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节_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试题(含答案)1--深圳教师招考(代转公)+职称认定

第九节_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试题(含答案)1--深圳教师招考(代转公)+职称认定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知识考点 P211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B )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2.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B )
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3.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C )
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
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5.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B)。
A.服从 B.从众 C.信任 D.接受
6.“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 C )
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7.小王经常会放弃自己原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随大流,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和主张。小王的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 A )
A.从众 B.服从 C.去个体化 D.群体化
8.以下( C )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 B.社会性 C.接近性 D.合群性
9.“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 D )条件。
A.互补性 B.接近性 C.熟悉性 D.相似性
10.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相似性与互补性、接近性与熟悉性以及( A )
A.个人品质 B.社会地位 C.经济条件 D.学历层次
11.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D )
A.性别 B.社会背景 C.教育水平 D.态度
12.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 A )
A.特瑞普里特 B.谢里夫 C.费里德曼 D.阿希
13.“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A )作用。
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D.从众
14.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 C )。
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15.社会测量法由心理学家( B )所首创。
A.加德纳 B.莫雷诺 C.斯金纳 D.比纳
16.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 C )
A.费斯廷格 B.沙赫特 C.莫雷诺 D.库利
17.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 C )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AE )。
A.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B.认知功能 C.角色功能 D.目标功能 E.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2.群体凝聚力的正性力量包括以下含义( ACD )。
A.成员间较多的情感联系 B.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C.成员间彼此喜欢 D.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
E.调节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ACDE )。
A.相似性与互补性 B.社会地位 C.个人品质 D.接近性 E.熟悉性
4.非言语沟通中的身体语言包括以下几类( BCD )
A.目标靶 B.象征 C.说明 D.情感表露 E.信息译码
5.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 BCD )
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6.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 BCD)。
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7.舒茨提出的人际行为倾向中,包括以下几种( BDE )。
A.期待他人的公正 B.主动与他人交往 C.对人宽容 D.主动表示友好 E.期待他人支配

三、名词解释
1.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2.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3.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4.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5.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6.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的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四、简答题
1.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
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有:
(1)相似性与互补性
(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
(1)表情(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4)服饰(5)讲话风格(6)人际空间

3.简要说

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4.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
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的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主要原因:(1)匿名性;(2)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5.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行为参照。(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6.试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
答案要点:
(1)角度不同,舒茨的三维理论的基础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从人际需要的角度系统地说明了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许多现象;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础是人际交往行为的认知评估,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也是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
(2)解释的对象不同,三维理论主要解释人们为什么要与他人交往,如何与他人交往,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它们像生物需要调节着有机体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一样,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人本身的内在需要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交换理论主要解释交往是否继续的条件,人和动物都有寻求最大奖赏、快乐并尽量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人的行为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表

现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外在的奖励、惩罚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
(3)两种理论都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了论述,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

五、论述题
1.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试论述人与人之间产生人际吸引的条件。
答题要点:
(1)相似性与互补性
(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