识中形成了媒体专给政府找茬,媒体和政府天然对抗的固性想法。而这种对抗造成的现实结果就是:一方面新闻媒体信息资源不足,没有充分的官方信息可以报道,时常只能被谣言和猜测左右;另一方面有关政府形象的正面报道缺乏,一些腐败、读职的个案被泛化,尤其是公安机关与群众偶发的冲突被媒体炒作,形象受到极大的破坏,个别地区的警民关系甚至出现了剑拔弩张之势。公安机关形象建设在应对媒体的策略上存在误区。

(一)缺乏对媒体重要性的认识

公安机关受到原有体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媒体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

些基层公安机关领导把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对传媒监督普遍有抵触情绪。有的认为公安工作是一项保密工作,媒体和外界不能介入,为记者的采访设置重重障碍;有的认为媒体采访“有百害而无一利”,“曝光”只会影响自身的形象和名誉。由引导致在日常工作中很少向外界公开警方的决策信息,造成公众对警察执法情况不了解,缺少公众对政策的配合,警方得不到来自公众的支持,执法工作陷入被动,使警方与公众之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同时,由于公安机关缺乏对警察在工作过程中如何与媒体沟通的相关培训,所以大量基层警察和领导缺少与媒体沟通的经验和技巧,不能有效地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并且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对媒体的敌对情绪,拒绝采访,排斥媒体。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特别是遇到对警察形象有负面影响的新闻,不重视与媒体公众的沟通,缺乏相应的公关技巧,把隐瞒作为首先想到的“善后”方式,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负面的,无法化解危机,严重损害了警察形象。

(二)缺乏对媒体职业特点和权利的认识

媒体记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方法,并结合各自传媒的特点,来决定对消息是否采用并以何种方式报道。这样,就会在公安机关愿望和新闻记者好恶取舍之间产生一定偏差。公安机关急于为社会公众知晓的消息,记者可能不感兴趣;而记者想摄取的新闻,公安机关又认为有无皆可、无关紧要。因此造成一部分民警不尊重记者的法定权利,因为认识不一而阻挠记者采访,或者施加压力。

(三)缺乏对媒体的主动沟通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对信息要求更加多元化、迅捷化,因此警方信息对媒体而言存在吸引力,媒体也希望通过对警方信息的传递满足公众对传媒内容多元化的需求,这对于警方塑造自身形象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这要求警方改变自身状态,主动与媒体打交道。但目前很多公安机关缺乏主动沟通、主动宣传的观念,对于公安机关涌现出的一些先进典型宣传力度不够,正面宣传没有引起重视,得不到社会认可,公安工作得不到正确

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内部发生的一些有损自身形象的案件往往采取封锁态度,对媒体和社会的种种猜测又不做正面回应,有时甚至对记者的采访加以粗暴干涉。对于一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往往过分强调案件的保密性,不向外界透露和通报案情,从而引起公众的误解和不满。

五、公安民警媒体素质的养成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证实警察形象危机的发生与媒体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现如今的公安民警缺乏应对媒体,应用媒体的能力素质。所以,针对公安机关在应对媒体时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公安机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警进行教育培养:

(一)培养警察应对媒体的良好心态

新闻媒体具有多层次的属性,首先是媒体本身固有的属性,即迅速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其次是媒体的所有者及社会各方面对媒体功能期望的属性,在我国主要是指媒体在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旋律所应发挥的作用。第三个属性则是媒体对受众个体及群体产生的实际影响和作用。

媒体的这三个属性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就媒体而言,这三个属性必须兼顾,正面报道必须有,负面报道也不可少。而目前部分基层民警在对媒体功能的认识上往往更多地看到和强调媒体第二个属性,即更多地强调媒体的宣传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把媒体当作单纯的宣传工具,认为既然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报道警方新闻自然而然应以“正面报道”为主,即使是严重的治安事件、突发案件也应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角度出发将负面信息正面报道。其实,政府机关对媒体实行全面控制的时代早已过去。媒体对权力运作的批评实质上是维护全社会成员法律权利的必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正义的重要一环。保证媒体对公安工作进行适度的监督和批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保障公平公正文明执法都十分必要。同时,媒体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与人类认识世界一样是有过程的,不是一次完成的,因

此这就允许报道反映真实上有一个过程。从客观上讲,媒体某一次的某个报道的真实性要打折扣,并不代表所有的报道都失实。因此,应教育广大公安干警跟上时代的发展,抛弃对媒体固有的“正面宣传工具”的习惯思维,理解媒体实现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社会功能,减少与媒体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失当言行,杜绝与媒体发生无谓冲突。

(二)培养警察建立新闻关系网络的能力

新闻媒体持续不断对社会事件进行选择性、倾向性地报道,不但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排序,还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长此以往,媒体就会对人们对社会的某个方面、某些问题的根本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新闻媒体不但是重要的信息源,还是重要的影响源,它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公安机关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提高构建新闻关系网络的能力。

首先,作为国家机器国家武装力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人身财产安全的特殊捍卫者,新时代的公安民警要熟知各类媒体特点及新闻倾向,掌握新闻工作规律。根据其不同特点、不同倾向提供新闻稿源和新闻素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媒体记者旁听会议、拍摄图片或录像。对一些深层次、内在的尤其是业务性很强的内容,则提供通稿,进行“点拨”。也可以利用媒体做热线节目,详细解读公安机关的新政策,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还可以在电视节目中用画面反映案件侦破过程、警察工作过程,让群众通过最直观的图像看到警察工作的超负荷性和危险性等,强化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执法为民形象。

其次,警察要在宣传方法上从以前的零敲碎打向注重策划、整体推进转变。过去的宣传方法往往是一事一报、零敲碎打,难于形成“擂鼓”之势,其影响力十分有限,很难在公众中形成强大舆论效应。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引入警察形象宣传策划,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使宣传的目的意义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使宣传活动更加彰显系统性、连贯性,能够形成整体推进之势。

第三,掌握各种建立新闻关系网络的方式。如联办新闻专版、新闻专栏或者新闻专题节目、联办征文活动、联办某种社会公益活动或群众社交活动、联办报纸、聘用权威

人士担任新闻顾问,在网络上建立警务论坛,开设警务微博等等。

2011年8月2日,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蒲黄榆派出所民警刘安、高森接到110报警称,一位名叫张虎的年轻人捡拾到一部iPhone4手机,由于手机设有密码,无法开机查询手机失主,所以拨打了110报警。

民警刘安、高森接警后,想尽办法也无法使手机密码破解。于是民警刘安想到了微博,他立即拍摄了该手机的照片,上传到新浪微博。截至8月3日上午11时,共有包括“平安北京微博”在内的1500余位微博用户转发了这条消息。中午12时许,失主李天群给民警刘安打来了电话,称自己从微博上看到了招领手机的信息。随后,李天群赶到蒲黄榆派出所。经民警核实李天群确为手机失主后,民警刘安将手机予以发还。李天群非常感动,对民警刘安使用微博查找失主的工作方法表示由衷的钦佩。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媒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网络媒体以其时效性、交互性、广泛性的特征改变了传播媒体受地域、时间的限制的传统传播方式。民警刘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利用新媒体解决在日常工作中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借助媒体不仅帮助事主找回了丢失的手机,同时在微博转载,传播的过程中宣扬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首都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警察形象。

(三)培养警察使用各种新闻手段的能力

首先,警方在制定宣传方案,联系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主动联系和借助媒体搞好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即传媒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议程设置是大众新闻传播媒介进行社会控制的方法之一,它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议论的中心目标,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关注程度、认知变化与思维方向。借助媒体进行设置议程时应注意以下三者的完美结合:警方要说明的(政策议程)、媒体感兴趣的(媒体议程)、公众关心的(公众议程)。使公安机关决策的权威性与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相结合,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的相关的讨论议题,最终实现合力效应,树立警察良好形象。

其次,广大干警要学会引导“把关人”,提高舆论控制能力。“把关人”又称“守

门人”,“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提供、制作、编辑和报导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传播素材,但传媒报道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媒组织会形成一道关口,最终只有通过这道关口的信息才能形成影响舆论的动力。”显而易见,传媒组织是实际上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所以,在把握公安舆论导向主动权的问题上,能否主动引导“把关人”,能否将有利于公安工作的信息通过“关口”进行传播也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公安宣传部门在引导“把关人”时首先必须做到自我遴选,对将要进行传播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预测传播可能带来的舆论影响,有选择地将信息送入“关口”,在保证事件本身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一定的立场倾向,明确态度,使整个“把关”过程在一定的制约下进行,防止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失控,减少负面效应。

再次,由于公安类题材的新闻社会性强、可读性高,往往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缺乏“把关”,易缺失真实性。但是“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把关人”不可能做到纯粹的客观和中立,而是依据一定的传媒立场和媒体利益而运作,如果在“把关”过程中不对其进行干预和引导,就难免信息的走形和曲解,最终导致舆论失控,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公安宣传一定要在兼顾媒体利益、受众需求和自身需要三方面寻求一个平衡点,引导“把关人”正确认识涉警信息的重要性,争取舆论导向的主动权。此外,要善于化被动为主动。正如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情况下民众都会把涉警新闻中的警方视为强势群体,把被处理或打击一方喻为弱势群体,在传统思维模式的作用下,同情弱势便很容易成为舆论中占“优势”的意见,而保持沉默也成为警方在面对“优势”舆论时常用的潜规则。但是必须认清这样一个问题,“优势”意见并不等于真实意见,有时候选择沉默是极其错误的。传播媒介所提供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真实反映,而是一般社会成员对“意见环境”的“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使传媒强调的是少数人的意见、不真实的意见也会被舆论当作“优势”意见。所以当警方面对优势意见、强势舆论的时候,要把握主动权就必须对所谓的“优势”进行调查研究,对真实的予以认同,对虚假的“优势”意见坚决说“不”,不能因为惧怕或盲从而选择沉默,彻底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意见表达,抵制错误的舆论态度,破除“多元无知”的状态,形成真实的“优势”意见环境,彻底扭转传统思想里对涉警信息错误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减抵负面报道的损害。

对于此方面,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处理的8、17案件成为了公安机关利用媒体引导舆论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2011年8月17时17分,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与闵子骞路路口西侧发生一起殴打他人的案件:山东省女子监狱女民警林某身着警服到修车摊修理电瓶车,其间,因修车排队顺序与修车人谢某夫妇发生纠纷。林某随后打电话将其丈夫朱某叫来,朱某赶到现场后动手将修车人谢某打伤。造成部分群众围观,交通受阻。为了尽快疏导交通,民警拟将当事人带离现场调查处理,现场围观群众因不了解情况,阻止民警将涉案人员带离现场调查,导致先后有500余名群众聚集围观,造成交通拥堵。

济南市公安局领导迅速调集警力赶赴现场,在第一时间了解案情,疏导群众,将伤者送往医院诊疗,同时展开调查。同事妥善安抚现场激动的群众,化解了一起极其敏感的群体性事件。

在济南市公安局对案情进行调查期间,济南警方并没有坐等事情结果,而是立即通过网络媒体——微博,及时向社会通告相关情况,与网民进行互动。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均参照了济南市公安局微博发布的信息对该案进行了追踪报道。最终,该案在各方的监督下,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处理结果,人民群众对济南市公安局利用媒体发布案件消息的做法表示了一直的赞许。

新浪微博官方认证的武汉大学信管院和计科院教授、博导、互联网科学知名学者沈阳在其微博中也对此事件以及事件的处理做了分析:1.济南公安用手机发布微博,态度值得赞赏,政务微博响应速度在2小时内。以微博应对微博是最好的信息公开方法。2.敬畏普通公民,维护草根利益是和谐社会之本。3.弱势群体心理共鸣其势难当,公职人员应回归公仆角色。

(四)培养警察担当新闻发言人的技能

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让政府机关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公众和政府之间构筑起沟通、协调的平台,把那些事关社会公众利益的重大社会信息通过这一平台发布出

去,从而树立了透明政府、民主政府的形象,使政府的政策目标和公众的追求目标趋于一致,从而促进了政府目标的顺利达成。

公安机关设置新闻发言人,可以确保有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说适当的话,澄清一些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避免因七嘴八舌诱发事端,防止因时机把握不当或对人物、案件进行过度报道而引起群情激愤,影响社会稳定。北京的“平安北京”微博的开通就是以传媒为平台,打造警民直接对话,通过这个渠道打消隔膜,从而更立体、更真实、更迅速、更全面的了解警情、了解警况。通过一系列的沟通、展示、交流,更好的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警察不再是封闭的、神秘的特殊职业。亲民意、解民情,成为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的入手点,从多个方位的展现警察的作为,从而更有利的打击制造出的“不作为”。从而使群众全面了解民警,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充分了解新闻发言人制度,平时注重新闻发言人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比如能在镜头前表现自然,能快速有效回答问题,能有效倾听,用一些委婉和恰当的言语替代无可奉告,不与记者争论,压力下保持冷静,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正确回应,能质疑不准确信息,能灵活解释不便回答的问题,等等。训练有素了,一旦出现危机事件或重大问题,就能从容应对媒体和公众,避免做出不当的行为或者说出不当的话语造成不良影响。

(五)创建公共关系部门,建立健全成熟的对外机制

在香港,特区政府为使香港继续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警务人员除坚守服务市民,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亦须致力维系良好的传媒关系。警队主动建立及维持一个正面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这能维持社会对警队的信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警队建立一个具有专业素质且能够恰当表达警队意念的专业团队进行与外界、传媒、群众的沟通与交流,以防造成不良影响。尽管香港属于特区,外部环境与大陆有很大差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开放,各种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健全,公安机关应该建有属于自己的专业的公共关系部门。该部门可以具有以下职能:一、向市民通报近期警情及注意事项,防患于未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安。二、展现警察风貌,使群众了解警察,增强对警察的信心及民众安全感。三、当发生影响警察形象的信息或新闻等被曝光时,

应及时通过平台对此进行明确解释,处理结果或对事实真相进行公布,最小程度的减少对警察形象的损害,提高警察的公正性、严明性;对不实传闻进行辟谣澄清,树立警察良好形象。

例如:北京市公安局于2010年7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公共关系领导小组办公室”,成为全国首个省一级公安机关的公共关系部门。并在新浪微博平台开设了以“平安北京”命名的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听取民意。

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在成立仪式上说:“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涉警舆论必然成为各类媒体的热点,因此警方与社会公众、媒体、弱势群体进行公开、及时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对社会公平、正义、公信度的宣传尤为重要。”

将整合现有的资源,在做好常态新闻发布的基础上,通过网上开博客和微博、沟通联系意见领袖、与网民面对面交流互动、制作推广形象宣传片、设立形象大使、开办警民互动基地、推进警务公开和警营开放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和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避免因误解导致的矛盾和摩擦。

(六)培养警察网络舆情控制能力

在重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时,警方必须强烈关注到新兴的网络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和潜在发展能力。因为“网络论坛作为一个交互性极强的言论发布空间,越来越成为上网人群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发泄情感的重要工具”。这其中,反映涉警事件的言论大量存在,特别是因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负面报道以及对个别民警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报道造成的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知危机居多。这些言论一旦处置不当,将会引起重大的负面影响,损害警察形象。比如在2003 年4 月出现的“孙志刚事件”中,各类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对事件的愈演愈烈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孙志刚事件”于4 月25 日南方都市报首先报道后,国内著名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当天即予以转载,随即网民一片愤怒,泪水“一夜之间撒满了互联网”,搜狐、网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也纷纷转载、追踪、发表评论,透过互联网,“孙志刚事件”迅速成为国内万千网民关注的热点,“天堂不需要暂住证”等网评赢得网民的深切共鸣。

4 月2

5 日晚,孙志刚纪念网站建立,到5 月14 日网站访问量迅速突破10 万人次,到

6 月6 日网站访问量更突破20 万人次。同时,在各大网站论坛上,网民的注意力逐渐被引到警察身上,警察逐渐成为该事件的中心,警察声誉遭受空前危机。

不难看出,网络论坛已经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公安干警应积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能力。可通过走访主流网站、与网站负责人和网管人员交朋友,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赢得他们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网络上有事实依据的涉警帖子,应将它作为一条新型的监督渠道,对公安队伍中违法违纪、胡作非为的个别害群之马进行严肃惩处,有效地整顿公安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战斗力。对恶意诽谤、中伤公安机关或民警的帖子,应迅速查明事情真相,及时澄清事实,发布官方消息进行辟谣,惩处造谣、诽谤者,消除负面影响。

作为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只有正确树立新闻意识,积极面对新闻媒体的“双刃剑”功用,从源头入手,有效沟通、妥善回应,力求主动、化解矛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负面报道对警察形象的危害,真正塑造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民警察需要具备优秀的媒体素质,从而密切联系媒体,并以媒体为渠道,与社会、人民群众保持良好而广泛的接触,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的双向沟通。在赢得社会公众最大程度的理解,支持警察的执法行为和活动的同时,向公众展现警察的正面形象,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避免警察形象危机事件的发生。构建起融洽、和谐的警民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文虎,《传播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2] 赵文辉,《论新闻舆论监督与警察形象建设的和谐统一》,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三期

[3] 刘海燕,《论媒体宣传对警察形象的影响》,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年第六期

[4] 赵文辉,《从媒体应对能力析警察媒介素养教育》,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二十二期

[5] 黎璐玮,《警察形象危机之媒体公关策略》,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年第一期

[6] 刘海中,《文化视野下的警察与媒体关系》,政法学刊,2009年第二十六卷第4期

[7] 辜水保,《媒体与警察公共关系探究》,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一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