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电图解读(培训学习)

肌电图解读(培训学习)

肌电图解读(培训学习)
肌电图解读(培训学习)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

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

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

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3. 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即使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时也是如此。

(三)神经丛病变的肌电图

颈丛由C1~C4脊神经前支组成。颈丛病变在临床上少见,肌电的诊断意义也不大。臂丛由C5~C8和T1~T2的脊神经前支所组成,臂丛损伤较常见。腰丛由L1~L4和T12前支组成,它主要发出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骶丛由L4~L5及S1~S2的前支组成,主要分支为坐骨神经、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

肌电图表现

(1)肌松弛状态:可有自发性及诱发性失神经电位.呈丛性分布。

(2)肌收缩时:按丛性分布.多相电位增多、时限宽、波幅降低,还可出现初发再生电位和再生电位,最大收缩时放电频率减少、呈混合相或单纯相。严重者亦可无随意活动.

(3)诱发肌电图和功能试验:传导速度均正常。肌内的反射活动常降低或消失。

(四)脊神经病变的肌电图

1.脊神经损伤肌电图表现

(1)肌松弛状态:被损神经所支配的肌内出现自发

性或诱发性失神经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

(2)肌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常为短棘波多相电位,动作电位平均时程延长,但亦可正常。有的可出现初发再生电位,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动作电位平均振幅正常或降低,严重者无随意活动。

(3)诱发肌电图:运动传导降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减慢,M波阈值升高,潜伏期延长,呈多相或缓慢上升型波形,振幅降低.时程增宽。

(4)异常肌电图按周围神经支配区分布、通过多块肌肉检查,可对周围神经损害的损伤范围和平面作出定位诊断。并可根据肌电图变化来判断周围神经损害后的恢复情况。

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系由感染、感染后**反应等所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常呈对称性肢体运动、感觉与植物神经障碍症状,这类病的病变主要在脊神经的前、后根及周围神经的近体端。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迟缓性瘫痪及感觉障碍,脑脊液可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肌电图表现:

(1)肌松弛状态:发病3~4周后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失神经电位,亦可不出现。

(2)肌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平均时程正常或延长,平均振幅低,亦可正常。最大收缩时.常呈单纯相或混合相,严重时可无随意活动。

(3)诱发肌电图:不论在急性期或慢性期.MCV与SCV均有明显的降低。

3. 遗传性周围神经疾患本病常见类型是腓骨肌萎缩症。临床表现为下肢远端肌肉的进行性萎缩,一般不超过股部下1/3,有“仙鹤腿”之称,严重时可波及上肢远端肌肉,但不会超过肘关节。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对称性的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最易侵犯腓总神经。

肌电图表现

(1)肢体远端肌,特别是下肢的胫骨前肌及腓骨肌改变明显。

(2)肌电图上表现为神经元性损害。纤颤电位出现率较高,个别可有正锐波。随意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少数可出现巨大电位及同步电位。最大收缩时大多呈单纯相或混合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常有显著减慢。

4.面神经麻痹常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炎症或肿瘤等原因造成面神经周围性麻痹。肌电图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其预后。病损后3周作肌电图检查。

①肌松弛状态:无任何自发电位,收缩时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显示预后性.常在一周内恢复。

②肌松弛状态:出现少数纤颤电位,收缩时出现运动单位电位,预后尚佳,常在1~2月内恢复。

③肌松弛时出现密集之纤颤电位.收缩时不出现运动单位电位,预后较差,常需3个月以上恢复。

④肌松弛时出现纤颤电位,持续3个月以上不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恢复时间更长,恢复程度更差。

面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判定损伤程度和推测预后更为重要。

病后两周无诱发电位,提示完全去神经,损伤严重,恢复希望小。可见诱发电位,而潜伏期正常,提示神经失用。如潜伏期延长提示部分去神经支配,预后尚佳。

5.糖尿病性神经炎:糖尿病常合并有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周围神经病,其发生率为43~96%,以下肢双侧对称性神经炎为多。

肌电图改变:放松时可出现纤颤电位,轻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加,重收缩时呈干扰相。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均可改变。

二、肌源性疾病的肌电诊断

系由各种不同原因如肌纤维的变性、坏死、再生、间质的改变、肌纤维的萎缩与肥大或运动终板的改变,引起一组肌肉的疾患。它们共同表现多为近端肌肉对称性的萎缩、无力、且逐渐加重。肌电图上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电压、位相、频率的改变。

(一)肌电图表现

l. 运动单位改变

(1)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缩短。多在5ms以下,病损严重时可缩短到3ms以下,似纤颤电位,系残留的少数肌纤维收缩时产生的电活动,与纤颤电位区别只是前者为自发电位。

(2)运动单位电压下降:运动单位电位的电压,是由单位面积内肌纤维的数量和密度决定的,肌原性疾病时,肌纤维数量减少,密度下降,电激动时电压总和也就降低。

2.多相电位增加

肌病时多相电位显著增加,可达正常的3倍以上,有时被检肌几乎全部出现多相电位。时限短、波幅低、波间连接疏松,有肌病的短棘波多相电位为特征。

3. 病理干扰相

肌原性疾病时,其波形为①频率高可达800Hz/s(正常肌肉在400Hz/s下);②电压低,常低于500μⅤ;③连续扫描记录时电位纤细,基线沉墨;④扬声器上出现琐碎爆裂声如炒豆声音。

4.自发电位

肌原性损害时,一般不出现自发电位。但部分患肌可出现肌强直电位和肌强直样电位、纤颤电位、正相电位、少数出现束颤电位。

5.运动单位范围缩小

肌原性疾患时,运动单位范围可减少至正常的40%,其原因是肌纤维数量减少丧失了大的运动单位的结果。如使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查时,在某一部位出现了密集的运动单位电位,针极稍移动时,则电位消失,由此可间接说明运动单位范围的减少。

6. 神经传导速度

肌原性疾病时,病变不波及到神经干,传导速度保持正常。但在肌纤维严重损害完全纤维化时,刺激神经不能引出肌肉的诱发电位,有些病例,可见远端潜伏期延长。

(二)常见肌病肌电图

1. 肌营养不良症系为肌肉慢性、原发性、进行性、具有家族和遗传倾向。临床特征为①假性肥大型:多在幼儿时发病,面肩肱型及肢带型则在青年期发病;②近躯干端肌有肌无力和肌萎缩,远端肌多正常;③假性肥大型的腓肠肌、臀肌、前臂肌或咀嚼肌常发生假性肥大;

①愚者可有翼状肩胛、鸭行步态(腹部向前突,下肢摇摆状);⑤若骨盆带肌受累则病人在蹲下起立时,需用双手扶膝,才能逐渐站立;⑥感觉正常;⑦血清各种肌酶增高,尿中肌酸增加肌酐减少。

肌电图表现

(1)肌松弛状态:偶可有自发纤颤电位,插人电位一般减弱。

(2)肌轻度收缩时:多相电位明显增多,主要是短棘波多相电位。常出现许多低振幅动作电位(肌病性电位)。平均时限缩短,振幅降低,声音杂碎。

(3)最大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振幅较低,假性肥大型,振幅或正常,甚或稍高。如果肌肉萎缩严重,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也会减少,呈单纯相。

(4)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2.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肌松弛时,多有纤颤电位和正锐波,电刺激时,可诱发出肌强直样电位.或诱发出高频、短时限、由多相电位组成的每秒10--150次的串脉冲,可突然停止。时限缩短(50—60%),多相电位增多达60~80%,用力收缩时为干扰型或混合型,低电压(500μV以下)。

3. 肌强直系指肌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的一种综合征。它包括先天性机强直,肌营养不良性肌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奇异性肌强直和后天性舰强直。

肌电图表现

(l)肌松弛状态:针电极插人、移动电极、叩击肌腹、机械刺激肌肉均可诱发高频、干扰型放电,可达150Hz/s,电压也随之增减而增减,扬声器并伴有飞机俯冲轰击音或哨音,有时也可出现自发性动作电位。

(2)肌轻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时限缩短平均振幅正常。最大收缩时呈干扰相,收缩停止后有后放电现象,常持续数秒钟才停止。

4. 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家族性疾病,与血浓度有密切关系。

肌电图表现

3.肌电图操作规范

生效日期:2012年05月25日版本号:1.1 修改日期:2012年05月20日页码:1/2 一、目的 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 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 (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 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 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 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 (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 1.检查部位 (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 (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肌电图的正常值

肌电图的正常值 严格地说,每个实验室应有自己的正常值。目前尚未建立有自己的正常值的单位,可参考表1—3中所列的正常值,但应力求检查方法一致。 B.3.1 肌电图正常值 B.3.1.1插入活动:针极插入后放电持续不超过2s。 B.3.1.2安静时一般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约4.3—10%的正常肌肉可于一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 B.3.1.3运动单位平均时限:20个运动单位的平均时限的正常值见表B1。 表B.1 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正常值ms 注:表中各栏正常值分别来自[1]Ludin HP(汤晓芙等译):实用肌电图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2]汤晓芙等:10名正常人的肌电图所见。中华医学杂志1984,64(2):91 B.3.1.4 多相电位百分数:运动单位的位相在5相或5相以上者为多相电位。一般肌肉的多相电位不超过20%,三角肌不超过25%,胫骨前肌不超过35%。 B.3.1.5 大力收缩时呈干扰相。 B.3.1.6 影响运动单位电压的因素较多,可根据各实验室的正常值进行判断。 B.3.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见表B2 B.3.3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见表B3 B.4 神经源性损害的判断标准 B.4.1 肌电图 B.4.1.1 在一块肌肉3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 B.4.1.2 小力收缩时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较相应年龄组正常值延长20%以上。 B.4.1.3 小力收缩时多相电位百分数增多,一般肌肉20个运动单位中超过20%,三角肌超过25%,胫骨前肌超过35%。 B.4.1.4 大力收缩时呈混合相或单纯相。 以上4项中必须具备头2项之一,参考其它两项,方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 神经传导速度 具备下列之一者,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1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或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3 感觉电位波幅下降(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3.肌电图操作规范

一、目的 规范肌电图操作。 二、范围 适用于肌电图检查。 三、规定 (一)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止和收缩时的电活动以诊断肌肉疾病的电生理学方法。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 (二)适应证 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2.神经源性疾病:运动元疾病、周围神经伤病等。 (三)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L者; 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四)准备 1.仪器设备准备:使用肌电图仪,肌肉的电活动常采用同轴单芯针电极作为电极,插入到骨骼肌,经对称分差放大器放大,在显示器上观察到肌电的图形;并有相应的扬声器、录音、打印设备;刺激器多采用输出恒压或恒流;机器还具备延迟线、平均器(均加器)、贮存、锁定装置。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可自动记录和分析肌电情况,进行平均电压计算与显示、频谱分析、神经传导速度计算,以及存储、打印,使之更为精确、方便。 2.检查前准备 (1)了解患者的病史及明确检查肌电的目的,以便确定需检查的肌肉以及检查的步骤和目的。 (2)向患者解释检查及正常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完成针电极及检查部位的选择和消毒。 (五)方法 1.检查部位 (1)肌源性病变,出现肌肉萎缩,选择病变的肌肉进行检查。必要时行双侧同名肌对比检查。 (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 2.步骤 (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2)将消毒的针电极插入肌肉,观察插针时、肌肉松弛时和肌肉作随意运动时的肌肉生物电活动。 (3)插针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阵电位波动。

肌电图操作常规

肌电图操作常规 目录 第一章一般常规 (2) 第二章肌电图 (2) 第一节针极肌电图 (2) 第二节单纤维肌电图 (5) 第三节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6) 第三章神经传导检查 (6) 第一节运动神经传导检查 (7)

第三节 H反射测定 (9) 第四节 F反射测定 (9) 第五节瞬目反射 (10) 第六节神经重复刺激 (10) 第四章诱发电位 (11) 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11) 第二节磁刺激皮层诱发电位 (16) 第三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17) 第四节视觉诱发电位 (17) 第五节事件相关电位 (18) 第六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19) 第五章报告的书写 (22) 第六章检查室规则 (22) 第一章一般常规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18h后进行检查。 2.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 3.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针极肌电图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检查应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充分放松。 4.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部位、结果、拟诊根据、诊断意见。肌电图诊断意见可分为正常肌电图、神经原性损害(尚可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肌原性损害、神经-肌原性损害、神经肌肉接头损害。注明损害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情况。 第二章肌电图 肌电图(EMG)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狭义EMG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广义EMG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神经传导速度(NCV),重复神经电刺激(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 第一节针极肌电图 【适应症】 1.脊髓前角细胞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炎及脱髓鞘病等。 2.周围神经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颈椎病,前斜角肌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腓骨肌萎缩,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 3.肌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强直综合征,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 4.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 5.肌内注射肉毒毒素的有效部位选择。 6.肌肉活检合适部位的选择。 【禁忌症】

肌电图

肌电图(EMG)基础 附属医院神经科电生理 第一部分概况 一、概述 (一)EMG的概念 EMG是研究肌肉静息电位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狭义EMG: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既常规肌电图。 广义EMG: 1、神经传导速(NCV: MNCV、SNCV) 2、重频电刺激(RNA) 3、反射(瞬目反射\皮肤交感反SSR) 4、单纤维肌电图(FEMG) 5、巨肌电图、 6、运动单位计数。 7、扫描肌电图 (二)国外动态 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 优点:无创无痛没有感染的危险。 缺点:是不能记录单个MUAP 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研究(2)人体工程(3)康复研究(4)运动医学 2、多导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为活检提供依据。 3、疲劳研究 (三)EMG在临床上的应用 EMG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技术等检测不能取代的临床手段。(四)EMG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病变 二、EMG的检测的临床意义 1、常规EMG:反映部分运动单位的大小形态等变化。鉴别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排除神经肌肉接头病 运动单位的概念:指由一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纤维,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MU的大小:N和M的比例是不同的Eg : 眼肌1:3 腓肠肌1:1934 它与肌肉的活动精细程度有关 2、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的测定 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功能诊断和鉴别髓鞘或轴索的损害F波反映近端运动神经功能 与EMG结合具有定位诊断价值 3、RNS 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鉴别诊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 是诊断肌无力(MG)、副肿瘤综合征(LES)的特异性手段 4、FEMG 主要了解神经肌肉接头(NMJ)的传导功能 可鉴别神经源或肌源性损害 了解运动单位(MUAP)内纤维的分布。记录范围的直径为此300微米。 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5、各种反射 瞬目反射:三叉神经——面神经通道 皮肤交感反射(SSR) 第二部分常规EMG EMG检查原则、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1、熟悉解剖知识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2、掌握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病变 3、了解禁忌症: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3000 、乙肝,HIV阳性用一次性针电极。

肌电图解读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 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 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 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3. 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即使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时也是如此。

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学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电活动的科学。其价值在于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神经病变的定位、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等方面。 一、哪些情况需要做肌电图检查 当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疼痛、肌萎缩、肌痉挛、抽搐等症状,怀疑患有运动神经元病、颈椎病或腰椎病、神经损伤或局部神经受压、重症肌无力、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时,需要进行该项检查。 二、肌电图主要适应症:主要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前角细胞及以下损害,也就是确定运动或感觉神经元、神经、肌肉以及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正常与否,并对异常功能区域进行定位。 主要包括: 1、运动神经元病:前角细胞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就是其中最常见一种,俗称”渐冻人”) 2、周围神经病变(①神经根病变②神经丛病变③单神经病④多数性单神经病⑤多发性神经病) 3、神经肌肉接头病变(重症肌无力等) 4、肌肉病变(皮肌炎等) 三、我院可行肌电图检查的科室 1、神经内科:应用肌电图检查最广泛的科室,包括运动神经元病, 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2、内分泌科:主要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人 3、骨科:骨科颈腰椎手术前排除四肢周围神经病变,以确保手术疗效。 4、肾病科:主要为肾病周围神经病病人。 5、各中医类科室:颈腰椎病、腕管综合症、面瘫及所有有麻木、无力、萎缩症状的病人都可行肌电图检查。 6、皮肤科:主要为皮肌炎的病人。 四、肌电图检查过程 肌电图检测一般包括神经传导检测和针极肌电图检查两部分。前者指对神经予以刺激,从而记录神经或肌肉的电活动;后者指将针插入肌肉中记录其电活动,以了解疾病累及的是神经还是肌肉,及其病变之性质。 五、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1、检测前一般无需做特殊准备,但最好穿宽松的衣服;检测完后 可进行正常日常活动,但最好24小时内暂不洗澡。检测完后一般当天可取报告。 2、有以下情况应提前告知医生: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安装了起 搏器、电复律-除颤器心脏装置;严重的心脑血管病;传染病患者。 3、神经外伤的患者在受伤2周以后检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应停 药18—24小时后检测;肌酶检测要在肌电图测定前进行。 4、整个过程可能会有麻木酸胀或些许疼痛的感觉,但一般都可以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脑电图检查前清洗头发,前一天停用镇静定眠药。检查前向病人解释:脑电图检查无痛苦;检查时应保持心情平静;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静止不动;如何作好“睁闭眼“试验,过度换气及闪光刺激。 2、电极:头皮电极以盘状电极效果最好。针电极因其在头皮下的部位不准确,阻抗高,引起病人痛苦,国际上已不再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应用针电极时必须用一次性针电极以避免感染。柱状电极因其不易固定已很少使用。 3、电极位置: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图1、10-20系统示意图 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联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联线。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见图2。如图2,从鼻额缝向后10%为Fpz(额极中线)电极,从Fpz 向后20%为Fz(额中线),以后依次每20%为一个电极位置,从Fz向后依次为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间的距离应为10%。

肌电图学习1

临床肌电图与神经 传导检查

临床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查 一、概述 肌电图是研究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运动和感觉神经的电活动变化或用针电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用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检查。狭义的肌电图是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needle electromyography),广义的肌电图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F波、重复频率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H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肌电图是骨关节疾病康复中一项重要的评定内容。不仅能协助临床疾病的诊断,还能对神经损伤程度、范围进行判断,从而为临床及康复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诊断及鉴别诊断:肌电图能够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害及损害范围,并能早期发现无症状的失神经支配。众多骨关节疾病会累及到神经损伤,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损害相应神经根,表现出肢体相应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而神经系统内科疾病也可出现类似表现,如运动神经元病早期也可表现为单一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其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仅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资料难以做出诊断。临床上可能会将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误诊为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进行手术治疗。通过肌电图检查,可协助鉴别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表现不仅局限于萎缩肌肉的异常,无症状的肌肉也可表现为失神经支配,即表现为多神经节段的神经源性损害特点;而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的神经根损害仅局限于相应节段,所以肌电图异常仅局限于相应脊髓节段支配的肌肉。 (2)神经损害程度评定:骨折、软组织损害、卡压均可损伤周围神经。肌电图可明确判断神经损害程度是完全性损伤还是部分性损伤、损伤类型是运动纤维受累还是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均受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方案的制定。如腕管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正中神经嵌压性损害。神经传导可确定正中神经损害程度以及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受累情况。 (3)神经损害的定位判断:通过节段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查还能确定神经损害的部位和范围。如临床表现为足下垂者,临床上往往习惯上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但腰5神经根损伤也可以表现为足下垂,如果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缺乏典型

表面肌电图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4 表面肌电图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图在电生理概念上虽然与针电极肌电图相同,但表面肌电图的研究目的,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数据分析技术与针电极肌电图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与针电极肌电图而言,其捡拾电极为表面电极。它将电极置于皮肤表面,使用方便,可用于测试较大范围内的EMG信号。并很好地反映运动过程中肌肉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同时,它提供了安全、简便、无创的客观量化方法,不须刺入皮肤就可获得肌肉活动有意义的信息,在测试时也无疼痛产生。另外,它不仅可在静止状态测定肌肉活动,而且也可在运动过程中持续观察肌肉活动的变化;不仅是一种对运动功能有意义的诊断方法,而且也是一种较好的生物反馈治疗技术[50]。 4.1 肌电(electromyography, EMG)信号的产生原理及模式 4.1.1肌电信号的产生原理 肌肉收缩的原始冲动首先来自脊髓,然后通过轴突传导神经纤维,再由神经纤维通过运动终板发放冲动形成肌肉收缩,但每根肌纤维仅受一个运动终板支配,该运动终板一般位于肌纤维的中点。当神经冲动使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肌蛋白发生一系列变化,使细胞丝向暗带中央移动,与此相伴的是A TP的分解消耗和化学能向机械功的转换,肌肉完成收缩。在肌肉纤维收缩的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微弱的电位差,这就是肌电信号的由来。 人体骨骼肌纤维根据功能分为Ⅰ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亦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Ⅱa型和Ⅱ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红肌”力量产生较慢,其特点是ATP产生是氧化代谢产生的(即其含有较高的氧化能力),可以维持较长的工作时间,作用主要为保持耐力。快肌纤维则主要是无氧酵解(糖原代谢)途径,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易产生疲劳和乳酸堆积[46]。所以,不同纤维类型因其收缩类型不同,能量代谢改变不同,生理作用不同,故其收缩时的肌电信号也有不同特征,故而肌电信号反过来也可相应反映耐力、生化改变,也就是疲劳度、代谢等方面的情况。 4.1.2表面肌电信号产生的模式 肌肉内组成单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都被包围在兴奋和未兴奋的众多肌纤维及其它导电性良好的体液和组织中,各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都会在其外部介质中形成“容积导体导电”现象。产生动作电位的各肌纤维形成一个共同的

脑电图操作规程

脑电图操作规程 一、脑电图室 (一)脑电图室环境 脑电图室应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避免使患者过热出汗或过冷寒战影响记录效果; 脑电图室周围应避免存在功率较强的电源或电器设备,若无法避免,应安装金属网屏蔽室,且屏蔽室应良好接地。 (二)脑电图仪 1.电源: 我国使用的50Hz交流电可能干扰脑电图记录,电源系统应尽量远离脑电图前置放大器和患者,以避免干扰,必要时应使用电源隔离器; 脑电图仪的电源应尽量不是用电源延长线,因为电缆虽绝缘,但可能仍有小的电容作用,可能干扰脑电图记录; 在供电不稳定的环境中,应配置不间断电源,以保证意外断电时仪器和数据安全; 2.电极: 脑电图电极用于采集脑电信号,通常为银-氯化银电极,也有不锈钢、金、铂职称的无极性电极,颅内电极常用不锈钢或铂铱合金制成,需要在安放电极的情况下行MRI检查的情况下一般使用铂铱合金电极; 电极种类分为: ①柱状电极,安装方便快捷,用于短程普通脑电图记录,但容易脱落; ②盘状电极,可用火棉胶固定在头皮,不易脱落,适用于睡眠记录、长程记录及不合作者的记录,但安装及拆除较费力; ③针电极:多用于特殊部位如蝶骨电极记录,偶用于昏迷患者头皮记录,使用时应严格消毒头皮,并使用一次性针电极,使用时需注意前后方向平行排列针电极,否则可造成波幅不对称和波形畸变; ④耳电极:用弹簧夹或胶布固定于耳垂的盘状电极或螺旋式电极。 3.电极盒: 电极盒位于患者和脑电图仪之间,表面有插孔,数目因放大器通道数目而异。

电极盒有如下功能: ①连接作用:将头皮上任何一个电极连接至任何一个放大器的输入1或输入2端口可形成不同导联方式; ②放大功能:前置放大器位于电极盒内,放大后再进入脑电图仪,可保证不因患者与脑电图仪距离过远而造成信号衰减; 带前置放大器的电极盒应尽可能靠近患者头部,电极线不宜过长,以减少干扰; 国际脑电图协会技术用于委员会协议规定,脑电图仪放大器的输入端1相对输入端2为负相,使波形向上偏转,向下偏转的波形为正相; 前置放大器的性能用共模抑制比表示:共模抑制比=异相信号放大倍数:同相信号放大倍数。共模抑制比越大越好,一般应在5000:1以上; 放大器的带通范围一般在0.1~100Hz,但颅内皮质或深部记录时,需要宽带滤波放大器。 ③测试功能:测试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 4.后置放大器: 将从前置放大器输出的信号功率放大,从而带动记录笔的运动,数字化脑电图仪无后置放大部分。 (三)闪光刺激器: 刺激器以圆形最好,也可以是矩形,直径13cm可产生大范围白色弥散光圆形照射区,散射灯罩的中心标出一个注视点,灯罩表面应无条纹图案,以免产生图形刺激效果; 光照度不小于10万烛光(>100Nit); 刺激脉宽在0.1~10ms,刺激频率在1~60Hz之间可调; 刺激器放在患者旁边,刺激脉冲通过连接线疏松值脑电图记录仪的主机与脑电图信号同步记录和显示。 (四)安全措施 脑电图仪器电源应连接医院专用的安全供电系统,安全供电系统的线路及插座质量及安全标准均高于普通市电电路,应使用三相插头和插座,并保证其中地线连接正常;

肌电图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 一、数量:1套 二、技术参数及要求 (一)硬件技术参数 1、电压灵敏度:div到10mV/div分档控制; 2、主机要求:工控主机; 3、系统噪音电压≤ RMS,(非单独部件); ★4、系统共模抑制比:≥117dB(非单独部件)(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5、分辨率:24比特; 6、采样率:≥200千赫/每通道; ★7、频率范围:~10KHz,电压测量误差+5%-- -15%(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8、刺激强度≤125dB刺激耳给予Click声,刺激极性:密波,交替波; 9、最大Click声强:125-135dB; 10、恒流源:最大电流脉冲输出强度:100mA(安全上限),有自动复零功能。 (二)软件功能和要求 1、肌电图软件包:干扰相、运动单位电位、静息电位、单纤维、同步电位; 2、神经传导速度软件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重复电刺激、运动单位数目估计、瞬目反射、交感皮肤反应; 3、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软件包:听觉脑干诱发、多道听觉诱发;

4、体感诱发电位软件包:上肢诱发电位、下肢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 5、视觉诱发电位软件包:常规棋盘格视觉诱发、LED闪光诱发。 (三)配置要求 ★1、仪器符合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实验标准要求(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2、系统工作站:具有处理软件功能;中央处理器:工控主机,主频≥处理器内存:≥2G、硬盘:≥320G、标准接口、显示器:≥19”液晶,打印机:黑白激光; 3、配稳压隔离电源。 三、售后服务 1、免费质保期:≥1年,终身维修; 2、保修期外收取零配件费,不收维修费; 3、接到用户维修通知后, 2小时内作出响应,并在24小时内派员到达用户现场实施维修; 4、免费提供操作和维修培训。 注明:招标文件中标注“★”号的为关键技术参数,对这些关键技术参数的任何偏离将导至废标。

肌电图考试题教学教材

肌电图考试题

2015年11月肌电图考试试卷考试题 科室: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 下面对肌电图的适应症叙述错误的是() A 脑出血 B 臂丛神经损伤 C 重症肌无力 D 面神经炎 2 下面对肌电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记录的电活动 B 记录肌肉安静状态下的电活动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C 记录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生理活动 D 检查无痛苦,易于接受 3 关于H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反射是脊髓单突触反射 B 相当于膝腱反射的电生理反射 C 用电生理方法刺激胫神经,引起脊髓单突触反射,从而导致它所支配的腓肠 肌收缩 D 由Hoffmann而得名 4 骶神经根病变H反射的变化() A H波幅度下降、消失,潜伏期延长 B H波幅度增加、消失,潜伏期延长 C H波幅度下降、消失,潜伏期缩短 D H波幅度增加、消失,潜伏期缩短 5 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时,H波的变化() A H波与M波波幅比增加,H波阈值降低 B H波与M波波幅比降低,H波阈值降低 C H波与M波波幅比降低,H波阈值变长 D H波与M波波幅比增加,H波阈值变长 6 肌电图检查不正确的描述() A 检查肌肉静息电位 B 检测插入点位和自发电位

C 检查时必须使用三相电源插座和插头供电 D 地线是否完整并不重要 7 神经传导速度公式正确的是() A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两点间潜伏期差(ms) B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0/两点间潜伏期差(ms)C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D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0/两点间潜伏期差(ms) 8 广义的肌电图不包括() A EEG B NCV C RNS D EMG 9 狭义的肌电图指() A EEG B TCD C ECG D EMG 10 关于神经-肌肉接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运动神经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部位 B 轴突末梢含有许多囊泡 C Ach为主要的递质 D 终极点位有“全或无”的特征 11 下列不属于肌肉疾病的是( ) A 重症肌无力 B 多发性肌炎 C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 线粒体肌病 12 下列属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是() A 重症肌无力 B 周期性瘫痪 C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 线粒体肌病 13 多发性肌炎的肌电图表现不正确的是() A 自发性纤颤 B 正锐波 C 多相波增多 D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14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肌电图有典型的肌源性受损表现 B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C 神经传导速度增快 D 神经传导速度时快时慢 15关于强制性肌营养不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典型的肌强制放电有诊断意义

肌电图操作常规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肌电图操作常规

目录第一章一般常规··(2) 第二章肌电图··(2) 第一节针极肌电图··(2) 第二节单纤维肌电图·(5) 第三节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6)第三章神经传导检查··(6) 第一节运动神经传导检查·(7) 第二节感觉神经传导检查·(8) 第三节 H反射测定·(9) 第四节 F反射测定·(9) 第五节瞬目反射·(10) 第六节神经重复刺激·(10) 第四章诱发电位·(11) 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11) 第二节磁刺激皮层诱发电位·(16)第三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17) 第四节视觉诱发电位·(17) 第五节事件相关电位·(18)

第六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9) 第五章报告的书写··(22) 第六章检查室规则··(22) 第一章一般常规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18h后进行检查。 2.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 3.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针极肌电图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检查应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充分放松。 4.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部位、结果、拟诊根据、诊断意见。肌电图诊断意见可分为正常肌电图、神经原性损害(尚可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肌原性损害、神经-肌原性损害、神经肌肉接头损害。注明损害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情况。 第二章肌电图 肌电图(EMG)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狭义EMG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广义EMG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神经传导速度(NCV),重复神经电刺激(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运动单位计数,

肌电图操作规范

肌电图/诱发电位操作规程 1、开机前,应检查电源线有无破损及老化。 2、开启稳压器电源开关,确认稳压器输出电源为220伏后,再开启仪器主机开关。 3、肌电图检查前,肌电图操作医师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临床检查,明确肌电图测定目的,选择恰当方法。 4、肌电图检查操作细致、费时并有一定不适和疼痛,应事先耐心向受检者解释检查意义和要求,取得受检者充分合作,以利检查。 5、严格掌握肌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了解受检者既往病史,是否有出血倾向,是否有一过性菌血症,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杜绝医源性传染。装有起搏器患者、血小板低于50,不宜进行肌电图检查。 6、检查时,室温尽量保持在20℃以上,受检者皮肤温度在30℃以上,室温过低时可采取电热器或热水袋提高温度。应根据不同受检者的诊断要求暴露检查部位,进行严密消毒。 7、制定检查方案时,应根据临床诊断鉴别需要制定检查项目,检查程序和被测肌肉范围,在进行肌电图检查的过程中,检查者应对每一项检查结果加以思索,综合分析,作为下一步检查的依据,从而找到最有助于诊断,针对病人具体情况的完整程序。 8、认真分析各项指标,准确报告检查结果,做到实事求是,检查报告单书写规范,内容完整,字迹清楚,签字盖章正规。疑难病例由上

级医师会诊审核并签字,必要时与体检科主检医师联系,共同研究。 9、建立各种检查记录档案及复查登记制度,做好统计工作。 10、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医疗安全,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差错、事故隐患。 11、关机顺序:先关闭仪器电源开关,再关闭稳压器电源开关并拔下电源插头,将防尘布盖于仪器上面,以防灰尘。 12、关掉电源至少一分钟之后才能再次打开设备电源,仪器设备一经发现故障,应及时关闭仪器电源,拔下电源插头,及时汇报并登记,做到定期检查、检修。 13、见习生、实习生和进修医生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仪器和设备。

肌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综合整理,总结并辑录为四部分:概论、检测和意义、常见疾病检测方法和报告书写。 第一部概论 电生理诊断目的 一.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当根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存在困难是更具有价值。 (1)辅助临床明确病变的部位 (2)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发现临床下病变 (3)辅助发现临床不易识别的病变 (4)鉴别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判断病变累及的范围 二.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线索 (1)NCV的测定提示病变部位是轴索损害为主,还是脱髓鞘为主,或二者并重。 (2)某些电生理的特异性所见有助于缩小疾病诊断的范围,甚至是唯一确诊的方法。 (3)有助于判断病变处于急性期、恢复期或稳定期。 三.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 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技术。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 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例如在髓鞘病变可见潜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变慢,而轴突病变或有肌纤维丧失则可导致振幅或表面积减小。 F反应及H反射:F反应是利用超大电量刺激神经,使去极波沿运动神经轴突逆向传到脊髓,再经同一运动神经元或数个中间神经元后传回下运动神经元,引发其支配的肌肉收缩所产生之反应波,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经由一定次数之刺激(20-100次)可计算其出现频率及传导潜期,当出现频率变少或传导潜期延长则表该运动神经至脊髓的近端传导径路有问题。

肌电图的有关知识

肌电图的有关知识 一、什么是肌电图? 肌电图学(electromyography),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细胞电活动的科学,简称EMG,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肌肉处于静息状态或肌肉作不同程度随意收缩时的电活动。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诱发电位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二、肌电图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众所周知,神经系统是通过动作电位传递信息,而动作电位起源于细胞体或轴突终末,并沿神经纤维传播。肌电图学就是记录神经和肌肉生物电活动,以判断其功能的一种电诊断方法。检查时将针电极插入肌肉或电流刺激神经,通过放大系统将肌肉在静息或收缩状态的生物电流放大,再由阴极射线示波器显示出来。动作电位的变化以静息电位为基础,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呈正电位,细胞膜内呈负电位,膜内外有90mv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叫静息电位,也叫极化状态。当给予神经足量的刺激或肌肉收缩时就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上升支也就是去极化状态,是由于Na+离子通道开放,而使细胞外的Na+离子扩散进入细胞内而形成,下降支即复极化状态,是由于K+离子通道开放而使细胞内K+离子扩散进入细胞外而形成。

三、肌电图检查的范围和目的是什么? 肌电图检查的范围主要是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即原发性运动神经元如脊髓前角细胞,原发性感觉神经源如后根神经节,脊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肌电图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神经和肌肉损害的部位,性质和范围,为神经和肌肉病变提供更多的有关损害的电生理损害类型,损害程度,病程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临床医生对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有目的性。 四、肌电图检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肌电图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神经传导检查:神经传导检查是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记录在神经干受到刺激时,神经或肌肉产生的电活动。神经传导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和感觉神经传导。运动神经传导研究的是运动单位的功能和整合性,其原理是通过对神经干上远近两点超强刺激后,在该神经所支配的远端肌肉上可以记录到诱发出的混合肌肉动作电位(简称CMAP),通过对此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时,时程及速度来判断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的传导功能。 2、针电极肌电图检查:通过针电极记录肌肉在放松时产生的自发电位以及肌肉在主动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变化。对每一块需要检查的肌肉通常分四个步骤来观察:①插入电位:将记录针插入肌肉时所引起的电位变化。②自发电位:观察肌肉在完全放松时是否有异常自

肌电图[医学参照]

肌电图操作规范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狭义EMG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广义EMG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神经传导速度(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 NCV)、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 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 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以下主要介绍比较常用的EMG操作规范。 【适应证】 1.前角细胞及其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肌肉内注射肉毒毒素的有效部位选择(部分病人)。 3.肌肉活检合适部位的选择。 【禁忌证】 1.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3万/mm3者; 2.乙型肝炎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3.爱滋病患者或HIV(+)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4.CJD患者,或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EMG检查的临床意义】 1.可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肥胖儿童深部肌肉萎缩的检测等。 2.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神经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如H-反射异常提示S1神经根病变;肱二头和三角肌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神经根受累。 4.了解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 【EMG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者应熟悉神经解剖知识; 2.检测前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一、肌电图: 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其静息状态、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时募集状态。 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1、正常肌电图 (1)插入电活动:针电极在插入肌肉时,可机械地刺激或损伤肌纤维,而产生各种大 小不同形态不同的短暂的电位,这就是插入电活动。持续时间是几百毫秒,(如果针电极不 活动,静息状态下,正常肌肉不会有活动表现为一条直线,称为电静息。) (2)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肌肉轻度收缩状态下记录的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 一群肌纤维所兴奋的电位称运动单位电位(M UP) 。 (3)波形多为2 — 3相,5相以上为多相。多相波一般不超过15%,时限常在5 — 15ms之间;波幅多在100至数千微伏之间。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正常值(波幅、时 限、位相) (4)大力时募集状态:当肌肉大力量收缩时,许多运动单位很快的发放冲动,由于许多不同的运动单位同时兴奋,因此不能辨认各个单独的MUP。 2、异常肌电图 (1)插入活动的异常: ①插入活动的减少和延长。 ②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正锐波、束颤电位、肌强直样放电(复合性重复放电) 、肌纤维颤搐 ③肌强直放电。

(2)异常MUP ①短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小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常见于肌肉疾 病和神经肌肉传递性疾病。 ②长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大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这些ML P的波幅增高,时限的增宽,并伴有募集不良,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病变,或神经损伤后的再支配等。 ③多相电位其数目增多,可见于肌病,也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变。 (3)异常募集形式 募集形式决定于用力时发放的MU数量以及MU发放的频率,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时MU 减少,病人客观上很用力,但MU也是减少型。表现为单纯相、混合相。 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1、神经传导检查是测定神经传导功能的一种方法。主要研究周围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兴 奋传导功能。 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刺激周围神经的某个刺激点,在该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产生 一个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 即M波。在一个神经干两个不同部位进行刺激,测定两 个刺激点之间的距离,然后以两个潜伏期的差除该段距离,得出这一段运动传导速度。 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用环状电极刺激手指或足趾,在相应的神经近端记录动作电位(SNP),为顺向法;相反,在神经的近端刺激,手指或足趾记录为逆向法,用传导时间除相应的距离,就得出该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 2、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 动作电位的波幅降低提示是轴索的损 害。但要注意综合分析,严重的轴索的损害运动传导速度可以轻度减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