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2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2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2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2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1

第2课时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2.体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重点)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重点)

4.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体会研究几何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

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可以有几种比较方法?向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类型一】比较线段的长短

为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大小,小明将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则( )

A.ABCD

C.AB=CD D.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由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得AB>CD,故选B.

方法总结:比较线段长短时,叠合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类型二】根据线段的中点求线段的长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如MC比NC 长2cm,AC比BC长( )

A.2cm B.4cm C.1cm D.6cm

解析: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AC=2MC,BC=2NC,∴AC-BC=(MC-NC)×2=4cm,即AC比BC长4cm,故选B.

方法总结:根据线段的中点表示出线段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求未知线段的长度.【类型三】已知线段的比求线段的长

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3∶4的三部分,点E是线段AD的中点,EC=2cm,求:

(1)AD的长;

(2)AB∶BE.

解析:(1)根据线段的比,可设出未知数,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x的值,根据x的值,可得AD的长度;

(2)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线段BE的长,根据比的意义,可得答案.

解:(1)设AB=2x,则BC=3x,CD=4x,

由线段的和差,得AD=AB+BC+CD=9x.

由E为AD的中点,得ED=

1

2

AD=

9

2

x.

由线段的和差得

CE=DE-CD=

9

2

x-4x=

x

2

=2.

解得x=4.∴AD=9x=36(cm);

(2)AB=2x=8(cm),BC

=3x=12(cm).

由线段的和差,得BE=BC-CE=12-2=10(cm).

∴AB∶BE=8∶10=4∶5.

方法总结:在遇到线段之间比的问题时,往往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类型四】当图形不确定时求线段的长

如果线段AB=6,点C在直线AB上,BC=4,D是AC的中点,那么A、D两点间的距离是( )

A.5 B.2.5 C.5或2.5 D.5或1

解析:本题有两种情形:

(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

AC=AB-BC,又∵AB=6,BC=4,∴AC=6-4=2,D是AC的中点,∴AD=1;

(2)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AC=AB+BC,又∵AB=6,BC=4,∴AC=6+4=10,D是AC的中点,∴AD=5.故选D.

方法总结: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画图,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

探究点二:有关线段的基本事实

如图,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根据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解析:把弯曲的河道改直缩短航程的根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熟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题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

1.线段的比较与性质

(1)比较线段:度量法和叠合法.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线段长度的计算

(1)中点:把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2)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本节课通过比较两个人的高矮这一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七年级线段运算专题复习资料汇总

2013-2014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 1.(10分)如图,C为线段AB延长线上一点,D为线段BC上一点,CD=2BD,E为线段AC上一点,CE=2AE (1)若AB=18,BC=21,求DE的长; (2)若AB=a,求DE的长;(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3)若图中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是线段AD长度的7倍,则的值为.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利用CD=2BD,CE=2AE,得出AE=AC=(AB+BC),进一步利用BE=AB﹣AE,DE=BE+BD得出结论即可; (2)利用(1)的计算过程即可推出; (3)图中所有线段有AE、AB、AD、AC、EB、ED、EC、BD、BC、DC共10条,求出所有线段的和用AC表示即可. 解答:解:(1)∵CD=2BD,BC=21, ∴BD=BC=7, ∵CE=2AE,AB=18, ∴AE=AC=(AB+BC)=×(18+21)=13, ∴BE=AB﹣AE=18﹣13, ∴DE=BE+BD=5+7=12; (2)∵CD=2BD, ∴BD=BC, ∵CE=2AE,AB=a, ∴AE=AC, ∴BE=AB﹣AE=AB﹣AC, ∴DE=BE+BD=AB﹣AC+BC=AB﹣(AC﹣BC)=AB﹣AB=AB, ∵AB=a, ∴DE=a; (3)设CD=2BD=2x,CE=2AE=2y, 则BD=x,AE=y, 所有线段和AE+AB+AD+AC+EB+ED+EC+BD+BC+DC=4y+3(2y﹣3x)+2x+2x+3(2y ﹣3x)+2x+2x+2x+2x+2x=7(y+2y﹣3x+x),

y=2x, 则AD=y+2y﹣3x+x=3y﹣2x=4x,AC=3y=6x, ∴=,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点间距离的理解和掌握,此题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2.(10分)如果两个角的差的绝对值等于90°,就称这两个角互为垂角,例如:∠1=120°,∠2=30°,|∠1﹣∠2|=90°,则∠1和∠2互为垂角(本题中所有角都是指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 (1)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OC⊥AB于点O,OE⊥OD于点O,直接指出图中所有互为垂角的角; (2)如果一个角的垂角等于这个角的补角的,求这个角的度数; (3)如图2,O为直线AB上一点,∠AOC=75°,将整个图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n(0<n <90°),直线AB旋转到A′B′,OC旋转到OC′,作射线OP,使∠BOP=∠BOB′,求:当n 为何值时,∠POA′与∠AOC′互为垂角. 考点:余角和补角;角的计算. 专题:新定义. 分析:(1)根据互为垂角的定义即可求解; (2)利用题中的“一个角的垂角等于这个角的补角的”作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 (3)分0<n<75,75<n<90两种情况讨论可得n的值. 解答:解:(1)互为垂角的角有4对:∠EOB与∠DOB,∠EOB与∠EOC,∠AOD与∠COD,∠AOD与∠AOE; (2)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度,则 ①当0<x<90时,它的垂角是90+x度,依题意有 90+x=(180﹣x), 解得x=18; ②当90<x<180时,它的垂角是x﹣90度,依题意有 x﹣90=(180﹣x), 解得x=126;

七年级上数学第四章 线段的计算(基础B)

1、如图,线段AB=8cm ,点C 是AB 的中点,点D 在CB 上且DC=1.5cm ,求线段BD 的长度. 2、已知线段AB ,延长AB 到C ,使BC=4 1AB ,D 为AC 的中点,若BD=6cm ,求AB 的长. 3、已知,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5∶3三部分,M 为AD 的中点,BM=6cm ,求CM 和AD 的长. 4、如图,已知AB =7,BC =3,点D 为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DB 的长度. 5、.如图,M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C 在线段AB 上,N 是AC 的中点,且AN=2cm ,CM=1cm ,求线段AB 的长. 6、如图,D 是AB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BE=5 1AC=2cm,求线段DE 的长.

7、如图,AB=16cm,C 是AB 上的一点,且AC=10cm,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 8、如图,点C 、D 是线段AB 上两点,D 是AC 的中点,若BC=6厘米,BD=10厘米,求线段AB 的长度。 9、如图所示,点C 、D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点E 为线段AC 的中点,若ED =9,求线段AB 的长度. 10、如图1,线段AC =6cm ,线段BC =15cm ,点M 是AC 的中点,在CB 上取一点N ,使得CN :NB =1:2,求MN 的长. 11、如图,已知线段AB 和CD 的公共部分BD= 31AB=4 1CD ,线段AB 、CD 的中点E 、F 之间距离是10cm ,求AB ,CD 的长.

12、已知:如图,A,B,C在同一条线段上,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且AM=5cm,CN=3cm.求线段AB的长. 13、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AC=16cm,AB=6cm,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度. 14、如图,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线段上,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C的中点,且AM=5cm,CN=3cm.求线段AB的长. 15、如图,AB=16cm,延长AB到C,使BC=3AB,D是BC的中点,求AD的长度. 16、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 (1)若线段DE=9cm,求线段AB的长. (2)若线段CE=5cm,求线段DB的长.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用尺规作线段与角

O C O 80? A 南 B 北 15? 60? O 30? O 相关资料 一、判断题 4.6 用尺规作线段与角 1. 尺规作图是指用刻度尺和圆规作图.( ) 2. 尺规中的尺是指没有刻度的直尺.( ) 3. 用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是尺规作图.( ) 4. 最基本的尺规作图是作线段和角.( ) 二、选择题: 北 A 1. 如图 1,射线 OA 表示的方向 西 东 西 东 是( ) C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南 C.西偏南 10°; D.南偏西 10° 2.如图 2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A 的方向是北偏东 30°; B.OB 的方向是北偏西 60° (1) (2) C.OC 的方向是北偏西 75°; D.OC 的方向是南偏西 75° 3.画一个钝角∠AOB,然后以 O 为顶点,以 OA 为一边, 在角的内部画一条射线 OC , 使∠AOC=90°,正确的图形是( ) B B A A C B C C A A O O A B C 三、填空题 1. 已知线段 AB ,求作:线段 A ′B ′,使 A ′B ′= A B . B D

作法: (1)作A′C′. (2)以点A′为圆心,以交A′C′于点B′, (3)就是所作的线段. 2.已知:∠A O B 求作:∠A′O′B′,使∠A′O′B′ =∠ A O B. 作法: (1)作O′A′ (2)以点O 为圆心,以长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C,交OB 于点D. (3)以点O′为圆心,以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4)以点C′为圆心,以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

求线段的长度专项练习

求线段的长度的专项练习 第一组: 1、如图,已知C 点为线段AB 的中点,D 点为BC 的中点,AB =10cm ,求AD 的长度。 2、如图,C 为线段AB 上任一点,E 、F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EF=12cm ,求AB 的长。 F E A B C 3、如图9,AD= 12BD,E是BC的中点,BE=2cm,AC=10cm,求线段DE的长. 4. 如图1所示,点C 分线段AB 为5:7,点D 分线段AB 为5:11,若CD =10cm ,求AB 。 5.已知如图,AB =10,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点D 、E 分别为线段AB 、AC 的中点,ED =1,求线段AC 的长。 E D C B A 6.如右图,已知:C ,D 是AB 上两点,且AB=20cm,CD=6cm,M 是AD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 7.线段AB 和CD 的公共部分为BD ,且BD=31AB=5 1CD ,线段AB 、CD 的中点E 、F 的距离为6cm ,求AB 、CD 的长. A C B D E F 8.直线上顺次截取AB=BC ,CD=3AB ,若AB 的中点M 与CD 的中点N 之间的距离是5cm ,求AB 、CD 的长。 图9 A D C B E N M A D B C

9.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3:4三部分,E是线段AD的中点,CD=24cm,求(1)CE的长;(2)求AB:BE的值。 B C E A D 第二组: 1.如果线段AB=5cm,BC=3cm,且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2.已知点O在直线AB上,且线段OA的长度为4cm,线段OB的长度为6cm,E、F分别为线段OA、OB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度为cm. 3.若线段AB=10cm,在直线AB上有一个点C,且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AM= cm.4.若线段MN=10cm,Q是直线MN上一点,且线段NQ=5cm,则线段MQ长是cm. 5.在直线l上取A,B,C三点,使得AB=4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 C的中点,那么线段OB的长度是多少? 6.自己画图并完成计算:A,B,M,P四点在同一直线上,M为AB的中点,N为AP的中点,若15cm AB=,求AP的长. MN=,40cm 7、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 = 8厘米,CB = 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 N C A B (1)求线段MN的长; (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 + CB = a厘米,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 (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 = b厘米,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题.docx

[例 1] 已知:如图, C 是线段 AB 上一点, M、N 分别是线段 AC、BC的中点, AB=11 ,求 MN 。 [例 2] 已知: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D 是 CB 上一点, E 是 DB 的中 点,若 CE=4 , [例 3] 如图,线段 AB 点 D 将线段 AB 分成[例 4] 已知:如图线段 ,求线段 AB 的长。 上有 C、D 两点,点 C 将 AB 分成两部分,两部分,若,求 AB 。 MN ,P 为 MN 中点,Q 为 PN 中点,R 是 MQ 中点,则。 [例 5] 已知: B 是线段延长线上一点,且AC上一点,且 ,若,求 ,又 D 是线段 AB、BC 的长。 AC [例 6] [例 7]如图: 如图:E、F ,F是 线段 是 BC 的中点, AC、 AB 的中点,且 ,求 EF。 ,求线段 EF 的长。 [例 8] 已知N 分别为 AB A、B、C、D 为直线上四点且满足 和 CD 的中点,,求AB、AC、AD。 ,M 、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 分钟) 2.如图,已知,CD 的长为 10cm,求 AB 的长。 3.如图, B、C 两点,把 AD 分成三部分, E 是线段 AD 中点, ,求:( 1) EC 的长;( 2)的值。 4.如图,M 是 AC 中点,N 是 BC 中点,O 为 AB 中点,求证:MC=ON 。 5.一条直线上顺次有 A 、 B、 C、 D 四点,且 C 为 AD 中点, ,求的值。 6. 已知线段 AB、CD 的公共部分 中点 E、 F 的距离是 6cm,求 AB、CD 的长。 7. 已知线段,点C在直线是 AC、BC 的中点,求 MN 的长度。AB ,线段 上,点 AB、 CD 的 M 、N 分别

(完整)七年级数学线段与角练习题-精选

段 175° 40′30″的余角是角是 。角 X 的余角是角是 。 2、一个角加上 10°后,个角的余角的 3 这个角是 ___________. 3、已知 ∠与∠ 互余,且 ∠ 40 15∠的_______, ∠______. 4、一 1 3 这个角表上8∶ 钟针角是表上25针所成的角是 段 A B =5A B 到 C ,使 B C =2A B ,若A B 的中点D 是 _________ . 7、如图, D 为A B 的中点 , E 为B C 的中点 , A D =1cm, EC =1.5cm, 则D C = ____cm. 8, A C D B 则C D=_____ 9 A B 上的一点,点C B 的中点,若 A D =A C +A 是 。 10、把24c 段分成三段,一为 6c 第一段与第三段中点的距离是 。 11,点 段 A B 上,E 是 A C 的中点, D 是 B C 的中点,若 E D =A 为 . A E C D B F E D 12、如图所示,直线A B 、CD 相交于点 O ,作∠ DOE=∠BOD ,OF 平分∠ AOE ,若∠ AOC=20°,A B O C 则∠ EOF= 。 图 13、如图,已知直线A B ,CD 相交于点 O , O A 平分∠ EOC ,∠ EOC=70 ∠ BOD 的度数等于 ______. D 14,∠ A O D =80°, ∠A O B =30°, O B 是 C ∠ A O C 的_____ ____ ,∠ C O D 的___________. B O A 图3 15 0 A 65 O A 、35° B 、北偏西 65 C 16、如图,点 A 、O 、E 在同一直线上,∠ AOB=40°,∠ EOD=28°46’, OD 平分 B D ∠C O ∠ C O B A E O

七年级计算线段长度与角的计算的方法技巧

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技巧 线段是基本的几何图形,是三角形、四边形的构成元素。初一同学对于线段的计算感到有点摸不着头绪。这是介绍几个计算方法,供参考。 1. 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 所以 又 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 2. 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2. 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 的长。 图2 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 所以PB=2NB=2×14=28 又因为AP=AB-PB,AB=80 所以AP=80-28=52(cm) 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3. 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的多少倍? 图3 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C为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 ,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 因为,即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如图,把线段AB延长到点C,使BC=2AB,再延长BA到点D,使AD=3AB,则 ①DC=_____AB=_____BC ②DB=_____CD=_____BC [例2] 填空 如图,点M为线段AC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 ①若AC=2cm,BC=3cm,则MN=_____cm ②若AB=6cm,则MN=_____cm ③若AM=1cm,BC=3cm,则AB=_____cm ④若AB=5cm,MC=1cm,则NB=_____cm M N C A B [例3] 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 (1)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2)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例4] 如图,已知AB= 40,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为线段CB上的一点,点E为线段DB的中点,EB=6,求线段CD的长。 C D E A B

[例5] 如图,AE= 21EB ,点F 是线段BC 的中点,BF=5 1 AC=1.5,求线段EF 的长。 A B C E F [例6] 点O 是线段AB=28cm 的中点,而点P 将线段AB 分为两部分AP:PB=32:15 4,求线段OP 的长。 [例7] (1)如图,分别在线段AB 和BA 的延长线上取BD=AE=1.5cm ,又EF=5cm ,DG=4cm ,GF=1cm ,若GF 的中点为点M ,求线段AM 和BM 的长度。 (2)若线段a 、b 、c ,满足:a:b:c=3:4:5,且a+b+c=60,求线段2c -3a - 5 1 b 的长。 B F M G 练习: 一. 选择题: 1. 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现有三个表达式: ① AC=BC ② AB=2AC=2BC ③ AC=CB= 2 1 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 B. 1 C.2 D. 3 2. 如图,C 、B 在线段AD 上,且AB=CD ,则AC 与BD 的大小关系是( ) A C B D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练习题资料

六年级数学线段的计算练习题 例1 如图,已知AB= 40,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为线段CB 上的一点,点E 为线段DB 的中点,EB=6,求线段CD 的长。 A B C D E 例2 如图,AE=21EB ,点F 是线段BC 的中点,BF=5 1 AC=1.5,求线段EF 的长。 A B E F 例3 如图4-2-8,将线段AB 延长至C ,使BC=2AB ,AB 的中点为D ,E 、F 是BC 上的点,且BE :EF=1:2,EF :FC=2:5,AC=60cm ,求DE 、DF 的长. A B C D E F 1、如图,把线段AB 延长到点C ,使BC=2AB ,再延长BA 到点D ,使AD=3AB ,则 ① DC=_____AB=_____BC ② DB=_____CD=_____BC 2、如图,点M 为线段AC 的中点,点N 为线段BC 的中点 ① 若AC=2cm ,BC=3cm ,则MN=_____cm ② 若AB=6cm ,则MN=_____cm ③ 若AM=1cm ,BC=3cm ,则AB=_____cm ④ 若AB=5cm ,MC=1cm ,则NB=_____cm A B C M N 3、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 (1)作线段AB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点C ,使BC=2AB ,M 是线段BC

的中点,若AB=30cm ,求线段BM 的长 (2)作线段AB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点C ,使BC=2AB ,M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AB=30cm ,求线段BM 的长 7、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现有三个表达式: ① AC=BC ② AB=2AC=2BC ③ AC=CB=2 1 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 B. 1 C.2 D. 3 8、如图,C 、B 在线段AD 上,且AB=CD ,则AC 与BD 的大小关系是( ) A C B D A. AC>BD B. AC=BD C. AC

与求线段长度有关的解答题集锦

与求线段长度有关的解答题集锦

与求线段长度有关的解答题集锦 一.解答题(共10小题) 1.如图,D是AB的中点,E是BC的中点,BE=AC=3cm,求线段DE的长. 2.已知线段AB=9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请你画出图形,并计算线段AC的长. 3.如图,点C、D是线段AB上两点,点D是AC的中点,若BC=6cm,BD=10cm,求线段AB的长度. 4.如图所示,P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B,AP的中点,若AB=16,BP=6,求线段MN的长. 5.如图,A,B是直线a上两点,且AB=5cm.若在直线a上取点C.使BC=2cm.求AC的长.

6.已知线段AB,反向延长AB到点C,使.若点D是BC中点,CD=3cm,求AB、AD的长.(要求:正确画图给2分) 7.已知,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 (1)如果AB=10cm,那么MN等于多少? (2)如果AC:CB=3:2,NB=3.5cm,那么AB等于多少?(要求先根据题意正确画出草图,再列式计算,要有解题过程) 8.已知线段AB. (1)按要求画图:延长AB到C,使BC=AB,取D为AC中点; (2)当DC=2cm,求线段AB的长度. 9.已知线段AB=6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2cm,M是线段AC的中点.请先画出图形,再求线段AM 的长. 10.如图,线段AB=21,BC=15,点M是AC的中点. (1)求线段AM的长度; (2)在CB上取一点N,使得CN:NB=1:2.求MN的长.

与求线段长度有关的解答题集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0小题) 1.如图,D是AB的中点,E是BC的中点,BE=AC=3cm,求线段DE的长. BE=AC=3cm BE= AB=× AB BE=BC AB+BC=AC BE= AC=×

(完整)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和角精选练习题

线段和角精选练习题 资料由小程序:家教资料库整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如图是某个几何体的展开图,该几何体是() A.圆柱B.圆锥C.圆台D.四棱柱 2.如图,线段AD上有两点B、C,则图中共有线段() A.三条B.四条C.五条D.六条 3.下列语句:①不带“﹣”号的数都是正数;②如果a是正数,那么﹣a一定是负数;③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④直线MN和直线NM是同一条直线,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4.如图,某同学用剪刀沿直线将一片平整的树叶剪掉一部分,发现剩 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5.若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2、﹣2,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A.2+(﹣2)B.2﹣(﹣2) C.(﹣2)+2 D.(﹣2)﹣2 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D是AC的中点,如果CB=CD,AB=10.5cm,那么BC的长为() A.A2.5cm B.3cm C.4.5cm D.6cm 7.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BC,使BC=2cm,则线段AC的长度是() A.6cm B.10cm C.6cm或10cm D.4cm或16cm 8.如图,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5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OB长为() A.1cm B.1.5cm C.2cm D.4cm 9.已知点A、B、P在一条直线上,则下列等式中,能判断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的个数有()①AP=BP;②BP=AB;③AB=2AP;④AP+PB=AB.

初一数学线段计算题

线段问题 1.如图,已知线段AB=10cm ,AC=4cm ,点D 是BC 中点,求CD 的长。 2.已知线段AD 上两点B,C ,其中AD=16cm,BC=7cm, E,F 分别是线段AB,CD 的中点,求线段EF 的长度。 3.如图,D 为AB 的中点,E 为BC 的中点,AC=10,EC=3,求AD 的长 4.如图,AF=10cm,AC=DF=4cm,B,E 分别是AC,DF 的中点,求BE. 5.如图,AB=4cm,BC=3cm,如果O 是线段AC 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度。 B B C O

6.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AB=5cm,点O是线段AC中点,且OB=1.5cm,求线段BC的长。 7、已知: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AB=11,求MN。 8、已知: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CB上一点,E是DB的中点,若CE=4,,求线段AB的长。 9、如图,线段AB 上有C、D两点,点C将AB分成两部分,点D将线段AB分成 两部分,若,求AB。

10、已知:如图线段MN,P为MN中点,Q为PN中点,R是MQ中点,则。 11、已知:B是线段AC上一点,且,又D是线段AC延长线上一点,且 ,若,求AB、BC的长。 12、如图:,F是BC的中点,,求EF。 13、如图:E、F是线段AC、AB的中点,且,求线段EF的长。

14、已知A、B、C、D为直线上四点且满足,M、N分别为AB 和CD的中点,,求AB、AC、AD。 15、如图,已知,CD的长为10cm,求AB的长。 16、如图,B、C两点,把AD分成三部分,E是线段AD中点,,求:(1)EC的长;(2)的值。 17、如图,M是AC中点,N是BC中点,O为AB中点,求证:MC=ON。 18、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中点,,求 的值。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学习要求: 1、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利用线段的和差倍分来求线段的长度 3、掌握线段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几何语言 【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如图,把线段AB延长到点C,使BC=2AB,再延长BA到点D,使AD=3AB,则 ①DC=_____AB=_____BC ②DB=_____CD=_____BC [例2] 填空 如图,点M为线段AC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 ①若AC=2cm,BC=3cm,则MN=_____cm ②若AB=6cm,则MN=_____cm ③若AM=1cm,BC=3cm,则AB=_____cm ④若AB=5cm,MC=1cm,则NB=_____cm M N A B C [例3] 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 (1)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2)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例4] 如图,已知AB= 40,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为线段CB上的一点,点E为线段DB的中点,EB=6,求线段CD的长。 C D E A B

[例5] 如图,AE= 21EB ,点F 是线段BC 的中点,BF=5 1 AC=1.5,求线段EF 的长。 A B C E F [例6] 点O 是线段AB=28cm 的中点,而点P 将线段AB 分为两部分AP:PB=32:15 4,求线段OP 的长。 [例7] (1)如图,分别在线段AB 和BA 的延长线上取BD=AE=1.5cm ,又EF=5cm ,DG=4cm ,GF=1cm ,若GF 的中点为点M ,求线段AM 和BM 的长度。 (2)若线段a 、b 、c ,满足:a:b:c=3:4:5,且a+b+c=60,求线段2c -3a - 5 1 b 的长。 A B F D M G 练习: 一. 选择题: 1. 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现有三个表达式: ① AC=BC ② AB=2AC=2BC ③ AC=CB= 2 1 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和角的精选习题

M N B A E C A D B 1.如图所示,AB=12厘米, 2 5 AM AB =, 1 3 BN BM =,求MN的长. 2.如图,已知C点为线段AB的中点,D点为BC的中点,AB=10cm,求AD的长度。 3.如图,AB=20cm,C是AB上一点,且AC=12cm,D是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 4.如图,AB=8cm,O为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C为AO的中点,D为OB的中点,你能求出线段CD的长吗?并说明理由。 5.线段AD=6cm,线段AC=BD=4cm ,E、F分别是线段AB、CD中点,求EF。 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 = 8 cm,CB = 6 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求线段MN的长; (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B CB acm +=,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 (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 CB bcm -=,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F E C D B A E D C B A O 7. 已知线段AB,反向延长AB 至C,使A C=\f(1,3)B C,点D为AC 的中点,若C D=3cm ,求A B的长. 8. 已知线段AB =12c m,直线AB 上有一点C,且B C=6cm,M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AM 的长. 9. 在直线l上取 A ,B两点,使AB =10厘米,再在l 上取一点C ,使AC=2厘米,M,N分别是A B,AC 中点.求MN 的长度。 10.如图,已知线段AB 和C D的公共部分BD=31AB=4 1CD,线段AB 、C D的中点E、F之间距离是10cm,求A B,CD 的长 11.如图,,, 点B 、O 、D 在同一直线上,则的度数为__________ 12.如图,已知AO B是一条直线,∠1=∠2,∠3=∠4,OF ⊥AB .则 (1)∠AOC 的补角是 ; (2) 是∠AOC 的余角; (3)∠DOC 的余角是 ; (4)∠C OF 的补角是 . 13.如图,点A 、O、E 在同一直线上,∠AO B=40°, ∠EOD=28°46’,OD 平分∠C OE, 求∠COB 的度数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人教四年制版.doc

2019-2020 年七年级数学 线段的计算 人教四年制版 【本讲教育信息 】 一 . 教学内容: 线段的计算 二. 重点、难点: 线段的计算在课本上过于简单,线段的计算能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线段和差的几何意义,特别是对于线段之间有比例关系的要引入参数,这种方法同学们要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在相似图形及圆当中很多题目要用这种方法。 【典型例题】 [ 例 1] 已知:如图, C 是线段 AB 上一点, M 、N 分别是线段 AC 、BC 的中点, AB=11 ,求 MN 。 分析: 在线段计算中就是把所求线段与已知线段之间建立关系。 解: ∵ M 、 N 分别是线段 AC 、BC 的中点 ∴ MC 1 AC, CN 1 BC 2 2 ∴ MN MC CN 1 ( AC BC) 1 AB 11 2 2 2 说明: 一般地这种题目就是把所求线段表示成和或差的形式, 再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 例 2] 已知:C 是线段 AB 的中点,D 是 CB 上一点,E 是 DB 的中点,若 CE=4 ,AD 2 AB , 3 求线段 AB 的长。 CDEB 解: ∵ C 、E 分别是 AB 、 DB 的中点 ∴ BC 1 AB , BE 1 DB 2 1 2 1 AD ∴ EC BC BE ( AB DB ) 2 2 ∴ AD 2EC 8 ∵ AD 2 AB 8 2 AB 3 3 ∴ AB 12 [ 例 3] 如图,线段 AB 上有 C 、 D 两点,点 C 将 AB 分成 5 : 7 两部分,点 D 将线段 AB 分 成 5: 11两部分,若 CD 15cm ,求 AB 。 解法一: ∵点 C 将 AB 分成 5 : 7 两部分

初一数学线段与角专题复习

初一数学线段与角专题复习 1.(2016春?威海期中)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如果MC比NC长2cm,AC比BC长() A.2cm B.4cm C.1cm D.6cm 2.(2012?麻城市校级自主招生)平面内的9条直线任两条都相交,交点数最多有m个,最少有n个,则m+n等于() A.36 B.37 C.38 D.39 3.(2015?重庆校级模拟)如图,正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正五边形有5条对角线,正六边形有9条对角线,则正十边形有()条对角线. A.27 B.35 C.40 D.44 4.(2015秋?安丘市校级月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cm B.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线段AB的长度 C.线段AB的中点C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 D.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线段AB 5.如图,∠AOD=150°,∠BOC=30°,∠BOC绕点O逆时针在∠AOD的内部旋转,其中OM平分∠AOC,ON平分∠BOD,在∠BOC从OB与OA重合时开始到OC与OD重合为止,以每秒2°的速度旋转过程中,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1)射线OM的旋转速度为每秒2°; (2)当∠AON=90°时间为15秒; (3)∠MON的大小为60°. A.(1)(2)(3) B.(2)(3) C.(1)(2) D.(3) 6.(2014秋?大城县期末)线段AB=5厘米,BC=4厘米,那么A,C两点的距离是() A.1厘米B.9厘米C.1厘米或9厘米D.无法确定 7.(2015秋?迁安市期末)把一副三角板按照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则形成两个角,设分别为∠α、∠β,若已知∠α=65°,则∠β=() A.15°B.25°C.35°D.45°

人教版七上数学专题-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七年级上学期求线段长度的方法、练习、巩固提高 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 所以 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 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2.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MN、PM的长。 图2 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 所以PB=2NB=2×14=28 又因为AP=AB-PB,AB=80 所以AP=80-28=52(cm) 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3. 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的多少倍? 图3 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C为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 因为,即 又 由<1>、<2>可得: 即BC=3AB

几何计算题中的求线段长度

几何计算题中的求线段长度 几何计算题一直是我们各级各类考试中必考题型,它不象证明题有一个明确的求解方向,而是要同学们自己猜想、探究、发现.所以有些同学对几何计算题产生了畏惧心理,每每遇到,便停笔不前.其实几何计算题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以求几何图形中线段长度为例,作一个简单阐述. 仔细回顾我们所做过的几何计算题,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 用算术方法直接求解 这一类型题目又有不同层次要求. (1)比如有些问题中要求某条线段长,由中点、中位线、特殊四边形、三角函数、等式性质、相似形、勾股定理等知识直接可解,思路很明显. 例如: 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且AC=5cm ,BD=12cm ,求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 分析:要求中位线即要求梯形的两底,而该题的 条件集中在对角线上,所以应将对角线AC 平移 至经过点D ,与BC 延长线交于点E ,则可得口 ACED ,进而可得Rt △BDC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 出BE=13cm ,也就是两底之和等于13cm ,所以 中位线长为6.5cm . (2)而有些题目并不能一眼就看出结果的求法,但只要根据已知条件,将能求的线段尽可能多地求出来,当成为已知的量越来越多,未知的量越来越少,“包围圈”越收越紧时,要求的量便自然“浮出水面”了. 例如: 如图2,AB 是半圆O 的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 CAB 的角平分线AE 交BC 于点D ,交半圆O 于点E .若 AB=10,tan ∠CAB=43,求线段BC 和CD 的长.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易求出AC=8,BC=6,而线段CD 的 长却不易看出,仔细分析条件,发现角平分还没有起到作 A D E B C O A B O C D E F 图2 图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训练八线段的计算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训练八线段的计算及答案 班级 姓名; 教材母题:(教材P 128练习T 3)如图,点D 是线段AB 的中点,C 是线段AD 的中点,若AB =4 cm ,求线段CD 的长度. 【解答】 因为点D 是线段AB 的中点,AB =4 cm , 所以AD =12AB =12 ×4=2(cm ). 因为C 是线段AD 的中点, 所以CD =12AD =12 ×2=1(cm ). 【方法归纳】 结合图形,将待求线段长转化为已知线段的和、差形式.若题目中出现线段的中点,常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结合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解.同时应注意题目中若没有图形,或点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常需要分类讨论,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1.如图,线段AB =22 cm ,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AC =14 cm ,O 是AB 的中点,求线段OC 的长度. 解:因为点O 是线段AB 的中点,AB =22 cm , 所以AO =12 AB =11 cm . 所以OC =AC -AO =14-11=3(cm ). 2.如图,已知C 是AB 的中点,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 (1)若DE =9 cm ,求AB 的长; (2)若CE =5 cm ,求DB 的长. 解:(1)因为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 所以AC =2CD ,BC =2CE. 所以AB =AC +BC =2DE =18 cm . (2)因为E 是BC 的中点, 所以BC =2CE =10 cm . 因为C 是AB 的中点,D 是AC 的中点, 所以DC =12AC =12 BC =5 cm . 所以DB =DC +BC =5+10=15(cm ). 3.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5∶3三部分,M 为AD 的中点,BM =6 cm ,求CM 和AD 的长.

七年级数学线段与角练习题

图3 D C B A O 七年级数学 线段与角练习题 1、75°40′30″的余角是 ,补角是 。角X 的余角是 ,补角是 。 2、一个角的补角加上10°后,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则这个角是___________. 3、已知α∠与β∠互余,且40α=∠15’,则α∠的余角为_______,β∠的补角为______. 4、一个角的余角等于它的补角的 3 1 ,则这个角是______;一个角等于它的补角的5倍,则这个角的补角的余角是 5、钟表上8∶30时,时钟上的时针与分针间的夹角是 ; 钟表上2时2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6、线段AB=5,延长AB 到C,使BC=2AB,若D 为AB 的中点,则DC 的长是 _________. 7、如图, D 为AB 的中点, E 为BC 的中点, AD =1cm, EC =1.5cm, 则DC =____cm. 8如图,若C 为线段AB 的中点,D 在线段CB 上,6=DA ,4=DB , 则CD=_____ 9、C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点D 为CB 的中点,若AD=4,则AC+AB 的长是 。 10、把一条长24cm 的线段分成三段,使中间一段的长为6cm ,则第一段与第三段中点的距离是 。 11、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E 是AC 的中点,D 是BC 的中点,若ED=6,则AB 的长为 . 12、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作∠DOE=∠BOD ,OF 平分∠AOE ,若∠AOC=20则∠EOF= 。 13、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A 平分∠EOC ,∠EOC=700 ,则∠BOD 的度数等于______. 14、如图,∠AOD=80°,∠AOB=30°,OB 是∠AOC 的平分线, 则∠AOC 的度数为_________,∠COD 的度数为___________. 15、如图,点A 位于点O 的 方向上.( ). A 、南偏东35° B、北偏西65° C、南偏东65° D、南偏西65° 16、如图,点A 、O 、E 在同一直线上,∠AOB=40°,∠EOD=28°46’,OD 平分 ∠COE ,则∠COB 的度数为 . O A D B E C A B C A B E D

几何计算题中的求线段长度

几何计算题中的求线段长度 章蓓蓓 几何计算题一直是我们各级各类考试中必考题型,它不象证明题有一个明确的求解方向,而是要同学们自己猜想、探究、发现.所以有些同学对几何计算题产生了畏惧心理,每每遇到,便停笔不前.其实几何计算题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以求几何图形中线段长度为例,作一个简单阐述. 仔细回顾我们所做过的几何计算题,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 用算术方法直接求解 这一类型题目又有不同层次要求. (1)比如有些问题中要求某条线段长,由中点、中位线、特殊四边形、三角函数、等式性质、相似形、勾股定理等知识直接可解,思路很明显. 例如: 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且AC=5cm ,BD=12cm ,求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 分析:要求中位线即要求梯形的两底,而该题的 条件集中在对角线上,所以应将对角线AC 平移 至经过点D ,与BC 延长线交于点E ,则可得口 ACED ,进而可得Rt △BDC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 出BE=13cm ,也就是两底之和等于13cm ,所以 中位线长为6.5cm . (2)而有些题目并不能一眼就看出结果的求法,但只要根据已知条件,将能求的线段尽可能多地求出来,当成为已知的量越来越多,未知的量越来越少,“包围圈”越收越紧时,要求的量便自然“浮出水面”了. 例如: 如图2,AB 是半圆O 的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 CAB 的角平分线AE 交BC 于点D ,交半圆O 于点E .若 AB=10,tan ∠CAB=43,求线段BC 和CD 的长.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易求出AC=8,BC=6,而线段CD 的 长却不易看出,仔细分析条件,发现角平分还没有起到作 A D E B C O 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