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第一单元有机体中的细胞

第一章细胞概述

第1节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制作人:隗献花

学习目标:

1分析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过场,归纳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

2理解细胞和有机体的关系

3 培养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4 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深入与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

自学探究:

1细胞的发现

①1604年,荷兰人_______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

__________倍,可以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达到了_____________倍。

他在观察木栓结构时,第一次提出了_______________这个名词。

③1674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达___________倍,

他观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小空洞”是真正的细胞吗?为什么?

第一个观察到细胞的人是谁?

詹森发明的显微镜并没有观察到细胞,你认为他的贡献是什么?

2细胞学说的创立

①创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思考:从人类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你得到什么启示?

某位同学对细胞学说的叙述是这样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细胞和有机体

①整个自然界的生物可以分成五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细胞是有机体()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生

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生命现象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达标训练:

1 自然选择学说、______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

发现()

A牛顿定律 B 细胞学说 C显微镜的制造 D 生物分界

2 生物体制上的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是

A 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个体

B 细胞→器官→系统→组织→个体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D 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

3 下列结构中,不具备细胞结构的是()

A 精子 B大肠杆菌 C肝炎病毒 D神经元

4 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个学说的科学价值主

要是()

A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B 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C说明了动植物细胞是一样的

D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到微观领域

拓展链接: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只有侵入活的细胞才能生活和繁殖。如SARS病毒需要侵入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等。

2 单细胞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由一个细胞完成。如草履虫。

3 多细胞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由细胞参与并且各细胞间相互合作,才能完

成。如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由组成感受器的细胞、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组成效应器的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参与。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 (总分:100.05,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18.00) 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 )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注释] 本题中的观点表明意识最终来自于物质的存在,意识的内容和对象仍然是客观物质,因而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因此,正确选项为A。 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惟一的√ B.人们关于同一个客观对象的意识必然是惟一的 C.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D.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将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注释]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象,它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能力、力。式、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很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认识;这恰好体现了意识本身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如果夸大意识的主观性,否认其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反之,如果夸大意识的客观内容,而否认它的主观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 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D.正确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注释] A、B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C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章义物质观的特点,把原子这种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当作物质本身,D则是列宁物质定义的特点,从万事万物多样性的存在中概括出了最高的统一性一客观实在性,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因此,正确选项为D。 4.一元论都承认的观点有 ( ) A.世界有统一性√ B.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C.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注释] 一元论是指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学说,也就是承认世界有统一性的学说。一元论既有唯物主义的又有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中既有可知论的一元论,又有不可知论的一元论,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既有辩证法的,又有形而上学的。因此,正确选项为A。 5.时空会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的变化以及物质形态的改变而改变,这表明 ( ) A.时空的客观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具体事物的时空特性是可以变化的√ C.人们的主观感觉也会影响时空的特性 D.时空和物质运动都是可以变化的,没有确定性 [注释] 本题中的说法正是时空相对性的含义,它表明了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以变化的,但不能说明时空的客观性会改变,因此,正确选项为B。 6.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 )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浅析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浅析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对于生物体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多个科学家的关注。 早在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在此期间,人们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进行显微观察。可惜比夏不相信显微镜,认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光影的假象,只相信“眼见为实”,错失了发现细胞的机会。 在17世纪,许多显微镜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生物体微观结构的研究者。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懂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的一致性。 直到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有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提出,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聚合体。这些纤毛虫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而将其生命从属于一个整体。这一理论虽然缺乏实验科学家的注意,施莱登,施旺也因此受到了启发。

施莱登通过研究植物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并把研究情况告诉了施旺。当时施旺正在研究脊椎动物和软骨的结构,受到施莱登的启发后,决意要“证明两大有机界最本质的联系”,并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体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施旺还说:“现在,我们已推到了分隔动植物体的巨大屏障。”发现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创立了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体细胞的统一性。 但他们认为细胞学说中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但后来,施莱登的朋友耐格里用显微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生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还有些学者观察了动物受精卵的分裂。在此基础上,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而不是由老细胞产生的,更正了施莱登和施旺的错误认识。 历史上,科学家就这样“走近细胞”。从最早的人体解剖和观察入手,再到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组合,使细胞学说在修进中前进。但是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息,今天,人们已经在研究水平上研究细胞,在生物技术和医疗实践等广阔领域中应用其成果。 认识细胞的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创造的实验,同时还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能延伸人类视觉深度的仪器设备,并依赖于细胞组分分离技术和显微镜制片技术的不断改造,所以说科学的发展,能促进人类探索世界的奥秘。

14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十四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一、要点提示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活动的类型和规模以及区域发展方向。 湘教版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煤炭的用途极为广泛,素有‘乌金’之称,人们不但以煤炭作为燃料,而且把煤炭当做工业原料,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能源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煤炭资源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这段文字说明了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时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来实现来实现,另外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本段文字当中关于自然资源的表述在答主观题时需要我们注意,区位分析中不能单纯的表述为资源丰富,需要说明是原料还是燃料,数量、质量均需表述完整。 用“四有”意识,解决“开发”问题,“四有”指的是有资源、有需求、有条件、有能力,一个地区要开发某种产业,就必须具备这“四有”条件。有资源是指有开发这种产业的自然资源条件,本地没有也可以从外地运入;有需求是指有开发这种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也可以是瞄准国际市场;有条件是指本地具备开发这种产业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也是可以改造的;有能力是指本地存在开发这种产业的社会经济能力。注意,有条件是从自然条件方面来描述,有能力是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来说明。(“四有”一段引自老丁侃地理)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已经比较熟悉,其中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等需要同学们自行复习,这里不再赘述。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二、典型试题 【必做题】

细胞生物学论文 收获 感悟

<细胞--一个和谐的社会>学期总结 xxxxxxxxxxxx 收获 (一)对细胞的认识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联系着生物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尤其是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从1665年英国人胡克发现第一个植物细胞后,历经170多年的研究探索,科学家们创立了被认为是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的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创立对细胞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的时间里,人们相继发现了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细胞生命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这段时间是细胞学的经典时期。1876年,亨特等发现了动物细胞的受精现象,于是实验细胞学得以迅速发展,人们广泛应用实验手段与分析方法来研究细胞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于是开始出现了细胞遗传学、细胞生理学、细胞化学等生物学分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显微镜与超薄切片技术相结合,产生了细胞超微结构这一新兴领域,大大地加深与拓宽了人们对细胞的认识,不仅对已知的细胞结构,诸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膜、核膜、核仁、染色体结构的了解出现了全新的面貌,而且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细胞结构,如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核孔复合体与细胞骨架体系等,为细胞生物学学科早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时期,生物化学与细胞学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使人们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60年代,“细胞生物学”以一门新的学科出现,7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细胞生物学对细胞的研究由细胞、亚显微结构进入了分子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为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建立以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PCR技术的应用及序列分析手段的改进,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得以提前5年完成。 (二)加深理解和拓宽了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提高。以下几方面是本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收获。 细胞通讯 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由通讯引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现象。细胞通讯有三种方式:通过信号分子传递信息、通过相邻细胞表面分子的黏着相联系、通过细胞与胞外基质的黏着发生关系。其中通过信号分子的细胞通讯是主要的方式,也是发现最早研究最深入的细胞通讯。信号分子按组成分有激素、局部介质和神经递质三种类型。细胞内受体主要位于细胞核内,有两个不同的结构域,一个是与DNA结合的结构域,另一个是激活基因转录的N端结构域。信号在转导过程中,具有级联放大效应,细胞在接收信号之后,通过信号分子水解、受体钝化、受体减量调节以及磷酸酶作用使信号分子终止,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蛋白质的合成和分选机理 蛋白质的合成和分选运输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其中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提供给内膜系统、细胞质膜以及细胞外,而内膜系统外的部分所需蛋白质则由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提供。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为其一级结构,在导肽、信号肽的指导下,具一级结构的蛋白质以核孔运输、跨膜运输或小泡运输的方式分选定位到细胞特定部位。在蛋白质运输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时,在分子伴侣的帮助下进行蛋白质的加工修饰和拆叠,形成特定的蛋白质空间构象。 细胞周期调控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 1.496 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强弱标志| 光球层)、耀斑(最激烈|色球层)、日珥(色球层)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 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 影响气候② 影响短波通讯③ 产生磁

暴现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 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 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 4 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 个纬度为111. 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 °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 ° 2和66 ° 3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是世界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生活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社会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湖泊都是物质的,生活中充满了物质,所有可视可触及的、不可视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质,像风、空气、电磁波等等。我们在物质中生存,依靠物质而存在。地球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命的存在,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有了生物、有了海洋,有了人类的摇篮,到现在,回头看看,周身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绚丽多彩的灯光,形形色色的人们,物质社会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规范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总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是发展的,河流是奔腾的,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螺旋式上升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静止也是相对静止,需要有对照系,即使我们坐着,移动不动,对于凳子,我们是静止的,而对于窗外经过的人,看见了而又消失不见,静止时特殊的运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固有的,不随着外物改变而变化。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本章将就“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十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资源? 以往,人们常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就会得出:我国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保护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资源,一般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指“资财的来源”。换句话说,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有用之物就是资源,无用之物就不是资源。比如,我国的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居世界第120位。广义地说,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它是有限的。 2、为什么说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 从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这一内涵出发,资源的外延就是不断拓展的。就自然资源说,它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因此,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作为价值与评价判断标准。这就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资源就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很多原来不认识的物品就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从总体上说,地球的自然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并没有固定的极限。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自然资源外延的拓展;而新资源的利用又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它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从社会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源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外延也是在不断拓展的。比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一系列新兴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就会导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劳力资源支撑,更多地还要依赖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而这些社会资源的外延同样是不断扩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说,它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其立足点仍然是对自然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社会资源潜力的不断发挥。 3、资源是怎样分类的?

1.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No.1 第一节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第一周第1课时编制:刘坤审核审批 _____班 __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使用要求】1、认真阅读教材P3-P6页,进行课前预习,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2、课内要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1、能说出细胞学说的发现过程和细胞学说的内容 2、能举例说出细胞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 3、能说出病毒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细胞学说的内容以及病毒的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 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 1、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第一次清晰地观察到了显微 镜下的生命世界;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是。 2、德国科学家和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①; ②;③。 二、细胞和有机体 1、生物分为、、、、五界。 2、病毒仅由构成,没有结构,病毒专营,缺少进行自主代谢的完整机制。 3、细胞是有机体(除)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的、、 等生命现象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合作探究】 1、从人类对细胞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进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结合课本中的相关链接内容,总结病毒的主要基本特征?想想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为什么属于生物。

【课堂检测】 A级: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细胞学说主要内容的是() A.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学说是在观察了大量的动植物细胞后提出的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2、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其主要组成成分是() A.核酸 B.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DNA 3、下列不属于生物五界分类系统的是() A.人类 B.猪 C.金鱼草 D.非典病毒 4、下列对细胞与有机体的关系描述恰当的是() A、所以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有的生物以单细胞形式存在,有的生物则是由多细胞构成 D、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能独立生活。 5、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理由是() A.由有机物组成 B.具有细胞结构 C.能使其他生物治病 D.能复制产生后代 B级: 1、SARS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下列关于SARS病毒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 B.DNA和RNA同时存在 C.可独立生活和复制 D.其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2、根据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细胞来源于() A.无机物 B.有机物 C.先前存在的细胞 D.培养皿培养 课堂小结 知识延伸: 为什么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20世纪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最后20年,它的发展速度之快更加令人瞩目:转基因食品摆上了餐桌;用基因方法挽救患者生命;复制动物已成为可能。人类数千年的梦想正随着生命科学发展逐一实现,可以预计,在发展和危机并存的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学科的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将在生命科学中保持主导地位;细胞生物学还将作为生命科 学的基础科学继续发展;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将带来农业、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的革命,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 用前景,将使生物产业成为全社会的支柱产业。在所有的科研突破中,基因科学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 疗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希望最大。

世界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中图版必修1生物第一章第一节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一章细胞概述 第一节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_______________评价_ 学习目标:1分析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归纳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 2 理解细胞和有机体的关系。 本节重点:准确理解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和生物体的关系。 本节难点:生物的分类及典型的代表生物。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分析细胞的发现过程,明确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简述 细胞和有机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课本探究活动的3个问题。 2.完成时间20分钟 3.本节要点:细胞学说的发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教材助读 一、细胞的发现 ①1604年,荷兰人_______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__________倍,可以 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达到了_____________倍。他在观察木栓 结构时,第一次提出了_______________这个名词。 ③1674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达___________倍,他观察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1.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小空洞”是真正的细胞吗?为什么? 2.第一个发明显微镜的人是谁?第一个命名细胞的人是谁?第一个观察到细胞的人是谁? (三个第一) 二、细胞学说的创立 ①细胞学说的创立人是谁? ②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③细胞学说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

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 信自学院测控071班王京京 200710402115 人类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而信息、人和信息技术更是我们尤为重要的资源。我们的社会离不开信息,就像是花卉的应季荣衰就是寒暑交替的信息,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过程就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发送信息的过程。人们通过电话、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无时无刻不都在获取、加工和传递利用着大量的信息,如通过天气预报获取天气信息,可以合理地安排生活、生活。信息既不同与物质和能量,有与物质和能量有密切的关系无法分割。任何物质都具有作为信息源的属性,只要存在的东西是物质,它必然向外发送信息。信息的传递要依赖物质,信息的存储也只有借助物质才能实现。信息本身不等同于物质,但获取信息要消耗能量,驾驭能量有需要信息。人们从外界接收的是信息、向外界发出的也是信息、实现互相沟通和联系的还是信息。没有信息,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企业难以生存。正是信息是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任何企业、组织成为有序的整体。当今的社会处于信息的时代,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拥有更多的能量。 提到资源人们首先会想到石油、煤炭、木材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资源的知识改变了,人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人类利用地球上的丰富资源,比如铁、铝通过设计和安装形成引擎和外壳,加上电子设备进行操控,注入能源类似石油等,形成汽车和飞机;一个边远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城市;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通过互联网与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人视

频,今天的这一切发展超乎人的象象,这一切的来源是人的劳动,人的智慧所带来的,没有了人可能这一切都无法实现。但我们如果有远大的目光去看待问题,就不会迷惑于眼前,就能想明白归根到底,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一切的一切来源于人,或者因为有了人才会对把这类资源而表现出它的价值,先后顺序搞清楚了,才能明白人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也是一种重要资源,21世纪是是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手机、互联网等信息无时无刻不再干预着我们的生活,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强大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为经济的发展做有重要的贡献,是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器。信息技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计算机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使信息资源计算机化,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人们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以任何方式按用户的要求进行检索和利用,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真正意义上和使用价值上把信息变成资源,进而成了现代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 我们应该充分科学运用资源,为人类的进步添砖加瓦。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同步练习及答案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A. B. C. D. 2.目前航天飞船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面上方300km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约为90min左右.若飞船在赤道上空飞行,则飞船里的航天员在24h内可以看到的日落次数最接近() A. 2次 B. 4次 C. 8次 D. 16次 3.关于宇宙的产生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是() A. 宇宙没有起源,天然而成的 B. 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 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 宇宙产生于气候的变化 4.下列关于学说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或科学实验完成等先后顺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 对太阳系的认识:先提出日心说,后提出地心说 B. 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 C. 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制造出发电机 D.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先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5.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B. 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 C. “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D.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 6.下列有关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就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 B. 牛顿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 C. 科学家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 D.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约130亿光年 7.下列对宇宙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 月球表面有山、有空气,但无水和生命 B. 宇宙的大小结构层次为: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 现在有很多证据已经证明宇宙是有边的、膨胀的 D. 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行星 8.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 海底扩张学说 B. 大陆漂移学说 C. 板块构造学说 D. 大爆炸宇宙论 9.下列各物体的尺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地球太阳银河 B. 银河系太阳地球 C. 银河系地球太阳 D. 太阳银河系地球 10.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两种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B.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C.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开普勒” D. 地心说有其局限性,日心说没有局限性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恒星是指宇宙中不动的星球 B. 宇宙是由几千个星系组成的天体系统 C.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 D. 银河系只是有群星组成的天体 1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 越快。若在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下图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A. B. C. D.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学习目的 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意义。准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自觉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考核知识点 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P 45~46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 47 三、空间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 51~52 四、实践的涵义、结构与功能P 56、58、60 五、实践过程及其环节的意义P 62 六、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P 64、68 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 77~78 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P 79~82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

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弄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考核知识点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 87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全局与部分的关系的指导意义P 91~92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P 85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P 98 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 99 六、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P 101~102 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指导意义P 104~105 八、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意义P 111~112 九、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意 义P 115~116 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坚定社会 主义信念的指导意义P 117~118 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1.1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学案(含答案)

1.1.1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第一章细胞概述细胞概述 第一节第一节人类对细胞的认识人类对细胞的认识目标导航 1.结合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说出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 2.结合实例,简述细胞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 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阅读P341细胞的发现11604年,荷兰人詹森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1030倍,可观察一些小昆虫的整体形态。 2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观察到木栓薄片由许多小空洞构成,并命名为细胞。 31674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观察到了池塘水中的原生生物.牙垢中的细菌.鲑鱼的红细胞以及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等。 4细胞发现的意义开创了细胞研究的新领域。 2细胞学说的创立1创立者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 2主要内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3意义使复杂的生物界在细胞这个结构基础上统一起来,连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自然选择学说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二.细胞和有机体阅读P561整个生物界的生物可以分为五界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另外,病毒属于一类特殊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 2细胞是有机体除病毒外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等生命现象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 3病毒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单独存在时不能繁殖,也没有生命活动。 判断正误1荷兰人詹森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2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3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4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生物界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6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7原核生物主要有细菌.蓝藻.酵母菌等。 答案1234567 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1细胞学说内容的拓展1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细胞除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还可以通过细胞融合等其他途径产生,如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总之,新细胞来源 于已经存在的细胞。

人类怎样认识宇宙

在实践中发展认识 ——观《人类怎样认识宇宙》有感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08******* 陈* 摘要: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及其所在的宇宙空间有一个从近到远、从模糊到清晰、不断更新、不断否定的认识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并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关键词:宇宙论、认识论、真理、实践 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崎岖的道路。它的全部历史贯穿着唯物主义宇宙观与唯心主义或宗教宇宙观的不间断和不可调和的斗争:从天圆地方到地圆天无边;从太阳绕地球转到地球绕太阳转;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进而太阳仅是银河系中上千亿颗恒星中一颗很普通的恒星;从光速无限到光速有限;从牛顿时空观到爱因斯坦时空观;从宇宙无限到宇宙大爆炸等,不一枚举。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升华的。 人类从来就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直观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人们很自然认为地球是不动的,而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这就是地心说的认识基础。鉴于它的表观合理性,地心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日心说的确立是天文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重大革命。在历时达半世纪之久的斗争历程中波澜起伏,人才辈出,它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这样几个人: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哥白尼积近四十年的探索和观测,首创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宇宙体系,迈出人类认识宇宙历程上最艰难、最重要的一步,向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最敏感的这个问题上首先发难。他那不朽巨著《天体运动》的出版,“给神学写了挑战书”。布鲁诺勇敢地叛逆宗教,以火焰般的热情宣传哥白尼学说,大胆提出宇宙无限论,最后以身殉难,宁愿受火刑,也决不向教会屈服。第谷在没有望远镜的条件下以非凡的技巧,长期对行星的位置进行了准确测定;开普勒则以惊人毅力对第谷的观测数据进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严密分析。伽利略是实验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他首创了动力学,促成天文学发生根本的进展;他又是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人,获得一系列惊人的发现。他观测金星的位相变化和木卫星绕行,这两项发现直观证实了“日心”系列的正确性。伽利略因他的成就而遭到天主教的残酷迫害。尽管他晚年在教会的淫威下被迫声称放弃哥白尼学说,但从严森的宗教法庭上还是传出激励人心的战斗口号——“地球仍在转动!”最后,牛顿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其他学者在天文学和动力学上的发现汇集起来,加上他自己在数学和力学上的创见,概括成一个迄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