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1)

九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1)

九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1)
九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1)

编号: 795455385809833310022221525

学校: 动主汛市服全腾镇里器小学*

教师: 管大发*

班级: 飞翔参班*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1)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判断题(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在括号内划“√”,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在括号内划“×”)

( )1. 5x 2+1=0

( )2. 3x 2+x

1+1=0 ( )3. 4x 2=ax (其中a 为常数)

( )4. 2x 2+3x =0

( )5. 5

132+x =2x ( )6. 22)(x x + =2x

( )7. |x 2+2x |=4

二、填空题

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

2. 将方程-5x 2+1=6x 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

3. 将方程(x +1)2=2x 化成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

4. 方程2x 2=-8化成一般形式后,一次项系数为__________,常数项为__________.

5. 方程5(x 2-2x +1)=-32x +2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_,一次项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6. 若ab ≠0,则a 1x 2+b

1x =0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 7. 如果方程ax 2+5=(x +2)(x -1)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a __________.

8. 关于x 的方程(m -4)x 2+(m +4)x +2m +3=0,当m 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 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三、选择题

1. 下列方程中,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A. 2x 2+7=0

B. 2x 2+23x +1=0

C. 5x 2+x

1+4=0 D. 3x 2+(1+x ) 2+1=0

2. 方程x 2-2(3x -2)+(x +1)=0的一般形式是

A. x 2-5x +5=0

B. x 2+5x +5=0

C. x 2+5x -5=0

D. x 2+5=0

3. 一元二次方程7x 2-2x =0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依次是

A. 7x 2,2x ,0

B. 7x 2,-2x ,无常数项

C. 7x 2,0,2x

D. 7x 2,-2x ,0

4. 方程x 2-3=(3-2)x 化为一般形式,它的各项系数之和可能是

A.2

B.-2

C.32-

D.3221-+

5. 若关于x 的方程(a x +b )(d -cx )=m (ac ≠0)的二次项系数是ac ,则常数项为

A. m

B. -bd

C. bd -m

D. -(bd -m )

6. 若关于x 的方程a (x -1)2=2x 2-2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 的值是

A. 2

B. -2

C. 0

D. 不等于2

7. 关于x 2=-2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x 2≥0,故x 2不可能等于-2,因此这不是一个方程

B.x 2=-2是一个方程,但它没有一次项,因此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C.x 2=-2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D.x 2=-2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但不能解

四、解答题

现有长40米、宽30米场地,欲在中央建一游泳池,周围是等宽的便道及休息区,且游泳池与周围部分面积之比为3∶2,请给出这块场地建设的设计方案,并用图形及相关尺寸表示出来。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6.√7.√

二、1.ax2+bx+c=0(a≠0)

2. 5x2+6x-1=0

3. x2+1=0

4. 0 8

5. 5x2-22x+3=0 5x2 -22x 3

6. 0

7. ≠1

8. ≠4 =4

三、1.C 2.A 3.D 4.D 5.D 6.A 7. C

四、设计方案:即求出满足条件的便道及休息区的宽度.

若设便道及休息区宽度为x米,则游泳池面积为(40-2x)(30-2x)米2,便道及休息区面积为2[40x+(30-2x)x]米2,依题意,可得方程:

(40-2x)(30-2x)∶2[40x+(30-2x)x]=3∶2

由此可求得x的值,即可得游泳池长与宽.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拼一拼

第二节拼一拼 一、学前准备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 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出示:让学生说出几种平面图形的名称。 2、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平面图形来拼组。 (二)折一折 1.长方形边的特征: (1)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你是怎么对折的? (2)学生交流汇报:有左右对折与上下对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3)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 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4)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 2.正方形边的特征:

(1)猜测:观察一下手中的正方形,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可能会有学生说:对 边相等,也可能会有学生说:所有的边长都相等。 (2)讨论:我们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也可能会说:通过对折来 证明。 (3)验证: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 (4)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等。 (5)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二)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 (3)展示学生的拼法:一种是将长边对接,一种是将短边对接。 (4)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5)小结:通过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必要的的方法铺垫。 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4)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1)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 (2)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3)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 城关镇中心小学一年级李珍珍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

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 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教案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知识与技能】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问题2: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你能设出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教学说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忆、思考的情境,又是本课一种很自然的引入,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你能通过观察下列方程得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 (1)(100-2x)(50-2x)=3600 (2)(x+6)2+72=102 【教学说明】 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后交流小组的结论,可以发现上述方程都不是所学过的方程,特点是两边都是整式,且整式的最高次数是2. 【归纳结论】方程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这种形式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的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出的两个方程的特点; (2)让学生类比前面复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定义; (3)强调定义中体现的3个特征: ①整式;②一元;③2次. 【教学说明】 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 (1)x2+1/x-5=0(2)x2-3xy+7=0 (3)=4(4)m3-2m+3=0 x2-5=0(6)ax2-bx=4 (5) 2 解答:(5) 2.已知方程(m+2)x2+(m+1)x-m=0,当m满足_______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m满足_______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 解析:当m+2=0,即m=-2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当m+2≠0,即m≠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复习专题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复习 韦达定理:如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为12,x x ,则 12b x x a +=-,12c x x a ?= 适用题型:(1)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未知系数; (2)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 (3)已知两根求作方程; (4)已知两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 (5)确定根的符号:(12,x x 是方程两根); (6)题目给出两根之间的关系,如两根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两根 的平方和或平方差是多少、两根是Rt ?的两直角边求斜边等情况. 注意:(1)222 121212()2x x x x x x +=+-? (2)22121212()()4x x x x x x -=+-?; 12x x -= (3)①方程有两正根,则1212 00x x x x ?≥?? +>???>?; ②方程有两负根,则1212 000x x x x ?≥?? +? ; ③方程有一正一负两根,则12 0x x ?>?? ??? --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二)

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二) 【教学目标】经历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过程,增进对方程解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发 展数感。 【教学过程】一. 复习回顾: A. 3X - 1=0 B. y 2-2x 2-1=0 C. x 2-3 = 0 D. x 2+ x 1 -1=0 2. 方程(x-2)(x+3)=3化成一般形式是 ,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 , 一次项系数是 ,常数项是 。 二.探索新知: 1.在上一节课的问题中,你能设法估计四周未铺地毯部分的宽度x (m )吗? x 满足方程 ()()182x 52x 8=--, 一般形式是 (1) x 可能小于0吗?可能大于4吗? 可能大于2.5吗?说说你的理由。 (2) 你能确定x 的大致范围吗? (3)填写下表: (4)你知道所求宽度x(m)是多少吗? 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2. 上节课的梯子问题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 ()22 21076x =++,把这个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为 (1)小明认为底端也滑动了1 m ,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是2 m 吗?可能是3 m 吗?为什么? (3)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的大致范围吗? (4)x 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 填写下表: 所以 <x < 进一步计算:

所以 <x < 因此,x 的整数部分是1,小数部分也是1. 三.巩固新知: 1.根据下表中的对应值,判断一元二次方程x 2-4x+2=0的解的取值范围。 A 0<x <0.25或3.5<x <4 B 0.5<x <1或2<x <2.5 C 0.5<x <1或3<x <3.5 D 1<x <1.5或3.5<x <4 2.五个连续整数,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你能求出这五个整数分别是多少吗? 3.一个面积为120m 2的矩形苗圃,它的长比宽多2m ,苗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谈谈你的感想。 五.自我检测: 1.一元二次方程02 =++c bx ax ,若有一个根为—1,则=+-c b a ,若=+-c b a 0,则有一个根为 。 2 由此可判断方程x 2-2x-8=0的解是 。 3.有一条长为16m 的绳子,你能否用它围出一个面积为15 m 2的矩形?若能,则矩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4.一名跳水运动员进行10m 跳台跳水训练,在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必须在距水面5m 以前完成规定的翻腾动作,并且调整好入水姿势,否则就容易出现失误,假设运动员起跳后的运动时间t (s )和运动员距离水面的高度h (m )满足关系:h=10+2.5t-5t 2,那么他最多有多长时间完成规定动作?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知识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框架 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 2 +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 +bx+c=0时,应满足(a ≠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 +bx+c=0(a ≠0)。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 2 +bx+c=0(a ≠0)后,其中ax 2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 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 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 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 222)(2b x b bx x ±=+±。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 =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p ±√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04(2422≥--±-=ac b a 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中,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根的 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ac b 42-=?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方程)0(02 ≠=++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是21x x ,,那么a b x x - =+21,a c x x =21。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7.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8.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例题: 1、判别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并说明理由. (1)2x 2-x-3=0. (2) 4 y -y 2 =0. (3) t 2=0. (4) x 3-x 2=1. (5) x 2-2y-1=0. (6) 21 x -3=0.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 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理解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个单元 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理解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理解平 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 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理解并辨认长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水平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 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表 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点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 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理解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理解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理解 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理解。)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 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课题:认识图形彭杨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在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 3.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1 x 2 -4-(2x+4)=0 (因式分解法)解:(x+2)(x-2)-2(x+2)=0 (x+2)[(x-2)-2]=0 (x+2)(x-4)=0 所以 x 1=-2 , x 2=4. (配方法)解:x 2 -2x-8=0 X 2-2x=8 X 2 -2x+(-1)2 =8+(-1)2 即(x-1)2=9 X-1=±3 所以 x 1=4 , x 2=-2. (公式法)解:x 2 -2x-8=0 →Δ=(-2)2 -4×1×(-8) =36>0 所以 x 1,2=1 236)2--?±( 即x 1=4 , x 2=-2. (“x 2 +(a+b)x+ab=0→(x+a)(x+b)=0”法) 解:x 2-2x+(-4)2?=0 (X-4)(x+2)=0 所以 x 1=4 , x 2=-2. 1

例2 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 x 2 -6x+5=0; (2) 2x 2 +4x-3=0; (3) 9x 2 +6x-1=0; (4) 4x 2-12x+m=0 (m 为任意实数). 解:(1) x 2-6x=-5 X 2 -6x+(-3)2 =-5+(-3)2 即(x-3)2 =4 X-3=±2 所以 x 1=5 , x 2=1. (2) x 2 +2x=2 3 X 2 +2x+12 =2 3+12 (X+1)2 =2 5 X+1=± 210 所以 x 1=-1+ 2 10 , x 2=-1- 2 10 (3) (3x)2 +2×3x=1 (3x)2 +2×3x ×1+12 =1+12 (3x+1)2=2 3x+1=2± 所以x 1=32 1-+ ,x 2=-3 2 1+ . 2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张苒利我说课的题目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学方法、学法⑷说教学程序⑸说评价。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一元二 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 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⑵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⑴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⑵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四、说教学程序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1.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举例) 2. 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设计意图:方程模型的建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2)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会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3)情景引入 1. 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8米,宽为5米,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18m2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

浙教版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及习题讲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及习题(一) 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可以化为20ax bx c ++= (,,a b c 为常数,0a ≠)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构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重要条件: ①、方程必须是整式方程(分母不含未知数的方程)。 如:2230x x --=是分式方程,所以2230x x --=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20ax bx c ++= (0a ≠),系数,,a b c 中,a 一定不能为0,b 、c 则可以为0, 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都可以化为一般形式。 例题:将方程2(3)(31)x x x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解: 2(3)(31)x x x -+= 去括号,得: 22383x x x --=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22830x x --= (一般形式的等号右边一定等于0)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形式:2()x a b += (2)、配方法:(理论依据:根据完全平方公式:2222()a ab b a b ±+=±,将原 方程配成2()x a b +=的形式,再用直接开方法求解.) (3)、公式法:(求根公式:x =) (4)、分解因式法:(理论依据:0a b ?=,则0a =或0b =;利用提公因式、 运用 公式、十字相乘等分解因式方法将原方程化成两个因式相乘等于0的形式。)

中考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中考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知识框架 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 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 2 +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 +bx+c=0时,应满足(a≠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 +bx+c=0(a ≠0)。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 2+bx+c=0(a ≠0)后,其中ax 2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 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 2 2 )(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 2 2 )(2b x b bx x ±=+±。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 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 =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p ±√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二)

《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初稿:洪志秋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统稿:齐胜利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课件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二)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积木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知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最新资料推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长宁中心小学游凤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的形状。 2、认识这些形体的简单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刺激,使学生能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 2、从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种形状的物体模型、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国外,到了 12 月,就有一个大家都特别 1 / 5

喜欢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圣诞节)瞧,圣诞老人带来了许多礼物,猜一猜,都有些什么礼物呢?(学生发言)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描述物品的样子。 请同学上来摸一件物品,用自己的语言或手势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好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各种形状是怎样的) 3、归类。 圣诞老人还有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你们会分吗?请同学们开始分类。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分成几种情况。 一堆是长长方方的,一堆是四四方方的,一堆是直直的像柱子,一堆是圆圆的的球。 (如果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一组,先不要急于否定,可以让其他小组谈谈分开的理由)如果有的学生直接说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名称,可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3)揭示概念。 生给每一类物品起名,再介绍每一类物品在数学中的名称。 能不能根据它们的样子给它们起个名字?学生如果起对了,教

中考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经典压轴题及答案

一、一元二次方程 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解方程: 2212x x 6x 9-=-+() 【答案】124x x 23 ==-, 【解析】试题分析:先对方程的右边因式分解,直接开平方或移项之后再因式分解法求解即可. 试题解析:因式分解,得 2212x x 3-=-()() 开平方,得 12x x 3-=-,或12x x 3-=--() 解得124x x 23 ==-, 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04 m mx m x -++ =. (1)当m 取什么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4m =时,求方程的解. 【答案】(1)当1m >-且0m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134 x +=, 234 x = . 【解析】 【分析】 (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代入求m 取值范围即可,注意二次项系数≠0; (2)将4m =代入原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1)由题意得:24b ac ?=- =()2 2404m m m +->,解得1m >-. 因为0m ≠,即当1m >-且0m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把4m =带入得24610x x -+=,解得1x = ,2x =. 【点睛】 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以及求解,熟练掌握根的判别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是加大本题的关键. 3.某社区决定把一块长50m ,宽30m 的矩形空地建成居民健身广场,设计方案如图,阴

影区域为绿化区(四块绿化区为大小形状都相同的矩形) ,空白区域为活动区,且四周的4个出口宽度相同,当绿化区较长边x 为何值时,活动区的面积达到21344m ? 【答案】当13x m =时,活动区的面积达到21344m 【解析】 【分析】 根据“活动区的面积=矩形空地面积﹣阴影区域面积”列出方程,可解答. 【详解】 解:设绿化区宽为y ,则由题意得 502302x y -=-. 即10y x =- 列方程: 50304(10)1344x x ?--= 解得13x =- (舍),213x =. ∴当13x m =时,活动区的面积达到21344m 【点睛】 本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确定等量关系是关键,本题计算量大,要细心. 4.某水果店销售某品牌苹果,该苹果每箱的进价是40元,若每箱售价60元,每星期可卖180箱.为了促销,该水果店决定降价销售.市场调查反映:若售价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10箱.设该苹果每箱售价x 元(40≤x ≤60),每星期的销售量为y 箱. (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每箱售价为多少元时,每星期的销售利润达到3570元? (3)当每箱售价为多少元时,每星期的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多少元? 【答案】(1)y =-10x +780;(2) 57;(3)当售价为59元时,利润最大,为3610元 【解析】 【分析】 (1)根据售价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10箱,设售价x 元,则多销售的数量为60-x, (2)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解, (3)表示出最大利润将函数变成顶点式即可求解. 【详解】 解:(1)∵售价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10箱, 设该苹果每箱售价x 元(40≤x≤60),则y=180+10(60-x )=-10x+780,(40≤x≤60), (2)依题意得: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教学内容:课本P2~P3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 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能直观地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 3、经历观察、比较、描画的过程,从中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 形的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2~P3,P5 教材分析: 重点: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注意的就是物体的形状。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对形状等外部特征鲜明的物体,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

2018届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各项系数的辨别。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各项系数的辨别。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学习过方程这个概念。回忆一下什么是方程?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5x-15=0,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方程? 思考下列问题: 1、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如下图,它的长为8m,宽为5m.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2,则花边有多宽? 解:如果设花边的宽为xm,那么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长为 m,宽为 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2、你能化简这个方程吗? 观察下面等式: 102+112+122=132+142 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 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面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2、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

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 距离为8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 , 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解: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 m. 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 m ,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 m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 二、 新课讲解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程: (8-2x)(5-2) 即2x 2 - 13x + 11 = 0 . x 2+(x +1)2+(x+2)2=(x +3)2+(x +4)2即x 2 - 8x - 20=0. ( x +6)2+72=102即x 2 +12 x -15 =0.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面的方程都是只含有 的 ,并且都可以化为 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 做一元二次方程. 把ax 2+bx +c =0(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 , bx , 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 , b 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三、探究理解 议一议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 05.02.21. 12.2=+-=-=+=-x x D y x C x x B x A 把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1)一般形式: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别为:5、﹣4、﹣1. (2)一般形式: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别为:4、0、﹣ 81. (3)一般形式:248250x x +-=;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别为:4、8、﹣25. (4)一般形式: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别为: 1/3、﹣7、4. 四、课堂练习 04.2 =-y F 2(1)5410x x --=;2 (3)3710x x -+=;25410x x --=; 24810x -=;x x 21(4)740.3-+=x x 2 1740.3-+=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 课标解读

《认识图形(一)》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二、课标解读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开始,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要求就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等,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与以往的经验有所不同,它要经历从事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基础,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童趣的语言,如:从玩积木开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玩积木。“看看这些图形中你认为哪种图形最淘气”“哪种图形比较淘气”“哪种图形最乖”“说说你的理由”。使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语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总结、归纳出每种图形的特征。了解每种图形的特征是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依据。 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的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为学生能够正确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