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安全测试加速度传感器

汽车安全测试加速度传感器

汽车安全测试加速度传感器
汽车安全测试加速度传感器

汽车安全测试加速度传感器

一、Endevco 、G&P 公司简介

(一)恩德福克(endevco )公司介绍

恩德福克公司,成立于1947年,总部位于美国加里福尼亚州。

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研发和生产各种高端先进测量用传感器及测试系统;在研究、设计和制造振动、冲击、压力、声强测量等动态测试仪表的领域一直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 恩德福克的加速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研究开发领域,尤其是航空、航天、舰船、汽车、防卫、石化、计量研究等领域。其产品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长期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举世闻名。

(二)G&P 公司介绍

G&P 全称是深圳市冠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今年是第13个年头,G&P 是endevco 产品中国区独家代理商和唯一授权技术服务中心,可提供 ENDEVCO 品牌系列产品(包括各种类型传感器、信号调理器、放大器、校准仪器及相关配件),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包括系统升级、软件升级、校准服务)。

产品所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发动机振动、高低温振动测量、冲击、汽车碰撞试验、风洞试验、颤振试验、飞行试验、发射试验、粗糙路面试验、模态分析、动态压力、爆炸效应研究、地震波、钻井平台稳定性、雷达系统稳定性以及生物医学研究方面。

公司的宗旨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性能测试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二、endevco 汽车安全测试加速度传感器介绍

(一) 汽车安全测试背景介绍

欧美汽车行业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做各种汽车安全测试 ,美国Endevco 公司7264系列加速度传感器一直被作为该领域标准产品使用;美国联邦法规(FMVSS)和保险公司条例(IIHS)作市场导向也做出了有关规定定及保险事项,对于汽车安全测试的关注也日渐密切;同时,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提供详细试验规范,以上都体现了汽车安全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汽车碰撞试验

Endevco 产品应用于汽车碰撞试验已有40多年历史,1970年,为了满足汽车碰撞试

G&P Technology

冠标科技有限公司 Endevco

验的苛刻要求而设计出了第一款用于碰撞试验的加速度传感器7264,因此endevco产品的先进性使得Endevco碰撞用加速度传感器作为行业标准被广泛使用,该系列传感器完全满足实车和假人测试的要求,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可以满足任何汽车测试中加速度值的测量的产品,40多年来,endevco公司经过不断研究与创新,7264系列至今已推出5代产品,多年的积累与试验,几乎每个碰撞实验室都能看到Endevco的传感器。

(三)endevco汽车安全测试加速度传感器产品介绍。

1.endevco (恩德福克)7264A 型

7264A是endevco第一个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计早期很多欧美的汽车碰撞法规都是依据该产品建立的。

它的优点是无阻尼、谐振频率高达65Khz、无过量程保护装置。

2.endevco(恩德福克) 7264型

7264B是基于7264A而研发的新一代MEMS技术。

它的优点是无阻尼、降低谐振频率至 27Khz、在7264A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过量程保护装置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

3.endevco (恩德福克)7264C型

7264C相对于前两个型号,更新了MEMS技术

它的优点是无阻尼、谐振频率 27Khz、增加了过量程保护装置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恢复了 7264A重心位置的设计、横向灵敏度可以更好地做到小于1%。

7264C是业界公认的标准产品,

4.endevco(恩德福克)新型号 7264D

Endevco7264D在7264C的基础上,技术性能极大地提升,主要面向高端应用。

它的优点是谐振频率显著提高(40,000Hz)、显著降低了噪音和偏置电压在数据滤波时的影响、对输入冲击信号的动态响应特性更好、无阻尼阻尼系数≤0.005、无相移、无介质阻尼受温度影响带来的误差、可接受多种电压激励,并且出厂校准证书提供不同激励电压下的数据、可以更广泛地用在更多场合体积和安装方式同经典产品7264C

三、endevco安全监测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1)整车碰撞试验

(2)台车试验

(3)安全气囊试验

(4)行人保护试验

(5)交通事故研究

(6)模拟假人应用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安全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安全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系:信息工程系学号:2013283307 姓名:许添 摘要:这款设计是一种基于单片机车内烟雾检测控制器和超声波倒车雷达监测报警系统。该控制器采用烟雾传感器、距离传感器、A/D转换器、单片机、蜂鸣器等与汽车组成车载检测及安全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配以检测电路、控制电路、报警电路,从而实现智能车载安全控制服务及实时检测汽车尾部与障碍物的距离,并根据设定的距离值由蜂鸣器发出不同频率的警报信息反馈给司机,对行车或倒车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该系统具有高灵敏度和低功耗的功能,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单片机,汽车安全、雷达、报警系统 1、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由于故障或工作环境温度过高导致汽车自燃,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小型、廉价、实用的火灾报警系统。该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现场温度、烟雾浓度进行检测,并快速重复检测和延时报警,以判断出是瞬间的异常,还是发生火灾,防止误判。若是发生火灾则启动声光报警,同时通过无线信号发射电路向驾驶员发送无线信号,而驾驶员通过无线接收电路接收报警信号,防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作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目前频发的汽车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大量关注。这款设计拥有两个安全防范措施,车载烟雾报警及倒车雷达系统组成的汽车安全系统。1、车载烟雾报警是为了早期的发现和通报车内高温和自燃现象,。2、倒车雷达系统是为了 吸烟警示器是能够检测环境中的烟雾,并具有报警功能的仪器,仪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应包括:烟雾信号采集模数转换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录音报警电路。烟雾信号采集电路一般由烟雾传感器和模拟放大电路组成,将烟雾信号转化为模拟的电信号。模数转换电路将从烟雾检测电路送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单片机可识别的数字信号后送入单片机。单片机对该数字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是否大于或等于某个预设值(也就是报警限),如果大于则启动报警电路发出报警声音,反之则为正常状态,以上是根据报警器应具备的功能,提出的整体设计思路。烟雾传感器及单片机是可燃烟雾检测报警器的两大核心,根据报警器功能的需要,选择合适、精确、经济的烟雾传感器及单片机芯片是至关重要的。 2、汽车安全系统的研究现状 2.1 传统汽车安全系统系统 防盗门、防盗锁、防火墙等设备是传统的能防盗和阻燃的安防设备,从客观上来说是有一些成效,其可以增加盗贼进门偷盗的难度或减慢火灾向周围蔓延的速度,但不能够及时地

最新汽车碰撞测试-解读IIHS新碰撞测试

解读IIHS新碰撞测试 近日,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进行了一项新的碰撞测试——25%重叠面碰撞测试,并公布了碰撞成绩。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被测试的11款车中,多款豪华车成绩并不理想,只有三款车型达到了优良以上,两款车型(沃尔沃S60和讴歌TL)获得了“Good”的评级,而奔驰、宝马、奥迪这些我们公认的安全品牌成绩都不如意。在之前的多项测试中,这11款车型的成绩都不错,这个新的碰撞项目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些车型到底哪里被扣了分?以后应该做什么样的改进?让我来给大家一一分析。 ●什么是IIHS? IIHS的中文全称是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它是一个由汽车保险公司资助的非盈利组织,成立于1959年,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他们致力降低机动车事故导致的伤亡率和财产损失率,所以,他们立足于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对量产车辆进行碰撞测试和评级,一方面为消费者鉴别安全的汽车,另一方面为生产商指明改进的方向。 IIHS成立以来,设立了正面偏角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测试以及追尾对颈部的影响等测试项目,这些测试对车辆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1年以来,驾驶使用了三年以内的车辆在致命的正面碰撞事故中的司机死亡率降低了55%。即便如此,从统计数据中看,每年的正面碰撞事故中仍然有超过10000人的死亡数量,这些悲剧的主要制造者就是小重叠面碰撞,所以IIHS增加了25%重叠面碰撞测试。

在测试中,被测车辆以64Km/h的速度,用车辆前端驾驶员一侧大约车宽25%的面撞击一个5英尺高的刚性屏障,一个50百分位混合Ⅲ假人被安全带固定在驾驶席上代替真实的受害者来收集数据。25%重叠面测试可以模拟两车车头角落相撞或是车辆与一棵树、一根电线杆相撞的情况。 在第一次接受碰撞测试的11款美国在售的车型中,沃尔沃S60和讴歌TL获得“优”的成绩;英菲尼迪G级获得“良”;讴歌TSX、宝马3系、林肯MKZ、大众CC成绩为“中”;而奔驰C级、雷克萨斯IS 250/350、ES350、奥迪A4为“差”。讴歌TL出人意料的一举夺魁,而像奔驰C、奥迪A4、宝马3系、雷克萨斯ES等车型的成绩则令人大跌眼镜,按照以往的习惯,我们还是从细节中寻找答案。 ●解读多款豪华车碰撞成绩 ◆“G级”评价-讴歌TL、沃尔沃S60

传感器技术在汽车智能中的应用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传感器技术在汽车智能中的应用 系别机电工程系 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 学生姓名 成绩 指导教师 2011年4月

目录 1汽车传感器的发展情况 (4) 1.1汽车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4) 1.2国际发展现状 (4) 1.3国内发展现状 (5) 1.4汽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6) 2汽车传感器的应用现状 (7) 2.1汽车传感器的特点 (7) 2.1.1适应性强、耐恶劣环境 (7) 2.1.2抗干扰能力强 (8) 2.1.3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8) 2.1.4价格低廉 (8) 2.2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用传感器 (8) 2.2.1温度传感器 (9) 2.2.2压力传感器 (9) 2.2.3流量传感器 (10) 2.2.4位置和转速传感器 (10) 2.2.5气体浓度传感器 (10) 2.2.6爆震传感器 (11) 2.3底盘控制用传感器 (11) 2.3.1变速器控制用传感器 (12) 2.3.2悬架系统控制用传感器: (12) 2.3.3动力转向系统用传感器 (12) 2.3.4防抱制动传感器 (12) 2.4车身控制用传感器 (12) 2.5导航系统用传感器 (13) 2.6车用雷达控制用传感器 (13) 2.7车载计算机系统中的职能监控用传感器 (13)

摘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机械系统已经难以解决某些与汽车功能要求有关的问题,因而将逐步被电子控制系统代替。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也是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安装几十到近百只传感器,而豪华轿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可多达两百余只。预计2012年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将从2007年的80亿美元上升到1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8%。 汽车传感器在汽车上主要用于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电子化程度,增加了汽车驾驶的安全系数。 关键词: 传感器;汽车;发展;应用

测试技术基础答案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 一、知识要点及要求 (1)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分类方法; (2)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变换原理; (3)了解常用传感器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二、重点内容及难点 (一)传感器的定义、作用与分类 1、定义:工程上通常把直接作用于被测量,能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同种或别种量值输出的器件,称为传感器。 2、作用:传感器的作用就是将被测量转换为与之相对应的、容易检测、传输或处理的信号。 3、分类: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被测量分类,可分为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2)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机械式、电气式、光学式、流体式等; (3)按信号变换特征分类,可概括分为物性型和结构型; (4)根据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之间的能量关系,可分为能量转换型与能量控制型; (5)按输出信号分类,可分为模拟型和数字型。 (二)电阻式传感器 1、分类:变阻式传感器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可分为金属电阻应变片式与半导体应变片两类。 2、金属电阻应变片式的工作原理:基于应变片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金属电阻应变片式的的灵敏度v S g 21+=。 3、半导体电阻应变片式的工作原理: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的变化引起的电阻的变化。半导体电阻应变片式的的灵敏度E S g λ=。 (三)电感式传感器 1、分类:按照变换原理的不同电感式传感器可分为自感型与互感型。其中自感型主要包括可变磁阻式和涡电流式。 2、涡电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金属体在交变磁场中的涡电流效应。 (四)电容式传感器 1、分类:电容式传感器根据电容器变化的参数,可分为极距变化型、面积变化型、介质变化型三类。 2、极距变化型:灵敏度为201δ εεδA d dC S -==,可以看出,灵敏度S 与极距平方成反比,极距越小灵敏度越高。显然,由于灵敏度随极距而变化,这将引起非线性误差。 3、面积变化型:灵敏度为常数,其输出与输入成线性关系。但与极距变化型相比,灵敏度较低,适用于较大直线位移及角速度的测量。 4、介质变化型:可用来测量电介质的液位或某些材料的厚度、湿度和温度等;也可用于测量空气的湿度。 (五)压电式传感器 1、压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压电效应。

无人驾驶汽车地传感器系统设计及技术展望

一、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验证平台,近些年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陆地轮式机器人,既与普通机器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作为汽车需保证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对其行驶方向和速度的控制更加严格;另外,它的体积较大,特别是在复杂拥挤的交通环境下,要想能够顺利行驶,对周围障碍物的动态信息获取就有着很高的要求。无人驾驶的研究目标是完全或部分取代驾驶员,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平台,同时也是如今前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生活和工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行为的压力;在军事领域内,无人驾驶技术可以代替军人执行侦查、排雷、以及战场上危险环境中的任务;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实现外星球等极端环境下的勘探活动。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又称智能车辆,即利用将无人驾驶的技术应用于车辆的控制中。 国外的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大多通过分析激光传感器数据进行动态障碍物的检测。代表有斯坦福大学的智能车“Junior”,利用激光传感器对跟踪目标的运动几何特征建模,然后用贝叶斯滤波器分别更新每个目标的状态;卡耐基?梅隆大学的“BOSS”智能车从激光传感器数据中提取障碍物特征,通过关联不同时刻的激光传感器数据对动态障碍物进行检测跟踪。牛津大学研制的无人车辆“WildCat”,不使用GPS,使用激光雷达和相机监控路面状况。我国相关技术开展较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自主车“开路雄狮”,采用三维激光雷达Velodyne作为主要传感器,将Velodyne获取的相邻两激光数据作差,并在获得的差分图像上进行聚类操作,对聚类结果建立方盒模型。 无人驾驶车辆是一项融合了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车辆工程等多学科的技术,涉及到电子电路,计算机视觉,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多学科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无法用规则严格约束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革命性产物。 二、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系统整体设计 无人驾驶汽车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传感器定位。核心技术是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各个模块。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模块,包含精确GPS定位及导航、动态传感避障系统、机械视觉三个大部分,其他的如只能行为规划等不属于传感器范畴,

汽车行车安全系统的原理分析

汽车行车安全系统的原理分析 石磊 信息与控制学院07自动化系20071336046 摘要 基于高速公路的高事故率这一背景,对汽车的安全行车系统做了原理分析。主要在对汽车行车过程的一般性分析,利用现有的部分现代仪器得到的一些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得到行车状况的判定,利用控制技术做出相应的措施,可以在危险程度较低的情况时做好了应对之策,相信通过这种行车安全自动系统可以有效地减低事故率。 关键词:安全驾驶系统动态预测转向控制锁定跟车模式 The Principle of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Shi Lei Information & Control Institute Automation of 07 20071336046 Abstract Based on high accident rate on highways this background, the car's safety system has made the principle of driving. Mainly in the general process of analysis of automobile driving, use of the existing part of the modern instrument some of the data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these data were obtained to determine the driving conditions, the use of control measures accordingly, the degree of risk than in the Case of low countermeasures do a good job, I believe that traffic safety through the automatic system can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accident rate. Key words: safe driving system ; Dynamic prediction ; Steering Control ; Locked car following model

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二、“中保研”测试项目内容的解读 整个“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分为“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和“车辆辅助安全指数”四大项。 1.“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反映的是一台车在低速碰 撞时的维修成本; 2.“车外行人安全指数”指车辆撞到行人时,能不能有效 的保护行人/减轻伤害; 3.“车辆辅助安全指数”测试的是车辆的主动安全配置, 比如“AEB”主动刹车,能否很好的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4.“车内乘员安全指数”的评价则是综合“正面25%偏置 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和“座椅/头枕”这4项测试的结果给出的。通过汽车碰撞测试视频讲解“中保研”测试项目内容。 三、“车内乘员安全指数”测试项目内容的解读 1.“正面25%偏置碰撞” 在这项碰撞测试中,会综合考虑车辆结构、假人伤害、约束系统与假人运动三个方面来给出评价。 车辆结构主要考察的是碰撞中乘员舱的被侵入量,侵入量越大,则乘员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受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假人伤害,就是碰撞时假人所受的伤害。当乘员舱有较

大侵入或气囊、安全带没有起到保护作用时,假人就会收到较大伤害。 约束系统与假人运动可以理解为安全带和气囊的保护效果。发生碰撞时,安全带能否将乘客固定好,气囊弹出后能否有效的保护假人,都是这个项目要考虑的。 2.“侧面碰撞” 侧面碰撞的评价同样有三个主要的参考依据,车辆结构、驾驶员防护和乘员防护。 车辆结构主要看B柱的侵入余量,这个数值越高,代表乘员舱受到的挤压越小,生存空间越大。 驾驶员防护就是前排驾驶员位的假人受伤的程度,当然是评价越高越好。 乘员防护指的是后排左侧乘客在侧碰时受到的伤害,B柱的侵入越少,气帘、气囊等配置越齐全,结果往往也就越好。 3.“车顶强度” 车顶强度测试又叫车顶静压测试,模拟的是当车辆翻车,或者有大货车翻车,斜压在测试车上时,测试车的车顶能够承受的压力的强度。 两个比较关键的数据,第一个是峰值载荷,就是车顶到达规定形变量时,车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另一个是载荷质量比,就是用峰值载荷÷(整备质量×重力加速度)。我们举例用的这台沃尔沃XC60的载荷质量比为5.06,相当于车顶可以承受自己5倍的车重。 以IIHS和C-IASI的标准来说,载荷质量比超过4,也就是车顶可以承受4倍以上的车重的车型,就可以给到“G”,也就是优秀的评价。 4.“座椅/头枕” 座椅/头枕测试类似于C-NCAP的鞭打试验,都是测试车辆在被追尾时,座椅能不能很好的保护乘员的颈部。通过大众帕萨特和沃尔沃XC60汽车碰撞测试视频对比,讲解“车内乘员安全指数”。

压电加速度测试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压电加速度测试系统设计 课程:工程测试技术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李崧伟,刘嘉豪 学号: 14020111109,14020111111 指导教师:齐忠霞 2016 年 6 月15号

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5—2016学年第 2 学期) 指导教师齐忠霞 2016 年 6 月15 日

目录 1.简介 2.测试方案设计 3.测试系统组成 3.1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3.1.1组成 3.1.2工作原理 3.1.3灵敏度 3.1.4加速度传感器的选用3.2电荷放大器 3.2.1测试电路图 3.2.2数据计算处理 3.3动态信号分析仪 4.实验测试流程 5.说明总结 6.参考文献

压电加速度测试系统设计 1.简介 现代工业和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非电物理量的测量和控制技术会涉及大量的动态测试问题。所谓动态测试是指量的瞬时值以及它随时间而变化的值的确定,即被测量为变量的连续测量过程。它以动态信号为特征,研究了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问题,而动态测试中振动和冲击的精确测量尤其重要。振动与冲击测量的核心是传感器,常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来获取冲击和振动信号。 压电式传感器是基于某些介质材料的压电效应,当材料受力作用而变形时,其表面会有电荷产生,从而实现非电量测量。压电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工作频带宽,结构简单,成本低,性能稳定等特点,因此在各种动态力、机械冲击与振动的测量以及声学、医学、力学、宇航等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所以在此设计了一种压电式加速度测试系统,能够满足测试0—3G的低频率加速度测试。 2.测试方案设计 系统组成: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动态信号分析仪 被测对象的振动加速度信号经传感器拾振,由传感器电缆将加速度信号送入该系统电荷放大器,电荷放大器将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并放大,通过数据采集测试仪采样,便实现对信号的采集。最后在PC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显示。 如下图所示 3.测试系统组成 3.1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汽车碰撞测试排名

小型乘用车汽车碰撞测试排名 2006版规则注释: ①:驾驶员侧及前排乘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符合C-NCAP 规定的要求 ②:驾驶员侧、前排乘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以及侧面安全气囊及气帘符合C-NCAP 规定的要求 ③:侧面安全气囊及气帘符合C-NCAP 规定的要求 ④: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符合C-NCAP 规定的要求 ⑤:乘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符合C-NCAP 规定的要求 生产企业及型号 测 试 年 度 试验评分 星级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碰撞试验 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碰撞试验 可变形移 动壁障侧 面碰撞试验 加分项 总分 2006 版规则 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SQR7130S187(瑞麒M1) 2009年第四批 12.54 12.88 14.79 2① 42.2 13 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HQ7131(熊猫) 2009年第四批 14.29 15.36 12.61 3② 45.3 12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QCJ7100L(F0) 2009年第三批 13.12 14.45 9.33 2① 38.9 11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SVW7148ARD(晶锐) 2009年第一批 13.12 15.60 14.90 2① 45.6 10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HG7154DAA(新飞度) 2009年第一批 13.29 16 15.11 2① 46.4 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C7130MM02(精灵) 2009年第一批 11.54 13.47 9.35 1④ 35.4 8 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GTM7160G(雅力士) 2008年第三批 12.99 15.62 15.44 3② 47.1 7 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HX6300A(双环小贵族) 2008年第三批 0.87 7.61 10.97 0 19.5 6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HFJ7133(路宝) 2007年第四批 3.55 8.88 10.51 0 22.9 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SC7133(奔奔) 2007年第四批 2.37 11.38 4.81 0 18.6 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SQR7110S21(QQ6) 2007年第三批 7.18 8.67 10.27 0 26.1 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LZW7080(乐驰) 2007年第二批 7.03 11.95 8.21 0 27.2 2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A7130(威志) 2007年第一批 8.94 14.64 8.72 0 32.3 1 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SC7132(雨燕) 2006年第一批 11.98 14.19 15.09 0 41.3

传感器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线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实现也变得非常简单,还可以实现再生制动和能量回收,提高了电动汽车制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动汽车主要由电力驱动子系统、电源子系统和辅助子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其结构与传统汽车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传统燃油动力系统被电力驱动系统所替代。 电力驱动系统包括系统控制器、功率变换器、电动机、机械传动装置和车轮,其功用是将存储在蓄电池中的电能高效地转化为车轮的动能,并能够在汽车减速制动时,将车轮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充入蓄电池。电动汽车的能量源由电池提供。 随着电动汽车的结构的变化,其内部所用的传感器也有所不同,传感器类型也相应发生变化。车内大部分的传统和机械钢性信号被柔性的电信号所取代,增加了电源系统中一些电压计电流传感器。 为了更好地控制电动机的出入电压计电流,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也比以往有所提高。电动汽车中同时保留了传统汽车中辅助子系统中作用电子控制传感单元(ECU),同时对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身舒适系统传感器提出更高要求,体现了汽车传感器的最先进技术。 艾驰商城是国内最专业的MRO工业品网购平台,正品现货、优势价格、迅捷配送,是一站式采购的工业品商城!具有 10年工业用品电子商务领域研究,以强大的信息通道建设的优势,以及依托线下贸易交易市场在工业用品行业上游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了传感器、图尔克传感器、变频器、断路器、继电器、PLC、工控机、仪器仪表、气缸、五金工具、伺服电机、劳保用品等一系列自动化的工控产品。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传感器产品的选型,报价,采购,参数,图片,批发等信息,请关注艾驰商城https://www.doczj.com/doc/d97139041.html,。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 第2次 )

第2次作业 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0分,共 25 小题,每小题 4 分) 1.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设备(标准值发生器)有() A. 力标定设备 B. 压力标定设备 C. 温度标定设备 D. 激振台 E. 力锤 2. 传感器的基本参数有() A. 测量范围 B. 量程 C. 过载能力 D. 灵敏度 E. 静态精度 3. 压电元件的连接方式有(),其中()方式输出电荷量大。 A. 多片串联 B. 多片并联 4. 在金属热电阻中,其测温特性最好的是(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和测温范围较小时,普遍使用( )。 A. 铂电阻 B. 镍电阻 C. 铜电阻 D. 锰电阻 5. 串联两个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是( ),因而可以用于测量( )。 A. 各热电动势的平均值 B. 各热电动势的代数和 C. 两点之间温度之和(差) D. 两点的平均温度 6. 形成干扰的条件是( )。 A. 干扰源 B. 信号是缓变信号 C. 干扰的耦合通道 D. 干扰的接收回路 E. 信号是交流信号 7. 测量信号经过频率调制后,所得到调频波的( )是随( )而变化的。 A. 幅值 B. 频率 C. 信号幅值 D. 信号频率 8. 选用不同导体材料做热电极,会影响热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 )。 A. 灵敏度 B. 精度 C. 测量范围 D. 稳定性

9. ( ) 传感器属于有源型传感器。 A. 压电式 B. 热电式 C. 电感式 D. 电容式 E. 电阻式 10. 热电动势的大小与( )有关。 A. 两电极的材料 B. 热端温度 C. 冷端温度 D. 电极的尺寸与形状 11. 为了抑制干扰,常用的隔离电路有( )。 A. 滤波电路 B. A/D转换器 C. 变压器 D. 光耦合器 E. 调谐电路 12. 压电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有(),其中能排除电缆电容影响的是()。 A. 电压放大器 B. 相敏整流电路 C. 电荷放大器 D. 交流电桥 E. RC滤波器 13. 抑制干扰的方法主要是() A. 单点接地 B. 屏蔽 C. 隔离 D. 滤波 14.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是( )传感器。 A. 发电型 B. 能量转换型 C. 参量型 D. 适宜测量静态信号的 E. 适宜测量动态信号的 15. 通常采用的压力敏感元件有()。其中,()常用在电容式、应变式及电感式压力传感器中。 A. 模片 B. 柱形弹性元件 C. 波登管 D. 波纹管 E. 梁形弹性元件 F. 环形弹性元件 16. 在测量系统中有哪些接地系统() A. 安全地

汽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2个实验)

实验一位移传感器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涡流传感器原理; 2、掌握电涡流传感器的应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电涡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通以高频电流的线圈产生磁场,当有导电体接近时,因导电体涡流效应产生涡流损耗,而涡流损耗与导电体离线圈的距离有关,因此可以进行位移测量。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电涡流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实验模块、测微头、直流电源、数显单元(主控台电压表)、测微头、铁圆片。 四、实验步骤: 测微头的组成与使用测微头组成和读数如图8-2测微头读数图 图8-2 测位头组成与读数 测微头组成:测微头由不可动部分安装套、轴套和可动部分测杆、微分筒、微调钮组成。 测微头读数与使用:测微头的安装套便于在支架座上固定安装,轴套上的主尺有两排刻度线,标有数字的是整毫米刻线(1mm/格),另一排是半毫米刻线(0.5mm/格);微分筒前部圆周表面上刻有50等分的刻线(0.01mm/格)。 用手旋转微分筒或微调钮时,测杆就沿轴线方向进退。微分筒每转过1格,

测杆沿轴方向移动微小位移0.01毫米,这也叫测微头的分度值。 测微头的读数方法是先读轴套主尺上露出的刻度数值,注意半毫米刻线;再读与主尺横线对准微分筒上的数值、可以估读1/10分度,如图8-2甲读数为3.678mm,不是 3.178mm;遇到微分筒边缘前端与主尺上某条刻线重合时,应看微分筒的示值是否过零,如图6-2乙已过零则读2.514mm;如图8-2丙未过零,则不应读为2mm,读数应为1.980mm。 测微头使用:测微头在实验中是用来产生位移并指示出位移量的工具。一般测微头在使用前,首先转动微分筒到10mm处(为了保留测杆轴向前、后位移的余量),再将测微头轴套上的主尺横线面向自己安装到专用支架座上,移动测微头的安装套(测微头整体移动)使测杆与被测体连接并使被测体处于合适位置(视具体实验而定)时再拧紧支架座上的紧固螺钉。当转动测微头的微分筒时,被测体就会随测杆而位移。 电涡流传感器测位移 1)电涡流传感器和测微头的安装、使用参阅图8-5。按图8-6示意图接线。 2)观察传感器结构,这是一个扁平绕线圈。 3)将电涡流传感器输出线接入实验模块上标有Ti的插孔中,作为振荡器的一个元件。 4)在测微头端部装上铁质金属圆片,作为电涡流传感器的被测体。 5)将实验模块输出端V o 与数显单元输入端V i 相接。数显表量程切换开关选 择电压20V档。 6)用连接导线从主控台接入+15V直流电源到模块上标有+15V的插孔中,同时主控台的“地”与实验模块的“地”相连。

加速度测试系统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目录 1.简介 2.测试方案设计 3.测试系统组成 3.1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3.1.1组成 3.1.2工作原理 3.1.3灵敏度 3.2电荷放大器 3.2.1测试电路图 3.2.2数据计算处理 3.3动态信号分析仪 4.实验测试流程 5.说明总结 6.参考文献

压电加速度测试系统 1.简介 现代工业和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非电物理量的测量和控制技术会涉及大量的动态测试问题。所谓动态测试是指量的瞬时值以及它随时间而变化的值的确定,即被测量为变量的连续测量过程。它以动态信号为特征,研究了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问题,而动态测试中振动和冲击的精确测量尤其重要。振动与冲击测量的核心是传感器,常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来获取冲击和振动信号。 压电式传感器是基于某些介质材料的压电效应,当材料受力作用而变形时,其表面会有电荷产生,从而实现非电量测量。压电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工作频带宽,结构简单,成本低,性能稳定等特点,因此在各种动态力、机械冲击与振动的测量以及声学、医学、力学、宇航等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所以在此设计了一种压电式加速度测试系统,能够满足测试0—3G的低频率加速度测试。 2.测试方案设计 系统组成: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动态信号分析仪 被测对象的振动加速度信号经传感器拾振,由传感器电缆将加速度信号送入该系统电荷放大器,电荷放大器将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并放大,通过数据采集测试仪采样,便实现对信号的采集。

最后在PC 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显示。 如下图所示 3.测试系统组成 3.1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3.1.1组成 由质量块、压电元件、支座以及引线组成 如下图所示 3.1.2工作原理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具有压电效应的压电材料作基本元件,是以压电材料受力后在其表面产生电荷的压电效应为转换原理的传感器。这些压电材料,当沿着一定方向对其施力而使它变形时,内部就产生极化现象 ,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便 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又重新恢复不带电的状质压电 元件支座输出引线

汽车安全系统系统简介

汽车安全系统简介 自从人类有了汽车,汽车的安全问题就一真是人类最想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个涉及生命的重大课题。直到今天,交通事故造成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直是人类之痛。这个问题如果今天不在我们手上解决,以后也一定会有人来解决这个安全问题,20年后,或是30年后,也可能是以后更长久的岁月里,人们终会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今天,我们已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一定会带来无限商机。、 以下就这个问题我们详细做出说明: 汽车智能安全刹车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传感系统(9)、信号处理电路(10)、放大电路(11)和执行电路(12);其中:所述传感系统(9),连接安装于车前、车后以及车两侧的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和速度传感器;所述传感系统(9)顺次连接信号处理电路(10)、放大电路(11)和执行电路(12);所述传感系统(9)将所述探测信息传送给信号处理电路(10),然后将处理过的信号经放大电路(11)放大到足以推动执行电路(12),然后由执行电路(12)送出的信号或动作自动控制刹车或方向,借刹车或转向以避开与其他物体相撞。 汽车安全系统新科技含量 1、系统主要包括传感系统(9)、信号处理电路(10)、放大电路(11)和执行电路(12);其中: 传感系统(9),与安装于车前、车后以及车两侧的各种传感器相连;并顺次连接信号处理电路(10)、放大电路(11)和执行电路(12);传感系统(9)将所述探测信息传送给信号处理电路(10),然后将处理过的信号经放大电路(11)放大到足以推动执行电路(12),最

后由执行电路(12)送出的信号或动作自动控制刹车或方向,借刹车或转向以避开与其他物体相撞。 2、汽车智能安全刹车系统,的各种传感器,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和速度传感器。 3、智能安全刹车系统,执行电路采用多指令控制,包括并联常开(双LD取指令)或串联常闭(双LDI取反指令)。 4、汽车智能安全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刹车系统进一步包括刹车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刹车踏板(15)、刹车控制杆(16)和制动器(17)。 5、汽车智能安全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系统,通过控制该刹车装置的第一控制部位(14)、第二控制部位(14’)实现刹车或控制转向。 6、红外线传感器包括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之间,还设有滤波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分别由红外振荡电路、红外放大电路和红外发射电路依次相连组成;所述红外接收电路,依次分别由红外接收电路、红外放大电路和红外执行电路相连组成。 7、汽车智能安全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包括超声信号电路和超声接收电路;所述超声信号电路和超声接收电路之间还设有滤波电路;超声信号电路部分,依次由超声振荡电路、超声放大电路和超声发射电路相连组成;所述超声接收电路;依次由接收电路、放大电路以及执行电路相连组成。 8、汽车智能安全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电路采用多重输出结构,以保证安全。 汽车智能安全刹车系统技术说明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及辅助驾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智能安全刹车系统。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模板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一、判断题 1、传感器是与人感觉器官相对应的原件。B错误 2、敏感组件, 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A正确 3、信息革命的两大重要支柱是信息的采集和处理。A正确 4、传感组件把各种被测非电量转换为R,L,C的变化后, 必须进一步转换为电流或电压的变化, 才能进行处理, 记录和显示。A正确 5、弹性敏感组件在传感器技术中有极重要的地位。A正确 6、敏感组件加工新技术有薄膜技术和真空镀膜技术。B错误 2、传感器动态特性可用瞬态响应法和频率相应法分析。A正确 4、传感器的输出--输入校准曲线与理论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与传感器满量程输出之比, 称为该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A正确 5、选择传感器时, 相对灵敏度必须大于零。B错误 6、用一阶系统描述的传感器, 其动态响应特征的优劣也主要取决于时间常数τ, τ越大越好。B错误 7、一阶装置动态特性的主要参数是时间常数, 一般希望它越大越好。B错误 8、LTI系统的灵敏度是时间的线性函数。B错误 9、一个复杂的高阶系统总是能够看成是由若干个零阶、一阶和二阶系统并联而成的。B错误 10、无论何种传感器, 若要提高灵敏度, 必然会增加非线性误差。B错误 11、幅频特性优良的传感器, 其动态范围大, 故能够用于高精度测量。B错误 12、传感器的阈值, 实际上就是传感器在零点附近的分辨力。B错误 13、非线性误差的大小是以一拟合直线作为基准直线计算出来的, 基准直线不同, 所得出的线性度就不一样。A正确 14、外差检测的优点是对光强波动和低频噪声不敏感。A正确

15、传感器在稳态信号作用下, 输入和输出的对应关系称为静态特性; 在动态的信号作用下, 输入和输出的关系称为动态特性。A正确 16、传感器动态特性的传递函数中, 两个各有G1(s) 和G2(s)传递函数的系统串联后, 如果她们的阻抗匹配合适, 相互之间仍会影响彼此的工作状态。B错误 17、对比波长大得多的长度变化, 物理扰动P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振荡频率f成正比。A正确 18、灵敏度是描述传感器的输出量( 一般为非电学量) 对输入量( 一般为电学量) 敏感程度的特性参数B错误 19、传递函数表示系统本身的传输、转换特性, 与激励及系统的初始状态无关。A正确 20、应变计的灵敏度k恒大金属线材的灵敏度系数ko。A正确 21、对应变式传感器来说, 敏感栅愈窄, 基长愈长的应变计, 其横向效应引起的误差越大。A正确 22、零值法的优点是, 测量精度主要取决于读数桥的精度, 而不受电桥供电电压波动以及放大器放大系数波动等的影响, 因此测量精度较高。但由于需要进行手调平衡, 故一般用于静态测量。A正确 23、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输出量与相应的被测量( 输入量) 之比。B错误 24、金属材料灵敏度比半导体大50~100倍。B错误 25、一个复杂的高阶系统能够看成是由若干个一阶和二阶系统串联而成的。B错误 26、传感器的灵敏度定义为传感器输入量变化值与相对应的输出量变化值之比。B错误 41、应变式传感器的温度误差主要是应变式温度传感器件的测量部分引起的。B错误43、固有频率属于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指标。A正确 1、应变计的非线性度一般要求在0.05%或1%以内。A正确

加速度测量仪的设计

<<综合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加速度测量仪的设计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年级:2010级 学号: 学生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3年 12月10日

摘要 利用ADXL345模块、STC89C52RC、LCD1602、12MHZ晶振等元件,制作加速度测量仪,实现能够测量静态下的重力加速度值和物体的倾角。经测试,系统达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具有易于操作,制作成本低的优点。 关键词:ADXL345模块;STC89C52RC;LCD1602;加速度测量仪;重力加速度;倾角

ABSTRACT Using the ADXL345 module, STC89C52RC, LCD1602, 12MHZ crystal element, making acceleration measurement instrument, and can dip angle acceleration of gravity measuring static values and objects. After testing, the system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design, has the advantages of easy operation, advantages of low production cost. Key Words:the ADXL345 module; STC89C52RC; LCD1602; accelerometer; gravity acceleration; angle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载安全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载安全系统设计 速度对于汽车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其准确性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畅通车速控制采用软轴驱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车间距提出的时间比较早,固定检查处于被动测量状态,不能及时的反应实时距离,导致事故的发生。现为改进软轴驱动的缺陷,现研究一台单片机微处理系统,对改进测速、测距等方式有效,以便有效实现相对距离等功能,并能最大化减少误差,及时的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动态信息。文章对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载安全系统设计进行探究。 标签:单片机;智能车载安全系统;设计 前言 汽车行驶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中速度及相对距离是汽车控制系统中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确保道路安全的因素之一。当汽车处于动态时,驾驶者在了解停车、加速等信息才能更好保证汽车及人身安全。因此本文主要对测速、测距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1 车载车辆安全方案设计分析 汽车速度是汽车行驶过程中需要参考的参数之一,其测量方式多样,其中采集和模拟是两种比较重要的方式,但是对测量范围的要求有所变化,该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1]。现随着电子技术发展,数字测量应用广泛,比如单片机微处理,对脉冲数字信号能力影响大。现阶段,数字化测量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车速测量系统应用到光电式数字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升测量范围及精度,可见图1。 2 速度测量分析 速度测量中主要包括光电传感器、车速测量以及分频处理M/T法三个方面。其一,光电传感器。本设计核心装置主要对车自身速度进行测量,可见图2。其中1、2、3及4分别代表传感器基座、测速码盘遮光部分、二极管、三极管,而阴影部分为遮光板和底座。其二,测速测量。主要有光电传感器、单片机以及信号处理器等组合成为测速部分。而固定测速码盘上分别有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车速测量系统可详见图3。车速测量过程中,码盘有车轴带动,码盘发出直到接受过程中会有光源经过,进而得到光线变化的信号,而电流一定发生改变,就会形成信号脉冲,信号经分频器后,可进入单片机转载计数环节中。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收发检测系统,这样就可将装抽的转速检测出来[2]。而单片机微处理速度转换成为线速度,实现LCD液晶屏将汽车实施速度显示出来。其三,分频处理M/T法。该方式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单纯的开展内部计数器工作,检测显示需要两个机器周期,计算得到速率是时钟速率的1/2,一共有24个振荡周期,但还是不能达到高频计数的要求,主要使用74LS161开展外部十分频,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达到2MHz。同时还可将精度提升,測量信号频率比较低时,可采取点偏

汽车智能化电子传感器技术研究

汽车智能化电子传感器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为进一步了解汽车智能化电子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情况,特以此为题,展开了详细地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汽车智能化;电子传感器技术;应用效果

1.汽车智能化对电子传感器的具体要求 1.1操作系统的稳定性 传统的电子传感器因其集成性较低且反应速度慢等多种问题导致其无法满足现代化汽车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化电子传感器应运而生。其不但在硬件上实现了对零部件的集成,使得整个汽车操作系统更加的整体化与全面化,同时还可以在接收到信息后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提高了汽车操作系统迅速、高效、稳定等多项应用需求,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提高了汽车元器件与电路的集成化 因原有的汽车电子传感器为了增加自身的功能性,多会以多个零部件来满足汽车操作系统对于电子传感器的各项需求,但是,这样一来便会占据汽车控制系统中较大的空间。而智能化电子传感器的应用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汽车元器件与电路的集成,使得微型电子传感器内包含了多种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与受控构件能够有效结合起来,共同为汽车运行的安全稳定性提供重要保障。 1.3提高了汽车控制单元操作的智能化 因为汽车的安全气囊只有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下才会应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一直是处于备用状态,但是,即使如此也不可忽视安全气囊在汽车运行安全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汽车驾驶人员并不会对安全气囊的应用效果进行多次检测与维护,所以极有可能会在出现意外时因未及时发现并维护安全气囊的损坏部分而对驾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化电子传感器的应用可实现对汽车特殊部件的自检与自我维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