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和预防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和预防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和预防

刘庆德庞海洋

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药剂科276403

摘要: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和预防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问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药学工作者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用药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综述分析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其发生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预防其发生,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浅谈不良反应的产生和预防。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因素预防措施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为人类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据文献报道[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住院病人中占10%-20%,住院病人中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率为0.24%-2.9%,因药品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为0.3%-5%。据WHO评估,我国每年大约5000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5%)是因药品不良反应而住院,其中50万人是严重的ADR,每年大约19万人死于ADR。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是指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根据[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有很多种,药理学上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型反应、B型反应、C型反应三类。

1.1 A型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低。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

1.2B型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包括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1.3 C型反应是指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之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发病机制有些与致癌、致畸以及长期用药后心血管疾病、纤溶系统变化等有关,有些机理不明,尚在探讨之中。

2.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

影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很多,有单纯药物因素、单纯机体因素,也有药物与机体的混合因素和人为因素。

2.1 药物因素:药物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药物的药理作用、生物利用度、药品质量、药品中的杂质及贮存、保管不当等因素均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的药物比药理作用弱、安全范围大的药物较易发生不良反应,不同厂家药品的生物利用度不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有所不同,如1968 年澳大利亚发生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其原因是制药厂将乳糖替代硫酸钙作为填充剂,增加了苯妥英钠在胃肠道中

的溶解速度,使吸收增多,导致苯妥英钠中毒。此外,药物中杂质也是某些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如青霉素注射剂中的杂质青霉烯酸和青霉唾哇酸常是引起青霉素过敏的重要原因。药物贮藏、保管、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变质等也可能会产生一些相关的不良反应。

2.2 机体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个体的差异。年龄、性别、生理病理状况、种族及遗传因素等都是影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2.3 给药方法:给药方法包括给药途径、给药间隔、给药时间、给药剂量、持续给药时间、配制药物时间和给药速度等,不同的给药方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所不同,如肌内注射给药可能导致注射的局部组织坏死,静脉滴注甘露醇等药物外漏可出现局部组织水肿坏死等。不正确的给药方法也常是造成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2.3.1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同,血药浓度和疗效不同,药品不良反应也不同。如硫酸镁静脉滴注用于治疗子痫症、高血压时,可能产生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脏抑制、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而其口服用于导泻时,则较少出现不良反应;作为收敛剂外用时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2.3.2给药间隔和时间:给药间隔一般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间隔时间过长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间隔时间过短则易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引起蓄积中毒。患者不遵守医嘱用药也影响疗效和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某些药物的给药时辰对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也有一定影响,如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体内皮质激素分泌高峰时(早晨7-8 时左右)对垂体促皮质激素的分泌抑制弱,而在夜晚低谷时则抑制作用强,长期在夜晚使用皮质激素

则会出现肾上腺功能不足,甚至危及生命。

2.3.3给药剂量和持续时间:给药剂量和持续给药时间掌握不当常是量反应型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一次大剂量给药可造成直接的毒性反应,长时间持续给药也可造成蓄积中毒,而蓄积中毒有一个时间积累过程,加之临床情况复杂,容易掩盖病情。

2.3.4 配伍和给药速度:不正确的配伍可降低药物的稳定性,造成治疗失败或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青霉素在pH 值低于5.5 或高于8 时迅速失活。对于在输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其给药速度应稍快如氨苄西林用葡萄糖溶液配液后应在4h 内滴完,而对某些药物则应减慢滴注速度,如苯妥英钠静脉滴注速度大于50mg / min (冠心病患者大于25mg / min )时会出现呼吸暂停、低血压、室性节律、心室纤颤、心脏停搏等不良反应。

2.3.5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治疗时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导致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以及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发生改变,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环节均可能与其他药物食物及环境因素等产生相互作用,如止泻药、抗胆碱药等可能延长某些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而加重药物毒性,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7 % ,合用保泰松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致华法林的游离血药浓度升高致出血的可能性增加,利福平可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加重异烟脐对肝脏的损害,酸化尿液的药物可使磺胺类药物在尿中析出结晶造成对肾功能的损害等。

3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

3.1要注意药品的禁忌症:这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这对有过敏倾向和特异质的患者十分重要。如过敏体质和特异质反应都属B型反应,难预测,因此,对该类药品可致敏的过敏体质患者,应禁用;遗传因素的特异质反应如G6PD缺乏者亦应禁用硝基呋喃类、某些止痛退热药和磺胺药等某些疾病状态下禁用药物亦属禁忌症范围,如高血压患者不能用拟交感胺类药如肾上腺素、麻黄碱等以防血压骤升。在说明书中属禁忌症范围的患者一律不得选用该药。

3.1.1.在用药前,首先明确诊断,不要在病情未搞清楚前,采用多种药物围攻,以为总有一种药物会产生效用,这样易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3.1.2对所用药物的成分、性能、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配伍禁忌等应全面熟悉掌握,做到不滥用、错用、多用药物。

3.1.3.用药应有计划性,剂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久,并定期观察,特别是应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更应严密观察,经常检查血象等。

3.1.

4.某些器官有功能障碍时,常对某些药物不能耐受,如患肾病患者需慎用重金属药物。

3.1.5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一些警告症状或不耐受现象,如皮肤瘙痒、红斑或发热等,一旦出现应考虑立即停药

3.2:针对药品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做好预防措施;这些反应多属A 型。原因比较清楚,可预测,其预防措施包括:

3.2.1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较多,医师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至于小儿,尤其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

3.2.2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头三个月应避免用任何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

3.2.3由于一些药物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对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

3.2.4肝病和肾病患者,除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外,还应适当减少剂量。

3.2.5改换药品剂型,例如阿司匹林对胃肠刺激性大,改用肠溶制剂可减轻;硝苯地平产生面红、心跳加快,改用缓释剂后血药浓度可避免一时性的过高而使反应减轻或消失;

3.2.6改善服用方法:例如对有胃肠反应的药物宜饭后服,有嗜睡不良反应药物宜睡前服等;

3.2.7联合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例如异烟肼与Vit B6合用可减少周围神经炎的发生

3.2.8定期检查有关的指标,对于长期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应根据药品常可出现毒性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检查,例如应用氯霉素,应检查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预防白细胞减少;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检查肾功能(血清

肌酐值)预防肾损害等,这样能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防止不良反应的加重。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1】. 唐春燕陈大建曾立威:.从基层药品不良反应工作者的角度看我国药物不良反应救济现状.《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8年第5期

【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004版

单位: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

地址:沂水县马站镇健康路2号

邮编:276403

姓名:刘庆德男135******** liuqingde888@https://www.doczj.com/doc/d111036139.html, 庞海洋男150******** 283380336@https://www.doczj.com/doc/d111036139.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