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耻感文化论——文化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

日本耻感文化论——文化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

日本耻感文化论——文化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
日本耻感文化论——文化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

日本耻感文化论——文化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文化

1.耻感与罪感文化

本尼迪被看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式论学派的创始人但她对日本文化的名作“菊与刀”却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会和日本人的行为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和内在的冲突性,日本人的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反的对立性,如尚而又黩武,祥和而激,驯服而倔强,忠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感因素和感受性支的,只有人类的情感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性,本尼迪克把这种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与西方罪文化相对应.

耻与罪感的差异性如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化的动力性特质,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论的外部强迫性通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意识,因此日本人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实际上西方文化并没与此相应的文化形态性,本迪克所说的西方的“感文化”只是指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应性,只有在西方的宗教意中才有这种对应的罪感,但它也大不相同。

本迪克以她敏锐的揭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与“报恩”、“人情”等社会

象与心理情结之间文化关系,本尼迪克大体上区了恩与情义两个层次,前者有历史性因素和,尼迪克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究,她只是指出,负恩感是日本社和日本人普遍存在的具有史和社会性意义的感情,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历、社会观念有本质区别,负恩和报恩历史和社会本身无关,也不是关它们的理性知识或宗教,而主要历史和社会过程所形的习惯化、风尚化心理态度,在日本人日常行为体现,成为社会生中广泛存在的情义、人情等特的日本道德感和行为准。

本尼迪克她文化人类学家的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本文化独的范畴,她说如果不解“情义”就不可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是日本人的情义又很准确地描述,日本人己也不想向西方人解释“情”的含义,就连他们自己的辞书也难对这个词下定义,本尼迪克引用本日语辞典的释义,情义是正道;人应遵循之;为免遭世人非议做愿意做的事。”种解释本身就令人难以解,如果说正道是由社会舆论强迫义务,这可以理解为正被社会道德化了,但这如何成普遍性的不愿做的心理情结但这却正是日本文化特质的秘密源。

本尼迪克从她自的西方文化体会出发把恩和负恩、接受报答情义与经济行为中契约关系相比较,本尼迪克说日本对“情义”的观念与借债还账相似等量对待,毫厘不,逾期未报,利息增长。但是约是人与人之间的直经济关系,人有选择的自由,而与人情是无所不在社会存在,这就成为了一种无所逃的强迫性,在日本文化中恩和情义具有绝对性的道德意义并具体化为强迫性的道德风尚、惯和行为规范,不允许有愿意、不情愿的因素,这不允许有不愿意的强迫性却正是理上的道德

自悖,这正日本文化中难以为外人所理的特质性之源。

2.“中魂和心”

为一个文化人类学的者,本尼迪克自然想从深刻的背景上理解这些纷杂的现背后的原因,但作为一个西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并不完全理日本文化的历史渊所具有的深刻性,她不理解源于中的大文化意识与日本土文化整合的不相容是日本文化中自身对立性一个根本性原因,正是造成了日本社会形态中的种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对立性,特别是种对立性的自身突然转化。

我知道,日本作为一个国,在生存基础环境上没多少选择,民族和言都是比较单一,因此在化上缺泛自身的更多创造性条件,这种环境使人具有强的自身生存意识和优先权意义上的际关系,因此日本人重视本土自环境并能形成密切的等级化社会,这些先天因素没有得到历史自身表达形式,而是由始的自然崇拜意识直沉积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感:“对过去的一切有巨大的恩情。不仅如此他们欠的恩情不仅是过去,而且在当前,在每天别人的接触中增加他们所欠的恩,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这种报恩感,这是基本发点。”这种原始的生自觉意识在历史中不断地以具体、形式化的方式被强化在会生活中,日本文化恩和情义就是在社会形态和个人为中被具体化了的无形的范和准则,但是真正的在于,种心理文化形态是由一种来自中大文化所整合完成的具有心理和社会上的反的内在矛盾。

日本历史上由大小国组成,政治上的一进程是缓慢的,中国文化的输带来了文化上的统一意识,但由日本文化本土起源的不一性,中国文

化的抽象精神素质没有为日本人所真正消化,此日本在输入中国文化时失了中国文化真正的自身历史性和基这种历史性的文化精神,如大化革新后本建立了以天皇为绝对君主中央集权国家,但本的封建政治体制与正的中原王气的帝制官僚体本质上不同,奉天承的天子与被视为神的裔的天皇具有重要的文化义上区别,前者由文化上的大统一识支持,因此一个皇帝好或朝代的更替并不会影响到家族、超民族的文化大统一,这种合性的统一性是文化的魂,而万世一系的天皇是一种基于然历史性的统一性,与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具有同性的自然起源意义,明治新(1868)前日本的本宗教神道教只是一种民间信仰但明治维将神道教尊为国与天皇神裔论却能并行不,这种统一就是源于他们自然性的一,这种同一性与文化整合性并相同,明治椎新前双重统的幕府政治能够长期有效存在说明在日本政治结构后面有一种政治后面的心价值理念,相比之下,中国史上虽然有多次政上的分裂,但文化的统一意和文化的同化性总是克服分而趋向统一的中心价值和力。一些日本人内心常隐藏着一种己的文化的傲慢与优越感,他们不懂得这种大文意识却是来自中原文化,“大东亚荣圈”的梦想不会从岛国的壤中出生,后者具有强烈的自生存意识,只会有海盗的掠夺性而不会有家仁的宽容自守和政治上的怀理性。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的本质是文化意义的进步性分别,而不是政治的疆界或歧视,比如,“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亡也。”是强调人类社会中礼仪文高于其政治体制结的观念,“子欲居九夷。……君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可弃也。”等都是以指进步文化坚

持和传播,而不是政治上的武力略和占领或者是歧视,国历代王朝基本上是以这种文理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经济系,即便在国力非常强大的汉、唐宋也没有产生主动地武力吞并东、南、中亚诸的思想,以文化方式夷和番是主要国策德化天下,传播文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命。中国大文化的理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本文化的历史进步,但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不能为本文化所接受,造成了一种狭的扩张的野心,它导致日本近代史上对外侵略的结果

3.心理文化的自反对性

日本本土文化起源具有自然的特色而且基本留在这种原始性上,虽然本输入了中国文化,但中国文化的本质人文精神却不为之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合一是人性自性的一致性,是性的理性进步,但日本的道德观则坚持绝对化的性善,他们认为德行只在于打自己的清净无尘的心灵之扉但这种绝对化也就意味着所谓道德上的进步和发展这与中国文化中基心性修养的理性进性完全不同,在这种绝对化的意义,一切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都被抽了本质的人性,“恩”“情义”就是绝对化了的道意识和行为准则,因此具有一种条件的自我强迫服性,无须解释,没有理解,除坚强地忍受,没有选择余地,文化本质性的人性被排除在道德准则之,而道德本身就成对道德准则的不可违背,这样它反而成了一种人性自我克服的实践道德这种自我强迫意识被强化为人的身心自我修养,并贯彻到人的成长中去在这样一种理念中不在自性的人,而只有被克服了人的本性而在心理上能下意实现自反的人。

日本人下意识地习于必须接受和服从等级秩、命令和既成事实全心关注于事件的过程和现环境,日本人认为在工作中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能力、完成最困难作就是德行,因此也超然地对待事情的后果和自与别人的即成关系,而在意于它们本身的历史和性质所谓有修养的日本人就是做任事不受个人感情和环影响、完全献身于事件的过程准则的人,在这种自我克制达到极即达到了“圆熟”,就是那种所谓“就当去而活着”的境界在战爭中出征前为自己举行葬就是这种极端,这种神驾驭力量是可怕的,这种立在

关中历史文化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日本历史文化 周鸿达 经管系·10营销2班·1008010249 一、摘要 每个历史文化都有它的起源以及一些人们一直在探索的奥秘,那么日本的弥生时代是怎样形成的呢?当时的居民又是从哪里移居到这里的呢?这个时期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文化呢? 文化虽然千差万别,而又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却能形成体系。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本文主要讲述了日本弥生时期的历史即日本弥生时期是怎样形成的,弥生时代最早的弥生式陶器1884年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所以称作弥生时代。 关键字:弥生时代、吸收文化、水稻农业 二、前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灿烂的历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探索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都是丰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过程又是扑朔而迷离,追随着古人的脚步,我们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历史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对它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每一个国家不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 在过去若干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不论生存的长短,都几乎在世界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贡献大小虽然不同,性质也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但它们的贡献是一样的。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而成的。也就是“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形成,就会立即向四面八方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文化的传播。 弥生时代主要有什么文化?它主要有村落和农业纺织、铁器和石器、铜器、陶器。他们的历史与文化,与方方面面的原因有关,,有人说这一时期的发展是因为正值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秦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徐福为了躲避秦王的暴政而编造谎言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而秦始皇一心只为了长生不老相信了它的谎言。所以日本在弥生时期的迅速发展是因为徐福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它与以前的绳文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与开放,引进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与技术。 弥生时代是无产阶级社会向社会阶级过渡的时代。这时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农村公社,他是伴随着水稻农业的确立而形成的。水稻农业是集约劳动,水田的开发、栽培和管理,灌溉工程的修建和维护,都需要大规模的协同作业。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的狭隘的原始公社不能适应这种型的生产形态,因此超越血缘关系的更大的

日本历史大纲整理

日本の歴史 一.日本人の祖先 民族起源は不明点が多い 1)アジア蒙古人種に属する 日本人の乳児の多くが臀部(でんぶ)に蒙古斑(もうこはん)という青い斑紋(はんもん)があるところから 2)中国人の後代徐福東渡(徐福渡海) 代表的日本の伝承地:和歌山県新宮徐福公園/ 徐福上陸地/徐福の墓/ 阿須賀神社 3)中国、朝鮮、東南アジアなどからたくさんの人が日本に移住して文化を伝え次第に混血して現在の日本人になったと考えている 二.日本国の起源 決めることはできない紀元前660年に初代の神武天皇が建国し即位した暦では2月11日に当たる日本の建国記念日三.歴史わけ 1.原始*古代(およそ1万年前ー紀元後11世紀) ?縄文時代 ?弥生時代 ?古墳時代(大和時代+飛鳥時代) ?奈良時代(白鳳文化天平文化) ?平安時代(摂関政治国風文化) 中世(12-16世紀) ?鎌倉時代 ?室町時代(南北朝時代+戦国時代) ?近世(16世紀ー19世紀半ば) ?安土桃山時代 ?江戸時代 近代(19世紀後半ー1945年) ?明治 ?大正 ?昭和(1926 ー1945) 4.現代(1945以降) ?昭和(1945-1989) ?平成(1989-) 旧石器時代大陸人の渡来 縄文時代日本独特社会

弥生ー奈良時代外来文化の渡来 平安時代国風文化 鎌倉ー室町時代外来文化の吸収 戦国ー徳川時代日本独特文化 1、旧石器時代(およそ紀元前3万年ー紀元前1万年)?1946年岩宿打製石器 ?大陸と陸続き ?生活の単位ー血縁的な小集団 ?移動しながら生活していた ?植物採集狩猟 2.縄文時代(およそ紀元前1万年前ー紀元前3世紀)?日本列島の形成 ?磨製石器土器(新石器時代) ?縄文土器(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竪穴住居血縁で結ばれた数十人定住化ー集落 ?狩猟や漁撈原始的な農耕 ?呪術の支配(アニミズム)土偶抜歯屈葬3.弥生時代(紀元前3世紀ー3世紀中期) ?水稲の渡来灌漑設備 ?青銅器鉄器ー定着化 ?弥生土器ー壷(貯蔵)甕(煮焚き) ?後期:支配者の現れ集落 ?『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魏志』 ? 東漢光武帝←漢倭の奴国王 ? 魏文帝→邪馬台国卑弥呼親魏倭王 4.古墳時代(4世紀ー7世紀) ?古墳(全方後円墳)埴輪や土器 ?大和王権(豪族の連合体)大王(おおきみ) ?呪術の支配 ?渡来文化: 5世紀以降漢字 6世紀儒教仏教 5.飛鳥時代(593年-710年) ?592年推古天皇飛鳥で即位した ?593年聖徳太子蘇我氏 603年冠位十二階(儒教ー徳仁礼信義智)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如果国王把国家权力当作儿戏,为所欲为,最终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 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纪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当政的时候昏庸无道,不管理国家,整天在后宫和美人嬉戏。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什么都满足她,可是褒姒却总是不高兴,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办法来逗褒姒,想让她笑一笑,可是,他越是想让褒姒笑,褒姒越是沉着脸,故意不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周幽王带着褒姒到外面游玩,他们到了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告诉她这是传报战争消息的建筑。那时候,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驻守,当敌人侵犯边境的时候,烽火台上的驻兵立刻点燃烽火,向相邻的烽火台报警,这样一路传递下去,边境发生的情况很快就能传到京城。而一旦国都受到威胁,骊山的烽火台也点燃烽火,向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褒姒听了周幽王的话后,不相信在这样一个高土堆上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烽火在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上点燃,各地的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为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可是当各路诸侯匆忙赶到骊山脚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下时,却看见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才知道自己被国王愚弄了。诸侯们不敢发脾气,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褒姒看到平时气度不凡的诸侯们,被戏耍后都是一脸的狼狈相,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心里痛快极了。 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烽火,戏弄诸侯。最后,当烽火再点燃时,已经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过了不久,周幽王想立褒姒为皇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他废掉了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王,听到自己的女儿被废,非常生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论文、

“日本泡沫经济”之我见 学号:100803106 姓名:张经伟 2011.10.26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自二战结束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出现了被称为“泡沫经济”的经济过热现象,随之出现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萧条。这为同样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状态下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较快地从萧条中恢复。有些言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前景很类似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靠出口拉动消费、本股价、房价暴涨等。日本的“泡沫经济”将对我国现在的状况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人民币经济崩溃萧条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画面。1980年,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但是,泡沫,在1990年3月开始破灭……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背离经济基础的一种虚假形式,通常表现为某一经济体在利率较低时,社会中的大量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从而引起虚拟性资产的价格呈现出投机性的暴涨,远远超出了实际经济所包含的内在价值。 198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所谓领土竞争战略,即尽可能夺取更广域的领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的帝国主义战略,这导致了日本二战战败。而财富竞争战略,并非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获取大量领土和资源,而是使经济实力更加立体的战略,即只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再加上繁荣的贸易,就能够使国家发展。在这一战略中,资源从更便宜的地方买来,

日本历史论文

日本历史概述 ——扬州大学商学院XXX 摘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本文将从个人视角对日本历史做一简要介绍,概述日本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概况。 关键词:概况、古代历史、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性文化 正文: 一、日本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由数千个岛屿组成,众列岛呈弧形。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但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由于日本的岛屿呈北东向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因此有许多种气候类型。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为单一民族国家,国内大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和神户等。日本的日本的首都是东京,东京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东京都特别区的人口约有860万人,是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之一。 二、日本古代历史: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约3万4千年前,从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 前8世纪左右至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当时的日本列岛被中国称呼为倭、倭国。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资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三、幕府时代: 幕府是12世纪末至19世纪日本武家政治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日本历史上曾有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德川幕府)。10世纪以后,公地、公民制解体,皇权式微,社会动乱,武士阶层随之崛起。1185年,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相争,前者胜,控制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1333年,镰仓幕府亡,政权复归皇室。1335,足利尊氏弟兄起兵镰仓,1336年,两度攻入京都,废后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设幕府于京都。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将军称号;1378年,第三代将军于京都室町街建新幕府,故名室町幕府。1573年,室町幕府亡。1600年,德川家康于关原之役击败反对派大名联军,权势日重;1603

日本社会与文化汇总

日本的国土 .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是个岛国 –组成部分:北海道、本州岛、四国、九州四大岛和约3900个小岛 – 国土面积 –总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中国的1/26 –从地形上看:山地61%、低地13%、丘陵11.7%、台地11%、水域2.4% –国土面积狭长,南北相距3000公里 –国土面积战前扩张,战后急剧缩小的历史 ?1886-1941 扩张 ?1951后缩小 人口 –2002年统计:1亿2692万5843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位居世界第8位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都市集中,山林偏远稀少 –低出生、低死亡 地形 –地势起伏、山脉纵横、河流、湖泊众多 –受地势的影响,日本的河流有短小、湍急的特点 –日本列岛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地震多发 ?1923年关东大地震 ?1995年阪神大地震 山脉、湖泊和河流 –“北湾山系”山脉:日本东北、北海道和本州岛北部南部走向的山脉 –“南湾山系”山脉:西南四国和本州岛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 –本州的飞禅山脉、木兽山脉素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1896年由英国人威斯顿命名) –富士山:日本第一高山。海拔3776米 行政区划1 –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 –1都、1道、2府、43县 –八大地方: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関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国地方、四国地方、九州地方 海岸线和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

日本文化论文

中日文化认识的差异 摘要: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遗忘了,被西洋节日入侵了。大多数人没有想着去过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特别是青年人都不愿意过传统节日。而日本人却用他们的灵活性把东西方的两大文明有机的融合、吸收、消化,最终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文明。 关键词:中国日本茶胡服节日 正文: 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个大国,自中国而来的东西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大国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笃信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在日本有一个江户医学,把中国传入的医书几乎本本奉为经典,尤其是对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真的是奉为圭臬,已经到了一个字研究的地步,这也是受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都应该惭愧的。但是这也是日本人求真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做事很认真。 日本人的席地而坐,木屐、踏踏米、和服什么的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是前汉的时代,而茶的兴盛大约是在唐朝,日本人好多风俗习惯都是仿照唐朝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他们的文字,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城市建造布

奉节县历史文化简析

奉节县历史文化简析 2017-06-03 作者:平 地处长江三峡西首的奉节,是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三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方古老的土地,远至洪荒的岁月,人类的祖先就开始在这儿繁衍生息,人类的文明史刚刚揭开第一页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也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在奉节县提出以"旅游富县"战略的日子里,认真深入发掘奉节县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色彩,并充分让它为一方人民造福,这不仅将对地方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 奉节县属于亚热带地区,地处东经109°31 ″,北纬31°02,一年平均温度在16,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升,常年日照1639。1小时,四季分明,很适合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 从200多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知道,那时候这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生活着熊猫、剑齿象等各种动物。近几十年,考古学家在奉节县的周边地区发现了"巫山人"和"建始人"的化石,说明这一地区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001年,考古学家又在奉节县的天坑地缝周边地区发现距今10多万年前"奉节人"的化石。这充分表明,这一地区古人类的活动始终未有中断。石器时代,奉节县境内,就有老官庙文化遗址、鱼复浦遗址、观武镇遗址、千秋坊遗址、三塘遗址、擂鼓台遗址、关庙沱遗址、新浦遗址等30余处。前些年,考古工作者在鱼复浦的台地上发现大量石制品、烧石、烧土和动物化石。让考古工作者十分兴奋的是,在一些排列很整齐的红烧土堆旁,发现一块不同凡响的陶片。它从陶质、火候等各个方面都显得很原始。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先生看到很激动,认为它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称它为"三峡第一陶"。从烧土堆周围密集分布的鱼骨、兽骨、小石器来看,当时的原始人以狩猎、捕鱼为生,过着一种群居的生活,好象吃饭都是集体在一起。据推论,鱼复浦遗址时代应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即北方所谓的"细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 有史以来,奉节县的发展变化脉络各种史册记载得十分清晰。据《禹贡》记载,奉节县地跨九州中的荆、梁二州,到西周初年,这里是巴国的属国夔子国的的领地,名鱼邑。春秋战国时期,瞿塘峡成了楚、秦、巴、蜀四国争夺的要地。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灭夔子国,夔并为楚庸国的鱼邑。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叛楚,楚联巴、秦共同灭亡庸国。庸国一分为三,鱼邑重归于巴国。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并吞巴国。周郝王元年(公元前314

日本文化论文

西安工业大学 日本文化 姓名学号 专业 院系 2013年5月

通过上选修课——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我爱上了这个有着很浓郁民族特色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的国家——日本。而谈起日本,就不得不说说它那别具一格的文化。下面我就就日本文化的饮食文化、企业文化、日语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论述吧。 一、日本文化之饮食文化 1. 日本饮食文化的三大特点 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因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早在绳文时代,日本已经有了明确的两性分工:妇女采撷坚果,男子打猎捕鱼。以后,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基本特性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他们的食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曾经不太发达。同时,在历史上,由于牲畜主要用于耕地拉车而非食用,以及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一直不足。但是,最近几十年,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肉类作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与鱼类“分庭抗礼”——日本四面环海,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自称“彻底的食鱼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产品而自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和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按照赖肖尔的说法,就是“食物更加丰富多彩。” 日本人在饮食中兼收并蓄的特性,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本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生”和“鲜”。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新鲜有助于卫生,时鲜则有助于健康。因为,“时鲜”之际,生长激素最旺盛,营养价值当然最高。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万叶集》中屡屡可见的食用“时令”物的叙述,无疑就是一种证明。 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最近几十年,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剧烈的变化莫过于日常饮食。今天的日本,随着人们口味的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各种食品充斥市场,烹调方式也各有千秋。 从欧式面包到方便面,从麻婆豆腐到通心粉,从十六世纪传自葡萄牙的“天麸罗”(油炸食品)到十九世纪中叶一些离经叛道的医科学生发明的“寿喜烧”(音译“司盖亚盖”,意为煎烤牛肉),从法式大菜到韩国烧烤,从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到泰国、印度小吃,应有尽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的日本已成为“世界食府”,它与日本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互为表里。 2.日本饮食文化之种类 日本料理的种类很多,比较有名的料理有:怀石料理。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

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记载

【内容提要】中世纪的日本,对唐代文物制度多所仿效,两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以往唐史界对此似乎注意不够。本文依据日本史书,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中世纪的日本所受唐朝的重要影响,可供学界参考。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成书的汉文《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七月,留学隋唐的学生福因,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等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些人又多次建议召回已经学成的留学生、学问僧,让他们在日本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以“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1〕 自舒明天皇二年(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除3次“送唐客使”、1次“迎入唐使”和2次未能成行外,实际入唐14次。〔2〕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学问们,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特别是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子监系统学习唐文化,据送唐客使伊吉博德记载,”所朝诸蕃之中,倭最胜”〔3〕。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无不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差不多接收过去了,真可谓“全盘唐比”了。本文以在日本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大化改新”、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为例,略加考察,以见其是如何“全盘唐化”的。 一、重要制度的影响 公元645年6月,日本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迫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即位。中大兄以太子身份摄政,中臣镰足为内大臣,“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进退废置,计从事立”。〔4〕长期在华留学的高向玄理、学问僧僧旻这时被任命为国博士,充当最高国务顾问。学问僧灵云、惠云等亦因参预改新而被列为“十师”。大化二年(646)元旦,孝德天皇颁诏“改新”。首先是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每6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6岁以上的男子授田2段〔5〕,女子为其2/3,私奴婢给良民的1/3,死后归公。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为每段2束2把〔6〕,庸为每人每年10日,调为每户交布1丈2尺。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又颁《田令》,规定“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田令》中还规定:“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卅卌町,左右大臣大卅町.大纳言廿町”,“凡内外诸司公厩田,交代以前种者,入前人”。又有:“正丁(21岁至60岁)每人每年服役十日,次丁减半”〔7〕。“调”则分两种,有“田调”、“户调”之分。由此《田令》可见,不仅“口分田”、“职分田”、“公厩田”、“宽乡”、“狭乡”、“正丁”、“次丁”,租庸调等等名称均与唐朝相同.而日具体条文也颇相近。 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这与唐朝的尚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章节题库(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第三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一、概念题 1.曾格案件[南京师大2008、2006年研;北大2007、200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曾格案件是指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里“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尤其是“新闻自由”原则,二百多年来,陆续写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新闻自由第一次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清华大学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

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3.潘恩[四川大学2005年研] 答: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论家,激进派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776年1月发表政论小册子《常识》,呼吁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后与保皇分子神学院院长展开论战写就《林中居民的信札》,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暴政,坚决主张独立,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革命危急关头,他发表13篇《危机》鼓舞士气,由此成为美国报刊史上有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4.塞缪尔·亚当斯 答:塞缪尔·亚当斯是波士顿和整个殖民地民主激进派的领袖人物。他于1772年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哈佛毕业生,是殖民地当时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亚当斯对美国革命的贡献首先来自于他奠定了这场伟大的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亚当斯依据

日本教育与文化论文

课号:课程名称:日本教育与文化阅卷教师: 班级:12土木2班学号:1XXXXXXX 姓名:XXX 成绩: 中日教育的差别与差距 摘要:中国与日本人们常常用“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来形容,这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地缘距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全面师法西洋政治经济制度,在东方国家中第一个完成了近现代化的转型的国家而成为列强。更是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日本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世界所关注,究其原因可归纳为教育的普遍和迅速发展,正是由于经济实力和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已从单纯依靠人口数量的增加转移到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的开发和技术的革新,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本文将浅析中日教育之差别与差距。 关键词:教育、动机、制度 导语:为分析中国及日本教育的差别与差距的问题笔者从两国教育制度的区别、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学生入学动机的不同三方面来说明中国与日本在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差距。 1、学习动机之差别与差距 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在学习的目的上,外语教育在中日两国的状况最能够说明问题。中国的外语教育是和应试、升级、评定职称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连的,有些时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日本则更注重外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裨益,虽然也有一些资格考试,但仅限于有必要的相关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业余外语学校NOVA和中国的“同行”新东方。后者把应试型外语教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前者的学员是社会各界对某种外语感兴趣的男女老少;前者的终极梦想是能够轻松应对外国的偏狭的语言测试,拿到出国通行证和全额奖学金,后者的宣传材料上却写着,最高目标仅仅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国电影”。 2、教育制度异同与差距 1)当代中日基础教育均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目前日本采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分为中央政府的文部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日本的基础教育基本上由中央政府制定宏观的方针政策,决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市町村则负责具体的实施,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比较一致。依据日本的法律,中央与地方不存在隶属关系,上级只能提供指导建议、不能干涉。但是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在国家主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地方教育委员会对于文部省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往往具有很大的认同性。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从建国初期基本照搬前苏联模式到现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权限下放,逐步改变过去整个国家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天文等知识传入日本。到6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发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迄今关于绳纹、弥生和古坟文化的研究来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日本人在与外部自然的斗争中、在寻求和丰富自身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一旦岛国日本与外界取得联系,外来先进文化便立即被导入,成为日本文化的生长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术和祭祀支配着原始社会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原始信仰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民族、国家的形成几乎同步,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即以大和地区为中心,融合诸民族而形成为“大和民族”;“大和国”也终于统一了“百余国”,建立起天皇制国家。 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

日本文化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论日本文化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日本战国 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日本的这段历史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何其相似。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无义战”,但日本的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下克上”三个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都充斥着重臣杀害主公然后自立的事。以织田信长来说,他从西方购买了火枪的武器,可见日本当时的割据势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虽然忙于国内战争,但并未一味排外,反而懂得引进先进事物,虽然这些是为了征战。但是我们也不能磨灭他的历史眼光。说到日本战国,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忽视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了。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奥义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

革命烽火燃武当 红色思想育新人

革命烽火燃武当红色思想育新人 巍巍武当山,绵延八百里,面临烟波浩渺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背靠莽莽的原始森林神农架。武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翻开武当山的历史长卷,其实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多少年来,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革命先烈们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她集旅游区、林区、老区于一体。为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让她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茁壮成长的摇篮。近年来,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精心谋划,充分利用武当山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挖掘老区教育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变革。以往的课程体系是由国家制订,地方执行的方式实现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学了几年,却对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光荣传统、风土人情茫然不知,以至于出现革命传统教育空洞说教的尴尬局面。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为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搭建了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实行了三级课程体系,更加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草店小学是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学校,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创设了优越条件。为了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对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转战鄂西北的斗争事迹进行搜集整理。武当山曾是红色政权的活动地,当年在武当山紫霄宫,贺龙在武当山道长的帮助下成功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捕,保存了革命力量,为后来的鄂西北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紫霄宫前还长眠着几位无名红军烈士。为了让学生对这一事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学校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了红三军在武当山活动的大量资料,编写了《烽火武当山》,在广大师生中广泛传阅。 二是对武当山地区中原突围部队的史料进行搜集汇编。当年中原解放区被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