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变的颜色教学案例

多变的颜色教学案例

多变的颜色教学案例
多变的颜色教学案例

《多变的颜色》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体、视觉和心理的综合现象。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本课应在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通过观察与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并合理利用力所能及的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体悟设计意识,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

1、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相关材料及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讨,积极合作,运用色彩与堞材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在了解彩色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色彩构成练习。难点是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

3、建议课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具:三棱镜折射光谱的影像片段,关于色彩的图片资料,绘制工具及材料,多媒体器材。

②学具:课前收集,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如包装盒、纸杯等,绘制工具及材料。

2、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有关光色的知识信息,利用所收集的媒材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

(1)导入。

①播放三棱镜折射光谱的图像。

色彩是我们的眼睛对不同光线的感觉,是光的特性。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穿过的阳光折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光谱,并提出“白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体”的理论。②寻找生活中的色彩。

A组织学生讨论,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作为发言人,

B开展小组竞赛,活跃课堂气氛?

C、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①分类展示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色彩。

②展示生活用品的色彩,引导学生领悟色彩所蕴含的设计成分和心理作用。

提出问题,生活用品除了注重其功用之外,你是否对它的颜色也很在意?能说说你了解的色彩知识吗?

(3)运用多媒体传递色彩的知识信息。

①原色、间色、复色。

②色相、纯度、明度。

③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

(4)在观察与尝试中了解色彩的特性。

①演示三原色调配其他色相的颜色。

⑦演示色彩明度和纯度的变化。

@学生选择一项作简单的练习。

(5)为课前收集的物品重新设计色彩。

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改变所

收集物品的颜色。

@对比色渐变、明度渐变等。

③依自己的喜好,制定涂色方案,用新颖的形式突出自己的个性。

(6)作品展示。

①展示学生的作品。

②学生简要叙述自己的作品。

(7)评价。

①学生选择同学作品互评;

②教师点评。

A不以绘制技法的高低论优劣。

B是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器材。

(2)学具:绘画制作的材料、工具、颜色。

2教学过程

(1 )导入。

①多媒体展示不同色调的图片。

②不同的色彩对人们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启发学生回忆对不同色彩的感觉。

④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设计,会有不同的气氛,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和情感体验。

A、对红色的感觉。

B对蓝色的感觉。

(2)用多媒体欣赏大师的作品。

①凡高作品的色彩感觉跳动、热烈。

②毕加索作品的色彩感觉单纯、悦目。

③蒙克作品的色彩感觉郁闷、不安。

④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

(3)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或感觉。

①找感觉。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

②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彩表现。

A启发,甜甜的感觉像什么颜色。痛的感觉像什么。厌烦的感觉像什幺样的形状和线条;

B、表现,选择自己感觉最深的印象用颜色大胆表达。

(4)把自己喜爱的颜色和表现形式运用到设计中。

①用喜爱的颜色制作一件风景作品。

②用带有情感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一件物品重新设计色彩。

(5)交流、|平价。

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②同学之间交流经验和感想;

@自我评价自己的作品;

④教师选择部分作品进行点评。

三、学习评价建议

1是否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是否在绘制过程中有创新意识。

3能否简要叙述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资料库

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美国科学家牛顿。1666年,年仅24岁的英国剑桥大学讲师牛顿,为了研究如何提高望远镜的清晰度,他将一间房间封闭得漆黑,只有窗户上开出了一条窄缝,让一束太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意外的奇迹出现了,在对面墙上呈现出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而成,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表明白光是由各种单色组成的复色光。

牛顿这一著名的实验,使他发现物体本身并没有色彩,而是物体对于色光的不同吸收和反射所造成的。色彩是以光色为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五、案例参考

中学生内心宽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应从多角度启发学生领会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需要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发挥创造才能,展现个性的情境。

(1)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学生在课前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准备相应的绘制材料。

①色彩的图片资料或影像资料。

②教师制作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情趣和指向性的导入。

②自主、生动、多样的学习过程。

@愉快、宽松的探索情境。

A、分组讨论,B竞赛辩论;C

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

④富有创造性的设计绘制练习。

A生动准确的启发引导、激励大胆创新,表现个性,

C、团结协作,相互帮助。

D、精心绘制。

⑤平等交流和评价。

A展示作品;B平等友好的交流,学习、借鉴;

C、同学自评、互评结合,D教师点评。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的关键。不断完

备自身的知识是教师重要的素质之一。

六、教师教学随笔

本课的内容是色彩构成练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设计意识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合理利用媒材,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4.3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5分钟)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58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8分钟)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 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 = 400 16×50 =( 800 ) 32×50 =( 1600 ) 8×25 =( 200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 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5分钟) 预设中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 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15分钟)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优质课教案_1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巩固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再次关注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发现规律验证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1、游戏导入 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及对规律的初步感知。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在具体操作中感知

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自己列式、探究,激发认知冲突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然后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学生独立完成同步练习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全班展示归纳方法 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师生课堂小结后,当堂完成作业。 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纸房头乡中学赵敏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猜谜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的例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节课学习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

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例题的设计分三个层次: 1、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学习掌握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条规律,可以较快地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未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必要的铺垫。 四、教学准备 例4情景图的课件(或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创设情景 师:(或屏幕显示):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扬州市沙口实验小学高峰龄评析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陈世文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3~8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等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规律 2、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应用、贯通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探索经验。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计算器、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1、观察比较:13×7=91 13×14= 师:积变化了吗?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一算,13×14的积是不是等于182. 2、初步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2. 3、观察比较:13×7=91 13×7=91 39×7=13×28= 师:猜一猜现在的积可能会怎么变?你是怎么想的? 4、师: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另一个因数乘2,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是原来的积乘3;另一个因数乘4,积就是原来的积乘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猜想吗?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我们可以举例验证。 【评析】首先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积是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了。接着进一步通过三组题的观察比较,得出一个初步猜想,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提出猜想,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猜想是要验证的,所以字体、然转入下一个教学板块——举例验证。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 二、举例验证 师:请同学们先想出两个因数,算出它们的积,如果数据过大,不能口算,我们怎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材简解]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而了解天气的变化,正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晴雨雪、沙尘、雾霾……,幼儿每天都能体验到天气的变化,对天气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却缺少进一步的经验提升,如何引导他们对熟悉的自然现象产生关注,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获得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观察、探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尝试用语言、图画等表现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简单的记录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活动从认识形象的天气符号入手,引导幼儿发现天气的多变,从而引发关注,并通过合作配图、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引发后续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它不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兴趣的培养。“多变的天气”这一教学活动,以“多变”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的不同设计,使幼儿主动发现天气的多变,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对天气的关注。环节一,利用天气与符号间的多次转换,形象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并与环节三链接,体现“多变”的主题;环节二设置了有意义的情境,以配图形式,将天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知道在不同的天气下需要做合适的事情。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间不同的思考;环节三既是对前面经验的链接,又为后续关注提供铺垫。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51页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老师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特别受感动,一位小朋友乐于助人的事迹被大 家广泛称赞,这个小朋友却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今天能坐在明亮暖和的教室里学习却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小朋友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那同学们愿不愿意将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给这些困难的小朋友买一些学习用品呢?那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支钢笔6元,买2支需要多少钱?20支呢?200支呢?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1)6×2 = (2)6×20 = (3)6×200= 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有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 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 (2)6×20 = (3)6×200= (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

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 (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 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 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 (6)两人一组举例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7)汇报。 2.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 (1)由此你能猜到,在乘法算式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2)两人一组,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个猜想。 可以以口算题为例,也可以自己举例。 3.课本51页做一做前两组 4.课件出示 ①20×4= ②10×4= ③5×4= (1)通过观察,你们又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多变的天气 名师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原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原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然后进行验证。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几),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评价任务:任务一:通过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任务二: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任务三: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资源与建议】 1、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整体概括规律;验证规律,到最后的应用规律。 2、教学流程:主题引入--问题探究归纳总结--课堂小结 3、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俩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4、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附: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反思环节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么?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第 4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58 页例 4 及“做一做”, 练习九第 1 ―― 4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预设: 一、研究一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规律。 1.呈现研究素材: 6×20 40×5 160×5 6×10 6×40 80×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6×10=60 40×5=200 6×20=120 80×5=400 6×40=240 160×5=800 4.再次观察:这两组算式有规律吗?那你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下变吗?能变得完吗?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5.交流得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 6.第二组算式你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上变吗?又有怎样的规律? 7.交流得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8.你能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吗?

9.验证规律。 二、巩固深化 1.根据24×25=6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48×25=() 24×75=() 24×5=() 12×25=() 48×75=()12×5=() 渗透两个因数都变积的变化规律,并抽象出: (因数×A)×(因数×B)=积×(A×B) (因数÷A)×(因数÷B)=积÷(A×B) 2.解释与应用 (1)商家促销,3本只用10元,那么6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几元? 15本呢?(2)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课本59页第2题) 3.拓展思考:20×4=80,现在要使积变为240,因数该怎么变?要使积变为480,只变一个因数该怎么变?两个因数都变该怎么变?还可以怎么变? (一题多用,既巩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又拓展到两个因数同时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还可以渗透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 猜一猜:当两个因数怎样变化时,积会不变呢? 算一算:18×24=432 (18×2)×(24÷2)=() 填一填: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不变)。 机动题: 1. 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也乘2,积怎样变化? 2. 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也除以4,积怎样变化?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 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篇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4= 30×40= 300×40=300×4000= 2.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 ×20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 (1)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自己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一说×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宣传栏的面积”导入,既复习了计算面积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数学问题。) 2.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的积大约是多少。 把和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所以积大约是2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先估算,为笔算的结果确定大致范围。) (2)猜一猜,尝试算法。 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3)试一试,体会算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形:

小数乘整数教学案例

《小数乘整数》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马丽 单位:钟山区第三实验小学 一、案例背景:数学思想中的化归思想是指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把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解答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能将零散的数学知识吸附起来,使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认知结构迅速构建,从而对学生的思维及整体数学文化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广泛。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章《小数乘整数》是化归思想的典型应用,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化归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自己多思多想多动笔计算,由新知转化为旧知,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答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做到途径和方式的灵活多样,以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二、案例描述: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5+35+35= 35×3= 350×3= 3500×3=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得:3.5×3= (揭示课题:小数乘整数) (请学生自己尝试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计算) 结果可能有: 方法一:转化为加法计算 3.5×3=3.5+3.5+3.5=10.5(元) 方法二:转化为单位换算和整数乘法来计算 3.5元=3元+5角 3×3元=9元 3×5角=15角=1.5元 所以9元+1.5元=10.5(元) 方法三: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 教师示意竖式 3.5元转化 3 5角 × 3 × 3 1 0. 5 元转化 1 0 5角 2.试一试,理解算理。

高效课堂案例

高效课堂案例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也发生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 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4倍,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59页4、5。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 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下是出guo为大家的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guo。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Ppt课件小组操作板(含晴雨雪雾符号、√×?符号、图片插槽设置等)每组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 一、话题导入,引出天气符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以晴天为例,结合幼儿回答,ppt出示晴天图片假如请你用一个符号来记录晴天的话,你会怎么记录? 我们看看生活中是怎么记录的——出示晴天天气符号(评析:从今天的天气导入,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利用幼儿已有的记录经验,建立起天气与天气符号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从天气转换到符号) 二、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 1.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1)认识雨天符号(如当天为雨天,与步骤一中内容互换)出示雨天符号——看到这个符号,你知道表示什么天气吗?

(评析:利用ppt链接,设计可随机调换的符号,可结合当天的天气与步骤一中的图片内容灵活调换) (2)认识多种天气符号出示多种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雾、雪、沙尘)除了晴天、雨天,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天气?从符号中你也能找到吗?有没有你看不懂的?(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天气图片)(评析:当幼儿对符号有了概念之后,又从符号转换到天气,从众多的符号中找出相应的天气,初步感受天气的多样) 2.了解同种天气不同程度的符号 (1)出示三种雨天符号为什么同样是雨天,要出现三种不同的符号? (2)除了雨天,有没有其它天气也会用不同程度的符号表示?(结合幼儿回答,ppt展示雪、风等天气不同程度符号,拓展经验)例: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例:不同等级的风(评析:从单一的符号到三种不同程度的符号,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递进,上一环节是不同天气的变化,这一环节是相同天气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符号→天气的转换,再次感受天气的多变。) 3.小结原来,天气的变化有这么多,有晴天、阴天、雨天,还会刮风、下雨、下雪起沙尘,同一种天气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评析:小结,将经验进行适时的提升与总结) 三、合作配对图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为四种典型的天气进行生活图片配对,知道不同天气下做哪些合适的事情

积的变化规律案例分析与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xxx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也写出来。 80×4=()25×160=() 40×4=()25×40=() 20×4=()25×10=()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

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17×12=204 26×24=()17×24=() 26×12=()17×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多变的天气》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常识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

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预习提问)】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是一个地区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的。人们经常用、、等来描述天气,一般变化。 2、人们通常用某一地区一年或一段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的天气,一般变化。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你一般从什么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如电视、网络、报纸、电话等) 2、天气预报的内容:说明一日或几日内、、和降水等的情况。 (1)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对即将出现的天气状况做出,就可以及早做好准备,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避免和预防不良天气的。 (2)卫星云图的判读: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云厚的地方一般是。 (3)天气符号:不同的天气符号代表不同的。 (4)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共分八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我们称之为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