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

基本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浅析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蚁群算法,蚁群算法的种类,对四种不同的蚁群算法进行了分析对比。详细阐述了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将其应用于旅行商问题,有效地解决了问题。通过对旅行商问题C++模拟仿真程序的详细分析,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了蚁群算法。 关键词:蚁群算法;旅行商问题;信息素;轮盘选择 一、引言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算法。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进化算法,初步的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 蚁群算法成功解决了旅行商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TSP):一个商人要到若干城市推销物品,从一个城市出发要到达其他各城市一次而且最多一次最后又回到第一个城市。寻找一条最短路径,使他从起点的城市到达所有城市一遍,最后回到起点的总路程最短。若把每个城市看成是图上的节点,那么旅行商问题就是在N个节点的完全图上寻找一条花费最少的回路。 最基本的蚁群算法见第二节。目前典型的蚁群算法有随机蚁群算法、排序蚁群算法和最大最小蚁群算法,其中后两种蚁群算法是对前一种的优化。本文将终点介绍随机蚁群算法。 二、基本蚁群算法 (一)算法思想 各个蚂蚁在没有事先告诉他们食物在什么地方的前提下开始寻找食物。当一只找到食物以后,它会向环境释放一种信息素,信息素多的地方显然经过这里的蚂蚁会多,因而会有更多的蚂蚁聚集过来。假设有两条路从窝通向食物,开始的时候,走这两条路的蚂蚁数量同样多(或者较长的路上蚂蚁多,这也无关紧要)。当蚂蚁沿着一条路到达终点以后会马上返回来,这样,短的路蚂蚁来回一次的时间就短,这也意味着重复的频率就快,因而在单位时间里走过的蚂蚁数目就多,洒下的信息素自然也会多,自然会有更多的蚂蚁被吸引过来,从而洒下更多的信息素。因此,越来越多地蚂蚁聚集到较短的路径上来,最短的路径就找到了。 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图表示:

蚁群算法相关概念

蚁群算法,PSO算法以及两种算法可以融合的几种方法 蚁群算法(ACO)是受自然界中蚂蚁搜索食物行为的启发,是一种群智能优化算法。它基于对自然界真实蚁群的集体觅食行为的研究,模拟真实的蚁群协作过程。算法由若干个蚂蚁共同构造解路径,通过在解路径上遗留并交换信息素提高解的质量,进而达到优化的目的。蚁群算法作为通用随机优化方法,已经成功的应用于TSP等一系列组合优化问题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由于该算法是典型的概率算法,算法中的参数设定通常由实验方法确定,导致方法的优化性能与人的经验密切相关,很难使算法性能最优化。 蚁群算法中每只蚂蚁要选择下一步所要走的地方,在选路过程中,蚂蚁依据概率函数 选择将要去的地方,这个概率取决于地点间距离和信息素的强度。(t+n) = (t)+ Δ (t+n) 上述方程表示信息素的保留率,1-表示信息素的挥发率,为了防止信息的无限积累,取值范围限定在0~1。Δ ij 表示蚂蚁k在时间段t到(t +n)的过程中,在i到j的路径上留下的残留信息浓度。

在上述概率方程中,参数α和β:是通过实验确定的。它们对算法性能同样有很大的影响。α值的大小表明留在每个节点上信息量受重视的程度,其值越大,蚂蚁选择被选过的地点的可能性越大。β值的大小表明启发式信息受重视的程度。 这两个参数对蚁群算法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是相互配合,密切相关的。但是这两个参数只能依靠经验或重复调试来选择。 在采用蚁群-粒子群混合算法时,我们可以利用PSO对蚁群系统参数α和β的进行训练。 具体训练过程:假设有n个粒子组成一个群落,其中第i个粒子表示为一个二维的向量xi = ( xi1 , xi2 ) , i = 1, 2, ?,n,即第i个粒子在搜索空间的中的位置是xi。换言之,每个粒子的位置就是一个潜在的解。将xi带入反馈到蚁群系统并按目标函数就可以计算出其适应值,根据适应值的大小衡量解的优劣。 蚁群算法的优点: 蚁群算法与其他启发式算法相比,在求解性能上,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对基本蚁群算法模型稍加修改,便可以应用于其他问题)和搜索较好解的能力。 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种群的进化算法,具有本质并行性,易于并行实现。 蚁群算法很容易与多种启发式算法结合,以改善算法性能。

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报告及代码 一、狼群算法 狼群算法是基于狼群群体智能,模拟狼群捕食行为及其猎物分配方式,抽象出游走、召唤、围攻3种智能行为以及“胜者为王”的头狼产生规则和“强者生存”的狼群更新机制,提出一种新的群体智能算法。 算法采用基于人工狼主体的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和基 于职责分工的协作式搜索路径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狼群个体对猎物气味、环境信息的探知、人工狼相互间信息的共享和交互以及人工狼基于自身职责的个体行为决策最终实现了狼群捕猎的全过程。 二、布谷鸟算法 布谷鸟算法 布谷鸟搜索算法,也叫杜鹃搜索,是一种新兴启发算法CS 算法,通过模拟某些种属布谷鸟的寄生育雏来有效地求解最优化问题的算法.同时,CS 也采用相关的Levy 飞行搜索机制 蚁群算法介绍及其源代码。 具有的优点:全局搜索能力强、选用参数少、搜索路径优、多目标问题求解能力强,以及很好的通用性、鲁棒性。 应用领域:项目调度、工程优化问题、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和计算智能 三、差分算法 差分算法主要用于求解连续变量的全局优化问题,其主要工作步骤与其他进化算法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变异、交叉、选择三种操作。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某一随机产生的初始群体开始,利用从种群中随机选取的两个个体

的差向量作为第三个个体的随机变化源,将差向量加权后按照一定的规则与第三个个体求和而产生变异个体,该操作称为变异。然后,变异个体与某个预先决定的目标个体进行参数混合,生成试验个体,这一过程称之为交叉。如果试验个体的适应度值优于目标个体的适应度值,则在下一代中试验个体取代目标个体,否则目标个体仍保存下来,该操作称为选择。在每一代的进化过程中,每一个体矢量作为目标个体一次,算法通过不断地迭代计算,保留优良个体,淘汰劣质个体,引导搜索过程向全局最优解逼近。 四、免疫算法 免疫算法是一种具有生成+检测的迭代过程的搜索算法。从理论上分析,迭代过程中,在保留上一代最佳个体的前提下,遗传算法是全局收敛的。 五、人工蜂群算法 人工蜂群算法是模仿蜜蜂行为提出的一种优化方法,是集群智能思想的一个具体应用,它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了解问题的特殊信息,只需要对问题进行优劣的比较,通过各人工蜂个体的局部寻优行为,最终在群体中使全局最优值突现出来,有着较快的收敛速度。为了解决多变量函数优化问题,科学家提出了人工蜂群算法ABC模型。 六、万有引力算法 万有引力算法是一种基于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种群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种群的粒子位置移动来寻找最优解,即随着算法的循环,粒子靠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在搜索空间内不断运动,当粒子移动到最优位置时,最优解便找到了。 GSA即引力搜索算法,是一种优化算法的基础上的重力和质量相互作用的算法。GSA 的机制是基于宇宙万有引力定律中两个质量的相互作用。 七、萤火虫算法 萤火虫算法源于模拟自然界萤火虫在晚上的群聚活动的自然现象而提出的,在萤火虫的群聚活动中,每只萤火虫通过散发荧光素与同伴进行寻觅食物以及求偶等信息交流。一般来说,荧光素越亮的萤火虫其号召力也就越强,最终会出现很多萤火虫聚集在一些荧光素较亮的萤火虫周围。人工萤火虫算法就是根据这种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仿生群智能优化算法。在人工萤火虫群优化算法中,每只萤火虫被视为解空间的一个解,萤火虫种群作为初始解随机的分布在搜索空间中,然后根据自然界萤火虫的移动方式进行解空间中每只萤火虫的移动。通过每一代的移动,最终使的萤火虫聚集到较好的萤火虫周围,也即是找到多个极值

计算智能大作业--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

(计算智能大作业) 应用蚁群算法求解TSP问题

目录 蚁群算法求解TSP问题 (3)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引言 (3) 二、蚁群算法原理 (4) 三、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 (7) 四、解决n个城市的TSP问题的算法步骤 (9) 五、程序实现 (11) 六、蚁群算法优缺点分析及展望 (18) 七、总结 (18)

采用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 摘要:蚁群算法是通过蚂蚁觅食而发展出的一种新的启发算法,该算法已经成功的解决了诸如TSP问题。本文简要学习探讨了蚂蚁算法和TSP问题的基本内容,尝试通过matlab 仿真解决一个实例问题。 关键词:蚁群算法;TSP问题;matlab。 一、引言 TSP(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又称货郎担或巡回售货员问题。TSP问题可以描述为:有N个城市,一售货员从起始城市出发,访问所有的城市一次,最后回到起始城市,求最短路径。TSP问题除了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外,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TSP问题。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已有许多解法,如穷举搜索法(Exhaustive Search Method), 贪心法(Greedy Method), 动态规划法(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分支界定法(Branch-And-Bound),遗传算法(Genetic Agorithm)模拟退火法(simulated annealing),禁忌搜索。本文介绍了一种求解TSP问题的算法—蚁群算法,并通过matlab仿真求解50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仿真试验,证明是一种解决TSP问题有效的方法。

人工蚁群算法的实现与性能分析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引言 (1) 1.1 非对称TSP问题(ATSP)及其求解方法概述 (1) 1.2 人工蚁群算法的主要思想和特点 (1) 1.3 主要工作 (2) 第二章 ATSP问题分析 (3) 2.1 ATSP问题的数学模型 (3) 2.2 ATSP问题与TSP问题的比较 (3) 第三章求解ATSP问题的人工蚁群算法 (4) 3.1 ATSP问题的蚁群算法表示 (4) 3.2 人工蚁群算法的实现 (4) 3.2.1 人工蚁群算法的流程图 (5) 3.2.2 蚁群的规模、算法终止条件 (6) 3.2.3 路径选择方法和信息素的更新方法 (7) 第四章实验和分析 (10) 4.1 测试环境 (10) 4.2 测试用例 (10) 4.3 实验结果及参数分析 (10) 4.3.1 br17.atsp的测试结果 (10) 4.3.2 ft53.atsp的测试结果 (12) 4.3.3 ftv33.atsp的测试结果 (13) 4.3.4 ftv35.atsp的测试结果 (15) 4.3.5 br17.atsp相关参数修改后的测试结果 (16) 第五章总结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摘要 旅行商问题(TSP问题)是组合优化的著名难题。它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如计算机、网络、电气布线、加工排序、通信调度等。已经证明TSP问题是NP难题,鉴于其重要的工程与理论价值,TSP常作为算法性能研究的典型算例。TSP的最简单形象描述是:给定n个城市,有一个旅行商从某一城市出发,访问各城市一次且仅有一次后再回到原出发城市,要求找出一条最短的巡回路径。TSP分为对称TSP和非对称TSP两大类,若两城市往返距离相同,则为对称TSP,否则为非对称TSP 。本文研究的是对称的ATSP。 实质上,ATSP问题是在TSP问题上发展而来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两座城市之间的往返距离是否相同。例如,有A,B两个城市,在TSP问题中,从A到B的距离是等于从B到A得距离的,是一个单向选择的连通问题。而在ATSP问题中,从A到B的距离就不一定等于从B到A的距离,所以这是双向选择的联通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用人工蚁群算法的原理和一些与其相关联的知识结构点。通过对算法原理的理解,及在函数优化问题上的应用,与优化组合问题的研究来了解ATSP问题以及人工蚁群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与研究。 关键词:ATSP ;组合优化;人工蚁群算法;TSP

用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

用蚁群算法解决TSP 问题 一、引言 蚁群算法是一种受自然界生物行为启发而产生的“自然”算法,产生于对蚂蚁行为的研究。蚁群中的蚂蚁以“信息素”为媒介,间接异步的相互联系。蚂蚁在行动中,会在他们经过的地方留下一些化学物质,称为“信息素”。这些物质能被同一种群众后来的蚂蚁感受到,并作为一种信号影响后者的行动,具体表现在后到的蚂蚁选择有这些物质的路径的可能性比选择没有这些物质的路径的可能性大的多。后者留下的信息素会对原有的信息素进行加强,并循环下去。这样,经过蚂蚁多的路径,后到蚂蚁选择这条路径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由于在一定的时间内,越短的路径会被越多的蚂蚁访问,因而积累的信息素就越多,在下一个时间内被其他的蚂蚁选中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个过程会持续到所有的蚂蚁都走到最短的那一条路径为止。 二、关键技术 (1) 解的表达形式 在应用蚁群优化算法时,只需要建立一个虚拟的始终点,相当于蚁群的巢穴和食物所在地,这样一个所经过城市的路径的排列就构成了一个解; (2) 信息素的记忆和更新 在算法开始时,由于从来没有蚂蚁去寻找过路径,因此可以认为是没有任何先验信息,即每条路上的信息相等。客观地将,信息素应该都为0,但是由于在蚁群算法中,信息素决定了蚂蚁选择这条路径的概率,因此可以认 为初始信息素矩阵为:1/(*(1))0ij N N p -?=?? i j i j ≠=其中N 为城市数 当算法运行过程中,每次放出m 支蚂蚁,每只蚂蚁按照信息素选择路径,将其中路径最短的记录下来,对这条最短路进行信息素的加强;而对于其他路径,因为信息素的挥发,信息素浓度将会降低,更新后的信息素矩阵为: 11(1)//(1)/k ij k ij k ij p N p p ρρρ--?-+?=?-?? i j i j →→经过路径不经过路径其中N 为城市数,ρ为挥发系数 (3) 蚁群的规模 在一般应用中,蚁群中蚂蚁的个数m 是固定数,不超过TSP 图的节点数。

蚁群算法解决旅游线路问题

2011年第八届苏北数学建模联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第八届苏北数学建模联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本队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 参赛组别(研究生或本科或专科): 本科组 参赛队员(签名) : 队员1:唐文辉 队员2:徐玲 队员3:涂杰 获奖证书邮寄地址:

摘要 本文就旅游线路的优化设计问题,根据旅游者在旅行中的旅游时间,旅游费用,旅游地点,交通状况,住宿等因素的约束,借助图论,蚁群算法,建立最优化数学模型。在最短路路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通,用费,时间对问题(2)、(3)、(4)、(5)的影响,给出旅游路线,并用lingo程序对结论进行检验,确保结论的全局最优性。 针对问题(1),首先,由城市经纬度建立城市和城市之间距离的有向图图论模型,在建立图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在城市之间距离矩阵,采用蚁群算法,得到一条最短闭合路线。根据最短路线,查找合适时间的车次,距车站或景点一定范围内的最便宜的宾馆,达到费用最小。结合实际,得出最优路线:徐州->常州->舟山->黄山->庐山->武汉->洛阳->西安->祁县->北京->青岛->徐州,得到行程表和旅游最小费用3551元。 针对问题(2),采用衔接最得当,城市间交通时间和最少的交通方式,由此找出交通方式的时间最优化配置,进而得到最优路线:徐州->舟山->黄山->武汉->九江->常州->洛阳->西安->祁县->青岛->北京->徐州,并得到行程表和最短旅游时间9天。 针对问题(3)在问题(1)的基础上,对每个旅游景区最短停留时间,门票费用加权赋值建立权向量。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求出权重。根据权重,分别求出每个景点综合花销。在2000元旅费的限制下,在最短路线上删除耗时长,费用高的城市。重新查找删去城市后城市间的交通费,得到旅游行程表和最多旅游景点7个,旅行线路:徐州->青岛->北京->祁县->西安->洛阳->武汉->九江。 针对问题(4),在基于问题(2)的结果下,首先,将问题(2)中停留时间(离开时刻与到达时刻之差)较长的城市从路线中删除,直到满足小于5天为止。重新查找删去城市后城市间的交通时间,对路线进行微调后,得到旅游行程表和最多旅游景点7个,分别是:徐州->北京->青岛->祁县->西安->洛阳->武汉->常州->徐州。 针对问题(5),对问题(3)和问题(4)综合考虑,找出其中时间相对长,旅游费用相对大的城市,进行排名并逐个剔除,并做适当调整。当满足条件时,得出行程表和费时5天、总费用1798元的结论,具体路线:徐州->北京->青岛->祁县->西安->洛阳->常州->徐州。 最后,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改进方案。 关键字:TSP问题蚁群lingo 最优 1问题重述 江苏徐州有一位旅游爱好者打算现在的今年的五月一日早上8点之后出发,到全国一些著名景点旅游,最后回到徐州。他预选了十个省市旅游景点,如表1

比较PageRank算法和HITS算法的优缺点

题目:请比较PageRank算法和HITS算法的优缺点,除此之外,请再介绍2种用于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排序算法,并举例说明。 答: 1998年,Sergey Brin和Lawrence Page[1]提出了PageRank算法。该算法基于“从许多优质的网页链接过来的网页,必定还是优质网页”的回归关系,来判定网页的重要性。该算法认为从网页A导向网页B的链接可以看作是页面A对页面B的支持投票,根据这个投票数来判断页面的重要性。当然,不仅仅只看投票数,还要对投票的页面进行重要性分析,越是重要的页面所投票的评价也就越高。根据这样的分析,得到了高评价的重要页面会被给予较高的PageRank值,在检索结果内的名次也会提高。PageRank是基于对“使用复杂的算法而得到的链接构造”的分析,从而得出的各网页本身的特性。 HITS 算法是由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 的JonKleinberg 博士于1998 年首先提出。Kleinberg认为既然搜索是开始于用户的检索提问,那么每个页面的重要性也就依赖于用户的检索提问。他将用户检索提问分为如下三种:特指主题检索提问(specific queries,也称窄主题检索提问)、泛指主题检索提问(Broad-topic queries,也称宽主题检索提问)和相似网页检索提问(Similar-page queries)。HITS 算法专注于改善泛指主题检索的结果。 Kleinberg将网页(或网站)分为两类,即hubs和authorities,而且每个页面也有两个级别,即hubs(中心级别)和authorities(权威级别)。Authorities 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网页,依赖于指向它的页面;hubs为指向较多authorities的网页,依赖于它指向的页面。HITS算法的目标就是通过迭代计算得到针对某个检索提问的排名最高的authority的网页。 通常HITS算法是作用在一定范围的,例如一个以程序开发为主题的网页,指向另一个以程序开发为主题的网页,则另一个网页的重要性就可能比较高,但是指向另一个购物类的网页则不一定。在限定范围之后根据网页的出度和入度建立一个矩阵,通过矩阵的迭代运算和定义收敛的阈值不断对两个向量authority 和hub值进行更新直至收敛。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PageRank算法和HITS算法都是基于链接分析的搜索引擎排序算法,并且在算法中两者都利用了特征向量作为理论基础和收敛性依据。

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的MATLAB程序

蚁群算法TSP(旅行商问题)通用matlab程序 function [R_best,L_best,L_ave,Shortest_Route,Shortest_Length]=ACATSP(C,NC_max,m,Alpha, Beta,Rho,Q) %%=================================================================== %% ACA TSP.m %% Ant Colony Algorithm for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 ChengAihua,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ZhengZhou,China %% Email:aihuacheng@https://www.doczj.com/doc/d92391995.html, %% All rights reserved %%------------------------------------------------------------------------- %% 主要符号说明 %% C n个城市的坐标,n×2的矩阵 %% NC_max 最大迭代次数 %% m 蚂蚁个数 %% Alpha 表征信息素重要程度的参数 %% Beta 表征启发式因子重要程度的参数 %% Rho 信息素蒸发系数 %% Q 信息素增加强度系数 %% R_best 各代最佳路线 %% L_best 各代最佳路线的长度 %%=================================================================== %%第一步:变量初始化 n=size(C,1);%n表示问题的规模(城市个数) D=zeros(n,n);%D表示完全图的赋权邻接矩阵 for i=1:n for j=1:n if i~=j D(i,j)=((C(i,1)-C(j,1))^2+(C(i,2)-C(j,2))^2)^0.5; else D(i,j)=eps; end D(j,i)=D(i,j); end end Eta=1./D;%Eta为启发因子,这里设为距离的倒数 Tau=ones(n,n);%Tau为信息素矩阵 Tabu=zeros(m,n);%存储并记录路径的生成 NC=1;%迭代计数器 R_best=zeros(NC_max,n);%各代最佳路线 L_best=inf.*ones(NC_max,1);%各代最佳路线的长度 L_ave=zeros(NC_max,1);%各代路线的平均长度

蚁群算法综述

智能控制之蚁群算法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以解决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方法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有模糊控制、基于知识的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集成智能控制等,以及常用优化算法有: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免疫算法等。 蚁群算法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模拟进化优化算法。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并行性,鲁棒性等优良性质。它广泛应用于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所以本文着重介绍了这种智能计算方法,即蚁群算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同时对蚁群算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 蚁群算法概述 1、起源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技术。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 Deneubourg及其同事(Deneubourg et al.,1990; Goss et al.,1989)在可监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蚂蚁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来标记走过的路径,从而找出从蚁穴到食物源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蚂蚁寻找食物的实验中发现,信息素的蒸发速度相对于蚁群收敛到最短路径所需的时间来说过于缓慢,因此在模型构建时,可以忽略信息素的蒸发。然而当考虑的对象是人工蚂蚁时,情况就不同了。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双桥模型和扩展双桥模型这些简单的连接图来说,同样不需要考虑信息素的蒸发。相反,在更复杂的连接图上,对于最小成本路径问题来说,信息素的蒸发可以提高算法找到好解的性能。 2、基于蚁群算法的机制原理 模拟蚂蚁群体觅食行为的蚁群算法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智能模式引入的,该算法基于如下假设: (1)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和环境进行通信。每只蚂蚁仅根据其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也只对其周围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 (2)蚂蚁对环境的反应由其内部模式决定。因为蚂蚁是基因生物,蚂蚁的行为实际上是其基因的自适应表现,即蚂蚁是反应型适应性主体。 (3)在个体水平上,每只蚂蚁仅根据环境作出独立选择;在群体水平上,单

基于蚁群算法的旅行商问题解决方案

基于蚁群算法的旅行商问题解决方案 一引言 旅行商问题(TSP,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是在1859年由威廉·汉密尔顿爵士首次提出的,它是物流领域中的典型问题,这个问题的求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所谓TSP问题是指:有N个城市,要求旅行商到达每个城市各一次,且仅一次,并回到起点,且要求旅行路线最短。这是一个典型的优化问题,对一个具有中等顶点规模的图来说,精确求解也是很复杂的,计算量随着城市个数的增加而呈指数级增长,即属于所谓的NP问题。TSP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常作为比较算法性能的标志。如网络通讯、货物运输、电气布线、管道铺设、加工调度、专家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方面,都是TSP广泛应用的领域。求解算法包括贪婪法(GM)、极小代数法(MA)、模拟退火法(SA)和遗传算法(GA)等。而应用蚁群算法求解旅行商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方向,由于其并行性与分布性,特别适用于大规模启发式搜索,实验结果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蚁群系统基本原理 在蚂蚁群找到食物时,它们总能找到一条从食物到巢穴之间的最优路径。这是因为蚂蚁在寻找路径时会在路径上释放出一种特殊的信息素(phero-mone)。当它们碰到一个还没有走过的路口时,就随机地挑选一条路径前行。与此同时释放出与路径长度有关的信息素。路径越长,释放的激素浓度越低。当后来的蚂蚁再次碰到这个路口的时候,选择激素浓度较高路径概率就会相对较大。这样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最优路径上的激素浓度越来越大,而其它的路径上激素浓度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最终整个蚁群会找出最优路径。在整个寻径过程中,虽然单个蚂蚁的选择能力有限,但是通过激素的作用,整个蚁群之间交换着路径信息,最终找出最优路径。 三基于蚁群算法的旅行商问题求解方案 TSP问题描述如下: 设有n个城市C=(1,2,...,n),任意两个城市i,j之间的距离为d ij ,求一条经过每个城市的路径π=(π(1),π(2),...,π(n)),使得距离最小。

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 学号:1101500449 姓名:赵亮民 摘要:蚁群算法是优化领域中新出现的一种仿生进化算法。该算法采用分布式并行计算机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有搜索时间较长,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本文首先讲述蚁群算法的来源和基本原理,然后讨论蚁群算法的几种改进策略,并简单介绍近年来蚁群算法在许多新领域中的发展应用,最后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蚁群算法;蚂蚁;信息素;优化 Abstract:Ant colony algorithm is a novel category of bionic algorithm for optim ization problems.Parallel computation mechanism is adopted in this algorithm.It has strong robustness and is easy to combinewith other methods in optimization,but it has the limitation of stagnation,and is easy to fall into local optimums.Firstly,the basic principle of ant colony algorithm is introduced.Then。a series of schemes on improving the ant colony algorithm are discussed,and the new applications are also provided.Finally,somerem arks on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are presented. Key words:ant colony algorithm ;ant;pheromone;optimization 概念 各个蚂蚁在没有事先告诉他们食物在什么地方的前提下开始寻找食物。当一只找到食物以后,它会向环境释放一种挥发性分泌物pheromone (称为信息素,该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挥发消失,信息素浓度的大小表征路径的远近)来实现的,吸引其他的蚂蚁过来,这样越来越多的蚂蚁会找到食物。有些蚂蚁并没有象其它蚂蚁一样总重复同样的路,他们会另辟蹊径,如果另开辟的道路比原来的其他道路更短,那么,渐渐地,更多的蚂蚁被吸引到这条较短的路上来。最后,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可能会出现一条最短的路径被大多数蚂蚁重复着。原理 设想,如果我们要为蚂蚁设计一个人工智能的程序,那么这个程序要多么复杂呢?首先,你要让蚂蚁能够避开障碍物,就必须根据适当的地形给它编进指令让他们能够巧妙的避开障碍物,其次,要让蚂蚁找到食物,就需要让他们遍历空间上的所有点;再次,如果要让蚂蚁找到最短的路径,那么需要计算所有可能的路径并且比较它们的大小,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要小心翼翼地编程,因为程序的错误也许会让你前功尽弃。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程序!太复杂了,恐怕没人能够完成这样繁琐冗余的程序。 然而,事实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复杂,上面这个程序每个蚂蚁的核心程序编码不过100多行!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程序会让蚂蚁干这样复杂的事情?答案是:简单规则的涌现。事实上,每只蚂蚁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知道整个世界的信息,他们其实只关心很小范围内的眼前信息,而且根据这些局部信息利用几条简单的规则进行决策,这样,在蚁群这个集体里,复杂性的行为就会凸现出来。这就是人工生命、复杂性科学解释的规律!那么,这些简单规则是什么呢? 现今有哪些关于蚁群算法的应用呢? 1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线网布局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线网布局中,需要根据电路和工艺的要求完成芯片上单元或功能模块的布局,然后实现它们之间的互连。此问题可看作是寻找一个网格平面上两端点之间绕过障碍的最短路径问题。线网上的每个Agent根据启发策略.像蚂蚁一样在开关盒网格上爬行,所经之处便设置一条金属线.历经一个线网的所有引脚之后.线网便布通了。应用蚁群算法,可以找到成本最低、最合理的线网布局.而且由于其本身的并行性。比较适合于解决此类问题。 2通信网络路由

大数据pagerank算法设计

算法设计: 假设一个有集合:A,B,C和D 是由4个网页组成的。在同一个页面之中,多个指向相同的链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链接,并且每个页面初始的PageRank值相同。因为要满足概率值位于0到1之间的需求,我们假设这个值是0.25。 在每一次的迭代中,给定页面的PR值(PageRank值)会被平均分配到此页面所链接到的页面上。 倘若全部页面仅链接到A,这样的话A的PR值就是B,C和D的PR值之和,即:PR(A)=PR(B)+PR(C)+PR(D){\displaystyle PR(A)=PR(B)+PR(C)+PR(D)} 再次假设C链接到了A,B链接到了A和C,D链接到了A,B,C。最开始的时候一个页面仅仅只会有一票。正因为这样,所以的话B将会给A ,C这两个页面每一个页面半票。按照这样来类比推算,D所投出去的票将只会有三分之一的票会被添加到属于A 的PR值上: {\displaystyle PR(A)={\frac {PR(B)}{2}}+{\frac {PR(C)}{1}}+{\frac {PR(D)}{3}}} 换个方式表达的话,算法将会依据每一个页面链接出来的总数 {\displaystyle L(x)}平均的分配每一个页面的PR值,然后把它添加至它指向的页面:

最后,这些全部的PR值将会被变换计算成为百分比的形式然后会再乘上一个修正系数。因为“没有向外链接的网页”它传递出去的PR值将会是0,而且这将递归地差生影响从而使得指向它的页面的PR值的计算出来得到的结果同样是零,因此每一个页面要有预先设置好了的一个最小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Sergey Brin和Lawrence Page的1998年原版论文中给每一个页面设定的最小值是1-d,而不是这里的(1-d)/N,这将导致集合中所有网页的PR值之和为N(N为集合中网页的数目)而并不是所期待的1。 所以,一个页面的PR值直接取决于指向它的的页面。如果在最初给每个网页一个随机且非零的PR值,经过重复计算,这些页面的PR值将会逐渐接近于某一个固定 定值,也就是处于收敛的状态,即最终结果。这就是搜索引擎使用该算法的原因。【测试环境】 【测试数据】

基于MATLAB的蚁群算法解决旅行商问题 (附带源程序、仿真)

摘要:旅行商问题的传统求解方法是遗传算法,但此算法收敛速度慢,并不能获得问题的最优化解。蚁群算法是受自然界中蚁群搜索食物行为启发而提出的一种智能优化算法,通过介绍蚁群觅食过程中基于信息素的最短路径的搜索策略,给出基于MATLAB的蚁群算法在旅行商问题中的应用,对问题求解进行局部优化。经过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这种蚁群算法对求解旅行商问题有较好的改进效果。 关键词:蚁群算法;旅行商问题;MATLAB;优化 一、意义和目标 旅行商问题是物流领域中的典型问题,它的求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一定的物流配送方式,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完善整个物流系统。 已被广泛采用的遗传算法是旅行商问题的传统求解方法,但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具有一定的缺陷。本文采用蚁群算法,充分利用蚁群算法的智能性,求解旅行商问题,并进行实例仿真。进行仿真计算的目标是,该算法能够获得旅行商问题的优化结果,平均距离和最短距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仿生学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们从生物进化机理中受到启发,提出了遗传算法、进化规划、进化策略等许多用以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新方法。这些以生物特性为基础的演化算法的发展及对生物群落行为的发现引导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了对生物社会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基于群智能理论的蚁群算法,并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科学家M.Dorigo M最早提出了蚁群优化算法——蚂蚁系统(Ant system, AS),在求解二次分配、图着色问题、车辆调度、集成电路设计以及通信网络负载问题的处理中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旅行商问题(TSP,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被认为是一个基本问题,是在1859年由威廉·汉密尔顿爵士首次提出的。所谓TSP问题是指:有N个城市,要求旅行商到达每个城市各一次,且仅一次,并回到起点,且要求旅行路线最短。这是一个典型的优化问题,对一个具有中等顶点规模的图来说,精确求解也是很复杂的,计算量随着城市个数的增加而呈指数级增长,即属于所谓的NP问题。

蚁群算法简介

1. 蚁群算法简介 蚁群算法(Ant Clony Optimization,ACO)是一种群智能算法,它是由一群无智能或有轻微智能的个体(Agent)通过相互协作而表现出智能行为,从而为求解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蚁群算法最早是由意大利学者Colorni A., Dorigo M. 等于1991年提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蚁群算法在理论以及应用研究上已经得到巨大的进步。 蚁群算法是一种仿生学算法,是由自然界中蚂蚁觅食的行为而启发的。在自然界中,蚂蚁觅食过程中,蚁群总能够按照寻找到一条从蚁巢和食物源的最优路径。图(1)显示了这样一个觅食的过程。 图(1)蚂蚁觅食 在图1(a)中,有一群蚂蚁,假如A是蚁巢,E是食物源(反之亦然)。这群蚂蚁将沿着蚁巢和食物源之间的直线路径行驶。假如在A和E之间突然出现了一个障碍物(图1(b)),那么,在B点(或D点)的蚂蚁将要做出决策,到底是向左行驶还是向右行驶?由于一开始路上没有前面蚂蚁留下的信息素(pheromone),蚂蚁朝着两个方向行进的概率是相等的。但是当有蚂蚁走过时,它将会在它行进的路上释放出信息素,并且这种信息素会议一定的速率散发掉。信息素是蚂蚁之间交流的工具之一。它后面的蚂蚁通过路上信息素的浓度,做出决策,往左还是往右。很明显,沿着短边的的路径上信息素将会越来越浓(图1(c)),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蚂蚁沿着这条路径行驶。 2. TSP问题描述 蚁群算法最早用来求解TSP问题,并且表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因为它分布式特性,鲁棒性强并且容易与其它算法结合,但是同时也存在这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local optimal)等缺点。 TSP问题(Travel Salesperson Problem,即旅行商问题或者称为中国邮递员问题),是一种,是一种NP-hard问题,此类问题用一般的算法是很大得到最优解的,所以一般需要借助一些启发式算法求解,例如遗传算法(GA),蚁群算法(ACO),微粒群算法(PSO)等等。 TSP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称TSP问题(Symmetric TSP),另一类是非对称问题(Asymmetric TSP)。所有的TSP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图(Graph)来描述:

蚁群算法综述

《智能计算—蚁群算法基本综述》 班级:研1102班 专业:计算数学 姓名:刘鑫 学号: 1107010036 2012年

蚁群算法基本综述 刘鑫 (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研1102班,西安市,710054) 摘要:蚁群算法( AC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优化领域的仿生进化算法。ACA发展背景着手,分析比较国内外ACA研究团队与发展情况立足于基本原理,分析其数学模型,介绍了六种经典的改进模型,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简要总结其应用领域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应用做出展望。 关键词:蚁群;算法;优化;改进;应用 0引言 专家发现单个蚂蚁只具有一些简单的行为能力。但整个蚁群却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这种现象是通过高度组织协调完成的1991年。意大利学者M.Dorigo 首次提出一种新型仿生算法ACA。研究了蚂蚁的行为。提出其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并将之应用于寻求旅行商问题(TSP)的解。 通过实验及相关理论证明,ACA有着有着优化的选择机制的本质。而这种适应和协作机制使之具有良好的发现能力及其它算法所没有的优点。如较强的鲁棒性、分布式计算、易与其他方法结合等;但同时也不应忽略其不足。如搜索时间较长,若每步进行信息素更新,计算仿真时所占用CPU时间过长:若当前最优路径不是全局最优路径,但其信息素浓度过高时。靠公式对信息素浓度的调整不能缓解这种现象。会陷人局部收敛无法寻找到全局最优解:转移概率过大时,虽有较快的收敛速度,但会导致早熟收敛。所以正反馈原理所引起的自催化现象意在强化性能好的解,却容易出现停滞现象。笔者综述性地介绍了ACA对一些已有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应用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1 蚁群算法概述 ACA源自于蚁群的觅食行为。S.Goss的“双桥”实验说明蚂蚁总会选择距食物源较短的分支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进行信息的传递,捷径上的信息素越多,吸引的蚂蚁越多。形成正反馈机制,达到一种协调化的高组织状态该行为称集体自催化目前研究的多为大规模征兵,即仅靠化学追踪的征兵。 1 .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Pagerank算法与网页排序方法的建模

Pagerank 算法与网页排序方法的建模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充斥其中,如何对数以亿记的相关网页进行排序成为搜索引擎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个现象本文根据题目要求建立了两个模型: 模型一:结合Google 的Pagerank 算法,建立了网上冲浪模型,得到Pagerank 算法定义: n i i 1 i P R(T )P R(A )(1d )d C (T ) ==-+∑ 用迭代算法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出网页的PR 值; 模型二:由于传统PR 值算法仅考虑网页的外链和内链数量,偏重于旧网页;另外,传统算法不能区分网页中的链接与网页的主题是否相关,容易产生主题漂移现象;考虑其算法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为给出对搜索网页进行排序的方法,着重考虑搜索出的网页以下几个方面:外链,内链,时间反馈因子和相关度,对PR 值进行改进,得到以下公式: Wt V VT sim VT V sim T PR d d p PR k i m j j i i P i +?+-=∑ ∑==1 1 , ,) () ()()1()( 以PR 值的高低来对搜索网页进行排序; 对于如何使新网站在搜索引擎中排名靠前,从影响网页的PR 值的因素:內链、外链、时间反馈因子和相关度出发对提高网页的PR 值以使其在搜索引擎中排名靠前给出了稳健的建议。 关键词 Pagerank 迭代算法 MATLAB 时间反馈因子 相关度 一、问题重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面对众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如何对数以亿计的相关网页进行排序成为搜索引擎算法的核心问题。一个搜索引擎的算法,要考虑很多的方面。主要是“域

名、密度、内链、外链、相关度、服务器稳定、内容更新、域名时间、内容数量”这些方面。不同的搜索引擎侧重点也不同,比如Google,它对收录的网站有一个重要性排名的指数,被称为Pagerank,作为对搜索网页排序的重要参数。 根据搜索引擎与Pagerank,考虑如下问题: 1.考察Google的Pagerank算法,建立数学模型,给出合理的Pagerank的计算方法; 2.如果你是搜索引擎的建设者,请考虑你会侧重考虑搜索网页的那些方面,给出你对搜索网页进行排序的方法; 3.如果你是某新网站的建设者,请考虑使你的网站在第2题中你建立的搜索引擎中排名靠前的方法。 二、问题分析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现有的搜索引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众多杂乱无章的信息,如何对数以亿计的相关网页进行排序成为搜索引擎算法的核心问题,因此,搜索引擎排序算法也就称为众多搜索引擎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于问题1,根据题目要求,结合Google的Pagerank算法,PageRank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页面的重要程度用PageRank值来衡量,PageRank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引用该页面的页面个数和引用该页面的页面重要程度。若B网页设置有连接A网页的链接(B为A的导入链接时),说明B认为A有链接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网页。当B网页级别(重要性)比较高时,则A网页可从B网页这个导入链接分得一定的级别(重要性),并平均分配给A网页上的导出链接,由此建立了网上冲浪模型,用迭代算法计算出网页的PR值。 对于问题2,经过对Google的Pagerank算法的分析,发现该算法仅考虑了搜索出的网页的外链和内链的数量,以此来确定网页的PR值偏重于旧网页,即越旧的网页排名越靠前;对一个刚放到网上不久的新网页,指向它的网页就很少,通过计算后的PR 值就很低,在搜索结果中也就被排在了靠后的位置。然而在有些时候,比如新闻类网页和商务性信息,用户当然是希望先看到新的网页,因此我们在计算PR值时考虑加入时间反馈因子,使得在网络上存在时间比较长的网页被沉下去,在搜索结果中被排在靠后的位置;存在时间短的网页就会浮上来,在搜索结果中被排在较靠前的位置,方便用户查看。时间反馈因子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周期来表征,即如果一个网页存在时间较长,它将在每个搜索周期中都能被搜到,对网页采取在同一个周期里不管搜到该网页几次,都算一次处理的方法,网页的存在时间正比于搜索引擎搜到该网页的次数,时间反馈因子与网页的存在时间成反比关系。 另外,Google的Pagerank算法是基于网页链接结构进行分析的算法,不能区分网页中的链接与网页的主题是否相关,这样就容易出现搜索引擎排序结果中大量与查询主题无关的网页的现象,即产生主题漂移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主题相关度这个概念。主题相关度就是搜索出的网页与其链入和链出网页的相似度,可用余弦相似度来度量计算。 在加入了时间反馈因子和相关性因素后,改进网页的PR值的算法,以PR值高低的来对搜索的网页进行排序。 对于问题三,主要通过模型二的结果,加强有力的因素,避免不利的方面 三、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